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应做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智慧“大脑” | |
上海洋山港四期自动化码头张亨伟摄 (数都上海)上海应做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智慧“大脑” 从2020年在疫情中率先提出促进12大领域在线新经济发展,为提振经济注入强劲动力,到2021年瞄准国际数字之都,发布经济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方案,不断为“疫”后经济复苏造就新引擎,数字经济正在构筑上海城市发展的关键增长极。 “一场新冠疫情,加快了新旧动能的转化速度,也加速了上海对数字经济的系统性认知和建设,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会不断孕育出新的产业、业态和模式,成为‘疫’后经济发展的重要新动能,”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信息研究所所长王振研究员在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表示,上海一年来,通过政策聚力、全市推进,已形成了诸多创新突破,为“十四五”期间实现上海数字经济GDP占比超60%的目标打下基础。 “2022年将是上海数字化转型的发力之年,”王振称,在全球布局数字产业的当下,中国数字经济的规模虽已位居世界第二,但与首位的美国相比,在数字基础设施和数字创新方面仍有较大差距。作为全球资源配置枢纽,上海具备诸多优势条件,理应抢先一步,以更大力度推进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转型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这首先表现在数字经济是创新型经济与开放型经济高度合一的新兴经济,其中,数据资源如何更多更有效地流动是一大挑战,这不仅涉及到个人隐私保护,也涉及在跨境数字贸易中如何保护国家数据安全,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实践,在做好安全保护的基础上激发数据资源的动能,让各细分领域的数据能在全球流动起来,为上海及我国经济发展造就新优势。”王振说。 他指出,上海设立了数据交易所,是对此进行的一步先行探索;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则承担了数据跨境流动的创新突破重任。“如何使政府、国有企业、公共机构等实现数据安全公开,如何在市场数据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之间实现平衡,如何促进更多国家和跨国企业加入数字贸易,为彼此的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服务等,都需要上海智慧。” 此外,王振指出,数字经济竞争的核心是技术,而上海的优势正在于高端创新资源集聚力强,承担科创攻坚重任的同时,可释放出更多的创新红利。 一方面,数字产业涉及到工业互联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诸多领域,技术彼此交叉、关联、支持,因此各领域必须系统推进。上海具有深厚的工业基础、人才集聚和先导产业先发优势,可以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生态。 另一方面,上海拥有全国最多、最丰富的应用场景,从工业到服务业,从生活到治理,“通过场景进行大数据的采集、优化,使之真正成为各产业不断迭代升级和更多场景衍生、延伸的资源禀赋,”王振说,针对数字化转型,上海提出要建设标杆性智能工厂200家、打造生活数字化转型标杆场景100个、数字化转型示范医院50个等,正是要以此培育需求,形成经验和模式,将其复制运用在更多领域,形成数字化产业更大的市场空间。 此外,上海拥有较为成熟的资本市场和创投环境,能够聚合社会力量培育数字产业发展。 但王振同时指出,作为一个以技术为引领的系统化工程,数字产业会形成更加复杂的产业链,因此,各细分领域头部企业的重要性就将十分明显。 “下一步,上海应以行业头部企业牵头,通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将整个产业链条带动起来,将产业生态的力量组合起来,”王振说,“数字产业集群的形成不是以往倚靠大学、科研院所及政府的力量所能实现的。” 因此,王振建议,上海应重点打造头部企业生态,聚合力量,为头部企业提供揽聚人才、整合创新链的政策支持,不仅要“引进来”,更要使本土企业“长起来”。“‘特斯拉模式’已经在上海得到了很好的验证,带动了产业链的聚集和形成,这种高效率营商环境的打造应更广地推行开来。” 作为率先发力数字化转型的城市,上海数字经济的发展可为其他地区带来何种借鉴? “上海作为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有条件打造大量多元的应用场景,在需求端牵引产业发展,为创新技术和企业提供市场空间,使之成长、成熟,走出上海。”王振说。 同时,数字化的应用场景如疫情防控、低碳节能、工业互联、智慧工厂、绿色农业等都可因地制宜地推广至全国,而上海探索数字化转型方方面面的经验做法、创新技术、制度改革及适合数字产业成长的系统性生态打造等,也可为全国各地所参考。 “上海是一个开放的城市,站在世界的前沿,上海对时代的发展方向更具有前瞻性和预判能力,”王振说,“在中国数字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上海可以起到一个‘大脑’的作用。”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
|
2022-01-08 |
北数所在全国率先建立数字经济中介产业体系 |
1月5日,记者从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以下简称“北数所”)获悉,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数字经济的决策部署,助力首都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我国首家新型数据交易所——北数所在率先推出新型交易模式、数据交易指南、加密交易平台、数据交易联盟之后,继续在数据要素市场建设领域先行一步,建立国际化的数字经济中介产业体系,为数据要素资源价值化进程提速。 构建数据交易生态体系 数据作为数字经济的核心生产要素,虽然具有普遍的使用价值,但资产属性尚未充分体现,只有通过市场交易,才能完成从资源到资产、再到资本的“变现”过程,才能达到了数字经济的发展目标。 规模、高效、安全的数据交易行为,离不开由供需方、中介方、监管方组成的生态体系的支撑。为此,北数所自2021年3月成立时,就成立了全国首个国际数据交易联盟,涵盖交易主体、交易客体、相关服务单位等全要素市场参与方,目前已入驻北京市大数据中心、北京仲裁委员会、北京金融大数据公司等100多家单位。 值得一提的是,数字经济中介服务体系虽不直接参与交易,但却是提升交易效率、服务质量和市场活跃度的关键因素,将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进程中发挥重要的催化作用,如何打造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特点的中介服务体系,则成为促进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发展的重要课题。 北数所坚持实践先行,率先将中介服务功能与数字经济特点相结合,对数字经济中介体系进行整链拆解,形成涵盖数据收集、治理、加工、确权、评估、定价、交易、审计、资产证券化等的新型数据要素服务商体系。 创设数据托管体系打造数据“保险箱”和“加工厂” 北数所联合部分具备合规数据资源或授权运营某类数据的合作方,打造数据“保险箱”和“加工厂”——数据托管体系。该体系包含数据资源拥有方、授权运营方、安全保障方、合规处理方、场景应用方等各类具备较高的公信力的机构,通过对受托数据进行标准化清洗和脱敏处理,对数据来源和采集过程进行合法性验证,实现数据的合规存储、授权管理和市场应用,促进数据价值的深度挖掘和提升。 发展数据经纪体系促进数据流通和数据交易 由于数据的可复制性、非竞争性、权属复杂性等特点,数据交易需要经历确权、评估、定价、审计等一系列环节。为发挥数据交易的平台作用,让多元的数据服务广泛汇聚,让巨大的数据价值充分释放,北数所构建了数据经纪体系。数据经纪体系侧重于数据的场景化利用,通过对接数据资源、开展经纪服务、撮合进场交易、解决客户需求、参与价值分配,活跃数据要素市场,促进数据可信有序流通和市场化利用,加速数据与经济活动融合,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作为数字经济基础设施的组成部分,数据托管机构和经纪机构应兼具社会公信力和经营公益性,服务能力强且具备相关业务资质”,北数所相关负责人介绍,“前期北数所已经就数据托管商和数据经纪商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并于12月上旬面向全球招募数据托管商和数据经纪商,致力于打造国内领先的数据交易基础设施和国际重要的数据跨境流动枢纽”。 当前,全国各地形成了数据交易平台的建设热潮。作为开启全国数据交易所2.0时代的标志性机构,北数所将始终以“实践先行”为原则,在数据交易的“无人区”勇于探索、不断创新,持续为全国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提供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催生新业态、新产业,挖掘新价值、新蓝海。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网 |
2022-01-08 |
两会三人行|数字经济乘风起,北京标杆城市建设路上还有哪些着力点 |
北京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持续进行中。1月6日,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会议中心开幕,市长陈吉宁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今年北京将加快释放数字经济新活力。加强算力算法平台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出20个重大应用场景,推动形成区块链、人工智能、扩展现实和超高清显示等产业集群。 而正在召开的北京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上,也有多位委员提交了与发展北京数字经济相关的提案。1月7日,北京商报“两会三人行”栏目邀请到三位政协委员,就如何助力北京建设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言献策。 市政协委员、华夏银行战略客户部总经理何存:支持金融机构共同参与数据治理 数字化变革正在席卷各行各业,数字经济也成为了备受瞩目的新经济形态。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早在2020年便发布了《关于加快培育壮大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北京市促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行动纲要(2020-2022年)》等多项内容。 作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金融在推进传统产业加速升级、加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而北京作为国家金融管理中心,正是各类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大型金融机构和重要金融基础设施所在地,也吸引和聚集了大量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领域的金融科技企业。这一大背景下,北京应该如何利用这一优势?市政协委员、华夏银行战略客户部总经理何存认为,要充分发挥数字金融的赋能作用,通过政策扶持和完善场景建设,支持金融机构共同参与数据治理。 何存指出,在充分发挥首都金融资源优势支持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促进金融、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等重点领域,要积极发布金融科技应用场景,加快边缘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底层核心技术在金融科技领域研发应用。同时,鼓励政府公共管理部门、智慧城市建设参与主体、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新零售龙头企业面向金融企业开放金融技术与金融服务应用场景,打造一批典型“智慧”示范工程。 数字经济发展同样离不开数据,对此,何存建议,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北京“长安链”“区块链+供应链”综合金融服务云平台等底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参与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等重要数据交易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中关村数字经济产业联盟等社会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为实体企业与金融机构搭建供需对接平台,依托数字金融场景建设,促进数字金融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市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学国家实验教学中心主任颜丹平:面向汽车、生物医药、金融等重点行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在“将北京建设成为国际化数字大都市、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明确目标下,北京数字经济呈现爆发增长态势,各类扶持政策和配套措施也渐成体系。 1月7日,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召开“把握发展大势,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专题座谈会,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磊介绍,2021年前三季度,北京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41.7%,现价增速17.6%;核心产业占GDP比重23.0%,现价增速22.7%,均大幅高于全市GDP现价增速。 市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学国家实验教学中心主任颜丹平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北京通过大力推动新基建建设,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文化传媒、教育、医疗、工业等行业融合,聚焦产业升级、城市管理、民生服务等重点领域,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以及数字化治理等多个方面取得突出成绩。 “但在北京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目前还面临基础不强、转型不足、要素不畅、保障不力等问题。”颜丹平补充道。针对这一情况,颜丹平表示,除了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价值、打破“数据孤岛”外,还需要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集群发展,推动信息通信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在颜丹平看来,发挥北京在技术、资金、人才、数据、政策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围绕5G、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面向汽车、生物医药、金融等重点行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能够更好地推动首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全面升级,着力增强产业引领性和影响力。 颜丹平建议,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结合,大力推进数字政府和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手段提升数字化治理能力。坚持包容审慎的治理理念,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促进新模式新业态创新发展。 市政协委员、民建北京市委常委、北京市投资促进服务中心副主任苏宏:数字经济发展不应落下老年群体 数字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下,外卖、打车、购物甚至是金融服务等多个生活场景都实现了线上化,这也让老年群体逐渐被智能生活“边缘化”。如何助力老年人融入数字化生活,推进适老化产业升级,也成为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忽略的一面。 市政协委员、民建北京市委常委、北京市投资促进服务中心副主任苏宏分析认为,老年群体无法有效融入数字化生活,一方面在于老年人对数字智能化的适应程度不同,对于现代数字设备的掌握和交互能力较弱,同时频发的电信诈骗等,也加剧了老年人对新事物的恐惧;另一方面则在于老年群体消费者转化率低,使得市场主体在适老化改造方面积极性不高。 整体来看,银行、保险、支付等金融行业的服务平台,在2021年明显加速了改造进程,上线了页面更简洁、更便于使用的“大字版”产品。如何打破数字鸿沟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但经苏宏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服务适老化产业升级还有更多可行空间。苏宏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建议,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对适老化产品服务贡献突出的企业给予政策倾斜,进一步调动企业积极性,鼓励支持市场主体开发更多优质适老化数字产品。公共服务部门在采用数字化手段方便老人生活之前,首先要确保其生活无障碍,保留传统渠道作为一个过渡逐步适应,比如线下客服、人工电话、纸质填表等线下老年人服务窗口。 “数字经济发展未来还有广阔空间,在深度化、高端化方面还有无限可能,但在向上发展的同时也要做好底部支撑,让所有群体都可以享受到智能生活的便捷。做好这一工作后,除了能够帮助北京优化调整数字经济结构,还能在积极推进市场产业数字化升级的基础上更好地服务于老年人。”苏宏如是说道。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 |
2022-01-08 |
市政协委员:发展数字经济 构筑首都竞争新优势 |
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北京要积蓄数字化新势能,增强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7日下午,来自多个界别的北京市政协委员围绕推动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认为发展数字经济已不是“选择题”而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建议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国际一体化发展,构筑首都未来竞争新优势,支撑北京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发展。 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建设 当前,北京市正在积极推进“两区”建设,大力推进数字经济产业,努力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 来自科学技术界别的市政协委员王臻建议,高标准建设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整合全市资源扶持交易所创新发展。推动公共服务数据和市属国企业务数据进场交易流通,积极引导互联网企业开展场内数据交易。探索开展北京国际大数据确权中心建设,开展数据权属、数据治理、数据资产估值等基础性工作。构建交易所、数商、经纪人、用户一体的数据供给侧交易模式和安全可靠的交易平台。 王臻还提出,北京要创新开展科技大数据交易,对已有数据的科学分析和集成应用,推进科研数据向产业赋能,能够进一步支撑北京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同时,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国际互联互通、数字交易国际化,数字产业链关联协同化、数字要素市场一体化,健全数字经济发展的推动机制,支撑北京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发展。 发展数字经济 构筑竞争新优势 “十四五”时期,北京市深入落实战略定位,突出创新引领,加快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主动将数字经济融入首都经济价值创造体系,目前已初现标杆效应。 北京市政协委员、龙信数据研究院院长屈庆超表示,发展数字经济已经不是“选择题”,而是关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建议北京进一步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基础,围绕核心技术和关键器件“卡脖子”领域,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投入。加强培育引进更能适应深度融合发展的复合型、应用型、领军型数字人才。 屈庆超认为,树立包容审慎的监管理念,既要避免“一刀切”式的监管和对新生事物一律“切一刀”的过度监管,也要防止引发系统性风险。建议北京积极扶持数字产业头部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及产业联盟等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培育,探索突破数据确权、开放、流通、交易、监管等方面的瓶颈和制约。同时,要树立系统观念,前瞻布局类脑智能、量子计算、虚拟现实等未来数字产业,力争成为先进技术引领者和标准制定者。 快速发力资本新赛道 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来自致公党界别的北京市政协委员董晓莉表示,近年来,北京金融产业保持较快增长,已初步形成了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金融格局。特别是北交所的出世,为北京高精尖新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下一步,北京如何用好金融资本新赛道,引领北京新型经济增长,是亟待解决的关键所在。 她建议,金融与科技创新历来是相互依存、共同促进。北京在发挥北交所得天独厚资源禀赋,特别是针对专精特新的企业和项目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创新政府引导基金发展模式,在创新中提高收益质量。 她认为,北京进一步加大市属国有金融资本与中央资源融合的力度和速度,发挥北交所优势,实现金融资本的N次裂变,实现北京经济跨越式发展;要发挥各项政策引力,加快“五子联动”步伐和紧抓两区建设机遇,用足用好“两区”叠加优势,合纵连横推进首都经济发展的新度,实现推动更多高精尖产业向北京聚集,以创新驱动未来,增强首都经济特色,促进创新型经济高速发展。 文章来源:中新网北京 |
2022-01-08 |
江苏省数字经济联合会成立 |
“融数字·创经济”2022长三角数字经济发展大会近日在南京举办。为更好凝聚产业发展力量,提高区域竞争力,本次大会上,江苏省数字经济联合会正式成立。 江苏数字经济发展迅速,规模和增速位居全国前列。近日,江苏省工信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等八部门联合制定《江苏省数字经济加速行动实施方案》,明确发展数字经济“路线图”。 江苏省数字经济联合会会长孙力斌表示,将充分发挥平台优势,奋力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制高点,助力江苏经济转型升级。加强与长三角地区其他省市合作,共同推进长三角数字经济一体化发展。 江苏省民政厅副厅长周恒新表示,数字经济事关国家发展大局,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我们将大力支持江苏省数字经济联合会的各项工作,持续关注联合会的成长和健康发展。” 文章来源:人民资讯 |
2022-01-08 |
第二届“清华大学国强研究院杯”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双创大赛收官 |
1月6日,第二届“清华大学国强研究院杯”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双创大赛决赛在博智林总部举行,经过角逐,大赛最终决出技术创新赛成长组、初创组的一、二、三等奖,应用场景赛应用创新金、银、铜奖等奖项,以赛为桥激发了“双创”活力。 此次大赛推广“需求牵引、赛事发现、产业培育”的创新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发现和培育一批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科技创新成果。赛事采用“双轨赛制”,设置技术创新赛和应用场景赛。技术创新赛以路演和答辩的形式进行,重点发现可运用于机器人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场景赛以实体机器人/产品在应用场景中演示的形式开展,着力寻找针对应用场景已形成的机器人综合解决方案。 大赛分为项目征集、海选、晋级赛、专家会评、决赛等赛程环节,共有450个项目报名参赛,最后有28个项目进入技术创新赛决赛,有6个项目参加应用场景赛决赛。当日在技术创新赛决赛现场,参赛团队轮番上台路演,展开激烈角逐。其中,北京得意音通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的“声纹+”身份认证解决方案项目斩获了技术创新赛成长组一等奖。 本次大赛由清华大学国强研究院主办,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广东省国强公益基金会、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力合科创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承办,为更多创新人才、优质项目与产业搭建起交流对接合作的广阔舞台,营造促进创新发展的良好生态。清华大学科研院副院长、大赛组委会主任张虎表示,在首届大赛取得的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今年的赛事持续着力打造校企、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赛事品牌形象,以突破技术难点和解决产业链的共同需求为导向,发现和培育创新技术、团队和人才。 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总裁王克成说:“希望通过赛事与各创新创业团队、高校增进了解,加强合作,加速创新创业的成果转化,推动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力合科创集团总助、力合创投总经理汪姜维也期待依托校企、产研深度融合的创新赛事平台,充分发挥清华大学的技术研发优势和碧桂园/博智林的行业场景及市场应用机会,向企业持续提供涵盖技术、人才、载体、资金等创新产业链关键要素的服务。 据悉,本次大赛不仅设立总额200万元的现金奖励,还将为优秀项目持续提供应用开发、投资孵化、人才培训、创新激励、产业对接等多项服务。文章来源:珠江商报 |
2022-01-07 |
江西出台措施支持南昌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
近日,江西省药监局印发《江西省药品监督管理局支持南昌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试行)》(以下简称《政策措施》),从四个方面提出18条具体措施,全力支持南昌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政策措施》提出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对药品企业研发的创新药、罕见病治疗药、儿童专用药等临床急需药品,设立新药申报服务平台,全力支持药品注册申报尽快进入国家药监局优先审评审批通道。对于进入创新审查通道的产品(药品、医疗器械),开设绿色通道,实行优先审评。创新审查通道产品在受理后实施单独排序、优先开展技术审评和检验检测,随到随审,技术审评时限原则上不超过20个工作日;药品检验时限由60日缩短为40日,样品检验和标准复核同时进行的时限由90日缩短为60日,委托检验时限由30日缩短至28日;医疗器械委托检验时限由60个工作日缩短为40个工作日(不含分包检验及整改时间)。《政策措施》明确支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对符合条件的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品种,以及落户中医药科创城等重点产业园区的“两品一械”企业,优先核查审评,在最短时间完成审评核查和现场检查;加强对中医药科创城、进贤工业园区、小蓝工业园区的指导帮扶;推动“中医药科创城”产业规划建设实施工作,培育“中医药科创城”中药产业集群。《政策措施》指出,支持中药传承创新发展,支持鼓励南昌地区药品生产企业参与中药配方颗粒的研发和生产;支持南昌地区医疗机构研发、使用和推广中药制剂,鼓励南昌地区重点中药生产企业、研发机构加大对古代经典名方的开发力度;支持南昌地区融入长三角地区中医药一体化发展规划,推进完善区域中医药协同工作机制,共同打造长三角地区中医药发展高地。此外,《政策措施》还提出全面推行“网上办、不见面、快递送”服务模式,简化企业PSUR(定期安全性更新报告)审评审批工作流程;为南昌市医疗器械注册人注册申报开辟绿色通道,加快审批速度,审批时限压缩至法定时限一半以内;拓宽注册检验途径,明确对医疗器械注册人质量管理体系、自检能力、委托外包、配套制度及自检报告形式的具体要求,指导省内注册人开展注册自检工作等措施,进一步提升审评审批效率。(谭彩丹)文章来源:中国医药报 |
2022-01-07 |
2022,生产型企业如何借势智能制造破局新生? | |
工业4.0是基于工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作出的划分。工业4.0是利用信息化技术促进产业变革的时代,也就是智能化时代。当前,我国制造业正处于向工业4.0全面转型时期,那么中小企业如何抓住这一转型浪潮,破局新生呢?C2P工业云为广大制造企业向智能制造转型提供了一条可复制的“破局”之路。突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互联数据互联是实现智能制造的基础。在传统制造业中,往往是人工采集,监控生产、设备等各环节数据,效率低下还容易错漏百出,引发生产问题。C2P工业云不会去替代企业现有系统,而是去融合、连接、贯通企业现有的软、硬件系统,通过C2P工业云实现业务全流程信息化覆盖,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形成业务闭环。将多个离散的系统融为一体,从根本上解决信息孤岛问题。打破行业固化,建立智造标准生产流程是智能制造的直接体现。传统制造业往往具备生产流程固化、生产标准不统一等缺点,企业在面对工艺革新或生产创新之时,也因为这些问题的掣肘而难以施展开拳脚。C2P工业云可通过物联网网关操控生产车间里的具体生产设备,使整个智能工厂完全由C2P工业云驱动,实现精益生产、柔性制造。构建工业微服务集群,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基于C2P工业云平台的百余个微服务之间通过“C2P工业数据链”通讯协议无缝集成、分工协作。为用户提供涵盖营销、生产、经营、财务、采购、设计、研发、供应链、仓储、物流、计划、设备、质检等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工业微服务集群。C2P工业云的模块化和异构系统兼容特性,是中小企业和传统行业普遍问题的针对性解决方案。目前已拥有众多成功案例,经历了市场的检验,收获了用户的认可,具备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用户基础和实践依据。文章来源:RS工业与互联网 |
|
2022-01-07 |
突破动力电池大规模智能制造的经验与对策建议——以吉阳智能为例 | |
一背景根据国务院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动力电池、驱动电机、车用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安全水平全面提升。到2035年,纯电动汽车成为我国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公共领域用车全面电动化。经过长期努力,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水平大幅提升,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支持政策及配套体系进一步完善,这些有利因素支撑了新能源汽车销量的高速攀升。据中汽协统计,2021年1-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302.3万辆,销量299万辆,同比均增长1.7倍,市场渗透率达到12.7%。在急速扩张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拉动下,我国动力电池出货量和装机量均出现了大幅攀升的势头。根据中汽协的统计数据,2021年1-11月,我国动力电池出货量累计达到188.1GWh,动力电池装机量累计达到128.3GWh,同比分别累计增长175.5%和153.1%。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的预测,到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达到500万辆,到2030年我国动力电池装机量将达到1500-2000GWh。与此同时,在碳中和战略引领下,储能产业将迎来快速发展。根据《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21》,截至2020年底,我国电化学储能累计装机规模仅3.27GWh。然而,根据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2021年7月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到2025年我国新型储能装机容量将超过30GWh。考虑到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和电化学储能电池均以锂离子电池为主,在当前这种产业大发展背景下,锂离子电池已成为继钢铁、CPU和机器人等产品之后人类社会较为重要的工业产品。面对锂离子电池大规模制造的需求,适应大规模智能制造的电池装备快速发展,也正在成为全球大工业装备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据中金公司预测,到2023年全球锂电设备市场规模约为1198亿元,2025年约为1431亿元,2021-2025年市场规模累计超过5000亿元。二动力电池大规模智能制造的必要性及主要挑战一般而言,智能制造是制造技术与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它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具有信息感知、优化决策、执行控制、深度学习的功能,实现降低成本、缩短生产时间、提升产品质量、生产过程绿色环保等目标。为保障新能源汽车持续发展及动力电池稳定供应,我国需要加快大规模智能制造技术和装备开发,不断提升动力电池成套装备开发和制造水平。当前,我国动力电池大规模智能制造还面临对电池制造基础架构研究不多、标准体系未建立、电池制造工程体系未曾深度研究、电池材料和装备深度结合较少等问题。同时,我国动力电池大规模制造面临制造安全等挑战。需要强调的是,动力电池大规模制造对精度、制造安全、成本和效率有着极高的要求。而通过标准化解决多尺度、多物理场耦合、多元、异构、海量数据、控形、控性等问题,对推进智能制造意义重大。动力电池制造的标准包括电芯规格、工艺过程的标准化,制造装备需要进行数据定义、数据治理、数据平台及数据模型建立,最终实现智能化的数据分析和智能制造。三吉阳智能推进动力电池大规模制造装备的经验深圳吉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阳智能”)是专业从事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等锂离子电池制造智能装备及整体解决方案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也是我国动力电池装备领域的典型企业,在动力电池装备基础技术研发及自主产业化技术开发、产品开发及产品创新、专业人才培养及标准创新方面拥有丰富经验。1.中科院机器人研发基因吉阳智能创始人早年在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从事机器人研究,拥有丰富的机器人研发及机器人应用经验。吉阳智能创始人负责过国家“863计划”智能机器人领域重大项目,研发过汽车焊接自动化生产线、汽车自动化冲压线等,积累了不少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研发的理论及实践经验。吉阳智能创始人先后在珠三角地区创办机器人自动化公司、电池技术有限公司、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从事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半导体集成电路生产装备、锂离子电池、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设备等方面研发和销售。2006年,吉阳智能的前身深圳市吉阳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十几年来,吉阳智能组织建立了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线装备的设计、研发、制造,在锂离子电池激光模切、卷绕、叠片、组装制造技术取得创新性突破,破解了锂离子电池生产装备的关键核心难题,建立了锂离子电池数字化车间集成标准,解决了一批锂离子电池智能制造基础问题。2.坚持基础研究与产业应用相结合吉阳智能注重基础研究,通过基础研究与产业应用相结合,攻克了锂离子电池装备领域一系列难题,自主掌握了核心技术。自公司创建以来,吉阳智能坚持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与产业前端研发并重,持续推动我国锂离子电池制造装备发展。吉阳智能研究团队不仅引导技术人员直面锂离子电池及装备领域前沿科技,还引导技术人员坚持直面锂离子电池制造过程中的技术难题,注重研究成果的产业应用实践。通过创始人带队和技术人员积极参与,吉阳智能不断突破锂离子电池制造装备的瓶颈和技术难题。在这个过程中,吉阳智能培养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并为行业输送了大批人才。据统计,我国锂离子电池制造装备领域有70%左右技术人员来自吉阳智能。3.大力推进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吉阳智能坚持自主研发,积极推进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经过十五年努力,吉阳智能在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方面取得了跨越式发展,用于锂离子电池制造的高速智能卷绕机、激光模切机、高速智能叠片机技术方面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吉阳智能开发的锂离子电池高速复合叠片机效率达到480PPM,单台设备年产MEB平台590型电池达1GWh,与传统切断叠片一体机化设备相比效率提升了2倍。叠片电芯更适应锂离子运动原理,在防止电池充放电膨胀导致电池变形方面等方面具有优势,兼具倍率性能好、能量密度高等特点,同时还能更好的适应未来半固态、固态电池的结构。吉阳高速复合叠片机产品突破了传统的电池芯包制造方式,整体技术被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截至2021年11月底,吉阳智能已申请锂离子电池制造装备方面专利近600项,其中65%是发明专利。吉阳智能已拥有授权专利近350项,其中包括美国、日本、德国、韩国、俄罗斯等国外授权专利近10项。吉阳智能的主要产品包括激光极耳成型机、高速自动卷绕机、热复合叠片机及化成分容四大类核心产品。4.产品应用于全球动力电池领军企业作为我国锂离子电池装备行业领军企业,吉阳智能的电池装备产品广泛应用于全球动力电池领军企业,不仅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等动力电池出货量排名全球前十的动力电池巨头,还包括ATL、天津力神、万向集团、中航锂电、中天科技等国内动力电池领军企业。图2 吉阳智能激光极耳成型机(卷绕)市场占有率方面,吉阳智能也走在了行业前列。2017年,吉阳智能激光极耳成型机在国内动力电池装备市场占有率达60%。吉阳智能复合叠片机稳居国内市场主导,2019年-2020年在国内复合叠片机类市场占有率接近60%。据统计,吉阳智能2021年销售额可达10亿元。根据订单情况及生产计划测算,吉阳智能2022年销售额将达25亿元。5.积极推进动力电池生产装备智能化为推进我国动力电池生产装备智能化,吉阳智能开展了一系列行业工作,并做出了突出贡献。吉阳智能已参与制定了多项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并牵头承担和参与了国家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主管部门的一批动力电池装备制造项目。2020年,吉阳智能被批准为“全国锂电池智能制造装备标准化工作组(SAC/TC159/WG18)”承担单位。截至2021年11月,吉阳智能已参与制定2项国际标准,主导和参与制定38项国家及行业等各类标准,其中有24项标准已发布。吉阳智能是国家发改委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项目及工信部电子发展基金项目承担单位,还牵头承担了工信部2018年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参与工信部“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创新体验中心建设”项目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专项。目前,吉阳智能正在倡导并推进我国动力电池领域统一电池规格、制定制造规范,以及提升制造质量、制造安全等工作。图3 吉阳智能主办的锂电池智能制造装备标准化工作会议四小结及政策建议根据前文的分析,我国新能源汽车正迎来市场加速扩张期,直接带动了动力电池出货量和装机量的爆发式增长。在碳中和战略的带动下,以锂离子储能为主的电化学储能产业也将迎来加速发展。在此背景下,我国正面临锂离子电池特别是动力电池大规模智能制造的机遇与挑战。作为我国动力电池装备制造领域的代表性企业,吉阳智能拥有中科院从事机器人研发基因,公司自创立以来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掌握了动力电池大规模智能制造核心技术,研发了一批智能制造拳头产品并广泛应用于全球动力电池龙头企业,在推进我国动力电池生产装备智能化方面进行了开拓性努力。需要强调的是,我国动力电池大规模智能制造装备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实现动力电池大规模智能制造依旧任重道远。为支撑新能源汽车、储能等重要新兴产业发展,我国亟需将锂离子电池制造装备纳入国家重大装备领域,并研究制定加快推进电池装备标准化、智能化和大规模推广应用的政策措施。第一,尽快将电池装备纳入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动力电池大规模智能制造水平提升迫在眉睫。鉴于电池制造装备在我国能源战略转型和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中的重要作用,我国亟需参照机床装备、集成电路装备、环保重大装备、深海重大装备等顶层设计,将电池制造装备列入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并加快研究制定国家电池制造装备重大专项。第二,健全和完善动力电池装备标准体系近年来,我国动力电池发展取得较大突破,不仅动力电池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还培育了一批引领全球动力电池产业的领军企业,建立了动力电池标准体系。然而,我国虽然拥有动力电池产品标准及电池材料标准,但尚未制定动力电池生产制造标准。为此,我国有必要在国家标准委成立电池技术国家标准委员会(TC),并成立材料、电池产品、电池安全、制造、使用维护、装备、回收等分技术委员会(SC),健全和完善电池制造装备标准体系,推进动力电池尺寸规格等相关标准的制定和实施。第三,引导电池装备企业正向开发和协同创新不管是动力电池还是储能电池,其制造过程都应该遵循合理的制造理念,从电池的材料制造、微米级甚至纳米级极片制造到电芯、模组、PACK的制造,都要探索出符合规律的正向路径。为实现动力电池大规模智能制造,我国不仅要引导电池制造装备企业正向开发,还需要引导装备企业与整车企业、动力电池企业、电池材料企业、电池回收利用企业等主体加强协作,实现协同创新。此外,考虑当前我国正处于动力电池产能大规模扩张和大规模智能制造发展的关键时期,相关主管部门和机构还需规范电池制造装备市场秩序,避免低价恶性竞争等现象发生,为电池制造装备领军企业创新活动营造良好环境。文章来源:中国智库 |
|
2022-01-07 |
云雀科技助力“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 | |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对外公布了《“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下称《规划》)。《规划》提出推进智能制造的总体路径是:立足制造本质,紧扣智能特征,以工艺、装备为核心,以数据为基础,依托制造单元、车间、工厂、供应链等载体,构建虚实融合、知识驱动、动态优化、安全高效、绿色低碳的智能制造系统,推动制造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同、智能化变革。未来15年将通过“两步走”,以加快推动生产方式变革:一是到202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大部分实现数字化网络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初步应用智能化;二是到203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全面普及数字化网络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基本实现智能化。结合我国智能制造发展现状和基础,《规划》紧扣智能制造发展生态的四个体系,提出“十四五”期间要落实创新、应用、供给和支撑四项重点任务。部署了智能制造技术攻关行动、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建设行动、行业智能化改造升级行动、智能制造装备创新发展行动、工业软件突破提升行动、智能制造标准领航行动等六个专项行动。云雀科技 软件驱动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突破,并与先进制造技术加速融合,为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作为工业软件服务提供商,云雀科技以“软件驱动制造”,坚持在“工业互联网+”领域探索前行。基于自主研发的云雀低代码平台,创新布局“1+4平台“服务体系,面向装备、单元、车间、工厂等制造载体,聚焦服务于“工业互联网+边缘智造”、“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工业互联网+智能工厂”等重点业务场景。促进5G、物联网、边缘计算、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通云、边、端数据链路,赋能制造业降耗减碳、提质降本,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2021年,云雀科技在工业制造业、财税行业、零售行业等多个领域持续发力,通过云雀低代码平台内置行业通用版本,快速打造出满足企业个性化需求的软件产品,以创新平台为多个企业提供软件开发、运营服务。未来,云雀科技将继续以高效、专业的工业软件服务为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研发设计创新能力,护航企业数字化转型快速发展,助力制造企业插上“数字翅膀”,为实现国家“十四五”智能制造规划战略目标贡献力量。文章来源:百家号·云雀智能制造 |
|
2022-0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