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链科技牵手国盛证券积极拥抱区块链 推动创新应用助力数字经济发展 |
随着区块链技术的日益成熟,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开始在其运营中采用区块链技术。12月17日,海南火链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火链科技”)与国盛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国盛证券”)就区块链创新应用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围绕区块链技术赋能绩效管理应用,开创了使用智能合约处理绩效奖金发放的创新业务场景。国盛证券是国内首家在绩效考核方面创新性的使用区块链技术的券商。此次,火链科技作为技术提供方,基于区块链底层基础设施搭建国盛证券区块链积分绩效管理平台,有效实现了绩效激励透明化、信息公开化、组织高效化和企业员工信任化。而国盛证券积极拥抱区块链技术,有助于推动券商行业加大对区块链的投入力度,开启券商投入区块链新基建的浪潮。当前,数字化转型发展已成为证券期货行业科技发展的主旋律。2020年以来,国家层面高度重视区块链行业发展,不仅将区块链写入“十四五”规划纲要中,而且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强调各领域与区块链技术的结合,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火链科技CEO袁煜明表示,区块链技术赋能证券行业顺应时代大潮,火链科技与国盛证券的合作致力于探索更多的资源整合机遇和业务发展空间,从而推进证券期货行业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根据协议,火链科技将为国盛证券设计部署“国盛研究区块链系统”、“区块链积分绩效管理平台”以及“区块链积分发行管理系统”三大系统,将国盛证券研究所的绩效考核流程及数据置于链上,员工工作内容及时上链并不可篡改。开放的联盟链架构保证内部打分和外部客户评价接入,配合预置绩效考核公式的智能合约进行实现员工积分的自动计算与发放。其实,区块链作为建立在网络环境下的信任机制,将会是证券期货行业充分数字化后在数字空间多元共治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国盛证券副总裁、研究所所长杨涛表示,本次与火链科技的合作是区块链技术在证券行业场景应用的非常有意义探索,将进一步推动证券服务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助力证券业数字化转型和科技赋能。赛迪日前发布的《中国区块链产业发展白皮书》指出,从产业发展来看,区块链产业规模呈稳步提升态势。2020年,虽然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影响,但中国区块链产业仍呈稳定增长态势,全年产业规模约达50亿元。目前,区块链产业发展注重赋能实体经济,应用加速落地。同时,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从供应链金融、跨境支付延伸至电子票据等领域,而且不断赋能工业互联网、电子商务、生态治理、医疗康养、教育培训等经济和民生领域。此次火链科技与国盛证券的合作,为“区块链+证券”的应用探索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据悉,作为专注于区块链产业生态开拓建设的企业,火链科技深耕区块链产学研用一体化,在区块链行业标准制定、产品技术研发、赋能实体经济、教育培训体系、生态产业建设等方面颇有建树。同时,火链科技利用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金融、溯源、绩效管理、跨境贸易、数据上链等方面进行了应用。国盛证券成立于2002年,是一家业务牌照齐全的综合性券商。目前拥有资产管理、期货、私募基金三家子公司,并参股公募基金及中证机构间报价系统股份有限公司,业务布局完善,协同效应显著,为客户提供资本市场全产业链产品及便捷的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相信伴随着区块链技术的日益普及,未来将会有更多的金融机构采用区块链技术。未来火链科技会继续推进区块链创新应用,努力促进区块链与其他数字技术集成创新,从而推动数字经济发展。”袁煜明说。文章来源:百家号·财视传媒 |
2021-12-17 |
数字经济时代,传神语联为文化产业出海赋能 |
一直以来,语言都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载体,它不仅承载着传播信息的主要作用,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能力的具体体现。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移动互联网、云智慧、万物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高新科技加快了语言与科技的融合进程,新兴技术加持下的语言服务不再受产能限制,“传神者”的身份也不再仅仅局限于翻译员。产品设计者、研发技术者、媒体从业者、文化策划者以及AI机器人等等皆为文化“传神者”,成为了全世界连通交互的重要纽带。“翻译中国”,就是讲好中国故事2021年12月11日,第四届传神者大会于北京盛大开幕。本次大会由中国网传播指导,传神语联,北京中投视讯联合主办,以“ 数字传播·文化共振”为主题,以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联动呈现,汇聚科技、文化、传播等业内多位国内外专家学者、行业领袖,共探数字技术赋能下的文化产业未来。“中国越是发展,国际影响力越是增强,越需要讲好自己的故事。而要把中国的故事讲出去,中国的经济走出去,文化走出去,标准走出去,‘翻译中国’就特别重要。”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兼总编辑、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主任、中国译协常务副会长黄友义先生亲临大会并作大会致辞。他表示,翻译不仅仅是翻译文字,更要转换语言背后不同的文化含义,这种能力是我们讲好中国故事的最根本的东西。全新数字文化传播时代已来,技术的加持为跨语言文化交流开拓了新了路径,我们需要为传播中国文化,为开创新时代的数字文化传播做好准备。据了解,目前中国的文化向国际传播有三条路。第一条是用英文传播中国故事,但要把全民都能够教会用英语讲故事,英语教育的成本相对较高。第二条路是用中文作为文化传播通道,但它的最大困难是国际上没有根基,虽然这些年来我们一直讲汉语热,实际上那个“热”可能是跟过去比,真正全世界要“热”起来还不那么容易。第三条则是用法语、西班牙语、德语、俄语、日语等等其他语言做通道,可以减少对英文传播的依赖。“现在一般来说我们希望中国能够有20/200种语言能力,二十种语言很好的获取世界的先进知识,二百种语种能力就是用二百种语言能够向世界讲故事。”知名语言学家北京语言大学李宇明教授说道。作为跨语言文化平台服务提供者,传神语联创始人兼董事长何恩培认为,语言奠定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还含有独特的世界观。他提到新翻译时代即将来临,要通过语言去表达文化的内核和魅力。数字技术的助力让人机共译模式不断创新,提升了整体翻译的效率和质量。同时新的翻译时代要更多的融入中国文化的积淀,让跨语言的文化交流不再有障碍。数字技术的助力,有效推动了语言文化产业的新形式,从而也促成了整个文化传播的多形态发展。新翻译不仅是对企业内部组织之间、职能之间的重构,也是对整个商业业态的重构,更重要的是,从以人为中心到以AI为中心,实现了整个商业链条上效率的突进以及场景化的实现。技术赋能, 共赢产业发展据了解,翻译市场一直是“两条腿”走路,一条是机器翻译,另一是则是人译。一般来说用机器将英文翻译成中文,最快一秒钟大概能翻译近两万字,是人工翻译所不能想象的,虽然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高新科技加快了语言与科技的融合进程,让机器翻译达到了“快”。但机器翻译仍很难满足人工翻译中“准”的优势。甚至一些机器翻译如果用错了地方,还会成了一种笑话。比如:雄安是地名,翻译成英文只能是汉语拼音,但有些英文翻译就是“xiongan”没有分字符,外国人无论是理解还是发音都较难。此外,还有方言、文言文、成语等中国自有的一些传统文化,若只靠机器翻译,则会严重影响国外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快”与“准”的平衡一直都是困扰翻译公司的老大难问题,传神语联创始人兼董事长何恩培对此提出了第三条路——人机结合。中国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周明博士说道,“通过预训练模型重塑所有自然语言的关键技术,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柔性AI智能云为企业提供定制化的服务,推动认知智能实现飞跃。伴随着认知智能的崛起,机器翻译将迎来全新进展。”据了解,中国已经是成为全球第一大手机游戏大国,上半年中国的自主研发的游戏在海外的收入已经达到了84.68亿美金,全年将近会超越170亿美金。根据《2020网络文学出海发展白皮书》中,2019年中国网络文学海外市场规模达4.6亿元,海外中国网络文学用户数量达3193.5万。国内已向海外输出网文作品1万余部,覆盖4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时,其他的直播、TikTok,快手、歪歪不断出海,在全球市场占有率极高。中娱智库高东旭指出,中国数字文娱产业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潜力中的中国的文化产业,文化视觉和文化自信。目前,中国数字文娱产业的各个模块已非常成熟和完善,形成了一个比较有竞争力中国数字文娱产业的局面。而很多数字文娱企业是一些小企业,没有足够的基金去建立大量的翻译,需要第三方机构,这个过程中翻译行业的从业者就提供了很好助力。通过数字技术的赋能,将跨越文化交流的鸿沟,让中国文化成为破解文化差异的“钥匙”,为整个产业构造全新的更具生命力的生态产业链。数字技术的发展为传统文化产业带来了全新思路,中国的文化内容有了更广阔的舞台和空间。从内容生产到对外传播,利用多语种平台和人机协同共译技术让中国故事插上腾飞的翅膀。数字与文化的交融让更多不了解和想要了解中国文化的人,能够看到属于中国的故事。“精准翻译”中国文化,助推文化出海其实翻译作为文化传播的工具,一直以来都不像人们想的那样简单。用网文出海翻译举例,篇章结构和常识理解是日常难题。过去的机器翻译以句子为单位,不太考虑篇章结构,但是有很多翻译实际上要考虑上下文的翻译。其次,网文翻译不能简单直译。倘若一味直译,那则是在用中国人的逻辑讲故事,译文就成了白开水,文字难以理解,没有阅读趣味。“不管从国家从行业从现在咱们翻译职能部门还有好多都在讲,讲好中国故事,怎么讲,讲好了以后怎么传,这个特别难。”央视记录片总导演柴红芳在会上谈到,“在2017年以后,我接到了精准扶贫的任务,然后我就到去调研,最后在中国最贫困的三区三州的某村庄,我需要爬六小时,2017年进入还没有道路,从2017年开春到了今年整整四年半,在那儿拍摄了一部作品,我们用真正的一个民族,一个村庄,一群鲜活的人命运的改变,然后拍摄了这部影片,异常艰难。我们现在也特别期待这样的作品,这样的故事,真正能让世界看见听到读懂然后喜欢我们。我们的核心就是有一句话“中国故事,世界看见。”柴红芳认为,故事就是一个民族的真善美,你把真善美讲好、讲真、讲朴实了价值观就可以。别人接受了,文化也就融合了。新技术时代,全球中文教育的发展趋势产生了明显变化。从教学环境,教学模式再到教学内容都逐步改变。语言作为文化传播重要的交流方式和载体,海外中文教育是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渠道,未来仍需更好的利用技术,转被动为主动,将中文教育持续进行下去。第四届传神者大会已圆满落幕,也让我们更加清楚地了在这样一个未来数字传播、文化共振将会有怎样的发展和机遇。(环球网记者 蒋薇)文章来源:环球网 |
2021-12-17 |
抢抓新一轮变革机遇,全力打造数字经济的标杆城市 | |
藏于深山的晋城,对交通不便的体会有多深,在信息高速公路上奔驰的决心就有多坚定。市八次党代会明确未来我市要着力打造“数字经济的标杆城市”,标志着按下了发展数字经济的“快进键”。智慧停车太行数岛内景发展数字经济,我们基础扎实、信心坚定2019年,我市于全省率先组建大数据应用局,将市信息中心改革为市数字政府服务中心,成立国投云祥大数据科技公司,搭建“一局一中心一公司”的“品字形”架构,奠定发展数字经济坚实的组织基础。同样是在2019年,入选全国首批5G商用城市,在全省抢先进入5G时代;率先完成与国家、省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级联对接工作,打通数据发展的“主脉络”。随后,又入选“中国数字政务百强市”,摘得“2020中国领军智慧城市”桂冠。今年3月,国家“十四五”规划中,首次单列“加快数字化发展 建设数字中国”的篇章,加快推进数字化发展,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建设数字中国。10月,省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也明确指出,山西发展数字经济有场景、有前景,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数智赋能三次产业跨越发展。顺应时代发展大势,拥抱数字经济大潮。市八次党代会把“数字经济的标杆城市”纳入了“六大战略定位”,再次强化发展数字经济的顶层设计,创造性地推动中央、省委的决策部署在晋城落地开花。省“十四五”规划和“十四五”新基建规划中,明确支持我市实施数字经济“1468”战略,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打造中等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并将我市确定为首批省级新型智慧城市试点市,给予省级补助资金。这是我们的政策优势。过去五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逼近1500亿大关,人均突破1万美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4.7%,多项主要经济指标领跑全省,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在省内仅次于太原,七项指标增速排名中原城市群前十。这是我们的经济优势。市政府印发了《晋城市推进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争先领跑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大力实施“1468”战略,以打造中等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市为抓手,突出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城市四大重点领域,开展数基、数产、数智、数惠、数创、数安六大行动,建设算力中心提升、城市大脑构造、数字政府牵引、数字产业培育、智能制造示范、数字乡村振兴、数字生活惠民、数据治理增效八大重点工程,全方位构建了推进我市数字经济在全省争先领跑的基本框架。这是我们的制度和路径优势。在全省率先建成了“一云一网一中心”,完成了市直37个部门的133个业务系统的迁移上云,归集汇聚60个部门共5.19亿条数据,建设了大数据计算平台,部署大数据机器学习算法平台,开发了企业创新能力及综合评估、风险预警等算法模型。2020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74.14亿,占GDP比重5.2%,高出全省1.4个百分点。这是我们先发的数据和算力优势。煤炭、煤化工、钢铁铸造等传统产业占据GDP半壁江山,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势在必行。新冠肺炎期间,行程码、健康码短时间内实现全城全覆盖,信息化登记1分钟快速入境,5350万元消费券助力服务业复苏回暖……智慧农业、智慧服务、智慧旅游等一系列智慧+产业成为我市调结构、换动能、促转型的又一重要生力军。这是我们难得的空间优势。生活垃圾分类智能回收以景柏服饰公司为试点的全市中小企业数字化产业链平台发展数字经济,我们科学设计,路径明晰过去五年,按照“一体两翼、六大组团、多片区”的城市空间布局,我市启动城市建设三年行动,建设山水交融的现代化城市步伐明显加快,人民群众生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连续九年全省第一。但中心城区的规模不大,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落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欠账较多,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不高,教育、医疗、交通、乡村振兴等方面依旧不够便捷,这些短板掣肘着城市高质量发展,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数字经济带来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曾经无法解决的问题提供了更快、更好的方法思路。用数字技术带来更优质的教育、医疗、交通等生活生产服务,必然能够更好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如何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市八次党代会报告给出了答案: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关键在经济高质量发展,重中之重是产业转型。按照省十二次党代会明确的产业转型“两个方面”的要求,市八次党代会提出要充分发挥开发区的主战场、主阵地、主引擎作用,加快构建“1+5”多元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数字经济就是我市产业转型不可或缺的“5”分之一。要加快数字经济蓄势赋能。实施“数字晋城”战略,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速新基建布局,实现全市域5G网络全覆盖,乡镇以上区域千兆光网全接入,打造数字经济高速公路。推进产业数字化,以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为重点,搭建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建成一批数字车间、智能工厂、智慧园区,培育一批智慧农业、智慧旅游、智慧物流等新业态。推进数字产业化,引进数字产业领域大型企业,培育孵化本土数字化中小企业,依托工业富联、安恒信息、网库集团等企业,重点建设10个数字产业园区。推进治理数字化,深化“5G+人工智能”在政务服务、城市管理、医疗养老等场景的迭代应用,加快经济社会智能化转型。要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用数字赋能煤炭、煤化工、电力等传统产业;推动钢铁铸造产业向集群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要加快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做强数字服务业,着力引进一批数字经济头部企业和上市公司,建设大数据产业园。要加强城市治理,建成城市大脑和智能算力中心,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全力打造中等新型智慧城市标杆;要扎实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强化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凤台智慧社区太行山道地中药材大数据交易中心发展数字经济,我们行动迅速,实干为先加快推动5G新基建建设,全市远期规划5G基站8918个,总投资30.99亿元。截至11月底,全市累计建成并开通5G基站2430座。借势“长三角”杭州招商、重点项目政金企招商等活动,累计实施总投资110多亿元的53个数字化项目,积极引进中国移动系统集成公司、杭州安恒集团、山西清众科技公司等数字行业领军企业,加快培育“太行数岛”大数据产业园,按下数字产业发展的“快进键”。扩展5G+智能矿山、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电力等场景应用,在晋城经济技术开发区金匠园区落成全国煤炭行业首个科研创新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建成以景柏服饰公司为试点的全市中小企业数字化产业链平台,上线晋城原产地农产品官方电商平台运行,打造中药材数字产地仓,传统产业产业数字化进程明显加快。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深化智慧交通,建设城市交通态势感知系统,推动交通信号“智”控,提升出行畅通指数;深化智慧城管,建设城市码系统,推进城市“智”管、一“码”便民利企;深化智慧环保,建设碧水蓝天监测系统,推动数据互通、实时监控、过程管控;深化智慧停车,建设“全市一个停车场”,推进市民停车便捷高效;深化智慧医疗,建设数字健康管理系统,推动群众信用就医;深化智慧文旅,建设智慧文旅系统,推进一机游晋城、一图览文旅、一键管行业;深化乡村数字振兴,推进“三农一张图”、智慧菜园、数字化“一元通晋城”。数字化赋能服务型政府。系统升级智能政务办公、政务热线、智能便民服务、政务网站集约化管理等应用,实行数字办公;建设营商动态监测系统,推进监测、评估、改进的全流程闭环管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建设惠企服务系统,推动“申领补贴一次不跑”“惠农政策指尖兑现”,推进惠企惠民服务一键直达;开发建设“神盾天网”系统,强化房地产、金融等重点领域经济风险监测预警,助推经济健康循环发展。百尺竿头思更进。处于发展数字经济的黄金时代,我们只有抓住机遇,开拓创新,踏实苦干,付出努力,就一定能乘数字经济之风,破浪前行,在勃勃生机中开出更加绚烂的花。智慧晋城调度指挥中心(在建中)文章来源:百家号·晋城太行日报 |
|
2021-12-17 |
山西省人民政府驻天津办事处招商部部长尹盛龙一行来我区考察座谈 | |
2021年12月14日上午,山西省人民政府驻天津办事处(山西省环渤海招商局)招商部部长尹盛龙一行来我区考察座谈,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寇志坚、投资促进与科技创新部部长尹志刚以及投促部全体人员参加座谈。座谈会上寇志坚介绍了开发区的基本情况、企业入驻情况、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年度考核情况;尹志刚介绍了现有产业特点,全方位解读了开发区区位、资源、产业、市场“四大优势”,围绕高端装备制造、碳基新材料、固废综合利用、新能源+储能“四大产业”着重介绍了需要引进产业项目。尹盛龙介绍了省政府驻天津办事处(环渤海招商局)基本情况及考察目的,对平鲁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发展体量和改革创新工作连连称赞,特别是对开发区的“四大优势”“四大产业”十分感兴趣。他表示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天津办事处与平鲁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沟通联系,及时将符合平鲁产业的好项目大项目推介过来,为开发区的招商引资牵线搭桥。文章来源:平鲁经济技术开发区 |
|
2021-12-17 |
华为这项赛事在两江新区举办,现场发布多款人工智能产品 | |
12月16日下午“智联重庆·渝见未来”华为云人工智能大赛决赛颁奖暨。华为(重庆)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严选产品发布仪式在重庆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举办。两江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李洁表示,当前,两江新区正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双核心区”,重点发展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汽车软件等前沿产业,努力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培育新的增长点。市经信委二级巡视员潘成彬表示,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和战略性技术,要深入把握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特点,促进人工智能和产业发展相融合,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2019 年 8 月,华为(重庆)人工智能创新中心落户两江新区。经过两年的发展,已逐步成为全市具备人工智能核心研发和服务能力的重要载体。依托华为30余年ICT技术与经验积累,华为(重庆)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为市内近1600多家数字经济企业提供人工智能云政策及技术咨询服务,扶持本地近170余家企业成功上云,成功举办线上线下活动21场,培训赋能人次近3000人,通过技术、生态、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助力,为企业解决产业数字化转型问题,在推动区域产业集群良性发展上卓有成效。“智联重庆渝见未来”华为云人工智能大赛本次华为与中软国际联手举办的“智联重庆渝见未来”华为云人工智能大赛围绕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技术理论研究和行业创新应用,为各高校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交流、成果借鉴搭建了重要平台,为重庆乃至全国的智能教育创造了更多资源、拓展了更大空间,为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发展提供了更丰厚、更优质的人才储备。市教委高等教育处处长蒋云芳表示,希望参赛高校和学生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学、以赛促创,全面提升理论、实践和创新能力,为推动大数据智能化赋能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华为重庆分公司总经理李实表示,希望通过在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方面的技术积累,与重庆和两江新区进一步深化各领域合作,在时代新挑战中建设数字经济产业新高地,以数字产业创新迸发的强劲动能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重庆全场景智能生态的蓬勃发展。据了解,“智联重庆渝见未来”华为云人工智能大赛吸引全国各地的100多所高校、累计308支团队、1324人报名参赛,并在这次大赛中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这些人才都是实现产业创新的关键力量。活动现场,大赛组委会对获奖的团队进行了颁奖。华为(重庆)人工智能中心&两江新区企业合作创新发布3大AI成果此外,会上还发布了星盘决策系统、生态环境精准监管智能大数据平台、旺山网络货运平台等3大华为(重庆)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与两江新区企业合作创新的AI成果。文章来源:百家号·重庆两岸新区 |
|
2021-12-17 |
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打造全国先行示范标杆 | |
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武汉,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发挥着重要引领作用。“十四五”期间,围绕构建“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的区域发展布局,武汉充分展现担当作为,全力激活以创新为内核的发展动能。2020年9月3日,科技部正式发文批复武汉市相关方案,支持武汉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2021年5月31日,基于昇腾AI基础软硬件平台建设的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正式竣工并投入运营,成为科技部批复的18个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中最早落地的一个。该中心项目从现场施工到上线运营,仅历时5个月,让业界见证了项目快速交付、上线即算力资源近100%使用的“武汉速度”,打造了全国人工智能示范标杆,开创了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新模式。在这片创新发展的沃土之上,武汉联手华为合力打造的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正汇聚起全省数字经济发展澎湃动力。当下有为,未来可期。2021东湖国际人工智能高峰论坛将于12月18日在武汉东湖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此次论坛是由科学技术部、湖北省人民政府指导,湖北省科学技术厅主办,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承办的人工智能领域国际性的顶级峰会。可以预见,这一活动将推动人工智能和产业融合发展,全面开启助力湖北数字经济发展、产业跃升蝶变的新篇章。率先起跑 国内首个中心建成运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将“加快数字化发展 建设数字中国”单独成篇,对“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作出部署,提出“迎接数字时代”。同时还指出,要瞄准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是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的重要基础设施,可为人工智能提供强大的算力支持。华为轮值董事长胡厚崑表示,人工智能发展目前处在关键时间点上。在他看来,数字经济时代,要大力发展以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让人工智能算力像水和电一样,成为新型的城市公共资源,让智能触手可及。作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在科技部、湖北省委省政府,武汉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国内首个具有公共服务性质的人工智能算力基础设施——基于昇腾AI基础软硬件平台建设的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诞生。2020年10月,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宣布启动,由武汉东湖高新区政府承建,湖北省科技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与华为共同交付。秉承湖北省政府“谋定后动,谋定快动”的指示,建设项目采用先进的“预制模块化机房+整柜交付”建设方式,2021年5月31日即完成项目建设,从现场施工到上线运营仅用了5个月时间。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在建设周期、算力运营、需求规划上均向业界彰显“武汉速度”,打造全国人工智能发展的速度标杆。该项目上线即算力资源满负荷使用,可提供的算力高达100P,相当于每秒十亿亿次的计算速度,堪称“神算子”。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的建成运营,不仅能够有效解决日益严峻的算力供给问题,还可以通过资源聚集效应对AI产业发展起到孵化和助推作用。目前,为应对各行业领域数字化升级不断增长的需求,该中心已经启动二期100P扩容。创新模式 打造全国先行示范标杆除了打造全国人工智能发展的速度标杆,武汉还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中心四平台”的“武汉模式”,将人工智能引入新型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依托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打造面向千行百业的公共算力服务平台、行业应用创新创新孵化平台、产业聚合发展平台、科技创新和人才的发展平台。“一中心四平台”的“武汉模式”也为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竖立了标杆,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联合华为发布了《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发展白皮书》,将“武汉模式”推广到全国。依托公共算力服务平台,武汉通过产业政策引导,以普惠的方式有序、高效地为当地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提供AI算力。依托应用创新孵化平台,武汉面向人工智能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公开发布,鼓励开展先导性的人工智能应用开发和场景试验,牵引科创成果商用转化。依托产业聚集发展平台,目前已经吸引了100+企业与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展开合作,并联合孵化出 50+解决方案,覆盖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数字农业、自动驾驶等数十个应用场景。其中,已引进的中科院自动化所等首批头部科研单位,也将为武汉带来更多的行业技术专家,孵化更多的创新企业。依托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平台,利用当地人才密集优势,围绕“新工科人才培养”,鼓励高校联合行业龙头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基于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资源,开展人工智能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实现“落地一批科技创新成果的同时,培养一批关键人才”。武汉与华为强强联手,共同推动武汉数字化产业的升级与发展。目前,武汉已集聚超过500家人工智能企业,相关产业规模超过200亿元。预计2023年武汉AI核心产业规模将超过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5000亿元。跑出速度 筑牢湖北数字经济发展底座武汉依托“一中心四平台”,以算力集群赋能产业集群,打造数字经济“底座”,支撑武汉乃至中部地区千行百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升级。持续创新、深耕数字化的华为,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产业发展融合,为“十四五”湖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科研创新方面,武汉大学联合华为,基于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打造了全球首个遥感影像智能解译深度学习专用框架“武汉.LuojiaNet”,并构建业界最大的遥感影像样本数据集“武汉.LuojiaSet”,针对“大幅面、多通道”遥感影像,在整图分析和数据集极简读取处理等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中科院自动化所借助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打造了全球首个三模态预训练大模型“紫东.太初”,进一步完善了以图生音、以音生图的技术和表现,实现了图文音语义的统一表达。在智慧城市、安全生产领域,倍特威视已有170+算法,同时,模型迭代训练任务已迁移到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这样一来,算法的迭代速度比独立部署训练服务器提升10倍。在智慧医疗领域,运用库柏特将智能机器人,打造出全球首创的机器人补药系统,将药品分拣时长从50秒缩短至3秒,提升药师工作效率的同时,也普惠于广大病患。依托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提供的算力,长江计算率先孵化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完成智能制造算法训练,实现质检准确率达到99.9%,约2小时完成产线算法更换与迭代,大幅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益。当前,在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这一新兴基础设施的助力下,武汉乃至湖北多个产业在人工智能时代跑出了新的加速度。通过整合聚集创新资源,打通政产学研用,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科技资源共享服务,逐步形成大算力使能大模型,大模型赋能新应用的发展格局。未来,武汉将坚定围绕“一芯引领、两网支撑、四大应用场景示范”,依托“一中心四平台”,以“武汉速度”持续推进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加速武汉迈向数字经济先锋城市,支撑湖北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文章来源:湖北日报 |
|
2021-12-17 |
哈尔滨新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速 | |
哈尔滨新区大数据中心。 12月17日从哈尔滨市科技局获悉,科技部近日正式发函,支持哈尔滨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而哈尔滨新区在此次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创建中,主要肩负着建立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服务示范区及探索“带土移植”新合作、推动南北互动新发展方面的重任。据悉,根据《哈尔滨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方案》(以下简称《建设方案》),到2025年,哈尔滨试验区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将达150亿元,带动人工智能相关产业突破1000亿元,聚集企业超过3000家,人工智能成为助推哈尔滨市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为实现这一目标,《建设方案》明确了七大建设任务,即围绕重点领域推进多场景应用示范、突破人工智能前沿研究、强化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打造跨区域新一代人工智能试验区、开展人工智能先进政策试验、深化对外科技合作新模式及探索人工智能社会实验。在打造跨区域新一代人工智能试验区方面,哈尔滨新区的任务是建立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服务示范区。根据《建设方案》,哈市将充分发挥哈尔滨新区、自贸区等区域叠加的政策优势和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先试制度优势,依托深哈产业园1.53平方公里核心区先试先行,率先推进“5G网络+AI超算中心+场景应用”的智慧园区建设。针对寒地无人驾驶技术、寒地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能装备、工业互联网应用等人工智能场景应用,提供中间环境试验服务,建设人工智能产业中试基地;建设鲲鹏生态产业基地,包括基于鲲鹏产业的生态创新中心、合作联盟、孵化中心、人才培养基地和生态创新示范园区,打造北方硅谷。在开展人工智能先进政策试验方面,哈尔滨新区承担着探索“带土移植”新合作、推动南北互动新发展的重任。开拓深圳-哈尔滨的跨越合作,以深哈产业园为“桥梁”,探索“带土移植”模式,开展跨地区优势资源共享试验,促进两市之间人才、技术、成果和产业资源贯通。依托哈尔滨新区管委会、深哈产业园、哈尔滨工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打造数据中心和算法基础服务,以及基于园区5G及人工智能场景应用,围绕寒地无人驾驶技术、农业无人化种植、交通、能源、制造工厂等方向,开展技术研究、标准研制、新产品研发、试验验证、应用推广等工作,加速人工智能领域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形成人工智能应用创新支撑平台。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哈尔滨市人工智能产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70亿元,相关产业规模超过300亿元,培育了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博实自动化、安天科技、惠达科技等行业领军的人工智能企业。而这些领军企业绝大多数都根植于哈尔滨新区,譬如博实自动化研发高速重载码垛机器人、炉前特种机器人等工业机器人,是我国石化、化工后处理大型智能成套装备的“龙头企业”,在行业中处于主导地位;安天科技凭借突出的技术创新能力、数据捕获能力和应急响应能力,长期为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泰尔终端实验室等国家权威机构提供强有力的移动互联网安全支撑,已发展成为全球顶尖移动智能终端设备安全防护厂商,领跑世界级移动安全杀毒领域;惠达科技作为国内农机智能探测领域的先行人,一直走在行业的前沿。不仅如此,目前,哈工大智能研究院有限公司已确定落户哈尔滨新区,未来还要建设人工智能超算中心。良好的产业基础,加之本次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契机,哈尔滨新区将进一步吸引一批科技含量高、研发能力强的项目和企业落户,从而加快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加速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步伐。文章来源:黑龙江日报 |
|
2021-12-17 |
扎实推进实施稳岗扩围政策,助力技能提升促就业 深圳市人社局多举措优化营商环境 | |
深圳市人社局在全国率先实现华为ICT认证与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直接贯通。12月17日讯,2021年来,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扎实推进实施稳岗扩围政策,稳就业保就业,强化劳动力市场监管,深化“放管服”改革,助力深圳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稳岗返还资金免申即享企业财务压力缓解“政府稳岗返还失业保险费的举措极大缓解了公司的财务压力,给企业持续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信心和助力。”华生电机(广东)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该公司收到稳岗补贴120万元,自2016年以来累计共获得稳岗补贴2400多万元。此外,该企业将稳岗补贴全部用于企业职工生活补助、缴纳社会保险费、转岗培训、技能提升培训等相关支出,以积极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提升员工的技术水平。按照延续实施稳岗扩围政策的相关文件规定,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为进一步稳定岗位,促进就业,延续实施了普惠性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对上年度未裁员或裁员率不高于上年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目标的符合相关条件的参保单位,大型企业按企业及其职工上年度实际缴纳失业保险费的30%返还,中小微企业按企业及其职工上年度实际缴纳失业保险费的60%返还。为保障资金的顺利发放和用人单位的便利,市人社局让“数据跑路”,积极开发调整业务经办信息系统,对系统中正常参保的80多万家参保单位的单位性质、规模类型、缴费台账、裁员领金等多个申请条件进行判断比对,免申请受理成功77万余家参保单位。此外,通过进一步与市市场监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国资委等部门提供的数据进行主动比对核查,实现参保单位无感办理。2021年政策调整后,更多中小企业和社会组织获得资金返还。新政策将除参保企业外的社会团体、基金会、社会服务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以单位形式参保的个体经济组织都纳入了稳岗返还范畴参照实施。裁员率也进一步放宽,新政策规定上年度未裁员或裁员率不高于上年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目标〔按上年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目标6%执行,30人(含)以下的参保企业裁员率不高于参保职工总数20%〕即可。2021年11月,第一批符合条件的76万余家参保单位收到了稳岗返还资金。据统计,2020年普惠性稳岗返还共计发放58.1万家企业。2021年比2020年发放数增加31%,共计约5.13亿元。12月底将开展2021年第二批稳岗返还参保企业的免申请发放工作。全面推动各类评价主体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华为“一试双证”于2021年推出,12月16日,首批145名通过“一试双证”的人员,获得华为认证的技能人才同时可获对应级别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华为(中国)政企业务副总裁陈斌表示,“这是一项人才培养政策的有益探索,一方面该政策为学院带来实实在在的福利,提升人才学习技能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华为认证与国家职业培训的资源优势互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对深圳产业转型提供了最有利的数字化人力资源支持。”2021年,深圳发布的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重点任务清单中提到,支持企业参照国家标准或行业、企业评价规范自主开展技能人才评价,支持重点产业头部企业申报新职业,开发新职业新工种的行业标准和地方规范并申报国家标准。为此,深圳市人社局进一步深化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大力推行以职业能力和市场化为导向、以促进技能人才队伍发展为目标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制度,重点打造我市企业广泛参与,市场普遍认可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品牌,充分发挥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服务支撑产业发展、促进就业质量提升的积极作用。记者了解到,深圳全面开展了企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如出台规范性文件,常态化征集深圳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企业,目前已有腾讯、中广核、中兴通讯在内的44家用人单位主体参与等级认定工作。在企业制定评价标准、设置参评条件、运用评价方法、应用评价结果等方面,充分发挥企业自主权,有序推进社会化培训评价组织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在深圳发布的两批征集第三方评价组织公告中,市人社局在全市申报的100多家机构中择优遴选华大基因、国检、燃气协会等36家机构成为我市社会化培训评价组织,统筹评价主体和申报职业的关联性,合理控制同一职业承载社会培训评价组织的数量,做到均匀布局、有序竞争。市人社局还发布了《关于在福田等5个区开展企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试点工作的通知》,试点在部分区下放企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服务监管事权,强化全市“一盘棋”布局,市区联动来持续开展企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目前,全市现有备案用人单位主体44家,备案社会培训评价组织(核验考点)36家,备案技工院校11家,共核发6万本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市人社局还支持数字产业龙头企业,新业态企业,行业领军企业组织企业或第三方评价,统筹推进全市技工院校按照广东省统一要求组织评价。如支持腾讯聚焦数字技术领域开展“工评合一”直接认定,4000多名计算机程序员获评高技能人才;推动顺丰、京东、德邦等物流行业龙头企业自主评价近4万多名快递小哥,给予相应职级晋升或调薪激励。通过引入德国莱茵先进制造、香港家政养老社会服务等高水平职业资格证书的评价标准,推动国际认证组织与我市技能等级认定机构合作,探索国际证书本地化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国际认可。如指导华为、大疆、华大基因等高新科技企业申报14个新职业,推动我市企业评价规范上升为国家职业标准。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惠企稳岗促就业2019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文件提出,在全国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深圳于同年印发《深圳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年)》,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有的放矢实施十大技能培训行动。此后,深圳市人社局相继印发《深圳市企业新型学徒制实施办法》《深圳市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办法》等7个培训补贴配套文件,推动技能提升行动深入开展。全面完善职业技能补贴政策。7个培训补贴政策文件的先后印发,将在职劳动者、失业人员以及来深求职就业的市外户籍人员、港澳台人员、新业态从业人员全部纳入技能提升培训补贴范围,个人、企业、培训机构可根据自身实际自主选择最合适的培训组织形式,建立“从无业到有业,从学徒到工匠,从线上到线下”覆盖劳动者终身职业生涯的技能培训制度。全方位精准开展政策宣传服务。通过“i深圳”“深i企”及官微、官网发布政策解读和业务指引,通过各媒体平台开展政策解读及直播,深入街道、社区、重点用工企业开展政策宣讲,广泛发动符合条件的企业申领补贴。主动与多个政府部门大数据比对筛查符合条件的企业名单,通过社保经办系统向企业精准推送政策指引和申请链接,并通过政务短信向重点企业社保经办人、税务经办人推送申报指引,将补贴政策精准送达符合条件的企业。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一键申报”。按照“互联网+”政务服务要求,市人社局建设起培训补贴申报系统,与社保、商事登记、学历查询等12个业务系统实现互联互通,自动比对核验补贴申领条件,最大限度方便企业、个人申办业务。建立职业技能培训实时监管平台,利用活体验证、人脸识别、随机打卡等技术手段,实现线上培训全流程动态监督,减轻企业培训资料整理校核工作量,确保培训过程规范、高效,大幅提升审核效率、化解廉政风险。2021年以来,全市全年开展补贴性培训约170万人次,培训规模居全省首位、全国前列,有力提升劳动者素质。文章来源:深圳商报 |
|
2021-12-17 |
产业链再添一环!海上风电叶片智能制造项目也来了! |
近日,汕头市新能源产业捷报频传。继发电机生产线投产后,我市将再添两个海上风电产业链风机零部件生产项目。其中,海上风电大兆瓦高强度风力发电机舱罩生产项目在濠江区开工建设,项目建成投产后将为上海电气海上风电濠江制造基地供应零部件。此外,上海电气风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濠江区政府签约,将投资建设海上风电叶片智能制造项目。随着项目有序推进,我市海上风电产业链将进一步完善。据悉,海上风电大兆瓦高强度风力发电机舱罩生产项目预计年产1000套7兆瓦以上高强度风力发电机舱罩和轮毂,年产值1.5亿元。项目力争明年8月建成投产,目前,桩基础和钢结构工作正同步推进。海上风电叶片智能制造项目分3期投资,计划总投资约8亿元。一期投资额3.5亿元,建设内容包括10至15兆瓦海上风电叶片制造,二期、三期将引进15至25兆瓦海上风电叶片制造、叶片维修、叶片材料回收再利用。▲ 上海电气风电集团自主研发的百米级风电叶片。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加快构建“三新两特一大”产业发展格局,提出要加快建设粤东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谋划推动6000万千瓦海上风电资源开发,打造超2000亿元新能源产业集群。上海电气风电广东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全景表示,上海电气将利用自身的基础优势,会同产业集群建设汕头风电技术的策源地,同时也引领产业落地发展,成为海上风电产业的集聚地和智慧能源、绿色城市的示范区,为汕头“三新两特一大”中新能源产业作出贡献。濠江区表示,将以起跑就是冲刺、开赛即是决赛的奋进姿态,深入实施“115”工作思路,坚定不移做好产业强区“头等工作”,特别是紧扣“三新两特一大”产业发展格局,推动海上风电全产业链发展,打造港城融合示范区,确保市党代会精神及市委决策部署在濠江区落地落实,为汕头在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中迎头赶上作出应有贡献。文章来源:汕头融媒集团 |
2021-12-17 |
喜讯!耐普泵业浏阳智能制造基地开工奠基仪式举行 | |
12月16日上午,湖南耐普泵业浏阳智能制造基地开工奠基仪式顺利举行。长沙市工程机械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吴京生,浏阳经开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唐建国出席活动。企业名片湖南耐普泵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工业水泵和移动抢险装备及控制系统研发、设计、制造和销售的创新型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建有“全国永磁电机供排水设备技术研发中心”“中国石化、LNG、海洋工程专用泵技术中心”“湖南省特种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个研发创新平台,产品服务于全国并出口到美国、欧洲、东南亚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是中国泵业主要骨干企业之一。项目名片湖南耐普泵业浏阳智能制造基地占地32.57亩,投资2.6亿元,将对现有立式长轴泵和新型永磁泵生产基地进行改造升级,在扩大拳头产品产能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信息化水平和智能制造能力,提高泵产品质量性能,特别是加大永磁节能系列泵的研制和在低温泵、潜污泵等多个领域的应用,填补该领域内的技术空白。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可新增产值2亿元以上。▲ 项目效果图唐建国表示,园区将着力营造更优的营商环境,为企业发展做好全方位服务保障。希望广大建设者和管理者,要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建设好本基地,坚持一流的工程质量和一流的建设速度,努力把工程建设成为浏阳经开区的一个高效工程、精品工程、样板工程,早日实现投产达效。文章来源:浏阳经开区_工作动态 |
|
2021-12-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