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国家公路6万公里,背后有何考量? | |
国家公路网规划修编调整,提出了到2035年的布局方案阅读提示2013年发布的《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年—2030年)》提出,国家公路网规划总规模约40.1万公里。近日发布的《国家公路网规划》提出了国家公路网到2035年的布局方案,总规模约46.1万公里。新增国家公路一半以上都布设在西部地区,并进一步强化了国家公路对中小城市和县城的连接覆盖,增强了地市之间的便捷联系。近日,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国家公路网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正式对外公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出台了《国家干线公路网(试行方案)》《国道主干线系统规划》《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年—2030年)》等4个国家级干线公路规划。其中,2013年发布的《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年—2030年)》提出,国家公路网规划总规模约40.1万公里。《规划》对此进行了修编调整,提出了国家公路网到2035年的布局方案,总规模约46.1万公里。从40.1万公里到46.1万公里,新增公路通向何处?有何考量?将给百姓带来什么?新增哪些公路?根据行政等级划分,我国公路分为国家公路、省级公路和农村公路。经过各方努力,截至2021年底,国家高速公路建成12.4万公里,基本覆盖地级行政中心;普通国道通车里程达到25.8万公里,基本覆盖县级及以上行政区和常年开通的边境口岸。与2013年版的规划相比,《规划》总规模增加了约6万公里。其中,国家高速公路净增里程约2.6万公里,7条首都放射线、11条北南纵线、18条东西横线的主骨架没有变,主要是增设了12条都市圈环线、11条并行线和58条联络线,调整了6条既有规划路线走向;普通国道净增里程约3.4万公里,主要增设101条联络线,调整了41条既有规划路线走向。“新增国家公路一半以上都布设在西部地区,主要是用于改善出疆入藏交通运输条件、提升西部陆海新通道能力、强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枢纽功能、增强沿边抵边等重点区域路网韧性、提高优质产业资源联通效率等。”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副司长王松波举例说,增设的四川白玉至西藏波密普通国道,在国道G317和G318之间又开辟了一条新的入藏通道。在西部陆海新通道中增设了四川屏山至贵州兴义、贵州贵阳至广西北海等国家高速公路。为何新增?“目前我国仍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期,将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联动、特色化发展,人口经济和资源要素总体呈现出向城市群、都市圈集聚的趋势。”王松波分析说。对此,《规划》从强化城市群核心城市间交通联系、支撑城市群交通一体化发展、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等方面,对国家公路网进行补强。比如,增设了12条服务特大、超大城市的都市圈环线,包括哈尔滨都市圈环线、郑州都市圈环线、成都都市圈环线等。同时,《规划》进一步强化了国家公路对中小城市和县城的连接覆盖,增强了地市之间的便捷联系。比如,新增了福建泉州至广东梅州、江西抚州至江西吉安等路线,将国家高速公路覆盖范围拓展到了所有城区人口10万以上的市县。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我国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正在加快形成。为强化与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规划》进一步优化了国家公路网与亚洲公路网和国际经济合作走廊的衔接,加强了对边境口岸及县市的连接。比如,对内蒙古甘其毛都、内蒙古策克等重要口岸新增了国家高速公路的连通。王松波介绍,为支撑构建国家安全战略屏障、构筑强大稳固的现代边海防体系,《规划》还着重构筑了以国家高速公路为主体、串联沿边沿海地区地级行政中心等重要节点的临边快速通道,进一步完善了沿边国道和抵边公路路线布设。还有的新增路线是为了增强与其他交通方式衔接与产业融合发展。《规划》重点新增了一批普通国道路线,加强了对重要景区和交通枢纽的连接。比如,通过新增内蒙古呼伦贝尔至内蒙古罕达盖、广西钦州至广西崇左等路线,实现了普通国道对25条国家旅游风景道的全覆盖。王松波表示,《规划》的布局总体思路是“用足存量,做优增量”,对于新增路线更加注重精准和有效供给。能给百姓带来什么?根据《规划》,将实现全国所有县市15分钟上普通国道,地级行政中心和城区人口10万以上的市县30分钟上国家高速公路。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副院长石良清表示,国家高速公路要连接的这些城区人口10万以上市县虽然仅占全国市县总数的44%,但承载的人口占比达到74%,能够更好地兼顾效率与公平,也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城镇化发展需要。《规划》路网建成后,将形成城市群“多中心放射”,区际、省际、群际间“多通道连通”,重要通道“多线路互补”的多中心网络化路网格局。王松波表示,东中部地区省会到地市当日往返、地市到县半日往返,西部地区省会到地市当日到达将实现;全国特大超大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都市圈1小时通勤需要将被满足。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汪东杰举例说,《规划》新增杭州至上饶高速、扬州至乐清高速、杭州都市圈环线等一批关键项目,加快实现杭州至地级市、地级市至所辖县(市)、城市主城区3个“1小时交通圈”,有力支撑“全国123出行交通圈”建设。《规划》还让衔接融合更加顺畅。国家公路网全面覆盖了5A级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区),强化了公路交通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同时,连接了全国所有重要的交通枢纽,包括74个重要港口、106个铁路枢纽、453个民航运输机场。来源:工人日报 |
|
2022-08-02 |
期货和衍生品法8月1日起施行 业界期待发展新机遇 | |
期货和衍生品法是我国首部规范期货交易和衍生品交易行为的专门法律。8月1日,这部我国期货和衍生品领域的“基本法”正式施行。“期货和衍生品法是我国期货和衍生品市场30多年发展经验和监管实践的系统集成,它的施行标志着我国期货和衍生品市场发展进入新的法治化轨道。”中国期货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说。图为大连商品交易所在多个城市的商业楼宇设立“普法走廊”,向公众介绍期货和衍生品法。(大商所供图)监管部门依据期货和衍生品法加快对现有相关规章的“立、改、废、释”工作。证监会起草了《关于修改部分证券期货规章的决定》《关于修改部分证券期货规范性文件的决定》,对8部规章、15部规范性文件的部分条款予以修改,并于6月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期货和衍生品法强化风险防控和交易者保护,有利于充分发挥法律对市场秩序的保障力和威慑力。”大连商品交易所相关负责人说,该法施行有利于提高一线监管的标准化水平,为规范行使监管权提供法律依据。南华期货董事长罗旭峰认为,期货和衍生品法的施行,为监管部门制定有关监管条例提供了法律依据,有助于防范化解相关金融风险。业内人士透露,期货和衍生品法为行业和市场创造了有法可依的法治条件。围绕期货和衍生品法的具体内容,行业将会有多项创新发展举措配合期货和衍生品法的施行,其中涉及改革品种上市机制、完善交易机制、推动经营机构由传统经纪商向风险管理服务商转型、完善交易者结构、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来源:新华社 |
|
2022-08-02 |
基本养老金上调4% 各地多措并举保障按时足额发放 | |
刚刚过去的7月,多省份密集发布上调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通知。截至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已亮出方案。4月以来推出的缓缴养老保险费政策,是否会影响相关人员养老金待遇?未来几年进入退休高峰期,如何保障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总体涨4%将惠及超过1.3亿退休人员今年5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联合下发通知,明确从2022年1月1日起,为2021年底前已按规定办理退休手续并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的退休人员提高基本养老金水平,总体调整水平为2021年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的4%。“新华视点”记者发现,截至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已发布了具体方案。各地均采取定额调整、挂钩调整和适当倾斜相结合的办法,并要求调增的养老金在7月底前发放到位。据了解,定额调整主要体现社会公平原则,不同省份的调整金额从20元至60元不等。以广东为例,退休人员每人每月增加28元。挂钩调整体现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激励机制。以江西为例,如按缴费年限挂钩调整,对缴费年限15年及以下退休人员每人每月增加16.5元,超过15年的按每满一年增加1.1元调整;按基本养老金水平挂钩调整,则每人每月按本人2021年12月份基本养老金的1.23%增加。政策适当倾斜,则体现对高龄人员、企业退休军转干部和艰苦边远地区退休人员的重点关怀。比如,黑龙江对年满70至79周岁老人每人每月额外增加30元;年满80周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额外增加40元;对艰苦边远地区退休的人员,根据地区类别分别额外增加5元、10元和15元。“提高养老金这一民生保障重要举措,将惠及超过1.3亿多退休人员。”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说。阶段性缓缴社保费政策不影响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为助企纾困稳就业、保民生,今年我国对5个特困行业企业、17个其他行业的困难企业以及受疫情影响严重地区的困难中小微企业,实行阶段性缓缴社会保险费政策;对以个人身份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体工商户和各类灵活就业人员,2022年缴纳费款有困难的,实行可自愿暂缓至2023年底前缴费政策。阶段性缓缴社保费政策减少了养老保险基金当期收入,是否会影响2022年上调养老金政策的落地?“缓缴社保费政策是经过认真细致测算的,基金可以承受,能够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人社部养老保险司副司长亓涛说,特别是加大对基金困难省份资金支持力度,上半年已完成1200多亿元的资金缴拨工作,有效均衡了省际间的基金负担。从账目看,根据人社部数据,3月末,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年度收支规模达到了12.6万亿元,累计结存超过6万亿元,基金运行总体平稳,整体上收大于支,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是有保障的。同时,中央财政补助力度持续加大,专项用于确保基本养老待遇发放。据财政部社会保障司副司长郭阳此前介绍,2021年,中央财政安排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补助资金的规模已经达到了约9000亿元,今后还会进一步增加。深化改革推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更加可持续未来几年,随着上世纪60年代生育高峰出生人口陆续达到退休年龄,领取养老金的人数将有所增加。部分年轻人对养老金上涨的可持续性,以及未来自身养老保险待遇能否保障有所担忧。“社会保险法明确规定,根据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物价上涨情况,适时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郑功成说,我国已经建立实施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合理调整机制。总的原则是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把提高保障水平建立在经济和财力可持续增长的基础上。同时我国持续深化改革、优化制度,确保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长期可持续。截至2021年末,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超4.8亿人,比上年末增加2453万人。“我国正在推动放开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户籍限制,允许2亿灵活就业人员在就业地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扩大覆盖面的空间较大。”郑功成表示。提高统筹层次也在加快推进。2022年1月1日起,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正式实施。截至目前,多数省份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信息系统上线运行。“资金在全国范围内互济余缺,有利于发挥基金的规模效应,增强支撑能力。这就在制度上解决了基金的结构性矛盾问题,困难地区的养老金发放更有保障,推动养老金制度更可持续。”亓涛说。作为对基本养老保险补充的个人养老金制度也于今年4月推出。人社部正在会同相关部门制定配套政策,确定个人养老金制度试行城市。“养老保险基金是老百姓托付给国家管理的‘养命钱’。我们将多措并举,管好用好养老保险基金、让亿万老人老有所养。”亓涛说。来源:新华网 |
|
2022-08-02 |
C919完成取证试飞,我们啥时候能坐上它? | |
据中国商飞微信公众号消息,8月1日,国产大型客机C919完成取证试飞。消息一出,可谓振奋人心。那么,完成取证试飞是否就意味着我们马上就能和C919见面呢?国产大飞机距离商业运营还有多远?“一个里程碑式的节点”“取证试飞是一个典型的‘边飞边取’模式。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民航局都会让中国商飞公司整改。”民航资源网专家李瀚明告诉中新财经,“顺利完成取证试飞相当于完成了取证的实质性工作。”“完成取证试飞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节点。它是指试验机型完成了所有试飞的规定动作。”中国航协运输专家智库特聘专家、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经管学院副院长綦琦告诉中新财经,“接下来就是试飞数据和文档的整理,材料的总结和上报。最终需要适航领域专家的评审,才能颁发适航证。”“(国产)大型民航客机在我国取证尚属首次,这也相当于一个教学的过程。”綦琦表示,完成取证试飞是C919大型客机获取适航证的必要条件。“随后可能还要进行一些相应的调试,或是进行一些补充科目的试飞。具体要看数据情况决定。”商业运营前,还要完成这些任务“取得适航证是下一个重要节点。”綦琦称,在取得适航证后,中国商飞公司会按照协议交付给首家启动用户(航空公司),随后启动用户将飞机编入它的机队序列,才能安排相应的航班。“目前距离国产大型客机C919正式进行商业运营距离已经不远。”李瀚明表示,一方面,需要取得飞机“行驶证”,也就是机型层面和具体飞机层面的适航证和登记证;另一方面,相应的飞行员也要取得该机型的“驾驶证”,飞行员需要学习该机型的操作等工作。“此外,作为承运人的航空公司,还需要有维修C919、培训C919驾驶员的资质。在这些都完成后,国产大型客机C919就能正式进行商业运营,与乘客见面。”李瀚明补充道。据中国商飞官网介绍,目前,国产大型客机C919已经拥有了累计28家客户815架订单。其中中国东方航空作为国产大飞机C919全球首家启动用户,早前曾与中国商飞公司正式签署5架C919购机合同。此外,国航、南航、海航、川航、幸福航、河北航等也有意向订购。C919大事记:从总装下线到完成取证试飞耗时近七年据悉,C919大型客机是我国按照国际民航规章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喷气式民用飞机,座级158-168座,航程4075-5555公里。时间拨回近七年前,2015年11月2日,C919首架机在浦东基地正式总装下线。2016年12月25日,C919飞机首架机交付试飞中心。2017年5月5日,C919大型客机在上海首飞,随后在同年11月10日从上海转场西安阎良,正式开展后续试飞取证试验工作。2017年12月17日,第二架C919飞机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完成首次飞行。2018年3月24日,C919飞机102架机(C919第二架机)顺利完成第5次试飞,并于2018年7月12日转场东营试飞基地。2019年10月24日,C919大型客机105架机(C919第五架机)完成首次试验飞行。2020年2月23日,C919大型客机106架机转场东营试飞。从2022年7月开始,全国多个机场都出现了国产大飞机C919的身影。7月4日C919落地烟台市蓬莱国际机场;7月5日,C919首次在雨中的郑州机场完成起降;7月7日12时01分,国产大飞机C919在武汉天河机场落地;7月8日,C919先后在桂林机场、北海机场进行功能和可靠性试飞任务;7月12日,C919首航北京大兴国际机场。2022年8月1日,C919完成取证试飞。来源:中国新闻网 |
|
2022-08-02 |
多部门联合发文要求加强高温天气下劳动者权益保障 | |
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获悉,人社部、全国总工会等多部门近日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高温天气下劳动者权益保障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指导和督促用人单位合理安排劳动者在高温天气下的户外工作时间,尽量避开酷热时段作业,适当增加劳动者休息时间和轮换班次,尽量缩短室外连续工作时间。通知强调,要指导和督促用人单位落实各项防暑降温措施,对不适宜高温天气作业的劳动者及时协商调整工作任务,并及时向符合条件的劳动者发放高温津贴。通知提出,各级协调劳动关系三方要充分认识做好高温天气劳动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组织领导,密切协同配合,指导和督促用人单位落实好高温天气下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主体责任。包括健全防暑降温工作制度,加强劳动者身体健康检查,合理调整劳动者工作时间,科学确定劳动强度;全面改善劳动条件,开展高温天气作业危害及防护等职业健康知识培训;完善劳动者高温天气作业时突发疾病应急处置预案,及时组织救治,最大限度减少高温天气作业对劳动者身体健康带来的危害,全力保障劳动者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通知要求,各级人社部门要加强执法检查,畅通举报投诉渠道,依法查处用人单位违法行为。各级工会要认真履行监督检查职责,督促用人单位落实劳动保护和防暑降温规定。各级企联和工商联要引导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关心关爱劳动者身心健康,落实好防暑降温各项措施。来源:新华网 |
|
2022-08-02 |
新华全媒+丨完成多项试验 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研制任务稳步推进 | |
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贮箱正在完成多机并联静动联合试验。(航天科技集团一院供图)从航天科技集团获悉,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研制近日完成多项试验,取得新进展。其中,三级发动机整机试验圆满完成,验证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多机并联、箱底传力关键技术的重要试验顺利完成。航天科技集团六院101所完成了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三级发动机整机高工况长程试验。试验中,发动机按预定程序起动,主级工作平稳并按程序正常关机,继完成首次长程点火试验后再获成功。本次试验创造了低压火炬点火氢氧发动机高工况模式下单次点火时长最长的纪录,验证了发动机及组件状态、火炬点火系统工作可靠性等。这一试验的圆满成功,表明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研制任务正稳步推进。此外,航天科技集团一院702所近日完成了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多机并联静动联合试验,有力支撑了该型火箭研制顺利转入初样阶段。本次试验是验证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多机并联、箱底传力关键技术的重要试验,是型号转入初样研制阶段的标志性工作。航天科技集团一院702所所长王晓晖表示,该试验圆满完成标志着我国首次突破大载荷静动联合试验技术,是试验方法和试验能力的一次创新,为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采用多台大推力发动机并联技术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基础级模块直径为5米,安装多台120吨推力的发动机。航天科技集团一院702所副总设计师朱曦全说,大推力发动机多机并联技术是我国运载火箭首次采用,是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需要深化攻关的关键技术之一。为分析解决该问题,验证设计方案的有效性,技术团队设计实施了此次多机并联静动联合试验。来源:新华社 |
|
2022-08-02 |
央行: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支持 | |
从中国人民银行了解到,下半年人民银行将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支持,保持金融市场总体稳定,巩固经济回升向好趋势,抓好政策措施落实,着力稳就业、稳物价,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人民银行当日召开的2022年下半年工作会议提出,今年以来,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进一步加大,稳经济大盘重点领域得到有效金融支持。1月至6月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降至有统计以来新低。6月末,广义货币(M2)、社会融资规模、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速均超过10%,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加大。谈及下半年重点工作部署,会议指出,保持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实体经济的贷款投放,保持贷款持续平稳增长。引导实际贷款利率稳中有降。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重点发力支持基础设施领域建设。加大金融支持民营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力度。会议提出,人民银行将落实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监管要求,出台系统重要性保险公司评估办法。把好金融控股公司市场准入关,对金融控股公司开展全方位监管。加快推动柜台债券市场发展,稳步推进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工作。支持境外主体发行“熊猫债”,稳步推动“互换通”启动工作。有序扩大数字人民币试点。此外,会议指出,稳妥化解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化解中小银行风险。因城施策实施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保持房地产信贷、债券等融资渠道稳定,加快探索房地产新发展模式。督促平台企业全面完成整改,实施规范、透明、可预期的常态化监管,发挥好平台经济创造就业和促进消费的作用。来源:新华网 |
|
2022-08-02 |
迎峰度夏 我国电煤库存充足 国家能源局:能源供给能力和质量显著提升 | |
国家能源局相关人士27日在国新办就“加快建设能源强国全力保障能源安全”有关情况举行的发布会上表示,7月下旬到8月上旬负荷高峰期来临,预计全国用电负荷还将继续攀升。国家能源局今年以来提前着手,制定了多项强有力措施,全国的电力供需仍然平稳有序。据介绍,国家能源局全力以赴做好迎峰度夏的各项保障工作,目前全国电煤库存充足,电煤库存水平达到了历史同期的最好水平。煤电出力受阻和非计划停运的发电容量降至历史上的最低水平。坚决守住“不拉闸”的底线国家能源局电力司司长何洋表示,近期由于天气炎热,浙江等地要求一些工厂减产、有序用电,国家能源局已经注意到这个情况,此举主要是当地为应对高峰负荷,引导用户通过市场化方式主动降低负荷。何洋谈到,进入7月份,我国经济持续恢复增长,同时气温比去年同期偏高,特别是全球大范围出现了持续性的高温天气,我国电力消费和电力负荷也随之呈现较快增长。7月12日至15日的几天里,全国电力负荷屡创新高。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地方启动电力需求侧响应,利用市场化方式引导电力用户主动错峰、避峰,同时还能得到一定的经济补偿。据他介绍,电力需求侧响应是全球通用的一种电力负荷管理手段,可以有效达到减少尖峰负荷的目的,也能促进全社会的经济效益达到最优。何洋表示,随着“七下八上”负荷高峰期来临,预计全国用电负荷还将继续攀升。夏季高峰用电期间,采取适当的错避峰措施是必要的,但是会坚决守住“不拉闸”的底线,坚决确保民生用电。确保下半年的能源供应稳定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司长李福龙介绍,上半年,我国能源有效投资力度不断加大,能源重大项目的投资同比增长15.9%。他表示,今年我国已经具备开工条件的能源重大项目中,非化石能源的投资占87%左右。关于下半年能源供应预期,李福龙说,随着稳增长各项措施落地见效,预计我国能源消费仍将保持增长态势,增长速度和上半年比会有所加快。进入冬季取暖期以后,电力、煤炭、天然气的需求还会进一步增加。现在则需要稳妥度过夏季高峰,到11月后,要紧接着迎接冬高峰。“能源行业已经提前制定和实施相关的保障预案,多年来,国家能源局和有关地方、企业各方联动,已有行之有效的应对高峰时段用能需求的各项措施方案,我们将着力增强能源供应能力,确保下半年的能源供应稳定。”李福龙表示。数据显示,今年前6个月,我国进口原油2.5亿吨,天然气744亿立方米,煤炭1.15亿吨,电力29.6亿千瓦时,对保障国内能源供应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表示,下一步能源局将继续立足国内、多元保障、强化储备,完善产供储销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和风险管控能力,实现煤炭供应安全兜底、油气核心需求依靠自保、电力供应稳定可靠。上半年海外光伏市场需求持续旺盛国际能源价格大涨是否会倒逼各国加快绿色转型?我国新能源产业又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对此,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长李创军回应称,当前,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的普遍共识,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已经成为各国的一致行动,新能源也成了各国竞相角逐、争相投入的重点领域,是新一轮能源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主要战场。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海外光伏市场需求持续旺盛,实现了量价齐升,我们国家的组件出口量今年上半年达到了78.6GW,同比增长了74.3%,光伏产品的出口总额达到了259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13.1%。这是进出口的情况。“国家能源局将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先立后破,统筹谋划,加快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推动我们国家可再生能源实现高质量跃升发展。”李创军说。据悉,截至目前,第一批风光基地项目已经全面开工建设,第二批基地项目清单也已经印发,主要布局在内蒙古、宁夏、新疆、青海、甘肃等地。目前这些地区正在抓紧开展项目前期工作,积极推进项目建设。李创军透露,下一步,国家能源局将继续加强调度监测,组织开展基地建设情况专项监管,确保第一批、第二批基地项目如期建成投产。同时,“十四五”规划确定的七个陆上新能源基地、两个水风光一体化基地,还有五个海上风电集群基地所在的省份正在抓紧编制实施方案,加快推进项目前期工作。 转自:上海证券报 |
|
2022-08-01 |
6大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共议数字化转型新路径 | |
政务系统全部统一在“雄安云”上,并且在道路和社区方面实现了云和边缘计算的协同。此外,在部署新一代网络设施方面,雄安新区已经实现了5G的全域连续覆盖。同时为了适应城市万物互联的需要,专家建议雄安建设智能城市光网络。经过反复论证后,雄安在容东片区建设了一个光网络,总共将可以支持300万个终端接入。这个城市光网的建设对城市网络安全和城市网络架构正发生重大的影响。“雄安新区的数字经济实际上是在数字城市的建设中诞生的。”吴海军表示,雄安新区的数字经济几乎从零开始,近几年来,伴随着数字城市的建设以及企业的导入,雄安新区的数字经济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浙江:以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推动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启动以后,浙江省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深化试验区建设,大力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浙江省发展改革委一级巡视员陶国胜表示。据悉,浙江省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以系统思维统筹推进试验区建设。陶国胜介绍,一是强化顶层设计,聚焦试验区建设任务,深入实施建设工作方案,率先出台数字经济促进条例、公共数据条例、电子商务条例等地方性的法规。二是共抓落实,建立常态化定期交流机制,清单化抓好试验区81项重点任务和36项成果落地见效,推进18个省级试验区建设,累计推广211项数字经济五星优秀案例,探索形成“一县一经验”发展模式。三是做好评价考核,运用数字经济综合评价、专项激励和督察考核等手段,强化部门协同联动,形成推动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四梁八柱。目前,浙江省数字经济领域共有省技术创新中心4家、省重点实验室87家,实施215项数字技术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形成138项进口替代成果,累计培育未来工厂32家,智能工厂423家,产业数字化指数全国第一。今年7月13日,浙江省召开了全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进一步明确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升级版的重点任务,将举全省之力高水平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科技创新中心、全国数字产业化发展引领区、全国产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区。福建泉州:传统产业数字赋能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中国制造业大市。泉州有纺织服装、石油化工、机械装备、建材家居、食品饮料、工业制品、印刷、电子信息等九大千亿产业集群。“近年来,泉州市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机遇,大力推进传统产业数字赋能,实体经济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泉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汪志红表示。首先,面对用工成本,泉州企业主动应变,纺织服装、鞋业、食材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大规模机器换工,有效对冲人工成本上升问题,推广“数控一代”三联后,效率提高50%,产品开发周期缩短40%。目前全市4000多家企业开展机器换工,推广“数控一代”示范项目的有768家,省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44项。其次,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泉州大胆投资,实施智能制造示范工程,建设一批一体化无人车间、智能工厂等示范项目,每年工业技改投资近800亿元,推动工业投资增长近20个百分点。安踏一体化物流园区可数成货品2400万件,当日处理能力230万件,年度发货3亿件,店铺48小时到货率超90%。目前,泉州已培育恒安纸业、九牧厨卫等国家级智能制造项目和示范企业11个,打造智能制造样本工厂67家,智能车间133个,智能化生产线超1000条。“泉州市持续推动制造强市建设,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加快提质扩面,力争到2023年底全市650家企业数化转型占比超75%。”汪志红表示。广东深圳:以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为抓手推动数字经济跨越式发展“作为制造业大区,龙华区以数字经济为重要抓手,以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为重点,推动传统经济向数字经济跨越式发展。”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徐志斌表示。首先,摸清底数,夯实数字化转型基础。截至目前,龙华区对全区18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诊断评估实现了全覆盖;组织专家对100家重点制造业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现场诊断,量身定制转型方案;对293家软件企业和服务商开展了服务能力画像,绘制解决方案图谱,从供需两端基本摸清了全区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需求和困难。其次,平台赋能,强化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龙华区全面加强与工信部以及华为、富士康等企业的合作,进一步挖掘国家级平台的能力和资源,联合多家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和服务商,打造了深圳(龙华)数字赋能公共服务平台,“作为龙华区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载体和抓手,平台横向打通了各部门的数据壁垒,纵向做深公共服务。”第三,标杆示范,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步伐。针对目前制造业企业中普遍存在的不想转、不敢转、不会转的困境,通过典型示范引领,营造创新发展的良好范围。“车间智能排产”项目入选国家智能制造优秀场景名单。此外,在电子信息、医药、纺织服装等领域拥有完整链条、集聚性强的重点行业中,遴选出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且能够复制、推广的应用标杆和优秀案例,为上下游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借鉴思路。“下一步,龙华区将从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向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迈进,实现深圳数字经济先行区向数字经济核心区的转变。”徐志斌说。重庆:多措并举,全面强化数字化转型的要素供给“重庆发展数字经济,有着良好的基础条件。我们归纳为‘六个有’:笔电产业具有雄厚的产业基础,汽车产量迅速增长,拥有充足的人才资源,保有丰富的应用场景,富有完备的平台体系,占有优越的区位条件。”重庆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坚平说。围绕数字化转型,他分享七个方面的工作。以要素资源配置为例,重庆市进行了大胆探索。一是加速释放数字要素,出台重庆市数据条例,成立西部数据交易中心,加快中新(重庆)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推广应用和创新发展,积极探索数据跨境流动。二是培育引进数字化转型人才,积极申报创建数字人才发展先行区,全国首个“智能+技能”数字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区落户重庆,成立全国首家数字经济人才市场。三是强化支持力度,每年都有专项的资金支持数字化转型发展。四是加快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高精度、全固态导航芯片、智能座舱平台技术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五是大力拓展数字化转型空间,启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满天星”行动计划。“下一步,我们将在壮大数字化转型生力军上下功夫,在要素供给侧改革上下功夫,在夯实数字化转型基础上下功夫,在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上下功夫。”李坚平表示。四川:汇聚三大生态打造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此前,我们更多地关注传统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四川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杨昕介绍,从这两年来看,特别是今年以来,除了传统产业以外,新兴领域、公共服务领域和社会治理领域也非常踊跃,需求量也非常大。据杨昕介绍,四川省从区域型、行业型、企业型这三类着力开展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的建设。在实践当中,区域型的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需要能够承担更多公共责任的企事业单位,面向区域内的市场主体,提供更多通用适配、成本低廉的基础服务,更加侧重公共性。行业型的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需要依托行业的头部企业、龙头企业,面向产业链、供应链的关联企业提供一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通用产品,更加侧重开放性。对于企业型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需要更好地依托平台企业,或者是数字技术服务企业,面向具有同类转型需求的不同领域企业提供定制化的服务和技术解决方案,更多需要侧重支撑性。“四川省有比较良好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参与到转型促进中心的建设中来,有的聚焦人工智能服务,有的聚焦大数据服务,以及一些硬件产品定制服务,还有一些辅导咨询服务等。”杨昕表示。与此同时,针对转型中供需的不对称可能制约数字化转型的发展,四川对全省300多家制造企业进行抽样调查,发现有65%的大企业虽已开展了数字化改造,但是对外提供第三方服务的不足10%;有超过80%的中小企业有转型的意愿,但是有45.37%的企业表示通用的方案和可借鉴的案例,相对比较少。 转自:人民网 |
|
2022-08-01 |
陆海新通道拓展经贸合作新空间 | |
71个内外资重大项目集中签约,合同投资额达2270.3亿元。7月21日至24日在重庆举办的第四届中国西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简称“西洽会”)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西洽会期间,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等发布的报告显示,陆海新通道建设5年来,运输网络拓展至全球107个国家和地区的319个港口,成为西部地区联通世界的重要通道,也为沿线区域经贸合作开启了更大空间。打通经贸通道贸易额逐年得到提升近日,10多辆乘用车搭乘陆海新通道中老班列从重庆团结村中心站出发,经磨憨口岸到达老挝首都万象。这辆班列全程用时只需要4至5天,比海运到达万象节约20多天时间。陆海新通道是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以重庆为运营中心,西部12个省区市与海南省、广东省湛江市、湖南省怀化市等共同打造的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西洽会期间,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与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共同发布的《新通道新格局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发展报告2017—2022》(简称“报告”)显示,自2017年开始建设以来,陆海新通道“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体系加快完善,有效联通中西部地区重要节点城市,国际辐射范围不断扩大。陆海新通道破解了中国西部国际物流难题,我国与东盟等区域经贸往来愈加密切。报告显示,陆海新通道建设以来,沿线省区市与东盟进出口额逐年提升,由2017年的589亿美元增至2021年的1077亿美元,运输货物品类由50余种发展到640余种。“陆海新通道充分发挥国际大通道功能,有效促进了国际货物、人员、资金、信息等要素资源加速融合,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注入新动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顾学明对记者说。重大项目集中签约深度合作维护供应链稳定在陆海新通道助力下,更多领域的合作在不断深化,成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重要保障。从本届西洽会的签约成果来看,集中签约的71个内外资重大项目,有100亿元级项目9个、50亿元级项目6个、30亿元级项目7个,涉及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消费品、现代金融等产业领域,其中不乏新加坡狮城资本、艾威集团、亿利国际等知名外资企业身影。回望前三届西洽会,累计签约项目841个,签约总额14172.7亿元。不少项目已“开花结果”,为产业补链强链聚合成群打下坚实基础。众多外资企业也整合优势资源,加大在西部地区投资兴业,推动国际国内纵深合作。与会外资企业纷纷表示,看好中国西部地区开放发展前景,看好陆海新通道带来的新机遇,以及由此形成的供应链新优势。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国际业务及中国区总裁王磊在发言中表示,自2017年起,每年公司都有大批量的货物从瑞典工厂发出,经中欧班列(渝新欧)抵达重庆,提高了运输效率。“新通道给全球医疗供应链效率提升带来了巨大契机,也为药物运输和用药保障提供了更多可能。”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专家郑新立也在发言中指出,陆海新通道的建设和完善,必将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在中国和东南亚地区优化配置,建立起面向全球市场、联系紧密、竞争力强的产业链供应链,使各国和地区之间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成倍增加,从而促进东南亚各国的均衡发展。多方持续推进更大经贸投资空间可期展望未来,陆海新通道建设还将迎来更多利好。西洽会期间,高水平共建陆海新通道研讨会上透露出接下来的系列安排。商务部亚洲司副司长余翔表示,商务部将继续在尊重各方利益的原则上,推动陆海新通道与沿线国家对接,吸引各类资源、要素、产业聚集,促进各方利益共享,要素互补,为综合命运共同体作出示范。重庆市政府口岸物流办主任巴川江表示,下一步将从深化共建共享、夯实建设合力、优化市场运行机制、赋能改革创新、推动产供衔接、服务经贸往来等方面推动高水平共建陆海新通道。沿线国家和地区也在积极寻求深化合作。7月5日,老挝—中国进出口商品集散分拨中心在重庆揭牌。中老两国将依托陆海新通道,搭建集中采购和分销体系,开展产业全链条合作,持续做大“运贸产”一体化,不断拓展双方在能源矿产、农业等领域合作。与此同时,中国与柬埔寨探索打造“运贸产”一体化香蕉供应链,与马来西亚推动形成陆海新通道马来西亚供应链资源中心等项目正在抓紧推进。在第四届西洽会暨2022陆海新通道国际合作论坛上,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提出,陆海新通道有力保障了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世界级产业集群正沿着国际化大通道重新布局。在拓展国际合作空间方面,专家认为,联动沿线产业园区、经济合作区,建立面向东盟的产业合作联盟,形成产业链、供应链跨境示范带,依托口岸枢纽,打造高品质陆港经济区,积极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将带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在顾学明看来,陆海新通道将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持续注入新动能,为共建“一带一路”打造新引擎,为保链、稳链、促升级提供新选择,为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新路径。 转自:经济参考报 |
|
2022-08-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