河北携手京津打造应急产业区域合作样板 | |
应急产业是为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处置与救援提供装备、产品和服务的产业。近年来,河北看好应急产业光明前景,瞄准应急产业新高地,携手打造应急产业区域合作样板。河北瞄准应急产业新高地应急产业在防灾减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疫情防控中也承担着重要的保障功能,其涉及领域宽、产业链长、产业融合度高,可成为河北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相关产业迈向智能化、高端化、服务化,实现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为加快应急产业发展,增强应急突发事件的产业支撑能力,河北省2020年印发《河北省应急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提出到2025年河北省应急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产业集聚水平进一步提高,产业规模实现爆发式增长,基本形成完备的应急产业体系,具备提供高端装备和服务产品的能力,应急保障支撑能力显著增强等目标。力争到2025年,河北省应急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达到6000亿元以上,其中应急装备产业占比60%以上。重点围绕规划落地落实,河北省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出台了《河北省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创建指南(试行)》和《河北省应急物资生产能力储备基地创建指南(试行)》等政策文件,设立了河北省应急产业引导基金和省级应急产业专项资金;夯实工作基础,构建产业统计体系,编制《河北省安全应急产业统计体系研究报告》和《河北省安全应急产业分析报告》,打造产业平台,举办2021年中国·唐山应急产业大会、京津冀应急产业对接活动,国家华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落户张家口,为京津冀三地产业园区、企业搭建对接交流平台;认定培育7家省级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单位和15家企业为河北省应急物资生产能力储备基地,组织保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3个应急产业集聚区申报国家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实现北京研发河北制造青鸟消防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青鸟消防”)研发的吸气式感烟火灾探测器和缆式线型感温火灾探测器两款产品。“国内民用消防报警设施已逐渐完善,但石化、钢铁、电力等工业行业仍以国外消防产品为主导。这两款产品可应对更复杂、更严苛的工业场景。”青鸟消防品牌市场部经理靳赫介绍,如吸气式感烟火灾探测器,可广泛应用于数据中心、洁净工厂等环境,精细分析区域空气。《河北省应急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提出推进京津冀应急产业合作,积极对接京津的高端创新资源,承接产业转移,构建京津研发+河北制造的应急产业跨区域协同发展体系。热景(廊坊)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简称“廊坊热景”)成立于2016年6月,位于河北省廊坊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系北京热景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北京热景”)全资子公司,一期“年产1200万人份体外诊断试剂、850台配套仪器生产基地及研发中心项目”已于2021年9月正式投产。“廊坊热景是北京热景重要的生产、研发转化基地,致力于将北京热景的全场景系列化体外诊断试剂及其配套免疫分析仪器的专利技术和科技成果实现产品产业化。”。无独有偶,戴纳智造河北工业设备有限公司(简称“戴纳智造”)生产的移动方舱核酸检测车和方舱核酸检测实验室也已广泛用于医院、疾控部门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工作中。戴纳智造是北京戴纳实验科技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依靠北京河北两地政策和区位优势,实现了北京设计研发、河北生产制造的京冀联动。移动方舱核酸检测车因其超强的移动能力和野战能力成为疫情常态化防控的重要支撑手段。打造应急产业区域合作样板北京普凡防护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北京普凡”)是一家高分子材料及人体装甲防弹制品生产开发公司。2013年,北京普凡为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北京总部主攻研发。“在北京时因空间受限,仅有1条防弹材料生产线,产品单一。如今生产线多达10条,品类从防弹衣拓展到防弹插板、防弹头盔、防爆毯等多种军警用防护装备和材料。”北京普凡董事长张艳朋介绍,9年来,涿州生产基地由最初的几十人发展到400余人,企业规模、产能持续扩大。北京普凡紧抓京津创新科研资源丰富的优势,与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天津工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联动机制,并成为北京理工大学机电学院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京津科研资源丰富,但是产业发展空间受限,河北有着充足的发展空间和雄厚的生产制造基础,京津冀三方可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壮大应急产业集群。去年12月,由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联合主办的2021年京津冀应急产业对接活动在河北石家庄举行。据悉,自第一届京津冀应急产业对接活动开展以来,京津冀三地工信部门持续推进《进一步加强应急产业合作备忘录》,推动三地联盟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一批京津冀产业合作项目不断签约落地,初步形成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互利共赢新局面。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河北将继续围绕京津冀应急产业协同发展,以应急产业示范基地为依托,加快与京津示范基地合作,积极对接京津的高端创新资源;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完善“百校千企”产学研合作平台,加强与京津高校、大院大所、科技服务机构的对接合作;组织实施产业链招商、平台招商,在产业链条打造、创新链条协同、应急服务、国际交流上,打造应急产业区域合作新样板、产业协同发展新样板。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 |
|
2022-04-12 |
把握机遇 推动高精尖产业发展 | |
高精尖产业指具有“高级、精密、尖端”特征的科技发明或产品工艺。北京将“高精尖”产业定义为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引领,以效率效益领先型产业为重要支撑的产业集合。“十四五”时期,我国高精尖产业发展进入创新驱动的新阶段,需要牢牢把握宏观力量、中观力量和微观力量带来的机遇。抓住高质量发展的机遇。建设一批科研创新人才队伍,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带动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型升级,扩大产业链、生态链,提高价值链,建立数字化产业体系;加强绿色循环经济发展,巩固绿色发展成果;持续推动产业“走出去”,积极构建产业高质量开放体系;共享产业高质量发展成果。抓住国家发展战略科技力量的机遇。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动下,我国将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力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等前沿领域加速推进,前沿科技促进产业升级,补齐产业链短板,以上举措将给高精尖产业带来新的增长点。抓住推进“双碳”目标带来的机遇。绿色转型产生规模庞大的绿色经济,高精尖企业应把握碳中和催生出的众多新兴产业机会,调整业务组合;把握传统高耗能产业加快节能减排的机会;把握建筑能源效率提高;把握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的机会。抓住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带来的机遇。随着以“互联网+”、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经济蓬勃发展,掀起了一轮创新创业的热潮,创造大量新职业新岗位。既拓宽了毕业生就业渠道,又为专特精新企业注入发展新活力。抓住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带来的机遇。企业应加强自主研发新药的能力;重点突破“卡脖子”技术,着力突破技术装备瓶颈,加快补齐高端医疗装备短板。其次,高精尖产业发展需要把握产业互动、产业升级、空间重构、产业生态、数字化驱动“五大中观力量”。产业互动是高精尖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和趋势。推动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服务业的互动,促使数字技术与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推进重点企业智能化转型,加快制造业互联网建设;推动低碳绿色产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实现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围绕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进行融合。产业升级包括以下几方面:产业间升级,从价值链低端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从“禀赋资产”或“自然资产”向“创造资产”升级,加强技术创新,集聚一批领军人才队伍、引入一批高水平创新人才团队、培养一批工匠队伍;从必需品向便利品、质量高的产品升级,提升质量与标准化体系,全面提升产品服务品质;先进制造业企业向全要素、全流程、多领域智能协同运营转型;从有形的商品类生产投入向无形的、知识密集的支持性服务升级。空间重构要求为高精尖企业提供资源基础和场所支撑。集聚化,推进高精尖产业向科技园区集聚发展,构建合理的空间格局体系和结构网络;统筹城市群与产业发展,关注点向实现城市群多要素转变;差异化,根据城市不同地域的特点,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的重构路径和模式;生态化,将产业培育、空间优化与生态价值保护有机结合。产业生态持续优化。构建要素共生的产业生态系统,推行“链长制”,畅通产业循环;推动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夯实产业基础能力;推广供应链协同、数据协同开放和产业生态融通的发展模式;构建基于新原理、新技术的新业态新模式。数字化驱动已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战略。高精尖产业应积极培育数字化能力,以科技创新为支点,融入产品营销、风控各个环节;产业数字化已成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方向,企业应加速推进智能制造、医药健康和绿色智慧能源等产业发展,推进人工智能与医药健康的融合发展,推动先进信息技术与能源的深度融合发展。再次,高精尖产业发展需要把握技术引领、应用场景牵引、人才与企业的匹配、服务化创新与迭代进化“五大微观力量”。高精尖企业的知识密集程度和技术密集程度高,具有高成长、短周期,高集群的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高精尖企业一定要在技术先进性上做足文章,不断加强研发投入,加大企业自主创新,专注于细分市场的产品创新,提高自主掌握核心技术的能力;同时,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市场需求有机衔接。企业创新必须从业务场景出发,基于未来的产品、服务及业务模式做系统的场景梳理,思考这些场景是否会给企业带来新的竞争力,或者会创造新的业务价值。企业的人才战略重点是持续优化人才结构,确保人才与企业技术发展和市场发展协调适配。服务化创新已成为高精尖企业创新战略不可或缺的部分。企业应利用自身在资金、技术、产业链上的优势,基于产品制造体系衍生出新的产品与服务融合的新商业模式,寻求产品技术和产品服务之间的平衡。企业需要持续迭代和进化。高科技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迭代创新作为投入相对较少、风险相对较低的创新模式,已成为高科技新产品开发的一种重要方式。企业通过迭代式创新不仅能够快速地更迭产品原型,而且还能满足客户现有和潜在的市场需求,形成具有高市场接受度和强产品黏性的新产品,增进新产品开发的效率。迭代创新在高精尖产品开发过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 |
|
2022-04-12 |
稳增长需要 宏观政策主动作为 | |
央行上缴利润属国际惯例。在2022年财政预算中,央行上缴财政结存利润超过1万亿元,主要用于留抵退税和增加对地方转移支付,支持助企纾困、稳就业保民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陈道富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央行上缴结存利润是组合政策。当前宏观经济环境复杂严峻,实效是根本要求,宏观调控政策须注重结构性、提前发力和迭代互动。陈道富:央行上缴结存利润属于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的一部分。对于财政而言,央行上缴利润和央企上缴利润类似,属于非税财政收入,意在通过公共预算稳就业保民生。央行结存利润上缴财政是预留的政策工具,体现了宏观政策的跨周期调节。为稳增长,2022年实质性宽松财政采取了诸多挖掘潜力的做法,比如跨年财政资金腾挪、金融机构利润上缴、中央财政调转等。2022年央行上缴结存利润规模较大,是因为该结存利润包含往年的利润。央行在疫后暂停了利润上缴,而将之用于亟须稳经济的2022年,体现了跨周期的宏观调控。央行上缴利润不同于降准。央行上缴利润不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而不会改变商业银行信贷创造能力,在转移到财政部存款的时候并不增加市场上可用基础货币。陈道富:央行上缴利润不是新增的宏观政策,是既有政策篮子的组成部分。这意味着央行上缴留存利润的多重政策效果已被充分评估并与现有的财政、货币政策统筹,因而不会挤出和替代现已安排的宽松财政、货币政策操作。为了实现5.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达到“稳就业保民生防风险”,财政和货币政策还需要更主动作为,靠前、充分、精准和有效。因为央行上缴利润的政策效果存有时滞,还需要靠前、充分发力的其他宏观需求政策。央行“按月均衡上缴”,预计将持续较长时间,财政投放要基于项目预算等程序,也会有一定时间期限。央行上缴结存利润可与其他政策形成较好的互补。通过财政投放直达实体经济,能直接改善居民和企业部门的资产负债表,带来广义货币投放,与宽松货币政策能形成互补。央行结存利润与1.5万亿元留抵退税及地方转移支付配合使用纳入直达机制管理,可以促进财政资金快速精准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顺畅了国民经济循环,能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更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财政资金首先要投放到企业等实体经济中,实体企业继而将其存放到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再存到央行,进而产生高能货币效果。这种政策组合疏导了货币政策传导渠道,能缓解企业资金压力,降低融资成本,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信贷塌方”和“流动性陷阱”给货币政策带来的困境,能将宽货币和宽信用结合起来共同发力。当前,宏观经济环境复杂严峻,实效是根本要求。复杂环境,特别是面临多重相互制约因素的环境时,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不在于具体的名称和工具,而在于把握好政策的“时度效”以达到最终的实效。这意味着宏观调控政策需注重结构性、提前发力、迭代互动。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也持续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微观主体市场环境和激励约束机制发生变化,行为模式也深刻改变。这些都影响了政策的传导机制,改变宏观模型的参数,使得调控效果具有不确定性。为此,有必要高度重视市场状况,真实的政策选择是在互动和迭代中演进,最后达到结构性偏宽松状态。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
|
2022-03-30 |
财税热点透视 东审助力企业财务合规合法 | |
2022年全国两会已圆满落下帷幕,其中对财税工作作出了重要部署。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向公众发布,《报告》对2021年的政府工作进行了回顾,并提出了今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主要预期目标和政策取向,并对今年经济发展重点工作作出安排。那么,2022年的财税热点有哪些?政府工作报告又描绘了什么样的税收征管蓝图、反映了何种征管趋势呢?对于一些企业来讲,有哪些福音呢?东审财税专家余建表示,此次颁发的一系列新政策为企业提供了充沛的现金流支持,延续实施扶持制造业、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减税降费政策,并提高减免幅度,扩大适用范围,减税降费政策的“不变”,体现了“放水养鱼,涵养税源”的政策。为更好地辅助企业正确理解并运用最新财税政策,将财税新政落实到企业本身,东审财税专家余建老师提醒,在了解新政策时,要关注这五大重点。重点一: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自2022年4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适用3%征收率的应税销售收入,免征增值税;适用3%预征率的预缴增值税项目,暂停预缴增值税。业内人士表示,由于小微企业市场主体数量多,吸纳的就业人数也多,给予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有助于激活市场主体活力。重点二:小微企业再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小型微利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超过100万元但不超过300万元的部分,减按25%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也就是说,年应纳税所得额在100-300万元的部分,实际税负由10%降至5%。切实从税收根本上助力小微企业进一步发展。重点三: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范围增加纳税人照护3岁以下婴幼儿子女的相关支出,按照每个婴幼儿每月1000元的标准定额扣除。父母可以选择由其中一方按扣除标准的100%扣除,也可以选择由双方分别按扣除标准的50%扣除。此项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家庭婴幼儿抚育成本,对鼓励生育、促进优育产生积极效应。重点四:研发费用提高到100%加计扣除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实施力度,将科技型中小企业加计扣除比例从75%提高到100%。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加计扣除比例至100%,有利于促进科技型中小服务业企业的技术进步,同时促进我国服务业领域的科技进步。重点五:税收征管形势更加严峻随着金税四期的上线,税局征管能力将进一步提高,在经济低位运行,完成收入压力大的背景下,税局征管将越来越严,税企分歧也难免随之增多,既要提高遵从意识,也应积极依法维 权,避免多缴税款与损害形象双重损失。可以预见,在特定行业、领域2022年税收征管形势或将更加严峻,税务合规将成为企业不得不直面的问题。在政策春风的吹拂下,企业不仅需要实时了解国家新财税政策,更要活学活用,将政策运用到企业自身,依法享受政策红利,助力企业实现更好地经营与发展。 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攻坚之年即将开启,一系列政策法规会陆续推出,财税合规建设也将从各个领域展开,东审将持续助力企业财税合规合法,为推动税务改革添砖加瓦,2022年会成为税收现代化建设道路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来源:网络 |
|
2022-03-29 |
山西省积极财政政策助推高质量发展 | |
靠前发力,强化预算执行“时间表”;精准发力, 建立大事要事“保障单”;充足发力,提升经济发展“含新量”当前,我国经济要实现“稳中求进”,必须着力突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作为主要宏观调控工具之一,财政政策责无旁贷。为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都明确要求“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今年是我省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全省财政部门如何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为转型蹚新路、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支撑、作出财政贡献?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武志远表示,要加强财政政策统筹,在整体谋划上既把握全局、又突出重点,在政策制定上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努力实现最优政策组合和最佳整体效果,发挥政策叠加效应,使财政政策效应成倍增效。要以“钉钉子”精神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让抓落实成为财政部门鲜明底色,推动财政部门在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上走在前列。1月28日上午11时,随着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交易大厅一声响亮的锣声,我省今年首批64.22亿元政府债券成功发行。3月17日,第二批政府债券276.77亿元又迅速落地。用好政策工具箱,打足提前量,早确定项目,早落地见效。政府债券提前发行是今年我省财政工作赶时间、抓落实的一个缩影。省财政厅印发的《关于加强2022年预算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要求,省级各主管部门于2月12日前报送资金分配计划,省财政于2月22日前下达市县;预算安排的专项转移支付,主管部门于3月9日前报送分配计划,省财政于3月24日前下达市县。据了解,省财政围绕国家及我省重大战略任务,建立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市场主体倍增工程”“乡村振兴”和“民生保障”五项大事要事“保障清单”,逐项细化具体政策措施,明确优先顺序、绩效目标、事权划分和具体项目,制定资金管理使用方案,切实以高质量项目,推动我省全方位高质量发展。今年的债券安排充分体现了“精准提效”的特色。省财政厅政府债务管理处负责人告诉记者,项目匹配“筛精选优”。一是不碰“高压线”,未通过国家两部委审核的项目一律不予安排。二是提高“集中度”,优先支持省委、省政府重点项目,积极发挥专项债券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的支撑作用。一方面是实施更大力度减税降费,在去年新增减税降费超150亿元的基础上,今年将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涉及科技创新、就业创业、医疗教育、中小微企业纾困等11项税费优惠政策,让市场主体有更多获得感;另一方面是继续压减非重点、非刚性支出,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党政机关持之以恒过紧日子。武志远表示,全省财政部门坚决贯彻省政府关于财政支出“小钱小气、大钱大方”的工作要求,压实工作责任,采取有力措施,深入挖掘节支潜力,不该花的钱一分不花,不该省的钱要舍得花,让每一分钱花到最需要的地方、花出最好的效果。据介绍,今年,我省省直部门“三公”经费在8年累计下降73%的基础上,将再压减2%;取消2021年政策到期项目、一次性项目77亿元,对财政绩效评价中和差的项目取消或压减支出预算2.2亿元。其他行政运转类项目比2021年减少8.4亿元,同口径下降11.2%。此外,我省财政资金按下“直达键”,精准“输血”基层,推动资金第一时间抵达“最前线”。直达资金重点用于帮扶企业保市场主体、帮扶群众保居民就业、下沉财力保基层运转、兜牢兜实基层“三保”以及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在去年50个县(市、区)的基础上,今年将117个县(市、区)全部纳入“三保”预算审核范围,做到应保尽保。2月14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公布了第二轮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2所高校光荣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山西大学的哲学、物理学和太原理工大学的化学工程与技术成功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取得这个令人惊喜的成果,得益于省财政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全面落实财政人才政策,着力支持我省高校科研创新工作。省财政厅科教处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省财政在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的同时,将进一步抓好人才引进培养和松绑减负赋权,探索实施科研经费预拨制度,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激发创新活力。今年全省财政预算报告显示,一般公共支出预算中,科学技术支出106.54亿元、增长10.5%,教育支出856.82亿元、增长10.3%,增幅远高于财政预算收支总体增幅,且创历史新高。为推动培优创新生态,我省财政部门将积极引进风投、创投,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加大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投入。建立省级保险补偿机制,积极推广应用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产品。支持滚动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税收优惠扣除比例由75%提升至100%。 武志远表示,我省财政将把创新摆到核心位置,推动集聚创新资源,催生创新成果,以创新牵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全力增强高质量发展驱动力。来源:山西经济日报 |
|
2022-03-29 |
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 |
数字经济关系国家发展大局。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提出“壮大实体经济,发展数字经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那么数字经济的内涵包括哪些?其发展的前景如何?对中国经济具有怎样的意义?我们该如何发展好数字经济?什么是数字经济根据《“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是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应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促进公平与效率更加统一的新经济形态。数字经济总体上是一个涵义相对宽泛的概念,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内涵边界有所不同。从发展路径来看,数字经济包括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方面。通过数字产业化,关键技术和核心产业能够不断把消费、生产、服务过程中所创造的数据变成生产要素,从而提供新服务、新应用;通过产业数字化,推动传统企业、重点产业数字化转型,实现农业数字化和制造业智能化升级,以及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网络化普及,从而持续利用数字技术改造并赋能三次产业。从构成要素来看,数字经济包括数据和数字技术两个关键要素。数据自古有之,在互联网出现后,因为数码化而记录、积累成为可供计算机快速提取、分析的大数据。近几年来,大数据被广泛地运用于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和社会治理,成为并列于资本、劳动和自然资源的新要素。这一新要素的出现,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很大,值得社会各界认真研究。数据要素具备低边际成本、无损耗、易复制等特点,是数字经济深化发展的引擎;数字技术具备迭代快、扩散快、渗透性强等特点,两者通过加快创新的供给和扩散,优化生产函数中的要素配置,提高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从而提高产业竞争优势。从新结构经济学的五大产业类别来看,数字产业属于换道超车型产业。新结构经济学根据一个产业和世界前沿的差距、是否符合比较优势以及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周期的长短等,将实体经济体的产业分为五种类型:追赶型、领先型、转进型、换道超车型以及战略型。其中换道超车型产业的特征是:产品、技术研发周期特别短,通常6—18个月就有新一代技术投入应用,研发的关键投入是人力资本。数字产业符合这些条件,是典型的换道超车型产业。数字经济的意义和前景数字经济是中国经济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实现换道超车的宝贵机遇,对实现高质量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7.8%,数字经济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可帮助我国数字经济的GDP占比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以制造业为内核的实体经济也会实现提质增效发展。上述五种类型产业与数字经济的结合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比如,汽车业是一个标准的追赶型产业,但汽车与数字技术结合后带来的无人驾驶等新技术,以及汽车业向服务业延伸,都为中国汽车业的追赶带来机遇。又比如,对领先型的家电产业,则可以利用数字化提升价值链,继续保持领先地位。通过数字产业的发展壮大,提高数字经济对经济发展的直接带动效应;通过数字经济赋能五类产业,以数据和数字技术加速落后产业追赶,保持领先产业的优势,为新时代新征程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动能。此外,在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应用为代表的新技术、新产业方面,中国不仅与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而且在数据资源、人力资本和市场体量方面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一是数据优势。大数据是新的生产要素,被称为“21世纪的石油”。中国有超过10亿网民,产生了海量数据资源。二是人才优势。中国是人力资源大国,创新型人才绝对数量高,在研发上有人才优势。三是市场优势。中国有最齐全的产业配套,不仅是数据大国、人口大国,也是市场大国、应用场景大国,这些优势结合起来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怎样发展好数字经济一是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在全球产业分工背景下,要充分认识我国的优势条件,比如在软件、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等领域的优势要继续加强;没有比较优势的环节,要充分用好国际市场、国际资源。数字经济的技术更新换代快,企业要取得核心技术需要大量研发投入,中国拥有超大规模市场,失去中国市场意味着可能失去继续投入大量研发资金以保持技术领先的能力,所以具有这些核心技术的企业一般都非常重视中国市场。对于那些“买不来”的关键核心技术,需要集中力量加快研发。经济高质量发展要考虑成本和盈利,自己研发所有产品和技术不现实也不可能。同时,要对国际市场的产品和技术保持跟踪,了解世界发展,认识自身短板并努力赶超。二是积极推动数实融合,拓宽发展空间。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能够加快传统产业升级,产生更大价值。我国不同产业的数实融合程度不同,消费服务业与数字经济的融合创新发展程度最高,一些大型互联网平台企业发展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原因在于:我国有较好的通信、互联网基础;大城市人口多且较为集中;有发达的交通基础设施;人工成本相对较低。而在附加值更高的生产服务业方面的数字化程度,我们同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整体而言,我国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还有提升空间,我们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不同类型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将发展机遇和增长潜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成果和效益。三是数字经济作为新兴产业,其应用场景还有待继续探索创新。针对当前发展阶段,政府可以从支持中小企业、加强数据安全、避免垄断等方面进行政策支持或保障。比如,与大企业的高投入能力、高积极性相比,中小企业面临较高的技术投入成本以及数字化门槛,需要政府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和鼓励措施,助力相关平台公司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的专业技术等,帮助它们实现数字化改造以提升竞争力。另一方面,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在服务业上进展较快,但在制造业上还有差距,需要针对不同产业特性采取相应措施。此外,数字经济建立在数据要素基础上,涉及海量个人信息,要注意合理使用及保护个人信息,避免企业利用数据形成垄断以阻碍创新。要根据数字经济本身的特性、不同的产业特性以及数字经济不同的发展阶段、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的特性不断调整政策,更好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
2022-03-29 |
提升积极财政政策效能 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 | |
24日,南通市召开南通市财政工作会议,总结回顾2021年财政工作,研究部署2022年财政改革发展任务。市委书记王晖,市委副书记、市长吴新明分别对南通市财政工作作出批示。王晖在批示中指出,2021年,南通市财政系统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切实抓好收入组织、保障重点支出、加强预算管理等工作,推动南通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迈上700亿元新台阶,为南通市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作出了重要贡献。希望南通市财政系统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推动减税降费政策落地落实,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增强重大战略任务和民生领域的财力保障,严控机关运行成本;持续优化支出结构;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严肃财经纪律,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为打造江苏省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提供坚强的财政支撑,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吴新明在批示中指出,2021年,南通市财政系统积极应对严峻复杂形势和新冠肺炎疫情挑战,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为实现“十四五”和现代化建设良好开局提供了坚强的财政支撑。2022年,南通市财政系统要全面落实积极财政政策,切实加强财力统筹,持续优化支出结构,全力防范化解政府性债务风险,更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南通发挥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要支点作用、打造江苏省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作出应有贡献。 会议指出,今年南通市财政系统将从六方面抓好工作落实。严格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确保实现南通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52.8亿元,增长6%以上,税占比82%左右的人代会目标。坚持政府过紧日子要求,建立健全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机制,确保财政收支平衡。整合优化产业政策,加快基金投资进度,做优做强创新母基金、产业母基金,推动科创集团建设。撬动金融工具支持实体经济。围绕构建“一枢纽五城市”,统筹整合调度南通市资源,多渠道筹集资金支持南通市建设综合交通枢纽,制订市与区城市建设管养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实施细则。坚持民本思想,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足额保障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资金需要,保障重点民生项目建设,兜牢民生底线。强化债务管控,加强新上公益性项目评估论证,积极向上争取专项债券资金,坚决防范政府债务风险。落实新一轮市区财政体制改革要求,持续优化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建设,提高财政监督和绩效管理效能,扎实推进财经秩序专项整治行动。来源: 信息新报 |
|
2022-03-28 |
《政府工作报告》任务分工落定 二季度或迎政策密集落地 | |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分工的意见》,将《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44个方面52项重点工作,逐一分解到国务院部门和有关地方,并明确责任和完成时限。记者梳理《分工意见》要求发现,诸多政策出台划定的时限截至在6月底前,包括:发挥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作用,出台分类分账改革相关方案;出台政策促进创业投资发展;支持普惠小微贷款的相关政策等近10项。此外,《分工意见》明确,9月底前完成金融稳定保障基金筹集相关工作。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也将在9月底前出台。《分工意见》强调,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重、挑战多,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把责任扛在肩上,对各项工作早安排早部署,争取时间及早抓落实,细化时间表、路线图、优先序。有关地区和部门要对照分工意见,抓紧制定本地区、本部门落实重点工作分工的实施方案,按有关要求报国务院。要加强跨部门、跨区域分工协作,形成工作合力。根据记者梳理,《分工意见》中,涉及央行的有19项重点工作。其中,由央行牵头的工作包括:“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扩大新增贷款规模,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压实地方属地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加强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设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发挥存款保险制度和行业保障基金的作用,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方式化解风险隐患,有效应对外部冲击,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等。值得注意的是,《分工意见》首次明确了设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的进度要求,提出9月底前完成金融稳定保障基金筹集相关工作。10项重点工作涉及证监会,6月底前将出台政策促进创业投资发展根据记者梳理,《分工意见》中,涉及证监会的重点工作共有10项,具体来看:包括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强化就业优先政策、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加大企业创新激励力度、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扎实稳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继续保障好群众住房需求。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上,证监会将继续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基本方针,做好经济金融领域风险防范和处置工作;将参与设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将在9月底前完成金融稳定保障基金筹集相关工作,并在年内持续推进。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上,证监会将抓紧完善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监管规则,创新监管方法,提升监管精准性和有效性;深入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在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上,证监会将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支持和引导资本规范健康发展。依法平等保护企业产权、自主经营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营造各类所有制企业竞相发展的良好环境。在加大企业创新激励力度上,证监会将围绕促进创业投资发展,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升科技中介服务专业化水平,在6月底前出台相关政策,并在年内持续推进。15项重点工作涉及银保监会,6月底前出台支持普惠小微贷款相关政策《分工意见》中,涉及银保监会的有15项重点工作。银保监会将牵头完成“深化中小银行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改革,加快不良资产处置”的工作。同时,银保监会还将与人民银行共同牵头完成“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共同牵头完成继续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等工作。《分工意见》要求,4月底前出台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的相关政策。对于用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优化监管考核,推动普惠小微贷款明显增长、信用贷款和首贷户比重继续提升。《分工意见》要求,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按职责分工负责,6月底前出台相关政策,年内持续推进。此外,推动金融机构降低实际贷款利率、减少收费,让广大市场主体切身感受到融资便利度提升、综合融资成本实实在在下降的工作,也将由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国家外汇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年内持续推进。根据记者梳理,《分工意见》中,涉及财政部、税务总局的重点工作共有25项,其中,涉及财政部或税务总局参与牵头的重点工作有13项,包括:提升积极的财政政策效能、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推动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落实落细稳就业举措、推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大企业创新激励力度、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多措并举稳定外贸、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强社会保障和服务。《意见》明确,在4月底前,财政部、税务总局将牵头出台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并在年内持续推进。《意见》明确了支持就业、科技创新、社会保障、育儿等领域的财税政策落地时间节点,并强调相关政策将在年内持续推进。具体来看:在稳就业方面,在4月底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税务总局将牵头出台延续执行降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率等阶段性稳就业政策。人社部、财政部还将在4月底前,对不裁员少裁员的企业,继续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明显提高中小微企业返还比例;使用1000亿元失业保险基金支持稳岗和培训,加快培养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急需人才。在鼓励科技创新方面,在9月底前,财政部、税务总局、科技部将出台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相关政策,包括出台科技型中小企业加计扣除比例从75%提高到100%,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善完设备器具加速折旧、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政策。在强化社会保障方面,人社部、财政部在6月底前出台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确保按时足额发放的相关政策;出台加快推进工伤和失业保险省级统筹的相关政策。在支持育儿方面,在3月底前,财政部、税务总局牵头出台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相关政策。此外,在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方面,财政部将在年内推进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增强预算的约束力和透明度。财政部将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并在9月底前出台相关政策。税务总局将完善税收征管制度,依法打击偷税骗税,并在9月底前出台相关政策。十部门将联手推进涉企信用信息整合共享《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涉企信用信息整合共享,加快税务、海关、电力等单位与金融机构信息联通,扩大政府性融资担保对小微企业的覆盖面,努力营造良好融资生态,进一步推动解决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该工作将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商务部、人民银行、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市场监管总局、银保监会、国家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年内持续推进。据国家发改委今年初介绍,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已联通46个部门和各省区市。各专业领域的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以及法院、交通、税收、海关等信用信息系统,已经或正在实现互联互通。 来源:证券时报 |
|
2022-03-28 |
积极财政政策激发民间资本活力,投资明显回升成宏观经济一大亮点 | |
今年以来,在稳增长稳投资政策作用下,各地区各部门积极推动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加强资金等要素保障,效果不断显现。数据显示,1至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2%,比上年全年加快7.3个百分点。投资明显回升成为宏观经济的一大亮点。去年,北京市将558个小区列为一般公共预算资金支持的老旧小区改造新增项目。北小园小区不仅楼房装了电梯,小广场还添置了无障碍设施,小公园里也多了儿童游乐器材。“今年计划新开工300个小区。”北京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到2025年全市力争基本完成1.6亿平方米老旧小区改造任务,让更多居民过上舒心日子。“当前,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稳投资意义重大。”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白景明表示,一是扩总量,通过需求扩张拉动供给增长,夯实经济大盘“稳”的基础。二是优结构,聚焦有效投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三是“双调节”,推动乡村振兴、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居民消费增长等方面的投资,兼具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作用。“财政政策决策快、见效快,在稳投资中发挥出突出作用。”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杨志勇表示。专家介绍,财政投资方式主要有:列入一般公共预算的直接投资;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产业引导基金;专项债券投资。此外,作为稳投资的政策手段,还可以开展减税降费、财政贴息贷款、政府采购等,其中减税政策最直接、最具有普遍性。今年,我国减税与退税并举,预计全年增值税留抵退税约1.5万亿元。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对所有行业的小微企业存量留抵税额6月底前一次性全额退还,增量留抵税额4月1日起按月全额退还。“这是稳投资的新招、实招,将充实企业现金流、促进企业再投资。”白景明说。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26.71万亿元,比上年扩大2万亿元以上,可用财力明显增加。落实宏观政策要求,财政部门将优化支出结构,优先支持已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重点专项规划等的重点项目,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加大对科技攻关、生态环保、基本民生、现代农业等领域及区域重大战略的支持力度。此外,今年安排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额度3.65万亿元,已提前下达新增专项债券额度1.46万亿元,今年1至2月已发行9719亿元,重点支持在建和能够尽快开工的项目,扩大有效投资。“得益于地方政府专项债的支持,园区建设顺利开展,环境不断优化,吸引了深科技、领益智造等几十家企业前来落户,带动各类社会资本投资70多亿元。”桂林市临桂区区长、桂林经开区管委会主任何兵介绍,该项目2020年获得专项债券1亿元,2021年获得专项债券2亿元。据了解,今年广西财政部门将继续安排专项债券用作符合条件领域的项目资本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拉动社会资本的乘数效应。政府投资撬动社会投资作用日益凸显。目前,专项债资金可用于项目资本金的规模占各省份专项债规模的比例已提至25%,能进一步带动市场机构利用自有资金或信贷资金参与建设。今年以来,多个省份公布一季度地方债发行计划,专项债将继续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杠杆效应,更好稳定社会资本预期、带动有效投资。据悉,今年前两个月,新入库PPP投资项目59个、投资额1324亿元。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中心主任焦小平分析,项目管理更加规范,政府投融资渠道多元化,PPP市场发展趋于稳定、理性。从结构上看,新入库项目主要聚焦于“两新一重”、绿色发展、乡村振兴和民生改善方面,表明政府资本在引导社会资本强化有效投资、助推高质量发展方面的效能在提升。“今年一季度,省里将集中支持辽河干流防洪提升工程、城市老旧管网改造、市政轨道交通等领域投资。”辽宁省财政厅债务办市县债务管理部部长赵明英介绍,今年1月26日发行的17亿元专项债券资金,一个半月内使用进度已达54%,拉动社会资本150亿元以上,实现了项目落地即见效。“债券发行后,必须用得好、管得住、还得上。”赵明英说,辽宁省已建立起全流程管理系统,新增债券从项目储备、建设、运营,到资金拨付、使用、清偿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工作机制,进一步强化债券的规范高效安全使用。白景明表示,提高财政投资效益,要注重绩效管理,盯住3个环节:一是把好项目入口关,做好事前绩效评估;二是加强事中绩效运行监控,确保项目性质不变,谨防重复建设;三是强化绩效评价,把评价结果运用到项目后续资金审批上。同时,开展穿透式管理,督促项目主体加快支出进度,“不能让资金趴在账上,要尽快用出去,转化为项目工程,带动社会投资。”他说。杨志勇认为,应以“预算管理一体化”工作为契机,健全财政投资评价体制,用好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提高财政资金管理信息化水平,把各类财政资金的使用都置于“火眼金睛”监督之下。强化相关领域、相关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推出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税收优惠政策,扩大海南自由贸易港自用生产设备“零关税”政策商品范围和政策适用主体,支持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今年以来,财政部门与相关部门密切合作,多措并举、多维发力稳投资。1至2月,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8.1%,比上年加快7.7个百分点,社会民生领域补短板力度持续加大。夯实在建项目、建成项目后续资金保障,稳定社会资本预期。3月2日,在杭甬高速复线宁波段一期工程PPP项目滨海高架桥施工现场,历经3小时架设,又一片整孔预制箱梁在桥墩上精准“着陆”,指挥人员、施工人员击掌欢呼。作为国家高速公路网的组成部分,杭甬高速复线宁波段项目路线总长55.8公里,总投资额约188.97亿元,引入社会资本投资136.98亿元。项目建设过程中,宁波市财政局严格按PPP合同约定和项目进度,全力做好建设期资本金等保障工作,提前下达中央车购税收入补助地方资金,减轻社会资本的融资压力。“合理的风险共担,就是给社会资本有力的支持。”宁波市财政局PPP中心主任徐一斐说。提振全社会投资信心,政府信用是重要方面。“对于今年新增专项债的使用,财政部门明确表示优先用于在建项目,这是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需要。”白景明表示,“保证资金按时足额到位,给社会资本吃下‘定心丸’,就能更好发挥财政资金稳投资的‘定盘星’‘放大器’作用。” 来源:经济导报 |
|
2022-03-28 |
天津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 | |
为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解开阻碍科技成果转化政策落地的“细绳子”,天津近日出台《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 天津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深入调研分析,发现“细绳子”问题突出表现在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不敢为”“不愿为”“不会为”3个方面,为此,《实施意见》提出了明确政策界限、完善尽职免责、落实收益分配、改革考核奖励机制等针对性措施,在政策层面放权赋权、容错免责,激励大家放心作为。针对操作方面可能遇到的难题,天津围绕高校科技成果作价投资、科技成果评价、技术产权股权挂牌交易等工作,组织编制了13项系列操作指引。 作为13项系列操作指引之一,《天津市高校科技成果作价投资操作指引》于日前发布。据了解,科技成果作价投资是成果转化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是相比于转让、许可等其他转化方式,高校开展科技成果作价投资的操作流程较为复杂,涉及多个主体、多个环节、多个税种,法律和政策问题复杂,一些高校碍于此不敢或不愿采取这种方式进行成果转化。指引提出了3种作价入股模式,并且按各模式操作环节编制指引,不仅直观易懂,而且便于高校结合自身实际,选择转化成功率最高、收益最大化的方案。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
|
2022-03-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