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响新年项目建设“发令枪”掀起全年项目建设“新热潮” | |
2月19日,南京玄武区在铁北红山新城举行2022年重大项目集中竣工暨开工活动,总投资390.2亿元的170个重大项目集中开竣工。玄武在亮出近年项目建设“成绩单”的同时,打响新年项目建设“发令枪”,掀起全年项目建设“新热潮”。据了解,参与本次开竣工的170个重大项目,包括玄武区2022年一季度开工的22个重大项目及近三年竣工的148个重大项目。在这些项目中,总投资1亿元以上项目为34个,占项目总数20%。此外,招商局江苏中心、铁北创新孵化集群(星河WORLD产业园)2个项目总投资240亿元,占所有项目总投资62%。“总体来看,这些项目呈现投资带动作用强、产业集聚效应优、城市功能提升快的特点。”玄武区发改委副主任徐云泽表示。从产业类型来看,玄武区此次开竣工的重大项目中,文化旅游、现代金融、高端商务商贸、软件和信息服务、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五大类产业项目约占一半,这将进一步筑牢该区“1+2+2”现代化都市型产业体系发展基石。百家汇玄武创新药物孵化平台、南京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的建成将进一步巩固徐庄高新区创新高地地位。招商局江苏中心、律政产业服务园的开工将进一步擦亮铁北红山新城“产城融合”新名片。此外,随着钟秀街道路综合整治工程等20个市政道路建设项目、玄武湖北湖东部水域疏浚及生态修复工程等21个水环境治理项目、仙鹤门公园体育休闲配套工程等10个社会公益项目、免疫性皮肤病基础与研究转化重点实验室等10个教育卫生项目、老旧小区改造等15个城市更新项目的集中开工和竣工,玄武区城市功能品质和民生保障水平也将进一步提升。慧选网了解到,2022年,玄武区共安排1个省级重大项目、11个市级重大项目、103个区级重大项目,总投资额达988.7亿元,项目的数量和质量创历史新高。在这些项目当中,新开工项目有38个,参与本次集中开工的有22个,其中就包括投资额高达150亿元的招商局江苏中心项目。活动现场,玄武区政府副区长吴开芬发布了该区2022年招商活动计划。据介绍,2022年,玄武区将组织50场重点招商活动。下一步,围绕落实全市重大项目推进“十项举措”,玄武将紧扣产业方向不动摇,聚焦全区“1+2+2”产业体系,靶向施策、精准发力,“一链一策”推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大力引进龙头型、总部型、基地型重大项目,全面提升项目的产业带动力、技术含金量和综合贡献度,形成头雁带动、群雁齐飞的良好态势。文章来源:人民网 |
|
2022-02-23 |
建邺高新区严把重大项目“入口关”专家评审招商项目 | |
2月22日上午,建邺高新区召开了一场重大招商项目专家评审会。项目方逐一汇报情况,由区科技局、投促局以及相关行业专家学者、投资机构、律师事务所等专家组成的评审小组对投资主体、项目内容等进行严格评估。 评审会现场,两个项目方汇报人围绕核心团队、产品介绍、主营业务、运营模式、核心竞争力、市场前景分析和管理背景等方面,向评审小组进行项目讲解。点评交流环节,评审小组从产业方向、技术能力、发展前景、预期收益等多个方面对拟招商项目进行综合评估并现场打分。此次评审会严格落实了项目综合评审准入制度,以评审分数为准绳约束项目准入,提高引进项目质量。 评审会现场,两个项目方汇报人围绕核心团队、产品介绍、主营业务、运营模式、核心竞争力、市场前景分析和管理背景等方面,向评审小组进行项目讲解。点评交流环节,评审小组从产业方向、技术能力、发展前景、预期收益等多个方面对拟招商项目进行综合评估并现场打分。此次评审会严格落实了项目综合评审准入制度,以评审分数为准绳约束项目准入,提高引进项目质量。 文章来源:中国江苏网 |
|
2022-02-23 |
连云港海州区2022年招商引资增质提量未来前景广阔 | |
慧选网编辑部从海州区获悉,海州将2022年作为“招商引资突破年”,通过创新招商引资工作理念、方式和服务,聚焦上下游、平行链和节点性企业,着力招引一批科技含量高、财税贡献大的优质项目,实现招商引资全面大突破,为现代化中心城区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海州将实施招商引资“11521”工程及电商(直播)三年行动计划,聚焦“商业中心”和“南拓北建”重点任务,实现招商项目提质增量。“11521”工程即年内引进过亿元项目不少于100个、过10亿元项目不少于15个,招引50亿元项目不少于2个,百亿元项目不少于1个,完成实际利用外资1.4亿美元。电商(直播)三年行动计划即今年引进培育直播或短视频总部3个、MCN机构15个、网红品牌300个、直播间300个、直播达人1000个。海州将重点打牢招商基础,确保要素保障实现大突破。高质量梳理一批符合海州产业定位的对外推介项目,高标准储备一批可承载项目落地的成熟土地,努力提高招商引资项目吸引力和承载力。储备一批与海州区项目建设规模相适应的土地资源,充分保障合理用地需求。全面落实省市出台的招商引资相关优惠政策,用活用好区里出台的电商、外贸等招商政策。创新工作举措,确保招商方式实现大突破。创新“事业部+区域办”招商机制,推进市场化招商,采取“5+8+21”招商模式,重点突出5大区域招商,8大事业部注重产业研究与分析,采取“常驻+轮驻”的招商方式。在智能制造、医药健康、电子信息等方面,开展全产业链招商;围绕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在商业地产、首店首发、文旅休闲等方面,开展城市功能链招商;围绕创新平台打造,在电商孵化基地、数字经济等方面,开展创新链招商。加大对线索项目的跟进力度,全力推进招商引资线索项目转化,切实提升招商引资项目签约率。对重点线索项目,实行各责任单位包抓,明确责任领导和责任单位,抓好跟踪推进。专题活动促进签约,组织开展“招商集中推进月”“招商引资百日竞赛”“招商集中攻坚月”等专题招商活动,每项专题活动后均组织一场项目集中签约仪式,比签约率、晒成绩单。对正式签约的招商项目,深入推进“定人员、定项目、定责任、定措施、定时间”的五定责任管理机制,突出抓好签约项目的开工建设和协调推进,积极帮助企业完善各项手续,及时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存在的“难点”和“堵点”问题。文章来源:中国江苏网 |
|
2022-02-22 |
码链为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提供的数据管理方案 |
数据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关键核心生产要素,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规范,构建多领域数据开发利用场景,加强对数据的安全管理,对于推动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如何保障数据安全?如何破除数据垄断?如何健全数据市场体系?如何实现数据资产化?如何明晰数据产权,健全数据权利体系?如何推动数据共享?笔者认为,基于二维码扫一扫发明专利形成的一系列码链组合专利技术,是数据管理最好的应用技术。基于码链组合专利技术构建的码链体系,为推动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完整的数据管理方案。 基于码链的数据安全管理方案 近年来,数据安全事件造成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已逐渐深入扩展到国家政治、经济、民生不同层面,涉及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商业系统、乃至个人生命等各个方面。有效应对数据安全威胁,已成为保障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重要基础,也是国家网络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 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定义,数据信息安全性的含义主要是指信息的完整性、可用性、保密性和可靠性。 码链组合专利中的“统一发码”专利技术,是依托“扫一扫”建立真实世界与网络之间新的链接方式的专利应用。负责“扫一扫”这一高价值组合专利全球授权和统一发码的发码行,以“扫一扫”接入协议+统一发码管理中心+5G网络+北斗组成了一个全新的码链网络。“统一发码”取代了基于IP地址的“鼠标点一点”联网接入方式。开启了用码来唯一对应“PIT”(P-位置、I-身份、T-时间),用“码”取代互联网“IP”地址的革命。由于增加了“P-位置”这个关键维度,从源头控制解决了网络的安全。将基于“统一发码”的“统一发码生态体系”应用于“金融科技、安全支付”领域,就可以构建“事前控制,事中监督,事后监管”的安全生态体系,从而不仅解决了安全支付隐患,杜绝了码出多门的隐患,更可以成为数字经济生态体系的底层支撑。 在网络中,大部分联网交易和合约都发生在网络的第二层,为解决物联网设备之间的交易安全和智能合约之间存在着的各种纠纷,作为基础层的码链扫一扫,为数字人物联网提供了可靠的商业模式和安全性。码链构建的“以人为本”的应用层协议,是数字人主动发起建立链接,并记录人类的活动价值,不同于数字孪生的“元宇宙”那种机器对机器的映射,没有人在其中,只有机器与机器的映射。码链通过数字人与真实世界万事万物交互,每一次交互都生成新的码,并在原来的码上叠加5W信息,形成链条,即码链。有别于静态地通过编码让每个设备只有一个唯一的码,而是在动态中让每一次交互都有新的码生成。它既是ID,又是私钥,含有码链的5W元素,因而其底层是安全的,这也是码链具备超越区块链的核心特征;而码取代IP就是进一步的从底层到应用的向下兼容的替代升级。物联网设备通过云服务器来识别用户,将识别数据保存在这些云服务器中。这些数据很容易被泄露、窃取或抄袭,基于这些数据的应用程序也会受到很大的安全威胁。相较于物联网的客户端服务器模型,码链体系利用分布式的信息储存来保护这些用户身份,且用户只能根据对应的二维码发布信息,保证身份的唯一不可篡改,这是现有的互联网电商平台无法达到的安全和防篡改识别。码链基于扫一扫和统一发码实现了交易各方的信息实时同步、分布储存,在交易信息入账的同时通过智能合约实现交易的验证比对,并基于时间轴确保交易记录不可被篡改,解决了信息网络的安全硬伤。基于码链的破除数据垄断方案近年来,互联网平台衍生出了平台垄断、不正当竞争、数据滥用、数据安全、金融风险、资本无序扩张等诸多问题。一些机构违规滥用数据、扰乱市场秩序、侵犯消费者权益,有的凭借电商、社交媒体、游戏等领域积累大量用户群体和渠道优势,把持流量入口,通过一些霸王条款过度采集数据,成为数据寡头,形成赢者通吃的数据垄断。有的互联网企业利用数据为筹码搞不正当竞争,攫取超额利益。有的互联网企业没有得到用户授权就肆意开展用户画像,进行数据“绑架”,采用“大数据杀熟”的手段过度营销和诱导消费。通过用户画像进行定制推送,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和隐私权。在码链创新构建的以“码”为单位的信息维度的真实世界与数字世界一一对应的多个平行世界中,人的行为表现为数字化的行为方式(即“数字人”)。数字人可以以自由意识进入。这就完全不同于基于IP的虚拟世界的Cyber-Space。搭建的是一个以人为基础的去中心化(或者说泛中心化)的商业和金融新生态体系。它让每一个人,每一块土地,都能够成为联网接入点。据了解,在发码行的统一发码过程中,码是免费的,全民都可零门槛参与并免费获得这一数字经济的生产资料。秉承着“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来创造构建全社会的价值体系,彻底摒弃了互联网中心化垄断,流量为王的模式。而通过这样的免费发码的方式,又融合地域验证管理方式的扫码接入,分享传播所创造的结构化大数据,就是构建生成WEI的基础,WEI(WhoEntangledIndex,与谁纠缠指数)。在这个方案中,数字经济的价值核心来自于“链接”,而与谁连链接的不确定性即呈现“量子态”,这是碳基文明与硅基文明的核心本质所在,WEI可以成为碳基文明的数字经济时代的价值锚定物。以落地运营的“元码咖啡”为例,就类似承担了“元码财富管理”的职责,最终在数字资产交易所面向全球完成价值交换,从而为构建全球利益共同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码链打造的“四商(生产商,消费商,交易商,服务商)一体”的商业系统,形成了一个利益和命运的共同体,在这个利益和命运共同体中,没有中心,任何人和平台都不可能以损害任何一方的利益来形成垄断。基于码链的明晰数据产权,健全数据权利体系方案建设数据要素市场面临的第一大问题,是数据的确权问题。当前,金融机构、电商和互联网公司开展业务活动时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包括授权的数据、非授权的数据、行为痕迹数据、关联衍生数据等等。但因为法律制度的缺失,数据确权缺乏法规依据,数据权属难以界定。权属不易分离。数据可复制、易留存,所有权、控制权因为共享使用而发生让渡,给数据所有方对外共享数据带来顾虑。如何做好权属分离、在不让渡数据所有权前提下实现数据有序流转和融合应用是一个难题。在技术层面,如何确保数据可用不可见、可用可计量,做到最小够用、专事专用,消除数据所有方因为所有权让渡而导致事权转移的顾虑,保障各方权益乃当务之急。 数据既来自个人衣食住行、医疗、社交等行为活动,又来自平台公司、政府、商业机构提供服务后的统计、收集等。数据归谁所有?数据由谁使用?数据收益归谁?由大数据形成的数据要素,往往难以确定数据要素的产权属性。尤其是物联网的产生使得数据更难确权,不利于数据要素的生产和流通。目前,我国对于数据的产权概念还相对模糊。如何在现有法律体系的基础上开创性地构建起一个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所有权”制度,在确保部分关系到国家安全的数据信息归政府所有的同时,开放公共数据的市场化,让企业和民众能够参与到对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尤其是在保护个人隐私权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利用数据这一重要的公共资源,平衡各方利益冲突,应对好生产关系变化带来的法律理论挑战,是数字经济发展亟须解决的核心问题。在以数字人作为基础单位所组成的码链中,人类所有的行为和社会中所有的经济活动数据,都可通过“扫一扫”“看一看”连在一起,让人类在数字世界中具备了把所有人类社会的活动进行统一管理的能力。码链多中心的特征改变了此前单一的、中心化的记录方式。这种新的记录和存储方式允许每一个主体参与记录活动,同时每一个主体手中都会有一本独立的二维码账簿。码链体系依旧存在中心,只不过这样的中心不再是单一中心,而是多中心。码链可溯源的特征可以增加透明性。由于每个参与主体都有二维码账户,所有的活动会在多个中心记录,可以通过二维码账簿之间的比对来确认。由于记账活动的可信性和准确性增强,人们的行为将更加准确地被记录,这将进一步提高人们之间的信任度,并且这种信任并不是简单地基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信任,而是一种基于合约的数字信任。这种信任通过数字和合约来保障与传递。这样就使得原来基于IP的一个维度的信息传递,进入了多维度的信息传递,从而提高了网络的效率,这不仅具备了区块链的优势,又化解了区块链中通过算力算法消耗电力得对人类社会无意义、有害的方式来进行,可以看作是区块链的升级版。通过二维码扫一扫可以给予数据使用者一定的权限,根据不同的业务需要以及不同的场景和内容,使用者会获得不同的访问码,而且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也会留下时间戳。那么这样的数据使用将更容易进行追溯,基本的数据保护也更容易实现。码链数字经济体系的核心元素是“物格”。“物格”是“三维世界物理空间”在四维世界虚拟空间的数字网格化。“物格”以真实存在的物理时间和空间、有价值的土地为锚定物。由于记录了“人类的数字化行为”,“物格”就成为了人类行为可以“追根溯源”的“根”。“物格”通过扫码链接来标识人类的数字化行为,与数字人的5W行为相匹配,具有地理位置唯一对应标识的物理空间网格。通过直观观看物格数字地球的码链接入,使得物格具有“全球唯一性、行为可识别、场所可定位、交互可溯源”的特征。这种特征让物格与现实世界一一映射。物格价值链平台使用分布式网络,可以在每一个接入口共享和同步数据,由于其数据存储是分布式的,没有把所有的数据储存在同一个中心位置,因此不能在其中的一个点上改变什么。这就意味要同时访问所有的接入口,才能破解这个网络,而实现物联网接入的泛中心化,即每个人都以自己为中心实现接入。因此,在码链物格新经济体系中,由于其数据存储是分布式的,没有把所有的数据储存在同一个中心位置,这样就很好地解决了数据的确权问题。基于码链的数据资产化方案建设数据要素市场面临的第二大问题,是数据的资产化问题。当前,我国数据资源流通尚不具备作为一种生产要素的商品化、资产化机制。数据资产化是实现数据价值的核心环节。只有将数据与具体的业务融合,才能在引导业务效率改善中实现潜在价值。事实上,对于数据要素的资产化也有助于更好地规制国内的数据市场,促进数据定价的标准化和数据市场的规范化。资金流通会产生价值,数据流动同样也能产生价值。数据动起来、用起来且用得多价值才越大。数据要素有别于传统生产要素,它在形态上具有非实物、高度虚拟化的特点,增加了数据使用计量的难度。数据的维度多元、内涵不同、结构复杂,它的价值难以单纯体量来进行计量。因此,数据的计量和定价是很大的问题。“物格”是在码世界中的一个三维空间的量子化容器,标定三维地球网格的“码”可以进入这个容器,成为衡量“人类在数字土地上劳动,创造价值”的载体。码链体系中的“码链数字资产交易”,是指利用“码链协议”为个性化背景的数字资产交易所,基于物权把控,以码链“智能二维码”为介质,将各行业产业链的合约转化为可分割、可交易、可转让、可兑换、可追踪的“智能合约”,形成在“码链”联盟内进行“物权交换”的“数字资产”。码链专利技术的应用,创新性地利用消费者的订单,反向驱动互联网价值流通领域的各个环节,同时可以追溯并锁定各生产要素和利益链条之间的分配原理,让每一个消费者既可以锁定消费,也可参与投资增值,是分享经济的真正体现。“码链数字交易所”由资产申报、评审备案、诚信追溯、交易兑换四大体系组成,其记账单位是“特别提物权”(SpecialGoods_DrawingRight,SGR),依据各企业、地区或国家等码链联盟缔约成员单位的资产数字化,进行体系内平衡经常贸易结算,一旦发生收支逆差,可用它向体系内成员换取其他数字资产,以偿付贸易收支逆差或偿还数字结算银行的贷款,并且可与黄金、自由兑换货币一样充作国际储备。 “特别提物权”同时作为数字货币的载体与支付手段,发码行使用码链技术发行的二维码实施扫码支付,可直接用于贸易或非贸易的支付。“特别提物权”的定值与市场流通的实物直接挂钩,码链联盟成员单位凭借“特别提物权”可以获得储备篮子中的任何一种货物以满足国际收支经常贸易的需求。由此使得“码链”在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信息社会的诚信体系基础上,推进全球价值互联网的互联互通,帮助发展中国家依托自身资源优势。通过“码链”释放潜能,解决长期以来在国际社会的贸易往来中,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不足、支付能力不强,政府PPP项目投融资困难以及跨境结算所遭遇的困境。增强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与对外支付、稳定本币汇率、提高对外融资等方面的能力。促进全球资源资产流动性,完成资源的有效配置,释放过剩产能,让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都参与分享全球化各行业产业链分工的价值红利,避免成为全球化的受害者。基于物权把控的SGR,以“物”为锚定物,即提物权的智能合约,既锁定物,又可拆分,且全过程可追踪。物格作为真实世界客观的物理存在,映射到虚拟世界作为数字资产的根,承载着人类社会活动的数字化管理,成为数字化人类社会的价值的锚定物。“物格数字地球”,不仅具备“数字地产”属性,还具备了“物联网域名”属性,更进一步,把“物格”看作一个个的区块,通过“码链”链接起来,就是“物格区块链”属性。中国目前已经有十亿民众习惯了扫一扫的扫码行为,为物格的数字经济价值创造,也为“物格数字资产”的凌空出世,即在物格里的扫码行为产生价值形成的资产,提供了扎实的群众基础。码链提供的数据共享方案在码链系统中,不用注册,通过扫码链接,就能自动免费生成新的码,这个码含有扫码人的数字人DNA,这个码就相当于免费为每个扫码人开了“店铺”,而不用考虑及担心供应链质量、产品库存等专业的事情,从而为“传播分享”创造价值,把“生产资料”的分配,免费开放给了全社会共享。为促进内生循环,挖掘新消费潜力,满足居民消费升级需求,顺应居民消费模式和消费习惯变化,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消费产品和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切实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品质化消费需求等方面提供了解决方案。发展数字经济,需要建立跨平台生态。在这个跨平台生态中,多平台间不可避免地需要在商业博弈中实现技术互通,在终端设备的主权和数据的使用权上达成共识。而统一发码可实现平台间的互信、公开透明和激励。每一个设备相当于拥有一个物联网“护照”,通过扫一扫接入实现互联互通。如在智能门锁上安置特殊链芯片,就相当于拥有了一个“身份证”的密码,进出入房屋的信息都可以实时同步到二维码上进行分布式存储,既能通过门锁管理房屋,又能避免中心化的云存储导致数据隐私泄露。码链体系从点、线、面、体、系全面展开;搭建的以人为基础的去中心化(或者说泛中心化)的商业、金融、人际、物际交集的新生态体系,为人类社会搭建起了一种全新的利益共同体的“数链”模式。其中“点”是扫一扫,“线”是价值链,“面”是产业码,“体”是交易所,“系”是提物权。在此基础上,构建起了各个细分行业多达3000个以上的“产业码”。产业码是在特定细分领域内,利用“码链云平台”技术功能发行的特定产业“码链二维码”。产业码拥有集信息检索、信息生成、信息传输、电商支付等多种技术于一体的云服务功能。通过点线面体系的实施路径构建的码链数字生态体系,可以解决现在的货币体系,无限QE的种种缺陷,实现公平公正的物物等价交换,形成数字时代的数据共享。 文章来源:河北网络广播电视台 |
2022-02-18 |
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产业数字化,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面。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抓住数字化变革重要机遇,全方位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着力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是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是新一轮国际竞争的重点领域。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将发展数字经济作为振兴实体经济、抢占全球竞争制高点的重要战略。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从战略层面精准把握融合发展的总体趋势、方向定位、主攻领域以及突破重点,构筑富有竞争力的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体系,使数字经济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加速器,抢占世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 数字经济是创新活跃、要素密集、辐射广泛的重要领域。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作用,不断加强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及业态创新。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和高端领域,勇闯技术“无人区”,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利用数字技术对实体经济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赋能全产业链协同和跨领域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用好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发挥好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充分释放技术红利和创新红利,努力催生出更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推动竞争范式从企业竞争、产业竞争、供应链竞争迈向数字生态竞争,是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重要方面。营造良好数字生态是促进竞争范式转换的前提。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促进数据、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资源优化配置,集聚更多创新型企业和专业化人才,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实施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建立公开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最大程度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在依法加强安全保障和隐私保护的前提下,稳步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加强重要领域数据资源、网络平台和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针对推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制定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营造有利于融合发展的法治环境。同时,加强国际合作,积极构建全球数字贸易网,开展双多边数字治理合作,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让数字经济造福各国人民。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
2022-02-18 |
DCCI胡延平:中国数字经济驱动发展底层逻辑演变 |
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创始人胡延平日前撰文指出,《“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的颁布意味着中国数字经济战略再定位,反映出数字经济驱动中国重置发展底层逻辑,正指向一场中国经济历史性的转变。 胡延平认为,发展逻辑底层重置包含三个要点,一是产业转型升级,将经济导向高质量发展;二是生态文明,绿色低碳,务求可持续发展;三是追求社会平衡与公义,以共同富裕为导向的共同发展。“而这三个要点,都与数字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他指出。 胡延平表示,以新IT(Intelligent Technology)产业为代表的第四产业,正是构成中国经济的底座。相比IT代表的信息科技产业,新IT作为智慧科技产业,更能够反映当前和未来的产业本质和特征。它是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第三产业服务/商业之后的第四个关键产业。虽然叫第四产业,但是在所有三个产业当中它是“第一性”的,担当着其他产业的基石作用。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在此前发布的《企业数字化转型蓝皮报告》中曾提出类似观点,表示“新IT”是各行各业转型的“数字基座”,能发挥帮助企业降本增效、打造敏捷化服务、减少能耗和碳排放的重要价值。 该报告被视为数字经济国家战略给各行各业、产业经济带来发展转机的生动例证。其中提到,联想集团使用低温锡膏(LTS)制造技术,将印刷电路板工艺能耗和碳排放量减少35%,同时基于其在智能制造领域练就的内功,其已开始为各类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赋能。以化纤行业龙头企业桐昆集团为例,联想集团助力其构建数智运营中心平台,通过数字化方式展示企业生产制造和经营管理各个环节的实时情况,成功加强了对监控、预警和及时处理的管理。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网 |
2022-01-28 |
2022行业前瞻 数字经济将迈向规范普惠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
近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强调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日前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我国数字经济转向深化应用、规范发展、普惠共享的新阶段,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2022年,随着一系列发展规划的落地,数字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将迈向规范、普惠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2021年年底以来,多个部委陆续发布相关“十四五”规划,涉及大数据、人工智能、电子商务等数字经济领域。按照相关规划,“十四五”时期,大数据产业年均复合增长率保持在25%,规模以上企业软件业务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超过20%。 2022年是“十四五”规划落地的关键一年,在政策红利的引领下,数字经济将保持高速发展态势。据IDC预测,2022年超过50%的中国经济将建立在数字化的基础上或受到数字化影响,数字经济引领发展的能力将持续彰显。 日前,各地政府工作报告对2022年数字经济发展也提出明确目标。其中,贵州省提出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达36%左右,浙江省提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2%,湖南省提出数字经济增长15%以上……目标日益明确,措施日趋健全,将持续推动数字经济高速发展。 数字产业化市场规模扩大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加速落地,数字产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产业成熟度大幅提升。据预测,2022年,我国数据要素市场规模将达904亿元,云计算市场规模将达2951.5亿元;2023年,大数据产业规模将达11522.5亿元,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将达3125.9亿元。 同时,北京冬奥会催生的赛事直播和观看需求,将推动5G﹢4K/8K超高清视频、5G﹢AR/VR等相关应用的成熟和产业发展;元宇宙等新概念的火爆,也将促进相关数字技术应用落地,并催生出新模式新业态。这些数字应用的不断深化,将加速推动数字产业化发展达到新高度,为数字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产业数字化深层次拓展提速 2022年是5G应用规模化发展的关键之年,按照工信部部署,将实施5G行业应用“十百千工程”,选择10个垂直行业,每个行业打造100个标杆示范,打造“5G﹢工业互联网”升级版,推动5G全连接工厂建设等。 可以预见,在5G应用规模化发展的带动下,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程度将持续加深,并扩大到教育、医疗、出行、居住等领域,5G﹢自动驾驶、5G﹢智慧景区等新模式新业态将不断成熟,千行百业的数字化转型向更深层次拓展。 工业是经济的“压舱石”,促进工业提质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70%的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基本实现数字化网络化。随着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等的实施,协同研发设计、远程设备操控、机器视觉自检等场景将加速落地推广,进一步助力降本、提质、增效。 数字经济进入规范普惠新阶段 当前,规范发展已经成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新年伊始,规范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密集出台。九部门联合发布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工信部今年将健全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信用管理,深入开展信息通信服务感知提升行动等;各地先后发布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将数字治理提升到法律的高度。随着这些政策法规的贯彻落实,法律政策技术协同治理的数字治理新格局将加速形成。 《“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数字化服务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随着数字乡村建设的推进,医疗、教育、就业等公共服务将更好地向农村延伸;随着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智能楼宇、智能停车场等数字应用逐步落地,百姓生活消费品质将不断升级;“互联网﹢政务”的加速推进,将让更多百姓享受到规范化、智能化、便利化的服务。 2022年,站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期,信息通信业将以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让更多人享受到智慧共享、便捷高效的数字红利。 文章来源:人民邮电报 |
2022-01-28 |
文洪卫:为大健康产业转型升级插上翅膀 |
近年来,医疗健康行业、计算机行业、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方面创新正在以我们前所未见的速度发展,而智能化健康健康管理系统不仅以智能科技改变了传统健康管理行业运营方式,也有效解决了传统健康管理存在的弊端。 2021年年底,红星健康研发出红星智能健康管理系统,这是一套什么样的系统呢?红星健康总裁文洪卫表示,该智能健康管理系统借助了智能穿戴设备和精准的检测仪器,同时运用互联网可穿戴技术高效检测每位顾客的身体指标,由专业团队根据身体的疾病以及健康状况进行分析,最终根据分析出来的数据为用户制定出专业的生活方式系、运动、营养干预。确切地说,它能为每一位使用者量身提供精准的健康管理方案。 据了解,这套健康管理系统可以一键查看用户的睡眠、运动、血压、血氧、心率等各项健康指标;中医检测、亚健康检测功能,可以为用户提供多种体检报告和多项健康数据;智能调理功能则依据每一位用户的健康指标,为其推荐一套独特的饮食、运动、生活方式等调理方案。 文洪卫认为,Ai智能必将逐渐地进入家庭,和智慧城市相结合,它的应用领域会越来越广泛,需求量也会越来越大,“让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健康管理师。” 文章来源:中国网 |
2022-01-26 |
从战略高度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 |
当前,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5G、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等新技术、新业态、新平台蓬勃兴起,深刻影响全球科技创新、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社会发展。受政策、技术、市场等因素驱动,我国人工智能产业保持高速发展态势,在许多方面的应用都处于世界前列,逐步形成了包括人工智能根技术、基础软件和应用场景在内的相对完善的产业体系,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企业,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进入活跃期,市场前景广阔。 现实地看,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还面临诸多挑战,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根技术还相对落后。人工智能根技术是指那些能够支撑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人工智能产业衍生的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人工智能根技术若不能实现突破,我国在人工智能产业领域将难以与生态成熟、市场广阔、用户众多的少数先发国家竞争。对此,应综合施策、积极谋划,充分发挥现有优势,促进人工智能根技术发展,建设集约化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加快推动人工智能与产业深度融合,培育多层次人才,确保我国在中长期国际竞争中始终处于领先地位。 一是明确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自主技术路线,培育关键根技术,构建人工智能产业体系。需加强顶层设计,在明确人工智能自主根技术路线的同时,构建基于根技术的生态体系,推动其在各行业、各场景中广泛应用;围绕人工智能根技术打造开放生态体系,围绕高性能芯片发展适用于人工智能计算范式的内核架构、内存系统、高速互联等技术;打造有利的国际发展环境,推动技术、学术交流,构建统一标准。 二是集约化建设算力中心和开放数据集,夯实人工智能根技术发展的基础。要在建设基于我国根技术的人工智能计算中心、高质量公共数据集上发力,进一步完善数据生产和流动机制;需推动打通汇聚、共享等环节,明确数据格式、元数据标准,并开发标准库和工具包,制定并统一相关规范和标准;推动政府机构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数据分级访问,普及数据保护意识;提高数据可用性,着力提升人工智能数据的访问质量,优先发展访问路径。 三是基于我国人工智能自主技术路线推进行业应用。建设人工智能生态创新中心,加快推动人工智能与各行业融合创新,推进人工智能规模化应用;培育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人工智能产业,推动形成数据驱动的智能经济形态;建立“人工智能+行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促进我国人工智能行业应用在重点领域实现突破、落地。 四是重视对人才的培养,推动产学研协同发展。建立和完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围绕发展自主根技术开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高全社会对人工智能的认知水平;鼓励产学研协同发展,鼓励企业与高校合作开展尖端科研工作,推动人工智能根技术联合创新;等等。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
2022-01-26 |
布局智能工厂数字经济新赛道,提供巨大且丰富应用场景 |
面向“十四五”,上海将从“金字塔型”分层分级推进、“一业一策”分类推进、装备“双数”三个维度推进智能工厂建设 一般全自动口罩机每分钟出60片,但2020年疫情非常时期,上海大量原本与口罩完全不沾边的制造企业,都能火速跨界生产高速口罩机,一分钟竟能出1000片;产业面临用工问题,但疫情发生以来,上海无论复工复产率还是制造业增速依旧亮眼;更夺目的数字是,上海重点产业机器人密度达到383台/万名工人,领先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上海新时达机器人超级工厂的机器人密度高达980台/万名工人……这些漂亮数字与速度背后,都有赖于上海在智能工厂这一数字经济新赛道的提前布局,并给予智能装备、智能机器人巨大且丰富的应用场景。 上海眼下正全力打造数字经济核心优势,“其中智能工厂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主阵地,涉及智能装备、智能机器人等集成应用。事实上,上海自2020年起,就开始实施《上海市建设100+智能工厂专项行动方案(2020—2022年)》,今年已是收官之年。”上海市经信委智能制造推进处处长韩大东介绍,专项行动方案计划用三年时间,建设100家智能工厂,打造10家标杆性智能工厂,培育10家行业一流水平的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商,搭建10个垂直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 据了解,上汽乘用车临港数智工厂和华谊新材料智能工厂现已成功创建为国家级标杆性智能工厂;上海延锋、上海新时达、光明乳业等5家企业已荣膺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还有60家企业已授牌或即将授牌“上海市智能工厂”。 从以上来看,上海智能工厂建设中既有硬核航母级企业,也有小清新。比如,以上汽乘用车为代表的航母级标杆性智能工厂,就处于金字塔顶端,被称为“工业4.0”灯塔工厂。但同时,上海也有如兰宝传感科技这类规模数亿元、在“离散型传感器”细分领域地位突出的隐形冠军。这也符合上海产业部门对各类供应链“链主企业”的培育方向。 面向“十四五”,上海将从“金字塔型”分层分级推进、“一业一策”分类推进、装备“双数”三个维度推进智能工厂建设。 “金字塔型”分层分级,是指按照标杆性智能工厂引领、智能工厂示范、智能制造优秀场景推广三个层级,来形成智能工厂梯度培育体系;“一业一策”即聚焦电子信息、汽车、高端装备等六大重点产业,制定专门政策分类推进;“双数”是指推进数字化制造装备和装备制造数字化。 智能工厂为上海的智能装备和智能机器人应用提供了底座。按照上海市高端装备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高端装备产业规模突破6500亿元,重点细分领域从国际跟跑、并跑转向领跑。而在智能机器人领域,上海要在推动工业机器人升级、扩大服务(特种)机器人规模、突破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三方面发力。 据介绍,机器人密度是衡量一地智能制造水平的重要指标,上海有望成为全球首个发布机器人密度的城市。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 |
2022-0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