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工业企业营收增速加快 利润降幅明显收窄 | |
国家统计局6月2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回暖,企业销售状况好转,营业收入回升,利润情况有所改善。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8%,增速有所加快;利润同比下降6.5%,降幅较上月收窄2.0个百分点。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分析称,5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降幅收窄,反映工业企业经营状况在逐步改善,主要受三方面因素推动:需求回暖、价格因素以及企业经营成本的降低。植信投资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罗奂劼表示,展望6月,随着疫情防控形势不断向好和复工复产的深入推进,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恢复速度有望进一步加快。多个行业利润降幅明显收窄受生产物流逐步恢复、产业链供应链逐步畅通、减税降费政策效应释放等积极因素影响,5月工业企业营收有所回升,费用负担减轻。数据显示,5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费用为7.56元,较上月、上年同期分别减少0.07元、0.56元。5月多个门类的工业企业利润降幅收窄。数据显示,制造业利润下降18.5%,降幅较上月收窄3.9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利润同比下降6.2%,降幅明显收窄。装备制造业是利润边际改善最大的行业板块。5月装备制造业利润同比下降9.0%,降幅较上月大幅收窄23.2个百分点。8个装备行业中有7个行业利润增速加快、降幅收窄或由降转增。煤炭、石油等能源行业利润仍保持成倍增长,基本消费品行业盈利继续恢复。5月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利润同比分别增长1.16倍、1.26倍。13个消费品行业中有8个行业利润改善,占61.5%。其中,酒饮料、食品制造行业利润同比分别增长21.1%、7.7%,增速较上月均有所加快。国家统计局工业司高级统计师朱虹分析,总体看,工业企业效益状况虽出现一些积极变化,但也要看到,5月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仍继续下降,企业成本上升压力依然较大,生产经营仍面临诸多困难,工业企业效益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当前国际形势更趋复杂严峻,工业企业效益恢复仍存在较多不确定性。专家预计6月延续回升态势从累计数据看,1至5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4410.0亿元,同比增长1.0%。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16个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4个行业下降,1个行业由亏转盈。具体而言,前5个月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0.2%,纺织业下降2.5%,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3.3%,专用设备制造业下降4.6%,农副食品加工业下降8.3%,汽车制造业下降37.5%。“1至5月汽车行业利润下滑幅度扩大,反映出近几个月汽车行业供需两端均承受压力。具体原因包括疫情冲击导致需求放缓、产业链供应链和物流受阻、生产成本走高等。”周茂华说。他表示,从趋势看,国内疫情防控形势不断向好,经济活动将加快回暖;国内多部门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活动恢复,逐步保障物流和产业链供应链基本畅通;国内出台商品保供稳价、金融支持政策将有效降低企业财务负担。预计6月工业部门整体产量、销量和利润将延续回升态势。 转自:上海证券报 |
|
2022-06-29 |
中国已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 |
6月27日举行的“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邓小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稳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愈加夯实。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进一步加大投入支持力度,加强粮食产能建设,牢牢把住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是“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数据显示,中国粮食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1年产量创历史新高,达到13657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83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邓小刚表示,中国已经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品种更加丰富多样,棉油糖胶稳定发展,肉蛋奶、水产品、果菜茶供给充裕。品质持续优化升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越来越多绿色优质农产品摆上百姓餐桌。邓小刚表示,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进一步加大投入支持力度,加强粮食产能建设,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牢牢把住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今年,夏粮小麦增产丰收已成定局,为全年粮食丰产丰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扩种大豆油料是今年农业农村工作任务的重点之一。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介绍,大豆油料生产成效显著有两个标志。一是油菜籽产量明显增加,初步预计今年油菜面积超过1亿亩,单产水平稳定,增产明显。二是大豆扩种今年有望实现。目前的情况看,通过推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全年大豆面积将明显增加。下一步,还将在夏收期间把夏播大豆面积落实落地,同时加强后期管理,努力实现今年大豆油料面积扩大、单产提高、总产增加。近年来各地一直加大力度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国家乡村振兴局副局长洪天云表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0%,农村脏乱差面貌明显改观,农民文明生活观念显著提升。下一步,需要因地制宜完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要以基础设施现代化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转自:证券时报 |
|
2022-06-29 |
各地推动土地出让收入更多用于农业农村 | |
6月2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聚焦10年来农业农村新面貌。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今年的夏粮小麦增产丰收已成定局,为全年粮食丰产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前,各地纷纷采取行动,推动土地出让收入更多用于农业农村,投资热点领域包括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夏粮小麦增产丰收已成定局针对粮食安全问题,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邓小刚表示,今年,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各方努力,夏粮小麦增产丰收已成定局,为全年粮食丰产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数据显示,截至6月21日,60多万台联合收割机、80多万专业收割机手奋战在麦收一线,累计机收面积2.98亿亩,收获机械化率超98%。全国麦收连续13天日机收面积超1000万亩,进度过半时间比2021年提前2天,前期收获的各主产省份进度普遍较快,做到了适收即收。邓小刚表示,10年来,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把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强化政策扶持,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巩固提升粮食产能,牢牢端稳中国人的饭碗。“我国粮食产能稳定提升,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邓小刚介绍。“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进一步加大投入支持力度,加强粮食产能建设,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牢牢把住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邓小刚说。推动土地出让收入更多用于农业农村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介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情况。曾衍德表示,各地各有关部门扎实推进战略落实落地,取得了积极进展。曾衍德说,乡村振兴战略取得的成就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粮食产能巩固提升;二是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三是乡村面貌明显改善。曾衍德认为,资源要素向乡村流动是乡村振兴取得积极进展的原因之一。“在多元投入方面,各级财政部门把乡村振兴作为预算安排的重点予以保障,推动土地出让收入更多用于农业农村。”曾衍德说。据统计,今年以来,四川、河南、山东、贵州、广西、云南、辽宁等省份出台了相关规定,对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的具体目标、使用方向提出了明确的细化要求。土地出让收入中用于农业农村的资金,将被重点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建设、现代种业提升、农村供水保障、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耕地及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村庄公共设施建设和管护、农村教育、农村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支出,以及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以工代赈工程建设等方面。因地制宜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国家乡村振兴局副局长洪天云介绍了近年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成绩,以及下一步的工作思路。洪天云表示,2018年以来,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如今,农村脏乱差面貌明显改观,村庄环境基本实现干净整洁有序。95%以上的村庄开展了清洁行动,引导农民群众集中开展卫生大扫除、垃圾大清理、环境大整治,推动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农村基本实现了干净整洁有序,打造了5万多个美丽宜居典型示范村庄。洪天云说,实现乡村振兴,须因地制宜完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要以基础设施现代化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下一步,要强化典型引导,各地已有一大批好的典型和好的经验,如浙江的“千万工程”经验、广东的“三清三拆三整治”的经验等,要树立一批示范典型,带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全面提升。洪天云表示,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方面,要协同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等重点工作,统筹规划建设,促进协调发展;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区域资源禀赋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分区分类施策,不搞齐步走、一刀切。 转自:上海证券报 |
|
2022-06-29 |
最高检将继续出台司法解释等文件 对证券期货违法犯罪“零容忍” | |
最高人民检察院(下称“最高检”)26日以《持续释放对证券期货违法犯罪“零容忍”信号》为题,介绍了最高检驻中国证监会检察室以更优检察履职促进保障资本市场安全的情况。最高检将继续出台办理证券期货犯罪案件的司法解释、指导意见等文件,建立完善类案办理规范。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检察机关起诉证券期货犯罪229人,同比上升94%。驻会检察室向各地检察机关督办案件30件,交办案件206件,检察机关依法介入侦查、审查起诉,并结合案件办理制发检察建议、开展刑事合规,促进“办理一案、治理一片”,推动从源头上预防违法、解决问题。据了解,最高检驻中国证监会检察室(下称“驻会检察室”)成立后,检察机关办理了一批证券期货违法犯罪重大案件,指导地方检察机关办理康美药业、康得新、獐子岛等财务造假案件,以及北八道、郑某等操纵证券市场重大案件。据介绍,目前证券期货领域违法犯罪仍然处于高发态势,社会关注的大案频发;市场主体失于职守,各类参与者众多;黑灰产业链逐步形成,技术性、隐蔽性特征突出……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证券期货违法犯罪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给案件办理增加了难度。同时,近年来随着金融犯罪反侦查能力加强,证券期货犯罪的证据收集和事实认定难度随之加大。执法司法标准不统一、证据基础先天不足、各地证券犯罪案件侦办力量配备差异较大等问题也困扰着办案人员。面对上述难题,驻会检察室探索建立了检察机关证券犯罪案件交办制度,要求省市两级检察院履行刑事诉讼主导责任,逐案介入侦查引导取证,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能。最高检第四检察厅负责人透露,针对证券期货犯罪案件难点多、争议多的现实状况,最高检还将继续出台办理证券期货犯罪案件的司法解释、指导意见等文件;同时,建立完善类案办理规范,边办案边总结,持续编发典型案例、指导性案例,发挥案例的引领、示范作用。除了统一执法司法标准,在办案中,检察机关还强化与证监部门、公安机关、审判机关的协作配合和制约监督,建立健全信息共享、会商协商、提前介入等工作机制,促进落实证券案件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双向衔接”,加大惩防证券期货违法犯罪力度,携手向资本市场传递“零容忍”的强烈信号。此外,专业化队伍建设和信息化平台建设工作也在持续推动中。据了解,最高检部署证券期货案件适当集中管辖,在全国设立了7个检察机关证券期货犯罪办案基地,建立专门的办案团队,发挥基地在专业办案、犯罪预防和前沿问题研究等方面的专业水平能力,集中办理疑难复杂证券犯罪案件。 转自:上海证券报 |
|
2022-06-29 |
国家发改委: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保持物价平稳运行 | |
6月28日,在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的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有媒体提问:如何来评价十年来价格机制改革的进展和成效?另外未来还有哪些方面可以进一步发力?此外,最近一段时间欧美等国家的物价飞涨,应该如何防范输入性通胀风险?未来如何做好大宗商品还有重要民生商品的保供稳价工作?对此,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杨荫凯表示,我国价格机制改革深入推进,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和明显成效,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大幅放开政府定价,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基本确立。深入推进农产品、能源资源、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价格市场化改革,目前全部的农产品、80%的电量、50%的天然气量、90%的民航旅客运输量价格是由市场形成的。2021年底,全社会商品和服务价格市场化程度已达97.5%,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的价格改革目标基本实现。第二,不断完善价格调控机制,价格总水平长期保持基本稳定。综合运用监测预警、储备调节、预期引导、市场监管等方式,有力做好保供稳价工作。对稻谷、小麦、生猪、成品油、煤炭等重点品种,建立起“托底”“限高”“价格上下限”等多种形式的价格区间调控机制,有效应对价格异常波动。2012—2021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年均涨幅在2%左右,对促进经济社会长期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对于仍然需要政府定价的领域,强化价格成本监管,构建了科学合理的政府定价机制。一是定价清单化,把所有政府定价项目均纳入定价目录,向社会公开。二是定价规范化,修订政府制定价格行为规则、听证办法、成本监审办法,不断完善政府定价程序。三是监管科学化,出台了输配电、天然气管网等领域价格管理和成本监审办法,建立起约束和激励相结合的垄断行业价格监管制度。第四,按照污染者使用者付费、保护者节约者受益的思路,不断创新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一是聚焦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全面建立了居民阶梯电价水价气价制度和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实施电解铝、水泥、钢铁行业基于能耗的阶梯电价政策。二是聚焦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不断完善风电、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政策,支持产业跨越式发展。三是聚焦减少污染物排放,完善污水垃圾处理收费机制,合理调整收费标准。谈及防范输入性通胀、做好保供稳价工作,杨荫凯表示,今年以来,全球通胀高位攀升,不少欧美国家CPI同比涨幅创40年来新高。相对而言,我国物价持续运行在合理区间,5月份CPI同比涨幅为2.1%,显著低于其他主要经济体,这应该说充分展现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韧性、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和价格调控的精准性。杨荫凯表示,未来一段时间,受地缘政治冲突等因素影响,我国输入性通胀压力也是比较大,但我国市场供应总体充足、政策工具箱丰富,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继续保持物价平稳运行。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重点做好3方面工作:一是全力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稳定生产供应,强化产销衔接,发挥储备吞吐和进出口调节作用,做好粮油肉蛋奶果蔬等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特别是加强生猪产能调控,防止价格大起大落。二是持续加大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力度,完善煤炭产供储销体系,加快释放优质产能,完善煤炭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引导煤炭价格运行在合理区间;加大国内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强化进出口调节,增强供给保障能力。三是持续加强市场监管,密切跟踪市场变化,保持监管高压态势,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违法违规行为,坚决遏制资本过度投机炒作。 转自:澎湃新闻 |
|
2022-06-29 |
调整风险人员隔离管理期限、强化监测预警——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详解最新版新冠肺炎防控方案 | |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28日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与第八版新冠肺炎防控方案相比,第九版防控方案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的特点,因时因势对风险人员隔离管理、中高风险区划定标准、疫情监测等方面进行了修订,进一步提高疫情防控的科学性、精准性。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28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权威专家对第九版防控方案进行了解读。优化调整风险人员隔离管理期限和方式第九版防控方案提出,将密切接触者、入境人员隔离管控时间从“14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7天居家健康监测”调整为“7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3天居家健康监测”,解除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前不再进行核酸双采双检;密接的密接管控措施从“7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调整为“7天居家隔离医学观察”。对此,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王丽萍介绍,研究发现,奥密克戎变异株平均潜伏期缩短,多为2至4天,绝大部分能在7天内检出。基于研究结果和国内多地的防控实践,第九版防控方案对疫情相关风险人员的隔离管控时限和方式进行了优化。“目前国际和国内的流行优势毒株均为奥密克戎变异株。隔离管理期限的调整并不意味着防控措施的‘宽松’,而是根据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流行特点对防控措施的进一步优化,不会增加疫情传播的风险,是精准防控的体现。”王丽萍说。统一封管控区和中高风险区划定标准此前我国施行两类风险区划定标准,分别是高、中、低风险地区划定标准和封控区、管控区、防控区划定标准。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副局长、一级巡视员雷正龙说,第九版防控方案将两类风险区域划定标准和防控措施进行了衔接对应,整合统一使用高中低风险区的概念,形成新的风险区划定及管控方案。根据第九版防控方案,高风险区采取“足不出户、上门服务”等封控措施,连续7天无新增感染者可降为中风险区,之后如果连续3天没有新增感染者,可降为低风险区;中风险区采取“人不出区、错峰取物”的管控措施,如果连续7天没有新增感染者,可降为低风险区。中高风险区所在的县(市、区、旗)的其他地区为低风险区,采取“个人防护、避免聚集”等防范措施。低风险区人员离开所在的地区或城市,应持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第九版防控方案还明确规定,在疫情处置过程中,如果个别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对居住地、工作地、活动区域的传播风险较低,密接人员已经及时管控,经研判没有社区传播风险,也可以不划定风险区域。”雷正龙说。进一步强化监测预警王丽萍介绍,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更快、隐匿性更强的特点,第九版防控方案进一步强化了监测预警,开展人、物、环境等多渠道监测,以提升常态化监测的敏感性,实现病例的早发现。具体来看,一是加密了风险职业人群核酸检测频次。对与入境人员、物品、环境直接接触的人,集中隔离场所工作人员,定点医疗机构和普通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医务人员等每天开展1次核酸检测。二是新增了药品监测要求。当出现本土疫情后,辖区药店应对购买退热、止咳、抗病毒、抗生素、感冒等药物的人员进行实名登记,督促用药人及时开展检测。三是增加抗原检测作为疫情监测的补充手段,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可疑患者、疫情处置时对中高风险区人员等可增加抗原检测。雷正龙说,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将指导各地及时做好防控措施的贯彻落实和平稳衔接,并适时对各地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抽查,促进第九版防控方案措施真正落实到位。 转自:新华社 |
|
2022-06-29 |
政策效果显现 6月工业企业利润料持续改善 | |
国家统计局6月2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5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降幅较上月收窄2.0个百分点。1月至5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0%。业内人士认为,随着疫情影响减弱,企业复工复产有序推进,叠加一系列逆周期政策效果持续显效,预计6月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将继续回升。装备制造业表现亮眼国家统计局工业司高级统计师朱虹表示,5月,各地区各部门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总体逐渐向好,企业复工复产、物流保通保畅有序推进,工业企业生产经营逐步恢复,企业利润降幅收窄。分行业看,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20个行业利润较上月增速加快或降幅收窄,5个行业利润由降转增,合计占比超六成。“5月工业企业利润有所改善,主要是由中游装备制造行业利润改善带动的。”中泰证券研究所宏观首席分析师陈兴表示,一方面,出口在疫情缓解后明显走高,带动行业利润显著回升;另一方面,国内供应链修复推动行业利润回暖。数据显示,5月装备制造业利润边际改善明显。5月装备制造业利润同比下降9.0%,降幅较上月大幅收窄23.2个百分点,是影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边际改善最大的行业板块,在8个装备行业中,有7个行业利润增速加快、降幅收窄或由降转增。此外,基本消费品行业盈利继续恢复。5月,在13个消费品行业中,有8个行业利润改善,占61.5%。煤炭、石油等能源行业利润仍保持成倍增长,两个行业合计拉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9.5个百分点。中信证券联席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进入6月之后,疫情影响减弱,积极因素明显增多。随着减税降费、纾困帮扶政策持续发力,企业复工复产有序推进,预计6月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将显著回升。企业营收增速回升5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8%,增速较上月有所回升。企业单位费用继续下降,5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费用较上月、上年同期分别减少0.07元、0.56元,表明减税降费、助企纾困政策效应持续释放,工业企业费用负担继续减轻。红塔证券宏观分析师殷越表示,疫情对经济的影响进一步减弱,生产和运输继续修复,有利于工业企业利润回升。在上游大宗商品价格回落之后,中下游制造业企业的成本压力会得到进一步缓解,行业利润分配格局也会进一步改善。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认为,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经济活动加快回暖,预计工业部门整体产量、销量和利润将延续回升态势。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呈现高位回落态势,国内保供稳价措施效果继续显现,PPI和CPI同比剪刀差收窄,中下游盈利状况将逐步改善。需要指出的是,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经营压力犹存,不同类型和规模的企业利润分化仍然明显。朱虹表示,下阶段,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落实落细稳定工业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助力企业纾困解难,推动工业经济持续稳定恢复。 转自:中国证券报 |
|
2022-06-29 |
稳投资惠民生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速“补短板” | |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发展工程。《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当前,我国多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正在提速,包括老旧小区改造、综合管廊建设、燃气热力旧管道更新、污水垃圾收集处置、内涝治理等一批项目正在加速推进。业内专家表示,城市基础设施兼具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发力城市基建大有可为。应进一步完善投融资机制,有序引导更多社会资金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加速补短板6月23日,江西南昌西湖区中山路252号院居民迎来了天然气通气。这个老旧社区因历史原因多年一直未能通气。自2010年天然气进入南昌以来,天然气建设整体提速,但部分老旧社区的管道天然气覆盖率依然较低,仅市区主城便有约15万余户尚未接通天然气。近年来,虽然我国城市经济发展迅速,但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还有待提高。中国城市规划院院长王凯表示,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历史欠账多,普遍存在设施能力不足、建设标准不高、发展理念落后、运营管理粗放等问题。“除了天然气建设存在较大短板外,老旧小区、排水防涝能力、综合管廊系统、污水收集、垃圾处理等多方面设施也亟须进一步加强和升级。”王凯说。在此背景下,城市基础设施“补短板”成为关切点。从《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到《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再到《“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再到城市燃气管道更新改造等专项实施方案,今年多份政策文件释放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速信号。各地也纷纷制定基础设施补短板任务清单。山东日前发布《城市市政公用设施网建设行动计划》,从道路系统、水系统、能源系统、环卫系统、园林绿化系统等六方面展开建设;浙江计划2022年新建城镇燃气管网1200公里、完成老旧小区改造不少于600个;安徽今明两年力争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100公里;云南将加强城市防洪排涝、污水和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建设,新开工改造1500个城镇老旧小区。重点补齐县域基础设施短板今年5月发布的《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首次明确,新一轮新型城镇化将以县城为重要载体。业内指出,当前新一轮城镇化建设中,县域基础设施补短板是重中之重。华创证券分析师王彬鹏表示,我国县和县级市拥有全国超过60%的人口,但从2020年数据显示,县级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21.9%,城镇化建设仍有较大空间。同时,从2013年至2020年,县域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复合年均增长率仅0.2%,明显低于其他能级城市。国家发展改革委数据也显示,县级城市人均市政公用设施固定资产投资仅为地级及以上城市城区的1/2左右。王彬鹏表示,县城及下辖建制镇在交通设施、水利管网、园林建设、污水处理、安置住房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未来市政公共设施的提档升级和更新改造是补短板的重要内容。《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也明确县域补短板,促进县城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基础设施提级扩能、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实现公共设施能力与常住人口规模基本匹配。例如,健全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到2025年,生活污水处理率提高至95%以上。此外,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到2025年,县城基本停车需求得到有效保障,每县(市)建成等级公路客运站,基本普及公共供水,北方地区县城集中供热基本实现全覆盖。投资规模料持续扩大“包括旧改、燃气等方方面面的城市更新是解决老百姓‘急难愁盼’问题的重要民生工程,也是‘稳增长、调结构’的重要方面之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杨保军曾表示,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爬坡过坎的重要关口,需要促进消费恢复发展和扩大有效投资,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底,全国411个城市共实施2.3万个城市更新项目,总投资达5.3万亿元。业内指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具有资金投入量大、建设周期较长的特点,需要中长期资金提供支持。预计未来数年,随着城市化推进,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仍将继续保持较大的投资规模。根据住建部此前透露的燃气管网改造方案来看,到2022年底,全国城市管道老化更新改造力争开工改造约2万公里、完成投资额500亿元。在综合管廊方面,据兴业证券预测,“十四五”期间国内城市综合管廊合计投资规模将达3542.12亿元,较“十三五”的2599亿元增长36.29%。海绵城市建设方面,据国泰君安研报显示,预计2021到2030年海绵城市投资规模达7万亿元,10年复合增长率达16.6%。需要注意的是,如何及时、有效地解决建设资金筹措问题,将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长期面临的问题。王凯表示,要真正解决城市基础设施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须构建和完善基础设施项目价格形成机制和市场回报机制。“从融资渠道来看,一些地方尤其是县域融资渠道较窄,筹资能力较弱,对转移支付的依赖度更高。因此,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王彬鹏说。远东资信研究与发展部研究员申学峰认为,产业化经营是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的趋势所在。他表示,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对基础设施的需求日趋扩大,对基础设施的依存性也逐步提升,只有产业化发展,才能让不断增长的需求可持续。建议利用PPP、REITs等融资渠道,缓解因项目周期影响,资金长期被占用的问题,满足基础设施建设量和投资量不断扩大的需求。 转自:经济参考报 |
|
2022-06-29 |
政策精准发力 经济动能将进一步增强 | |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日前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季度论坛上表示,各地复工复产正在有序推进,起重机总工时指数和产业园区活跃度指数环比强劲回升。专家认为,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将继续加码、精准发力,下半年经济恢复动能将进一步增强。积极信号增多6月以来,随着一揽子政策措施的发酵,经济向好的积极信号明显增多。从消费看,汽车消费加速回暖。乘联会最新数据显示,6月第三周乘用车零售41.6万辆,同比增长39%,较上月同期增长55%。根据乘联会预测,6月国内狭义乘用车零售销量预计为183万辆,同比增长15.5%,环比增长35.2%。中信证券报告认为,国内汽车行业整体开始呈现复苏态势。在长三角等地供应链修复、购置税减征政策落地刺激下,汽车行业供需两端将维持复苏态势。业内人士预计即将公布的6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将重回扩张区间。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郑后成表示,在全面有序推进复工复产复市、多措并举稳外资稳外贸、大力促进消费加快恢复、全力发挥投资关键性作用等一系列政策推动下,6月制造业PMI将大概率重返荣枯线上。加码稳增长稳增长政策将相机抉择,加码稳增长,谋划出台增量举措。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表示,应根据经济形势发展情况,按照再聚焦、加力度、利长远的原则,进一步出台增量政策。比如,针对房地产,应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优化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业内人士对下半年财政政策继续加力充满期待。专家建议继续加大货币政策实施力度。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教授刘晓光建议,通过数字技术等加强普惠金融建设,为货币政策传导提供“基础设施”。将再贷款常态化为信贷支撑工具,通过人民银行购买或支持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方式,使之成为人民银行的常规化资产负债表工具。基础将不断巩固专家预计,在一系列政策护航下,经济恢复动能将持续增强,恢复基础将不断巩固,经济增速有望逐季回升。一方面,经济恢复动能有望逐步增强。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王军认为,稳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正加快落地见效,内需会出现回升,消费将出现一定补偿性回暖,基建投资也有望继续加快推进,制造业投资在出口韧性较强的带动下也将保持平稳发展态势。国泰君安宏观首席分析师董琦表示,下半年,部分投资与消费将发挥助力经济反弹的主要作用。“稳增长成为宏观政策主基调,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全面推进,经济回升态势基本形成。”王一鸣说,稳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在加快落地,有关部门和地方也出台配套政策,强调要把握好目标导向下的政策提前量和冗余度。政策加快落地会让我国经济进入反弹进程,为2023年经济复苏奠定更好的基础。 转自: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
|
2022-06-29 |
扩总量 瞄重点 降成本 金融“活水”精准浇灌实体 | |
日前,多个金融管理部门发布货币信贷、金融服务等措施,为疫情防控和实体经济恢复发展提供有力支持。这些政策落地实效如何?《经济参考报》记者日前采访了解到,无论是银行信贷还是股市、债市融资,金融支持实体力度逐渐稳固,尤其是针对基础设施、科创企业等重点领域,金融资源投放不断倾斜。与此同时,市场主体,尤其是小微市场主体的融资成本也逐步下行。——扩总量,贷、股、债渠道全开,金融资源加速流向市场主体。随着一系列政策落地,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正逐步加大。有“数”为证: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5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2.79万亿元,同比多增8399亿元,环比多增约1.88万亿元。信贷融资是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之一。5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89万亿元,同比多增3920亿元。今年前5个月,人民币贷款累计新增规模超过了去年同期。记者从多位一线银行信贷工作人员获悉,现在各家银行从总行到分行、再到基层支行网点,都提出了明确的信贷增量目标,并加大对新增信贷投放,尤其是重点领域新增信贷投放的考核力度,客户经理也通过电话营销、名单营销等各种方式来对接企业的信贷需求,力争完成目标。为扩大信贷投放规模,多家银行设立专项信贷额度。例如,上海银行设立1000亿元防疫抗疫及复工复产专项投融资额度,交行为上海地区外贸企业发放不少于等值200亿元人民币的本外币贸易融资。除了银行信贷渠道,股、债市场融资效率也不断提升。今年前5个月,沪深交易所IPO数量达到126家,合计融资2723.77亿元,再融资公司152家,合计融资2813.91亿元,有效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今年前5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口径下的企业债券融资16803亿元,政府债券融资30316亿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多5642亿元、13292亿元。邮储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表示,银行信贷投放速度相对更快,可以很好满足企业等市场主体的融资需求,尤其对于个体工商户等非法人单位,银行信贷也可予以融资支持。发行债券成本相对较低,可降低融资主体的成本。而通过发行股票融资,可以在稳定企业主体杠杆率的情况下,使得企业主体获得融资资金。“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强化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需要发挥金融机构合力。”他说。——瞄重点,金融机构持续“浇灌”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等领域。“不断扩大开发性金融支持水利信贷规模,着力推动国家水网重大工程、流域防洪薄弱环节、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复苏河湖生态环境、重点行业区域领域节水、智慧水利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今年5月,水利部与国家开发银行签订合作协议,全面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工作。这是一个缩影。金融助力稳定经济大盘,有抓手,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是稳投资的“压舱石”,驰援基建,金融机构大有可为。政策性银行方面,国家开发银行进一步延长贷款期限,对于国家重大水利工程,最长贷款年限可达45年。商业银行方面,5月,中信银行杭州分行与衢州市签订合作协议,未来5年该行将为衢州发展提供不低于1000亿元的综合融资,支持衢州基础设施建设等。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而股、债等直接融资场所在支持科创企业方面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今年以来,债券市场已接连推出科技创新公司债券(以下简称“科创债”)、科创票据等多款新品种,加大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力度。Wind数据显示,当前科创债已发行30余只产品,融资超200亿元,资金主要投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等前沿领域。其中首批2-3年期国有科创债发行利率均低于2.8%,多家公司发行成本创历史新低。中泰证券研究所政策专题组负责人、首席分析师杨畅认为,科创债的推出,一方面进一步明确了支持科技创新的导向,顺应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方向,为科创企业增加了债券融资渠道;另一方面,现阶段债券市场流动性相对充沛,短端拥挤迹象也比较明显,通过推行科创债,有利于缓解短期“资产荒”迹象。——降成本,金融机构减费让利多措并举为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减负。6月24日,北京中科云智慧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岩收到了工行北京分行为其新发放的30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顺利到款的通知。“疫情之下,资金周转是我们面临的直接和现实的困难,这笔贷款放款快、利率也非常低,确实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李岩对记者说。“北京市推出的创业担保贷款,可为个人或小微企业创业提供免担保费、低利率的融资支持。就中科云智慧这笔贷款来看,零担保费用加上银行让利直降利率,测算下来,每100万贷款大概能节省2.5万元的资金成本。”工行北京海淀西区支行小企业金融业务中心客户经理周潮然表示。金融支持实体,一手抓投放总量“加法”,另一手做好让利实体的“减法”。央行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人民银行引导市场利率下行0.1-0.15个百分点,带动一季度企业贷款利率同比下降0.21个百分点至4.4%,为有统计以来的记录低点。针对小微企业的贷款利率下浮力度加大。据中国民生银行行长郑万春日前在银保监会例行发布会上披露的数据,民生银行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运输物流、餐饮旅游等行业小微企业贷款下调指导定价,全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发放利率在2021年下降77个基点的基础上,今年1-5月进一步下降29个基点。贷款利率下调之外,金融机构也通过降费,进一步为企业减负。例如,中信银行主动承担小微企业贷款房屋抵押登记费及房地产类押品评估费,减免转账汇款手续费、ATM跨行取现手续费、账户服务费、电子银行服务费等四大类11项结算费用。交行降低企业债券承销费率,推动上海地区企业债券承销费率比上年平均下降40%左右。展望未来,业内人士认为,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有望继续下行,金融机构让利实体仍有较大空间。“此前的系列政策已进入落地阶段,金融机构的加力扶持有效缓解相关市场主体的现金流压力,市场活力得到维持,为后续稳经济大盘打下了坚实基础。”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任涛表示。 转自:经济参考报 |
|
2022-06-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