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增强“新活力” 线下回归“烟火气”——当前消费市场透视 | |
多地出台促进消费政策提振消费信心;商家发放消费券大礼包带动消费活力……临近年中,随着疫情防控有力有效,国内各地促消费持续发力。消费需求有何积极变化?消费信心提振程度如何?记者深入市场、平台和企业寻找答案。增强消费动力:政策短中期结合提振消费信心6月初,北京市民张女士在苏宁门店,使用北京市的绿色节能消费券购买了一台冰箱,节省了400元。北京市自4月份面向全北京的消费者,启动促进绿色节能消费政策,涉及20多种电器。文旅“大礼包”、消费券“全家桶”、绿色节能消费券、新能源汽车“以旧换新”……近期,各地创新形式发放消费券、出台促消费政策,涵盖品类丰富。按照中央就促进经济平稳发展的一系列部署,针对疫情等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各地各部门相继出台关于促消费的举措,进一步着力稳住消费基本盘,落实好餐饮、零售、旅游、民航、公路水路铁路运输等特困行业纾困扶持措施,加快线上线下消费有机融合。记者梳理发现,不少地区都在出台各自的促进消费政策举措。上海明确年内新增非营业性客车牌照额度4万个;深圳市在5月至8月期间,对消费者购买符合条件的家用电器,按照销售价格的15%给予补贴,每人累计最高2000元;广东、福建、山东等地依托自身禀赋扶植预制菜等特色产业;四川、海南、福建等旅游大省打出补贴、优惠券、主题活动等措施带动消费活力……“消费券对我们的销售提振效果很明显。”卜蜂莲花湖南区域总裁宋华松说,“6月以来,通过平台发放消费券,我们的线上销售额实现了同比超250%的增长。政府、平台和品牌自身的补贴优惠结合,使品牌的线上订单和到店客流都有了显著的增长。”受访专家表示,当下各地各部门出台新一轮促消费的政策举措短中期结合,既有短期的促进消费回补的政策,包括使用消费券和减税补贴等政策举措促进消费回补,重点对受疫情冲击较大的特困行业和企业实施救助,也使用中长期的政策举措挖掘城乡消费潜力。线上线下活跃:年中促消费持续发力6月初,国货运动品牌特步的员工张曼看着店铺后台不断跳动的数字,就知道上海仓积压的新品应该有救了。作为拼多多平台旗舰店负责人的张曼表示,近期店铺订单量环比4、5月份增长了3倍左右,随着物流进一步复苏,上海仓当前的快递出货量已经恢复到今年这波疫情前的九成左右。“近来,平台的全域消费包括美妆、家电、服饰、母婴、农副产品等迎来明显反弹。”拼多多相关负责人表示,很多品牌加快了旗舰店的布局,继续深耕与平台的合作。记者采访了解到,今年以来,对于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出现销售放缓、成本上涨等压力的部分中小企业,不少电商平台推出了扶持政策。京东联合多家银行在北京、上海、深圳、大连等23个城市开展优惠活动,并在北京、深圳、成都、长沙等多地发放相关消费券。19日零点刚过,各家消费大户纷纷亮出“618”促销活动的“成绩单”:京东累计下单金额超3793亿元,创新高;小米全渠道累计支付金额突破187亿元;抖音电商直播总时长达4045万小时,抖音商城场景带动销量同比增长514%……线上消费持续活跃,线下“烟火气”也在回归。随着上海、北京等地疫情逐渐平稳可控,线下市场主体正在逐渐恢复热度。北京亦庄的一家比亚迪汽车4s店,迎来了不少选车订车的消费者。销售顾问王磊说:“最近北京出台以旧换新等政策,让新能源汽车销量出现一定程度增长。”当前,国家实施的阶段性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以及地方“以旧换新”等政策协同发力,国内购车需求逐渐激活。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5月国内汽车产销环比分别增长59.7%和57.6%。需求逐步改善:坚定信心持续释放消费潜力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6.7%,降幅比上月收窄4.4个百分点。随着一系列促消费政策落地见效,国内市场需求正在逐步改善。业内分析,今年疫情波动对供应链造成压力,多项政策叠加、年中促销活动让居民消费需求呈现增加趋势,反映出我国消费复苏的基底仍在,增强了各界推动消费复苏的信心。“早在5月份就把想买的东西放进了‘购物车’,研究对比了价格后,觉得促销期间购买非常划算,有几笔消费甚至‘很赚’。”北京的胡女士说,“我现在已经习惯网上购物了,虽然疫情产生了一定影响,但消费刚需仍在。”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许正中认为,在需求收缩、预期转弱的背景下,虽然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但我国消费市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尤其是在疫情之后产生了一个回补期,由于过去供应链中断被抑制的消费需求可以得到一定的弥补和满足。业内分析指出,提振消费应多措并举、持续推进。一方面要落实中央到地方的多项稳增长、稳就业政策,要因地制宜,精准设计和实施消费相关举措,保障其拉动消费的效果。另一方面,企业应进一步加大商品和服务的研发力度,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高质量商品和服务。此外,保障供应链畅通是促消费,尤其是促进线上消费的基础,建议进一步推动整体产业的供应链数智化升级。转自:新华社 |
|
2022-06-22 |
完善配套设施 让新能源汽车下乡更顺畅 | |
近日,工信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通知,部署开展2022年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在鼓励各地出台更多支持政策的同时,工信部明确加快完善充换电设施网络等一系列举措,让新能源汽车下乡更顺畅。汽车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也是提振工业、促进消费的重心所在。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完成352.1万辆,同比增长1.6倍,连续7年位居全球第一。尽管受到疫情等多重因素冲击,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克服困难、承压前行,今年1至5月,产销同比仍增长1.1倍,市场渗透率为21.0%。今年的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启动,更是从多个维度进一步促进新能源汽车市场孵化,引导新能源汽车市场深度下沉。新能源汽车下乡,充电设施也要跟着下乡,改善农村充电环境很重要。在社区、村居停车位推进直流快充、交流慢充结合的“村村通”“镇镇通”充电桩建设,做好充电站建设运营……国网建德市供电公司在建德形成全市乡村“3公里”充电站服务圈,目前正计划通过光伏发电和储能设备为充电桩提供绿色电能。浙江绍兴启动公共充电桩“村村通”工程;在四川、湖南等多地,充电桩建设运维提速……加快农村充电网络布局,各地正在积极行动。加快动力电池回收服务网点建设同样重要。记者从工信部了解到,目前已在17个地区及中国铁塔公司开展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试点。截至2021年12月底,173家有关企业已在全国设立回收服务网点10127个。天眼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动力电池回收相关企业达3.85万家。工信部表示,将加快出台一批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并将开展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试点验收,遴选推广一批典型模式和企业案例经验。新能源汽车下乡,售后服务体系同样要跟上。工信部表示,鼓励参与下乡活动的企业研发更多质量可靠、先进适用车型,加大活动优惠力度,加强售后运维服务保障。“同时,我们将尽快研究明确新能源汽车车购税优惠延续等政策,启动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城市试点,推动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说。转自:新华社 |
|
2022-06-22 |
5月房企“补仓”动力不足 土地溢价走低、流拍抬头 | |
5月,全国土地市场成交规模同比不及去年同期,整体溢价率走低,流拍不断出现。6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5月全国房地产行业数据显示,房企拿地意愿仍不高,今年1-5月土地购置面积同比下降45.7%。而从5月的土地市场来看,重点城市迎来集中供地,广州、苏州首轮集中土拍收官,厦门、福州及北京开启第二轮集中土拍。因此,全国土地市场成交规模环比上升,但同比不及去年同期,整体溢价率走低,流拍不断出现。在房地产市场恢复不及预期、企业资金面改善不明显等因素影响下,业内人士认为,土地市场供给端表现仍偏弱,但是可以看到土地市场正努力走出低点,表现为民企也开始参与拿地,5月房企购地面积环比有所改善。而随着市场活跃度的提升,6月土地市场或逐渐修复。前5个月全国土地购置面积、成交额同比下降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5月全国房地产行业数据显示,今年1-5月,土地购置面积同比下降45.7%;土地成交额1389亿元,同比下降28.1%;项目新开工降幅进一步扩大到-30.6%。与此同时,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创下2020年4月以来新低,为5.21万亿元,同比下降4.0%,增速连续2个月负增长。对此,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王小嫱表示,从供给端来看,房企目前的积极性不高,存在一定的压力。今年1-5月的土地购置、施工面积、新开工面积、竣工面积均呈现不同幅度的下滑,可见当下房企补库存的动力不足。中指研究院指数事业部市场研究总监陈文静也表示,在房地产市场恢复不及预期、企业资金面改善不明显等因素的影响下,土地市场表现仍偏弱。而在同策研究院研究总监宋红卫看来,今年1-5月土地购置面积的下降除了受到调控政策及行业趋势的影响以外,还受到疫情、集中供地推迟等众多因素的综合影响。“虽然房企土地购置面积同比增速属于历史冰点数据,但从单月来看,今年5月房企购地面积数据相比4月所有增长,说明当前土地市场也正努力走出低点。”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如是说。值得关注的是,5月,重点城市集中土拍,广州、苏州等多个城市首轮集中土拍收官,厦门、福州及北京也相继开启第二轮集中土拍。在此影响下,全国土地市场成交规模环比上升,但从同比来看,仍显著不及去年同期。土地溢价走低,底价成交成主流从5月土地市场来看,土地底价成交成为各城市的主旋律。以5月成交总价TOP10地块来看,10宗地块中仅有苏州园区湖东CBD的纯宅地溢价成交,其余地块全部底价出让。此外,楼面价和溢价率也是衡量土地市场热度的指标之一。据中指研究数据显示,5月,全国300个城市土地成交楼面均价为6891元/平方米,环比下跌3.48%,同比下跌16.46%。另据同策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5月,一线城市宅地成交溢价率下降至3.23%;二线城市宅地成交溢价率下降至2.75%;三、四、五线城市溢价微降至3.54%。从溢价率来看,一线城市溢价率大幅下降,广州和北京土拍的多数地块由国企、央企以底价获得。除苏州外,绝大多数二线城市的土拍市场出现下行,多宗地块遭遇流拍。相比之下,三、四、五线城市溢价率则保持平稳的趋势,土地市场缓慢回暖。从土地流拍情况来看,5月重点监测城市的流拍率较4月出现上升。对此,克而瑞分析认为,集中土拍的二线城市仍是5月流拍主力,济南、南昌、成都等城市均有土地流拍。尤其是济南,虽然保证金下调至20%,延长了土地价款付款周期,地方城投也托底了较多地块,但主城区出让的30宗涉宅用地中,最终只成交了16宗,其余地块均为提前撤牌或流拍。未在集中土拍之列的部分城市也出现了撤牌或流拍,比如南昌,原计划于5月内成交的26宗地块中,最终只成交17宗地块,超过三成的地块遭遇撤牌。民企入场,土地市场或将小幅复苏从各个重点城市拿地金额TOP10房企来看,央企、国企仍是主力。绿城中国、中海地产、保利发展等全国性龙头企业仍在多个重点城市广泛布局,央企、国企参与热度较高,重点城市拿地金额TOP10房企中有半数以上为央企、国企,这与稳健型国企的资金状况相对较好有直接关系。值得关注的是,目前,民营房企在拿地上表现较前期有所提升。其中,在北京第二批集中供地中,有龙湖及懋源两家民企拿地。而在广州的首轮集中供地中,沉寂多时的民企也再次出场,其中大华集团和兰园控股分别拿下1宗地块,而竞争最为激烈的白云地块也有民企出价,显示出民企投资的信心正在缓慢恢复。综合来看,尽管多个城市相继放松调控,降低土地出让门槛,放松住宅开发中的资金监管,民企融资端也有所回暖。但是因楼市成交尚未恢复,大部分企业流动性仍旧吃紧,在消费者信心回暖信号尚未明确的情况下,企业拿地态度依旧谨慎。因此,克而瑞分析认为,重点城市集中土拍热度也因此普遍维持在较低水平。在接下来的第二、三轮土拍中,政策面仍需进一步引导行业信心恢复。从短期来看,陈文静表示,随着热点城市的房地产市场活跃度提升,房企对这部分城市的开工和投资意愿或逐渐好转,进而带动全国供给端逐渐修复。但在偿债压力下,企业资金面未明显改善,仍将影响拿地、新开工和投资力度。“随着这一轮房屋销售市场的刺激,以及购地市场营商环境的优化,土地市场后续有小幅复苏的可能。”严跃进如是说。对于土地市场的走势,宋红卫表示,6月,随着全国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及复工复产的节奏加快,各地土拍节奏也在加快,比如上海在6月1日开启首轮土拍,斩获835亿元。6月还有多个城市开启了第二轮集中土拍。而土拍市场逐步恢复,将会进一步改善房地产投资的指标。 转自:新京报 |
|
2022-06-21 |
加大困难群众救助帮扶力度 进一步兜牢基本民生底线 | |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安排进一步加大困难群众救助帮扶力度,兜牢基本民生底线相关工作。17日,国新办举行困难群众帮扶有关工作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相关部门负责人在会上介绍了有关情况。为进一步加大困难群众救助帮扶力度,兜住兜好民生底线,近期,民政部、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切实保障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民政部副部长唐承沛表示,民政部扎实做好低保等基本生活救助工作,保障好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包括加大低保制度的落实力度,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低保范围;加大临时救助力度,帮助因疫遇困群众渡过生活难关;部署各地加强摸底排查、主动发现等工作,及时发现困难群众的救助需求,跟进实施救助帮扶;要求各地聚焦困难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切实兜住兜准兜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底线。社会保障发挥着民生安全网的重要作用。如何及时响应困难群众的求助需求?唐承沛介绍,民政部建立健全主动发现机制,主动发现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众,力求由“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还进一步畅通社会救助服务热线等困难群众自主求助渠道,在全国开通了3700多条社会救助服务热线,做到及时受理,快速响应;运用“互联网+”、手机App等信息化手段,积极推行社会救助全流程线上办理;落实临时救助“先行救助”“分级审批”等政策规定,对于在非户籍地因疫情影响陷入临时困境的群众,由急难发生地直接实施临时救助,切实为群众救急解难。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最大的民生。做好困难群众就业工作是兜住兜牢民生底线的重要基础。对此,人社部副部长李忠表示,今年1至5月份,失业人员再就业196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68万人。截至5月底,全国脱贫劳动力务工规模达到3133万人。“为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稳岗就业,人社部门健全就业援助制度,畅通线上线下失业登记渠道,及时将就业困难人员纳入援助范围;坚持把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以及有残疾的、较长时间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作为重点帮扶对象,优先推荐岗位,多措并举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大力培育劳务品牌,积极拓宽脱贫人口务工渠道,充分发挥就业帮扶车间等载体作用,为脱贫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地就近就业机会。同时,人社部在全面落实常规性、保生活的政策基础上,继续实施失业保险的扩大范围政策,加大保障力度,更好地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李忠说。 转自:光明日报 |
|
2022-06-21 |
国聘行动累计提供职位总数超305万个——就业工程为高校毕业生护航 | |
最新数据显示,从2020年第一季“春暖花开 国聘行动”,到2021年第二季 “春华秋实 国聘行动”,再到今年第三季“不负韶华 国聘行动”,截至今年6月14日,“国聘行动”累计参与直播宣讲企业367家,共入驻企业31131家,提供职位总数305.7万个,收到简历995万多份,就业信息累计总触达规模达95.72亿次。凭借聚合央企、国企和民企的头部就业资源,启动3年的“国聘行动”不断壮大规模增强效能,以社会合力共促就业。加强校企对接“太快了!”这是上海海事大学硕士研究生李佩儒通过“国聘行动”投递简历之后的第一感受。李佩儒在“国聘行动”平台投递了10份简历,收到6份面试邀约,最后拿到3份录用通知。“效率最快的,头一天投完简历,第二天就收到面试通知。我最终选择入职这家企业。”李佩儒说。2020年3月份,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众多企事业单位在复工复产时遇到人手紧缺难题,而在另一端,求职者同样面临招聘受限的困境。应时而动,主动作为。2020年,国务院国资委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同发起,由央视频和国投人力共同打通云端通道,吸引4700多家各类企业和社会机构入驻,以最快速度启动“春暖花开 国聘行动”大型网络线上“云招聘”活动。第一季“国聘行动”吸引了中国医药、中国电子等70余家头部央企,以及华为、万科等50余家知名民企进行直播宣讲,提供超过50万个优质职位,受到广大应届毕业生等求职者的欢迎。2021年,面对当年高校毕业生总规模909万人的实际需要,第二季“春华秋实 国聘行动”全面升级,在全社会共同助力下,“国聘行动”让名企与名校结对,学生面对面与高管专家交流,全网就业宣讲直播,广泛传递就业信息。2022年,第三季“不负韶华 国聘行动”上升为国家层面的就业工程,七部门强强联合,除了连续举办重庆两江新区智能制造、海南自贸区、新疆高质量发展专场就业活动等多场活动外,还陆续推出了“碳达峰、碳中和”专场、“不负韶华 奋斗有我”女大学生就业专场、“科技创新”三个主题招聘专场。中国航空油料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副总经理仇晨希认为,“国聘行动”体现了国家稳岗扩就业的决心,在央企、国企和毕业生之间,搭建了集中统一的信息交流平台,并通过一系列云宣讲直播活动,极大提高了应聘和招聘效率,提升了人企匹配质量。同时,国聘平台具有较强公信力,严格信息公开和监督环节,有力促进了学生公平就业。在中国航油工作的2021届北京大学毕业生善禹菁对记者说,国聘平台整理的企业信息深入、全面和权威,有助于缓解毕业生焦虑心理。同时,国聘行动与央媒、央企的合作,有助于求职者和公司之间增进双向信任。面向企业需要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稳定扩大国有企业招聘是拓展就业渠道的重要方向。高校毕业生怎样才能拿到国企的入职通知书呢?国企看重专业,也注重实践。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高级经理陶健表示,在专业特长方面,企业主要看重节能环保方向的学生,如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给排水、材料学等,公司会按照求职者的实习经历、文章课题,结合岗位需求,确定具体岗位。“不论什么专业、岗位,企业一律要求毕业生下基层锻炼两年,只有了解公司具体业务,未来才能实现对工程、法务、财务等项目的管理,防止出现外行管内行的情况。”福田集团人力资源部人才招聘部副部长林小丞表示,对福田这类企业来说,需要通过招收毕业生来补充人员结构,对不同年龄段的员工采取渐进式的培养。福田汽车目前正在湖南、山东等地投入建设新工厂。“我们今年增加了岗位需求数量,集中招收新能源、智能网联、混合动力等新技术战略和研发方面的人才,此外营销人才、小语种的岗位需求量也比较大”。林小丞介绍,“国聘行动”有针对汽车、机械行业的专场活动,也有企业到相关大学做宣讲,学生投递简历情况比较理想。今年福田招聘计划是1500人,已经招聘了1200人左右。“目前,企业招聘的岗位分为社招和校招,覆盖公司自营投资业务、研究业务、投资银行业务、资产管理业务等,这些都是目前行业内非常热门和人才紧缺的岗位。”西部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招聘主管江永表示,通过“国聘行动”平台,企业可以快速获取众多优质求职者简历,还融合主流宣传渠道,对企业雇主品牌的传播和推广有很大提升作用。提供精准有效的求职信息,推动求职者与就业岗位实现高效对接,“国聘行动”在为企业和求职者搭建交流平台的同时,也聚焦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精准破解就业难题。据了解,在第三季“不负韶华 国聘行动”中,教育部和共青团中央牵头与各高校对接,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国聘行动”;国务院国资委协调包括国资央企在内的各用人单位,踊跃参与招聘宣讲;科技部和人社部统一安排各地中小企业和产业园参与,加大行业参与规模;全国妇联从加强就业指导、挖掘就业岗位、深化校企合作等方面入手,为女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创造更多条件。提升服务精度“‘国聘行动’吸引了众多中央企业积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吸引众多地方国企、社会知名企业和机构组织踊跃参与,积极服务国家稳就业、保就业、促就业工作大局。”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张毓强说。张毓强表示,下一步,“国聘行动”可以继续发挥国家级就业工程的品牌号召力,动员更多政府资源、社会力量、企业力量、高校力量加入进来,为求职群体提供更多贴近性服务。据悉,“国聘行动”计划在6月中旬至下旬,连续启动湖北专场、四川专场、上海专场、黑龙江专场、职业技术技能人才专场、毕业季就业护航行动专场等,为毕业生带来众多就业岗位。在前三季“名企进校园”的基础上,推出毕业季就业护航行动专场,提升毕业生就业工作服务精度。这一专场紧盯高校毕业生求职关键期,将通过校企对话、线上辅导、直播带岗等多种形式,为广大高校毕业生提供全方位就业指导,搭建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线上对接平台,为青年就业群体提供精准有效的职业发展建议,传递正确的择业就业观,更好帮助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此外,今年下半年,“国聘行动”还将在毕业季、暑假实习季、秋招季、春招季期间,跟随毕业生毕业节奏,有针对性地推出专场,更好地解决每个阶段大学生就业问题,为广大毕业生就业一路保驾护航。 转自:经济日报 |
|
2022-06-21 |
罕见!国资委密集调研 传递哪些信号? | |
罕见!近一个月来,包括国资委主任郝鹏在内,国资委九位领导在近一个月时间内,密集分头走访、调研了共计六十余家央企!本次集中督导调研,国资委领导几乎悉数参与。国资委日前公开的信息显示,本轮密集赴企业调研的国资委领导还包括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副主任谭作钧、副主任袁野、副部长级干部周国平、副部长级干部李志群、副部长级干部郜风涛、党委委员陈超英、秘书长彭华岗。各领导分别调研了哪些企业?来看记者的整理:主任郝鹏:中国物流集团、中粮集团、航空工业集团、航天科技副主任翁杰明:中国大唐、国家电投、中国诚通、中国华能副主任谭作钧:兵器装备集团、中国航发、中国电科、中国中化、中国五矿、机械总院集团、有研集团、中国移动、中国融通副主任袁野:中国旅游集团、华润集团、招商局集团、中广核、南航集团等企业在京单位和中智公司、中国绿发副部长级干部郜风涛:中国海油、中铝集团、国家管网集团、中交集团、中国节能,先后视频连线南光集团、东方电气集团、中国稀土副部长级干部李志群:国家电网、中钢集团总部,先后视频连线中汽中心、中国宝武、中国东航、中国船舶、中国电气装备副部长级干部周国平:国机集团、国投、中国化学工程、中国建研院、中国电建、中国能建、中国铁建秘书长彭华岗:中国通号、中国建科、中国一重、鞍钢、哈电集团、华录集团、中国黄金、国药集团、中国有色集团党委委员陈超英:中国建筑、中核集团、航天科工、中国国新、中煤集团、中国煤炭科工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冲刺!今年是国企改革收官行动收官之年,公开信息显示,本轮督导调研的一大主要内容就与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有关。国资委秘书长彭华岗曾在2021年第四届中国企业论坛平行论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攻坚进行时”分论坛中表示,今年“七一”前基本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眼下六月已过半,留给国资央企的时间不多了。以国资委主任郝鹏调研航空工业集团为例,提及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时,他指出,要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不断完善市场化经营机制,持续深化科研院所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部署强调,是本轮督导调研的重点之一。在提到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时,包括聚焦“三个明显成效”、深化世界一流企业建设、抓好重大改革成果落实等关键词被国资委相关领导高频提及。据了解,“三个明显成效”,分别对应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和国资监管体制取得明显成效;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提高国有企业活力效率取得明显成效。稳经济大盘,扛好央企经济责任除了国企改革这一重点,稳经济大盘也是本轮督导调研的核心主题。例如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先后赴中国大唐、国家电投、中国诚通、中国华能四家央企时表示,面对国际国内复杂严峻的形势,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当前经济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坚定扛好央企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发展经营,多措并举提质增效取得显著成效。国资委副主任袁野带队先后赴中国旅游集团、华润集团、招商局集团、中广核、南航集团等企业在京单位和中智公司、中国绿发督导调研时强调,要切实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在稳住宏观经济大盘、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带动中小企业发展中发挥央企龙头带动作用。同时,要切实抓好高质量稳增长,主动克服经营中的困难,确保完成全年经营目标任务。此外,防风险和强党建也是本轮集中督促指导的核心主题,国资委要求各企业抓好风险防范和安全生产工作,并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要求国企招收毕业生人数有更大增幅6月16日,国资委召开国资央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专题部署视频会,研究进一步做好今年夏季高校毕业生招收工作。受国资委主任郝鹏委托,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要求,今年国资国企招收高校毕业生人数要在去年基础上有更大的增幅。会议指出,各中央企业、地方国资委要进一步挖掘岗位潜力,把当前用人所需与超前储备人才结合起来,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原创技术策源地企业、现代产业链链长企业,要带动创新联合体、上下游企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同时,要统筹做好线上线下招聘工作,在落实去年秋招、今年春招的基础上,尽快集中启动夏季招聘,集中岗位资源、集中发布信息、集中线上招聘,形成国资央企促就业的良好氛围。 转自:上海证券报 |
|
2022-06-21 |
根植中国市场 共享发展红利——来自在华外资企业的声音 | |
6月19日,第三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在青岛国际会议中心拉开帷幕,数百位世界500强和行业领军企业负责人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如约赴会。当前,中国经济正迎难而上,实现平稳开局并逐渐恢复向好。今年以来在华外资企业运营状况如何?“总体来看,我们今年上半年取得了不错的经营业绩。尤其是5月份,随着各地疫情防控顺利推进和复工复产的开展,物流逐渐恢复,加上冶金、半导体、汽车等市场趋于回暖,我们当月销售收入和利润指标均达到预算,并好于去年同期水平。”德国贺利氏大中华区总裁艾周平说,目前企业在华近十个项目进展顺利,总投资约2亿美元。不少受访企业告诉记者,虽然受到疫情的一定影响,但公司生产运营状况基本良好,对于中国市场未来发展依然充满信心。深入实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扩大鼓励外商投资范围,支持外资加大中高端制造、研发、现代服务等领域和中西部、东北地区投资;发挥重点外资项目工作专班作用,倾听外资企业困难,协调解决货物运输、生产经营等一系列问题……今年以来,我国出台的一系列稳外资的举措持续发力。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1至5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64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3%。前4个月,中国新增合同外资1亿美元以上大项目185个,相当于平均每天有1.5个外资大项目落地。“上海相关部门收到福特汽车需要支持的消息后,通过视频会议、电话指导、亲自向核心供应商了解面临的困难等多种形式,提供诸多解决方案,甚至是‘一厂一策’。”福特中国政府事务副总裁向小芳说,目前和福特相关的所有一级和上游供应商都已经全部复工。直面疫情挑战,在华外资企业不仅加速复工复产,努力把疫情耽误的时间“抢”回来,更危中寻机、化危为机,开出新门店,加码新投资。特斯拉已从复工复产之初的单班制恢复到了双班制运营,产能利用率恢复至100%;西门子在沪主要制造业企业产能均已恢复至80%以上;优衣库在浙江、湖北、安徽、黑龙江等地“一口气”开出12家门店……“疫情虽给我们的业务带来挑战,但同时也有机遇。我们积极挖掘在医疗医药、电子制造、食品等领域新的业务增长点,关注中国在加快新基建投资方面的业务机会。”总部位于美国的跨国工业气体供应商空气产品公司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苏俊雄说。中国美国商会不久前发布的《美国企业在中国白皮书》显示,超过三分之二的受访企业表示,中国仍是其在全球的前三大投资市场;83%的受访企业表示,他们没有考虑将生产或采购转移到中国以外的地区。当前,全球供应链加速调整,一些传统优势条件正发生变化。诸多挑战下,跨国公司为何继续向中国投下“信任票”?迪卡侬中国区副总裁王亭亭告诉记者,集研发、设计、生产、物流、品牌、全渠道零售为一体,中国是迪卡侬集团唯一进行全产业链投资的海外市场。“我们在中国生产的产品销往20多个国家和地区,占到集团全球市场的半壁江山。中国体育市场是一个万亿级的蓝海市场,成长空间巨大。”在欧莱雅北亚总裁及中国首席执行官费博瑞看来,中国不仅拥有全球需求最高且最考究的消费者群体,更拥有强大且丰富的数字生态圈和创新生态圈。去年集团将上海中国总部升级为北亚区总部、全球三大美妆科技中心之一,正是希望在中国挖掘未来之美的科学技术创新源泉。“产业配套完整、市场空间巨大、劳动生产效率较高,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核心竞争优势仍然明显。”商务部研究院现代供应链研究所所长林梦认为,随着一系列改革开放和转型发展政策举措的落地,中国在供应链综合效能、创新应用场景、开放型经济体制等方面还将形成供应链竞争新优势。美国化工巨头陶氏公司已连续三年参加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今年,陶氏公司亚太区总裁彭睿思虽身在国外,依然选择线上参会。“相比其他市场,中国有广阔的市场和发展空间、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完整的工业体系和供应链生态,这些独特优势为包括陶氏在内的跨国企业提供了宽广舞台。”彭睿思说。“我们对中国市场的承诺和信心从未改变。”彭睿思的话,道出诸多在华外资企业的共同心声。 转自:新华社 |
|
2022-06-21 |
权责配置更为合理、收入划分更加规范——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加速 | |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政策措施。财政体制主要内容包括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收入划分、转移支付制度等,也就是明确各级政府间“事”由谁来干、“钱”由谁来出、收入如何分配等一系列基本制度问题。随着《意见》的发布,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驶上“快车道”。优化权责配置“省以下财政体制是政府间财政关系制度的组成部分,对于建立健全科学的财税体制,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作用。”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向纵深推进,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进一步理顺,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断完善,但部分地区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步伐则相对较慢,一些问题比较突出,比如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不尽合理、收入划分不够规范等。“我国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政管理体制。《意见》对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意义重大,有利于健全规范省以下财政体制框架,促进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好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中国财经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白景明说。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杨志勇认为,《意见》的发布意味着现代财税体制改革在加速,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正朝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方向稳步推进。为推动形成稳定的各级政府事权、支出责任和财力相适应的制度,有效解决当前省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不尽合理等问题,推动加快省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意见》明确了一系列改革举措。根据事权属性划分省以下财政事权。以事权属性为基本依据,遵循基本公共服务受益范围、信息管理复杂程度等原则,根据各级政府行政管理特点推进省以下财政事权划分,避免事权错配造成职能和管理的越位或缺位。这次改革适度强化省级财政事权。对需要跨区域统筹协调或外部性较强的事务,适度强化省级责任,更好发挥省级在全域统筹、跨区协调、综合调控、统一管理等方面的作用。对直接面向基层,由基层政府提供更为便捷有效的基本公共服务,明确为市县级财政事权,充分发挥市县政府贴近基层、就近管理的优势。具体而言,适度强化教育、科技研发、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粮食安全、跨市县重大基础设施规划建设、重点区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国土空间规划及用途管制、防范和督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等方面的省级财政事权。将直接面向基层、由基层政府提供更为便捷有效的社会治安、市政交通、城乡建设、农村公路、公共设施管理等基本公共服务确定为市县级财政事权。同时,根据财政事权划分明确支出责任。“按照政府间财政事权划分,合理确定省以下各级财政承担的支出责任。除共同财政事权实行上下级共同负担外,其他财政事权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说。理顺收入关系合理划分财政收入,有利于更好调动各级政府积极性,保证基层财政有稳定收入来源,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奠定基础。杨志勇认为,政府收入划分更加规范有利于促进财力分布相对均衡。《意见》就完善省以下收入划分,明确了改革举措,其中“参照税种属性划分收入”是一项重要原则。“坚持以税种属性作为收入划分的基本依据。要在不扭曲市场的前提下,让各级政府能够获得稳定的收入,并利于加强收入管理和促进区域收入均衡。”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说。《意见》提出,将税基流动性强、区域间分布不均、年度间收入波动较大的税收收入作为省级收入或由省级分享较高比例;将税基较为稳定、地域属性明显的税收收入作为市县级收入或由市县级分享较高比例。值得关注的是,对部分行业企业收入作均衡化处理。考虑到金融、电力、石油、铁路、高速公路等跨区域经营,但收入缴纳较为集中的行业,如将其收入全部留给企业注册地,会加剧区域间收入差距,同时也容易因收入波动对县区财政平稳运行产生冲击。《意见》提出,对金融、电力、石油、铁路、高速公路等领域税费收入,可作为省级收入,也可在相关市县间合理分配。此外,逐步取消按企业隶属关系划分收入。2002年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后,大部分地区已经取消按照企业隶属关系划分收入的做法,但有个别地方仍延续了这种做法。“这种做法,容易造成地方政府为保护税源而干预市场主体的经营行为,不利于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说。在规范收入分享方式方面,《意见》明确,主体税种实行按比例分享,对非税收入可采取总额分成、分类分成、增量分成等分享方式,逐步加以规范。退税减税降费政策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对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微观主体活力、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意见》提出,依法依规征税收费,严格落实退税减税降费政策,严禁虚收空转、收“过头税费”、乱收费,不得违规对税费收入指标进行考核排名。“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通过明确权责配置、规范收入划分等措施,有利于促进退税减税降费等各项财政政策落实到位。”白景明说。规范转移支付转移支付主要作用在于调节财政不平衡,特别是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市县,需要上级转移支付来弥补财力不足,如何提升转移支付的科学性、有效性,推动提升转移支付资金的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意见》要求,厘清各类转移支付功能定位。根据财政事权属性,加大对财力薄弱地区的支持力度,健全转移支付定期评估机制。比如,一般性转移支付用于均衡区域间基本财力配置,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欠发达地区,以及担负国家安全、生态保护、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等职责的重要功能区域倾斜,不指定具体支出用途,由下级政府统筹安排使用。专项转移支付用于办理特定事项、引导下级干事创业等,下级政府要按照上级政府规定的用途安排使用。在优化转移支付结构方面,《意见》提出,围绕“兜底线、促均衡、保重点”目标,调整省以下转移支付结构,优化横向、纵向财力格局,推动财力下沉,增强基层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推动落实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建立规范化的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必须充分考虑各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需要,特别是基层‘三保’的财力保障,以有效改善地方基本公共服务。”杨志勇说。资金分配更加科学合理,才能更好提高资金配置和使用效率。《意见》要求,按照规范的管理办法,围绕政策目标主要采用因素法或项目法分配各类转移支付资金。《意见》要求,贯彻政府过紧日子的要求,坚持勤俭节约的原则。“这是将政府过紧日子作为长期坚持的方针,推动地方树牢勤俭办一切事业的思想,在转移支付资金安排和分配上,既合理保障,也厉行节约,有保有压,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用到要紧处,不该花的钱一分也不能花,防止将转移支付资金用于违规建设楼堂馆所、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铺张浪费肆意挥霍。”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说。资金分配和使用必须讲究效益,“花钱要问效”。《意见》要求,转移支付资金分配应与下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成本相衔接,同时充分考虑下级政府努力程度,强化绩效管理,适度体现激励约束。“这次文件体现了改革的统一性、规范性,下一步,各地应根据文件精神细化各项政策,因地制宜采取差异化措施,推动改革切实落地。”白景明说。 转自:经济日报 |
|
2022-06-21 |
证券业2021年榜单出炉 总资产规模突破十万亿 | |
证券业2021年综合经营业绩正式出炉。中国证券业协会(下称“中证协”)近日对证券公司资产规模、各项业务收入等38项指标进行统计排名,公布了去年证券公司经营业绩指标排名。综合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行业总资产10.53万亿元,净资产2.51万亿元,分别较上年末增长20.0%和12.5%;行业净资本1.99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7%;证券行业业绩持续改善,全行业年度实现营业收入4967.95亿元,实现净利润2218.77亿元;净资产收益率9.23%,较上年提高了1.4个百分点。其中,位居榜首的中信证券总资产规模已逼近万亿元、增长至9759亿元,华泰证券则以6415亿元的总资产规模排名第二,国泰君安以6109亿元位居第三,申万宏源、银河证券、海通证券等23家券商规模超千亿元。另外,净资本超过千亿元的有中信证券、华泰证券和国泰君安三家。营业收入榜单上,中信证券以417亿元居行业第一,华泰证券和国泰君安紧随其后,中金公司、国信证券、申万宏源13家券商营业收入也超百亿元。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净利润超百亿元的券商仅有五家,2021年则快速增长至10家。2021年度证券业投行业务收入达到699.52亿元,同比增长4.3%,占营业收入比例达14.1%;证券公司年度实现股票主承销佣金收入320.11亿元,债券主承销佣金收入233.85亿元,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直接融资能力进一步提升。从榜单来看,中信证券、中信建投、中金公司依旧处于第一梯队,全年排名上升较快的有安信证券、国元证券、中原证券。其中,中原证券收入规模增幅达214.16%,由2020年的第62名上升至第27名;国元证券也前进9位至第21名。相较之下,银河证券2021年投行收入同比减少33.73%,跌至第30名。财富管理业务方面,证券行业实现经纪业务收入1529.62亿元,同比增长19.6%。同时,实现代理销售金融产品收入190.75亿元,同比增长51.7%;实现投资咨询业务收入53.75亿元,同比增长14.9%。客户资产规模达72.54万亿元,同比增长18.6%;行业代理机构客户买卖证券交易金额达606.77万亿元,同比增长30.7%。与此同时,证券公司主动管理能力进一步增强,资产管理业务收入企稳回升。2021年实现资产管理业务收入283.93亿元,同比增长9.0%。其中,中信证券经纪业务收入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该项业务收入超过50亿元的有10家;代销业务方面,31家券商2021年代销收入过亿,较2020年进一步增长。其中,中信证券、广发证券、中金公司三家券商代销收入突破10亿元。证券投资收入方面,共10家券商证券投资收入超过50亿元,其中中信证券2021年收入规模近140亿元、位居榜首,申万宏源收入规模超80亿元、位居第二。高盛高华、中银国际、银泰证券、华林证券等八家券商亏损。此外,证券公司信息技术投入指标发布以来,证券行业信息技术投入逐年增长。2021年全行业信息技术投入金额338.20亿元,同比增长28.7%,占2020年度营业收入的7.7%。2017年至今证券行业在信息技术领域累计投入近1200亿元,行业持续加大信息技术领域的投入,为行业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转自:经济参考报 |
|
2022-06-21 |
恢复向好势头 下半年中国经济怎么走 | |
时至年中,下半年中国经济走势成为市场讨论的焦点。业内认为,随着政策加力,下半年经济增速有望反弹。但与疫情有关的不确定性将制约经济的复苏。最重要的是平衡好疫情防控和经济增长,应落实落细已出台的助企纾困和稳增长政策措施,让政策红利加快释放;同时提升防疫效率,为消费加快恢复营造良好氛围环境。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近日表示,当前正处于决定全年经济趋势的关键节点。应全力推动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尽快落地见效,通过宏观政策靠前发力、适当加力,着力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卡点堵点,积极扩大有效需求,着力稳住经济大盘,努力推动经济回归正常轨道。工信部近日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明确,要进一步认识当前经济形势的严峻性。更多关注需求侧问题,谨防形成需求收缩、供给冲击交互的负向循环。防范制造业上下游利润分化过大导致的投资内生动力不足问题。经济筑底企稳新一轮疫情冲击进入收尾期,疫情防控形势向好、稳增长政策逐步显效,最新公布的5月份主要指标边际改善,经济呈现恢复向好势头。在供给端,随着供应链、物流瓶颈逐步缓解,5月工业生产增速由负转正,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7%,4月份为下降2.9%。前期受疫情冲击比较大的长三角地区和东北地区生产明显改善。5月份,长三角地区和东北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下降3.2%和1.1%,降幅比4月收窄超过10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表示,工业生产逐步恢复,产业转型升级态势没有改变,工业体系完备、配套能力强、发展韧性足的特点明显。但受疫情冲击,一些企业面临暂时性困难,成本上升、盈利下滑,下游行业和小微企业的困难比较突出。下阶段,要落实好各项减税降费、助企纾困措施,扩大国内需求,畅通经济循环,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加强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分析研判,高质量做好上半年工业和信息化经济运行分析工作,6月17日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专家们指出,当前工业经济稳定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保持平稳运行需要付出更大努力。要进一步认识当前经济形势的严峻性。更多关注需求侧问题,谨防形成需求收缩、供给冲击交互的负向循环。防范制造业上下游利润分化过大导致的投资内生动力不足问题。在需求端,消费在微弱复苏。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547亿元,同比下降6.7%,降幅比上月收窄4.4个百分点;环比增长0.05%。商品零售同比降幅收窄4.7个百分点至5%;而由于北京等地防疫措施收紧,限制线下接触性、聚集性消费,5月餐饮收入同比继续下降21.1%,仅收窄1.6个百分点。从消费商品类别看,5月消费呈现食品、药品等必需品增速加快,可选消费和升级类消费降幅收窄但仍低迷。投资方面,1~5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05964亿元,同比增长6.2%;5月份环比增长0.72%。1~5月份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长23.3%,保持较快增长。作为稳增长主要抓手的基建投资,5月当月同比增速加快3.6个百分点至7.9%。但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了4%,降幅比1~4月份扩大1.3个百分点。付凌晖表示,尽管房地产投资出现下降,但随着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不断完善,坚持房住不炒,持续稳房价、稳地价、稳预期,因城施策,积极推进保障房和长租房建设,有利于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同时,近期各地也在加大稳定房地产市场政策措施的实施力度,采取多种措施有效满足居民合理住房需求。加之房地产中长期贷款利率下调,居民购房负担降低,这些都有利于房地产市场趋稳。下半年经济增速将反弹市场普遍认为,与2020年新冠疫情后中国经济快速实现V形反弹不同,当下的经济修复面临一些新的制约,比如疫情反复可能带来更多人流、物流限制,企业和居民信心明显偏弱,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弱等,这意味着未来经济可能呈现U形复苏,不仅复苏需要更长的时间、反弹力度也不及上一轮,而且还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中金公司首席宏观分析师张文朗分析,与通常所说的风险不同,不确定性是不可预测的。在不确定性上升的情况下,考虑到调整成本,企业与消费者可能更倾向于不作为,这或将进一步放大疫情对短期经济活动的冲击。在疫情中受损较大的企业会倾向于等待,不到万不得已不会退出市场,而受损较小甚至受益的企业对未来的业务也持谨慎态度,不会轻易扩大产能。关于下半年经济走势,中金公司预计,随着疫情缓解,叠加政策发力,下半年经济增速有望反弹至5.5%左右,但本轮疫情的不确定性未必很快消失,不确定性上升意味着预测区间走阔。长城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蒋飞也认为,社会消费品零售可能从今年6月份开始进入较为明显的回弹阶段。下半年随着疫情监测预警机制成熟,疫情可以得到更好控制,刺激消费的多种政策有望为消费快速反弹注入动力。蒋飞表示,疫情的冲击是暂时的,下半年经济有望进入快速恢复期,全年GDP有望迎来“柳暗花明”,三、四季度单季同比分别可能重新回升至4.5%、5.3%左右,全年GDP可达到4%以上,努力实现全年5.5%的目标。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王军告诉第一财经,稳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正加快落地见效,内需会出现边际上的明显回升,消费将出现一定的补偿性回暖,基建投资也有望继续加快推进,制造业投资在出口韧性较强的带动下也将保持平稳发展态势。如果没有意外事件影响,三季度经济增速有望重新回到5%以上。稳增长政策继续加力为了应对经济下行压力,近两个月来稳增长政策不断加码。国务院日前发布了《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提出了六个方面33项具体政策措施及分工安排,并要求各地区各部门靠前发力、适当加力,确保及时落实到位,尽早对稳住经济和助企纾困等产生更大政策效应。张文朗表示,当前促进经济复苏的关键在于降低与疫情有关的不确定性。在疫情的冲击下,最首要的任务是保市场主体。考虑到货币政策的局限性,财政政策需要在保主体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财政补助的力度仍然有待加强。除了保主体,财政政策在需求端的支持也有空间。张文朗表示,一方面,在整个经济面临不确定性较高、企业和居民投资意愿较弱的背景下,财政政策可以通过增加基建投资拉动需求,对冲经济下行的压力;另一方面,财政可以考虑进一步加大对居民、企业的转移支付,防止居民收入出现大幅下滑。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认为,应落实落细已出台助企纾困和稳增长政策措施,让政策红利加快释放。同时,提升防疫效率,为消费加快恢复营造良好氛围环境。货币政策应保持偏松格局,继续为经济复苏提供有力支撑,并加大对实体经济薄弱环节、重点和新兴领域支持力度。在今年的稳增长政策中,稳投资是重要抓手。国务院总理李克强6月1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支持民间投资和推进一举多得项目的措施,更好扩大有效投资、带动消费和就业。国常会明确,加大政策支持,用市场办法、改革举措激发民间投资活力。要在“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和国家明确的重点建设领域,选择一批示范项目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已确定的交通、水利等项目要加快推进,在招投标中对民间投资一视同仁,并尽快推出以工代赈具体措施。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瑞龙认为,当下非常重要的问题是市场主体信心不足。近期宏观经济先行指数、消费先行指数、企业先行指数都在低位徘徊,市场主体信心不足会大大抵消宏观政策的作用。财政部原部长、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楼继伟日前在2022年凤凰网财经(夏季)云峰会上表示,民间投资不愿投与很多因素有关,目前而言,最重要的是如何平衡好疫情防控和经济增长,政府部门在探索,民间也在观察。孟玮16日在发改委新闻发布会上透露,“从我们掌握的储备项目情况看,下半年,各地方和骨干企业将加大投资力度,一批重大项目将开工建设,特别是社会资本投资潜力较大。” 转自:第一财经 |
|
2022-06-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