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监督执纪 助推全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
东台市五烈镇纪委秉持“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的理念,聚焦主责主业,围绕疫情防控、复工复产、项目推进、安全生产等重点工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督促职能部门跟进服务重点领域,紧盯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等重点工作,深入一线监督,强化纪律作风保障,切实履行“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使命任务,助推全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奋力实现首季“开门红”。推进立体监督,实现全覆盖无盲区。主动深入到单位、部门、村组、企业,坚持到防疫一线、项目建设一线和企业生产一线,重点加强对疫情防控措施落实、复工复产后的安全生产和重点项目推进的全过程监督,全程跟进问题交办与整改落实,实现督查促整改、整改促提升的目标。强化实效监督,服务主体经济发展。在加强督查的同时,及时督促职能部门、单位和村有关同志主动把身子俯下去、责任沉下去、服务跟上去,了解企业人员招聘、生产经营状况等,帮助企业协调解决疫情防控、复工复产、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同时,对市、镇各类优惠政策逐企登门宣传解读,不断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切实促进企业加大投入快生产,确保疫情防控不动摇、复工复产不等待、优化服务不松懈、项目推进不停滞,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目前,全镇280多家各类工业企业已经全部复工复产,五个投资亿元以上在建工程项目复工率100%。其中,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机械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一批科技型、效益型企业保持稳定运行,为全镇奋力实现工业经济“开门红”,顺利完成目标任务打牢基础,增添动能。文章来源:中国江苏网 |
|
2022-02-24 |
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高科技产业新城 | |
智能电网、整车制造、智能制造……近年来,江苏南京江宁开发区着力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多领域齐头并进。在国家商务部公布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结果中,江宁开发区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第七、江苏省第三。“立足新时代新起点,江宁开发区正朝着建设一座现代化国际性高科技产业新城的目标,向前看、再出发、创新业。”江宁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张会祺表示。优化环境吸引企业争相落户湖水微波荡漾,园区景色宜人,在江宁开发区九龙湖国际企业总部园,美丽的风景让人身心舒缓。“这里的工作、生活设施完备,入驻企业可以享受很多便利。” 服务中心内,讲解人员告诉记者,从新兴商业综合体湖滨新天地到园区内的禄口机场值机点、火车票汽车票自动购票机,再到企业知识产权专利免费申报等,这里的服务一应俱全。目前总部园已经吸引包括T3出行总部、光大国际环境科技总部、海康威视苏皖总部等在内的总部办公、创新研发企业200多家。吸引这么多企业争相落户的,是江宁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这得益于一系列审批制度改革。首先是削减业务窗口,通过并联审批系统跟踪受理许可,实现“一窗受理”“一站收费”,通关业务“单一窗口”申报。其次削减受理要件,推进工程报批从原先10多个部门、30多项审批材料缩减至1科办理、13项线上提交材料,市场准入和投资审批事项100%实现全程电子化。运用线上系统,变“企业跑腿”为“企业动嘴、政府跑腿”,货物平均通关时间缩短3/4;涉税业务上,落实涉税事项一厅通办,非接触式办税率达88%,纳税网上申报占98%,简易注销和出口退税实现零环节。政策指导盯住国内外顶尖人才2018年5月28日,中德合作的新型研发机构江苏MEMS智能传感器研究院在江宁开发区揭牌。“研究院之所以落户江宁,就是看中江宁在产业发展方面的优势。”提到研究院落户的原因,开发区高新园管办副主任张洋打开了话匣子,“南京高校多,人才优势明显,加上政府给予政策指导,基金公司帮忙筛选入驻项目,大大缩短了从技术研发到产业化的时间。”研究院揭牌不到一年时间,就成功孵化了10家企业,孵化企业总产值近4000万元。近年来,江宁开发区与以色列、法国、德国、新加坡等国家合作,与以色列魏兹曼科学研究院中国技术转移中心建立合作机制,并在法国、英国建立招才引智工作站。截至目前,江宁开发区共引进新型研发机构70家,研发人员总规模已达1580人,累计引进和孵化企业706家,组建基金规模达10.9亿元。配套服务释放企业发展动能“企业发展陪伴计划,就是通过实施产业地标建设、新兴企业规模和效益倍增、产业投资提速和企业服务再提升‘四大行动’,释放企业新动能,实现高质量发展。2020年,园区将在总结第一批试点企业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推动不低于30家企业纳入该项计划,实现工作由点到面的纵深推进。”今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江宁开发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做好“两手抓”“两手硬”。在推进企业复工复产中,江宁开发区党员干部惠企帮手特别行动小组,通过靶向定位服务,帮助重点企业解难题、促复工。截至3月底,江宁开发区规上工业企业和限额以上商贸流通类企业复工率均达100%;为8家企业3335名员工提供“点对点”返宁包车,累计兑现企业申报各类政策补贴金额近7000万元;通过“云签约”方式,落户项目20个、总投资额近160亿元。如今,江宁开发区已形成以绿色智能汽车、智能电网、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为代表的特色产业体系,引入46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多个项目,正在全力打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
|
2022-02-24 |
青伊湖,招商引资实现“开门红 | |
2月15日,沭阳县青伊湖镇又一招商引资成果——江苏纳斯德紧固科技有限公司在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开工仪式,计划一次性开工建设5.1万平方米建筑,预计今年11月全面投产,年产值12亿元、纳税3000余万元,有望实现“当年开工、当年投产”。2021年,青伊湖镇招商引资工作喜讯不断引进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0个。其中,4个项目落户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盛景纺织、圣以泵业当年开工竣工,纳斯德紧固件达到开工条件,席邦工具完成选址;“四新”项目全市最多。6个项目落户青伊湖镇工业园区,雨雪智能已经投产;鑫亿鼎二三期项目正在安装设备,生态板项目已开工建设;宾爵电梯实现签约。人才类项目实现重大突破。国家级人才李金军创办企业被认定为投资5亿元,已开工竣工;鑫亿鼎中科院团队被认定为固定资产投资3000万元。工业经济高位攀升。实现工业开票销售收入65.35亿元,工业增值税2.09亿元,规模以上企业用电量5446万千瓦时,同比分别增长了41.85%、26.72%、4.75%,工业开票位居全县第四,增值税位居全市前三。同时,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家,累计达到4家;新增省级以上新产品新技术5个。全县工业税收50强企业中,青伊湖板块占7家;新增开票超5亿元企业1家,总量达4家。完成千企千万技改项目4个、企业上云14家、股改项目1个、兼并重组项目1个,创成市级智能车间和绿色工厂各1个,新增市级以上研发中心3个。完成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个,其中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全市唯一。“5321”工程指标完成数全市乡镇第一。这些成绩是青伊湖镇党委政府不等不靠、埋头苦干,提振精神、负重前行的结果。“招商引资是开展经济工作的制胜法宝。过去,我们靠招商引资形成了发展的好势头、好局面;现在,我们要继续奋勇争先,推动更多大项目、好项目落地沭阳,为高质量发展积蓄澎湃动能。”青伊湖镇党委书记于元志说,青伊湖镇将坚持“工业经济冲在前、美丽乡村走在前、基础保障防在前、改革创新想在前”,聚焦工业主题,协同全面进步,全力以赴冲刺工业百亿级乡镇。文章来源:速新闻 |
|
2022-02-24 |
共商招商引资新模式,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 |
2022年2月10日,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常务副区长带队一行莅临疆亘资本北京总部,双方就项目合作展开洽谈并谋求合作契机,通过并购与产业引导基金相融合的模式推动地方招商引资,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贾汪区素有“百年煤城”之称,位于徐州市主城东北、苏鲁两省交界处,是徐州市和江苏省的北大门。2011年,贾汪区开始转型突破,坚持“生态立区、产业强区、旅游旺区、文明兴区”发展理念,不断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了由“陈旧矿区”到“现代城区”、“绿色主题”的历史性巨变。据介绍,近年来贾汪区产业转型取得显著成效,持续替代产业支撑有力,新兴主导产业体系全面构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持续提升;规上企业数量实现翻番,工业总产值迈进“千亿时代”。根据“十四五”规划要求,贾汪区将促进高端装备、新材料、精细化工、新能源汽车、电子电器等当地重点产业快速发展。疆亘资本对贾汪区经济发展的理念创新和发展思路非常支持,资产重组事业部负责人详细介绍疆亘资本与贾汪区的合作模式和产业落地模式。还介绍某些并购标的企业的现状及发展规划,以及疆亘资本与其他合作方正在合作的多策略投资基金和创投基金等赋能模式。贾汪区政府领导认可疆亘资本所提供的合作模式及项目,希望疆亘资本为贾汪区政府量身打造一套合作模式。会后,双方均表示,此次的座谈交流为进一步建立互利共赢的战略合作关系建立了良好基础,双方希望能够尽快推动合作的落地。疆亘资本将从贾汪区实际情况出发,依托丰富的项目经验,通过并购与产业引导基金相融合的模式帮助当地招商引资,为贾汪区产业跨越发展再添金融“活水”。文章来源:一财网评 |
|
2022-02-24 |
2022年关于盐城亭湖区招商引资暨农房改善工作会议 | |
2月23日,盐城市亭湖区新兴镇召开2022年招商引资暨农房改善工作会议,分析当前新兴镇项目和招商引资工作面临的形势,安排部署2022年度的重点工作任务,提高全镇对招商引资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动员全镇解放思想、坚定信心,全力以赴抓项目“大招商”。同时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区农村住房条件改善工作要求,高质量推进农房改善2.0版本建设。会议首先对2021年招商引资工作成效进行总结,并对今年招商引资工作进行部署。过去一年,新兴镇共招引注册企业211家,其中形成税收的有22家,占注册企业总数的9%,纳税总额为29.45万元。会议宣读《关于对2021年度招引注册经济取得实绩的村(社区)进行奖励的决定》,对12个招引注册经济取得成绩的村(社区)进行奖励。2022年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开局之年,也是落实“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会议强调今年是新兴镇砥砺奋进、真抓实干、跨越发展的一年。新兴镇抢抓城北地区改造机遇,结合镇域实际和优势,理清招商工作的思路,精准施策、精确发力。一方面利用好“锂电池产业园”这个载体,抓紧跟踪新品源锂电池项目,专心做好锂电池的文章,有针对性的招商。另一方面扩大新兴城北汽车城的集聚效应,跟踪洽谈优质汽车品牌。在招商工作过程强化服务理念,深入企业开展调研走访,加强与企业的联络沟通,增进和企业的情感互动,更加注重对既有客商的服务,打造好“新兴口碑。”会议还研究了农房改善工程,农房办、方明村、建设单位、监理单位4家单位就2021年农房改善工作成效和2022年工作计划进行汇报,并做表态发言。会议要求,围绕农房改善总体目标任务,努力探索并实施“农房改善整组推进”。该镇坚持目标导向、实干导向、效率导向、问题导向,迅速开展新一轮调查摸底,具体排查“四类对象”户及刚需迫切改善住房条件户的信息统计登记,优先解决真正需要改善住房条件的群众住房;要把准农房改善的重点,事必躬亲增品味。把握农房改善工作的根本要义,强化民本意识、兜底意识、攻坚意识,要将老房、破房、危房等作为主要着力点。科学做好房型设计、房价制定等每一个环节的工作,进一步增强农民群众参与农房改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把准农房改善的进度,拼搏争先创品牌。加快形成三里新型社区永联路东侧180亩地块的总评方案和单体设计方案,确保按期完成八至十期288户的建设。高标准推进农房改善,盘活利用好农村闲置宅基地资源,确保相关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文章来源:央广网 |
|
2022-02-24 |
镇江,创新引领产业强市 | |
产业强市、创新驱动、融合发展,是镇江实现“跑起来”的战略路径。近年来,镇江在创新驱动、引领产业发展上取得显著成效,但在创新载体建设、创新主体培育、创新管理机制完善等方面相较于周边城市,存在一定差距。强化顶层设计,创新引领产业强市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市发改、工信、科技等部门加强系统谋划,先后编制出台了“十四五”重点产业发展、先进制造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一批重要的引领性规划,突出产业与创新深度融合,聚焦重点突破,推动“四群八链”做优做强。同步大力推进园区整合,制定开发园区整合优化提升“1+2”配套文件;谋划重点片区建设,推进沿312国道布局的官塘创新社区、练湖生态新区、金牛山创新核心区、长山产教融合发展区、句容枢纽经济区等片区规划建设。建优建强载体,创新资源落地生根镇江重点围绕创新主阵地、孵化载体、创新平台建设,加快312国道创新走廊建设。312国道宁镇快速化改造、346国道城区段城市化改造工程先后开工建设,宁镇两地全面进入“主城对接”时代。承办首届南京都市圈暨高校院所走进镇江产学研对接活动,发布“南京都市圈创新合作(镇江)宣言”、上线“南京都市圈科技创新生态图谱”,签署《南京都市圈技术转移联盟框架合作协议》,集聚都市圈创新资源,打造科创共同体。2021年,镇江新增国家级孵化器1家、国家级众创空间3家,省级科技企业加速器2家、省级众创空间3家,新建市级孵化器9家、市级众创空间8家,并将孵化载体高质量发展纳入对各市区的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当年,镇江4个省级孵化器获评优秀、12个获评良好,获得省级建设培育资金362万元;新建省级以上创新平台42家,认定市级创新平台140家,全社会研发投入超120亿元。双链深度融合,创新驱动转型升级面对产业结构偏重、大企业大项目数量不多、产业集群效应不强、协同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镇江更加强调和突出科技创新驱动,制定出台“产业强链”三年行动计划,完成8条产业链的“五图”“六清单”编制,梳理产业链关键技术等薄弱环节,加快突破。人才资金支撑,创新生态打造优化筑好“生态巢”,才能孵化“金凤凰”。2021年,镇江以优厚的人才、金融支持政策,将人才和项目“捆绑”引进,推进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实施大学生“聚镇”计划、扎实开展人才“镇兴”行动、持续推进“金山英才”计划,“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位列全国第41位,较2020年上升14位,“人聚镇江,才享荣光”正成为镇江城市响亮品牌;优化专项资金使用,财政预算安排“产业强市”专项资金近2亿元,着力推进产业转型和科技创新。镇江增强金融服务力度,建成全省首个财政金融运管服系统,进一步拓展“助力贷”,累计发放贷款33亿元。实施资本市场“扬帆计划”,新增4家上市公司,其中,威腾电气、明月镜片、通灵股份分别在科创板、创业板上市,同力日升主板上市。着力打造“镇合意”服务品牌,全市政务服务即办件比例达42.1%、不见面事项占比98%、最多跑一次事项占比99.9%,企业开办平均时长仅为半天左右,“零费用”的普惠政策覆盖全市。文章来源:镇江日报 |
|
2022-02-24 |
江苏为千行百业打造“智慧大脑” | |
日前,省工信厅公布了2021年江苏省人工智能融合创新产品和应用解决方案名单,低功耗高性能音频传感SOC芯片等72个融合创新产品和线缆制造产线优化解决方案等56个应用解决方案榜上有名。近年来,我省初步构建了应用牵引、跨界融合、开放共享的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体系,记者从近日召开的第四届江苏人工智能大会上获悉,全省人工智能领域核心企业超过1000家,南京、苏州在最近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城市排行榜上分列第4名和第6名。本土企业加速成长近年来,人工智能发展进入新阶段,加速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渗透融合,成为新一轮产业技术变革的热点。我省人工智能产业基本形成了以苏南城市群为重点、以南京和苏州为核心的“一带两核”发展格局,并在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地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集聚。在江苏,一批本土优秀人工智能企业正在加速成长:在南京,集聚了地平线、旷视科技、埃斯顿等人工智能相关企业超过200家,南京图灵人工智能研究院等人工智能领域新型研发机构40家;在苏州,2018年人工智能产业产值达564亿元,集聚企业456家,其中规上企业60家;在无锡,拥有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江南大学、702研究所等研究机构以及浪潮卓数大数据、无锡华云数据等人工智能企业40余家。科教人才资源丰富人工智能应用落地的远远不止智能制造领域。眼下,更多由企业主导的人工智能创新产品和解决方案,正在不同的应用场景遍地开花。江苏吸引了众多智能产业、智能企业落地,离不开人才输送的力量。据省工信厅副厅长池宇介绍,江苏拥有包括南大周志华教授在内的多位在国内外有着重要学术影响的专家学者,在机器学习、模式识别、数据挖掘等前沿理论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人工智能及相关领域重点研发机构100多家,其中国家级研发机构超过20家。“江苏的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实力稳居全国前三,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力度也非常大。” 江苏省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周志华介绍,江苏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把培养人工智能高水平人才放在第一位,以南京大学为首的许多高校都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并建立起一整套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计划、课程方案,为多地输送人才。产业蓝海有待开拓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加速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但是,人工智能产业还处于“蓝海期”,未来的发展方向、技术实现方式等相关问题依旧值得业内思考。“江苏已初步形成了有利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产业集聚初步显现。” 省人工智能学会秘书长房伟表示,江苏发展人工智能产业面临着机遇,也有着挑战。江苏有着全国领先的产业规模,智能化升级需求旺盛。江苏是软件大省和电子大省,与人工智能相关的软件产业和电子产业规模均居全国第二位,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模超过5000亿元。同时,江苏制造业规模全国领先,制造业产值超过15万亿元,总产值约占全国的1/7、全球的3%。这些都为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江苏人工智能从国内第一方阵迈向创新发展引领区先行区,还需努力构建适合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目前我省相关配套政策还不够完善,高层次人才创业所需的融资环境、服务体系、配套保障、创新浓度、创业氛围等环境因素相对欠缺。他建议,支持人工智能相关创新中心建设,积极争取“中字头”“国字号”重大科创载体落户江苏。鼓励企业联合用户单位、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创新,推动建设一批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制造业创新中心。鼓励地方建设人工智能特色开放创新平台。加快创新资源的共建共享以及产业的协同发展,通过省市共建、区域合作、校企联合等方式建设一批开放创新平台。文章来源:江苏经济报 |
|
2022-02-24 |
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已印发 | |
江苏省政府办公厅日前印发《江苏省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以大宗工业固体废物、主要农业废弃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危险废物这五大类固体废物为重点,健全完善政策制度体系,集成创新科技治理体系,全力营造绿色市场体系,探索建立协同监管体系,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驱动、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固体废物管理体制机制。开展“无废城市”建设,是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重要举措。《方案》提出,到2025年,完成全域“无废城市”建设任务,4个以上设区市建成国家“无废城市”。固体废物产生强度较快下降,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升,无害化处置能力有效保障,基本实现固体废物管理信息“一张网”。到2030年,所有设区市均达到国家“无废城市”建设要求。大宗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总量趋零增长,主要农业废弃物处理利用水平以及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水平全面提升,危险废物环境与安全风险有效防控,“无废城市”制度、技术、市场和监管四大体系基本形成。《方案》要求,研究制定省级“无废城市”建设指标内容,各地科学编制并印发具体实施方案,量化目标清单,设定任务清单,形成项目清单,制定责任清单。构建部门联动体制机制,排查梳理各环节监管盲区,明确各部门职责边界,建立多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和重点问题会商制度,搭建高效合作管理平台。积极落实相关税收优惠和政府补贴政策,健全绿色金融体系,建立规范的信用管理制度。文章来源:中国江苏网 |
|
2022-02-24 |
赋能千行百业、点亮智慧之光 | |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迅猛发展,软件产业与经济社会加速融合,推动着江苏各行业高质量发展。作为国内软件名城,近年来,南京更是 把软件产业定位为第一优先鼓励发展产业。赋能数字经济:到2025年为全球输出1亿硅基劳动力对于“数字人”,或许很多人很陌生。日前,慧选网在位于中国(南京)软件谷的南京硅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展厅里,见到了“数字人”的各种应用。如今年侵华日军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曾联合南京硅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新采用数字人技术,通过建立模型、制作物料、绑定骨骼、捕捉动画、克隆声音等多个环节,让张 纯如重新“出现”在我们面前,讲述那些沉重的历史。当然,数字人的应用不仅于此,还能通过图像和语音传感器将运动和AI结合,并被广泛应用于咨询、娱乐、教育、医疗、旅游、政务、交通等众多行业的数字化商业服务交互场景中,成为新时代数字经济生态发展的驱动者、创新者。“硅基数字人的出现不是让人失业,而是将人从简单重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做更有价值的事情。”截至目前,硅基智能已创造100多万“数字劳动力”,投入服务40多个行业4万多家企事业机构,到2025年,预计为全球输出1亿硅基劳动力。赋能智慧城市:“一网通办”助力提升公共服务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城市信息化应用水平不断提升,智慧城市建设应运而生。作为行业领先者,浩鲸云计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积极探索,在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时,将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一系列应用融入其中。“比如,现在老百姓办理各种个人事项时觉得越来越方便,这得益于智慧政务的发展。”浩鲸云计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任勇介绍,智慧政务可以基于数据中台 构建政务数据的统一管理,实现各部门数据贯通,提升内部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的办公效能,促进数据共享交换与业务应用的融合,全面提升政府面向公众的便 捷服务能力、科学化决策能力,为政府带来新的治理模式和服务模式。浩鲸科技的“一网通办”产品已在国内广泛落地,大大提升了公共服务能力。确定南京目标:到2025年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规模超万亿南京是首个中国软件名城,今年1-10月,江苏全省提前2个月实现软件业务收入突破万亿元,全行业从业人员增至150万人。其中,南京完成软件业务收入超过5480亿元,同比增长16.6%,产业规模继续位列全省第一。作为全国屈指可数的千亿级软件产业基地,位于南京雨花台区的软件谷现已打造各类公共服务平台40余个,集聚各类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52家,国家高新 技术企业562家,独角兽、瞪羚企业45家,位居全市高新园区前列。南京江北新区产业技术研创园(南京软件园)近年来也迎来蓬勃发展的好势头。据统计, “十三五”以来,园区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累计收入2200多亿元,基本保持年均20%的增长。2020年软件与信息业务收入达643亿元,同比增幅 20.07%,收入组成涵盖软件产品、信息技术服务、信息安全、嵌入式系统等多元化业务。今年以来,截至目前,园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同比增幅依然超过 30%。同时,南京还陆续引进阿里巴巴江苏总部、小米华东总部、字节跳动南京研发中心、龙芯中科南方总部等一批龙头企业重大项目,为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集群再添生力军,并且南京也明确目标:到2025年,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规模超1万亿元。文章来源:江苏经济报 |
|
2022-02-24 |
以百亿级重大项目的投产达效,推动千亿级产业链的加速成型 | |
慧选网从召开的宿迁市加快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暨招商引资大会上获悉,为进一步加快建设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宿迁提出2022年确保规上工业总产值达4000亿元。去年宿迁全面启动实施建设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三年行动计划,工业经济增速保持领先。全年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3738亿元、增长31.9%,规上工业增加值、工业用电量分别增长16.7%、16.9%,分别列全省第一、第二位。“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抓好工业经济和招商引资就抓住了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宿迁市委书记王昊说。今年宿迁将紧扣建设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这一总目标,以千亿产业培育为重点,进一步壮大宿迁制造规模。围绕健全“6+3+X”制造业产业体系,加快建设重点产业链条,确保年内规上工业总产值达4000亿元。持续提升主导产业能级,加快建设中国酒都、新兴纺都、光伏之都,力保六大主导产业产值增长20%以上。大力培育重点产业链条,年内20条重点产业链产值增长18%以上。加快恒力新材料、国望高科等“强链”项目建设,切实以百亿级重大项目的投产达效,推动千亿级产业链的加速成型。文章来源:中国江苏网 |
|
2022-02-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