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副总裁鲁勇:迈出数字化转型扎实脚步 | |
2021年12月19日,2021中关村数字经济产业联盟代表大会暨华为北京城市峰会正式举行,会上华为公司高级副总裁、中国区总裁鲁勇发表了《拥抱数字化转型大潮,共同打造数字经济新竞争力》主题演讲。12月19日,在2021中关村数字经济产业联盟代表大会暨华为北京城市峰会上,华为公司高级副总裁、中国区总裁鲁勇发表了《拥抱数字化转型大潮,共同打造数字经济新竞争力》主题演讲,围绕数字化转型为何转?如何转?转什么?鲁勇结合华为自身与生态伙伴的共同实践,诠释了相关产业见解。他同时表示,华为愿意持续发挥在技术创新、产业建设、融合应用等领域的全面能力,与北京的企业及伙伴一起,共同肩负起数字化转型的历史使命,迈出深化数字化转型的扎实脚步,肩负使命,稳中求进!数字化转型关系中国数字经济的成败国企决定着数字中国的成色2018到2021年期间,全球8300家标杆企业中,全面拥抱数字化的前10%企业,比后25%企业,营收增速快了5倍,而且这个差距在未来还会持续扩大。这意味着数字化转型先行者已经获得了强大的先发优势,加快数字化进程,已成为领先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2020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营业总收入占全国经济总量比例达到62.3%,也一定是数字经济大潮中最重要的主力军。因此,国企的数字化转型,绝不仅仅是自身做强做大的途径,更关系到中国数字经济的成败,也决定着数字中国的成色。数字化转型要热度、要理性从边缘走向核心,更要稳中求进然而,大象转身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国企还需要兼顾众多目标,肩负着稳定社会运营、引领科技创新、实现核心科技自立自强、保障业务连续、双碳战略实施主力等重任,需要兼顾经济价值、商业价值、产业价值和社会价值。所以,推动国企数字化转型,也是实现国家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大力发展国企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我们的数字化转型程度仍然较浅,大多数仍停留在信息化阶段,数字化、智能化的价值尚未被充分利用。因此,国企数字化转型不仅要热度,更重要的是保持理性、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前进,从基础信息化,到实现全面信息化和关键业务流程可视化,再到具备全局可视化及分析能力的全面系统化,最终通过AI等技术应用,实现业务管理向全面智能化发展,实现智慧生态化。作为一家员工规模近20万人的全球性制造企业,华为公司和众多央国企有很多相似之处。我们一开始都不是数字原生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产业链条长,多业态并存;业务遍及全球,对数据可信和一致化的要求高;同时数据复杂、历史包袱重等数字化转型的复杂问题,都决定了不是靠对数字原生企业的简单复制就能完成数字化转型的。华为数字化转型实践:如果说数字化转型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那么企业数字化转型归根结底是要解决企业的两大问题:成本和效率,并围绕“多打粮食,增加土地肥力”而开展。从2016年开始,华为就明确提出用5年时间完成业务数字化转型,伴随我们转型进程的其实就是三个问题:为什么转、转什么和怎么转:第一,为什么转:数字化转型首先要考虑目标是什么?一定是实现企业主业的成功。华为制定了3大目标,即通过瞄准体验提升,实现客户满意度和营收增长;通过瞄准效率提升,构建核心运营能力;通过瞄准模式创新,促进业务创新以及内外部边界开放重塑。第二,转什么:非数字原生企业的数字化转型绝非实现业务本身的数字化这么简单,而是企业的一次巨大变革,涉及商业模式、运营模式等方方面面的变化,为此,华为公司通过5个转变落地数字化转型战略,包括意识的转变、组织的转变、文化的转变、以及方法的转变和模式的转变。第三:怎么转:华为的数字化转型围绕三大关键要素,首先,对准用户体验统一数字化入口,连接团队、业务、装备、知识;其次,对准业务作业作为转型突破口,业务与IT一体化构建应用;再次,通过打造构建在云上的统一数字平台HIS,沉淀企业公共能力,实现各业务场景灵活调用和共享。应该说,各个企业数字化转型虽各有不同,但又具有共性,瞄准目标,分清重点,架构牵引则尤为关键。如何更好地规划设计以及应用新技术?我相信,每一位实践者,都能体会数字化转型需要关注的方面非常多。虽然技术不能解决数字化转型的所有问题,但历史上没有任何一次产业的大变革,像数字化转型这样如此需要技术的力量。“技术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技术是万万不能的”。无论是国际间的竞争,还是商业间的竞赛,无一不是从技术抓起。只是目前我们还未能充分地利用好技术。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利用技术?哪些技术是应该重点关注的?首先,我们要解决如何把物理世界用数字化的方式连接起来。通过5G、光技术等建立广泛的联接与交互,将各种设备、传感器、控制器连接起来,构建起数据上传下达的联接大通道,这就是智能感知与智能联接;其次,如何将汇聚的数据进行集中分析处理,通过云基础设施,以及应用使能、AI使能、数据使能,进行类似大脑的数据分析和智能计算,这就是中间层的智能中枢;第三,如何把技术产生的价值交付给使用者,这就是智慧应用层,它通过联合伙伴打造各种智慧应用,帮助企业重构体验、优化流程、使能创新。稳健创新,华为全力支持数字北京建设那么如何更好地规划设计以及应用新技术?华为基于自身实践,以及帮助客户解决转型中问题的经验,提出了 “智能体”这一数字化转型的技术参考架构,企业可以在架构牵引下,通过场景驱动,小口切入,快速迭代,逐步实现数字化转型从低阶到高阶的跨越。同时,华为公司也将30多年在ICT领域的技术积累、产品解决方案,以及在自身数字化转型中沉淀的技术、工具和经验,以云服务的形式开放出来,为产业赋能。华为一定会一如既往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持续投入到技术创新中,为数字化转型奠定扎实的技术基础。北京的国资国企是数字化转型排头兵,也始终走在数字化的前列。华为公司持续用创新技术赋能产业,深度参与了北京各行各业大型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在制造、金融、建筑等领域与客户共同打造了多个业界领先实践。在制造业领域,我们与北汽福田全面合作,助力福田汽车以一云、四互联、五智能的理念构建运营操作系统。北汽福田采用“公有云+私有云”的统一云平台部署模式,以云原生技术改造传统应用,实现基础设施利用率提升30%。在金融领域,华为与华夏银行建立联合创新实验室,打造了从底层设计到上层应用生态均安全可信的金融全栈云,实现业务开发上线时间缩短10倍,应用封装部署时间缩短4倍,有效支撑了银行对于开放及安全可信的要求。在智慧园区领域,华为以自身园区作为试验田,孵化了智慧低碳解决方案,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为北京丽泽SOHO实现了科技自立自强、云化开放、安全可靠和高效智能的园区管理,提升设备可用率18%,实现能耗下降10%,成为“双碳”高端科技办公园区的典范。今年7月份,北京市发布了《关于加快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实施方案》,明确了北京到2030年建设成为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目标。9月份,北京市国资委发布了《关于市管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动数字经济与国有经济深度融合,全面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工作方向。同时,北京拥有大量国企,2020年北京市属国企资产总额已突破6万亿元大关,是北京数字经济建设的“顶梁柱”,在带动数字化转型领域任务重,责任大。华为愿意持续发挥在技术创新、产业建设、融合应用等领域的全面能力,与北京的企业及伙伴一起,共同肩负起数字化转型的历史使命,迈出深化数字化转型的扎实脚步,稳中求进,进而有为!文章来源:中关村在线 |
|
2021-12-20 |
构建天津新发展格局 为老工业基地点燃“数字引擎” |
毗邻北京,地处渤海之滨,天津承担着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任务。作为中国近代工业发祥地,这座传统工业基地基础雄厚,门类齐全,在新中国的工业发展史上曾创造无数个第一,“天津制造”更是一度风靡全国,飞鸽、海鸥……一个个远近闻名的名字,曾让整座城为之自豪。传统有优势,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发展。2021年6月《天津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发布,在肯定取得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智能制造深入推进等成绩基础上,天津也直面工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和发展瓶颈:制造业占比有所下降,工业基础地位有所弱化;新动能“底盘”偏小,新旧动能转换不畅……天津亟待“基因重组”。 发现问题所在,更要找到解决之道。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中,数字经济展现出“韧性”和“压舱石”作用,最大限度降低了突发风险给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 疫情突袭初期,很多企业猝不及防,一时无法正常工作,就在众多津企生存受到严重影响时,天津市委网信办联合华为迅速推出免费为各企事业单位提供华为云WeLink视频会议服务,犹如“及时雨”一解企业燃眉之急的同时,也让华为品牌力量深入人心。疫情中还出现了另一个数字带来的利好现象:数字化基础越好的津企,复工复产速度越快,抗风险能力越强,甚至逆风翻盘、逆势上扬,成为天津经济触底反弹的重要力量。在这些有目共睹中,不仅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数字化转型升级或是发展数字产业的重要性,也充分说明天津把数字经济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这条路走对了。当新数字遇上老基地,两相碰撞后,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如何抓住机遇,弯道超车,能否应对挑战,破局求生,箭在弦上之时,一群懂行业更懂数字的“懂行人”出现了——深耕天津的华为,用数字技术深度赋能到千行百业的核心业务场景中,让一个个不可能变成可能,用数字引擎驱动百年工业基地“脱胎换骨”,焕发新“津”彩。 1.发展数字经济 天津亟需“懂行人” 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数字经济这种新型经济形态,正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蓬勃兴起,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力量。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9.2万亿,占GDP的38.6%,成为世界第二,而预计2025年,这个比例将超过50%。近年来天津不断壮大智能科技产业规模,全力攻坚关键核心技术,全面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人工智能先锋城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成功举办五届的世界智能大会,津城优化产业结构成绩不俗,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发展。人人都道数字好,但在探索之路上,我们也常听到这样的“疑惑”:不同类型、规模的企业在数字化转型升级过程中,各部门之间仍存在数据壁垒和信息孤岛,大量 数据如“宝藏”般未被发掘,更无法充分发挥上下通畅、横向互联互通的能效作用。“行业的人不懂信息化,懂信息化的人不懂行业”,严重制约着天津数字经济的融合渗透发展,是否“懂行”,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因此天津政企不仅亟待数字赋能,更迫切需要“懂行”的数字赋能。2.以“5新”合力助力天津构建新发展格局当“懂行”的数字之光投射进来,天津未来的另一种可能,被照亮了。华为依托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耕天津30年,从顶层合作到城市智能体建设,再到千行百业的落地应用,“无处不在”地深化与天津各行业合作,并取得长足进展。读懂客户诉求,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今年4月,天津市政府与华为签署深化战略合作协议,依托华为数字技术,加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深化人工智能产业合作、加快建设“天津智港”。在此基础上,近日,一场以“数绘津彩,智赢未来”为主题的懂行中国行2021·华为天津数字峰会成功举办,作为站在未来看现在的“懂行人”,华为结合在津经验,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为抓手,为津城政企量身谋划“懂行”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方案。站在未来看现在,带着“懂行”的理念和共识,结合华为在天津的实践,在天津市政府的带领下,携手各方力量共同推进天津“新产业”“新治理”“新发展”“新模式”“新生态”的数字经济“5新”合力,助力天津“一基地三区”“双城格局”“高质量发展”“双碳”等目标的实现,构建天津新发展格局。“新产业”:发展一城数字经济,就要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并依靠信息技术创新驱动,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而这一切,恰好都是“懂行”的华为所擅长的。“新产业”就是锚定天津“一基地三区”的功能定位,依托华为的数字技术和丰富经验,通过人工智能、联接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发展数字产业,助力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设。近年来,天津与华为合作建立鲲鹏生态创新中心,着力构建产业融合生态,推动数字化和信息化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与客户实现融合发展。眼下,滨海“软开云”基地已帮助超过400家企业实现软件开发降本增效;鲲鹏生态创新中心已累计对接超200家软件开发企业,成功孵化80余个鲲鹏联合方案。形成“津城”“滨城”双城格局,是天津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的重要举措。“新治理”:“十四五”时期,天津谋划“津城”“滨城”双城发展格局,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的同时,妥善解决城市问题,提升津城公共服务能力,补齐滨城民生短板,化解城市发展碎片化、城区蔓延式发展等。为助力构建“双城”格局,华为提出“新治理”思路,以协同推进新基建和城市智能体融合发展的方式,用“懂行”技术不断提升“双城”城市治理水平。 在天津,华为与天津市政府合作,打造了慧眼识津、天津经开区智慧城市、中新生态城智慧城市、智慧会展、智慧供热等智慧应用,积极探索运用智能体提升城市治理水平的方式。华为以城市智能体技术架构,依托联接、云、AI、计算、城市应用等多技术协同创新,与政府客户、伙伴共同打造能感知、会思考、可进化、有温度的云网边端一体化协同城市智能系统,在“懂行”技术的赋能下,持续提升城市治理效率和城市综合竞争力,让市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18年,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泰达)联合华为推出“1+4+N”(1个城市大脑IOC中心、4大AI平台和N个创新应用)智慧城市整体解决方案,建设“一心牵引,四台同奏”智慧化平台,用科技的“温度”诠释城市运行更智能、产业发展更均衡、市民生活更便利的“幸福泰达”;在天津中新生态城,根据早高峰集中在城中心、晚高峰相反的“潮汐特性”,依托大数据、物联网、边缘计算等技术,华为推出Traffic Go解决方案,给出信号灯优化配时方案,生态平均车速提升12%,拥堵时长缩短13%,早高峰提前30分钟消散,极大缓解交通压力,让一路畅通成为现实。 华为智慧供热解决方案则在供热自动化控制设施和技术的基础上,利用新一代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针对供热“源、网、站、户”端到端全流程,通过物与物的互联互感、从“大脑”(AI)与“神经网络”(终端设备)的智慧化,实现问题精准定位、水平精确评估、事故提前预警,提升居民供热满意度……“懂行人”还将持续与政府一起探索更多应用,促进社会治理更加完善。“新发展”:对传统行业来说,势在必行的数字化转型,就是要将数字技术融合到生产、经营、管理、销售等各个环节,以达到由旧转新的变革。但数字化转型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程,尤其是传统行业存在技术发展不平衡、数字化程度低、网络化和智能化基础薄弱等问题,加之人才、资金等制约,很容易产生“数字鸿沟”。有需求的企业要怎么转?携手“懂行人”翻山越“沟”。因此华为提出“新发展”,深化、加速行业数字化转型,携手千行百业推动高质量发展。通过天津渤化集团这个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典型案例,不难看出“懂行”有多重要。渤化是天津传统工业的代表,在智慧化工、智能制造等方面都需要“懂行人”给出“懂行”的解决方案。作为ICT设备制造企业,华为通过多年数字化转型实践,积累丰富的行业数字化转型经验。在两强联手后,以数字化发展战略为出发点,以打造“智慧化工、平安化工”为目标,依托华为数字园区解决方案能力和网络联接能力,一个以数字平台为基础,以各类智慧应用为支撑的绿色智能工厂“标杆”诞生。 未来,在渤化智慧工厂内,将实现园区内设施的智能管理,平台的智慧运营以及各种应用的智慧体验。通过IOC展示,保证不同角色人员之间的职责赋能,可以清晰直观地对园区内整体综合态势、人车通行、人员定位、应急物资、能耗管理、生产管理等状况进行实时感知,实时预警,快速处理。“懂行”的技术不仅让中国历史最悠久的老牌化工企业焕发出新的光彩,还深入新天钢、空客等智能制造领域,天津港等智慧交通领域,天津农商银行、天津银行等智慧金融领域,国网天津电力等智能电力领域,南开大学、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等智慧教育领域,海河文旅等智慧文旅领域,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数字化转型升级、降本增效,实现新的价值增长。“新模式”:数字经济在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政务等领域均表现出强大推动力,尤其是在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进程中,大数据、人工智能、联接产业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持续加速传统能源产业与数字产业深度融合,能直接或间接减少能源活动产生的碳排放量,因此数字经济逐渐成为引领绿色发展的新路径。华为聚焦数字天津建设,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助力天津“碳中和”进程。在绿色低碳方面,基于在电力电子及信息通信上日积月累的经验,实现了发电、用电的低碳排放。在天津,“懂行人”加快部署低碳站点的脚步,依托华为通信技术的创新,重构如杆替柜、柜替房等站点形态,实现节能降碳。 华为通信设备已经实现每比特数据功耗下降26%-50%;华为智能微模块助力天津打造PUE≤1.3的绿色数据中心,实现同比节能10%;为能充分利用屋顶空间和光照资源,华为还逐步在天津推广光伏发电等零碳能源的“行业绿电”;在推进家庭绿电24小时使用上,华为也不断探索,与天津共同开启零能耗,免市电的用电新时代。“新生态”:创新之道,唯在得人。而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人才生态建设是重中之重。华为的“懂行”也涵盖了构建全产业链的创新型人才供给体系。目前华为已与津城12所高校共建华为ICT学院,把华为产业类课程带入学校,每年培养50+高校老师和5000+学生。同时,依托鲲鹏创新中心,华为与天大、南开等6所高校成立鲲鹏人才联合培养基地,组织8场“鲲鹏训练营”,覆盖千余名学员。通过“人才培养”“人才认证”“人才发展”等环节,华为以“懂行”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天津输送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3.“懂行”的数字经济 厚植沃土“天”地宽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这句话的意思是实践越多,对事物的认识就越深刻;认识越深刻,就越能指导实践发展。这正是“懂行人”一以贯之不断通过经验积累,与更多合作伙伴携手共享数字经济新机遇的体现。当下,天津紧紧围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人工智能产业为主攻方向,大力推动自主创新、原始创新,提升老工业基地的产业能级。“懂行”的政府将持续构建出积极向上的数字经济发展环境,让津门成为厚植数字经济的沃土。未来,华为将继续携手天津,在推进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破局”之路上共进。“懂行人”将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依托人工智能、联接、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全面参与天津人工智能发展、智慧城市建设,打造面向政务、医疗、制造、教育等全场景的城市智能体,参与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发挥“重塑产业新格局,融合发展天地宽”的作用,更好服务城市“十四五”规划落地、高质量发展。擘画天津数字经济的蓝图,“懂行人”准备好了。文章来源:金台资讯 |
2021-12-20 |
从DEPA看数字经济全球治理 | |
当前全球数字经济和数字贸易发展迅速,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新引擎。11月1日,我国正式申请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备受关注。当前数字贸易全球治理呈现何种趋势?我国申请加入DEPA意义何在?DEPA具有前沿性、灵活性DEPA是一份专门针对数字经济、数字贸易合作的国际协定,缔约方为新加坡、新西兰和智利,该协定旨在促进各缔约方的数字经贸合作,推动建立数字经济相关规范。相比其他贸易协定中的数字贸易安排,DEPA体现了数字贸易全球治理的前沿性。DEPA体现了目前数字经济治理的国际趋势。DEPA借鉴了《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的数字产品非歧视待遇、允许数据跨边界自由流动等内容,将WTO暂停电子传输关税的规定永久化。DEPA与《美日数字贸易协定》也有一定重合,均致力于消除对数字产品的歧视性待遇,都设置了类似WTO协定的一般例外和安全例外条款。DEPA在已有的数字贸易规则基础上有所突破。它考虑了包括人工智能、金融科技等新兴技术在内的软性合作安排,并将治理范围从数字贸易扩大到了数字经济的多个方面。此外,在协定中加入对中小企业的特别安排,对于促进中小企业的合作和发展、缩小数字鸿沟具有重要作用。DEPA内容涵盖了商业和贸易便利化、数字产品、数据问题等数字贸易规则的核心议题,其条款更多体现了便利性、开放性而非约束性。DEPA独特的“模块式安排”极大提高了新成员参与的灵活性,各国政府可以根据自身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利益诉求,选择部分或全部模块加入协议。有利求同存异,推进经济合作当前,由于各方经济发展水平和利益诉求差异,实现在WTO框架内达成数字贸易多边规则的目标相当困难。在此背景下,DEPA协定对促进国家间的数字经济合作、推动数字贸易多边规则的构建有着重要意义。以美国主导的数字贸易规则,侧重支持数据自由流动、反对服务器和数据本地化要求;以欧盟为代表的数字贸易规则强调隐私保护、知识产权和消费者保护模式;中国则更强调数字主权。在各方围绕数字经济治理和监管存在分歧的情况下,DEPA协定独特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为各方在数字经济治理领域的“求同存异”提供了可能。在全球经贸规则制定和经贸规则治理方面,中国长期处于被欧美合围的状态之下,而在数字经济领域的长足发展,让中国有一定能力在这一领域的全球规则制定中发挥关键作用。在竞争中合作,争取话语权在数字经济合作方面,虽然各国政府在数字治理理念上存在较大分歧,但仍积极推动国际合作,探索构建全球统一框架的可能性,总体呈现“在竞争中合作”的态势。应该看到,世界各国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很大差异,尤其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在数字经济基础设施、人才储备和治理理念等方面较为落后,数字鸿沟存在不断扩大的趋势。在数字经济发展大国中,美国起步较早,具有领跑优势,不仅长期占据数字产业链的制高点,而且在国际规则制定中积极争夺主导权,排斥竞争对手。中国、欧盟和日本等紧随其后,印度、巴西等国则相对落后。从全球数字经济竞争格局看,中国申请加入DEPA,大力发展数字经济,迎接挑战,对于在数字经济时代增强自身竞争力、提升自身全球影响力和话语权有着重要意义。文章来源:百家号·半月谈网 |
|
2021-12-20 |
郑砚农: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发展——2021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时尚文化周暨数字时尚全球峰会 | |
12月16日,2021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时尚文化周开幕式暨2021数字时尚全球峰会在深圳福田天安数码城开幕。作为湾区首个科技时尚主题文化周,本次盛会主题“数字时尚,美好生活”,由广东省港澳事务办公室批准;广东省粤港澳合作促进会、香港贸易发展局、澳门国际时尚联合会、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事务局支持;广东省服饰文化促进会、广东省粤港澳合作促进会时尚品牌委员会主办;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深圳市工业设计行业协会联合主办;天安数码城集团、FDC时尚产业综合体战略合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世界发展研究所原秘书长、研究员、京津冀大数据产业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上海湾区科创中心首席专家、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时尚文化周专家委员会主席郑砚农先生,作为重量级嘉宾第一个做主旨发言。他在文化周分会场北京奥美时尚艺术中心视频连线,分享主题为《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发展》刚刚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党的基本路线要求。回顾最近几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结合我们当前的工作,要把握三个方面: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强化科技创新和供应链和产业链之间的改革;二、加快数字化改造,促进传统产业升级,要特别注重“专精特新”灵活性企业的发展;三、更多的依靠市场的机制和现代化的创新去推动服务业发展。对于一些新的科技技术要适度的超前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比如5G的问题。“十四五”规划国家提出了朝着九个方向建设强国,九个方向的强国,关键是科技创新,而基础是数字化。数字化不仅仅是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而包括了我们要具备数字化的思维和数字化解决问题的逻辑。比如我们把数字化的思维逻辑用在管理上,那么管理就是治理。我们过去常说管控,现在说企业的上层对下层要赋能;过去说领导班子要分工,现在和大家是分享的关系;过去说合作,现在就是协同的关系。下面我从三个方向跟大家进一步来分享我的体会。第一、消费市场的统计方法看数字化带来的变化。大家知道传统的统计方法是描述型和推断式的统计方法。每个城市都有统计局,还有调查统计大队。这样传统的统计方法对数据量非常有限。如果在大数据的环境下,首先具备大数据的数据量的“大”,另外就是具备大数据数据种类的“全”。二是数字化经济显著的特征是分享经济,在统计上的核算有了哪些变化呢?比如CPI、GDP,在统计消费品的时候有两个耐用的消费品,比如大家说的房子、汽车,过去我们统计房子、统计汽车应该是贵重的消费品、贵重的耐用消费品,现在出现了爱彼迎,房子就出现既是消费品还是投资品,出现了共享汽车,除了是买的消费品同时也是投资品,在统计上过去就没有料到数字化经济出现这样的问题。三是经济活动不再是法人单位和法人单位之间、个体经营户为主的调查主体。比如我们在海边从渔民手里用微信扫码的形式买鱼、在菜场买白菜都是C2C的形式。以居民个体为主体,过去统计的部分如何把这部分经济指标统计进去?过去没有。四是过去衡量一个产品、一个物品的质量、价格,大部分以价格指数的缩减法来统计,现在由于科技创新带来的商品、产品的性价比大幅度提高,有可能这样的产品卖得很便宜,里面由于科技创新造成了价格降低。比如服装业,由于引进了人工智能、现代化的制造,没有那么多工人,降低成本。五是信息消费和数字资产的调查与统计。数字作为资产,它的价值大家都认识到了。信息消费这个问题,前年互联网上让我讲信息消费,我在台上突然想到现在哪些消费和信息没有关系?所以信息消费在数字化的情况下和我们息息相关,我们所有的消费几乎都是信息消费。第二,商品流通与商业模式的变迁看数字化。1999年我翻译了一本书《网络世界的电子商务》,翻译这本书当时遇到两个英文单词economy、commerce online。当时我们按照“电子商务”economy翻译过来这本书叫《网络世界的电子商务》。刚开始出现电子商务的时候我个人想,最靠谱的就是B2B,因为是法人和法人之间的交易,但是实际上B2C的发展甚至比B2B还要快。而且随着B2C的发展,我们有了C2C,就是大家现在常见的社群之间的交易、网红的直播,靠大量流量进行交易的方式。从B2C的发展有了C2B,这个B是经销商、采购物流商,所以从C2B隔掉一层,直接和营销商来打交道,营销商经过调查消费者的喜好和人物画像,然后来促进生产商生产大家喜欢的产品,提高他的利润。今天这个会场上有很多高级定制的专家,大家一定理解现在出现了C2M。C2M是说中间的营销环节要把供销上跳过去,直接找生产厂家做自己喜欢的衣服,做自己喜欢吃的东西等等。这是商品流通在电子商务有了这样大的变化。从电子商务刚刚出现发展到现在,最近是什么情况呢?两年前,我们说ecoonomy。IBM提出Ebusiness,Ebusiness才是讲的电子商务。从北京到深圳在飞机上问隔壁的外国朋友,说你到什么干什么?Business。Business是交易还是开会还是见朋友?都是Business。现在电子商务领域最广阔的解释就是Ebusiness。电子商务发展到今天,我们应该感谢哪些技术给我们提供的支持呢?第一个是80年代出现了TCP/IP协议。TCP/IP协议是卡恩·瑟夫提出的。TCP/IP协议出现之前,美国的陆海空三军分别使用IBM、霍尼韦尔、DC的电脑联网,操作系统也不同。他们都有自己的网络,但是彼此之间不能沟通、不能交流,也不能和社会大众有电脑的交流。,所以卡恩、瑟夫提出的TCP/IP协议从最底层到最上层产生相当于翻译器,使大家之间互相能联系,所以才有今天的互联网,才有了电子商务。第二、就是中国电子商务协会在2004年推动全国人大批准了电子签名法。为什么中国的电子商务在中国排第一?因为我们国家在早期有立法,没有电子签名法不可能有今天的电子商务。第三、我们要感谢基于Web2.0以后的平台技术,因为Web2.0以前的技术就是我们看到的门户网站,新浪、搜狐。它没有交互、没有互动、没有视频、没有多媒体,而基于Web2.0以后才有了微博、微信、视频的交流。第四、可能将来还要继续感谢的就是区块链技术,因为在网上交易的时候,不可篡改性问题、信息的价值到底真正值多少的问题等,在区块链领域是能够得到解决的。因此,我们说从商品的流通和商业模式的变迁有了数字化,我们看到了这么多的变化。第三,从商品品牌认知看数字化。改革开放以前我们处在计划经济时代。计划经济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年纪大的同志都知道就是“统购统销”。一个企业的生产只对国家下达的计划指标负责,不对市场负责,不直接对消费者负责。比如我们说深圳的搪瓷二厂或者是杯子二厂生产喝水的杯子,它生产完以后由国家收购进入流通渠道,所以那个时候厂家就是品牌,口碑就是品牌。随着市场经济的出现以后,我们说出现了大众品牌,我们在大众品牌里面为了分众又出现知名品牌、奢侈品牌、小众品牌,逐渐到个性化。比如现在说的00后,可能比他们年纪大的80后、90后喜欢的大品牌,但是他们不感兴趣。他们感兴趣的是我们这群人喜欢什么样的衣服,可能不是大品牌,但是他们喜欢。这是给商家带来的启示。品牌认知方面,由于数字化发生变化,过去是处在注意力经济的模式来提升塑造自己的品牌。什么是注意力经济?我们说就是眼球经济。这里面有主动注意力、被动注意力、审美注意力、审丑注意力。有的广告很丑也卖得很好,我觉得那是审丑注意力,反正吸引人的眼球就可以。随着信息量增多,大家觉得不能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我自己要感觉好不好,或者我要让知名的人来告诉我,要第三方来告诉我好不好,就出现了体验经济,要穿一穿、试一试等等。数字经济时代,我们说用不着,与其相信别人说自己好,与其相信朋友门口说这个产品好,不如由技术来说它好。所以大数据和区块链产生的口碑大数据更容易吸引消费者注意力。它告诉我们这个产品的溯源、相互关系是什么。这就是数字化带来的商品品牌的变化。在全球化4.0时代,要让老百姓有获得感,要追求人民的美好生活,就要体现在“衣食住行”方面。大家看得见、摸得着,但是今天又加了一个,要体现在“衣食住行玩”五方面。衣食住行保障我们的基本生活,或者我们的优越现代化生活,但是我们还有娱乐。衣是时尚。食是健康的食品,溯源,用大数据和区块链可以解决。住,智能家居,海尔提出三翼鸟整体的智慧家居的计划,就是智能生活。行是把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只有新能源的环境下自动驾驶的汽车有可能很快的实现。因为让自动驾驶去控制燃油发动机太复杂了。大家在享受了衣食住行高质量的生活以后,我们是不是在精神层面,到新的世界再玩一玩,到那里面试穿一下,看看时装秀是什么样。全球疫情形势依然严峻,我们处于后疫情时代或者叫疫情新常态。后疫情时代在疫情期间出现了一些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它会不会在疫情之后消失呢?我觉得不会。因为恰恰是在疫情时代,我们不得已改变了一些商业模式,而我们不得已改变的商业模式恰恰是由于数字化技术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支撑。比如线上与线下,比如虚拟与现实,比如沉浸式的秀或者元宇宙全息的一场秀。给客户设计的衣服,他说,我穿衣服合适吗?在元宇宙里放到巴黎香榭里大街走一走、看一看。在今年举行的东京奥运上,整个主会场坐得满满的,由于它采用了数字化的排色技术好像有很多人头。最后开幕式上有两千多个无人机形成了一个地球在滚动,这也都是数字化技术编程的。网红所形成的体验经济的形式,完全可以在全息沉浸的方式里面得到更好的体验。刚才跟大家一块儿分享了数字化在几方面上给我们带来的进步,但是我们说数字化的进程永远在路上,我们不能特别乐观。我们可以提前去试,甚至可以试错,因为我们不进则退。但是我们仍然看到现在的数字化技术对于我们的生活需求还存在很多的局限性,还有很多不足,所以我们永远在路上。今年河南郑州发生的水灾,我特别把这个姑娘的镜头截取下来,她在用手机呼救。大家知道手机2G的时候有效半径是5000米;4G的时候可能就是1000到2000米;当出现5G的时候有效半径就是几十米。当然她肯定是用4G,4G周围没有信号,基站离得很远。所以水都淹了自行车还联系不上,这是数字化技术还有很多需要改进、改善、迭代的东西。在我的演讲最后想跟大家说,迫于现在疫情严重的形势,处于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的形势,给我们带来了很多风险和不确定性,弗兰克·奈特怎么定义风险和不确定性呢?他说“已知的未知属于风险,而未知的未知叫不确定性”。面对不确定性和风险不断增多的环境,作为在座的这些企业家怎么做呢?我认为不确定的是环境,确定的是我们自己。我们要用持续的创新驱动,管理上的创新、技术上的创新、模式上的创新来应对风险与不确定性的万变,就是以不变应万变。文章来源:中商网 |
|
2021-12-20 |
科大国创精彩亮相2021中国(合肥)数字经济创新峰会 | |
12月17日上午,2021中国(合肥)数字经济创新峰会举行,科大国创精彩亮相本次峰会,连续五年助力发布《合肥市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白皮书》。《合肥市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白皮书(2021)》正式发布(右一为科大国创党委书记、董事长董永东)作为长三角数字经济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会议之一,“合肥数字经济创新峰会”自2017年起已连续举办四届,受到广泛关注,形成良好的社会反响,有力提升了合肥市数字经济领域在国内的影响力。在合肥密集布局数字经济发展的当下,2021中国(合肥)数字经济创新峰会再度举行,旨在梳理盘点合肥数字经济建设成果,交流数字化转型经验,为安徽数字经济发展创造新机遇。本次峰会由安徽省数据资源管理局指导,合肥市人民政府主办,由合肥市数据资源局、合肥市大数据资产运营有限公司、科大国创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等七家单位承办。峰会集中展示合肥数字经济高质量创新发展成果,旨在共商数字发展大计,积极打造国内有比较优势的数字经济高地,争创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会上,《合肥市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白皮书(2021)》,《合肥市区块链产业发展报告(2021)》重磅发布,数据要素流通平台同步上线,同时,合肥市数字经济试验区建设、量子城域网等一系列数字应用新成果逐一发布。院士、专家也围绕数字经济发展和数字化城市建设进行分享,为安徽乃至中国的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合肥市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白皮书(2021)》由合肥市数据资源局指导,科大国创和合肥大数据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编写,对合肥市数字经济发展成果进行调研编撰而成。这是峰会连续五年发布《白皮书》,也是科大国创连续五年深度参与编写及支持。该白皮书全面展示了合肥数字经济产业新亮点、新成果。《白皮书》显示,2020年合肥市数字经济规模超4000亿元,占GDP比重超四成,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9%左右。获批全省唯一的安徽合肥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连续三年被评为安徽省发展数字经济成效明显地区。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全国多个省市陆续发布数字经济建设相关政策文件,数字经济已然成为国家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更是实现区域联动和协同的重要推动力。科大国创作为国内领先的数据智能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新经济企业,一直致力于耕耘大数据产业,不断推动数字产业生态的创新变革。经过多年的行业经验沉淀,创造性地打造了具有国创特色的“技术+服务”、“产品+服务”、“平台+服务”三大业务模式,目前拥有自主研发的数据智能技术与高可信软件技术、深厚的行业经验、过硬的交付能力、优质的行业客户等一系列优势竞争力。未来,科大国创将继续肩负“软件兴企报国,创新引领未来”的伟大使命,坚定贯彻“智慧+”、“产品引领”、“平台驱动”三大发展战略,不断推动国家以数据为驱动力的数智化转型,努力成为数据智能领域的引领者、“车—路—云”协同的集大成者,不断为数字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文章来源:中安在线 |
|
2021-12-20 |
锚定数字经济主航道 中国联通明确五大主业 |
共建共享基站总数超过46万个,“双千兆”网络建设提速推进;5G行业应用超3000个,赋能制造业、教育、医疗等领域智慧化升级……中国联通正加快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助力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激活发展新动能。在日前召开的2021中国联通合作伙伴大会上,中国联通董事长刘烈宏宣布,在新定位新战略下,中国联通将全面发力数字经济主航道,将“大联接、大计算、大数据、大应用、大安全”作为主责主业,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打造坚实数字底座。构筑数字基建坚实底座在宝武马钢,5G为原料总厂的运营管理装上智慧化的“眼睛”,智能化改造预计每年可降低人工费用560万元;在山西焦煤集团庞庞塔煤矿,5G信号全面覆盖,井下八千多个传感器、一千余部摄像机组成全面感知网络,实时监测甲烷、风速等环境数据,为煤矿的智能控制和安全生产保驾护航……当前,中国联通正加快推动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已建成5G+工业互联网、5G+教育、5G+医疗、5G+交通等300多个“灯塔项目”、3000多个重点项目。5G应用多点开花离不开坚实的数字基础设施“底座”,中国联通正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畅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今年上半年,新增可用5G基站约8万个,基站总数超过46万个,与中国电信共同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5G共建共享网络,预计到年底可用5G基站将达到70万个。“十四五”时期,数字“新基建”将全面提速。日前工信部发布的《“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高速泛在、集成互联、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赋能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能力全面提升。中国联通也进一步明确了“十四五”时期将定位为“数字信息基础设施运营服务国家队”。刘烈宏表示,将全面建设广度、厚度、深度行业一流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持续深耕5G精品网、千兆宽带精品网、政企精品网和物联网,以优质网络联接千家万户、千楼万园、千企万厂、千场万景,为客户创造数字工作生活新体验,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打造坚实数字底座,实现从“基础联接”到“万物智联”的新跃升。“在5G应用研发方面,中国联通将加速推动5G应用从‘样板间’走向‘商品房’,依托5G应用创新联盟,打造5G生态开放平台,与合作伙伴携手打好‘团体赛’。”刘烈宏表示,2022年,中国联通将与合作伙伴携手销售5G、智慧家庭及行业应用等泛终端超过1.5亿部,全方位持续推进5G、4G和基础网络资源的共建共享。拓展算力服务新赛道5G时代,以万物智联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科技加速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等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日前,联通云进行了全面升级,将提升“联接+感知+计算+智能”算网服务水平。中国联通副总经理梁宝俊介绍,中国联通全面布局大计算战略业务,实施算网融合发展行动计划,构建以算力为核心的一体化算网融合生态体系。深入布局以“5+4+31+X”新型数据中心为基础的算力基础设施,构建一体化的算力网络,打造以联通云为核心的算力底座,提升算网服务水平。“在未来社会,以计算能力和通信网络为核心算力网络作为一类的新型基础设施将是国家数字经济发展、企业竞争能力的关键核心之一。”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教授张天魁表示,中国联通需要以此为契机,发挥技术整合能力,通过网络能力开放,吸引产业链上下游共同技术研发,带动产业生态发展。与此同时,中国联通将进一步做活大数据。刘烈宏表示,将充分发挥通信大数据优势,提升大数据、AI、区块链技术融合能力,完善数据产品体系,激活数据要素价值,加快业务数据化、数据业务化,深化大数据融合应用创新,提升产业供给能力和行业赋能效应,助力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夯实安全发展基石在业内看来,数据是新的生产要素,电信大数据连接百业千行、涉及国计民生、关系国家安全。“推动电信大数据发展必须从国家总体安全观出发,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坚持国家利益为先、群众利益第一,着力加强基础网络安全建设。”中国工程院院士邬江兴表示,为达成这一建设目标,应加快网络安全生态布局,推动我国独有独创的内生安全等新技术规模化应用。下一步,中国联通将通过创新“五全”(全客户、全数据、全系统、全触点、全流程)信息安全体系护航数字经济,重点保障AI安全、大数据安全、5G安全、云计算安全、物联网安全、工业互联网安全六大网络安全。同时,积极建立网络空间攻防兼备的第一道防线,为工业企业提供“可信、可靠、可控”的安全保障,打造5G“终端-网络-平台-应用”的端到端安全链。刘烈宏表示,“十四五”时期,将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筑牢网络空间安全可信的第一道防线,当好新型数字信息基础设施的坚强守护者。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 |
2021-12-20 |
成渝“双圈”联动加速推进数字经济试验区建设 | |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这两天有点忙!先是12月14日,川渝两省市在宜宾举行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四次会议”。紧接着,12月17日-18日,四川成都市党政代表团又组团来渝考察。如何更好唱好“双城记”?重庆和成都将围绕一系列项目展开深度合作。数字经济试验区建设就是其中之一。在14日的川渝两省市党政联席会期间,审议通过的《共建成渝地区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提出,计划到2025年,川渝两地将基本建成特色鲜明、体系完备的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成国内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新高地。在此次成都市党政代表团来渝考察行程中,就参观了包括重庆数字经济展示中心等多个与数字经济关联点。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是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一环。相较沿海发达地区,川渝两地均具有后发优势。早在2019年1月,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重庆、四川同时被确定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四次会议召开,正值国家提出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即将满两周年、获批“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三周年之际,回头看,发力成渝双城数字经济试验区建设,重庆不断夯实底座,跑出了加速度。礼嘉智慧公园打造永不落幕的智博会在获批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后,重庆行动迅速。2020年3月17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四川重庆党政联席会议举行第一次会议提出,成渝双城经济圈将“共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2020年6月22日,重庆市公布了《重庆市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实施方案》,重庆将加强与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协同,推动成渝地区人工智能试验区联动。可以看出,重庆注重与成都的协同联动建设,抢抓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机遇,统筹推进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让智能化为经济赋能、为生活添彩,加快建设“智造重镇”“智慧名城”。要了解“智慧名城”是什么样的,就一定要来看看礼嘉智慧公园。重庆是永不落幕的智博会承载地,历届智博会上展出的“黑科技”不断落地到公园,智慧体验项目非常丰富。目前,这里已集纳上百个智慧应用场景,成为一探“智造重镇”究竟的风景眼。市民来到公园能领略“智造重镇”的美丽,感受“智慧名城”风采。以公园为形,以科技为魂,是礼嘉智慧公园的特点。礼嘉智慧公园总建筑面积3平方公里。以生态、绿色、智能为本底,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和黑科技贯穿于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全过程各方面。深入其间,你会发现智慧生活无处不在。这里有5G馆、艺趣馆、云尚体验中心等场馆和无人驾驶车、机器人钢琴弹奏、机器人现磨咖啡、VR沉浸体验设备等体验项目,覆盖了智慧生活的方方面面。市民在这里能体验到科技改变生活、创新引领未来的魅力。科技企业加速入驻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在重庆市大数据智能化发展的主阵地——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已加速聚集了一批包括云从科技、新科电子、软通动力在内的创新型企业、独角兽企业。海云数据、誉存科技等一批数字经济企业多次创下世界纪录,重庆数字经济发展迅速。依托重庆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重庆市的国家级新区两江新区正在推动“3331”产业体系制造业与大数据智能化深度融合,这不仅是助推新区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重要举措。目前,华为(重庆)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已落户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正发挥鲲鹏生态资源优势整合两江新区现有芯片、软件、终端、云计算等产业资源,建设公共服务、企业孵化、人才培训和产业生态4个平台,助力重庆数字经济发展。此外,紫光展锐西南芯片研发中心、万国半导体、莱宝高科、京东方、康宁、联创电子等知名企业纷纷入驻两江新区,进一步推进新区电子信息产业的生态链布局。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正发展成为全市的数字经济高地,向人们展示重庆数字经济发展的蓬勃生机。礼嘉智慧公园和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只是重庆数字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以公园和产业园所在的两江新区为例,近年来,数字经济已成为两江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2020年全年,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新增注册数字经济企业979家,这些新增企业为两江新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预计到2022年,两江新区数字化车间、实施智能化改造企业将突破300家,数字经济营收达到3000亿元以上、经济规模占GDP比重超40%。“云长”挂帅重庆“智慧名城”建设提速2020年重庆通过推进实施数据治理、数字基建等项目,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提速“智慧名城”建设。重庆市大数据发展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从2019年起,重庆市形成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任“总云长”,6位市领导任“系统云长”,110个市级部门、区县政府主要负责人任“云长”的“云长制”体系。截至2020年底,“云长”单位累计上云信息系统2458个,上云率98.9%;累计整合关停信息系统2079个,整合率68.4%,同比提升18%,居全国前列。2020年重庆市建成城市大数据资源中心,在全国率先实现“国家-市-区县”三级政务数据共享体系全覆盖,实现川渝两地跨区域联通、两地目录互挂、生态环保领域首批政务数据资源共享。目前,重庆市大数据发展局正在推动建设以数据中心为底座、5G通信为纽带、超算中心为重点、中新国际数据通道为抓手的数字基础设施体系,重庆市将逐步建成为内陆国际通信枢纽。今年,重庆市政府还印发《重庆市数字经济“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2025年)》,提出到2022年,全市将集聚100家数字经济龙头企业、500家前沿领域高成长创新企业、5000家“专特精尖”中小微企业和创新团队,创建10个国家级数字经济应用示范高地,到2025年全市数字经济总量超过1万亿元。成渝双城各取所长避免同质发展在共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方面,重庆和成都你争我先,都跑出了一条数字经济的加速度。而川渝两地该如何在合作中发挥各自数字经济发展优势,避免同质化发展?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研究员,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盛毅曾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服务峰会上表示,川渝两地要借助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规划编制,通过进一步梳理各自的优势,引导其合理分工,减少重复建设和同质化发展。他表示,如在产业发展领域,四川可偏重研发和设备制造、数字娱乐等领域的发展,重庆则偏重制造业的数字化改造、智能制造、技术应用等。至于“互联网+”“大数据+”“智慧+”等新业态,将席卷各行各业,彼此都会在其中找到有差别的空间。凡能共建共享的尽可能共建共享,凡需要各自建设的,尽可能遵循比较优势的原则。重庆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教授万晓榆认为,要根据国家对川渝两地建设数字经济协同发展创新试验区的要求,以局部发展带领全域发展的理念,先是整合以两江新区、天府新区等为代表的国家级新区,在试验区中分领域打造创新发展平台。对成熟的政策举措和典型案例及时向全国其他地区进行推广,结合其他地区已有的发展模式和地区优势,引导试验区与非试点区域精准对接,开展理念、政策、技术、人才等全方位指导,不断扩大平台的辐射带动效应。文章来源:上游新闻 |
|
2021-12-20 |
在全球层面加强数字经济监管 |
数字经济是指以数字计算技术为基础,通过互联网平台开展的一种经济模式。它基于互联网、移动技术和物联网带来的人、组织和机器之间的互联性,不断推动传统经济转型升级。当前,数字经济飞速发展,在重塑人们消费习惯的同时,也在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然而,当前数字经济领域的法律监管还较为薄弱,未形成全球性的统一标准规范。针对上述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相关学者。数字经济融入人们日常生活数字经济一词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最初,人们关注的只是互联网对经济的影响,而现在它被扩展到包括新型数字化公司的出现以及新技术的产生等多个方面。南非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数字化商业中心主任布莱恩·阿姆斯特朗(Brian Armstrong)提到,数字经济的核心是数据,即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物理设备上留存的数据,不断提高生产、组织和管理效率。那么,数字经济与传统经济有何不同?首先,数字技术可以使企业以新的方式开展业务,有效提高其商业运行效率和收益,并使消费者获得更好的体验以及更精准的服务。其次,数字经济的发展导致市场结构发生了重大改变,大量数字平台的崛起降低了传统市场中的交易成本,使消费者和生产者更容易产生联系。世界经济论坛数字通信行业负责人伊莎贝拉·莫罗(Isabelle Mauro)对本报记者表示,美国和中国是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代表性国家。中国一直在推进核心技术创新,不断提升科研能力。近些年,中国正在加速构建覆盖范围更大的网络基础设施,并实现了关键技术领域的突破。在拓展数字网络经济的同时,中国还在推动数字工业化和产业信息化转型升级,并建立了多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美国麦肯锡公司的最新报告强调,中国数字经济的特点是将传统产业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不断提升产业生产效率。有关研究显示,中国每年的电子商务交易额已经超过许多发达国家。中国企业深度参与到全球竞争中,在虚拟现实、自动驾驶汽车、3D打印、无人机和人工智能领域获得风险投资排名中一直稳居全球前三。经合组织发布的数字经济相关报告也提到,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是数字技术,当前人们对数字技术的依赖度不断上升,触及社会的各个方面,从教育、健康到消费、娱乐。截至2020年12月,已经有34个经合组织成员国制定了国家级数字战略措施以及数字安全策略,这为加强国际间的数字化合作创造了条件。报告还提到,2012—2020年间,经合组织成员国高速光纤宽带的安装比例提升了一倍,家庭用户的平均移动数据使用量翻了两番。截至2020年9月,在经合组织成员国中,有超过90%的中小企业拥有宽带连接设备。同时,有超过24%的大型企业以及10%的小型企业拥有电子商务业务,电子商务的开展可以更好地激发企业活力。数字化技术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个性化选择和便利条件,但人们也会担心数字化程度加深带来的信息泄露、算法偏见等问题。因此,在国内、国际两个层面加强对数字经济政策的制定和监管尤为重要。监管缺失将削弱创新互联网时代的显著特征之一是信息的透明化,在莫罗看来,数字经济领域的法律监管远远落后于其技术发展速度,这种不相匹配的模式可能给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重大威胁。监管体系的缺失一定会造成企业间的不规范竞争,削弱企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进而导致商品和服务质量的下降。当前,全球范围内还未就数字经济领域形成统一的监管框架,而是主要以各个国家内部的法律条例为主,其中主要涉及数字经济中的内容监督、知识产权保护、税收等方面。据相关研究统计,目前全球范围内共有700多项涉及上述三方面的政策条款,其中二十国集团和欧洲范围内有超过300项有关数字经济治理的条例。欧盟委员会非常重视数据流动与安全,为此制定了一系列限制数据在区域内以及跨区域转移的法律条款。欧盟成员国可根据自身发展状况进行调整,使其与国家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模式相适应。美国在数字经济领域的监管制度与欧洲类似,联邦政府和各州都可以在该领域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并采取行动。然而,美国各州大多关注数字经济领域的税收问题,而联邦政府更愿意在数字反垄断方面采取行动。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
2021-12-20 |
栾青:推动数字经济发展需多维度发力 |
数字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当今世界,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更好发展数字经济,既是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一环,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方向和目标已经明确,如何在实践中抢抓先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需多维度发力、协同推进。从提供支撑的角度看,重点是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先进的、全面的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和基石。与传统基础设施不同的是,除了硬件,数字基础设施还包含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终端、云平台等软件信息设施。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要统筹把握、研判趋势,充分考虑发展需求以及发展条件,将信息基础设施和传统基础设施连接起来,充分发挥已有的铁路、公路、机场等传统基础设施的优势;要坚持推进科技创新,充分展现科学技术的先进性、层次性和路径多样性,既能有力保障我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水平较高,也能有效满足国内的多维度、多样化需求,规避单一技术可能带来的风险;要积极布局数字经济平台,推动信息基础设施升级,建好科学灵活介入的高效通道,促进各类主体交流沟通。从激发动能的角度看,重点是推动数字产业化发展和产业数字化转型。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是数字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目前,我国数字产业化动力不足,主要是关键技术和前沿科技发展、基础性创新等方面还较为薄弱。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第一要务是锚定数字技术的创新发展,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比如,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实现从场景探索到规模化应用,突破技术和管理两方面的瓶颈,鼓励试点先行,打造创新共同体,解决好科技创新的动力和能力问题。产业数字化是以数字经济赋能传统产业,关键是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要将用好数据作为推动产业数字化的主要着力点,以数据要素驱动来精准触达客户要求;发挥出数字技术在个性化定制、数字孪生等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应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大力推动智能制造、柔性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等的发展,使新产业、新业态竞相涌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速。从深化实践的角度看,重点是加强数字化治理。数字化治理既是对数字化的治理,也体现为治理的数字化。对数字化的治理,是以数字化转型为大背景,从治理层面进行体系变革,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数字化转型的实施效果和价值的最大化;治理的数字化,是通过平台、工具等技术手段对组织以及组织内资源、数据、技术、流程等实施数字化管控,保障治理效能、提高治理效率。数字化治理主要依托企业和政府两个主体。企业的数字化治理不仅可以帮助企业防范风险,而且可以构建企业新的数字化能力。企业实现数字化治理,需要创新融合的技术手段、管理方面的全流程监控、以数字化工具储存和保护重要数据及记录、平衡企业发展与风险之间的关系等。政府的数字化治理主要表现为精准施策,进一步优化有利于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加大技术供给,在有力破除信息孤岛的同时保护个人隐私安全。从发展路径的角度看,重点是开展有利于数字经济发展的国际合作。开展国际合作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和内在逻辑。一方面,世界各国都把发展数字经济作为推动经济发展、提升社会发展质量的重要途径,我国也需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参与数字经济领域的国际合作并发挥应有作用。另一方面,数字经济中蕴藏着推动世界经济更好发展的重要动力,我国作为经济全球化的坚定支持者、推动者和建设者,一直以来致力于为经济全球化注入新的发展动力。我国数字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智慧城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诸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这个过程中,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数字经济合作,为提升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贡献“中国方案”,彰显了“中国智慧”、体现了“中国担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全球数字经济是开放和紧密相连的整体,合作共赢是唯一正道,封闭排他、对立分裂只会走进死胡同”。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起手来,顺应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在此背景下,我们需坚定不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激发数字经济活力,增强数字政府效能,优化数字社会环境,构建数字合作格局,筑牢数字安全屏障,通过有力有效的国际合作让数字文明造福各国人民。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
2021-12-20 |
以数字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访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 |
数字经济关系国家发展大局。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提出,壮大实体经济,发展数字经济。数字经济对于中国经济发展具有怎样的意义?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应该构建何种关系?哪些产业能借力数字经济“换道超车”?近日,经济日报记者就相关问题专访了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换道超车”带来发展机遇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发展数字经济对于未来中国经济有怎样的意义?林毅夫:发展数字经济是中国经济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实现“换道超车”的机会,对实现高质量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数字经济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组成部分,以人力资本投入为主,具有研发周期短、技术迭代快的特点。在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为特征的新技术发展方面,中国有比较优势。一是数据优势。大数据是新的生产要素,是21世纪的“石油”,中国有14亿多人口,有超10亿网民,产生了海量的数据资源,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数据来源国。二是人才优势。中国是人力资源大国,高智商、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绝对量高,因此在研发上有人才优势。三是市场优势。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同时,中国有最齐全的产业配套,不仅是数据大国、人口大国,也是市场大国、应用场景大国,这些优势结合起来将是我们发展数字经济的机遇。数字经济包括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不仅是能把消费、生产、服务过程中所创造的数据变成生产要素,从而提供新服务、新应用的新产业,而且可以用数字经济、数字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中国产业大致可以分成五种类型,包括追赶型,如装备制造业中的大部分领域;领先型,如家电业、移动通信业中的一部分;转进型,如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的部分环节;“换道超车”型,如数字经济等新经济;战略型,如国防军工产业。对于这五种类型的产业来说,数字技术都有着重要意义。比如,汽车业是一个标准的追赶型产业,但汽车与数字结合后带来的无人驾驶等新技术,以及汽车业向服务业延伸,都是中国汽车业追赶的机会;目前领先的家电业,则可以利用数字化提升价值链,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可以说,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中国有望与其他发达国家齐头并进,用数字化缩短落后产业追赶周期,保持领先产业的优势,提升快要失去比较优势产业的竞争力。发展数字经济是中国在新征程上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很好机遇。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记者:“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请问,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靠的是什么?林毅夫: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就要用好中国的比较优势。在数字产业化方面,中国在软件、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场景等领域有优势,要继续加强。在核心技术的硬件部分,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在全球产业链背景下,不可能每个环节的比较优势都在中国,有比较优势的要用好,没有比较优势的要充分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要正确看待中国没有比较优势的核心技术。数字经济技术更新换代很快,企业要取得核心技术需要大量研发投入,利润决定了研发投入总量,而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因此,具有这些核心技术的企业一般都非常重视中国市场。如确实存在我们无法使用的核心技术,就要用新型举国体制去解决。中国要高质量发展,就要考虑成本和盈利,不可能自己研发所有的产品和技术,要保持对外开放。同时,要对其他产品和技术保持跟踪,了解世界发展,也了解自己的差距,并保持迅速克服差距的能力,但绝不能搞全部国产替代的自我封闭的发展道路。记者:当前,我国数字经济发展遇到哪些瓶颈,应该如何突破?在这其中,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应该分别发挥什么作用?林毅夫:数字经济是一个新产业,其应用场景还有待继续探索创新。目前,中国的消费互联网发展较好,产业互联网发展还有待深入。在产业互联网方面,大企业进展较好,中小企业才刚开始。从规模经济角度来看,中小企业想要自己掌握这些技术的投入较高,因此要帮助中小企业利用数字化改造提升竞争力,需要一些平台公司开发专门的技术来帮助中小企业,政府也要给予一定鼓励。数字经济建立在数据要素基础上,涉及海量个人信息。要注意合理使用及保护个人信息,避免利用数据形成的垄断等问题,一方面要鼓励支持国内更多平台创新发展,另一方面也要防止垄断反过来变成创新的障碍。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意味着更大的市场,大企业自身有积极性,投入能力也高,中小企业就需要政府支持。目前,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在服务业上进展较快,但在制造业上还有差距,需要针对不同产业特性提供相应的措施,克服法律法规滞后于产业发展等障碍。这其中,既要有效市场,也要有为政府。有为政府是动态的,要根据数字经济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产业特性、数字经济本身的特性,以及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特性不断调整政策,更好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融合才能拓展更大空间记者:您认为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应该构建一种怎样的关系?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过程中,哪些产业和行业将会抢占先机?林毅夫:数字经济是实体经济的一部分,应该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在融合过程中,消费服务业走在最前面。如腾讯、阿里、京东、拼多多等服务平台有很多创新,与发达国家相比也不落后。原因在于,一是中国有较好的通讯、互联网网络基础;二是大城市人口多并且较为集中;三是中国有发达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四是中国人工成本相对较低。在生产服务业方面,发达国家发展得更快。因为生产服务业的附加值高,比如律师业、会计业,在智能化、数字化后能替代的人工成本价值很高,这更适合发达国家的国情。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还有提升空间。公开数据显示,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占GDP比重为39%,有的发达国家则超过50%。中国在数字经济领域具备优势,可以渗透到实体经济的各个方面。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不仅可以帮助中国数字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甚至超过发达国家的水平,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也会实现提质增效发展。(记者 黄鑫)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
2021-12-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