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天然气发电产业发展的建议》 | |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我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意味着,国内能源行业将全面向清洁、低碳方向转型。有专家提出,碳达峰前天然气是我国能源体系“碳减排”的重要抓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市全国人大代表、中海油惠州石化有限公司质量升级项目生产准备组组长丁明,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提交了《关于加快天然气发电产业发展的建议》,建议加快发展天然气发电产业,构建以新能源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及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天然气发电缺乏明确的定位与政策指引“天然气发电具有建造及维护成本低、启停迅速、调峰性能优越等诸多优点。”丁明说,天然气发电碳排放仅有传统燃煤发电的50%,固体废弃物、烟尘零排放,二氧化硫近乎零排放,联合循环热效率最高可达64%,远高于传统燃煤电。丁明说,天然气发电是实现国家“双碳”目标、助力能源低碳转型的“桥梁纽带”。基于天然气发电低碳、低排放、高效率等诸多优点,在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推进、新旧能源加速转换的关键时期,天然气发电将成为电力系统的有力补充。丁明表示,天然气发电是新型电力系统安全平稳运行的重要保障。“十四五”期间,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年均装机规模将大幅提升,而可再生能源发电具有波动性、间歇性等弊端,大规模并入电网后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极大挑战,需要更多灵活性电源或储能项目进行调节。在电化学储能现阶段成本过高、抽水蓄能受自然条件限制无法大规模发展的境况下,天然气发电完全契合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接入情况下电网对低碳调峰、调频电源的需求,成为新能源发展的“伴侣”,并将长期存在。丁明坦言,目前我国天然气发电还存在一些问题,缺乏明确的定位与政策指引。天然气发电涉及天然气、电力、环保等多个领域,各领域政策不协调不统一。国家暂未出台专门针对天然气发电的政策文件,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定位不清晰,发展存在不确定性。气源供应也不稳定,受天然气基础设施资源调配及季节性供需影响,已建成的天然气发电项目面临在天然气供应紧张季节缺气停机的状况,也有部分前期项目因气源供应得不到保障而搁置,天然气发电调峰作用未得到有效体现。“目前还缺少合理的上网电价定价机制。”丁明说,天然气发电低碳、清洁,调峰调频贡献大,但我国多地天然气发电上网电价仍执行煤电标杆上网电价,无专门指导电价;在电力市场化的省份,辅助服务市场尚不完善,补贴较少,在天然气成本较高的情况下,项目盈利空间有限。碳排放考核机制尚待完善。国家鼓励气电多发,但碳交易市场尚不完善,碳减排的考核机制尚不明确。从行业层面统计天然气发电是低碳电源,但从企业层面统计,除非淘汰现有电源,否则新增天然气发电仍然会给企业降低碳排放强度带来较大压力,影响企业发展的空间和积极性。截至2021年11月底,我国天然气发电装机容量1.07亿千瓦,占比仅4.6%,远低于发达国家30%平均水平,与美国、英国等已碳达峰的国家相比有相当大差距。天然气发电利用小时数近几年长期偏低,仅为2600小时左右。引导天然气发电企业顶峰发电“要最大程度发挥天然气发电的灵活调节作用。”丁明建议,国家能源局可出台支持天然气发电产业发展的政策,明确天然气发电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定位。同时,在东南沿海以及天然气资源较为充足的省份布局一批天然气发电项目,优先由天然气资源供配有优势、天然气发电管理运维经验丰富的企业牵头建设,保障项目资源供应稳定。丁明建议,国家发改委应尽快推动天然气发电上网电价形成机制,并在全国推广试行天然气发电标杆上网电价“电量电价+容量补偿”的市场化价格并形成机制,引导天然气发电企业顶峰发电,获得高峰高价。建议国务院国资委完善油气企业碳减排考核机制,在核定油气企业排放强度及指标时,将天然气发电业务按照行业标准单独分配碳排放空间,充分释放油气企业发展天然气发电业务的空间和活力。文章来源:惠州日报 |
|
2022-03-10 |
智能装备行业主要趋势及三大壁垒构成 |
智能装备行业主要趋势及三大壁垒构成 智能装备行业具有产业关联度高、技术资金密集的特点,是各行业智能生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在基础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作用下,智能装备行业发展迅速,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医疗、汽车、新能源等多个领域。对于下游应用企业来说,智能装备的核心价值体现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一方面,智能装备能够有效降低应用企业的劳动力需求,减少人工成本,通过自动化降低产品的不合格率,减少因产品质量造成的损失,降低整体生产成本。另一方面,智能装备能够通过科学合理排产,优化生产过程,改善生产工艺,加快生产速度。智能装备系下游应用企业实现智能制造的基础,而智能制造产业的推进则为智能装备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市场。 1、机器视觉和功能检测技术发展带动智能装备行业快速发展智能装备旨在提供外部闭环控制机制,进行自动误差补偿,并且保证制造流程的正确完成。智能制造的典型特征为动态感知、实时分析、自主决策和精准执行,工业机器人本身不具有智能特征,机器视觉和功能检测相关基础技术的演进为智能装备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1)机器视觉在整个智能制造系统中,原始信息的采集是最为基础的工作,原始信息推动着整个系统的决策、执行和学习。机器视觉技术具有高度的灵活性,能适应各种生产环境,获取检测对象的图像以进行原始信息采集,并进行分析、处理:机器视觉既可以引导定位进行尺寸量测及外观检验,完成不合格的产品的精确剔除;还可以指导机器人实现更好的定位和筛选组装工作,与整个智能制造流程密切相关。机器视觉概念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首次被提出,北美、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地区率先进入该项研究领域,并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将其应用于工业化生产过程当中。机器视觉技术依靠光学成像、机械运动、电气控制、分析算法、应用软件等核心技术,使得智能检测、组装设备具备高精度的 2D/3D 模型获取能力,图像处理、图像识别、认知决策等人工智能和抽象理解能力,并且能够完成复杂工业的精密运动任务,从而实现智能检测、测量、定位和识别等功能。《中国制造 2025》将“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作为战略任务和重点之一,提出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在重点领域试点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加快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管理等技术和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我国将智能制造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大力发展智能装备产业对于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生产效率、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实现制造过程的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机器视觉作为智能装备产业的重要抓手,受益于各项产业政策的支持和各项技术的发展,其发展深度和广度逐步提升,广泛应用于自动化成套生产线、智能测控系统、工业机器人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智能装备。未来几年,得益于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制造业自动化及智能化进程加速、行业内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增强、机器视觉产品应用领域的拓宽等因素,我国机器视觉行业规模有望实现持续、稳步增长。(2)功能检测功能检测是智能制造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计算机软件、算法、机构设计、控制理论、物理学、化学等学科及工艺的运用,利用软件算法配合自动化设备的使用对产品的各项待测参数进行读取,从而验证待测产品,确认产品的特性可以满足设计需求,实现生产效果的提升,为客户达到提质降本增效的效果。功能检测包含对待检测产品各类物理及化学属性的测试,目前被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汽车电子、医疗电子、工业电子及相关电子零部件产品的电学、信号(无线射频)、声学、光学、传感、恒压力、磁性等方面的性能检测。以消费电子产品为例,其功能多样化和设计复杂化导致产品检测种类繁多、精度要求高,各类功能检测广泛应用在生产的各个环节中。海外美国、日本等工业发达的国家凭借进入功能检测早的先发优势,目前在技术上依旧处于发展前沿的位置。此外,美国及日本等国家半导体行业的发展也助力了海外功能检测行业的发展。功能检测作为自动化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随着自动化行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近年来,我国制造业虽然已处于加速发展的进程,但相比发达国家,仍然有一定的起步较晚的劣势。对于使用功能检测设备的终端产品制造厂商而言,产品质量因关乎企业的品牌及声誉,是企业经营管控的重要环节。就全球而言,在功能检测自动化设备还未生产制造前,产品的功能检测通常由人工测试的方式完成。因人工测试速度有限、且容易受到检测人员主观或外界客观因素的干扰,故人工测试对质量缺陷产品的甄别率普遍较低,一方面导致产品生产线运转效率低下,产能利用率下降,拖延新产品上市推出时间;另一方面导致检测后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对产品品牌造成负面影响。近年来,随着全球范围内劳动力成本的普遍提升,及人口老龄化、出生率低造成的劳动力不足,以自动化检测代替人工检测成为检测发展的主流方向。功能检测设备的使用规模随着工业自动化设备的广泛使用而不断增加。由于工业自动化设备涉及的下游行业较多,不同行业的实际情况区别较大导致实际的需求设备差异也较大,因此,工业自动化的蓬勃发展促进了功能检测需求的进一步发展。2、下游应用行业需求状况与发展趋势近年来,精密光学、计算机软件算法、机械运动、电气控制等软、硬件技术的演进为智能制造的自感知、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自学习功能奠定了深厚的底层技术基础。另一方面,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带动了消费升级转型,推动了消费电子、新能源、医疗等应用领域市场需求的增长,需求端市场规模的扩大形成了以高效率、高品质导向的智能制造产业的原始驱动力。3、行业发展态势及未来发展趋势(1)国家政策进一步促进智能装备行业的发展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工业智能,工业自动化前景广阔,智能装备行业亦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 年)》提出 2025 年前,推进智能制造实施“两步走”战略:第一步,到 2020 年,智能制造发展基础和支撑能力明显增强,传统制造业重点领域基本实现数字化制造,有条件、有基础的重点产业智能转型取得明显进展;第二步,到 2025 年,智能制造支撑体系基本建立,重点产业初步实现智能转型。该规划还提出了加快智能装备发展,国家大力推动工业智能发展,智能装备生产企业迎来更多的市场机会。《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方案》旨在提升中小企业应对危机能力,夯实可持续发展基础,提出了针对中小企业典型应用场景,引导有基础、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加快传统制造装备联网、关键工序数控化等数字化改造,应用低成本、模块化、易使用、易维护的先进智能装备和系统,优化工艺流程与装备技术,建设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实现精益生产、敏捷制造、精细管理和智能决策。智能装备产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是智能制造的基础,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为此,我国从政策上支持智能装备行业做大做强,为行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2)产业结构化升级,智能制造产业链协同发展随着国内制造升级,全球高端制造产能向我国转移,我国已步入后工业时代。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工业由低端向高端发展,技术密集型和高端装备产业的占比加大。我国制造业在政策和市场共同影响下,坚持走产业结构化升级、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智能制造的目标。我国制造业通过用机器智能装备代替人工,提高对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水平,减少误判、漏判的情况发生,有效的提高产品品质,系实现智能制造的关键硬件平台。智能制造的实现是一个逐级推进的过程,涉及设计、生产、物流、装配、调试、服务等产品全生命周期,并涉及从装备硬件到网络软件的复杂架构,智能装备、物流仓储、软件专业供应商间将不断加强协同创新,以强化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能力。智能制造将造就全新的业态,由多个提供单一产品或服务的供应商共同构建协作系统,形成融合发展的生态产业链。(3)新技术不断在智能制造中深度应用智能装备行业的基础技术涉及物理、材料学、机械运动、电气化、自动化、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并且在应用上相互交叉,相关学科的不断发展亦为智能检测、组装装备的发展奠定了有利基础。随着智能检测、组装装备的不断成熟和运算能力的提升,软件算法在各应用领域解决方案、深度学习能力的不断完善,智能检测、组装装备在除消费电子以外的汽车制造、半导体和新能源等领域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均在提高,并加快在医药、食品饮料等其他领域的渗透。未来智能制造不断地将新的技术应用到制造业中,与制造业进行深度融合。这其中物联网与云计算、人工智能(AI)等新技术的作用将尤为凸显。未来物联网与云计算将会更加广泛地部署到制造行业,从而减少人工干预、提高工厂设施整体协作效率、提高产品质量一致性。人工智能亦将更加广泛地应用到智能制造行业中。机器视觉作为人工智能的一部分已经广泛运用于智能装备中,未来通过深度学习、增强学习、迁移学习等技术的应用,智能制造将提升制造领域知识产生、获取、应用和传承的效率:离线状态下,利用机器学习技术挖掘产品缺陷,形成控制规则;在线状态下,通过增强学习技术和实时反馈,控制生产过程减少产品缺陷;同时集成专家经验,不断改进学习结果。2017 年我国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到,将全面推动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融合,解决中国制造业在推进智能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的问题。4、行业的主要壁垒(1)人才壁垒智能装备行业从研发、设计、生产、调试及后期维护、产品升级等都需要相关人员具备专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除需要专业人才具备物理学、软件算法、硬件、机械动力、电气控制等方面的个人专业能力外,亦对人员的团队协作能力要求较高。因而,行业内专业人才的培养对于企业保持竞争优势地位至关重要。(2)技术壁垒智能装备行业本身系及精密光学、电气控制、精密机械、计算机算法及人工智能等学科知识于一体的复合型产业,对于相关产业的技术团队而言,需要长时间的经验积累才能纯熟掌握核心的设计研发工艺。核心技术的积累和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的有力保障,特别是关键的光学成像、视觉系统算法、机械系统设计、运动控制技术、软件处理技术等更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及技术更新才能逐步形成可随时调用的解决方案模块,企业需通过不断的项目经验积累,逐步形成了独有的成像系统、视觉系统、机械系统核心算法库及平台化调用的模块库,对潜在的市场进入者构建了较高的技术壁垒。(3)品牌壁垒企业品牌的构建是一项长期工程,品牌美誉度高是产品质量及服务的重要保证,亦是公司开拓新市场、招聘优秀人才的有力抓手,意味着企业具备更强的竞争力。新进入者建立一个为潜在客户所接受的新品牌除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积累外,往往还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且在品牌建立初期,新进入者在竞争中将处于不利地位。更多行业资料请参考普华有策咨询《2022-2028年智能装备行业细分市场分析及投资前景专项报告》,同时普华有策咨询还提供产业研究报告、产业链咨询、项目可行性报告、十四五规划、BP商业计划书、产业图谱、产业规划、蓝白皮书、IPO募投可研、IPO工作底稿咨询等服务。 文章来源:普华有策 |
2022-03-10 |
代表委员积极建言:出台更多绿色财税金融政策 | |
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从国情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过去一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双碳”工作的意见和碳达峰行动方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纳入重点排放单位超过2000家。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突破10亿千瓦,供给力度持续加大。今年全国两会上,如何推进双碳目标顺利实施,仍是代表委员的热议话题。多位代表委员建议,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应继续尽快出台顶层文件来做好碳配额分配工作,为碳市场体系建设提供法律支撑;可再生能源行业等应出台更多财税金融支持政策,激发市场活力;在继续做好重点行业碳减排工作的同时,也要注重新能源汽车等新兴领域的节能减碳工作。碳配额分配急需顶层文件过去一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交易。据生态环境部综合司司长孙守亮在生态环境部2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顺利收官,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1.79亿吨,累计成交额76.61亿元。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也在持续推进。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吕红兵看来,利用市场交易机制并建设与之配套的法律制度体系,是推进实现双碳目标的重大制度举措。我国应进一步完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架构,加快推进碳排放权交易法律体系建设,适时制定碳排放权交易法。对于碳配额分配机制,全国政协委员、艾可蓝(38.700, 0.82, 2.16%)董事长刘屹也认为,当务之急是加快立法,以明确配额分配、交易、履约清缴过程中行政管理和市场运作的边界,同时加大企业违约成本,将违约处罚金额与未履约配额量及配额市场价格挂钩。鼓励刺激绿色能源领域投资“当前形势下,运用市场手段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调节激励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谈到后续工作时,孙守亮表示,生态环境部将持续完善绿色财税和绿色金融政策,积极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的一揽子新的组合式退税减税政策有力提振了市场主体的信心。在全国政协委员、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武钢看来,税收支持政策还能在鼓励刺激绿色能源领域投资上有所作为。武钢建议,可率先在可再生能源行业试点贷款利息增值税进项抵扣政策,试点风力发电企业增值税留抵退税全面退还政策,恢复光伏发电增值税即征即退50%的政策,将风电、光伏发电企业临时占用耕地税预征改为建成后据实征收。同时,为了尽快建成适应绿色能源体系的电网及储能体系,武钢建议,出台鼓励储能行业及电力调度行业发展的所得税和关税政策。财政部可针对储能设备制造、零部件生产、储能项目建设运营实行“三免三减半”等税收优惠;对进口储能设备和原材料,免征进口关税。除税费支持政策外,李永林还建议,可从产业、行业、科技、金融、财政、贸易、税收等多方面加快出台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政策,形成政策合力,推动我国投资方向和投资模式向碳达峰、碳中和调整转移,加速我国绿色低碳转型进程。待全国碳市场成熟完善后,可探索研究将碳期货、期权、远期产品等金融衍生品引入碳市场。在建言出台税收激励政策的同时,也有代表委员呼吁健全完善我国的碳税政策法规。全国政协委员、德勤中国副首席执行官蒋颖就认为,健全完善碳税政策法规体系是实现“双碳”目标不可或缺的一环。目前,生态优先、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已经在我国深入人心,征收碳税时机逐渐成熟。她建议,借鉴国际碳税的经验做法,结合我国实际破解技术难题,将碳税作为落实推进“双碳”目标的政策工具,加快研究和立法进程,完善我国“双碳”政策法规体系。全国政协常委、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还建议,应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或重点行业开展碳达峰碳中和试点示范建设,实施能源零碳化、交通电气化、居民生活电气化。通过试点示范,检验现行产业政策完善性,测试民生支出和财政补贴压力,建立碳中和指标体系,验证技术及装备的经济可行性。推进新能源汽车行业节能降碳通过能效约束推动节能降碳和绿色转型,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既有助于广大企业从源头减碳,也将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提供有力保障。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快速普及,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节能降碳问题也备受代表委员关注。全国人大代表、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指出,国家将发电、石化、钢铁、有色等行业纳入碳排放管理的重点对象,通过全国碳交易安排的市场化手段,使企业履行碳排放的义务,但汽车产业还缺少碳排放管理统筹规划。他建议,加速推进新能源汽车纳入碳交易管理。有关部门可重点研究新能源汽车在使用阶段减少碳排放的效果,将它作为鼓励传统车厂转型新能源汽车生产的抓手,从而进一步扩大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全国人大代表,上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虹也指出,目前我国还缺少对汽车行业落实“双碳”目标的专项规划,应尽快出台汽车行业低碳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明确汽车行业面向碳达峰、碳中和的产业实施路线图,明确汽车行业碳减排的定位、责任和目标;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汽车碳排放管理和控制的政策,形成汽车产业低碳政策工具箱。对于新能源汽车低碳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表示,完整、清晰、准确的碳足迹核算体系是新能源汽车产业低碳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目前新能源汽车领域尚未形成系统的碳足迹政策管理体系,建议有关部门从顶层设计出发,制定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碳减排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从原材料到报废回收全产业链碳足迹管理办法,明确企业主体责任,指导产业链实施碳减排。全国人大代表、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还指出,家用车存在大量的闲置时间,而电动汽车电池的充放电寿命较长,将存在大量的冗余次数。可有效利用闲置资源,将其作为分布式储能单元接入系统,除运行时间以外,大部分时间在线,成为电网储能、微网储能、小区储能、家用储能的一部分。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
|
2022-03-10 |
《南京市全力打造五千亿级智能电网产业集群行动计划》正式发布 | |
昨日,《南京市全力打造五千亿级智能电网产业集群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正式发布,提出到2025年,全市智能电网产业规模达到5000亿元,产业重点领域从“国内领跑”向“全球领跑”迈进。智能电网是南京优势产业之一,形成了涵盖“发、输、变、配、用、调度、通信、综合能源服务、电力网络安全”等全产业链9大关键环节的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一谷两区”产业格局。去年3月,南京新型电力(智能电网)装备集群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集群协同发展,促进产业深度融合。2021年,全市智能电网产业链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00亿元,同比增长21.5%,位居全省第一。为全面贯彻市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抢抓新一轮能源革命重大战略机遇,加快推进产业基础再造提升、产业链条提档升级、智能绿色全面覆盖,聚力构建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以新能源为主体的世界级智能电网产业集群先行示范区,形成建设现代化电网的南京样板,南京出台《行动计划》,全力推动智能电网产业成为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石。具体包括: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建成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0家,突破一批前沿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关键装备可国产化率达90%,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智能电网创新策源地;集群优势充分彰显,培育智能电网业务收入规模超500亿元企业1家,超百亿元企业5家,基本建成世界级智能电网产业集群;应用能级大幅跃升,加快智能电网向能源互联网升级,打造中国驰名品牌40个,更多产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等;安全绿色更加凸显,聚焦“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加快能源结构变革,增强电网新能源消纳能力,构建以清洁能源为主多种能源互补的能源综合服务体系。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南京将发挥新型电力(智能电网)装备先进制造业集群优势,全力打造世界级智能电网产业集群,使之成为能够代表中国引领全球智能电网行业变革的重要承载。文章来源:南京日报 |
|
2022-03-10 |
国资委:支持引导国有企业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等前沿领域超前布局 | |
导读:3月3日,国资委党委召开专题会议,认真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重要讲话精神,研究贯彻落实措施。 3月3日,国资委党委召开专题会议,认真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重要讲话精神,研究贯彻落实措施。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郝鹏主持会议并讲话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牢记“国之大者”,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推动国有企业聚焦主责主业,持续深化改革,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努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加快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更好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国资委党委委员出席会议并分别结合分管工作作了发言。 支持引导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会议认为,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国有企业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的指导意见》,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国资国企工作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肯定了近年来国资国企改革创新发展和党的建设取得的进展成效,对支持引导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完善创新体系、增强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活力提出明确要求,为加快推动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国资国企系统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聚焦重点、全力攻坚,扎实推动国有企业实现质量更好、效益更优、竞争力更强、影响力更大的发展。鼓励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会议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深改委部署要求,加快推动国有企业建设一批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世界一流企业。要进一步推动国有企业全面落实“两个一以贯之”,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加快健全权责法定、权责透明、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抗风险能力,着力推进企业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壮大实体经济,不断提升技术牵引和产业变革的创新力,鼓励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中优势资源开展攻关,形成一批原创性引领性关键技术,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深入开展世界一流企业创建示范行动,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价值创造行动,专注重点领域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品服务,培育享誉全球的知名品牌,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影响力。坚持高水平开放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鼓励参与国际标准制定,高水平履行社会责任,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企业创建之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等前沿领域超前布局会议强调,要深入推进国有企业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挥好出题者、引领者、攻关者作用,加快打造一批原创技术策源地。要支持引导国有企业把准战略方向,围绕事关国家安全、产业核心竞争力、民生改善的重大战略任务,面向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方向,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等前沿领域超前布局,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在集成电路、油气及关键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和高效利用、关键仪器设备、疫苗和高端医疗器械等领域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不断强化原创技术供给。加速创新要素集聚,加大科研投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积极参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完善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合作机制,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着力优化创新生态,促进原创成果转化,强化正向激励,用好股权、分红、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享等中长期激励工具,厚植创新文化,为国有企业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提供有力保障。国资委总会计师、副秘书长,驻委纪检监察组,各厅局、直属事业单位负责同志列席会议。 文章来源:国务院国资委官网 |
|
2022-03-10 |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人工智能如何更好融入实体经济 | |
2022年全国两会正在北京召开。在会议期间,数字经济和社会治理等议题成为今年业内关注的焦点。 特别是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到,要“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加强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建设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推进5G规模化应用,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智慧城市、数字乡村。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培育壮大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数字产业,提升关键软硬件技术创新和供给能力。完善数字经济治理,释放数据要素潜力,更好赋能经济发展、丰富人民生活”。可以说这份顶层设计文件,对于如何正确发展数字经济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提出了新的期许。数字经济浪潮下,人工智能深入实业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解读《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这些产业是数字产业发展的基础产业,当前数字经济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4成,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关键的领域,发展数字经济必须以数字技术发展为前提,所以推动数字经济中的基础产业,是为了推动数字经济,是为了造就更多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而谈到数字技术的发展,不得不提到备受瞩目的AI技术。在经历多年迭代发展,如今的AI技术已经越来越多融入到社会发展的产业浪潮中,助力传统行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作为AI行业内参与者之一的旷视科技,也一直在致力于探索推动AI技术如何更好的与实体经济相融合。旷视科技联合创始人兼资深副总裁杨沐在去年9月的中关村论坛开源创新发展论坛上就曾表示,回顾近年来AI技术的发展,基本在回答3个问题,AI有没有用,AI在哪里用,以及AI易不易用。现阶段,AI算法逐渐成熟,AI的应用场景将从学术研究为主向应用落地为主进行转变。为此旷视科技在多方面进行尝试。例如,针对工业制造业熟练工人短缺、传统车间工作流程不灵活等痛点,国内头部电机制造企业与旷视科技合作,通过旷视3A智慧物流解决方案(AS/RS+AMR+AI)打造智能仓库,连通物流和生产环节,建成全流程自动化、24小时不停歇生产和运转的“黑灯工厂”。据旷视科技介绍,可实现生产运营成本降低33.5%、产品不良率降低49.6%,总体生产效率提升79%。在物流行业。从2017年人工智能技术初涉物流赛道,经过几年来蓬勃发展,此前建设智慧物流企业初步尝到“甜头”。在物流各种场景中,AI 在数据采集、处理上,相比传统技术降维打击。据旷视科技介绍,借助旷视 3A 智慧物流解决方案,国药控股广州有限公司的广州物流中心在边改造、边生产的情况下,实现了数智化升级。升级后的物流中心整体效率提升 25%,每天平均作业完成时间提前2小时。 在鞋服领域,相比于旧仓,据旷视科技介绍,用AI技术赋能的梦燕智能物流中心的新仓在每日可支持出货量提升5倍的情况下,仓库空间利用率提升3倍,并且极大地降低工人劳动强度。旷视科技总裁付英波认为,现如今的AI不仅能帮助企业降本增效,还可以为社会创造数字化劳动力,更为重要的是,AI技术未来的发展,会和此前信息技术的作用一样,与各行业深度融合,并带来更为深远的产业变革。首提“数字治理”,人工智能要同时抓好发展和治理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完善数字经济治理”这一用词。据南方都市报梳理,从2017年首提,“数字经济”已经多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而且每年的表述几乎都有细微变化。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数字经济加快成长”、2019年提出“壮大数字经济”,2020年、2021年均提到“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从“成长”到“壮大”、“打造优势”,在到今年的“完善治理”,《政府工作报告》对于数字经济的描述用词逐年变化,也凸显出“数字经济”随着社会前进,自身也进入到不同的发展阶段。从近年来“数字经济”相关热点事件来看。一方面AI、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深入应用确实大幅提高社会效率;但另一方面,新兴技术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往往会出现新问题、新争论。此时需要行政监管及相关各方共同努力,“对症下药”才能更好的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可以说“完善数字经济治理”正当时。对此,有专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完善数字经济治理,要求规范与发展并重,治理要充分保证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可持续发展,要从完善规则制度、发展环境,鼓励创新与转型等方面入手,提高治理水平。而在行业内也有类似相同的声音。旷视科技作为人工智能企业之一,在业内率先提出“人工智能要同时抓好发展和治理”这一鲜明观点。付英波表示,人工智能既是数字治理的手段,也是数字治理的对象。在实际工作中,要同时抓好人工智能的发展和治理。抓好发展,需要持续坚持守正创新,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抓好治理,需要深入开展AI治理、算法治理工作,打牢AI治理伦理基石;同时要通过多方参与、多元共治的方式共同推动AI行业的健康发展。 文章来源:中国网财经 |
|
2022-03-10 |
两会聚焦|让人工智能之“光”照亮数字世界 |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已成为当下人工智能(AI)应用的生动写照——北京冬奥会期间,央视频AI手语主播“聆语”让人倍感惊喜;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央视频再次出新,推出总台首个拥有超自然语音、超自然表情的超仿真主播“AI王冠”,在两会新媒体报道中为用户带来最新的内容解读。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人工智能已经越来越多地渗透到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也成为两会会场内外热议的话题,各方都在为人工智能的未来更好发展献计献策。发展人工智能 要瞄准变革和升级作为数字经济的先进生产力,人工智能与实体产业不是简单的物理叠加,而是深度融合的化学反应。两者融合,将带来实体产业模式的变革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当前,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技术正与各行业深度融合,算力、算法已经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重要生产力。全国政协委员、百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表示,在“双碳”目标引领下,需要发展对环境更友好的“绿色AI”:一方面发展绿色算力,利用技术优化流程,降低数据中心能耗;另一方面,发展更绿色的算法,构建绿色集约大模型,提升基础设施能效比。他分别聚焦自动驾驶政策创新、促进智能交通普及缓解交通拥堵、发展“绿色AI”助力低碳减排三大主题提出了提案,这也体现了百度对AI技术发展的新思考。发展人工智能 要紧扣国计民生Statista预计,人工智能市场会保持年均50.7%的增速,到2025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可高达369亿美元,随着人工智能在图像(包括人脸)识别、语音识别、工业/制造业大脑、预测分析、自动化(包括自动驾驶)等方面的能力不断提升,数字经济时代的发展与人工智能应用的推进已经密不可分,零售业、医疗健康、金融行业、交通行业、教育行业、商业服务业、安全行业、农业等都将被人工智能深度渗透。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建议推广AI在教育、医疗、养老服务等领域的应用,通过人工智能在各领域的应用,推动人机共教、人机共育,利用人工智能强化“科技守护”力量。例如,通过人工智能﹢医疗软性技术方式降低就诊抵触情绪,针对不同年龄段设计不同量表,通过语音交互形式实现辅诊筛查,为患者提供服务。此外,全国各地在加速“双减”落实过程中,面临着“既要师生减负,也要提升教学质量;既要减少日常考试,也要评估教学成效;既要强化学校主体作用,也要兼顾教师负担压力”等一系列挑战。国内人工智能领域持续创新,30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从0到1的系统性突破,为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新型教与学终端发展提供关键技术支持,推动人机共教、人机共育。发展人工智能 要筑牢数据之基人工智能来自数据、应用于数据、存储为数据,无论是训练还是推理,都是在海量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人工智能发展质量的高低离不开坚实的数据之基。近年来,随着数据爆炸式增长,存储需求呈快速增长趋势,我国存储产业平均年增长率为30%。赛迪等第三方咨询机构预测,到2025年,中国存储产业规模,包括存储芯片、存储设备、存储系统有望超过万亿级。全国人大代表、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信息存储与光显示功能实验室主任冯丹说,存储是数据赖以存在和发挥效能的基础平台,是数字经济中至关重要的数据基础设施,不仅关乎企业数据的安全存放,也关乎数字经济产业安全、国家安全。那么,如何推动我国存储产业发展壮大?冯丹表示,从战略高度重视信息存储产业创新发展,为建设数字中国提供安全仓库。尽快编制数据存储产业发展规划,尽早完善我国半导体闪存产业战略布局,打造以半导体存储芯片与介质产业、存储硬件与软件产业、存储应用与服务产业为基本内容的半导体全闪存上、中、下游产业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产业创新发展生态体系,为打造万亿级存储产业夯实基础。“5G、千兆光网等是连接和管道,云是访问方式,而人工智能才是数字世界的‘光’。”这是一位业内人士对于人工智能重任的传神描述。如今,在各方的呵护与引导下,人工智能之“光”正在照亮数字世界,让人们看到了更多的明媚,感受到了更多的温馨。文章来源:人民邮电报 |
2022-03-10 |
人工智能产业融合的下一步突破口在哪?听刘庆峰代表怎么说 |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10日讯(记者 李方) “我们每年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20%左右。我认为,这20%的比重,要放在不追求短期回报的长期投入上,用人工智能服务教育、医疗等社会刚需,回归价值创造的根本,推动社会进步。”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表示,保持核心技术国际领先是讯飞的战略目标,因此要把钱投入到决定未来的战略方向中。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加强长期稳定支持。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挥好国家实验室和全国重点实验室作用”“加大企业创新激励力度。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化产学研用结合”“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实施力度,将科技型中小企业加计扣除比例从75%提高到100%,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 “这些信息释放着极强的信号,十分振奋人心。”这一系列事关科技创新的最新表述,让刘庆峰代表感到十分振奋。他表示,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中,关键在于两点,“一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强调企业家精神,培养有科学家精神的企业家和有企业家精神的科学家;二是原始创新要立足长远,且应赋予科研人员高度的自主权。相信未来科学家能够更加专注于科学研究,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将被进一步激发。” 加速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医疗等领域 今年,刘庆峰代表围绕人工智能如何助力教育、医疗、养老、无障碍沟通等社会事业,共准备了8份书面建议。 “我们既要孩子减负,也要学业提升;我们既要‘五育’并举,也要科技强国,参与全球竞争做原始创新。”刘庆峰代表提出,在人工智能时代,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减负增效。 他提到,当前新型教与学终端对落实“双减”具有重大应用价值和社会意义,但是新型教与学终端在学校一线还需要推广普及。他建议,制定终端关键技术和产品标准,并确定检验检测方法,鼓励各地积极探索财政、家、校多元资金投入,加速新型教与学终端普及。 针对近年来抑郁症呈低龄化的趋势,刘庆峰代表建议,建立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和抑郁症智能筛查平台,为全国中小学进行全量筛查,同时建议将抑郁症及心理咨询纳入医保门诊慢性病病种。 今年3月1日,《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管理办法》实施,其中提出,对于患者提供的已有检查检验结果符合互认条件、满足诊疗需要的,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不得重复进行检查检验。刘庆峰代表认为,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保障不同医疗机构的检查结果质量和可复用性,推动医学影像资料、病理资料等在医疗机构间互认和远程影像诊断的普及,不仅有助于规范医疗行为、促进合理检查、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还可以大大降低患者的医用辐射风险、时间成本和医疗医保费用支出。他建议,开展人机耦合模式下的人工智能辅助质控标准体系建设,利用医学人工智能等相关技术加快国家影像医疗大数据中心建设。此外,有关老龄守护、开展无障碍智能通信服务、减轻生育负担等方面,刘庆峰代表也提出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加快相关技术标准和应用落地的建议。建议加大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目前,科大讯飞承建国家首个语音及语言信息处理国家工程实验室、首个认知智能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两大重点实验室,在感知智能和认知智能领域取得丰硕科技成果,相继拿下40余项国际顶尖技术赛事世界冠军。“面向人工智能无人区,数学统计建模方法和脑科学研究深度结合,将是人工智能下一步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建议进一步加大对人工智能基础研究特别是数学基础原理研究的支持力度,设立专项计划,整合国内顶尖产学研资源。”刘庆峰代表提出,“在项目科研中,赋予科研人员高度的自主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打击侵害知识产权行为、降低维权成本,为科研成果保驾护航。”在刘庆峰看来,在人工智能技术层面,目前我国在智能语音、机器翻译等多项源头核心技术上,已经走到世界前列,但在部分关键领域距离世界一流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在人工智能产业方面,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涌现,人工智能与教育、医疗、城市等国计民生重点行业深度融合,但在基础软件开发、芯片设计及量产等方面还相对落后,需要结合典型规模化应用的重大牵引实现系统性创新。“人工智能技术自主可控、产业成果规模应用对强化我国产业链自主可控意义重大。”他建议,进一步强化人工智能源头技术创新、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继续补强人工智能产业生态链。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网 |
2022-03-10 |
两会观察|完善数字经济治理规范数字经济发展 |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数字经济治理,释放数据要素潜力,更好赋能经济发展、丰富人民生活。这是“数字经济治理”一词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从2017年的“促进数字经济加快成长”,到2019年的“壮大数字经济”,到2020年的“全面推进‘互联网﹢’,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再到2021年的“加快数字化发展,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再到今年提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完善数字经济治理”,政府工作报告已五次提及“数字经济”,从强调推动发展到提出完善治理,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政府工作报告对数字经济的提法和要求也发生变化。 “非常及时”“把脉准确”……专家对政府工作报告首提“完善数字经济治理”给予高度评价。“完善数字经济治理符合当下数字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郭锐表示。 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快速扩张,但是发展不平衡、不规范等问题凸显,数据滥用、算法歧视等问题屡禁不止,不正当竞争和侵害用户权益等问题不断涌现。这些问题不仅扼杀了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活力,更给损害消费者权益等不法行为以可乘之机。 完善数字经济治理已经成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规范数字经济发展”。去年以来,与数字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密集出台,数字经济治理法律体系逐渐完善;行业主管部门先后开展整治行动,集中整治扰乱市场秩序、侵害用户权益等行为。 “目前数字经济的影响已不再局限于经济层面,在社会层面也出现了数字技术伦理等新问题。要让数字经济长期持续地为发展建设增益,就有必要完善数字经济治理,减少负面影响。”郭锐表示。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认为,在数字经济规模提升的同时,也要强调健康发展,要推进数字普惠、数字向善,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环境,让数字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的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推动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必须持续发挥作用,保持良性健康发展势头。“数字经济发展是数字治理的前提和基础,数字治理是对其发展的保障和纠偏”,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张晓表示,数字治理的任务就是为数字经济保驾护航,建立一套适应于和有利于数字经济发展与社会治理的新规则和新范式。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必须爬坡过坎。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家安全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郎平表示,完善数字经济治理,充分发挥数字经济要素的发展动能,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和数字中国建设,是我国经济发展爬坡过坎的重要抓手。 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也是保护用户权益、推动数字经济普惠民生的重要手段。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持续改善民生”。数字经济在提高有限资源的普惠化水平、扩大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提升民生的重要手段。完善数字经济治理,整治侵害用户权益等乱象,让用户安全、放心使用互联网,是让更多数字化服务普惠民生的重要手段。 如何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两会代表委员和专家对此也提出了诸多建议,“协同”“生态”“法律”是备受关注的重点。 “数字经济治理应该建立在尊重数字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建设更安全、文明的数字生态环境。”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教授王文华表示。“数字治理迫切需要吸纳市场和社会力量,走依法治理、互动参与、协同合作的治理之路。”张晓表示。 今年年初出台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了“数字经济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的发展目标,提出“形成政府主导、多元参与、法治保障的数字经济治理格局”,为数字经济治理明确了方向。 在北京师范大学互联网发展研究院院长助理、博导吴沈括看来,面向未来的可持续数字治理,需要高水平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全方位的合规风控生态培育以及广覆盖的民众数字素养支持。 在数字经济立法方面,全国人大代表、华海药业总裁陈保华表示:“制定数字经济促进法是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教授潘越建议:加快数字经济立法,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加强协同治理,有效打击数字经济领域违法犯罪行为。运用先进监管科技手段,提升数字经济监管水平和效率。 文章来源:人民邮电报 |
2022-03-10 |
京津冀协同发展8年成效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召开 |
2月23日上午,京津冀协同发展8年成效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市委市政府京津冀协同办),市交通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卫生健康委,北京市医疗保险事务管理中心,北京冬奥组委等单位的相关负责人分别介绍了相关工作。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协作处介绍了京津冀科技创新合作情况。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于2015年启动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工作,通过主动作为,强化顶层设计,健全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工作机制,坚持培育创新载体,以构建园区链为支撑,推动政策链、产业链、创新链等深度融合配套,推动京津冀科技资源共建共享、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分工合理布局,完成京津冀协同发展相关重点任务。 一是深化京津冀科技协同顶层设计,建立工作落实保障机制,携手津冀科技主管部门形成“1+3”工作机制,共同编制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年度工作要点,共同签署《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合作协议(2018-2020年)》等一系列框架协议。 二是深化协同创新平台共建,推动创新资源共享和联合研发,设立基础研究合作平台、京津冀联合实验室、京津冀科技创新券、大气、环境综合治理联合研发平台等,在“京津冀一体化交通”“智能制造”“精准医学”、服务京津冀科技型中小企业、大气污染治理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 三是深化科技成果跨区域转移转化机制,促进应用场景建设。依托应用场景提升科技成果示范辐射效应,充分发挥北京在5G、AI、工业物联网、边缘计算等技术优势;利用科技金融资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设立国投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基金;建立三地技术交易数据信息共享和工作联动机制 四是深化区域分工与布局,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围绕装备制造产业、医药健康产业、现代农业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北京先进适用技术产品在津冀地区示范应用,强化京冀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初步形成“示范园+科特派工作站+产业示范基地”产业模式。 五是深化重点园区建设,推进津冀合作园区取得新的进展。京津冀《关于共同推进京津冀基础研究的合作协议(2021 年-2025 年)》(第三期)顺利签约,并编制完成《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发展规划》。 2022年,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将继续深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在“创新链协同布局、科技资源优化配置、产业协同创新提升、科技场景共建共用、科技园区合作共赢”五个方面,积极做好本市京津冀协同发展要点任务各项工作。 文章来源:新浪财经 |
2022-03-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