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六大产业集群” 抢滩数字经济 建设“草原云谷” |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全国首批“千兆城市”名单,呼和浩特上榜。与此同时,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复函,同意贵州、内蒙古、甘肃、宁夏等四地启动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2021年11月19日,第一届中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峰会推出了“2021城市数字化转型百强榜”和“2021城市数字化治理百强榜”,呼和浩特作为自治区唯一上榜城市,跻身双榜百强。……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呼和浩特正在加快布局新兴数字技术产业,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抢滩数字经济,推动以大数据、云计算为特色的电子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快速发展。通过持续努力,目前,我市大数据产业基础设施得到不断完善,4G网络覆盖率达98%,移动宽带普及率达124%,5G基站已建成3234个,移动宽带下载速率居西部省会城市第4位。呼和浩特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成开通,拥有北方规模最大、算力最强的高性能计算公共服务平台,三大运营商均建立数据中心,服务器装机能力达到72万台,位居全国前列。“互联网+”可信身份认证平台、旷视人工智能超算平台、内蒙古高性能计算公共服务平台、东方超算云等超算项目建成落地,高性能计算能力显著增强。如今,我市大数据产业链也日趋完善,信息软件服务业企业达到2200家,年产值达410亿元。“三农三牧”信息平台逐步完善,构建农牧业数据“一张图”。建成草原乡土植物种质资源库,采集数据近6.2万条。建成内蒙古工业企业空压机经济指数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注册企业用户285.9万家,工业“上云”2339户。乳业、跨境电商等电子商务快速发展,2020年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1260亿元。和林格尔新区是全国唯一的大数据基础设施统筹发展类综合试验区核心区,具备了发展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基建”项目等巨大优势,吸引了一批填补自治区行业空白的专精特新项目纷至沓来,工业互联网北方区域中心、蒙芯智能物联网产业一体化平台、同方计算机生产线等一批代表行业领先的前沿技术项目相继落户。与此同时,呼和浩特科技城片区以中国联通、华为、浪潮等企业为龙头,集聚了一批数字技术存储、研发和应用产业,以TCL、创维等企业为龙头的智能制造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数字经济发展离不开数字城市治理。2020年10月,呼和浩特智慧城市启动建设,2021年1月20日,全区第一个“城市级”智能中枢——呼和浩特城市大脑正式上线运行,城市大脑承载了全市党建综治、政务服务、城市治理、民生服务、生态保护等五大领域,已建成了城市大脑、感知体系、数据体系、安全体系、“爱青城App”、智慧综治等15个智慧项目;大数据平台已对接市卫健委、城管局等各单位信息系统15个,初步具备了数据汇集、加工、赋能等大数据平台基础能力;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已覆盖55家单位,数据资源总量达到1.8亿条,可实现国家、自治区、市本级三级数据共享。在前不久闭幕的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提出的“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的重要要求,首府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民营经济,重点培育“六大产业集群”,其中之一就是培育以大数据、云计算为特色的电子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加快布局新兴数字技术产业,全力推动数字经济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做大做强电子信息制造业,建设“中国云谷”。未来,呼和浩特将继续聚焦大数据、云计算产业,以和林格尔新区云谷片区、呼和浩特科技城片区作为产业集群“南北”片区,重点围绕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存储计算、研发制造、应用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全力打造以大数据、云计算为特色的电子信息技术产业集群,着力推动我市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文章来源:呼和浩特新闻网 |
2022-01-10 |
北京数字经济、城市更新等19部地方法规拟今年审议 |
1月8日,北京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伟向大会作工作报告,2022年北京市人大的立法工作计划随之公布。今年北京拟推进法规审议19项、立法论证3项、立项调研11项。数字经济促进项目北京正在加快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北京市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41.7%,现价增速17.6%;核心产业占GDP比重23%,现价增速22.7%,均大幅高于全市GDP现价增速。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相关立法的跟进和完善极为重要。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2021年北京市人大明确将研究数字经济项目列入工作日程,并进行了立项论证。“数字经济涉及到很多新技术、新领域、新场景,加强数字经济立法是非常重要的。” 市人大代表、北京华为数字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卓表示,人工智能所涉及的伦理问题、资产数字化所带来的知识产权问题都需要从立法层面加以完善。住房租赁项目《北京市住房租赁条例(草案)》已于去年11月提请一审。根据去年8月市住建委对外发布的征求意见稿,条例对长租公寓监管、黑中介、租金贷、网络房源发布、群租房、哄抬租金等热点问题予以规范。根据《条例(草案)》,北京市将建立统一的“住房租赁管理服务平台”,将合同备案与出租登记衔接。此外,住房租赁企业向承租人单次收取租金的数额一般不得超过3个月租金总和,超过部分应纳入监管,押金数额不得超过1个月租金,并按规定通过第三方专用账户托管。这是继住建部公开住房租赁条例草案后,首部公开的地方版住房租赁条例。市人大代表、中国政法大学民商法教授王玉梅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如何在条例里把握好政府管理和市场自由之间的度,这十分重要。我认为,加强管理的同时,也要避免打击市场,这样才能使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这也考验我们的科学立法能力。尤其作为全国推进速度最快的租房条例,信号意义很强,需要更加谨慎。我建议未来可以建设更多公租房,满足群众对于低房租的需求。”北京自贸区项目自贸试验区的推进和规范对于北京“两区”建设至关重要。《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草案)》已经在2021年11月24日进行了首次审议,进一步明确科创新、数字经济、金融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优势产业等领域的发展重点,并从管理体制改革、人才保障、责任追究等方面给予了更大力度的支持和包容。作为北京自贸区科技创新片区的组成部分,昌平区也在关注相关立法进展。昌平区委副书记、区长支现伟认为,自贸试验区最核心的内容是与国际先进的贸易规则进行对接,并带动制度创新、政策创新,以及产业、科技发展等。通过把一些技术、经验在试验区进行实验,才能更好地进行复制和推广。通过加快自贸区立法项目的制定和落地,能够让自贸区发展更规范,进入更高级的发展阶段。未成年人保护项目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未成年人保护面临的问题日益复杂,2021年6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实施,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制度体系更加健全,但上位法如何落地,则需要地方结合实际加以细化、完善。“修订完善《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一是为了细化完善上位法的内容,二是解决本市未成年人保护现实问题的需要。”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雪梅说道,未成年人保护最重要的是监护职责确立,若监护不当,则可能出现监护侵害、性侵害、学生欺凌等问题。因此,此次修订完善的《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主要对各级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机制、未成年人侵害强制报告制度、学校对学生安全保护、家庭监护及教育指导等方面进行了完善和细化。知识产权保护项目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72.6件、一年的著作权登记量超百万件……北京市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均位居全国前列。保护知识产权对激励创新创造尤为关键。早在2005年,北京市就出台了《北京市专利保护和促进条例》,但在新形势下,亟需制定一部彰显首都特色的知识产权综合立法。2021年,《北京市知识产权保护条例》两次提请审议,基本框架已经清晰。建设知识产权首善之区是北京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总体目标。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支持先行先试,扩大知识产权领域对外开放是《北京市知识产权保护条例(草案)》的一大亮点。《条例》支持“两区”、中关村等根据授权在知识产权保护体制机制、政策措施等方面先行先试,并明确建立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和维权援助机制。“作为高科技企业,由于发展时间不足,在国际市场上其实处于一定的弱势地位,发展过程中,就涉及到知识产权的授权和购买问题。如何清晰地去界定法律责任,这是一个课题。此外,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时,也面临很多合规问题,因此非常需要法律的指引。”市人大代表、北京电子控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王岩谈道。城市更新项目城市更新是一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为加快推动城市更新领域立法,市人大常委会城建环保办公室分别于2021年10月27日、10月29日和11月5日组织召开《北京市城市更新条例》系列立项论证座谈会,市人大常委会城建环保办公室主任郝志兰在座谈会上表示,城市更新对转变城市开发建设方式、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具有深远意义。此前,《北京市城市更新行动计划(2021-2025年)》中也明确了未来五年北京城市更新的目标和方向。北京城市更新要紧扣新版总规和发展实际,聚焦城市建成区存量空间资源提质增效,不搞大拆大建,推动六类城市更新项目的发展,建立起良性的城市自我更新机制。市人大代表、北京市君合律师事务所主任肖微认为,推动城市更新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城市活力,这并不意味着要大规模开发改造,所以城市更新需要在城市原有的特色和文化底蕴上,再增加新元素。“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可以借助新科技、新设计、新文化,让整个城市的形态更丰富。”肖微建议,在城市更新的方式方法上,要秉承共同富裕普惠原则,根据楼宇的产权结构、文化结构、科技结构等方面,让项目的产权方参与到整个更新过程中,而非买断。文章来源:北京商报 |
2022-01-10 |
数字经济已成为亚太地区经济增长重要引擎 |
日前,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发布了《APEC与数字经济:进程、挑战与展望》(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APEC高度重视亚太地区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已形成了由数字经济指导组统筹,各相关工作组按职责分领域推动的体系化工作架构和推进机制。在APEC的推动下,当前亚太地区跨境数据流量全球领先,超大型互联网平台和独角兽企业云集,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数字技术投资研发强劲,数字经济已成为亚太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报告指出,APEC覆盖了全球38%的人口、48%的贸易额和62%的GDP,是亚太地区覆盖面最广、代表性最强、级别最高的合作机制。从经济规模看,APEC总体经济实力较强,但内部发展不均衡问题突出。从产业发展看,APEC地区是全球制造中心。从贸易情况看,APEC区域货物贸易受疫情影响较小,但服务贸易受疫情冲击较大。报告显示,APEC地区跨境数据流量全球领先,全球大型数字平台主要位于APEC地区。具体来看,技术投资火热,在人工智能方面,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全球共有308笔并购交易,价值284亿美元,其中全球收购人工智能初创企业数量前五名的公司均为美国大型科技公司,第6名和第8名分别为我国的百度和腾讯。在物联网方面,2025年,全球物联网产业收益将主要集中于亚太和美洲地区。制造业是从物联网中收益最大的产业,将占物联网收益的一半以上。尽管如此,由于各经济体发展水平不一,关注点各异,对于关键议题分歧较大,一致意见难以达成,合作仅浮于对话层面,实质性项目难以推动,整体来看,亚太地区数字经济发展过快,治理规则显著滞后。报告对APEC推进数字经济发展进行展望,一是深化数字化防疫抗疫合作和经验分享。强化医疗、教育、工业等领域数字化解决方案的实践分享和国际合作,促进亚太地区疫情下的经济复苏。二是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致力于建设泛在、高速、可及的数字基础设施,加强通信、互联网、卫星导航等领域合作,推进4G网络普及、5G网络应用和6G网络研发。三是大力提升数字技能和素养。继续推进劳动力市场数据收集和分析工作,改善和弥合数字劳动力供给与就业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以现有的APEC资格互认工作为基础,提升亚太地区数字素养和技能培育工作的力度与合作水平,着重提升女性、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的数字素养。四是构建开放、公平、包容、一体化的数字营商环境。继续完善国内的数字营商环境,推动打造开放、公平、公正、包容、非歧视的治理体系和环境;深化数字治理领域的国际合作和多方参与,共同制定并实施数字领域国际和区域规范标准,提升亚太地区标准法制的兼容性。此外,促进电子商务和数字贸易创新发展。支持讨论和分享电子商务和数字贸易治理的最佳实践,积极促进跨境数据依法、有序、安全、自由流动,共同强化线上消费者保护,完善电子商务在线争端解决机制等。文章来源:人民邮电 |
2022-01-10 |
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 信息通信业高质量发展步伐坚实 |
“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信息通信全行业坚定不移地推进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韩夏在日前举行的2022年中国信通院ICT+深度观察报告会主论坛上表示,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界疫情交织叠加,数据正在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成为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做强做优做大,信息通信行业责无旁贷。成就令人瞩目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世界正加速进入数字化全连接的智能时代。信息通信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行业,在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经过不懈努力,我国信息通信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融合赋能作用彰显。5G应用扬帆启航,已经覆盖一二三产业诸多领域,5G赋能经济社会化转型的潜能不断释放,近五成的5G应用实现了商业落地。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深化扩展,广泛应用到钢铁、机械、交通、能源等40多个国民经济重点行业,其中5G+工业互联网在建项目已经超过了1800个。”韩夏表示。韩夏表示,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推动信息通信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推动顶层设计落地,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深化融合创新应用,持续营造行业健康生态,全面提升网络安全保障水平。5G+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从我国5G规模商用以及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实施以来,5G+工业互联网取得了长足发展,持续赋能千行百业提质增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技术与标准研究所副所长曹蓟光介绍,2019年11月,工信部印发《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推进方案》,工程实施两年以来,5G+工业互联网在政策体系、技术标准、基础设施、融合应用和产业生态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曹蓟光表示,5G+工业互联网获得了专题的任务部署,发展环境持续向好。同时,80%的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都出台了5G+工业互联网的支持政策,有很多是资金支持政策。“从技术标准情况来看,技术标准加速落地,依托5G+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已经完善了5G+工业互联网技术标准体系,按照急用先行的原则,在港口、矿山、钢铁等重点行业,已经发布了6项行业标准,促进了行业的实践和落地。”曹蓟光表示。曹蓟光指出,从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来看,部分5G基站的数量达到139万个,行业的专网数量已经做了三种,产业生态日益完善。曹蓟光表示,从5G+工业互联网应用赋能的角度来看,5G+工业互联网最直接改变的是工业企业内部的工业网络基础设施和算力基础设施,实现了网络的扁平化和融合化,深刻赋能了全要素。曹蓟光表示,5G+工业互联网在赋能工业各个环节成效显著,也为后续的发展打下基础。2022年,要抓住5G+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机遇,全面升级5G+工业互联网的技术体系、产业体系、网络体系、应用体系和生态体系,打造5G+工业互联网的升级版。数字化赋能助力 “双碳”目标“十四五”开局以来,我国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推动信息通信业节能和能效提升,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在已发布的 “1﹢N”政策体系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推进工业领域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发展。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史德年表示,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围绕能源、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重点领域,扎实推进各省重点工作,确保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取得积极的成效。“从能源的使用侧来讲,可以赋能工业的智能化、绿色化制造,包括能源的管理,建筑要赋能整个建筑全生命周期降低能耗,交通领域要赋能智慧交通工具。碳移除可以以碳汇,主要可以提升生态固碳的效率,包括提升转化效率。数字技术还可以为碳管理做出一些非常重要的工作,包括碳核算、检测、碳交易、碳金融等等。”史德年表示。数字技术在助力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国经济部门推动深度减排的力度也在逐步加大,数字赋能碳减排的潜力巨大。文章来源:中国工业报 |
2022-01-10 |
如何应对数字经济新形势,他们这样说 |
小到处处在用的健康码,大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极,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正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致力于打造成国家级大数据服务基地和华北地区最重要的数据服务中心,保定在新形势下如何应对这股数字化浪潮,并逐浪前行?1月8日,在2022中国(保定)数据服务产业创新大会上,13位重量级嘉宾,从多个层面和领域做主旨报告,阐述数字经济发展的深刻影响、具体步骤和未来思考。本文选择其中4位的观点与您分享,正如大会主题——数“聚”保定·共赢未来,让这场盛会散发出的这道数据文明的思想光芒,照耀并启迪更多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昌祥:开创安全可信数字经济新生态沈昌祥首先做主旨报告,他说,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加快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既是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措施,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随着我国加速推动数字化转型、网络化重构、智能化提升、产业化升级,新基建下万物互联攻击将从数字空间延伸到物理空间,对网络安全提出严峻挑战。”沈昌祥称,必须有效应对垄断网络空间霸权威慑,筑牢网络安全防线。对于大数据,沈昌祥认为这是一个“钻石矿”,安全问题是制约产业快速发展的瓶颈。沈昌祥列举了2017年爆发的“WannaCry”的勒索病毒,病毒席卷近150个国家;2018年台积电遭勒索病毒入侵,造成十几亿美元的损失;2021年美国最大成品油管道运营受到勒索软件攻击,被迫关闭了美国东部沿海各州供油网络,美国17个州和华盛顿特区进入紧急状态。在沈昌祥看来,网络空间已经成为继陆、海、空、天之后的第五大主权领域空间,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所以,沈昌祥建议按国家安全法律及相关战略,构建主动免疫防护的新体系,开创安全可信数字经济新生态。中国工程院院士陈鲸:加大数据应用步伐,赋能数字经济发展陈鲸认为,随着大数据等多项技术深化应用,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正在进入快车道,并向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海量数据互联和应用为核心的方向发展。随着互联网、物联网把数据资源融入产业创新和升级的各个环节,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也将随之迎来巨大变革,大数据已成为数字经济这种全新经济形态的关键生产要素。陈鲸称,通过数据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开放的数据生态体系,可以驱动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和新业态的培育发展,提高传统产业劳动生产率,培育新市场和产业新增长点,促进数字经济持续发展创新。对于数字经济发展的未来,陈鲸强调了以下几点:进一步加强大数据关键要素在数字经济中深化应用,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扩展经济发展新空间,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转型升级。进一步强化供应链数字化转型升级,以引领数字经济发展。把整个产业链以及仓储、运输、配送、商检、海关、金融、结算等功能统一整合到一个平台,实现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有机结合。政府帮助企业进入到全球市场中去,进入到全球采购网络中去,在采购通向低成本国家的浪潮中,让更多中国供应商获得前所未有的机遇,迎来更广阔的增长空间。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彭小露:把握小切口宽路径,以数据服务建设助力美好保定发展彭小露表示,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已成为国家战略,人工智能产业生态蓬勃发展。人工智能分为能存会算的运算智能,能听会说、能看会认的感知智能,以及能理解会思考的认知智能。目前,科大讯飞在感知智能方面,正在面向万物互联场景持续突破,在认知智能方面,持续进步助力重大社会命题解析。“例如,在AI+医疗方面,我们的智医助理正在助力基层诊疗能力提升,已在全国12个省市200多个县区的基层医疗机构应用。”彭小露说,目前莲池区、易县、涞水县、安国市、定兴县等地也已开展试点推广。在保定数字产业发展趋势方面,彭小露提出,要把握小切口和宽路径,以数据服务建设助力美好保定发展。在产业升级方面,围绕“医车电数游”五大产业,构建具有认知智能的城市超脑底座,提升创新发展驱动力。同时,打造以AI为驱动的创新应用,助力教育、医疗等民生事业发展;此外,要搭建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体系,形成良性循环数据产业生态链。新智认知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特邀首席顾问郑志彬:破解智慧城市困境需解决三个关键要素,呼唤新兴的“城市数智化转型服务商”在主旨报告中,郑志彬从中国智慧城市发展历程及成果、破解智慧城市困境的三个关键要素、建好智慧城市的一个重要举措进行阐述。“过去十年,数字科技逐步取代能源,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核心推动力,也开启了信息科技的第一轮社会经济价值呈现。”郑志彬称,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科技的广泛应用,未来十年将带来更加庞大的数字化发展机遇。郑志彬认为,破解智慧城市困境的三个关键要素是:要推动跨层次、跨部门的数据共享开放走向深水区,要推动跨领域的数据融合应用场景走向深水区,数字化建设并非信息化的简单升级,而是提供全新解决物理世界问题的模式。“正视数据共享的难点痛点,破解当前大部分城市数据共享面临活数据少、价值数据少的现状,解决城市大脑决策、数据交易等更多业务浮于表面的困境。”郑志彬认为,要从分布式共享交换走向集中式交换,明确城市数据共享开放的唯一责任主体,建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数据开放文化。最后,郑志彬认为,智慧城市需要从建设走向运营,其可持续健康发展呼唤着新兴的“城市数智化转型服务商”。文章来源:保定晚报 |
2022-01-10 |
宁津:数字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 |
“数字车间’实现24小时现场无人自动化生产,节约人工近500人,运营成本降低30%,产品不良率下降23%,产能较普通生产车间提高了近5倍,让公司迎来新一轮转型升级。”宁津县罗赛罗德健身器材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任天恕表示。2021年12月,罗赛罗德健身器材产业有限公司完成“数字车间”改造,内有机器手200台,智能加工设备180台(套),智能化运输线一条,通过加装5G收集设备以及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应用,自动完成了车间内的物料转运、切割、焊接、加工等工序,打通了研发、设计、生产、仓储、销售等环节之间数据的可视共享,产能提高了,用工缩减了,合格率上升了。宁津县推进数字资源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释放数字经济对产业升级的放大和倍增作用。依托南部科技金融创新区,引进腾讯云工业云基地项目和忽米网鲁西北总部基地项目,为宁津县本地传统工业企业提供“企业上云”和信息化、智能化改造服务,从设备“上云”、工艺优化、供应链优化、精准营销、在线培训等多个方向发力,积极推进智能装备、新材料、食品工业等产业的智能化升级。在广袤的乡村,农业数字化应用同样让传统的耕作变得更轻松。在保店镇小麦制种高标准基地,农业生物灾害智能监测预警站实时精准搜集周边环境数据,实时反馈至数十公里外的民天农谷现代农业科创中心。农业专家借助图像,可以远程查看麦苗长势;借助传回的麦田周边环境数据等,可在线算出每个田块氮、磷、钾不同形态的单质或复合肥料的使用量,给出测土配方施肥方案。“把互联网、大数据融入到工业、农业、城市建设等各个方面,坚持全域思维,占领数字经济新赛道,持续擦亮‘数字宁津’‘智慧宁津’新名片。”宁津县委副书记张健捷说。2021年,宁津县“上云上平台”企业44家,获批德州市唯一的“山东省工业互联网园区”称号。文章来源:大众日报 |
2022-01-10 |
盘和林:在推动数字治理创新中增进民生福祉 | |
开展数字经济立法,是数字经济战略部署的重要环节和关键保障。12月30日至31日,《广州市数字经济促进条例》(下称《条例》)经广州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六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待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后实施。《条例》描绘了广州数字经济发展的全景图,注重将数字红利转变为民生福祉,提出应用数字技术推动城市治理手段、治理模式、治理理念创新,实现城市运行治理科学化、精细化和智能化。广州市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发展数字经济具有明显的技术和产业优势,并已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发展生态。2019年10月,《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实施方案》印发实施,广东省明确以广州为核心创建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全省试验区。此次《条例》起草继续坚持顶层设计与广州实际相结合,同时紧密衔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实施方案》对广州的定位要求,不仅兼具落地性和实效性,更突出了《条例》的前瞻性和引领性。从现有研究来看,数字技术的巨大潜力不仅可用于经济发展目的,也能够以数字化转型驱动治理方式变革,用于解决治理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的重大命题。数字治理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治理理论融合的新型治理模式,《条例》回应了新时代以数字技术提升治理效率、增进民生福祉为核心的社会治理诉求。这就要求数字治理需要始终坚持以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和真实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防止陷入“唯技术论”和“数据崇拜”的陷阱。具体来看,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数字技术的赋能背景下,更需要在治理理念、治理模式和治理手段上进行探索创新。治理理念创新——以民生改善为党和政府公共决策的原则定位社会治理按照民生改善的服务对象来看,可以分为城市管理、社会服务和企业服务三类。但每一群体、每一企业的特征与需求都是千差万别的,难以用一把尺子衡量,从而导致供需匹配不当。这一现实困境下,治理理念的创新便要求政府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数字化等技术进行数据的收集、存储及关联分析,全面感知社会事项及公众所需。这就可以防止个别出于功利需要的数字治理项目,仅是为树立数字治理的形象而开发设计,成为一种城市装饰,而不是真正以“便民”为目的。这类项目往往不顾社会是否存在真实需求,便仓促上马。另一角度看,以民生改善为原则定位也可以减少政府公共管理的横向协调及纵向整合的成本。随着部门间数字壁垒的打通,部门、层级间数据流通和共享能力的提高,治理将由粗放治理转变为精细治理、由分散治理转变为协同治理。这使得识别不同群体、不同个体的需求将变得更加精准,不同社会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也能够享受到均等的服务。治理模式创新——以公民有序参与治理互动为直接指向政府职能越位将导致效率低下,治理理论主张打破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对立,激发其他治理主体的能动性。即党是社会治理共同体的顶层设计者,发挥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而公民是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基本单元,此次《条例》也提出鼓励居民、业委会、居委会以及服务提供商等多元主体参与智慧社区建设和管理。在这一背景下,以公众参与为中心的数字治理恰逢其时,数字治理模式的创新始终应把握两个关键点。一是要保证公民“参与”的机会和能力,这便要求拓宽公民参与治理的渠道。当然也有助于推动治理重心下沉至基层,从而实现精准化、精细化的公共服务供给。二是参与过程中需要保证“有序”。“有序参与”较之“参与”,内涵中更多地融入了依法、理性、适度、有效等理念,区别于“参与”的随意性。从而减少甚至是杜绝只重视是否参与、而忽略参与效果和影响,甚至导致参与失序的现象发生。治理手段创新——以提升政务服务群中能力为目标定位传统上政府治理的主要特征是以行政计划代替公众意愿,随着数字技术在商业领域的推广应用逐渐形成的用户习惯,倒逼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创新,使得政府的角色由简单的服务提供者转变为需求的回应者。这就需要政府依靠技术优势和整体设计,重塑政务服务流程,提升政府办事效率。在治理创新中始终以提升政务服务能力为目标定位,在服务供给的方方面面体现便民的思想。既要解决包括公民生活事物办理由于门槛、渠道、所属部门等等原因被拒,也包括企业落地、经营等产生的各种问题。如个人层面的新冠防疫一码通行、医保异地结算等;企业层面的异地开办企业、缴纳税收等。当然,《条例》中也特别提到,“应当坚持智能创新与传统服务相结合,扩大适老化数字技术和智能产品的供给”。既要推动数字技术的适老化改造,也要适当保留专门针对老年人、残疾人熟悉的传统出行、消费、文娱、医疗等场景的服务方式。然而,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技术赋能”并不等同于“技术万能”,数字治理也绝不能成为“炫技治理”。一方面,数字技术不是解决所有治理问题的“灵丹妙药”,特别是需要警惕以“便民”为噱头,在数字治理中不切实际地强行嵌入数字技术。另一方面,数字治理归根结底应当尊重人的价值,而非简单的用数据代替人。在数字治理地推进过程中过度强调数字化和数据化可能会产生新的不平等,因此也要防止由于数据失灵而产生新的“社会鸿沟”。文章来源:意见领袖 |
|
2022-01-10 |
【报道】“5G+工业互联网” 赋能生产制造 |
走进位于武汉光谷的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光缆生产车间,只见工业机器人忙着分拣不同规格的光纤配盘,一台台AGV(自动导引运输车)有条不紊地运输成品光缆。通过5G传感器、“5G+光云工业互联网”神经中枢平台,这个车间的全流程生产数据被传输到10公里外的长飞公司总部运营指挥中心。工作人员坐在指挥中心的大屏幕前,不仅能实时监控和分析生产经营状况,还可预测未来变化趋势。 “‘5G+工业互联网’帮助长飞公司订单及时交付率提高了25%。企业数字化管理水平也大幅提升,其中能源利用率提高18%,库存周转率提升20%。”长飞光纤总裁庄丹告诉记者。 如今,“5G+工业互联网”已融入我国各行各业的生产制造之中。日前举行的2021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上,工信部发布了第二批“5G+工业互联网”十大典型应用场景,包括生产单元模拟、精准动态作业、生产能效管控、工艺合规校验、生产过程溯源、设备预测维护、厂区智能理货、全域物流监测、虚拟现场服务、企业协同合作等,以及石化化工、建材、港口、纺织、家电等“5G+工业互联网”五大重点行业实践。“‘5G+工业互联网’在支撑实体经济降本增效、绿色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正不断显现。”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韩夏介绍,截至9月底,全国5G基站数量已达到115.9万座,5G融合应用明显深化,深入信息消费、生产制造、民生服务等多个行业领域,创新案例超过1万个。其中,20个“5G+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场景已在采矿、电力、钢铁等22个国民经济重点行业深度应用,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在大会期间发布的《中国工业互联网发展成效评估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工业互联网总指数为146.6(2019年为基期100),较上年提高46.6。工业互联网快速成长,日益成为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十四五’期间,5G和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将着重在四方面发力。”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肖亚庆介绍,一是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通信息“大动脉”。支持企业运用5G等新型网络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建设企业内网,支持企业设备上云,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进企业、进园区、进产业集群。二是拓展融合应用场景,推动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通过抓示范、树标杆、建园区,遴选一批专业化解决方案提供商,建设一批5G全连接工厂,做优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一批复合型专家人才队伍,带动千行百业提质增效升级。三是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夯实发展根基。大力推行“揭榜挂帅”机制,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实现工业模组、传感器、关键软件等领域的快速研发和产业化。加快研制工业数据交互等基础共性标准,探索建设数据交易平台,提升数据管理和开发利用水平。四是深化开放共享,构建互利共赢的产业新生态。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
2022-01-08 |
人工智能:市场规模爆发增长 |
12月23日召开的2020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提出,着眼融合发展,拓展数字经济发展新空间。持续深化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加快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持续推进车联网、工业互联网及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 目前,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正在进入新的爆发增长期。赛迪顾问预计,未来三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将持续升温,市场规模将保持30%左右的增长速度。到2021年,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突破800亿元。 有专家指出,上一轮互联网红利中,人工智能+零售和人工智能+金融成为发展较快的行业,因为这两个行业有着丰富的大数据。而后续,人工智能+制造和人工智能+通信有非常广阔的市场规模,未来也将获得快速发展。根据赛迪顾问数据预测,预计到2021年,中国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市场规模将达到2948.9亿元,这将为未来的人工智能发展打开更大的应用空间。 人工智能的发展,数据和场景是重要的关键词,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既能够解决制造业企业的痛点,也能够进一步反哺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的突破。事实上,已经有很多制造业企业从中尝到了甜头。赛迪顾问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工业大数据产品中,设备故障诊断、生产过程可视化和生产流程优化占据着主要份额,比例分别达到28.9%、27.1%和21.3%。而人工智能在制造业中的应用还远远不限于此,在制造业从研发到企业管理、制造、营销、供应链管理等全链条上都有着广泛的应用空间。 目前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环境发展正不断优化。2109年我国31个省市中有19个省市发布了人工智能规划,其中以北上广深为代表的城市制定了行之有效的政策,对人工智能产业的落地和人工智能发展产生了积极推动作用。尤其是在2019年下半年以来,上海市、深圳市、济南-青岛获批成为我国首批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应用发展带来新的契机。预计2020年将有更多的城市聚焦人工智能产业,积极申报和搭建符合自身优势和发展特点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以先导区工作为抓手,促进人工智能产业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2020年,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将迎来更多利好。 文章来源:外摘 |
2022-01-08 |
工信部:2021年11月规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5% |
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7日讯 近日工信部公布了2021年1-11月份电子信息制造业运行情况。数据显示,11月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5%,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4.2个百分点,比同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9.7个百分点,但较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低1.6个百分点。1-11月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2%,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9.0个百分点。 11月份,主要产品中,手机产量1.6亿台,同比增长3.9%,其中智能手机产量1.2亿台,同比增长8%;微型计算机设备产量4233万台,同比增长7.5%;集成电路产量300.6亿块,同比增长11.9%。 11月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7.6%,增速比上月回升2.3个百分点,比同期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增速低5个百分点。1-11月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累计实现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12.6%,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7.2个百分点。 据海关统计,1-11月份,我国出口笔记本电脑2.0亿台,同比增长24.6%;出口手机8.6亿台,同比下降1.4%;出口集成电路2840亿个,同比增长23%;进口集成电路5822.2亿个,同比增长19.3%。 1-11月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124937亿元,同比增长14.7%,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6.9个百分点;营业成本107737亿元,同比增长13.4%,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5.7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6797亿元,同比增长29.8%,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14.1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利润率为5.4%,比去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但比同期工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低1.6个百分点。 1-11月份,电子信息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1.4%,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6.9个百分点,比同期制造业投资增速高7.7个百分点,但比同期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速低0.8个百分点。 文章来源:金融界 |
2022-01-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