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政策解读 | |
为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部署,做好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科技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近日,科技部有关负责人就《实施方案》相关情况回答了记者的提问。一、请问出台《实施方案》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科技创新是同时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决策部署,按照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的总体安排,科技部会同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等九部门组织编制了《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实施方案》统筹提出支撑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目标的科技创新行动和保障举措,并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做好技术研发储备,为全国科技界以及相关行业、领域、地方和企业开展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起到指导作用。二、《实施方案》的定位与编制原则是什么?《实施方案》对标《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有关部署,针对我国各重点行业碳排放基数和到2060年的减排需求预测,系统提出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的创新方向,统筹低碳科技示范和基地建设、人才培养、低碳科技企业培育和国际合作等措施,推动科技成果产出及示范应用,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科技支撑。在编制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统筹当前和长远。按照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基于我国2030年和2060年经济社会发展和碳排放的情景预测,研究提出支撑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目标的科技创新行动和保障举措,并构建低碳技术创新体系,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做好技术研发储备。二是统筹科技创新与政策创新。科技创新和政策创新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两个重要方面,缺一不可。结合科技部的职能,《实施方案》更加侧重于科技创新,着力于加强高效率、低成本的低碳技术供给,同时也适当考虑了低碳技术标准等政策创新方面的内容,以促进低碳技术产业化。三是统筹科技部门和相关方面的工作。在科技部已开展和正在部署的相关工作基础上,广泛征求相关部门和地方在低碳科技创新方面的科技需求,在《实施方案》编制过程中充分吸纳。按照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的总体安排,与相关部门编制的实施方案做好协调和对接。三、《实施方案》的重点任务有哪些?加强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涉及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应用示范、成果推广、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多个方面,《实施方案》提出了10项具体行动。一是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科技支撑行动。立足以煤为主的资源禀赋,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并降低碳排放;二是低碳与零碳工业流程再造技术突破行动。是以原料燃料替代、短流程制造和低碳技术集成耦合优化为核心,引领高碳工业流程的零碳和低碳再造;三是建筑交通低碳零碳技术攻关行动。是以围绕交通和建筑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目标,以脱碳减排和节能增效为重点,大力推进低碳零碳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四是负碳及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技术能力提升行动。聚焦提升CCUS、绿色碳汇、蓝色碳汇等负碳技术能力,对甲烷、氧化亚氮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监测和减量替代技术进行针对性部署;五是前沿颠覆性低碳技术创新行动。围绕驱动产业变革的目标,聚焦基础研究最新突破,加快培育颠覆性技术创新路径,引领实现产业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迭代升级;六是低碳零碳技术示范行动。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技术引领的节能减碳技术综合解决方案,并开展一批典型低碳技术应用示范,促进低碳技术成果转移转化;七是碳达峰碳中和管理决策支撑行动。加强碳减排监测、核查、核算、评估技术体系研究建议,提出不同产业门类、区域的碳达峰碳中和发展路径和技术支撑体系;八是碳达峰碳中和创新项目、基地、人才协同增效行动。着力加强国家科技计划对低碳科技创新的系统部署,推动国家绿色低碳创新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加强项目、基地和人才协同,提升创新驱动合力和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九是绿色低碳科技企业培育与服务行动。加快完善绿色低碳科技企业孵化服务体系,培育一批低碳科技领军企业,优化绿色低碳领域创新创业生态;十是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国际合作行动。持续深化低碳科技创新领域国际合作,构建国际绿色技术创新国际合作网络,支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四、如何确保《实施方案》贯彻落实?科技部将通过以下三方面工作确保《实施方案》的贯彻落实:一是加强机制保障,建立双碳科技创新部际协调机制和国家碳中和科技专家委员会,同时持续推进科研体制机制改革,释放创新活力,营造适宜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发展的创新环境。二是加强碳中和技术跟踪监测,重点关注碳中和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投入,通过科技考核评价机制促进技术优选与迭代。三是加强技术成果的产权保护,推进完善国家科技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推动建立低碳技术侵权行为信息记录并纳入全国公共信用共享平台。 转自:科技部网站 |
|
2022-08-24 |
央行部署信贷工作!增加对实体经济贷款投放 保障房地产合理融资需求 | |
8月22日,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人民银行行长、国务院金融委办公室主任易纲主持召开部分金融机构座谈会,传达学习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分析研究当前货币信贷形势,部署推进当前和下一阶段货币信贷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延续恢复发展态势,但仍有小幅波动。当前正处于经济回稳最吃劲的节点,必须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巩固经济恢复发展基础。会议强调,主要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大型银行要强化宏观思维,充分发挥带头和支柱作用,保持贷款总量增长的稳定性。当前正处于经济回稳最吃劲的节点会议认为,今年以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兼顾短期和长期、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支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主要金融机构主动担当作为,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有力支持了二季度经济实现正增长。会议指出,1-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4.4万亿元,同比多增5161亿元。7月末,M2、社会融资规模、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速均保持在10%以上。贷款利率持续下降,1-7月企业贷款利率为4.29%,同比下降0.34个百分点。尽管7月金融统计数据显示出金融对实体经济保持较大支持力度,但7月份新增信贷、社融规模增量数据均不及市场预期。7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6790亿元,同比少增4042亿元。7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7561亿元,比上年同期少3191亿元。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延续恢复发展态势,但仍有小幅波动。当前正处于经济回稳最吃劲的节点,必须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巩固经济恢复发展基础。金融系统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增强责任感,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将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落实落细,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增加对实体经济贷款投放,保障房地产合理融资需求,加大对平台经济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要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有针对性加大财政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力度,进一步巩固经济恢复基础,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在加大支持实体经济力度上,货币政策已在近日通过降息操作,积极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促进信贷有效需求回升。人民银行在8月15日开展了4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和20亿元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和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的中标利率均下降10个基点。8月22日的新一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实现非对称降调。其中,1年期LPR为3.65%,下调5个基点;5年期以上LPR为4.3%,下调15个基点。降息之后,货币金融政策如何继续支持经济大盘,此次会议作出了部署。会议强调,主要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大型银行要强化宏观思维,充分发挥带头和支柱作用,保持贷款总量增长的稳定性。要增加对实体经济贷款投放,进一步做好对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领域的信贷支持工作。要保障房地产合理融资需求。要依法合规加大对平台经济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在东方金诚首席分析师王青看来,后续国内物价形势总体稳定,海外央行政策收紧进程可能放缓,外部约束正在减轻。而年内政策稳增长力度或进一步加大,重点刺激国内总需求。整体来看,下半年视消费、投资修复状况而定,MLF利率还有灵活调整空间。鉴于推动楼市回暖正在成为提振信贷需求,改善市场预期,缓解经济下行压力的关键,5年期以上LPR报价会延续更大幅度下调势头,预计年内5年期以上LPR报价还有15至20个基点的下调空间。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会议还强调,政策性开发性银行要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加大对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安全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相关项目的支持力度,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并带动贷款投放。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统筹信贷平稳增长和防范金融风险之间的关系。此次强调的支持领域,都是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明确的五大基础设施重点领域,也是人民银行有关司局负责人曾介绍的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重点投向领域,其他重点投向领域还包括重大科技创新等领域以及其他可由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投资的项目。值得注意的是,近日国常会还明确,将大力建设充电桩,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予以支持。财信研究院副院长伍超明表示,6月29日国常会安排3000亿元政策性金融工具,助力解决资本金到位困难对基建投资增速的制约,若按照最大效果估算,可以撬动约2万亿元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撬动的资金包括但不限于前期8000亿元政策性信贷资金,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社会资本,该工具的推出有利于上述基建资金来源加快进入项目,助力基建投资增速回升。 转自:券商中国 |
|
2022-08-24 |
多部门多地区积极行动——保障生活生产用水 努力夺取秋粮丰收 | |
高温少雨、庄稼缺水。“这几天水稻抽穗,正是需水的时候。”近1个月的干热,让江西省泰和县万合镇啸峰村村民肖顺发为晚稻生长担心,“村里正组织人员打井、协调从附近水库引水。水有保障了,心里才有底。”近期,多地区多部门全力以赴、精准施策,保群众用水、保秋粮丰收。国家防总8月22日维持对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等6省份的抗旱四级应急响应,针对江苏、河南、贵州、陕西等省份启动抗旱四级应急响应。国家防总办公室、应急管理部继续组织防汛抗旱防台风专题视频会商调度,强调要加强防范应对,盯住保群众饮水安全和保秋粮灌溉这两个重中之重,加大对地方的指导支持力度,及时下拨救灾资金和物资装备,消防救援队伍要主动配合地方应急拉水、送水。专项行动调度长江上游水库群等,向下游补水19.6亿立方米水利部新闻发言人、水旱灾害防御司副司长王章立介绍,7月以来,长江流域降水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少,长江干支流来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二至八成。“预计8月底前,长江流域降水、来水总体仍将偏少;到9月份,中下游大部地区降水来水仍可能继续偏少,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地干旱情势可能进一步发展,长江上游水库群蓄水形势严峻。”水利部信息中心副主任刘志雨说。水利部积极做好各项抗旱工作,密切关注长江流域雨情、水情、旱情,实时掌握旱情发展态势,及时发出干旱预警信息;统筹考虑防洪、抗旱、发电需求,8月16日12时开始实施“长江流域水库群抗旱保供水联合调度专项行动”,调度长江上游水库群、洞庭湖水系湘资沅澧“四水”水库群和鄱阳湖水系赣抚信饶修“五河”水库群向下游补水19.6亿立方米,缓解长江中下游干流水位快速下降趋势。记者从应急管理部获悉:8月22日,国家减灾委、应急管理部针对四川、重庆等地近期较为严重的旱灾,启动国家Ⅳ级救灾应急响应,派出工作组赴灾区实地查看灾情,指导和协助地方做好受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等救灾工作。开辟水源、加强田管,保障供水安全“我们指导受旱地区全面摸排农村群众饮水安全情况,做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水利部农村水利水电司副司长许德志介绍,各地相关部门采取了开辟新水源、分时供水、拉水送水等一系列举措,努力保障群众用水。水利部指导各地在县级和千吨万人水厂供水已有的应急预案基础上,对以山泉、溪沟、塘坝、浅井等为供水水源的小型供水工程编制应急供水预案,分区分类提出明确应对措施,储备应急物资。当前,南方中稻陆续进入抽穗扬花期,夏玉米进入抽雄吐丝期,正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期。高温叠加干旱将导致花粉活性下降,给秋粮生产带来挑战,抗旱夺丰收格外重要。“南方水稻、玉米、大豆等作物正处在产量形成的关键阶段,也是对水、温度反应最敏感时期。持续高温干旱,会降低灌浆速率,不利于水稻、玉米等作物的灌浆结实,必须及时采取措施,减少不利影响。”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粮食作物技术处农艺师梁健介绍,“水稻要合理开展水分调控。抽穗时如遇持续超过35摄氏度的高温,田间务必保持8至10厘米水层,以水调温。”农业农村部近期派出12支科技小分队,赴秋粮重点省份和高温干旱影响重点地区,实地调查评估灾害影响,开展巡回指导;组织专家、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查苗情、查墒情,动员群众广辟水源,开展抗旱浇灌;对未受灾田块,加强田间管理,做到重灾区少减产、轻灾区不减产、非灾区多增产。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对没有水源条件的受旱地区,采取打井、人工增雨等方式,千方百计开辟水源;有水源条件的受旱地区,充分利用现有水源和灌溉设施,千方百计增加灌溉面积。目前,长江中下游多地的2500多处大中型灌区已灌溉农田1亿多亩,基本保障农作物时令灌溉用水需求,为全面夺取秋粮丰收奠定了坚实的水利基础。针对旱情发展态势,多地积极行动。四川省启动自然灾害三级救助应急响应,周密制定供水保障方案;重庆市防指向受旱区县派出督导检查组蹲点指导,并调拨了大型应急抗旱储水设备应对旱情;湖北省水利部门通过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引江济汉工程持续引水抗旱;江西省防指召开防汛抗旱会商会,决定将峡江水库、廖坊水库蓄水按照非汛期进行管理,积极应对旱情,截至8月21日16时,已减少农业因旱经济作物损失31.33亿元;湖南省防办派出工作组督导抗旱工作,全省累计出动116.4万人次抗旱;安徽省水利部门蓄引提调并举,保障大中型灌区3000多万亩农田灌溉。坚持“预”字当头,加强抗旱工程体系建设水利工程是抗旱的重要保障。王章立介绍,水利部将进一步加强抗旱工程体系建设。接下来,加快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加快推进重点水源工程和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加强国家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与区域重要水资源配置工程的互联互通,增强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加强稳定水源建设是关键。许德志介绍,水利部门将优先利用已建大中型水库和引调水骨干水源工程作为农村供水水源,因地制宜建设一批中小型水库,加强应急备用水源建设。还将实施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有条件的地区推进城乡一体化供水。此外,“十四五”期间,水利部规划在水土资源条件适宜、新增储备灌溉耕地潜力大的地区,新建30处现代化大型灌区,可以增加有效灌溉面积150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980万亩;规划对124处大型灌区和1000多处中型灌区实施现代化改造,可以增加有效灌溉面积190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约1.2亿亩。水利部门将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进一步完善水文水资源监测站网,全面提升抗旱减灾决策支撑水平;继续推进全国旱情监测预警综合平台建设,在重要江河湖库开展旱警水位(流量)确定工作,特别是预案启动条件要关口前移,立足最不利形势,合理确定不同应急响应级别的启动条件,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转自:人民日报 |
|
2022-08-24 |
LPR再现非对称降息 稳增长扩内需政策密集出台 | |
随着新一轮本土疫情反复、多地出现极端高温天气,近期发布的经济增长指标普遍低于预期,经济修复进程放缓,内生动能不足。在当前经济企稳回升的关键节点,稳增长政策不断加力。近来从国务院常务会议到央行、财政部、工信部、发改委等部委密集部署,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稳定房地产市场、降低实体经济成本等方面多措并举,释放出稳增长的强烈信号,力促经济企稳回升。继8月MLF(中期借贷便利)操作利率超预期下调10个基点后,本月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也调降了。8月22日,最新一期LPR报价出炉:1年期LPR为3.65%,较上期下调5个基点;5年期以上LPR为4.3%,较此前下降15个基点。作为房贷利率的锚,对于购房者而言,在加点基数不变的情况下,5年期以上LPR利率的下调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房贷支出。从更广泛的层面看,LPR的下调不仅对楼市有直接影响,也将影响各行各业。接受第一财经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表示,LPR利率下调之后,将有助于减少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提振融资需求;同时,房地产市场下行压力也会有所缓解,将有效对冲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专家认为,随着前期出台的各类稳增长政策的陆续部署、落地和见效,中国经济向好的基础没有改变。在低基数效应、消费缓慢恢复、推动基建形成实物工作量等因素作用下,三季度中国经济仍有支撑。下半年政策着力点将在扩大内需上积极作为。LPR再现非对称降息这是今年以来,5年期以上LPR第三次出现下调,前两次下调幅度分别为5个基点和15个基点。目前来看,一年期LPR下降5个基点,叠加年初下调的10个基点,今年以来一共下降了15个基点;5年期以上LPR下调15个基点,今年则已累计下降了35个基点。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年内LPR第二次出现非对称降息,主要原因是当前面临中长期贷款需求更需提振的情况,“压降长端LPR利率将有效降低居民和企业的融资成本,改善其加杠杆的意愿。”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对记者称。在明明看来,企业的中长期贷款以及住房按揭贷款均参考5年期LPR报价,而信贷的结构改善需要中长期贷款规模及占比的提升,因此银行应当更多向中长期贷款让利,从而实现稳增长的政策意图。另一方面,控制短端LPR水平,可以避免企业利用贷款资金空转套利,从而背离金融服务实体的政策初衷。明明认为,当前1年期LPR报价已处于相对较低水平,但对于资质较优的企业来说,依然存在着套利的空间,甚至可能与部分期限较长的定期存款定价之间形成“倒挂”。在此情况下,若过度引导1年期LPR下调超过10BP,可能诱使企业套利。中国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有鑫对第一财经表示,从降息幅度看,此次1年期和5年期LPR利率呈现非对冲降息特点,反映了央行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立场,通过合理使用价格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7月社会融资规模和人民币信贷增速放缓不是由流动性缺乏导致的,主要还是与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和市场主体融资需求低迷有关。王有鑫称,因此,对1年期LPR调降5个基点,幅度低于MLF利率下调幅度,可以体现我国维持稳健货币政策立场不变,不希望大水漫灌,对短期物价水平带来压力。同时,由于企业投资和居民房地产等消费意愿不足,对5年期LPR利率实施更大幅度的降息举措,有利于刺激长期信贷需求回升,实现稳增长和稳物价的均衡。与此同时,此次非对称降息还透露一个信号。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对记者称,此次5年期LPR降幅更大,1年期降幅较小,表明定向支持楼市是当前降息政策的重点,推动房地产尽快企稳回暖成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关键。随着LPR下调,业内的共识在于,企业和居民贷款利率也将出现新一轮较快下降的趋势,进而带动有效信贷需求回升,以宽信用支持稳增长的政策意图。这意味着继5月稳住宏观经济大盘一揽子政策落地后,新一轮稳增长措施正在加码,重点也由此前打通物流堵点、推动复工复产的供给端发力,转向更大力度的提振消费、投资等宏观经济总需求。扩大消费需求为扩大消费、培育新增长点和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相关产业升级、绿色低碳发展,8月1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一是将已两次延期实施、今年底到期的免征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政策,再延期实施至明年底,预计新增免税1000亿元。二是保持新能源汽车消费其他相关支持政策稳定,继续免征车船税和消费税,在上路权限、牌照指标等方面予以支持。三是建立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协调机制,坚持用市场化办法,促进整车企业优胜劣汰和配套产业发展,推动全产业提升竞争力。大力推进充电桩建设,纳入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范围。乘联会表示,汽车消费作为社会消费的重要支柱,在消费中占较大比重,中央针对汽车市场提出了多项措施刺激消费回暖,以提振汽车消费拉动经济内循环。国常会要求进一步释放汽车消费潜力,从活跃二手车市场、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完善汽车平行进口政策等方面部署系列举措,预计将为今年的汽车及相关消费带来2000亿元的增量。除了汽车消费,工信部近期密集部署扩大市场需求相关举措。8月17日,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主持召开部分省市工业经济形势分析视频会议,研判三季度工业经济运行形势,促进有关省市持续发力,为稳定工业经济作出更大贡献。会议要求,着力挖掘市场需求潜力,推动重大投资项目尽快形成实物量,引导扩大汽车、家电、绿色建材等大宗商品消费需求。随后19日召开的全国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同志电视电话会议指出,把工业稳增长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巩固工业经济回升向好势头,大力推进基础和关键领域创新突破,加快制造业强链补链,加大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持续提升信息通信服务供给能力,扎实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在扩大需求方面,上述会议指出,组织开展消费品工业“三品”全国行、新一轮新能源汽车下乡,以及家电下乡、以旧换新和绿色建材下乡活动,抓好一批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实施。8月1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还提到,上半年全国财政累计支出低保等资金1200多亿元,同比增加7%。要进一步加大保障和兜底力度。全面落实低保扩围。加强动态监测,及时将符合低保标准的人口等纳入低保。向低保对象等困难群众增发的一次性生活补贴,要尽快发放到位。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表示,近期各地的一次性补贴和救助的发放,有助于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民生、维护社会稳定,同时也可以起到增加收入、提振消费的作用。基建投资、减税降费、政策性金融面临拉动效力弱化的挑战,亟须重构财政发力工具箱,以直达最终消费需求。通过财政手段向民众直接发放补助,无论是支撑疫后重启,还是提高供求匹配效率,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积极扩大投资今年以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益凸显。数据显示,今年1至7月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7.4%,增速连续三个月加快。为发挥投资对经济恢复的关键性作用,今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批明显加快。国家发改委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7月共审批核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65个,总投资10028亿元。2021年前7月,国家发改委共审批核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48个,总投资3046亿元。日前召开的经济大省政府主要负责人经济形势座谈会指出,当前地方专项债余额尚未达到债务限额,要依法盘活债务限额空间,并用好已发行的地方专项债和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符合条件项目越多的地方得到的资金要越多。8月1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提出,依法盘活地方专项债限额空间。专家预计,目前全国地方专项债存量额度约为1.5万亿元,资金配套可能向项目储备多、效益好的省份倾斜,主要用于重大基建项目建设,以拉动投资稳经济。民生银行研究院宏观研究中心主任王静文告诉第一财经,依法盘活地方专项债限额空间是当前财政政策的发力重点,由于今年专项债已于6月底基本发行完毕,明年专项债提前发行可能会在四季度落地,三季度属于政策空窗期,通过盘活地方专项债限额空间可以使财政政策保持在一定力度,继续发挥政策效能。发改委近日召开推进有效投资重要项目协调机制第二次会议,要求抓紧形成精准有效投资,助力巩固经济回升向好趋势。下一步,要着力落实资金投放、项目开工建设、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此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通过发行金融债券等筹资3000亿元,用于补充包括新型基础设施在内的重大项目资本金或为专项债项目资本金搭桥。为加快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项目落地实施,国家发展改革委推动建立了推进有效投资重要项目协调机制,强化统筹协调。发改委表示,下一阶段要将工作重心转到落实资金投放、项目开工建设和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上来。两家银行要抓紧与项目单位沟通对接,落实投放条件、明确进度计划,高效推进资金投放。协调机制要继续加快协调督办,各部门要落实好已出台的政策文件,加强用地、环评等要素保障。要加大项目配套贷款支持,形成资金保障合力。切实加快项目前期工作和开工建设,对未按期开工或者进展较慢的项目加强督促指导。尽可能多地实施以工代赈,帮助当地群众就近实现务工增收。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认为,三季度基建实物工作量将加快形成,由于GDP核算时固定资产投资以实物工作量为基础,基建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有望加强。7月以来出台了多项有利于基建形成实物工作量的部署和安排,8月初以来水泥产需双升、库存下降、价格上涨,或表明当前基建等项目的实物工作量正在加快形成。 转自:第一财经 |
|
2022-08-24 |
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新时代中国经济建设述评 | |
2012—2022,十年非凡历程,中国经济发展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国内生产总值突破百万亿元大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一万美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胸怀“两个大局”,洞察时代大势,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引领中国经济巨轮沿着高质量发展新航道攻坚克难、破浪向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践行新发展理念 全面开启深刻变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经济形势进行科学判断,对发展理念和思路作出及时调整,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引中国经济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10年来,中国经济总量从50万亿元量级跃至114万亿元,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1.3%上升到超过18%;人均GDP从6300美元升至超1.2万美元,形成超4亿人世界最大规模中等收入群体;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历史性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2016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和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华民族母亲河走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截至2021年底,长江经济带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2.8%,较2015年上升25.8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9个百分点;长江经济带11省市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达46.6%,较2015年提高1.5个百分点。这些显著变化,生动诠释新发展理念的蓬勃生机。10年来,我国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1.91%提高到2.44%;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由第34位升至第12位;“嫦娥”奔月、神舟巡宇、北斗组网、高铁自主技术体系初步建立、5G基站占全球总数超60%……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越走越宽广。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祁连山经历“史上最严”整改,由“黑”变“绿”;内蒙古能耗指标结束连续增长态势,由“红”转“绿”;中国植树造林约占全球人工造林四分之一……10年来,一个个鲜活案例彰显发展底色之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202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87.5%……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在协调发展中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在开放发展中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在共享发展中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新发展理念持续回答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问题,开启关系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引领中国经济走上高质量发展的宽阔大道。统筹发展和安全 打好转危为机战略主动战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科学之策应对非常之难,以办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的非凡实践,团结带领亿万人民打好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之战——一手抓防疫,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坚持科学精准、动态清零不动摇;一手抓发展,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疫情发生以来,中国经济砥砺奋进,经济增速保持全球前列,“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截至目前,中国是世界主要大国中,新冠肺炎发病率最低、死亡人数最少的国家。中国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统筹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取得世界上最好的成果。处暑将至,放眼广袤田畴,各地不误农时抓好田间管理,确保秋粮和大豆油料稳产增产,确保全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10年来,我国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累计建成9亿亩高标准农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粮食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能源安全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我国以年均约2.9%的能源消费增长支撑了6.2%的国民经济增长,构建起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2021年平均煤矿单井规模比2012年提高一倍以上,天然气产量比2012年增长近一倍,原油产量连续10年保持2亿吨左右;“北煤南运”“西煤东运”能力显著增强,油气基础设施网络基本成型;煤炭消费比重从2014年的65.8%降至2021年的56%,清洁能源消费比重从16.9%上升到25.5%……国际能源市场波动加剧,我国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有序释放煤炭优质产能,加快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形成有效抵御国际能源价格大幅波动的“防火墙”。备豫不虞,为国常道。着眼长远夯实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5G、基础软件、工业母机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步伐加快;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高风险影子银行规模较历史峰值压降约25万亿元,过去10年累计消化不良资产16万亿元;重视解决好水安全问题,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全面加强,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胜利完成……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接踵而至的巨大风险挑战,中国坚持底线思维,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保持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锚定高质量发展 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鲜明主题。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挑战,关键在于办好自己的事,推动中国经济在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坚定前行。7月31日,载有50个集装箱光伏产品的X8059次中欧班列准时驶出沈阳东站,前往德国杜伊斯堡。累计开行超5.7万列、货值近3000亿美元——截至今年7月底,中欧班列共铺画82条运输线路,通达欧洲24个国家196个城市,成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贸易“大通道”。针对国际形势深刻演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指出“这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性布局和先手棋”。引江补汉工程开工,深中通道稳步建设……当下不断推进的重大工程,持续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打通经络,为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今年4月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研究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夯基垒石。大国经济空间广阔,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畅通无阻。10年来,我国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渐次铺开;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同频共振……超大规模市场潜力持续释放。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成熟定型,扎实推进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自贸试验区和自贸港建设蓝图变实景,共建“一带一路”取得实打实、沉甸甸的成果,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正式生效,进博会等开放平台全球瞩目……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开放,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展望新征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亿万人民,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以前所未有的坚定决心和奋进步伐向时代宣示:“中国经济发展前景一定会更加光明”! 转自:新华社 |
|
2022-08-24 |
赋能千行百业 5G应用案例数超过2万个 | |
截至今年6月底,融合应用覆盖国民经济40个大类,应用案例数超过2万个5G应用 赋能千行百业基于大带宽、低时延、高速率的传输特性,5G融合应用已在工业、医疗、教育、交通等多个行业领域发挥赋能效应,覆盖国民经济40个大类,应用案例数超过2万个。5G不仅带来更高速、优质的网络体验,也为数字经济发展修好桥、铺好路。中国移动落地5G行业商用项目超1万个。中国电信累计打造5G定制网项目超2500个,累计5G行业商用项目超6000个。中国联通打造超过400个5G应用场景、1500个5G行业虚拟专网项目、5000个5G商业化行业应用项目。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新统计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5G个人应用在用户规模、新型终端、新型应用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覆盖超高清视频、体育赛事、居住服务、购物等多个重点领域,虚拟数字人、5G消息、5G新通话、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等个人应用迅速发展,给消费者带来全新体验。5G融合应用已在工业、医疗、教育、交通等多个行业领域发挥赋能效应,覆盖国民经济40个大类,并在200余家智慧矿山、1000余家智慧工厂、180余个智慧电网、89个港口、超过600个三甲医院项目中得到广泛应用,5G应用案例数超过2万个。加速传统产业数字再造助推企业降本、提质、降耗、增效走进浙江宁波极氪智慧工厂总装车间,总拼工位上一名佩戴AR眼镜的巡检人员格外引人瞩目。“这是5G+AR巡检。”中国联通宁波分公司工业互联网部总经理方波介绍,依托5G企业虚拟专网、5G智能网络运维平台,巡检员只需走到设备旁边,各种运行参数就能实时投射到AR眼镜上。清晰直观的可视化数据,让巡检效率得以大幅提升。基于5G的AR巡检应用,只是宁波联通与吉利汽车集团联合打造的5G智慧工厂前期落地十大应用场景中的一个。极氪智慧工厂有关负责人介绍,5G实时数据实时采集、基于5G的AR远程协作平台、基于AI技术的轮胎检测、个性化选车、焊接可视化、AGV(自动导引运输车)群控、无人叉车等应用,让工厂生产效率提升超过20%,能源利用率提升15%。伴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与工业领域的融合创新、交叉创新不断深化,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步伐加快,推广柔性制造、智能制造,助推企业降本、提质、降耗、增效。——让工厂生产更高效。爱柯迪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中国移动打造5G智慧工厂,网络部署和运维成本降低70%,人均产值提升12%,产品不良率降低15%。——让港口运输更便捷。中国联通助力打造大湾区首个5G无人智慧港口——广州港南沙港区四期5G全自动无人码头,实现对无人轨道吊、无人岸桥的远程连接和控制。——让电力供应更智能。中国电信通过5G网络切片,开展智能分布式配电、配电态势感知、输配电网络监控、削峰填谷四大专题攻坚,协助国网青岛打造更加安全、可靠、绿色、高效的电网。——让矿山作业更安全。中国移动联合蒙发能源建设内蒙古窝兔沟煤矿5G智慧矿山,实现综采工作面少人化,单天下井人员减少46%以上,单位耗能和用电量均下降20%。助力民生服务普惠升级线上化、远程化为代表的新型服务模式日益普遍北京协和医院联合中国移动实施了全球首例5G眼科激光手术,让更多患者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福建电信在鼓岭旅游度假区建成覆盖全景区的5G网络,落地了5G可视化综合管理平台、民宿监管系统等“5G+智慧旅游”项目应用,助力旅游度假区客流量提升13%。中国移动携手江苏苏州电教馆创新5G虚拟教学,利用5G高速率、低时延特性,打破地域限制实时共享课堂画面,实现远程双向课堂的“云互动”。基于“物理实体+数字孪生”的5G融合应用,线上化、远程化为代表的新型服务模式正加速升级,5G赋能民生领域取得累累硕果。——让医疗资源更均衡。海南省携手中国联通和华为打造“5G智慧医疗点亮海南健康岛”项目,在18个市县医院、340家乡镇卫生院和2700家村卫生室部署的5G远程医疗设备,让患者平均看病时间缩短3至5个小时,就医效率提升30%。——让教学更有趣。中国电信打造深圳云端学校,结合AI、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建设沉浸式的智能教与学环境,现已覆盖全市26所学校80个班级。——让农村更美好。中国联通基于5G+平台基座能力,打造数字乡村服务云平台,围绕数字治理、数字经济、信息惠民服务、智慧绿色乡村、乡村网络文化等6个重点方向开发数十款应用,截至2021年底,累计服务行政村超过15万个。——让社会更安全。中国移动联合深圳坪山区推出5G政务双域专网,打造了智慧办公、智慧政务服务、智慧防疫、智慧应急等多个应用场景,实现了疫情防控迅速响应、应急场景快速部署、智慧社区“末梢神经”全触达。促进新兴业态发展壮大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易推广的解决方案上午9点,湖南衡阳街头车辆川流不息,两台自动驾驶清扫车也已经被自动唤醒,行驶在衡山科学城作业区域。自主避障、自主清扫、连续作业,基于5G“车路云一体化”解决方案,自动驾驶清扫车完成当日任务后自动入库。与此同时,30台蘑菇车联自动驾驶出租车驶入高新区大道,为市民提供公共出行服务。“自动驾驶在城市公共服务领域大规模应用,助力城市公共服务‘降本增效’。以环卫场景为例,智能环卫车不受工作环境、工作时间的限制,风雨无阻、连续作业,更可助力城市解决环卫劳动力不足的难题。”蘑菇车联工作人员介绍。据介绍,衡阳项目是我国第一个城市级自动驾驶落地项目,设计总里程达200公里,一期道路智能化升级已于今年上半年落地,自动驾驶环卫车、巡逻车、公交车、接驳车、出租车等多种城市公共服务车辆已批量试运营。5G大带宽、低时延、高速率的传输特性,让自动驾驶成为5G重大应用场景的同时,也推动了新技术、新模式的持续创新,让服务经济、体验经济、数字经济成为驱动增长的重要力量。——让体验更真实。走进工业遗址首钢一号,借助前沿科技改造成为XR(扩展现实)科技主题乐园,为用户带来无线缆、不背包、低延时的竞技体验。——让视角更自由。在杭州智能亚运场馆,从办赛到参赛到观赛将体现全环节的5G+智能化变革,让观众在明年的亚运会上可以尽情享受运动带来的视觉盛宴。——让游戏更畅快。中国移动云游戏平台支持合作伙伴在边缘节点快速部署、一键分发,1080P高清游戏时延降至20毫秒,云游戏让用户实现跨端畅玩。“我国行业众多,各行业、各企业数字化水平和发展阶段不同,个性化更为突出,5G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也差异明显。”工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推动5G应用要充分把握5G应用发展的阶段性、创新性和复杂性特点,发挥“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平台作用,持续挖掘、培育、落地一批典型项目,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易推广的解决方案。与此同时,鼓励产业各方开展5G融合应用技术创新、集成创新和服务创新,构建5G融合应用大生态。 转自:人民日报 |
|
2022-08-24 |
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5G网络 5G移动电话用户达4.75亿户 | |
我国5G商用牌照正式发放3年来,基站规模屡创新高,关键技术创新突破取得新进展,用户用网体验明显改善。如今,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5G网络。5G发展迈上新台阶,不仅推动信息通信业实现跨越式增长,更为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注入强劲动力。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新统计显示,截至今年7月底,我国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196.8万个,5G移动电话用户达到4.75亿户,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5G网络。我国5G商用牌照正式发放3年来,网络建设持续推进,已开通5G基站占全球5G基站总数的60%以上,登录5G网络的用户占全球5G登网用户的70%以上。统筹谋划、适度超前、共建共享,5G基站规模屡创新高浙江杭州,正在建设的亚运会重点工程杭州西站候车大厅里,10多名施工人员头戴安全帽,顶着高温天气,一丝不苟地安装着5G室内分布天线。“为了在总面积超过4万平方米、挑高25米的候车大厅里,实现5G网络全覆盖,同时又兼顾美观,经过现场仔细勘查,我们最终选择将室分天线隐藏在候车区空调出风口顶部。”中国铁塔杭州分公司项目经理杜剑隆说,15个点位、总计76副室分天线将在8月完成调试,确保9月杭州西站工程整体验收。自2019年6月5G商用牌照发放以来,我国基础电信运营商坚持统筹谋划、适度超前原则,着力推动共建共享,5G基站规模屡创新高。统计显示,2020年,我国新建5G基站超60万个,全部已开通5G基站超过71.8万个,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实现5G网络全覆盖,5G终端连接数突破2亿个。2021年,5G基站已经开通142.5万个,5G网络覆盖超过98%的县城城区和80%的乡镇镇区,5G手机终端连接数达到5.18亿户。今年上半年,新建5G基站达到42.9万个,其中,二季度新增基站近30万个。牌照发放3年来,中国联通与中国电信联合打造了全球首个5G SA共建共享网络。截至今年6月底,该网络已累计开通5G基站超过80万个,目前已实现市区、县城及重点乡镇连续覆盖,预计到今年底将实现百万5G基站规模商用目标。截至6月底,中国移动累计开通5G基站超95万个,基本实现城区、县城、乡镇连续覆盖,预计今年底5G基站将超110万个。中国广电与中国移动一起,已完成县乡及农村地区20万座基站建设,今年将进一步完成中心城区28万座基站建设,实现乡镇以上区域连续覆盖并广泛延伸至行政村。共建共享不仅提高了5G网络建设速度,还大幅节约资金和资源,促进企业绿色低碳运营。据统计,两年多来,仅中国联通与中国电信4G/5G网络共建共享,已累计为国家节约投资超2100亿元,每年可节约运营成本超200亿元、节电超100亿千瓦时、降碳超600万吨。“今年,工信部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引导扩大有效投资,深化网络共建共享,持续提升网络覆盖的深度和广度,全年推动完成60万个5G基站建设。”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局长赵志国表示。从“3G突破”“4G同步”走向“5G引领”,5G关键技术创新突破取得新进展从“3G突破”“4G同步”走向“5G引领”,我国5G关键技术创新突破取得新进展。5G芯片、移动操作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持续缩小,我国企业声明的5G标准必要专利数量保持世界领先。其中,中国移动累计牵头5G国际标准项目156个、申请5G专利3600多件,稳居全球运营商第一阵营。为解决5G共建共享难题,中国联通、中国电信联合众多合作伙伴开展协同创新,在5G共享技术、器件、设备、组网、运营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其中,5G超大规模接入网共享网络架构和共享运营、超级上行增强技术等创新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已获超500项发明专利,主导12项国际标准和8项行业标准。在5G关键技术创新突破取得进展的同时,我国5G产业链逐步壮大,5G终端迅速成熟。仅中国联通5G应用创新联盟会员就超过1500家,形成硬件、装备、平台、应用4类生态伙伴体系。2021年我国5G手机出货量达到2.66亿部,同比增长63.5%。今年4月,全球5G终端型号数量达到1334款,其中677款是手机。这600多款5G手机中,中国贡献了80%以上的手机终端型号,累计达到558款。正是这些包括行业模组在内种类丰富的5G国产终端,促进了5G行业应用的快速普及。5G网络覆盖逐步完善,网络接入速率显著提升“去年来普陀,在船上5G信号时有时无,这次信号竟然一直满格!”周末,杭州的杨先生带着家里老人去普陀山旅游,坐在船上流畅观看体育赛事高清视频的体验让他直呼过瘾。就在几个月前,浙江省舟山市柱子山无人岛5G基站试运营开通。中国铁塔舟山分公司采用“微波+太阳能+燃油发电机”相结合的建设方式,让边陲海岛也有了现代化的5G网络,朱家尖蜈蚣峙码头至普陀山航线信号覆盖弱的问题也得到解决。中国铁塔北京分公司副总经理程继伟和他的团队,不断为北京145个重点场所5G网络信号覆盖提升行动紧张编制着网络优化方案。“按照计划,到今年10月,北京市将完成重点医院、重点高校、文化旅游重点区域、重要交通设施和市政设施的5G网络优化工作,推动5G服务质量及用户体验持续提升。”程继伟说。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日前发布的《全国移动网络质量监测报告》显示,我国5G网络覆盖逐步完善,全国5G网络平均下行接入速率和上行接入速率分别为334.98Mbps(兆比特每秒)和70.21Mbps,网络接入速率相比4G网络提升显著。在5G网络覆盖快速完善的同时,用户发展也不断提速。统计显示,我国5G登网用户达到第一个“亿”用时12个月,达到第二个“亿”用时8个月,达到第三个“亿”用时6个月,达到第四个“亿”仅用不到4个月。“5G大带宽、低时延、广连接等特性与超高清视频、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正围绕视、听等消费领域催生大量创新应用场景。同时也要看到,5G个人应用仍面临着现象级应用尚未突破、产业基础有待提升、生态环境仍需优化等问题。”工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激发应用创新活力、夯实产业基础、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着力推动5G个人应用创新、技术突破、生态建设,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转自:人民日报 |
|
2022-08-23 |
“统一规范”成关键词 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加速完善 | |
到2025年,统计基础更加扎实、核算方法更加科学——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加速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是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基础,是制定政策、推动工作、开展考核、谈判履约的重要依据。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生态环境部公布《关于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实施方案》(简称《方案》),对相关工作进行全面部署。《方案》提出,到2025年,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进一步完善,数据质量全面提高,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提供全面、科学、可靠数据支持。“统一规范”成关键词碳排放统计核算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层级、多类主体、多种维度。不同对象、不同用途的碳排放核算边界和方法也不同。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专家张英健认为,随着各地区、各领域、各行业对碳排放核算数据的需求显著提升,当前国内碳排放核算体系数据更新偏慢、核算口径不一、基础排放因子滞后等一系列问题也开始凸显。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为了保证碳排放统计核算工作始终服务“双碳”工作大局,《方案》明确提出三方面要求:部门权责的清晰统一。《方案》提出加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理顺工作机制,优化工作流程,形成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协同高效的工作格局。重点任务的衔接有序。《方案》坚持从实际出发,围绕全国及省级地区、行业企业、重点产品碳排放统计核算以及国家温室气体清单四方面重点任务,建立统一的工作要求和机制框架。重要参数的规范一致。排放因子是碳排放统计核算的重要参数。《方案》提出建立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排放因子数据库,并常态化、规范化更新。“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按照急用先行、先易后难的顺序,出台并实施一系列区域、行业企业、产品的碳排放统计核算方法与标准,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该负责人说。明确四项重点任务如何从丰富而庞杂的核算体系中构建起适合中国国情特点、满足“双碳”工作需要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方案》重点部署了四项任务:一是建立全国及地方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由国家统计局统一制定全国及省级地区碳排放统计核算方法,明确有关部门和地方对能源活动、工业生产过程、排放因子、电力输入输出等相关基础数据的统计责任,组织开展全国及各省级地区年度碳排放总量核算。二是完善行业企业碳排放核算机制。由生态环境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会同行业主管部门组织制修订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建筑等重点行业碳排放核算方法及相关国家标准,加快建立覆盖全面、算法科学的行业碳排放核算方法体系。三是建立健全重点产品碳排放核算方法。由生态环境部会同行业主管部门研究制定重点行业产品的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的碳排放核算方法。四是完善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机制。由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数据收集、报告撰写和国际审评等工作,按照履约要求编制国家温室气体清单。“不同层面、不同维度下的碳排放统计核算工作,涉及的核算对象不同、核算边界不同、工作目标不同、数据来源不同、管理部门不同、工作基础不同。核算数据精度要求越高,需要核算的内容和数据工作量越大,数据的可获得性就越低、成本就越高,因此要统筹平衡好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关系。”国家节能中心主任任献光说。全面促进绿色发展建立科学核算方法,系统掌握碳排放总体情况,将为统筹有序做好“双碳”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与基础保障。据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苏明山等学者介绍,为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履约工作,中国初步建立了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编制的工作体系和技术方法体系。近年来,中国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交了多份国家履约报告,清单质量得到国际专家认可。在新形势下,国内“双碳”目标、其他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以及《巴黎协定》下强化的透明度框架,对碳排放统计核算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一致性、可比性和透明性等提出了更高需求。针对新要求,《方案》作出明确安排。比如,在应用先进技术方面,《方案》提出加快推进5G、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探索卫星遥感高精度连续测量技术等监测技术的应用。再如,在开展方法学研究方面,《方案》提出推动对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碳捕集封存与利用、碳汇等领域的核算研究;加强碳排放核算领域国际交流,积极参与碳排放国际标准制定。张英健认为,“我国历来注重履行国际承诺,将会继续根据《巴黎协定》等国际气候协定要求,推进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工作,建立常态化管理和定期更新机制。《方案》进一步明确了这项工作的职能部门、工作要求和保障措施,有利于推动我国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工作再上新台阶。” 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
|
2022-08-23 |
国家能源局要求强化跨省跨区电力互济:确保民生、公共等重点领域用电 | |
当前我国部分地区遭受极端高温干旱天气影响,电力负荷屡创历史新高。国家能源局电力司有关负责人介绍,用电高峰时段,全国最高负荷同比增长6.4%;6月下旬以来部分流域水电来水偏少,水电机组出力受到严重影响,在用电高峰期需要采取需求侧管理和有序用电措施,以保证电力供需平衡;随着支撑性电源投产和出力情况改善,供需形势总体平稳。近日,国家能源局先后召开华东、华中和华北等重点区域电力保供专题会,要求压紧压实地方、企业和电网电力保供责任;督促产煤地区和煤炭企业不折不扣完成增产保供任务,保障重点区域、重点电厂电煤供应;强化机组非计划停运和出力受阻监管,做到稳发满发;发挥大电网优势,强化跨省跨区电力互济;优化细化电力需求侧管理和有序用电方案,确保民生、公共等重点领域用电。7月以来,四川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51%,水力发电能力大幅下降。针对供电紧张形势,国家电网最大限度跨省调度电力支援四川,陕西腾出输电通道全力送电四川。目前陕西宝鸡送四川德阳的直流输电通道满功率运行,省外每天向四川送电1.32亿千瓦时,甘肃启用陇南枣阳送四川广元的220千伏备用线路。 转自:人民日报 |
|
2022-08-23 |
县县通5G、市市通千兆 我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信息通信网络 | |
记者从近日举行的“新时代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十年来,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实现跨越发展,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光纤和移动宽带网络,全国已实现“村村通宽带”“县县通5G”“市市通千兆”。5G基站开通数、移动电话用户数全球第一。截至7月底,全国建成开通5G基站196.8万个,所有地级市城区、县城城区和96%的乡镇镇区实现5G网络覆盖,5G移动电话用户达到4.75亿户,比2021年末净增1.2亿户。固定宽带网络规模全球最大。截至7月底,我国千兆光网具备覆盖超4亿户家庭的能力,已通达全国所有城市地区,千兆宽带接入用户规模超6570万户,比2021年末净增3100多万户。今年上半年,我国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总数达5.63亿户,比上年末净增2705万户。2015年以来连续多年组织实施网络提速降费专项行动,固定宽带和4G用户端到端平均下载速率提高7倍,单位流量平均资费下降超过95%。今年上半年,移动互联网累计流量达1241亿GB,同比增长20.2%。城乡“数字鸿沟”大幅缩小。建立完善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先后支持13万个行政村通光纤、7万个4G和5G基站建设。推动基础电信企业面向农村脱贫户持续给予五折及以下基础通信服务资费优惠,已惠及农村脱贫户超过2800万户,累计让利超过88亿元。网民规模居世界首位,由2012年的5.64亿增长到2021年的10.32亿,互联网普及率从42.1%提升到73%。手机上网比例达99.7%,月户均移动互联网流量十年增长130多倍;融合应用走深向实,带动信息消费持续扩大升级,2021年底全国网上零售额达13.1万亿元,数字消费市场规模全球第一;工业互联网加快崛起,全面融入45个国民经济大类,产业规模迈过万亿元大关。工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推进以5G网络和千兆光网为代表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双千兆网络和各领域深度融合。 转自:人民日报 |
|
2022-08-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