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世运会闭幕 中国队九金收官 | |
在美国亚拉巴马州伯明翰举办的第十一届世界运动会17日落下帷幕,中国代表团获得9金4银1铜,排名金牌榜第十位。本届世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一行共73人参加了无人机、保龄球、霹雳舞、荷式篮球、壁球、蹼泳、滑水、武术等8个项目的比赛,其中蹼泳和武术表现尤为亮眼。蹼泳队为中国代表团贡献5金4银1铜,舒程静、胡瑶瑶、陈思佳、许艺川更是以1分08秒95夺得女子4X50米接力冠军,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武术方面,中国代表团参加的四个项目全部夺冠,其中“00后”小将张雅玲在女子南拳南刀全能项目上展现出极强实力,分数一骑绝尘;吴照华、刘忠鑫和赖晓晓也都表现出色,为中国队成功摘金。世运会十个比赛日共产生223枚金牌。德国队以24金7银15铜位列金牌榜首位,美国队和乌克兰队分列二、三位。2025年世界运动会将于成都举办。当日在美国伯明翰“保护生命”体育场举行的闭幕式上,国际世界运动会协会会旗被正式移交到成都代表团团长杨慎微手中,“成都时间”展演和憨态可掬的熊猫人偶形象也引来阵阵掌声。世界运动会于1981年首次举办,是一项以非奥运会项目为主的国际性综合体育赛事。本届世界运动会原计划于2021年举行,但由于当时亚拉巴马州疫情形势严峻,因此推迟一年。来源:新华网 |
|
2022-07-19 |
央企重组整合再提速 国资委明确改革重点 | |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即将收官之际,中央企业重组整合又有新动作:在国务院国资委的主持下,13组专业化整合项目日前进行了集中签约,涉及23家中央企业,约占国资委监管央企数量的四分之一。作为当前国企改革的“重头戏”,央企重组整合加快推进,对宏观经济和国企自身发展意味着什么?接下来这一领域的改革还有什么安排?资源向优势企业和主业企业集中专业化整合,是指企业通过资产重组、股权合作、资产置换、无偿划转、战略联盟等方式,打破企业边界,将资源向优势企业和主业企业集中。国资委此前曾明确表示,2022年将重点深化跨行业、跨领域、跨企业的专业化整合。此次集中签约,除中央企业外还涉及海南省国资委及地方国有企业,涵盖数字科技、能源装备、供应链服务等领域。项目包括中国电子和中国物流数字科技平台合作项目、航天科工和东方电气集团能源装备企业划转项目、招商局集团和厦门象屿供应链服务合作项目等。在签约现场了解到,这批整合项目既有同类业务的横向集聚,又有产业链上下游的纵向贯通。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是以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为主业的央企,具有计算机CPU和操作系统关键核心技术。中国物流集团有限公司是通过整合央企物流资源而组建的一家“年轻”央企,去年12月刚刚成立。两家企业此次签约推进战略协同,将围绕共建现代物流体系和物流数字科技平台,全面加强数字化转型、网络安全、综合物流服务等方面合作。央地合作也是此轮专业化整合的一个亮点。签约当日,中国航空器材集团有限公司与海南省就中国通用航空有限责任公司股权整合达成了合作意向。双方将围绕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任务,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大力培育通用航空市场,发展通用航空新业态,加强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业内对这项改革颇为期待,认为改革不仅将提升企业竞争实力,也将助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速落实落地。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要在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上取得明显成效,这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提出的重要目标之一。作为这一领域的重要改革举措,国企战略重组和专业化整合近年来动作不断。过去10年中,先后有26组47家中央企业实施战略性重组,并新组建、接收了国家管网集团等9家中央企业,仅在2021年就有中国星网集团、中国电气装备集团、中国物流集团、中国稀土集团4家新央企先后亮相,国资委监管的央企数量从117家调整至97家。“有些专业化整合组建了新的央企,更多的专业化整合则是将同类业务或上下游业务从非主业央企集中到了主业央企。”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员刘兴国分析说,无论哪一种整合方式,目的都是为了服务国家战略、优化国有经济布局、促进实现高质量发展。2021年8月19日,工人在鞍钢新4号高炉进行高炉出铁作业。整合油气管网资源组建的国家管网集团加快构建“全国一张网”,推动油气保供能力持续增强;鞍钢重组本钢后,进一步提升产业集中度,“南有宝武、北有鞍钢”的钢铁产业新格局加快形成;央企煤炭资产管理平台公司——国源时代煤炭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整合了10家央企的煤炭资源,涉及产能超2.8亿吨、资产总额1400多亿元,推动央企主业进一步聚焦……“当前,国际国内环境中一些突发因素超出预期,全球市场剧烈波动,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遇到挑战,经济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表示,在此背景下,深入实施行业领域更广、参与层面更宽、精细程度更高的专业化整合,有利于中央企业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对于落实国家战略、服务发展大局具有重要意义。在“合”字上多下功夫这项改革下一步将如何深化?日前召开的中央企业深化专业化整合工作推进会、中央企业负责人研讨班等会议传递出新的信息。推动资源不断向主业企业集中、向优势企业集中、向“链长”企业集中。翁杰明表示,要通过深入开展央企间资源有效整合,在检验检测、医疗健康、装备制造、人工智能、新能源、云计算、钢铁、物流等重点领域和战略性、前瞻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竞争能力强、资源配置优的一流企业,并努力实现“应整尽整”“应合尽合”。聚焦提升核心竞争力,推进企业内部深度整合融合。全面梳理央企集团业务板块,厘清业务边界,打造发展更为专业的子企业;推动区域布局更成体系,解决管理“叠床架屋”、投资建设重复等问题;坚决退出不具竞争优势、缺乏发展潜力的非主业、非优势业务和低效、无效资产……根据中央企业的发展实际,国资委已经明确了一系列改革重点。此外,中央企业与地方国企之间的重组整合有望继续“加码”,在培育与地方发展定位相契合的支柱产业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优势;同时,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在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优化调整中的作用也将得到进一步发挥。重组整合,重组是第一步,未来还要在“合”字上多下功夫。“重组完成后,还需同步做好内部体制机制、文化、管理、技术、市场资源等多领域的深层次整合协同,而这些深层次的整合更重要,也更具难度。”刘兴国说。据了解,国资委计划加大指导督促力度,做好重点整合项目的协调推动,探索建立专业化整合资源信息对接共享机制,适时对重点企业、项目开展整合效果评估,推动这项改革举措取得更大成效。来源:新华网 |
|
2022-07-19 |
《黄河文物保护利用规划》:至2025年完成黄河文物资源调查 | |
18日从国家文物局获悉,根据国家文物局等多部门近日联合印发的《黄河文物保护利用规划》,至2025年,我国将完成黄河文物资源调查,建立黄河文物资源数据库,发布一批重要黄河文物名录。根据规划,我国将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基础上,以黄河沿线文物保护单位为重点,以古遗址、古墓葬、石窟寺、古建筑、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为主体,适当兼顾黄河故道地区,全面开展黄河文物资源专项调查,厘清黄河文物的数量、类型、分布、特征及保护利用状况。规划明确,要构建黄河文物展示体系。以黄河文物为主要载体,协同黄河水利遗产、农业文化遗产、交通遗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等,以“人类发源”“文明历程”“生产生活”“水利遗产”“水陆交通”“艺术荟萃”“民族融合”“人文景观”“革命传统”九大价值主题为主线,形成黄河文化重要展示节点。来源:新华网 |
|
2022-07-19 |
“清朗·2022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启动 | |
7月18日拍摄的“清朗·2022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启动仪式现场。“清朗·2022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18日在京启动。记者从启动仪式上获悉,专项行动为期2个月,将聚焦未成年人使用频率高的短视频、直播、社交、学习类APP、网络游戏、电商、儿童智能设备等平台,集中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涉未成年人问题乱象。“清朗·2022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启动仪式由中央网信办、国务院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举行。记者了解到,此次专项行动包括严格管控侵犯未成年人个人隐私问题、严厉查处诱导未成年人参与直播打赏、查处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账号租售服务信息等10个方面整治重点。其中,严格管控侵犯未成年人个人隐私问题,将查处对未成年人人身攻击、侮辱谩骂等网络欺凌行为,清理对未成年人造成不良导向的污言秽语等内容。严肃查处利用“网红儿童”牟利以及让未成年人做出不雅姿势、性暗示动作吸引流量问题,整治诱导未成年人做危险动作等行为。同时,还将督促网站平台不得为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提供网络主播服务,严厉查处诱导未成年人参与直播打赏的问题。 来源:新华网 |
|
2022-07-19 |
《国民旅游休闲发展纲要(2022—2030年)》提出保障旅游休闲时间等10项重点任务 | |
18日获悉,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近日联合印发《国民旅游休闲发展纲要(2022—2030年)》,旨在进一步优化我国旅游休闲环境,完善相关公共服务体系,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丰富旅游休闲内涵,促进相关业态融合。纲要提出部署培育现代休闲观念、保障旅游休闲时间、优化旅游休闲空间、丰富优质产品供给、完善旅游休闲设施、发展现代休闲业态、提升旅游休闲体验、推进产品创新升级、持续深化行业改革、不断加强国际交流等10项重点任务,具体包括优化全国年节和法定节假日时间分布格局、规划建设环城市休闲度假带、以社区为中心打造休闲生活圈、完善休闲服务设施、发展新兴休闲业态、实施旅游休闲高品质服务行动、开发数字化文旅消费新场景等一系列具体举措,进一步激发旅游休闲发展内生动力。据介绍,《国民旅游休闲发展纲要(2022—2030年)》的印发,将加快推进国民旅游休闲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来源:新华网 |
|
2022-07-19 |
习近平向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致贺信 | |
7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致贺信。习近平强调,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璀璨的农耕文明,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责任。中国积极响应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倡议,坚持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不断推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方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共同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进一步挖掘其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科技等方面价值,助力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当日在浙江省青田县开幕,主题为“保护共同农业遗产,促进全面乡村振兴”,由农业农村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来源:新华网 |
|
2022-07-19 |
《港口基础设施维护管理规定》解读 |
港口是重要的基础性、枢纽性设施。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港口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为加强和规范港口基础设施维护工作,提高港口基础设施使用寿命,推动港口高质量发展,日前,交通运输部制定印发了《港口基础设施维护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将于2022年9月1日起施行。为便于更好地理解《规定》内容,切实做好贯彻实施工作,现就《规定》的制定背景和主要内容解读如下:一、制定背景港口基础设施维护是提高港口基础设施使用寿命、保障港口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港口基础设施总量居世界前列,已从大规模建设阶段向建设和维护并重阶段转变。但由于《港口法》出台时间较早,对港口基础设施维护未作出具体规定,长期以来,“重建设、轻维护”“重生产、轻维护”等现象较为普遍,维护不规范、不到位已成为港口安全生产的重要风险点。为指导港口基础设施管理和维护,2012年部印发了《港口设施维护管理规定(试行)》(交水发〔2012〕728号,以下简称728号文),虽对于加强和规范港口基础设施维护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文件效力层级较低,难以发挥必要的监管作用。为保障港口可持续发展,需在对728号文补充、调整和完善的基础上,上升为部门规章。二、主要内容《规定》建立了港口基础设施维护的基本制度,对维护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规定》共七章三十三条,包括总则、维护计划、检查和检测评估、设施维修、档案与信息报送、监督检查、附则。(一)关于适用范围。《规定》将港口基础设施的范围限定在码头及其同步立项的配套设施、防波堤、锚地以及护岸等基础设施。主要考虑:一是,实践中行业对于港口基础设施的范围已形成基本共识,包括《港口法》明确的航道、防波堤、锚地等港口公用基础设施,以及码头及其同步立项的配套设施等实现港口核心功能的基础设施。二是,现行《航道养护管理规定》(交通运输部令2020年第20号)、《沿海航标管理办法》(交通部令2003年第7号)、《内河航标管理办法》(交通部令1996年第2号)已对包括沿海和内河航道在内的航道养护以及航标维护作出系统性制度安排,《规定》可不再重复规定。(二)关于监管主体和责任主体。一是依据部“三定”方案和《港口法》确定的监管体制,明确港口基础设施维护管理由部和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指导,港口所在地的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具体实施监管工作。二是明确港口公用基础设施维护主体由地方政府确定,其他港口基础设施由港口经营人负责维护。对港口基础设施经营人和所有人不是同一主体的情况,应当由港口经营人承担港口基础设施维护具体工作,维护经费由经营人和所有人通过合同约定承担义务。(三)关于港口基础设施维护制度。《规定》明确维护计划、检查和检测评估、设施维修等方面制度。一是明确了维护计划是维护单位对港口基础设施的维护活动作出的工作安排,可以是年度性安排,也可以是非年度性安排,包括维护内容、标准、资金筹措方案等,并规定了维护计划编制依据和变更情形。二是检查和检测评估是港口基础设施维护的基础性环节。维护单位作为责任主体,应当按照维护计划、实际运行情况等开展检查。出现地基基础、主体结构明显或者超过有关规定的沉降、位移、变形、开裂,达到设计使用年限或者检测评估周期等特定情形,维护单位应当委托具备国家规定资质的检测单位进行检测评估。检查结论和检测评估报告作为停止或者限制使用以及开展维修的依据。《规定》不新设资质许可,被委托的检测单位依据国家现有的法规要求取得相应资质。三是设施维修是保持或者恢复港口基础设施良好技术状态的重要手段。《规定》明确经检查或者检测评估发现港口基础设施损坏或者不满足使用要求的,维护单位应当及时维修,将规模较大、技术复杂且涉及结构安全的维修明确为“专项维修”,并从设计、核验等环节提出了具体要求;鼓励对公用基础设施、客运和危化品码头等专项维修实施监理。为避免专项维修与改扩建混淆,对专项维修和改扩建进行了区分,明确需改变港口基础设施使用功能、泊位性质、靠泊等级等情形,应当履行基本建设改扩建程序。(四)关于监管方式和公共服务。一是落实国务院“放管服”改革要求,明确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原则上应当采取“双随机一公开”方式进行监督检查,提升管理效能。二是要求停止或者限制使用与生产经营密切相关的码头、锚地时,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开,便于相对人及时知悉。三是明确了维护单位制定港口基础设施台账、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以及档案和信息报送具体要求,确保港口基础设施维护活动底数清、可追溯。(五)关于与相关法律法规的衔接。在港口基础设施维护工作中涉及房屋建筑、石油石化、应急、防灾减灾、消防、生态环保等其他领域管理事项的,还应当符合相应领域的法规规定和强制性标准要求,并接受依法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相关部门的监管。 转自:交通运输部网站 |
2022-07-18 |
推动国有大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保持较快增长 | |
银保监会办公厅7月11日发布《关于进一步推动金融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下称《通知》),明确表示各银保监局和银行保险机构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进一步加大对制造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优化重点领域金融服务,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接续支持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等恢复发展的金融政策,强化保险对制造业企业的风险保障水平、为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长期稳定资金支持,提高金融服务专业化水平,增强金融风险防范化解能力,加强金融监管和政策协调。《通知》明确,国有大型银行要优化经济资本分配,向制造业企业倾斜,推动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政策性银行要结合职能定位,更好发挥政策性金融对制造业的支持作用。2月,发改委等12部门联合印发《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若干政策》,其中在金融信贷政策方面,就提出2022年要推动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继续较快增长。今年以来,国有大行加大对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力度,贷款增速显著提升。截至5月末,交通银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近30%;农业银行截至4月末的制造业中长期贷款较年初增长21%。银保监会副主席肖远企在此前的“中国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截至目前,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10.45万亿元,占制造业贷款的41.35%。他指出:“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逐步形成。过去十年,银行业保险业着力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助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取得积极成效。”对汽车、家电等重点制造业企业,《通知》明确要优化制造业外贸金融服务,支持其“走出去”;对吸纳新市民就业较多的制造业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加强数据和信息共享,运用应收账款、存货与仓单质押融资等方式,为依托制造业产业链的核心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等。对于那些前期信用良好,但因疫情暂时遇困的企业,《通知》表示,要避免盲目抽贷、断贷、压贷。对于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通知》则表示,要强化保险机构对其风险保障水平,完善科技保险服务,加大知识产权、科研物资设备和科研成果质量的保障力度,推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和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机制试点。此外,《通知》要求银行保险机构提高金融服务专业化水平,结合自身市场定位和发展规划,将服务制造业发展纳入公司战略,并且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可适度下放贷款审批和产品创新权限,优化评审评议流程,提高分支机构“敢贷愿贷”积极性。银行保险机构还要增强金融风险防范化解能力。银行机构要做实贷款“三查”,严格制造业贷款分类,真实反映风险情况。做好信贷资金用途管理和真实性查验,切实防范套取和挪用风险。坚决防止通过票据虚增贷款规模、资金空转。鼓励依法合规通过核销、转让等方式,加大制造业企业不良贷款处置力度,有序退出“僵尸企业”。保险机构则要加强资本管理和资本约束,提高偿付能力风险管理水平,有效识别管理各类风险,健全审慎稳健资金运作机制,防范风险跨行业传递。坚决打击各类非法金融活动,全力维护金融市场秩序,着力提高风险管控能力。 转自:证券时报网 |
|
2022-07-18 |
央行:上半年人民银行降低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 上缴结存利润9000亿元 | |
7月13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2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情况。人民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人民银行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加大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力度,发挥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的双重功能,主动应对努力服务实体经济,稳住经济大盘,今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显示,当前流动性合理充裕,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较大,信贷结构优化、企业的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率有所提升。一是流动性合理充裕。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较大,上半年人民银行降低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上缴结存利润9000亿元,合理增加流动性供给,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6月末,广义货币同比增长11.4%,比上年同期高2.8个百分点,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21万亿元,同比多增3.2万亿元,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13.6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9192亿元。二是信贷结构持续优化。人民银行充分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的精准导向作用,推出多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加大普惠小微贷款的支持力度,支持中小微企业稳定就业,不断强化对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6月末投向制造业的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9.7%,比各项贷款的增速高18.5个百分点,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3.8%,比各项贷款增速高12.6个百分点,普惠小微授信户数为5239万户,同比增长36.8%。三是企业的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上半年人民银行持续优化中央银行政策利率体系,加强存款利率监管,着力稳定银行负债成本,6月份新吸收定期存款利率为2.5%,比上年同期低16个基点,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潜力,一年期LPR和五年期LPR分别下降10个基点和20个基点,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6月份新发放的企业贷款利率为4.16%,比上年同期低34个基点。 转自:央视新闻客户端 |
|
2022-07-18 |
国家统计局:实现5.5%目标有挑战 有望继续回升保持在合理区间 | |
7月15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2022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有媒体提问:如果没有新冠疫情的影响,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大概是多少?您如何看待下半年的经济恢复对实现全年5.5%GDP增长目标的可能性?对此,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表示,关于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很多机构和学者都进行了测算,测算结果有一定的差异。总的来看,多数结论认为,现阶段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大概在5%-6%之间。未来随着中国经济体量增大,劳动力资源环境约束增强,潜在增长率水平也会逐步降低。但是从全球范围来看,5%-6%的潜在增长率仍然处于中高水平,特别是中国这么大的经济体量条件下,能保持中高水平增长是非常不容易的,也表明我国经济增长的潜力还是比较大的。付凌晖表示,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虽然我国人均GDP已经突破了1万美元,但是和发达国家4万美元以上的人均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这种差距也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巨大空间和潜力。需要指出的是,国际环境复杂严峻,叠加世纪疫情,全球化发展遭遇逆流,国内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处于关键时期,我国经济增长达到潜在水平的难度在加大。保持经济平稳增长,仍要付出艰苦努力。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顶住了超预期因素冲击保持增长,非常不容易。当前,世界经济滞胀风险上升,外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国内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犹存,实现全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有挑战。付凌晖同时也表示,要看到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韧性强的特点明显,宏观政策调节工具丰富,推动经济持续恢复具备较多有利条件。从下半年情况看,随着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力推进稳经济的各项政策措施效应不断显现,我国经济有望继续回升保持在合理区间。下阶段,要抓住经济企稳回升的有利时机,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总体要求,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抓好一揽子稳定经济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夯实经济恢复基础,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转自:澎湃新闻 |
|
2022-07-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