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利润降幅收窄 工信部密集调研部署稳增长 | |
随着宏观经济回暖、生产物流逐步恢复,以及减税降费、助企纾困政策效应持续释放,5月工业利润出现改善。近来工信部密集调研工业经济,连续召开工业和信息化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部分行业协会座谈会、中小企业座谈会、重点地区工业经济运行座谈会和重点企业座谈会,部署做好下一阶段进一步提振工业经济工作。工信部指出,当前正处全年经济发展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加快推动稳增长政策措施落地见效,着力打通供需循环“堵点”“卡点”,持续打好助企纾困“组合拳”,千方百计把前期耽搁的产量夺回来,促进工业经济加快恢复,努力实现全年预期目标。专家认为,工业经济的增长、恢复都先于整体经济,要稳住宏观经济大盘,工业要担负起更重要的责任。要更多关注需求侧问题,谨防形成需求收缩、供给冲击交互的负向循环。防范制造业上下游利润分化过大导致的投资内生动力不足问题。利润结构出现改善国家统计局6月27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4410.0亿元,同比增长1.0%。其中,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6.5%,降幅较上月收窄2.0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工业司高级统计师朱虹表示,5月份各地区各部门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总体逐渐向好,企业复工复产、物流保通保畅有序推进,工业企业生产经营逐步恢复,企业利润降幅收窄。受生产物流逐步恢复、产业链供应链逐步畅通推动,工业企业销售状况有所改善。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8%,增速较上月有所回升,为企业盈利改善创造了有利条件。得益于本土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企业复工复产持续推进,5月份长三角和东北地区工业企业利润虽同比下降,但降幅较上月明显收窄。其中,上海、江苏、吉林、辽宁利润降幅均较上月收窄20个百分点以上。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20个行业利润较上月增速加快或降幅收窄,5个行业利润由降转增,合计占比超六成。随着国内疫情在5月逐步受控,供应链及消费场景逐步修复背景下,装备制造业、消费品行业持续恢复。其中装备制造业恢复显著,5月份,装备制造业利润同比下降9.0%,降幅较上月大幅收窄23.2个百分点。13个消费品行业中,有8个行业5月份利润改善,占61.5%。酒饮料、食品制造行业利润同比分别增长21.1%、7.7%,增速较上月均有所加快。财信研究院副院长伍超明对第一财经分析,上游行业利润增速回落较多,中下游制造业利润占比小幅回升,利润结构出现好转迹象。从利润增速看,受益于疫情冲击缓解和需求恢复,5月份中游装备制造业利润降幅较上月大幅收窄23.2个百分点,是影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边际改善最大的行业板块,且除医药板块外,下游基本消费品行业盈利亦多数继续恢复,但同期采矿业及部分原材料行业利润增速则均回落较多。启动新一轮去库存周期5月份,减税降费、助企纾困政策效应持续释放,工业企业费用负担继续减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费用为7.56元,较上月、上年同期分别减少0.07元、0.56元。但1~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4.42元,较1~4月份提高0.12元,较去年同期提高0.92元。机构认为,虽然助企纾困等政策效果持续显现,但原材料价格仍处于高位,加之疫情冲击下生产经营受阻、需求恢复需要一定时间,企业单位成本上升压力仍在增加,制约利润回升幅度。库存方面,5月末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同比增长19.7%,增速较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伍超明表示,原因一方面是疫情冲击缓解、物流堵点卡点有效畅通和需求逐步恢复,有利于企业产成品库存减少;另一方面,原材料价格和库存均处于高位,加之需求端恢复偏慢,企业新增补库意愿不足,也有利于库存下降。伍超明表示,展望未来,预计工业企业大概率已步入新一轮去库存周期。随着疫情等短期冲击消退,加上逆周期政策进一步发力显效,国内需求有望逐步恢复,有利于积压的库存消化。此外,根据历史经验,PPI增速与工业企业库存增速高度相关,未来随着国内PPI增速持续回落,将推动企业全面转向去库存周期。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郑后成对第一财经分析,展望6月,宏观经济继续回暖,以及稳增长一揽子政策加快落地见效,尽管面临价格方面的利空,预计6月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当月同比大概率在5月的基础上仍将上行。伍超明也认为,随着企业复工复产有序推进,加上助企纾困等逆周期政策持续显效,短期内工业企业盈利有望继续填坑修复。但国内消费恢复疲弱,加上房地产市场投资、销售仍处在深度负增长区间,将制约工业生产回升高度,不利于利润大幅改善。浙商证券指出,展望下半年,在常态化核酸检测、经济常态化恢复大背景下,随着消费场景加快修复,规上工业企业盈利增速回暖可期,利润结构有望持续改善,下游占比有望持续修复。工信部密集调研部署稳增长工业经济在经历了4月份触底之后,5月份工业增幅实现由负转正,呈现恢复性增长。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0.7%,从环比看,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月增长5.61%,较4月有明显增长。但当前外部环境依然复杂多变,国内供需全面恢复还有制约,产业链供应链循环仍存阻滞,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依然较多。6月23~24日,为深入研判工业经济形势,做好上半年工业经济运行分析工作,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辛国斌带队赴广东调研,并在广州主持召开重点地区工业经济运行座谈会和重点企业座谈会。上述座谈会强调,企业是制造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是提振工业经济的重要基础。要充分认识我国经济的韧性潜力和长期向好的基本面,进一步坚定发展信心。要抓住稳增长政策集中出台的重要机遇,用好用足各项惠企政策,切实把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实效。要增强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加强大中小企业融通协作,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不断提升突发事件应对处置能力。此前工信部6月17日召开了上半年工业和信息化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专家们就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拉动消费需求、加大技术改造投资、研究出台超常规稳增长政策举措、稳定市场预期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政策建议。与会专家指出,要进一步认识当前经济形势的严峻性,更多关注需求侧问题,谨防形成需求收缩、供给冲击交互的负向循环。要防范制造业上下游利润分化过大导致的投资内生动力不足问题,深入研判全球经济滞胀外溢性进一步加剧带来的风险,预先做好相关准备。中钢经济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胡麒牧表示,目前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依然处于高位,消费终端远没恢复到疫情之前的状态,制造业面临的需求并不旺盛,无法将成本向下游消费者去转移,只能通过产业链内部消化,压制了盈利能力。企业盈利空间受限,就会进一步压制制造业的投资,不利于扩大再生产的循环,会影响经济的增长。提振工业经济,还要把帮扶中小企业放在更加突出位置。6月23日,工信部召开中小企业座谈会指出,加快落实落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坚持纾困与培优两手抓,提振中小企业发展信心、稳定发展预期;要加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形成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研究室副主任杨光普表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疫情以后的恢复要快很多。中小企业要想做强做大,还是要加大在产品上、在技术上的创新投入,做大做厚成长的基础,才能够有效抵御各种风险的冲击。辛国斌日前表示,近期中央出台了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的系列政策措施,对稳定经济既是“及时雨”也是“定心丸”。目前,企业复工复产正在有序推进,正在全力达产。随着各项政策靠前发力,持续加力,工业经济有望尽快回归正常轨道。 转自:第一财经 |
|
2022-06-30 |
RCEP红利持续释放 “共赢”成为关键词 | |
到6月底,《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实施生效满半年。半年间,RCEP“朋友圈”不断扩大。今年1月1日起,RCEP对文莱、柬埔寨、老挝、新加坡、泰国、越南、中国、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10国正式生效,2月1日起对韩国生效,3月18日起对马来西亚生效,5月1日起对缅甸生效。1-5月,中国与东盟贸易规模达3712.1亿美元,同比增长10.2%;对韩国、新西兰贸易规模也实现增长。目前RCEP的15个签署成员国中生效成员数量已达13个,为各成员国的企业和消费者不断释放更多红利。企业和消费者都受益——RCEP生效后,中国与东盟、澳大利亚、新西兰之间的立即零关税比例超过65%,与韩国相互立即零关税比例达到39%和50%,与日本相互立即零关税比例达到25%和57%RCEP是由东盟与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自贸伙伴共同推动达成的大型区域贸易协定。与欧盟、CPTPP等区域贸易集团相比,RCEP在人口、经济总量、货物贸易规模等方面均为迄今全球体量最大的自贸区。RCEP采用区域积累的原产地规则,货物贸易最终零关税的产品数量整体将超过90%;同时采用负面清单推进投资自由化,提升了投资政策透明度。半年来,不少传统外贸大省企业已从RCEP生效带来的关税优惠、通关简化、贸易投资便利化等红利中充分受益。在浙江,RCEP于1月1日生效实施后首月内,全省签发优惠原产地证书5190份,货值超2.4亿美元,为相关企业关税减让超1300万元。1-4月,RCEP为浙江企业实现进出口税收优惠超4000万元,浙江省对其他RCEP成员国进出口同比增长10.5%。宁波狮丹努进出口有限公司1月份为一批出口澳大利亚的服装产品成功开具了RCEP原产地声明。该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RCEP成员国中的澳大利亚和东盟各国是公司重要的海外出口市场,“这一声明是宁波首份RCEP原产地声明,使公司货物在进口国可享受零关税待遇,极大增强了公司外贸业务的自主性和灵活性。”行业发展迎来更多契机。在广东,随着RCEP生效,市场准入放宽,更多产品涌入国际市场,促使广东陶瓷企业进一步转型升级。广东欧文莱陶瓷有限公司关务负责人朱志方介绍,该公司在自主研发的多款新产品中运用触感工艺新技术,开拓RCEP市场,“今年以来,公司已申请输韩国瓷砖的RCEP原产地证书9份,货值超258万元人民币,预计可享受关税减让超10万元。”RCEP也给中国消费者带来了更丰富的消费体验。RCEP生效当天,大批产品关税立降为零。其中,中国与东盟、澳大利亚、新西兰之间的立即零关税比例超过65%,与韩国相互立即零关税比例达到39%和50%,与日本相互立即零关税比例达到25%和57%。“日本家电、东南亚水果、澳洲奶粉……经常购买进口货的人能感觉到,这半年,优质进口商品越来越多了,部分商品价格有所下降。”北京白领陈女士说。据商务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外国高质量商品在RCEP生效激励下更多进入中国消费市场。同时,零关税降低了进口商品成本,加上高水平的贸易便利化措施,消费者能以更心仪的价格、更快捷的速度买到进口商品。“组合拳”抢抓RCEP机遇——中国梳理RCEP的701条约束性义务和170项鼓励类义务,要求各地高标准履行RCEP承诺,引导产业和企业适应区域市场更开放的环境、更充分的竞争“今年以来,我们对日出口货值比去年增长近1/4。RCEP实施前后,拱北海关组织了多场专题政策宣讲会,为我们进一步拓展日本市场提供了很大帮助。”长兴特殊材料(珠海)有限公司关务负责人李慧介绍,今年以来,该公司已获得拱北海关签发的原产地证书44份,超3100万元的货物享惠出口,“不久前,公司一批价值近41万元的高性能涂料发往海外,在进口国可享受约4万元的关税优惠。”得益于当地海关部门的稳企惠企举措,珠三角地区的化工材料、纺织服装、塑料制品等传统优势产品借助RCEP利好,进一步巩固拓展海外市场。1-5月,拱北海关累计签发输日RCEP原产地证书1165份,签证金额近3.4亿元。拱北海关推进原产地证书“自助打印”“智能审核”等便利模式,为辖区企业提供“共享式”打印服务,1-5月该关辖区企业自助打印证书约3万份,同比增长超八成。半年来,各地各部门纷纷为释放RCEP政策红利打出“组合拳”。年初,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民银行、海关总署、市场监管总局印发《关于高质量实施RCEP的指导意见》,引导地方、产业和企业在RCEP生效后适应区域市场更加开放的环境、更加充分的竞争。商务、海关等部门在全国范围内举办大量培训宣讲活动,帮助企业抢抓RCEP机遇,扩大优势产品出口和优质商品进口。4月,由商务部主办、重点面向企业的“全国RCEP系列专题培训”启动。培训内容包括RCEP整体情况和主要内容介绍、RCEP货物贸易市场准入及原产地规则解读、RCEP服务贸易、投资市场准入承诺和规则解读以及中国有关行业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建议等。各地区也持续做好宣介和服务,加快市场主体与RCEP融合进程。在江西,省商务厅等6部门近日出台意见,提出大力发展货物贸易、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深化双向投资合作等7个方面、21项重点任务,深入对接RCEP。在广西,自治区国资委、商务厅等部门重新组建广西供应链服务集团,打造服务RCEP的大宗商品供应链平台。专家指出,中国为释放RCEP政策红利贡献良多。“中国将RCEP作为深化制度型开放的重要平台,梳理了RCEP的701条约束性义务和170项鼓励类义务,要求各部门、各地方高标准履行RCEP承诺,推动形成全国从上到下对照RCEP等高标准协定深化改革的良好氛围。”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顾学明说。中国积极推动与RCEP深度对接、积极履行开放承诺,也彰显了持续扩大开放的决心和诚意。“在服务贸易领域,与加入世贸时承诺的100个部门相比,中国在RCEP中增加了22个部门的开放承诺,按世贸承诺已经开放的部门中,有37个部门在RCEP中提高了开放承诺水平。”商务部副部长王受文说。“共赢”成为RCEP关键词——今年一季度,泰国对RCEP伙伴的贸易总额同比增长23%;日本与RCEP伙伴的贸易总额近2000亿美元,占日本整体外贸47.6%;韩国3月出口额创自1956年有贸易统计以来的最大增幅半年来,RCEP对域内其他各国同样利好多多,“共赢”已成为RCEP“朋友圈”的关键词。RCEP为泰国果农带来更广阔的市场。“金枕榴莲在中国很受欢迎,也是我们种植的主要品种。”在泰国尖竹汶府经营榴莲果园的诗拉朋介绍,她将更注重优质品种的培育,以满足中国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今年以来,泰国企业对华农产品出口时间和成本大为缩减,从水果班列到“榴莲快线”,泰中贸易持续增长。今年一季度,泰国对RCEP伙伴的贸易总额超过2.7万亿泰铢,同比增长23%,其中加工农产品增长43%。同期,越南对中、日、韩及其他东盟国家贸易增速超10%;日本与RCEP伙伴的贸易总额近2000亿美元,占日本整体外贸的47.6%,增长11.5%。RCEP今年2月1日对韩国生效以来,韩国3月出口额达634.8亿美元,同比增长18.2%,成为韩国自1956年有贸易统计以来的最大增幅。顾学明分析,RCEP降低了区域各国的贸易商品关税,通过高水平的经贸规则对区域贸易投资和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产生积极作用。同时,RCEP还激励企业依托各成员国的比较优势进行跨境整合,优化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布局,提高综合生产率和产品竞争力,“在这个逐步调整的过程中,各成员国都有机会凭借自身优势参与并不断提升在区域价值链中的地位,推动形成互利共赢的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格局。”展望下半年,RCEP红利将持续释放,进一步增强区域产业合作、加强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助力中国外贸保稳提质。5月,中国进出口增速回升至9.6%,外贸领域呈现恢复性增长势头。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表示,中国自贸协定伙伴增多,为实现今年外贸保稳提质目标创造了有利条件,自贸协定发挥的减税和贸易便利化作用将有力推动外贸发展。 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
|
2022-06-30 |
中国这十年丨中国经济总量由53.9万亿上升到114.4万亿 | |
6月2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介绍中国这十年经济建设领域发展变化的有关情况。这十年,中国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经济总量由2012年的53.9万亿元上升到2021年的114.4万亿元,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1.3%上升到超过1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6300美元上升到超过1.2万美元。这十年,中国改革开放开创新局面。全方位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加快形成,共建“一带一路”取得实打实、沉甸甸的成果,与149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中老铁路建成通车,雅万高铁等一大批项目扎实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程度不断提升,境外投资存量从不足6000亿美元增至超过2.6万亿美元;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这十年,中国人民实现全方位生活改善。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就业质量显著提升,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300万人以上。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9年,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这十年,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大理念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作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构建完成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大力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和能源结构调整,加快推进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坚决遏制高能耗、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约26.2%。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胜利完成。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扎实推进。这十年,中国经济安全得到全面加强。能源供给保障能力持续提升,煤电油气产供储销体系不断完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保障能力不断增强,5G、基础软件、工业母机、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可再生能源发展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步伐加快。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取得阶段性重大进展。 转自:大众网 |
|
2022-06-30 |
党的十八大以来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 | |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6月2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二场。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苏伟、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欧鸿、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杨荫凯介绍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情况。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开放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光辉历程,在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指引下,我国正在加快迈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赵辰昕说。我国高技术产业规模翻了一番,创新创业创造活力更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经济总量由2012年的53.9万亿元上升到2021年的114.4万亿元,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1.3%上升到超过18%,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十年前的第三十四位提升到现在的第十二位。“创新和高技术发展领域取得了4个方面的巨大成就。”杨荫凯说。高技术产业体量更大。十年来,我国高技术产业营业收入从2012年的9.95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9.91万亿元,规模翻了一番。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2012年的9.4%,提高到2021年的15.1%,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工业企业数从2012年的2.46万家,增长到2021年的4.14万家,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茁壮成长。高技术产品质量更优。高技术产业研发投入强度从2012年的1.68%,提升到2021年的2.67%。中国高铁、第三代核电、载人航天、北斗导航等大国重器成为国家新名片。高技术产业基础更牢。十年来,始终把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开发摆在突出位置,布局建设了上海光源等40多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全力打造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怀柔、张江、合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基础研究经费提高3倍,国内发明专利、PCT国际申请量跃居全球第一。创新创业创造活力更强。我们大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我国成为全球高度活跃的创新创业沃土。日新增市场主体数量的纪录不断被刷新,2013年以来新增的涉税主体纳税额已达4.76万亿元。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位居全球第二。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通信、智能驾驶等新技术开发应用走在全球前列,快递外卖、互联网医疗等新业态创造了数以亿计的灵活就业岗位。我国区域发展发生历史性变化、取得历史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引领我国区域发展发生历史性变化、取得历史性成就。”欧鸿说。培育形成了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京津冀地区紧紧抓住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个“牛鼻子”推动区域协同发展,雄安新区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深化合作迈出新步伐,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万亿元。长三角创新发展活力持续增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建设再结硕果。逐步走上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区域发展道路。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稳步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全面实施,我国第一部流域法“长江保护法”颁布实施。黄河流域防洪体系不断完善,实现了黄河干流连续20多年不断流。推动构建了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能源资源富集地区和边境地区的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迈出新的步伐。民营企业数量翻了两番,引资规模稳居发展中国家首位这十年,中国改革开放开创新局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全面深化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成熟定型,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稳步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全国统一大市场正在加快形成,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和社会信用等市场体系的基础制度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经济体制改革在市场主体改革、市场体系改革、宏观经济治理改革、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改革等4方面取得新成就。过去十年,我国民营企业数量翻了两番;形成了100多万亿元经济总量、14亿人口、4亿左右中等收入群体的强大内需市场,我国的营商环境全球排名从2013年的第九十六位跃升至最新的第三十一位。苏伟介绍,下一步,经济体制改革重点有“四个高”:高水平市场经济基础制度、高质量市场主体、高标准市场体系、高效能宏观经济治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方位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加快形成。2021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达到1.15万亿元人民币,位居世界第二,引资规模稳居发展中国家首位;与149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中老铁路建成通车,雅万高铁等一大批项目扎实推进。苏伟介绍,我国将继续引导外资投向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重点领域,以及中西部和东北等重点地区;将推进重大外资项目,适时推出新一批具有牵引带动作用的重大外资项目。 转自:人民日报 |
|
2022-06-30 |
部委年中会诊“把脉” 稳链助企再加力 | |
工信部正密集摸底调研,研判工业经济形势,进一步谋划工业稳增长相关举措,包括把产业链供应链作为关键着力点,进一步疏通供需循环“堵点”“卡点”,打好助企纾困“组合拳”等,以延续5月以来工业经济企稳回升态势,促进工业经济加快恢复。密集摸底研判形势时至年中,工信部接连召开座谈会、赴重点地区调研,详细了解经济运行态势、保链稳链、企业经营等情况,研究推进工业经济稳定运行的举措。6月23日至24日,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带队赴广东调研,并召开重点地区工业经济运行座谈会和重点企业座谈会;6月17日、20日、23日,工信部先后召开上半年工业和信息化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部分行业协会座谈会、中小企业座谈会,进一步研判当前工业经济的内外部环境、行业发展趋势以及需要关注的重大问题,了解中小企业生产运行、惠企政策落实和相关意见建议等。从摸底研判情况来看,工业经济的增长、恢复都先于整体经济,稳住宏观经济大盘,工业要担负起更重要的责任。今年以来,面对新一轮疫情影响和外部环境超预期变化,增加政策供给、推动复工达产、加强要素保障等方面系列举措取得了积极成效,工业经济在4月经历了触底之后,5月工业增幅实现由负转正,呈现恢复性增长。“5月以来工业经济运行出现企稳回升态势,主要工业行业生产加快恢复,但当前工业经济平稳运行面临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依然较多,稳定增长的基础尚不牢固。在年中这一关键时间,工信部密集调研工业经济,从地区、行业、企业等多个角度把脉稳工业的难点、堵点、卡点,审时度势做出调整,把握好政策时效度,有助于促进工业经济加快恢复。”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中国高端制造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朱明皓表示。企业生产逐渐向好总体看,企业感受与宏观研判基本一致,受生产物流逐步恢复、产业链供应链逐步畅通推动,企业生产和预期逐渐向好。重启双班制生产,每天可以下线900多辆整车——上汽集团临港乘用车工厂全面恢复到疫情前日常生产状态。“经历疫情,重新连接产业链是汽车产业最需要、最迫切的事情,目前长三角的汽车产业链运行已较顺畅。”上汽集团临港乘用车工厂总监陈培锋说,作为上汽集团在上海的三大生产基地之一,4月19日至6月17日工厂已有约1.7万辆整车陆续下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5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8%,增速较上月有所回升,为企业盈利改善创造了有利条件。助企纾困政策效应持续释放,增强了中小企业迎难而上的底气。江西拓瑞新能源有限公司产品主要出口国外,公司财务经理周丽说,公司受疫情影响,货物出口缓慢,资金不能及时回笼。得知情况后,赣江新区税务部门开展“一对一”业务辅导服务。“今年我们享受到了增量留抵退税额114.88万元,公司将这笔资金投入研发生产中,保障企业技术研发和生产经营稳步开展。”减免中小企业租金,加大中小微企业设备器具税前扣除力度,降低运输物流成本……一揽子帮扶中小企业的举措加快落地见效。以江西为例,到6月初,江西已累计为近百万家企业兑现惠企纾困资金336.26亿元。不过,当前一些工业企业在满产达产上仍存在差距,企业间分化明显,部分下游中小企业存在增收不增利现象,疫情散发导致一些企业存在成品库存高企、回款难等问题。多举措持续提振工业在密集调研摸底、研判形势的基础上,工信部正加紧部署下阶段稳增长工作。进一步健全重大突发事件下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的工作机制,指导企业完善应对风险挑战的各类预案;强化监测预警,进一步关注市场订单变化、大宗商品价格、关键零部件供给——将保链稳链作为重心,系列举措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上下更大功夫。加快落实落细各项政策,开展好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携手行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行动、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专项行动等,努力稳定发展预期——企业是制造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是提振工业经济的重要基础,工信部明确要把帮扶中小企业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当前正处于决定全年经济趋势的关键节点,巩固5月以来工业生产恢复势头,需要从供需两端协同发力。”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孙克表示,其中在供给侧方面,要做好大宗原材料保供稳价,持续密切关注市场订单变化、大宗商品价格、关键零部件供给和价格等形势变化,避免供给冲击的负面影响。以保链稳链为重心,强化对重点行业的运行监测,建立完善产业链供应链苗头性问题预警机制,积极应对突发情况,及时处置潜在风险。朱明皓表示,考虑到疫情冲击下生产经营受阻、需求恢复需要一定时间,要进一步增强企业信心,稳定市场预期,刺激消费信心,以需求拉动供给,以供给带动需求,实现良性循环。此外,加大受困企业帮扶是稳定工业经济发展的重点。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关兵对记者表示,要进一步引导各地做好助企纾困政策的宣讲和落实,针对重点企业实施“一企一策”,让符合条件的企业尽早享受到政策红利。引导产业链龙头企业主动担当,积极为上下游企业提供延期付款便利,提高对上游企业的付款效率,提升整个产业链条上各类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 转自:经济参考报 |
|
2022-06-30 |
“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 | |
“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光辉历程,在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指引下,我国正在加快迈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我们以实际行动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举世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中国答卷。”中共中央宣传部28日举行的“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成熟定型 对外开放水平大幅提升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苏伟说,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体制改革围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全方位展开、系统性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系统完备、更加成熟定型,经济体制改革在市场主体改革、市场体系改革、宏观经济治理改革、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改革四方面取得新成就。这十年,国资国企改革完成顶层设计,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持续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民营企业数量从1085万户增长到4457万户;形成100多万亿元经济总量、14亿多人口、4亿左右中等收入群体的强大内需市场;营商环境全球排名从2013年的第96位跃升至最新的第31位;我国引资规模稳居发展中国家首位,2021年实际使用外资1.15万亿元人民币,较2012年增长62.9%……苏伟说,下一步,改革重点有“四个高”,即高水平市场经济基础制度、高质量市场主体、高标准市场体系、高效能宏观经济治理。在持续推动对外开放和稳外资方面,将修订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推进重大外资项目,加强外商投资服务,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据介绍,“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提出以来,国际凝聚力、感召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取得实打实、沉甸甸的成就。我国已与149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合作文件。截至2022年5月,中欧班列累计开行55493列,运送货物480万标箱;我国与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累计约11.8万亿美元,对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超过1400亿美元。多措并举稳就业 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杨荫凯介绍,十年来,我国解决了1.3亿人的城镇就业问题,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5月以来,随着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效果初步显现,就业形势出现积极变化。”杨荫凯说,下一步将不断夯实青年群体就业的经济基础,务实推动市场主体稳岗扩岗,积极支持青年群体创新创业,大力加强青年群体就业服务保障。杨荫凯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价格机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和明显成效。一是大幅放开政府定价,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基本确立,2021年底,全社会商品和服务价格市场化程度已达97.5%,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的价格改革目标基本实现;二是不断完善价格调控机制,价格总水平长期保持基本稳定,2012年至2021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年均涨幅在2%左右;三是对于仍需政府定价的领域,强化价格成本监管,构建科学合理的政府定价机制;四是不断创新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未来一段时间,受地缘政治冲突等因素影响,我国输入性通胀压力较大,但我国市场供应总体充足、政策工具箱丰富,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继续保持物价平稳运行。”杨荫凯说,将全力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持续加大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力度,持续加强市场监管。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稳定增长,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杨荫凯介绍,2013年至202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约409万亿元,年均增长7.8%;第三产业投资年均增长8.9%,高技术产业投资年均增长15%,社会领域投资近年均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速。2012年以来,全国民间投资占整体投资比重始终保持在55%以上,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主力军。杨荫凯说,十年来,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发生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十年前的第34位提升到现在的第12位,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据介绍,我国高技术产业营业收入从2012年的9.95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9.91万亿元。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2012年的9.4%,提高到2021年的15.1%。高技术产业研发投入强度从2012年的1.68%,提升到2021年的2.67%。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提高3倍,成为全球高度活跃的创新创业沃土。区域发展发生历史性变化取得历史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推出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引领我国区域发展发生历史性变化、取得历史性成就。“培育形成了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逐步走上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区域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了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欧鸿这样总结我国区域发展成就。欧鸿说,下一步将牢牢把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牛鼻子”,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迈向更高水平。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导向,持续深化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修复,努力将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积极稳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促进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打造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再上新台阶,力争在若干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从根本上提升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 转自:新华社 |
|
2022-06-30 |
工业企业生产经营逐步恢复 超六成行业利润实现增长或复苏 | |
五月份全国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百分之六点八工业企业效益呈恢复态势国家统计局6月2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8%,增速较上月有所回升,为企业盈利改善创造了有利条件。专家分析认为,受生产物流逐步恢复、产业链供应链逐步畅通推动,工业企业销售状况有所改善。工业企业生产经营逐步恢复统计数据显示,工业企业利润降幅收窄。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6.5%,降幅较上月收窄2个百分点。前5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4410亿元,同比增长1%。国家统计局工业司高级统计师朱虹介绍,5月份,各地区各部门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总体逐渐向好,企业复工复产、物流保通保畅有序推进,工业企业生产经营逐步恢复。营收方面,伴随减税降费、助企纾困政策效应持续释放,工业企业费用负担继续减轻。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费用为7.56元,较上月、上年同期分别减少0.07元、0.56元。利润方面,分门类看,5月份采矿业利润同比增长92.2%,延续快速增长态势;制造业利润下降18.5%,降幅较上月收窄3.9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利润同比降幅均明显收窄。分地区看,随着企业复工复产持续推进,5月份,长三角和东北地区工业企业利润虽同比下降,但降幅较上月明显收窄。其中,上海、江苏、吉林、辽宁利润降幅均较上月收窄20个百分点以上。超六成行业利润实现增长或复苏数据显示,5月份,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20个行业利润较上月增速加快或降幅收窄,5个行业利润由降转增,合计占比超六成。具体来看,煤炭、石油等能源行业利润保持成倍增长。5月份,能源保供政策深入实施,能源产品产量保持较快增长,加之价格高位运行,带动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利润同比分别增长1.16倍、1.26倍。“这两个行业合计拉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9.5个百分点。”朱虹说。装备制造业利润边际改善明显。随着装备制造重点地区企业复工复产有序推进,物流堵点卡点有效畅通,装备制造业效益状况明显好转。5月份,装备制造业利润同比下降9%,降幅较上月大幅收窄23.2个百分点,是影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边际改善最大的行业板块,在8个装备行业中,有7个行业利润增速加快、降幅收窄或由降转增。同时,基本消费品行业盈利继续恢复。“随着市场需求逐步恢复,加之扩内需、促消费政策效应持续释放,基本消费品行业盈利继续恢复。”朱虹说。5月份,在13个消费品行业中,有8个行业利润改善,占61.5%。其中,酒饮料、食品制造行业利润同比分别增长21.1%、7.7%,增速较上月均有所加快;文教工美、皮革制鞋业利润分别增长16.5%、8.7%,利润均由降转增;造纸、纺织、印刷行业利润降幅收窄。推动工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朱虹认为,总体看,工业企业效益状况出现一些积极变化,但也要看到,5月份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仍继续下降,企业成本上升压力依然较大,生产经营仍面临诸多困难,工业企业效益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如何进一步稳定工业经济?在工信部日前召开的重点地区工业经济运行座谈会和重点企业座谈会上,工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各地区要把提振工业经济放在更突出的位置,统筹做好防疫情、促畅通、保主体、扩需求、稳预期各项工作,加快推动稳增长政策措施落地见效,着力打通供需循环“堵点”“卡点”,持续打好助企纾困“组合拳”,促进工业经济加快恢复。为维护工业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一系列政策举措正加快落地。近日,工信部等十一部门共同印发《关于开展“携手行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2022-2025年)的通知》,提出通过政策引领、机制建设、平台打造,推动形成协同、高效、融合、顺畅的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生态,有力支撑产业链供应链补链固链强链。在国新办6月27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交通运输部副部长赵冲久介绍,当前,物流货运的产业链供应链服务保障能力稳步提升。“紧盯保供稳链,围绕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白名单’企业、外贸企业及其上下游关联企业的全面复工达产,靠前服务,主动对接,‘一链一策’‘一企一策’,多措并举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实际困难,为企业复工达产提供有力物流服务保障,全力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赵冲久说。 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
|
2022-06-30 |
复工复产持续推进,6月制造业PMI时隔3个月重回扩张区间 | |
6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较上月回升0.6个百分点至50.2%,时隔三个月再次回到荣枯线以上。国家统计局3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随着受疫情影响较大地区复工复产的持续推进,6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较上月回升0.6个百分点至50.2%,时隔三个月重回荣枯线以上。界面新闻采集的7家机构预估中值显示,6月中国制造业PMI为50.2%。PMI指数在50%以上,反映经济总体扩张;低于50%,反映经济衰退。财信研究院副院长伍超明对界面新闻表示,本月制造业景气度回升,一方面是因为疫情好转,尤其是受疫情影响较重的长三角和东北地区复工复产速度明显加快,另一方面是物流保通保畅政策显效,产业链供应链恢复,制造业生产恢复加快。统计局指出, 随着复工复产持续推进,企业前期受抑制的产需加快释放,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52.8%和50.4%,高于上月3.1和2.2个百分点,均升至扩张区间。同时,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为51.3%,高于上月7.2个百分点,供应商交货时间较上月明显加快,有效保障企业生产运行。在统计局调查的21个行业中,有13个行业PMI位于扩张区间,其中,汽车、通用设备、专用设备、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等行业两个指数均高于54.0%,产需恢复快于制造业总体。虽然本月制造业延续恢复态势,并重返扩张区间,但国家统计局指出仍有49.3%的企业反映订单不足,市场需求偏弱依然是目前制造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同时,出厂价格指数降至46.3%,连续两个月位于收缩区间,部分企业盈利空间受到一定程度挤压,经营压力较大。对此,伍超明认为,目前确实还存在着一定程度上需求不足的问题,但随着稳增长政策不断落地,需求会逐步恢复。未来几个月PMI有望稳定在50%荣枯线上方,工业生产将环比向好。“前期政策进入落地显效期,后期刺激消费等政策或将陆续出台,基建投资、消费等需求指标回升速度有望加快,对工业生产形成带动作用。”他说。经济学人智库经济分析师徐天辰表示,目前各地正在不断调整和优化防疫措施,试图在降低疫情传播风险的同时提高经济的活力,加上外需目前来看仍有一定保障,预计整个三季度制造业PMI或都将维持在扩张区间。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欧鸿6月28日表示,近期要抓紧推进一批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水利、交通、地下综合管廊等项目,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落实促进汽车、家电等领域消费的若干政策,加快释放消费潜力。同一天,国家卫健委正式公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明确了不同场景下区域核酸检测策略,将密接的密接管控措施从“7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调整为“7天居家隔离医学观察”。29日下午,工信部发布信息称,为支撑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方便广大用户出行,即日起取消通信行程卡“星号”标记。非制造业PMI方面,6月中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录得54.7,比上月回升6.9个百分点。其中,服务业景气恢复至扩张区间,商务活动指数录得54.3%,高于上月7.2个百分点。在统计局调查的21个行业中,商务活动指数位于扩张区间的由上月6个增加至19个,服务业景气面明显扩大。其中,前期受疫情冲击严重的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均有所回升,铁路运输、航空运输等行业高于65.0%,业务总量连续两个月环比增长;道路运输、住宿、餐饮、生态保护及环境治理、文化体育娱乐等行业升至临界点以上,业务总量由降转升。从市场需求和预期看,新订单指数和业务活动预期指数分别为53.7%和61.0%,高于上月10.0和5.8个百分点,表明随着疫情影响减弱,服务业市场需求有所回暖,企业信心逐步恢复。 转自:界面新闻 |
|
2022-06-30 |
“聚焦高校毕业生就业”:组合措施加力 护航高校毕业生就业 | |
6月26日,学生与招聘单位代表(右一)交流。当日,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举行2023届学生岗位实习暨2022届高校毕业生校园招聘会,共有132家用人单位现场提供1616个就业岗位,吸引求职者前来咨询应聘。眼下正是毕业季。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1076万,首次突破千万。如何抢抓求职关键期,护航毕业生就业?加大稳岗扩岗力度、广扩各类求职渠道、精准提供帮扶服务……《经济参考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围绕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多部门多地方以及广大高校协同施策,打出了有“力度”、显“温度”的组合拳。——抢抓求职关键期 减负稳岗加力扩岗“今年我国大学毕业生达到1076万人,随着毕业季的到来,大学毕业生集中进入劳动力市场,可能会进一步加重就业压力。”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日前表示。如何为高校毕业生就业保驾护航?社会保险补贴、一次性吸纳就业补助、一次性扩岗补助、税收减免……近段时间,有关部门持续加大稳岗扩岗支持力度,不断“上新”针对高校毕业生的企业吸纳激励举措。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杨荫凯28日表示,下一步将推动更多企业复工达产,进一步增强市场主体的用工能力。指导各地尽快落实支持中小微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补贴政策,对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达到一定数量且符合相关条件的中小微企业,在安排纾困资金、提供技术改造贷款贴息时给予倾斜支持。为企业减负稳岗的同时,不少地方还着力在“拓岗”方面做文章。山东通过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打开了学生就业的新空间、新路径。受益于专项行动,山东艺术学院2022届硕士毕业生付友锋得到了荣成市文化馆非遗方向岗位的面试机会。教育部数据显示,全国已有2169所高校通过实地走访、视频会议等多种方式拜访5.8万家用人单位,为毕业生拓宽岗位达114.9万个,实习岗位达44万个。深挖岗位资源,不少地方还明确了具体指标。广东省人社厅就业促进处处长陶思敏介绍,2022年广东省统筹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基层项目、升学入伍等政策性岗位28.3万个,比2021年增加近4万个。实施民企招聘“1+1”行动,鼓励引导每家规上民营企业拿出1个以上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加大招聘频度力度 广扩线上线下渠道“之前由于准备考研错过了秋招,工作迟迟未定,心里很着急。毕业前学校及时举办了线下招聘会,为我们送来了‘定心丸’。”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2022届毕业生都文玺近日顺利签约比亚迪。据悉,该校针对2022届毕业生举办711场线下专场宣讲会,11场综合型、行业型、区域型大中型招聘会,到校参会企业1825家。“打开公众号,完善个人基本信息,浏览精准推送的就业资讯,填写简历,进入视频招聘会现场宣讲,网上面试……”长沙理工大学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学生小曾很快完成就业面试流程,并与一家企业达成就业意向。学校招生就业处处长曹瑛说,学校“云就业平台”充分利用大数据,为毕业生和岗位需求精准“画像”,实现供需有效对接。加大招聘频度力度,广扩线上线下渠道,为广大高校毕业生求职送来“及时雨”。人社部数据显示,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项行动以来,截至6月5日,已有34万家用人单位发布岗位需求977万人次。6月27日至7月3日,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项行动还将推出人工智能等6个专场招聘,共有2.9万家用人单位提供25万个岗位。在地方,广东2022年组织举办高校毕业生招聘活动2000场以上,其中大型招聘会100场以上。针对疫情影响,加大线上招聘频度力度,推广运用“直播带岗”“隔空送岗”“视频面试”等有效模式,促进“云匹配”。湖南省充分利用“云就业”智慧平台,2022年累计举办大中小型网络专场招聘会4124场,参会企业4.66万家,参会学生人数26.58万人次,提供岗位30.99万个。——兜底帮扶“包保找岗”“一人一策”精准服务“一生一册”、“一生一策”,包保到人、“点对点”服务,为每名困难群体毕业生配备就业帮扶导师,精准推送就业岗位每人不少于3个……武汉轻工大学对2022届467位建档立卡毕业生实施了重点帮扶,帮扶覆盖率达10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陈文军说,学校专门建立了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等帮扶档案,采取“一生一策”、精准帮扶。累计为475名2022届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发放求职创业补贴32.54万元。提供不断线的就业服务,加强困难毕业生就业援助,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护航毕业生就业举措显现更多“温度”。人社部近日部署于7月至12月,通过开放未就业毕业生求职登记、完善实名帮扶、推动公共部门岗位加快落地等9方面措施,对2022届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和35岁以下失业青年集中开展服务攻坚行动。地方上,广东对困难高校毕业生提供“一人一档”“一人一策”精准服务,为每人至少提供3-5个针对性岗位信息。统筹利用公益性岗位等进行兜底安置,确保有就业意愿的困难毕业生100%实现就业。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中国就业研究所研究员毛宇飞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正值高校就业季,多部门通过多种方式协同施策,为高校毕业生就业“保驾护航”。下一步要充分发挥政府宣传部门、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招聘平台的“信息传递”和“桥梁联结”作用,对未就业毕业生进行分类指导、精准施策。“当前促毕业生就业举措充分运用财政、税收、行政、市场等一揽子组合拳,兼顾短期和长期、直接和间接性效应。”复旦大学全球科创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姚凯认为。对于提高就业效率,他建议,加快建设富有韧性的就业体系,加强校企合作,积极探索市场化导向的培养模式;通过采用大数据和智慧化手段,实现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信息动态互联,以及人与岗位的精准匹配。来源:经济参考报 |
|
2022-06-30 |
推动新时代派驻监督工作高质量发展——《纪检监察机关派驻机构工作规则》亮点解读 | |
6月28日,《纪检监察机关派驻机构工作规则》全文公布并自发布之日起施行。规则共计7章56条,包括总则、组织设置、领导体制、工作职责、履职程序、管理监督、附则等内容,是一部规范纪检监察机关派驻机构工作的基础性中央党内法规。坚守职责定位派驻监督,本质上是政治监督。规则深刻把握党中央关于深化派驻机构改革、强化派驻监督的政治要求,坚持派驻机构职责定位,突出“两个维护”,为充分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提供制度保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守政治定位、突出政治责任,是规则的突出亮点。以坚守政治定位为例,规则明确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地方各级纪委监委实行派驻制度,派驻机构是派出机关的组成部分,与驻在单位是监督和被监督的关系,要求派驻机构把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贯穿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强化组织自上而下的监督功能,不断增强“派”的权威。“规则牢牢把握派驻监督政治使命,明确派驻机构的工作职责、履职程序。”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法规室负责人表示,这有利于推动驻在单位特别是中央和国家机关切实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以履职尽责的实际行动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规范组织设置党章和纪委工作条例、监察法对纪委监委派驻纪检监察机构作出了基本规范。规则以党章为根本遵循,将纪委工作条例、监察法的规定细化、具体化,对各级各类派驻机构的设置方式、议事决策以及派驻机构主要负责人职责等作出系统规范。在规范各级各类派驻机构设置方面,规则既把握共性,明确纪委监委向本级党和国家机关、所管辖的国有金融企业派驻纪检监察组;又区别个性,对国有企业、普通高等学校等单位不搞“一刀切”,强调可以按照规定派驻纪检监察组,或者依法派驻监察机构,派驻监察专员并设立监察专员办公室,与驻在单位党的纪律检查机构合署办公,实现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全覆盖。与此同时,规则还强化派驻机构主要负责人监督专责,明确其按照规定担任驻在单位的党组(党委)成员,履行监督专责,不分管驻在单位工作。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法规室负责人介绍,这样规定既有利于派驻机构贴近监督,及时掌握驻在单位的相关情况,又可以确保派驻机构一心一意开展监督,防止因利益羁绊而不敢、不愿监督。此外,规则规定派驻机构的领导机构是组务会,明确组务会的人员组成和职责任务,对于提高派驻机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完善领导体制健全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体制机制,是实现派驻监督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的关键所在。立足中央党内法规定位,规则对各级党委健全派驻机构设置、干部管理、工作保障机制,听取纪委监委关于派驻监督工作汇报等作出规定,要求驻在单位主动向派驻机构通报重要情况和问题,为派驻机构开展工作创造条件、提供保障。规则明确,派出机关对派出机构直接领导、统一管理,同时规定了纪委常委会、派出机关分管领导和派出机关相关部门对派驻机构进行领导指导的职责任务,具体规定了派出机关监督检查部门日常联系的6项内容、“室组”联动监督的6个方面、“室组地”联合办案的5个事项以及“组组”协作的6项工作。规则还明确,派驻机构对驻在单位内设纪检机构进行指导检查,如督促、支持内设纪检机构发挥职能作用、协调人员力量开展监督执纪工作等。特别是充分发挥垂直管理单位组织制度优势,专门规定派驻垂直管理单位的纪检监察组对驻在单位各级纪检机构的工作进行统筹,推动各级纪检机构一级抓一级、层层落实监督责任。“规则注重发挥机关纪检监察工委、派驻主管部门纪检监察组的协助职能。”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法规室负责人介绍,规则规定机关纪检监察工委审理有关派驻机构审查调查的案件,明确派驻国有资产监管机构、教育行政部门纪检监察组按照规定协助派出机关加强对相关派驻机构工作的指导,推动派驻机构提高办案质量,形成监督合力。明确工作职责、细化履职程序规则分别在第四、五章对派驻机构的工作职责、履职程序作出明确和细化,以此促进派驻机构依规依纪依法履职尽责。在监督重点上,规则突出对“关键少数”的监督,将驻在单位领导班子及其成员、驻在单位党组(党委)管理的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等作为重点监督对象,通过管好“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规则对派驻机构的监督方式进行了细化,规定派驻机构应当通过参加会议、谈心谈话、听取汇报等多种方式开展日常监督,发挥近距离常态化监督优势。同时规则强化了报告制度,明确把报告作为强有力的监督抓手,要求派驻机构及时向派出机关报告重要问题、重要事项。在履职程序一章中,规则对派驻机构与驻在单位会商沟通制度、通报情况制度作出规范,细化规定了派驻机构协助驻在单位开展内部巡视巡察的具体内容,推动压紧压实驻在单位管党治党政治责任,更好实现对所有监督对象的监督全覆盖。规则对派驻机构线索处置、立案审批、措施使用、审理、党纪政务处分、问责、移送起诉等执纪执法流程作出具体规定,明确了报派出机关审批或备案、报派驻机构主要负责人审批的事项,推动派驻机构在法治轨道上履行职责。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法规室负责人介绍,规则特别规定派驻机构对驻在单位党组(党委)管理的领导班子成员中的正职领导干部立案和副职领导干部涉嫌严重职务违法、职务犯罪立案的,应当报派出机关审批,体现派出机关对派驻机构的制约和监督。强化管理监督规则针对派驻机构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方面和监督管理的关键环节,创新制度安排、完善体制机制,对派驻机构自身建设提出严的措施和要求。规则首先强调派驻机构要带头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同时要求派出机关严把派驻机构干部入口关,加强对派驻机构干部的选拔任用、人员交流、考核培训,不断提升派驻机构干部能力素质。要求健全内控机制,规定派驻机构完善回避、保密和过问、干预案件登记备案、办案安全责任制等管理制度。此外,规则强化对派驻机构干部的管理约束,要求派驻机构接受派出机关同级党委巡视巡察和派出机关的管理监督,自觉接受驻在单位监督,强化派驻机构自我监督,对存在违规违纪违法和失职失责行为的,严肃追责问责,切实防治“灯下黑”。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法规室负责人表示,通过制定规则给派驻机构定制度、立规矩,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勇于自我革命、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坚强决心和意志,对于更好发挥派驻机构政治监督职能作用,推动新时代派驻监督工作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来源:新华社 |
|
2022-06-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