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中国经济发展充满信心” | |
迎难而上,企稳回升,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百分之二点五“我们对中国经济发展充满信心”今年以来,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突发因素超出预期,经济新的下行压力加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战略定力,把握大局大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引领中国经济行稳致远。如何看待上半年我国经济发展形势?怎样应对新挑战、抢抓新机遇?本报从今日起推出“年中经济观察”系列述评,全面、辩证、客观分析当前中国经济形势,见证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与活力。中国经济“半年报”出炉了。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2.5%,二季度经济实现正增长。这是来之不易的正增长。今年以来,百年变局交织世纪疫情,中国经济面临的“三重压力”更加突出,超预期因素冲击陡然增加。在发展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举旗定向、掌舵领航:“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发展环境,中国坚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健康,也最大程度稳住了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盘。”放眼广袤田畴,夏粮喜获丰收,在历史高位上再增产,端稳端牢“中国饭碗”;探索浩瀚宇宙,神舟十三号顺利返回,神舟十四号成功发射,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捷报频传;远眺壮阔山河,“十四五”规划纲要中的102项重大工程项目加快推进,有力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国经济这片大海,深邃壮阔、包容开放,不惧雨骤风狂。正增长来之不易保持战略定力,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持续显现,国内疫情反弹、乌克兰危机等超预期因素冲击陡然增加。尽管实现平稳开局,但3月下旬经济运行出现波动,4月份主要经济指标全面回落,中国经济稳定恢复受到冲击。重大考验面前,习近平总书记运筹帷幄,指挥若定,“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采取更加有效措施,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从提出“五个必由之路”,到阐释“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从明确“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到要求“夯实国内能源生产基础,保障煤炭供应安全”;从强调“坚决克服目前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些困难,做好就业、社会保障、贫困群众帮扶等方面的工作”,到嘱托“要面向未来谋发展,通过发展更好增进团结、凝聚人心”……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引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勠力同心、攻坚克难。——疫情要防住。面对大战大考,沉着应对,众志成城,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大考。中国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宁可暂时影响一点经济发展,也不能让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受到伤害,尤其是要保护好老人、孩子。”保持定力,科学精准有效防控疫情,为经济社会正常运行创造根本前提。4月8日起,按下“慢行键”的广东深圳市有序推进学校复课;4月14日,吉林省实现疫情防控社会面清零;6月1日起,上海进入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阶段……截至目前,我国是世界主要大国中,新冠肺炎发病率最低、死亡人数最少的国家。——经济要稳住。应对大风大浪,靠前发力,精准有力,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落实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截至7月20日,全国合计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3万亿元;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上半年新增人民币贷款13.68万亿元,同比多增9192亿元;在全国集中开展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行动;做好高校毕业生城乡基层就业岗位发布……从33项政策聚焦扎实稳住经济,到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阶段性措施与制度性安排结合,普惠公平与精准支持配合,宏观政策靠前发力、协同出力、形成合力。今年1至5月,全国新设市场主体1151.4万户。保市场主体就是保社会生产力,我们千方百计稳住市场主体,为经济发展积蓄基本力量。——发展要安全。防止大起大落,迎难而上,兜住底线,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粮稳天下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广阔田野中,农民耕耘、农机驰骋,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夏粮实现增产提质。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今年以来,全球能源供应吃紧、价格高企,我国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原煤、天然气产量分别同比增长11.0%、4.9%,居民用电、用气价格始终保持基本稳定。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的命脉所在。取消高速公路不合理的防疫检查点,搭建汽车、集成电路、医疗物资等协调平台,聚焦重点区域解决员工返岗、物流运输等问题……各方积极行动、高效协作,有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统筹发展和安全,我们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随着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落地显效,二季度我国经济顶住了压力实现正增长。“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2.5%,其中二季度增长0.4%,这是在4、5月份主要生产需求指标下滑的背景下取得的,非常不容易,体现出我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说。成绩单稳中有进坚持稳中求进,“稳”的基础不断加固,“进”的动能加速集聚翻看“半年报”,“稳中有进”是鲜明的底色。——观其“形”,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加快落地生效,“稳”的基础不断加固。产业运行企稳回升。工业运行在经历了4月的短暂下降后,5月重回正增长,6月增速比5月加快3.2个百分点; 6月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比上月回升7.2个百分点,服务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上升5.8个百分点至61%。市场需求持续回暖。看投资,上半年,计划总投资亿元及以上项目完成投资同比增长10.6%,增速比1至5月份加快0.4个百分点。看出口,今年以来,世界贸易增长动能减弱,而我国上半年货物进出口总值达19.8万亿元,同比增长9.4%。看消费,6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已实现正增长,端午节期间市场消费明显回暖。就业和物价总体平稳。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654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59%,符合时序进度。6月份,25至59岁成年人失业率为4.5%,已降至2021年年度平均水平。今年以来,我国食品价格平均上涨1.4%左右,远低于美欧国家7.5%至9.5%的涨幅。多数地区经济总体稳定。6月份,31个省份中,21个省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比上月回升;30个省份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增速比上月回升。部分受疫情冲击较大的省份经济已经出现积极变化,例如6月份,上海、吉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13.9%和6.3%,而上月分别为下降30.9%、下降4.9%。——察其“势”,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进”的动能加速集聚。在湖南株洲,中车株洲电机公司,大型牵引电机智能组装机器人灵巧自如,多款电机柔性自动生产、智能管控。“相比传统生产,日产能提升66%。”公司研究院工艺技术部部长杨振中深有感慨,“科技创新让企业发展更有底气。”在江西宜春,金辉锂业公司的生产线上,500余名员工紧张忙碌。“订单已经排到年底,今年以来销量同比增长80%,产值同比增长500%。”公司总经理张涛对绿色转型信心满满,“明年准备增加投资10亿元。”在广东珠海,超大直径盾构机“振兴号”刀盘飞转,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重点工程——横琴杧洲隧道开始掘进。“‘振兴号’要为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硬联通’起到更大作用。”项目承建方中铁十五局集团董事长黄昌富语气坚定。一个个生动的案例犹如颗颗珍珠,让高质量发展画卷熠熠生辉。这是动能加速转化、产业优化升级的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增速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2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0.2%,高于整体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4.1个百分点;二季度,单晶硅、多晶硅、光伏电池等产品产量分别增长61.3%、50.6%、30.4%。高质量发展有活力、有动力。这是绿色转型深化、“双碳”目标推进的半年。我国首座潮光互补型光伏电站并网发电,华中地区装机规模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开工建设,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加速推进……上半年清洁能源发电较快增长,水电、核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发电1235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8%。高质量发展更清洁、更安全。这是保障力度加大、民生持续改善的半年。大力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实施缓缴社会保险费“即申即享”,启动就业援助“暖心活动”,依法严厉查处哄抬物价等行为,继续上调基本养老金惠及约2亿人……兜住兜牢民生底线,落实落细惠民政策,高质量发展添成色、添温度。基本面长期向好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应对复杂困难局面有底气6月,全国电影票房比上月大幅增长1.7倍,汽车产销量分别环比增长29.7%和34.4%;截至7月10日,主产区累计收购小麦3433万吨,同比增加160万吨……这个7月,喜讯频传,中国经济巨轮风劲帆扬。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但时与势在我们一边。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掷地有声:“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们对中国经济发展前途充满信心。”综合实力增强,中国经济发展彰显强劲韧性。经济总量超过110万亿元的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5G网、高铁网、高速公路网、网络零售市场,堪称世界经济大海中的巨轮,吃水深、航行稳。特别是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环环相扣、配套完备,使实体经济底盘更稳、产业升级根基更牢,产品迭代节奏更快。增长潜力巨大,中国经济发展蕴含广阔空间。逾14亿人口、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和拥有技能的人才资源、64.72%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如此规模的市场容量、如此厚实的人才红利,放眼寰宇,屈指可数。上半年,总投资420.7亿元的中沙古雷乙烯项目开工建设,宝马集团在沈阳的第三座整车工厂正式投产……前5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按美元计价同比增长22.6%。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行长马科斯·特罗约表示,中国仍然是全球最具吸引力的外国投资目的地之一。创新活力涌动,中国经济发展澎湃巨大潜能。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发明专利有效量为390.6万件,同比增长17.5%;国内拥有有效发明专利的企业达32.5万家,同比增长20.3%。高新技术“领头雁”、专精特新“小巨人”,紧盯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牵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你追我赶,力争上游,努力把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调控能力较强,中国经济发展具备独特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既符合市场经济一般规律又具有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完善,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进一步提高。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强定向调控、相机调控、精准调控,从解决两难多难问题出发,常态化充实完善政策储备工具箱,能够根据情况适时及时出台,应对复杂困难局面有底气。国家发展改革委国民经济综合司司长袁达表示,面对内外部阶段性、突发性因素冲击,我国经济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企稳回升,展现出了我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巨大潜力。我们完全有信心克服经济运行中的困难挑战,有能力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类超预期变化,确保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大江奔腾向海,总会遇到逆流,但任何逆流都阻挡不了大江东去。动力助其前行,阻力促其强大。”闯峡口,战激流,浩浩汤汤,奔涌向前。前方,是更辽阔的水域;前方,是更壮阔的航程! 转自:人民日报 |
|
2022-07-26 |
年中经济观察:大国粮仓 稳产优供根基牢 | |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青纱帐里,玉米行行挺拔。“小麦已经入仓,玉米长势不错,一年两季,亩产肯定过吨。”河南省灵宝市西阎乡种粮大户常项生忙着给玉米浇水。汪汪水田,晚稻株株青绿。“金黄的早稻刚收,绿油油的晚稻秧就下地。”春争日,夏争时,广西壮族自治区岑溪市岑城镇垌尾村村民罗炳雄不误农时忙“双抢”。今年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一项项强农惠农政策密集出台,各地区各部门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环环紧扣抓好粮食生产,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和农民群众抗灾情、促弱苗、抢农时,打赢了夺取夏粮丰收这场硬仗。丰收喜讯振奋人心: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夏粮总产量14739万吨(2948亿斤),比上年增加143.4万吨(28.7亿斤),增长1.0%。其中,小麦产量13576万吨(2715亿斤),增长1.0%。夏粮丰收了,全年经济就托底了。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夏粮小麦增产丰收实属不易,是在遭遇罕见秋汛后的抗灾中夺丰收,是在历史高点上的高位再增产。作为全年粮食生产的第一季,夏粮丰收为稳定全年粮食生产奠定了良好基础,为稳物价稳预期增信心、稳定经济大盘提供了坚实支撑,为有效应对国内外风险挑战增添了充足底气,也为稳定世界粮食市场作出了中国贡献。看夏粮——粮食生产量质齐增,“丰收答卷”彰显“中国饭碗”成色在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小麦一开镰,全国农技中心粮食处农艺师梁健就和其他专家一起,取样称重测产:“亩穗数45.8万,穗粒数37.5粒,千粒重44.3克,产量好,质量也不错。”“功夫不负有心人,每亩打了1460斤!”河南省济源市林丰家庭农场经营者苏明坤说,“刚开春时,弱苗比例偏高,多亏农技员及时下田指导,水肥跟得紧,防灾不松劲,晚播麦逐渐赶上趟,亩产量比往年高出100多斤。”今年夏粮生产量质齐增,“丰收答卷”成色十足。——看面积,稳中有增。今年全国夏粮面积达到3.98亿亩,比上年增加138万亩。虽然冬小麦因去年罕见秋汛面积减少101万亩,但西北等地扩种夏收春小麦177万亩、增幅23%,实现了“以春补冬”;南方地区扩大马铃薯、蚕豆等杂粮杂豆62万亩,实现了“以杂补麦”。——看单产,高于预期。今年夏粮亩产达到370.4公斤、比上年提高2.3公斤,其中小麦亩产394.2公斤、提高2.9公斤。这是在夏粮单产连续3年提高的基础上,再创新高。——看质量,明显好于上年。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介绍,今年小麦灌浆期天气持续晴好、灌浆时间长,籽粒饱满紧实、容重高,小麦条锈病和赤霉病防治效果好、收割晾晒及时、小麦品相好、不完善率和霉变率都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监测显示,主产区二等以上小麦占比超过90%。据农情调度,全国优质专用小麦比例达到38.5%,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从江淮沃野到华北粮仓,夏粮“丰收答卷”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政策稳住种粮预期。“43亩地有2500多元种粮补贴,夏粮刚打下来,钱就到了账。”河南省鹤壁市金山街道岔河村粮农卢伟国高兴地说,“粮食补贴、农机补贴,真金白银让俺愿意种粮,多种好粮。”中央财政安排夏粮小麦促壮稳产补助资金60多亿元,支持小麦抢种、促弱转壮和“一喷三防”全覆盖,两次向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共300亿元,再次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格……惠农政策“大礼包”提升了农民种粮积极性,让种粮农民有底气、敢投入。田管夯实丰收基础。今年小麦丰收,让河北省邢台市任泽区永福庄乡永三村种粮大户赵孟辉十分欣慰,“这茬麦子晚播一个多月,全靠大伙儿看得紧,管得实。加大播种量,春季浇了三水,‘一喷三防’三次,技术环节一步也没落下。”农谚说,“三分在种,七分靠管。”夏粮生产期间,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牢牢锚定田管全链条,累计派出62.4万人次进村入户,推动1.1亿亩晚播麦普施一遍返青肥、冬小麦“一喷三防”全覆盖。今年小麦病虫害发生早、发生重,各地大力开展统防统治、联防联控,累计实施防治面积7.5亿亩次,小麦条锈病、赤霉病发生面积比分别去年减少91%、42%,小麦病粒占比基本在0.2%以下,显著低于去年。机收助力颗粒归仓。收割机列队前进,拨禾轮飞转,黄澄澄麦粒倾泻而出。“大农机给力,小麦从地里直接拉进库里,300多亩麦子一天就收完了。不仅收得快,丢损还少。”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马家村村民刘子惠说。颗粒归仓,高效抢收是关键。今年夏收期间,全国投入麦收的联合收割机超过65万台,参与跨区作业的有25万台,连续13天日机收面积超过1000万亩。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副司长王甲云介绍,小麦机收进度快于去年和常年,小麦机收损失率基本控制在2%以内,实现了适期收获、颗粒归仓。看全年——压茬推进抓秋粮,确保全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是2022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之一。全年粮食生产,秋粮是大头,产量占到全年粮食产量的75%。带着夏粮丰收的喜悦,勤劳的农民们压茬推进秋粮生产。“三夏”大忙,俯瞰广袤田野:南方地区,早稻成熟、中稻拔节;东北平原,雨水好,墒情足;黄淮海地区,玉米大豆苗齐苗壮。据农情调度,今年秋粮面积大头落地、稳中有增,作物长势总体正常,全年粮食丰收有了好基础。稳粮保供,夏播夏管不断线。金色稻浪翻滚,“大铁牛”轰鸣前行。“早稻刚运出田埂,旋耕机就下地平整翻田。”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渥江镇信南村种植大户袁立荣“双抢”正忙,“趁着晴好天,抢收早稻,抢种晚稻,600余亩双季稻预计产量能达120多万斤。”“伏天雨水多,要抓紧清障排水、培土固根。”在河南省鹤壁市山城区石林镇宋沟村,区农业农村局种植业股股长杜军手把手指导村民,“正是夏玉米‘长个’关键时期,管好才能有好收成。”做好夏管是保障全年粮食稳产丰产的关键。为有效应对夏管工作中容易发生的干旱、洪涝和病虫害等灾害,农业农村部组织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分区域制定应急预案,分作物、分灾情、分环节发布防灾减灾技术指导方案;组织发动全国90多万个社会化服务主体,围绕粮食和大豆油料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为小农户等生产主体提供管水施肥、防虫除草、防旱排涝等多种社会化服务和综合解决方案。据统计,13个粮食主产省份已有23.5万个社会化服务主体开展了秋粮田管服务,服务面积约3.2亿亩次,服务小农户4300多万户。调优结构,大豆油料扩产能。“玉米能丰产,大豆多一茬。”安徽省利辛县张村镇镇南村种粮大户王晓说,“玉米扬花授粉,大豆开花结荚,农技农艺跟得上,一田双收。”利辛县今年大豆玉米复合带状种植面积达4.2万亩。实打实调结构,各地积极行动。安徽省今年大豆全年播种面积910.6万亩,较上年增加29.8万亩;黑龙江省今年统筹10亿元涉农资金,专项用于支持扩种大豆1000万亩以上。今年是实施国家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的第一年,全国将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完成1500多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任务,中央财政安排产油大县奖励、耕地轮作、绿色高质高效行动等项目资金30多亿元专项支持油菜生产。延长链条,优质优价促增效。“种下‘订单粮’,销路不用愁,小麦价格比市场价高出0.1元。”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宋楼镇任堤村种粮大户任叶堂算起账,“我和面粉厂签订协议,种了340亩优质品种,标准化管理,种下去就知道能卖上好价钱。”夏津县拥有面粉加工企业18家,年加工能力230万吨,打造种加销全产业链条。各地根据市场需求大力发展优质品种,开展订单农业、加工物流、产品营销,带动农民发展优质粮油生产,实现增产增收。“粮仓丰、粮价稳。总体看,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较好,有能力、有底气、有条件完成全年粮食生产目标,端稳端牢‘中国饭碗’。”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说。看长远——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确保粮食任何时候都能产得出、供得上、供得优民以食为天。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从夏粮丰收看长远,今后必须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把大国粮仓的根基夯得更实。——护好“饭碗田”,确保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烧饼田’连成片,农机敞开跑。水渠通了,涝能排、旱能浇,如今种粮有底气,丰收有保障。”江西省永丰县八江乡江浍村农民刘旦发感慨,“一口气扩种了90亩水稻,早稻亩产有1000多斤。”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为了让粮食安全基础更牢,划红线,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加强用途管制,规范占补平衡,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提质量,从南到北,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推进,到今年底,将确保全国累计建成10亿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保障粮食产能在1万亿斤以上。——挑上“金扁担”,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大豆青、玉米壮,虽说是头回种,庄稼长得不错。”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伊庄镇赵圩村农民韦磊磊开着植保机除草,“选用优质高产品种,增加种植密度,良种良机良艺都用上了。”铜山区打造5个百亩攻关方、3个千亩示范片,200台农机具全部分配到位。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各地区各部门加强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加强种质资源收集。目前我国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良种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超过45%,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1%。——发力供给侧,增加绿色优质产品,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水稻‘喝’的是山泉水,全程绿色有机生产,吃起来香柔可口。”湖北省竹溪县中峰镇青草坪村党支部书记王大荣说,“优质稻让村集体经济收入超10万元,带动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万元。”各地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目前我国化肥和农药使用量连续5年负增长,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超过40%。优质粮油产品丰富居民餐桌,“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形成一批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的粮食龙头骨干企业和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知名粮油品牌,优质粮食增加量年均增长10%以上。放眼大江南北,广袤田野正孕育着新的丰收希望。新征程上,坚决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们就一定能为经济社会大局稳定筑牢坚实基础,推动“中国号”经济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转自:人民日报 |
|
2022-07-26 |
高频数据释放暖意 外贸向好势头稳 | |
高频数据显示,7月以来,我国外贸继续呈现恢复态势。专家认为,数据“坚挺”证明了我国出口的“里子”硬。我国出口产业链覆盖广、韧性强,能满足不同经济体的差异化需求,预计下半年出口仍将保持较高景气度。7月以来外贸保持稳定继上半年我国出口实现同比两位数增长后,从高频数据看,7月以来外贸情况也较为稳定,港口吞吐量企稳回升。7月中旬,中国港口协会监测的沿海重点枢纽港口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长4.3%,增速较前期加快,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长5.9%,较前期加快4.8个百分点。同期,沿海八大枢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6.1%,其中外贸业务表现强劲,同比增长7.3%。此外,上海航运交易所监测数据显示,截至7月22日,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综合指数(CCFI)最新报3230点,总体延续了5月中旬以来企稳回升势头。上半年我国外贸克服多种不利因素影响,展现出较强发展韧性。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分析,这种韧性根源于我国产业链的比较优势,也反映出我国外贸在产业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下,抵御各种风险挑战的能力增强。“基于全产业链生产优势,我国出口能满足不同时间段、不同经济体的多样化需求。”他说。“分产品看,在疫情暴发初期,与疫情相关的防疫必需品和宅经济必需品是拉动我国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随着全球其他经济体制造业逐渐修复,中间品和资本品需求持续增长,成为拉动我国出口增长的主要力量。”鲁政委说,以6月数据为例,对我国出口增速拉动较为明显的主要是机电产品。消费品出口有望成新亮点鉴于外需较为稳定、稳外贸政策效应显现、供应链具备优势等因素,业内人士认为,下阶段我国外贸保稳提质仍面临不少有利条件,社交出行相关消费品出口可能成为新亮点。对于未来外贸发展,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李魁文近日表示,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随着国家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的落地见效、复工复产有序推进,我国外贸仍有望保持稳定增长。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介绍,下半年,商务部将会同各地方、各相关部门,重点在降本增效、稳住外贸市场主体,强化保障、稳定外贸生产流通,抢抓订单、助力企业开拓市场,促进创新、培育外贸新增长点等方面发力,推动外贸实现“保稳提质”目标。东方证券宏观分析师陈至奕称,国内产业链供应链已基本稳定,民营企业出口数据格外亮眼也说明各项稳外贸举措有力有效,出口韧性将得到保持。“由于基数效应,7月出口同比增速仍有进一步上冲的可能性。”国泰君安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董琦说。展望未来,陈至奕认为,欧美放松疫情防控带来的社交和出行需求将继续释放。目前东盟各国生产持续修复,越南、马来西亚、泰国等制造业PMI均处在荣枯线以上,有利于我国相关上游产品出口。分商品来看,与东盟形成互补的机电中间品和资本品,以及对美出口的社交、出行相关消费品有望成为下半年我国出口的亮点。中信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程强提到,6月消费品,包括鞋、包、玩具、汽车和服装等,出口情况较好。“目前,美国国内消费需求较好。而从美国批发商细分行业的库销比来看,汽车和汽车零配件及服装的库销比处于相对低位。往后看,预计这些方面的出口仍将好于其他行业。”程强说。 转自:中国证券报 |
|
2022-07-26 |
银保监会:金融稳定保障基金首批646亿元资金筹集到位 | |
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法规部主任綦相21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截至6月末,银行业保险业总体运行稳健,风险抵御能力持续增强,银行业资本和拨备水平、保险偿付能力充足。“上半年处置不良资产1.41万亿元,同比多处置2197亿元。”綦相说,持续压降高风险影子银行业务,上半年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合计减少3806亿元。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因城施策实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稳妥化解房地产领域风险。据银保监会初步统计,二季度末,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203.8%,资本充足率14.87%。目前,保险公司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224.2%,保持了较强的风险抵御能力。在健全风险防控长效机制方面,綦相表示,金融稳定保障基金基础框架初步确立,首批646亿元资金筹集到位。同时,银保监会持续强化银行保险机构公司治理,开展股权和关联交易专项整治工作,已累计分五次向社会公开124个违法违规股东。 转自:新华财经 |
|
2022-07-25 |
工信部出台国家工业遗产管理新规 | |
2018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 《国家工业遗产管理暂行办法》。至今,我国已认定了5批共194项 “国家工业遗产”。为进一步加强国家工业遗产管理,弘扬工业精神,发展工业文化,提升中国工业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对《国家工业遗产管理暂行办法》进行了修订,形成 《国家工业遗产管理办法》(以下简称 《办法》)并予以公示。发挥遗产所有权人主体作用《办法》指出,国家工业遗产,是指在中国工业长期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技价值、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经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的工业遗存。国家工业遗产核心物项是指代表国家工业遗产主要特征的物质遗存和非物质遗存。物质遗存包括厂房、车间、作坊、矿区等生产储运设施,与工业相关的管理和科研场所、其他生活服务设施及构筑物和机器设备、生产工具、办公用具、产品、档案等;非物质遗存包括生产工艺、规章制度、企业文化、工业精神等。《办法》强调,开展国家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管理工作,应当发挥遗产所有权人的主体作用,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保护优先、合理利用,动态传承、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办法》提出,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通过科研、科普、教育、捐赠、公益活动、设立基金等多种方式参与国家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作;鼓励和支持大运河、黄河、长江沿线城市和革命老区、老工业城市通过国家文化公园、工业遗址公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和老工业城市搬迁改造系统性参与国家工业遗产保护利用。适时调整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在国家工业遗产的认定上,《办法》沿用了遗产项目申报和推荐2种方式,对于遗产申报的程序也更为具体。《办法》指出,申请国家工业遗产,需工业特色鲜明,遗产价值突出,保存状况良好,管理水平较高,满足国家工业遗产评价指标要求,并具备产权明晰、为省级工业遗产或中央企业工业文化遗产、已制定工业遗产保护利用规划、管理制度和工作措施等条件。申请国家工业遗产由遗产所有权人提出申请,经所在地县级或市级人民政府同意,通过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初审后报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企业直接向公司总部提出申请,由公司总部初审后报工业和信息化部。遗产项目涉及多个所有权人的,应协商一致后联合提出申请。《办法》强调,国家工业遗产申报遵循自愿原则,由遗产所有权人填报申请书、提交书面申请,并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国家工业遗产的核心物项原则上不作调减。调增的由遗产所有权人填写国家工业遗产核心物项增补备案表,通过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或中央企业公司总部审核后报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办法》明确,国家工业遗产认定工作原则上每年组织一次。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专家对申请项目进行评审和现场核查,经审查合格并公示后,公布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并授牌。值得一提的是,《办法》提出:经认定的国家工业遗产有效期为五年,每满五年复核一次。工业和信息化部根据监督检查、复核等情况,适时调整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建立完备的遗产档案我国工业遗产不仅门类丰富、形态多样,而且规模巨大。如何保护工业遗产也是亟待思考的问题。《办法》指出,国家工业遗产所有权人应当在遗产区域内醒目位置设立标志,内容包括遗产的名称、标识、认定机构名称、认定时间和相关说明。国家工业遗产标识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国家工业遗产所有权人应当在遗产区域内设立相应的展陈设施,宣传遗产重要价值、保护理念、历史人文、科技工艺、景观风貌和品牌内涵等。《办法》明确,国家工业遗产所有权人应当设置专门部门或由专人监测遗产的保存状况,划定保护范围,采取有效保护措施,保持遗产格局、结构、样式和风貌特征,确保核心物项不被破坏。遗产格局、结构、样式和风貌特征出现较大改变的应当及时恢复,核心物项如有损毁的应当及时修复。此外,国家工业遗产所有权人应当建立完备的遗产档案,记录国家工业遗产的核心物项保护、遗存收集、维护修缮、发展利用、资助支持等情况,收藏相关资料并存档。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建立和完善国家工业遗产档案数据库,加强数字化管理,国家工业遗产所有权人应当予以配合。利用要注重生态保护国家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创新的过程。《办法》强调,国家工业遗产的利用,应与城市转型发展相结合,注重生态保护、整体保护、周边保护,与自然人文和谐共生。《办法》指出,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和企业依托国家工业遗产建设工业博物馆,发掘整理各类遗存,完善工业博物馆的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和教育功能。支持利用国家工业遗产资源,开发具有生产流程体验、历史人文与科普教育、特色产品推广等功能的工业旅游项目,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打造具有地域和行业特色的工业旅游线路。鼓励利用国家工业遗产资源,建设工业文化产业园区、特色街区、创新创业基地、影视基地、城市综合体、开放空间、文化和旅游消费场所等,培育工业设计、工艺美术、工业创意等业态。鼓励利用国家工业遗产资源,开展工业文化教育实践,培育工业文化研学实践基地(营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创新工业文化研学课程设计,开展工业科普教育,培养科学兴趣,掌握工业技能。支持工业文化智库发展,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强化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学术研究,加强工业遗产资源调查,开展专业培训及国内外交流合作,培育支持专业服务机构发展,提升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水平和能力,扩大社会影响。 转自:中国工业报 |
|
2022-07-25 |
《非经营性通用航空备案管理办法》10月1日起施行 | |
近日,按照国务院深化“放管服”改革工作部署和民航局关于通用航空分类管理的工作要求,民航局印发《非经营性通用航空备案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自2022年10月1日起施行。此次《管理办法》进一步简化了非经营性通用航空事前备案手续,同时,加强对上述活动的事中事后监管,以确保安全运行。《管理办法》规定,非经营性通用航空备案分为主体备案和活动备案,全程均网上办理。活动主体可通过通用航空管理系统线上完成主体备案,下载相关证明文件,开展飞行计划申报。活动备案则无需飞行前备案,只需在飞行活动结束后至次月4日前备案有关飞行活动信息即可。同时,《管理办法》规定,取得通用航空经营许可证的企业及以单位名义开展非经营性通用航空活动的飞行人员无需另行主体备案。在备案材料方面,《管理办法》作了进一步简化。主体备案分单位备案和个人备案,备案仅需主体法人资格证件、有效身份信息、无犯罪记录声明、驾驶员资质能力证明、航空器信息和有效联系方式等材料或信息。其中对于个人备案的,无需提交航空器信息,以便非经营性通用航空活动个人通过租借航空器开展个人娱乐飞行。此外,《管理办法》还明确了非经营性通用航空活动主体的法律义务、退出机制、未依法备案的具体情形及处理措施等内容,对于提供虚假信息、严重失信、违法违规等行为,除依照法律法规和信用管理等有关规定予以处理外,还将向民航飞行计划审批管理部门通报相关情况。 转自:民航局网站 |
|
2022-07-25 |
新增装机超预期 浮式海上风电商业化再进一步 | |
截至目前,欧洲多国已上调了未来10年浮式海上风电的发展目标,我国多省份也已有浮式海上风机下水。漂浮式风机作为海上风电领域的新兴技术装备,距离规模化发展仅一步之遥。近日,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发布《2022年全球海上风电报告》称,2021年,全球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创下历史最高纪录的同时,浮式海上风电表现尤为突出,共新增了5.7万千瓦装机,累计总装机规模已达12.14万千瓦。装机增速超预期一直以来,海上风电都被视作推动能源低碳转型的主要力量之一,但传统固定式海上风机却并不适合所有海域,对于水位较深、海底地形复杂的深远海区域,浮式风机渐渐成为行业的优先选择。中国海装学科带头人董晔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与固定式相比,浮式海上风电具有海域适用范围广、对海底地质条件的限制少等优势,特别是在一定水深区域,浮式海上风电还具有更显著的成本优势。根据GWEC最新发布的数据,2021年,全球范围内浮式海上风电装机增长显著,其中,英国新增装机4.8万千瓦,中国新增装机0.55万千瓦,另有0.36万千瓦新增装机位于挪威。GWEC预测认为,到2030年,全球浮式海上风电累计装机有望达到1890万千瓦,这一数据较去年底该机构发布的预测提高了14%左右,届时,浮式海上风电装机占比有望从目前的0.2%上涨至6%。另外,受成本下降和需求刺激,2030年后浮式海上风电装机规模仍将持续上涨。研发不断深入国际咨询公司安永全球可再生能源主管Arnaud de Giovanni表示,目前,全球能源市场处于不断变化中,对新能源技术而言正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机会。面对未来庞大的浮式海上风电市场,无论是整机制造商还是项目开发商,陆续都开始了布局。法国、英国等欧洲国家已经制定了数百万千瓦的浮式海上风电发展目标。不过,尽管如此,作为一项新兴技术,浮式海上风电要实现规模化发展还面临着诸多挑战。GWEC在报告中指出,与固定式海上风电不同,浮式海上风电场的建设对港口运输、安装平台等配套设施有更多要求,同时需要更高的大型风机设备零部件产能。董晔弘也向记者坦言:"首先,深远海风电场施工成本相对较高,浮体建造、吊装拖航施工以及动态电缆的制造和施工等浮式海上风电特有的环节尚未形成产业规模。其次,国内浮式风机尚处于样机试验阶段,单件制造成本也不容小觑。另外,目前浮式风电样机设计也相对保守,冗余度较高。这些因素都导致目前浮式海上风电成本远高于固定式海上风电。"面对高成本挑战,业界普遍认为,持续推动技术进步、提高单机功率尤为重要。挪威船级社分析指出,风机尺寸增加、项目规模扩大都将有利于降低浮式海上风电的运营成本。同时,积累操作经验、浮式基础设施维护工作的改进也将有助于浮式风电技术应用降本。中国企业全面发力作为全球最大的海上风电市场,中国的浮式海上风电发展势头迅猛。截至目前,中国海装、明阳智能、上海电气、金风科技等风电整机厂商都已宣布,将加大浮式海上风机的研发力度。同时,三峡新能源、华能、中广核、中海油等开发商,也开始布局浮式海上风电场的建设。去年12月,由三峡新能源投资建设的我国首个浮式海上风电平台--搭载了全球首台抗台风型浮式海上风电机组的"三峡引领号",正式并网发电。风电整机龙头企业金风科技在上半年的公告中透露,该公司已与温州市政府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利用温州市的海上风电资源推进深远海、大兆瓦、浮式海上风电零碳总部基地的建设。在董晔弘看来,我国的浮式海上风电需要走出自己的路。"中国海域环境条件的复杂性远超欧洲,海域的纬度跨度大,无论是浪、流,海底地貌,还是风况,都有非常鲜明的地域特征,为此,中国浮式海上风机的设计需要匹配相应性能,根据不同海域的特点进行定制化设计,同时应因地制宜,以适应中国海域的环境高度复杂性,满足抗台风、耐波浪性能等硬指标。" 转自:中国能源报 |
|
2022-07-25 |
“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 |
“当前世界经济充满不确定性,中国经济顶住下行压力,呈现企稳回升态势,展现出强大韧性与潜力。”西班牙IE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菲利克斯·巴尔迪维索近日接受本报记者专访表示,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并未发生改变,“我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今年上半年,中国外贸进出口逆势增长,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19.8万亿元,同比增长9.4%,展现出较强的韧性。“近年来,中国作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的地位越来越稳固,中国外贸进出口保持强劲势头对稳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巴尔迪维索表示,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进口对全球进口增长的贡献率达13.4%,有力促进世界经济的复苏。“作为全球制造强国、贸易强国,中国外贸长期向好趋势不会改变,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中国经济稳中向好,将继续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正常运行提供重要支撑,对稳定世界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几十年来,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不断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动能。巴尔迪维索认为,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国政府能够与时俱进,根据现实情况和需求,采取适时有效、有针对性的经济政策。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球,中国政府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采取了一系列稳经济、保民生、促发展的措施,推动了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相信随着一系列务实政策落地,中国经济增长态势还会进一步凸显。”巴尔迪维索说。“最新公布的中国经济数据显示,代表科技创新的高技术产业增长较为突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亮点。”巴尔迪维索说,中国“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工程,培育壮大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网络安全等新兴数字产业,“对科技创新和高技术产业的重视与投入将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西班牙是中国在欧盟内的第五大贸易伙伴,中国是西班牙在欧盟以外的最大贸易伙伴。巴尔迪维索表示:“自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西班牙和中国的双边贸易大幅增长,西班牙对华出口增长尤其明显。中国在实现自身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与其他国家共享发展红利。中国经济的企稳回升将为包括西班牙在内的世界各国带来更多机遇。” 转自:人民日报 |
|
2022-07-25 |
上半年我国减收缓缴失业保险费715亿元 | |
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部分,失业保险具有保生活、防失业、促就业功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失业保险司司长桂桢22日在人社部2022年二季度新闻发布会上说,今年以来先后出台了两轮助企纾困稳岗位保民生政策。上半年仅降费率和缓缴一项,就减收失业保险费715亿元。据桂桢介绍,今年在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政策的基础上,叠加实施对5个特困行业企业、17个困难行业的困难企业以及疫情影响严重地区生产经营出现暂时困难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阶段性缓缴失业保险单位缴费部分,缓缴期间免收滞纳金。上半年减收缓缴的715亿元给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红利。此外,通过将中小微企业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比例由60%最高提至90%,大型企业由30%提至50%,我国进一步加大对市场主体稳岗扩岗的支持力度。1至6月,全国共向584万户企业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资金331亿元。今年以来,失业保险新增支持中高风险疫情地区的所有参保企业以及未出现中高风险疫情地区的5个特困行业参保企业的留工补助政策。目前,全国已向195万户企业发放留工补助资金87亿元。桂桢表示,为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今年我国延续实施失业保险保障扩围政策,向参保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失业补助金、一次性生活补助、临时生活补助等各类失业保险待遇,将城乡参保失业人员全部纳入保障范围。1至6月,全国共向620万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待遇402亿元。此外,人社部门全面推广降费率“直兑直达”,稳岗返还“免申即享”,积极推广失业保险待遇“免跑即领、免证即办、免登即发”,取消证明材料、申领时限、捆绑条件和附加义务,统一失业保险待遇申领入口,网址为si.12333.gov.cn。“下一步,我们将指导各地加大工作力度,畅通申领渠道,能简尽简、能快尽快,最大限度释放政策红利。”桂桢说。 转自:新华社 |
|
2022-07-25 |
中欧班列成为畅通中欧贸易的“稳定器”和“加速阀” | |
近日,中国首条中欧班列线路开行破万列。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21日在例行记者会上回答相关提问时说,中欧班列成为畅通中欧贸易的“稳定器”和“加速阀”。汪文斌说,今年以来,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和国际局势动荡的背景下,中欧班列克服多重困难,保持安全稳定运行,1月至6月累计开行7514列、发送72.4万标箱,单月开行连续26个月保持千列以上,成为畅通中欧贸易的“稳定器”和“加速阀”。“中欧班列的‘朋友圈’持续扩大,为沿线国家和地区带去发展新契机。”他说。据介绍,截至目前,中欧班列已通达欧洲24个国家的190多个城市,形成一张贯通亚欧的物流网。数据显示,2016年至2021年,中欧班列年开行数量由1702列增长到15183列,年均增长55%;年运输货值由80亿美元提升至749亿美元;运输货物品类由起初的IT产品为主扩大到今天的5万余种。他说,今年以来,中欧班列去回程综合重箱率持续高位企稳,保持在98%左右的较高水平。中欧班列在源源不断将商品运到沿线国家后,又满载外国货品回到中国,促进了沿线各国之间的经贸合作。此外,中欧班列还催生了许多新的物流、工业、商贸中心、产业园区,为沿线民众提供了成千上万的就业机会。汪文斌说,中欧班列不仅为稳定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推动世界经济复苏作出了积极贡献,还在中欧之间架起一座“生命桥梁”。截至今年6月底,中欧班列累计发送防疫物资1417万件、共计10.9万吨,生动诠释了守望相助、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转自:新华社 |
|
2022-07-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