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护航数字经济行稳致远(新论) |
形成契合创新规律与社会创新需求的监管方案,引导数字经济高扬创新之帆,驶向更广阔的天地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健全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完善体制机制,提高我国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当前,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澎湃动力。而越是快速发展,越离不开法律的规范和引导。我国数字经济从小到大、由弱渐强的发展之路,也是我国与数字经济和互联网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的过程。面向未来,需要法治护航数字经济行稳致远。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系统完善的法律规范体系。当前,我国数字经济相关的法律规范日益完善,涉及行政法、民法、知识产权法等多个领域,涵盖网络安全、知识产权、市场竞争、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多方面议题。如何加强不同领域不同规范之间的协调和衔接,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提升网络综合治理能力,需要提升相关法律规范的体系化建设水平,确保彼此协调、相互补充。系统完善的法律规范体系,不仅能够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统一明确的规范和准则,也能提升相关领域司法和执法的效率,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良好制度基础。推动数字经济沿着法治轨道不断发展,需要创新监管思维。近年来,各主要经济体都在探索数字经济规制和网络治理的新路径新方法,力图在规范的同时推动数字经济实现创新发展。在此背景下,法律监管不仅起到规制的作用,也将发挥引领的作用。这就意味着,监管在设定红线充分评估数字经济新业态合法性、正当性的同时,也要在实践中充分考量数字经济新业态的创新性,鼓励数字经济朝着创新的方向发展,把促进创新作为数字经济监管的重要目标之一,形成契合创新规律与社会创新需求的监管方案,引导数字经济高扬创新之帆,驶向更广阔的天地。数字经济的治理也离不开全社会的群策群力。让公众充分参与数字经济治理,推动实现共建共治共享,才能从源头上确保网络和信息化技术朝着包容普惠的方向发展。盗用个人信息、算法滥用、网络售假等行为,影响着普通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如何更好监管和规范,需要汲取广大消费者的智慧。2021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进行二审,会后,草案在网络上公开征求意见,引发热议,共收到776条意见。立法环节的群策群力,不仅彰显了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优势,也体现了公众参与在数字经济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面向未来,进一步拓宽用户群体参与数字经济治理的渠道,提升老年群体、残障人士、灵活就业群体、个体商户等群体的参与度,必将倒逼相关经营主体更好维护用户权益、提升用户体验,让数字经济更好造福广大群众。如今,世界正进入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新技术、新业态、新平台蓬勃兴起,深刻影响全球科技创新、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健全相应制度规范,就一定能推动数字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文章来源:人民网 |
2022-01-05 |
思南力促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
思南县抢抓大数据战略行动暨数字经济战略新机,深化大数据“信息基建+网络覆盖、智慧城市+数字治理、数字产业+产业数字、云上资源+政民商用、数字强市+高效运转”五项建设,促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信息网络全覆盖,助推经济高质发展。着力加速推进“三网融合”发展,4G网络覆盖率达100%。全力推进云上思南无线WIFI工程共享,建成县城公共区域88个免费WIFI点位,思南石林、郝家湾清代民居等35个主要景区全面安装360度高清摄像头。建成4G基站32个、5G基站52个。到目前为止,累计开通4G基站3000余个、5G基站100余个,实施大数据融合示范项目3家,带动企业14家,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166家,完成数字经济产值3亿元。数字产业大发展,保障后续提升有力。依托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建成一平台五体系N应用监管体系。培育电子信息制造企业、物流集中企业、直播带货企业等数字经济发展新业态,已培育500万元以上贵州玖捌汽车大数据贸易服务企业1家,正在培育2000万元以上思南县中泽网络科技企业1家,发展平台经济调度企业6家。建立健全茶叶产品“溯源”体系,积极打造“互联网+茶业科技园区”,实现精细化种植,规模化生产,网络化销售。智慧云上强服务,保持办事高效迅速。发挥“互联网+”优势,创新构建“思南大数据·中国”顶级中文域名网站,建成了“全国首家县大数据网”。大力推进大数据“云上思南+政民商用”服务,构建了“一云一网一平台一体系”,深入开展互联互通审批入云服务“优质化”、政务公文上网运行“高频率”,办事大厅平台“一站通”、电子政务外网便民“全覆盖”,受理行政审批服务30余万件、网上受理10万件,办结率均为100%。文章来源:铜仁日报 |
2022-01-05 |
“数字”迸发新活力――廊坊市加快推进数字廊坊建设 |
数字经济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方向,发展数字经济是顺应时代趋势、抢抓发展机遇的重大战略。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市把发展数字经济作为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发挥区位优势,大数据存储服务业和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均居全省首位。数据就是生产要素。不久前,中科聚信京津冀总部项目落户廊坊开发区,打造以数据技术为核心业务的产业集群、数字产业专业人才实训基地以及数字产品研发与创新的研发中心,全面开展“数字金融”“智慧物流”“智慧农业”等产业融合的数字化服务,落地后预计当年可贡献数十亿元GDP及1到2亿元规模税收,并逐年实现40%增长。2009年,润泽科技落户廊坊开发区,我市率先在全省启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得益于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廊坊独特的区位、深厚的产业基础、便捷的交通网络、周边巨大的市场需求等,廊坊既适宜运维人员通勤,又能满足5G应用对数据传输低时延、高速率的要求,成为北京数据应用企业80公里范围内“同城热备”的首选之地。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我市持续健全产业政策,实施精准帮扶,为数字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全力推进数字产业发展。我市以廊坊开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大数据产业)为重点,加强大数据产业基地建设,全面提升园区的基础设施水平和政务服务水平,积极引进大数据产业资源落户,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出台《大力支持工业和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支持企业进行技改升级、数字化转型、新技术应用创新。目前,全市已投入运营润泽国际信息港等15个大数据中心,运行机架超过7万个,为京津冀数字经济协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数字支撑。我市加快推动数字产业链延展,促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紧紧依托华为、京东等旗舰型项目,围绕金融、零售、安全、通信等重点领域,大力引进高端龙头型企业,逐步形成龙头企业带动、多点支撑、由“点”到“圈”的蓬勃发展之势,产业生态圈效应逐渐明晰。借助行业龙头,实施“大项目带动大发展”战略,引进了总投资127亿元的京东云计算中心、总投资98亿元的润泽国际信息港、总投资262亿元的云谷第六代AMOLED新型显示面板生产线等为代表的一批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项目落户廊坊,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包含专用设备、材料、玻璃基板、面板、显示模组、智能终端制造的新型显示产业链。5G是支撑经济社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的关键新型基础设施。我市建立5G基站规划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全力协调推进5G基站规划建设,目前,全市建设开通5G基站4000多个,建设进度全省领先,主城区和所有县城核心区实现5G网络全覆盖,为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效支撑。数字产业化释能,点燃经济发展引擎。依托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通信终端制造、新型显示等优势产业,我市电子信息产业保持稳定增长。今年1-11月份,我市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到406.38亿元,同比增长11.25%。产业数字化是数字经济的实体支撑。贴面、开料、封边、打孔、分拣、包装、入库……索菲亚(002572)家居(廊坊)有限公司数字车间内,经过智能化改造的定制家居生产线正在高效运转,生产流程全自动无缝贯穿衔接,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柔性化生产能力。索菲亚公司IT经理吴冬丽说,实行智能化改造升级以来,日均产量比原来高出157%,板材利用率提高11%。我市一手抓数字产业化,一手抓产业数字化,积极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重点支持食品、家具等传统制造业开展数字化转型提升。目前,我市已建成市级以上数字化车间55个、“互联网+”制造业试点示范项目20个。数字经济赋能优势传统产业,我市大力推动企业上“云”。今年以来,多次联合金蝶、用友、志晟等云服务商,组织企业数字化转型、数字赋能等上“云”推广活动。截至目前,我市上“云”企业已达到2100家。大数据多领域应用,一朵朵“智慧云”,提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提升民众的获得感。在海宏环保大数据平台上,汇集全市90个观测点的温度、风力、气压、降水、沙尘等数据,预测空气质量,从而为我市制定污染防治举措提供依据。在廊坊,像这样的大数据应用越来越多。通过遥感地图,即可查看宅基地违建、河道治理、林地占用、垃圾堆放等情况……大数据与工业、农业、服务业、社会治理等领域深度融合,我市建立了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工作机制。“数字”点亮智慧生活。扫码取菜、感应称重、自动结账、24小时营业……小区内的“无人果蔬店”让市民享受到了智能设备带来的购物便利;智能道闸一杆一车有序放行,居民进出,只需面对摄像头“刷脸”即可;“智慧交通”通过电子眼、绿波带缓解交通拥堵;“智慧政务”实现审批服务线上化,企业开办时间进入“小时”时代,充分依托“一窗通”平台,提升拓展“一站式”功能,全程实现“指尖办”。我市开展了智慧政务、智慧环保、智慧医疗、智慧安防等一系列数字化民生工程建设,数字惠民成效显著。立足新发展阶段,数字廊坊建设正乘着数字化变革的东风,不断开拓数字经济新蓝海,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以新发展创造新辉煌。文章来源:河北省人民政府 |
2022-01-04 |
智慧医疗健康与数智助老论坛成功举办|浙江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大会暨中国长三角数字经济大会专题论坛 |
为协力推进数字中国、健康中国建设,进一步提升智慧医疗健康与数智助老水平,必须加强数字技术领域与相关行业间的交流。杭州数字经济联合会、浙大城市学院、杭州师范大学等联合于2021年12月30日下午,借势2021浙江省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大会暨第三届中国长三角数字经济大会,成功举办了“智慧医疗健康与数智助老专题论坛”。论坛采取线上直播的方式进行,整场累计在线观众人数1898人,点赞次数达1.2万。本次专题论坛重点探索浙江特色的智慧医疗和数智康养解决方案,邀请到了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陈作兵、上海交通大学国际智慧健康协同创新研究院院长鲍勇、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徐军、浙江绿康老年科学技术研究所陈怡剑所长、浙大城市学院医学院张翀副院长和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潘树文教授、护理学院杜娟作主题发言。浙大城市学院医学院常务副院长曾玲晖,杭州师范大学VR与智能系统研究院院长、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潘志庚教授主持。与会嘉宾强调了康复医学的重要性,分享了各自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三大智慧康养服务模式创新改革理念,探讨融合多学科的智慧养老机器人的研发与应用。浙江省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大会致力于将长三角地区、浙江省、杭州市“数字经济”更好落到实处高处,着力于解决长三角发展中遇到的跨学科跨行业跨区域、社会与经济协同的卡脖子技术等。此次学术论坛的顺利举办,为长三角地区产学研与智慧医养单位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与会人员学习了新技术,树立了新理念,对养医康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杭州数字经济联合会简介全国首家打造“开放型、平台型、枢纽型、生态型”的数字经济品牌组织,是由杭州市数字经济学会联合体(由24家相关领域的学会、协会、研究会组成)及“数字中国智库”为核心,覆盖数字经济相关企业近万家。先后举办数字经济大讲堂、数字经济发布、数字中国智库等助力创业创新品牌活动200多场,参与人数超百万人次,得到各级部门领导及企业好评。“数经联”同时承担“长三角数字经济产业联盟”秘书处工作,正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机遇和立足大平台,致力于把浙江省、杭州市 “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更好落到实处高处;着力为解决长三角发展中遇到的跨学科跨行业跨区域、社会与经济协同的卡脖子技术等,积极建言献策出力;助力传统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提升中国制造的核心技术、品牌价值与国际影响力等。期待与业界同仁和各界朋友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合作多赢、共谋发展、同谱新篇!文章来源:网易·数字经济联合会 |
2022-01-04 |
七个项目达成意向!我区京津冀招商周招商效果显著 | |
12月22-24日,合作区管委会主任苗永鹏带队赴北京参加京津冀招商促进周活动。期间,我区组织开展特色活动2次,与北京东旭集团、中国海外控股集团、永同昌集团、北京建龙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中易汇才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河北雄安希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及网智天元科技集团等7家企业进行交流对接,洽谈项目7个,意向投资总额逾90亿元,并与河北雄安希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就药物一致性评价平台项目进行了意向签约。北京东旭集团是大型高科技企业集团是集半导体光电显示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前沿新材料等产业为一体的综合型实业集团。在京期间,我区代表团到北京东旭集团实地考察,会见了北京东旭集团董事长李兆廷、永同昌集团总裁胡东鹏,苗永鹏对我区港口资源及工业基础等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重点围绕新能源汽车领域与北京东旭集团高层进行深入了交流。北京东旭集团对投资丹东表现出极大兴趣,表示将于近日派团队到丹东实地考察,研究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相关事宜。在与永同昌集团总裁胡东鹏座谈时,苗永鹏对永同昌集团在丹东投资十余年对造福丹东城市及社会建设发挥的作用给予赞扬,希望永同昌集团继续加大在丹东的投资力度,为丹东建设发挥更大作用。在京期间,我区还与中国海外控股集团就不锈钢产业园项目进行了洽谈,对方有意依托通钢、本钢等大型钢铁企业,在丹东建设钢铁产业园,开展以钢铁深加工业务为主的智能化高端金属生产业务。该公司已于近日到我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区投促局主要负责人参加活动。文章来源:搜狐网 |
|
2022-01-04 |
蚌埠市招商考察团赴道荣新能源调研对接,共谋高质量发展 | |
为落实安徽省委省政府“双招双引”工作部署要求,促进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深度对接,实现互利共赢。12月29日,北京安徽企业商会(以下简称“商会”)助力“双招双引”政企交流会成功举办,河北道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道荣新能源”)董事长、北京安徽企业商会常务副会长薛道荣受邀出席。蚌埠市招商和对外合作中心四级调研员杨澜,商会常务副会长陈海兰、陈勇、冯强、何学德,副会长陈治平、孙风雨、张飞虎、朱启桃、朱小银及蚌埠市招商和对外合作中心内资招商科代表、蚌埠市驻京联络处代表等参加了当天的交流会。会后,考察团一行再赴道荣新能源深入交流。薛道荣董事长在交流会上介绍道,长期以来,道荣新能源参与了全国多地“光热+” “光伏+”智慧能源工程项目建设,与大型央企、国企、上市公司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道荣新能源期待蚌埠市招商和对外合作中心发挥资源服务优势,围绕需求开展合作。通过对道荣新能源的深入了解,杨澜主任表示,欢迎薛道荣董事长来蚌埠建设投资,未来他们将做好配套服务,满足专项定制化需求,深耕细化助力企业发展。本次交流会,双方围绕投资、金融、产业等方面展开探讨,道荣新能源希望通过深入合作,为促进蚌埠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共享共创双赢局面。文章来源:百家号·零碳观察 |
|
2022-01-04 |
科技企业领跑全省国字号成果创新高!看烟台如何澎湃“第一动力” | |
烟台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山东省实验室、中科环渤海(烟台)药物高研院、山东苹果?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重大科创平台,加快建设、加速突破,创新缔造烟台高度;3项科技成果入选2020年度山东“十大科技成果”,万华化学、艾睿光电、杰瑞石油占据2021年度山东省科技领军企业榜单前三名,创新成就烟台深度;泰它西普、维迪西妥单抗两个一类新药获批上市,数量超过全省“十三五”一类新药上市总和,创新缔造烟台速度。科技引领未来。对待科技创新的态度,就是对待未来的态度。“要持之以恒抓科技创新,增强高质量发展动能。”“要按照‘一个产业集群、一个科创平台’思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快布局多层级科创平台。”去年以来,副省长、市委书记傅明先在多次会议上强调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并对科技创新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新技术、新成果加速转化,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科技创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奔腾在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的潮头,有力地引领着烟台经济航船破浪前行。扭动“总开关”创新“基因”融入城市发展脉络科技引领未来,创新决定发展。有没有未来,能不能高质量发展,关键看科技创新怎么样。“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创新,成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之一。向创新要动力纵向看,500年来,世界经济中心几度迁移,背后的重要力量就是创新。科技创新在哪里兴起,发展动力就在哪里迸发,发展制高点和经济竞争力就转向哪里,现代化高潮就兴起在哪里。横向看,进入21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世界主要国家争相寻找科技创新的突破口。从城市发展看,一个城市,经济体量再大,没有科技引领的能力,也成不了一流城市。谁站在了科技创新的潮头,谁就占得了先机。创新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关键之举。作为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三核”之一,我们必须更多地依靠科技创新引领,才能有力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进,提升经济整体质量,实现发展动力转换。烟台,是一座流淌着创新基因的城市。回望上世纪90年代:1990年,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作出了把科教事业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位置,实施“科教兴烟”战略的安排部署。自此,烟台走上了一条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道路。1990年12月29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科教兴烟动员大会,在市府礼堂设中心会场,各县市区设分会场,机关干部、厂矿企事业单位、大中专院校负责人和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共一万多人参加会议。这一年,也因此被誉为“烟台吹响释放‘第一生产力’能量号角”元年。此后,我市所属县市区、乡镇企业相继提出了“科技兴县”、“科技兴企”的发展战略。重视知识、重视人才、重视科技,依靠科技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烟台大地蔚然成风。在“科教兴烟”战略的引领下,烟台走上了经科教相结合的经济发展路子,科技进步成为烟台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重要动力。一组数据足以佐证我市以科技创新推动发展的良好成效:“十一五”期间,我市形成七成以上研发机构设在企业,八成以上科研经费来自企业,九成以上科技成果来自产学研结合的“七、八、九”科技创新格局。烟台对创新的执著追求和努力,也得到了国家层面认可。2010年1月初,烟台与青岛、厦门、大连等16个城市一道,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加上先前批复的深圳,全国共有17个城市位列其中。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是中央赋予烟台的新任务和新使命。市委、市政府就此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意见》,提出努力打造创新特色突出、创新体系完善、创新要素聚集、创新氛围浓厚的国家创新型城市,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加快转型升级。厚植创新基因,让创新成果竞相涌现:烟台四摘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居全国同类城市之首。王全杰主持攻克了国家“七·五”攻关项目、世界性猪皮制革难题,于1991年捧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李登海团队自主培育的紧凑大穗型玉米“掖单13号”,最高亩产量达1096.29公斤,获得200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丛林集团世界首台万吨挤压机的诞生,开创了中国特大型工业铝型材生产的先河,于2004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万华集团凭借“年产20万吨大规模MDI生产技术开发及产业化”项目,获得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大飞机”上,打上了“烟台烙印”;世界“海工俱乐部”中,有了“烟台身影”;国际化工竞技场,挺立着“烟台品牌”——创新烟台正悄然崛起山海间。布局“新打法”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布局多层次高能级创新载体经济社会要发展,就要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事实上,站在“十四五”开局之年,烟台已经在科技创新领域找到了更多新“打法”。去年以来,烟台全力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在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提升科技服务水平等方面加足马力,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布局未来产业,科技创新引领力不断增强。但,我们还需思考,如何更好打赢科技创新硬仗?城市之间竞争,产业往往是重要一环。如何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关键在科技创新,关键在重大科创平台赋能!市委十三届十五次全会提出,要始终坚持产业需求导向,紧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以山东省工业设计研究院(烟台)、烟台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山东省实验室、中科环渤海(烟台)药物高等研究院、山东苹果?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科创平台,以及万华、南山、中集、杰瑞、绿叶、荣昌等骨干企业为引领,加快布局多层次、高能级创新载体,强化政府科技服务职能,打造一流创新创业生态。全市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也提出,建好用好科创平台,按照“一个产业集群、一个科创平台”思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快布局多层级科创平台。这是基于动能转换的深刻洞见,是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现实考量,更是一座城市布局科技创新的全新打法。给生物医药产业安装智慧“大脑”昨日上午,中科环渤海(烟台)药物高等研究院施工现场一派繁忙,高研院东塔楼行政办公及西塔楼孵化器办公区即将改造完成,达到入驻条件,实验室区域将完成基础硬装施工。新药创制山东省实验室作为全省首家生物医药省级实验室已通过专家论证,“北方药谷”正初具规模。作为全市重点打造的科创平台,中科环渤海(烟台)药物高等研究院总建筑面积为32万平方米,由三栋高层建筑、两栋裙楼、会议中心及地下部分组成,建成后将成为国家级高端生物医药研发一体化平台。生物医药产业作为烟台重点培育的优势产业,近年来成长起一批骨干企业,涌现出一批创新产品,成功入选全国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山东省首批“十强”产业“雁阵型”集群库。但在当前发展趋势下,烟台生物医药面对的激烈的行业竞争、创新能力亟须加强等问题,已成为影响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瓶颈”。依靠科创平台牵引,竭力破解瓶颈制约!山东国际生物科技园是我市唯一一家国家专业化科技企业孵化器,是烟台市政府投资2亿元打造的“烟台医药与健康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每年为全国生物医药领域内企业提供研发高技术服务、检验检测、资源与信息共享等服务上万次。山东国际生物科技园整合孵化器内外资源,形成高效协同研发和加速成果转化的技术链、产业链、价值链和利益链,建立“产业创新创业共同体”和产业生态圈,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企业创新平台的搭建,同样为烟台生物医药发展贡献了关键力量。全市有生物医药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技术中心1个、国家级合作基地1个、博士后工作站2个,省级院士工作站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8个,创新平台数量居全省前列。平台赋能,烟台生物医药领域创新药研发成绩斐然。去年上半年创新成果集中爆发,上市了“维迪西妥单抗”“泰它西普”“利培酮缓释微球”“贝伐珠单抗注射液”4种创新产品,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为新材料产业插上腾飞翅膀烟台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山东省实验室作为全省首批布局的实验室之一,自2019年筹建以来,紧盯“国家战略”,聚焦突破关键基础材料、绿色制造等国家重点科研任务,在理念创新、制度创新、环境创新等方面敢闯敢试、先行先试。目前实验室已启动一期建设,一期占地150亩,建筑面积12.5万平米,3000多平米临时科研场所已投入使用,8700平米实验场地将于近期完成装修。实验室确定先进材料与大型成形制造等五个研究方向,围绕国家、省重大科技战略和烟台市重点产业链卡脖子难题组织科研攻关。实验室与烟台开发区和蓬莱区分别共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引进“美斯核电涂料、绿色建筑原材料、羰基金属”等项目入驻,与宋和宋科技、金奥科技、万华节能等企业签署技术研发合同10余项。眼下,万华化学正加快实施总投资155亿元的POCHP、柠檬醛等11个产业链项目;总投资210亿元的蓬莱万华新材料产业园一期项目,全力争取总投资210亿元的120万吨乙烯项目获国家批准……让烟台苹果品牌享誉全球经过数十年的领先发展后,烟台苹果开始面临“人老、树老、品种老”“用工高、消耗高、成本高”的“三老”“三高”等问题。同时,随着国内苹果重心西移,烟台苹果面临整个西部产区的竞争和挑战,市场压力越来越大。连续12年蝉联中国果业第一品牌,烟台苹果如何应对新挑战?重要一环还是科创平台!2020年7月29日,山东苹果·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揭牌,打造全省乃至全国的苹果·果业自主创新基地、高层次人才培养聚集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国内外苹果·果业科技交流基地。目前,山东苹果?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硅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果树组学研究重点实验室挂牌成立,苹果脱毒种苗繁育中心及智能化育苗温室完成建设,与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共建山东省现代设施果树技术创新中心。创新链和产业链加速融合。我市瞄准高端化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海工装备等优势产业领域,围绕做好“科技强链”大文章,梯次布局实施一批“科技攻关+产业化应用”重大科技示范工程,支持高新技术企业联合高校院所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获得中集“蓝鲸2号”、荣昌“维迪西妥单抗”等突破性、引领型创新成果,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进一步推动技术和产业的迭代升级,提升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依托科创平台载体,科技创新区域高地加速形成:向西看,创新板块在隆起承载着“创新”的使命,八角湾新城已经成为“创新要素”的集合地,先后有哈尔滨工程大学烟台研究(生)院、华为(烟台)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投用。八角湾海洋经济创新区已有中科院烟台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自贸区烟台片区海洋经济创新中心、中俄海洋科技创新中心等项目入住孵化。环磁山国际科研走廊聚集了万华化学全球创新中心、现代汽车(中国)研发中心、张裕国家级葡萄酒研发中心三大具有全球全国行业领军实力与创新影响力的研发机构,以及夏普8K超清研究院、明石山东省创新创业共同体、清科嘉机器人研究院等一批科研平台。“未来5年,我们将建成1个山东省实验室、50个技术引领型产业研究院、300个以企业为主体的研发平台、20个科技孵化载体、20个国际科创平台和海外研发中心、100个科技服务机构。” 烟台开发区经发科创局局长姚光磊表示。向东看,创新高地在崛起2021年12月27日,中国轻量化材料成形技术联盟高端论坛暨汽车轻量化创新中心启动仪式在烟台高新区举行,这是山东省第1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对推动烟台市制造业强市建设,促进烟台市原材料、汽车及零部件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加速新旧动能转换具有重大意义。日前,山东省科技企业孵化器行业协会与山东省科技服务发展推进中心联合发布了30家品牌科技企业孵化器和20家品牌众创空间,烟台高新区山东国际生物科技园、烟台高新区创业1号入选“2021年度省级品牌科技企业孵化器”,创业1号众创空间入选“2021年度省级品牌众创空间”。烟台高新区以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引领,多举措推动孵化载体建设,着力打造完善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科技企业孵化育成链条,推进孵化企业快速实现产业化,形成科技成果孵化、科技项目落地、成长型企业加速发展的创新创业生态圈。目前,全区已建设启用孵化载体100万平方米,其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省级众创空间3家,数量居全市第一。标注“新高度”让创新要素成果向更广领域辐射流淌创新就像杠杆,不断撬动起引领发展的奇迹。2021年10月29日,山东省科学院情报研究所、山东省创新发展研究院、山东省科技服务发展推进中心在济南联合发布2021年度山东省科技领军企业名单,我市26家企业从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群体中脱颖而出,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烟台艾睿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和烟台杰瑞石油装备技术有限公司因各项指标表现突出,包揽榜单前三名。作为国家首批创新型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万华拥有行业唯一的国家级聚氨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化工新材料领域唯一的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近年来:万华突破关键技术19项,包括5项全球首创技术、5项国际领先技术、4项填补国内空白技术、5项 “卡脖子”技术,连续三年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艾睿光电是国内非制冷红外芯片领军企业,企业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现有技术研发人员300余人,占公司总人数的48%。杰瑞石油是国内最大规模的油田设备制造企业,公司主导产品压裂设备产量全国第一、固井设备产量全国第一、连续油管设备产量全国第一、液氮泵送设备产量全国第一,产品遍布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数据显示:2020年,26家科技领军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达39亿元,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平均比重达5.6%。高研发投入带来高效创新产出。2020年,26家科技领军企业户均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8件。“科技领军企业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新技术推广应用,引领带动了行业高质量发展。”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20年,26家科技领军企业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00多亿元,实现净利润111.4亿元,实际缴税总额近31亿元,成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企业是创新主体。烟台市坚持把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作为首要任务,加快构建科技型企业“小升高、高壮大”梯次培育机制。目前烟台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12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868家。2021年11月3日,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我市参与完成的4项优秀成果获得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数量创“十三五”以来新高。日前,2020年度“中国好技术”评选活动揭晓,烟台市科技创新促进中心推荐的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自升式气体压缩平台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等15项技术入围,获选“中国好技术”称号,入选数量居全国地市前列。硬核技术为啥不断涌现?去年,我市重点围绕创新科技项目形成机制,在全省率先开展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打破“单位申报、专家评审、政府立项”模式,调动全社会力量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我市重点产业领域7个揭榜制项目启动实施,构建起“能者上、优者奖”的良好科研攻关生态。山东省海上航天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牵头的“运载火箭海上发射系统总体设计技术及装备研制”、万华化学突破高端聚氨酯原料ADI全产业链国际技术封锁、荣昌生物制药(烟台)股份有限公司的“全球首个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创新双靶生物制剂研制成功”3项科技成果入选2020年度山东“十大科技成果”。2021年12月17日,山东省发布了30家品牌科技企业孵化器和20家品牌众创空间,我市山东国际生物科技园、烟台高新区创业1号、烟台留学生创业园、烟台智能制造产业园和烟台高新区1号创客空间顺利入围。目前,全市拥有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47家,在孵企业2000家以上,累计毕业企业1280家,累计引进和培育国家级人才、泰山人才和双百人才达到659人;开展创新创业培训活动950余次,培训在孵企业4.3万余人次。2020年度全市科技孵化载体的入驻企业总营收3.45亿元,就业人数20706人,吸纳应届毕业生2238人,为我市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做出了重要贡献。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半岛分会)暨烟台国际技术交易大会上,9名中外院士、百余名海外高层次人才、200多家科技企业参会,达成成果转化、人才项目54个,31名“科创人才顾问”受聘,为产学研融合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搭建了的有效对接平台。其中,海外高层次人才齐鲁行项目对接活动上,来自法国、瑞士、澳大利亚、德国等19个国家的42名院士、博士,以及烟台市50余家企业代表参会。助力科技型中小企业加速成长。市科技创新促进中心深耕“科信贷”“成果贷”服务品牌,致力于解决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问题。综合运用“互联网+服务”模式,搭建了“烟台市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为企业贷款、金融机构放款提供“一站式、零跑腿”网上服务。去年以来,共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39亿元,有效缓解了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难题。以梦为马,创新路上,烟台大步向前!文章来源:网易·烟台广播电视台 |
|
2022-01-04 |
一个月几十家新客户冒出来!中国生物医药创新需求爆发 |
“中国的生物技术工业正在爆发。”面对大幅增长的业务收入和持续新增的客户订单,维亚生物科技控股集团(下称“维亚生物”,01873.HK)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毛晨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2008年在上海张江成立的维亚生物,主要从事CRO药物发现服务,以及贯穿药品全生产流程的CMC/CDMO服务。“签订的新合同中有大量新冒出来的公司名字,本来一个月可能一两个,现在几十家冒出来。”毛晨说,尤其是,用人民币支付的订单在增加。“目前国内客户业务占比大约是17%,但接下来可能是25%、30%这种速度增长,很快。”CXO业绩爆发背后2020年初暴发的新冠疫情,依然在全球蔓延,叠加人口老龄化、新兴技术涌现等长期因素,推动医药领域创新需求放量,全球新药研发投入持续上升。由于新药研发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且近年来新药研发的投资回报比不断下降。为降低研发成本、缩短新药上市周期,药企会更多选择将药物研发、生产制造等环节外包。也因此,全球医药外包服务(CXO,包括CRO、CMO、CDMO)近年来蓬勃发展。仅在CRO领域,咨询公司Frost&Sullivan预测,行业市场规模将从2019年的626亿美元,增至2024年的960亿美元,有望成长为全球千亿美元规模的市场。得益于疫情的有效防控,中国CXO行业的离岸订单也在持续增加。同时,包括集采、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MAH)以及相关政策推动,中国药企更多转向创新驱动,为CXO服务带来了新的增量需求。德勤发布的《2021年中国生命科学与医疗行业并购市场白皮书》称, 2019~2024年,中国药品研发支出预计将以18%的复合增长率增长,远超全球平均水平。2019~2022年,中国医药CRO市场规模预计将从815亿元人民币,增至1402亿元。这种增长,已经反映在了多家CXO企业的财报上。中报显示,截至2021年6月30日(报告期),维亚生物收入由上一年同期约197.6百万元(人民币,下同)大幅增加至约1026.5百万元,较上一年同期增幅约为419.5%;毛利由上一年同期约100.1百万元大幅增加至约316.3百万元,较上一年同期增幅约为216.0%;经调整后净利润由上一年同期约123.7百万元增加至约204.9百万元,较上一年同期增幅约为65.6%。中报称,业绩的增长主要来源于药物发现服务的高速增长,以及并购整合带来的小分子临床前及商业化阶段CDMO服务增加。仅在CRO领域,报告期内,维亚生物药物发现服务收入大幅增至约321.1百万元,较上一年同期(约197.6百万元)增长约62.5%;在手订单合同金额约为8.48亿元,相较上一年同期(约4.93亿元)显著增长约72.0%。泰格医药(03347.HK)2021年前三季度公司主营收入33.95亿元,同比上升47.58%;归母净利润17.81亿元,同比上升35.13%;扣非净利润8.69亿元,同比上升74.62%。凯莱英((002821.SZ)2021年前三季度营收29.23亿元,同比增长40.34%;归母净利润6.95亿元同比增长37.26%;扣非净利润5.96亿元,同比上升30.58%。药明康德(603259.SH/2359.HK)2021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9.8%至165.21亿元。新增客户超过1300家,活跃客户数量超过5640家。报告期内,药明康德来自美国、欧洲、中国客户收入分别为90.11亿元、22.55亿元、40.38亿元。从收入同比增速来看,来自中国客户的收入同比增速为45%,高于美国(38%)、欧洲(33%)客户。新企业大增 新园区涌现来自中国的CXO新订单、新客户快速增加的背后,是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更多城市将生物医药纳入自己的重点产业布局。一家总部位于上海的产业园区运营和招商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许多发达地区会选择把生物医药作为产业发展重点,经济实力相对弱一些的,则会选择医疗器械作重点。各地政府都会给予这些产业和企业非常大力度的支持,包括提供设备、人才公寓、厂房、税收补贴,以及成立政府引导基金,集聚相应的股权基金,为产业提供资本支持。“可能是受到合肥成功投资了蔚来等案例的影响,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对于股权投资放得比较开,特别是投给生物医药。”该负责人说。该负责人表示,近年来该公司接到的生物医药项目大幅增长,占公司项目总量的40%~50%。其中也不乏手握技术的海归人才,希望凭借自己的团队、科研成果,找到地方支持配套并落地。“大概占到生物医药项目的1/3。”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28日,从城市分布来看,深圳共计2604家生物医药类企业,位居首位,上海以2272家排名第二位。此外,广州(1271家)、北京(1059家)、苏州(1013家)、南京(1005家)四城的相关企业数量尾随其后,均超过一千家。国内生物医药产业传统优势园区主要集聚在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比如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苏州BioBAY等,大致呈“三足鼎立”态势。第一财经梳理赛迪顾问此前发布的《2021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百强榜》(下称“报告”)发现,2021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百强园区中,东部地区占56席,中部地区18席,西部地区17席,东北地区9席。其中,长三角地区共有29个产业园区上榜,前十名中占了4席。报告撰写人、赛迪顾问生物医药产业研究中心总经理宁玉强告诉记者,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格局由“三足鼎立”向“七群三带”过渡,正逐步演变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中原、成渝和关中平原等7个引领产业发展的城市群布局。一方面是传统优势园区空间承载能力下降、生产生活成本上升等问题日益凸显,企业外溢倾向明显。另一方面,传统优势园区周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起步较晚的新生代园区,具备极强的空间承载能力,且生产生活成本较低,在承接产业转移层面具备诸多优势。为了解决承载空间的问题,上海深入实施“张江研发+上海制造”行动,持续推动“张江研发+浦东转化”“张江研发+外区转化”“张江外溢+回流上海”“张江试水+本市扩张”四种模式,一年来,累计先后2批次共7个市级生物医药产业特色园区正式授牌。2021年以来,石家庄高新区全面开启了石家庄国际生物医药园建设,以打造万亩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区,千亿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力争在三到五年内达到千亿级规模,努力打造石家庄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嘉兴市也已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十四五”期间重点培育的新兴产业之一。去年11月18日,维亚生物宣布在嘉兴市秀洲区设立维亚生物AI新药孵化中心。根据《嘉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嘉兴市将力争在“十四五”期间推动生物医药产业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年均增长率不低于20%。到2025年,形成3至4个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细分领域,培育2至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为打造长三角“千亿产能、万亿市值”生物医药产业高地奠定坚实基础。2020年,嘉兴市医疗器械行业完成工业生产总值27.83亿元、销售收入23.6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9.6%与26.5%;医药制造行业完成工业生产总值37.56亿元、销售收入38.0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8%与16.2%。“不光是长三角,全国很多城市都将生物医药作为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那些火一点的概念,从干细胞再生医学到CAR-T,各地都想抢占这些产业资源。”宁玉强说。园区产业配套新变化在吸引龙头企业落地,进而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落地的同时,地方政府、产业园区为推动产业发展所作的配套也在发生变化。“新药研发的底层逻辑正在发生变化,推动产业发展的配套也需要随之变化。”毛晨说。在毛晨看来,可能冲击用实验方法来做新药的底层逻辑的因素有二,一是冷冻电镜。大多数作为药物靶标的目标蛋白质是大型不对称蛋白质,并以复合物形式发挥作用。现有分析技术仅适用于一小部分可能的蛋白质分析物。冷冻电镜可以对大型蛋白质复合物进行高分辨率成像,无需结晶,从而提供关于药物靶标和疾病机制的关键信息。二是人工智能。目前,AI已经应用于靶点发现、化合物合成、化合物筛选、晶型预测、临床试验设计、药物重定向等新药研发的各个环节,有助于降低药物研发的成本和周期,加速新药的研发进程。近日,AI制药公司英矽智能(Insilico Medicine)宣布,基于人工智能药物研发平台Pharma.AI研发的IPF(特发性肺纤维化)候选药物——ISM001-055,启动了微剂量人体试验,实现了第一批健康志愿者的临床给药。去年2月24日,英矽智能曾表示,通过人工智能发现这一候选新药,大幅缩减了时间和费用:从靶点发现到临床前候选药物的发明,用时不到18个月,总成本约为180万美元。目前,多个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正在围绕这一底层逻辑布局。去年10月12日,在“2021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首届张江生命科学国际创新峰会”上,张江AI智药生态计划、AI新药研发联盟正式发布并揭牌。今后,联盟将共同打造AI智药“1+3”产业版图。力争到2025年,使生态内集聚300家活跃机构、30个创新联合体、30个赋能平台,AI助力每年新增30个一类新药管线。毛晨表示,在嘉兴市秀洲区设立的维亚生物AI新药孵化中心,将建立世界领先的冷冻电镜、超算中心,并与顶尖的人工智能企业就新药研发开展深度合作,加强在实验和运算设备上的投入,力争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研发中心,以顺应目前中国生物技术产业爆发的趋势,在若干年内建成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的产业集群,孵化并引进国际领先的生物技术公司。“以信息化和医药产业的融合来说,生物医药产业未来在数字化药物研发可能会有新的增长点,同时临床数据应用、信息化的抓取分析也会有很大的提升。”宁玉强说,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发展将朝着专业特色化、数字智能化、绿色环保化和“产业融合、产城融合、区域融合”多维融合化方向加速发展。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
2022-01-04 |
“一顿早餐”知企情,北京经开区搭建生物医药产业交流平台 | |
专家讲解生物实验室安全问题。为支持北京经开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聚焦生命科学领域前沿技术和研究成果,亦企服务港亦庄港联合北京生物工程学会开展学术研讨会系列活动。12月24日,系列活动第一期以“生物安全之生物技术发展及实验室安全”为主题,在北京诺赛基因组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举办。此次活动邀请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生物制药工程系主任温振国、国家人类基因组北方研究中心研发总监张延明,重点介绍了生物实验室安全问题起源发展、基本原则、一般分类和安全防护等内容,并着重就P2实验室的使用和管理与参会的生物医药企业代表进行了交流讨论。今年7月,亦企服务港组织诺赛基因等3家生物医药企业参加“企业家早餐会”(工委管委会领导与企业家共进早餐、共话企业发展)时,几家企业提到,希望经开区能组织多样化的行业研讨、论坛活动,从而帮助企业了解产业前沿发展动态,加强区内企业交流合作。在工委管委会领导的支持下,亦企服务港与北京生物工程学会共同开展“企航·扬帆”品牌系列学术研讨会及主题沙龙论坛,建立“政府+学会+企业”合作交流平台。据介绍,聚焦产业发展前沿领域及区内生物医药企业共性问题,学术研讨活动每两个月一期,主题沙龙每月一期,邀请行业专家、企业家及行业学会协会组织开展交流合作、经验分享,共同促进区域生物医药产业信息互通、问题共研、成果共享、合作共建,助力建设完善经开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生态体系。文章来源:百家号·北京亦庄官方发布 |
|
2022-01-04 |
优加亮相2021中部人工智能产业博览会 | |
12月10日,2021(中部)长沙人工智能产业博览会开幕。30000平方米展览云集产业名企,3天展会呈现行业前沿技术。行业专家李德仁、张勤、陈晓红等多位院士与国内领先的人工智能高新技术企业齐聚长沙,探讨人工智能对社会、城市、生活的赋能影响,集中展现国内外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成果。优加系统受邀展出在数字化转型领域的最新产品,多维度吸引到场观众。优加亮相博览会,AI赋能企业数字化管理随着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在企业管理的研究与应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行业领先的数字化管理系统,优加已经服务超3000家经销商客户,业务覆盖6大国家。此次,优加展出了其包含的AI赋能六大系统,包含DMS分销管理系统、CRM客户管理系统、BI/AI智能大数据、WMS仓库管理系统、TMS运输管理系统、B2B/B2C微信商城。优加六大系统广泛应用人工智能技术,通过人脸识别、图像识别、文字识别、自动规划、语义分析、行为识别、语音识别、智能机器人等AI技术,应用于人事、生产、销售、物流等各个环节中,降本增效,提升企业自动化水平。融合智能大数据平台,辅助管理人员完成决策,降低决策风险,实时掌控企业动态,将企业竞争力提升至新的高度。“湘”聚长沙,“智”汇未来。未来,优加将紧抓国产科技创新的历史机遇,结合15年数字化丰富经验,创新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打造领先的一体化解决方案,为推动人工智能应用和产业发展赋能提速。文章来源:百家号·优加系统 |
|
2022-0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