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港协同成效显著!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再提速 | |
长富金茂大厦前的的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标识。慧选网2022年1月11日讯 随着时间翻开新的一页,梦想开启了新的航程。1月10日,中国共产党深圳市福田区第八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召开,大会总结过去,分析当前,精心谋划福田新一轮发展大棋局。大会指出,“三大新引擎”建设取得新突破。其中,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一年大变样”,“一区两园”合作安排正式签订,内地首个深港联合办公场所投入使用,“1+N”规划体系基本形成,开创了深港协同创新新局面。UNI香港青年创业空间为港青在内地创业提供机会和优质空间。马不停蹄,深港协同创新再提速位于深圳市福田区与香港特别行政区直接结合部的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拥有皇岗和福田“两大口岸”,口岸、保税区一号通道、广深港高铁三大跨境通道。同时,兼得香港高校与科研机构较雄厚的基础研究能力与深圳高新技术较完备的产业体系优势,聚焦医疗科技、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机器人、新材料、微电子、金融科技六大创新领域,聚一流科创英才而用之。为加速深港协同发展,推进深港规则衔接。2022年,福田将高标准规划建设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落地实施深港“联合政策包”,新增推出15万平方米优质科研空间,布局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等重大项目,做强“湾区芯谷”“量子谷”等重大产业集群,推动皇岗口岸片区建设提速增效,积极对接香港“北部都会区”和“双城三圈”发展策略,开创深港协同创新新局面。2018年5月以来,深港双方不断推动合作,深港系列共识落地见效。合作区目前建设有6家共2.6万平方米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创新创业青年日趋活跃。近三年,具有港澳背景的创新创业团队从69人增至561人,知识产权数从48项增至679项;帮助初创企业获得融资从0.6亿元增至5.36亿元;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从2家增至14家。推出全球首款数据流AI芯片“CAISA”等重大创新成果,立体视觉技术、雾霾穿透等创新成果已达国际先进水平。四策并用,打造优质科研空间新高地合作区福田保税区属于成熟的高密度建成区,如何在利用旧有资源的基础上拓展“新空间”,考验政府智慧。合作区通过“租、购、改、建”四策发力,目前,共投入使用47万平方米高品质科研空间,其中2021年开放运营、启动改造的科创园区近15万平米,包括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园(二期)、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河套国创中心、“湾区芯谷”集成电路产业园核心启动楼四大园区。此外,还新建深港开放创新中心、深港科创综合服务中心,并持续推进皇岗口岸片区货检区整体释放工作,预计到2035年,合作区新增科研空间将超过300万平方米。在河套e站通可实现深港跨境“一件事一次办”。在硬件设施上,目前,毗邻深圳园区占地17万平方米的国际人才社区正加快建设,将提供人才住房近5000套,配套建设优质教育、医疗、商务等公共服务设施,服务深港科研人才。在服务配套上,合作区已建成“e站通”综合服务中心,实现海关和地方政府服务事项“一站式办理”、深港跨境“一件事一次办”的全市“双唯一”,同时引入大湾区国际仲裁中心交流合作平台暨中国(深圳)知识产权仲裁中心,已落地运营首批7家港澳知名仲裁机构。联动港澳深化合作,合作区正健全国际法律服务和纠纷解决机制,打造知识产权保护高地。抓时代机遇,合作区紧紧把握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大历史机遇,积极探索对接香港及国际先进规则,全力推进科技管理机制创新,探索制度型开放新路。深圳市政府出台《关于支持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建设国际开放创新中心的若干意见》,构建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深圳园区率先出台科研管理体制创新“政策包”及首批18个配套文件,创新性提出选题征集制、团队揭榜制等6大科研管理机制,探索适用香港及国际科技先进规则,在科技创新全链条的各个阶段提出政策支持,在全方位保障人才的各个方面提出鼓励计划,提供最高一个亿的资金支持。量子研究院破解量子装备国产化“卡脖子”难题。从“零的突破”到“集聚发展”,近年来,逾百个重大项目及平台密集落地合作区。一流创新资源云集,合作区加速打造集成电路、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能源科技五大集群,汇聚起一批包括华大九天、晶泰科技、华为数字能源研发中心、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等在内的国内外独角兽企业、标杆企业和重磅研发机构。从“深港融合试验田”到“科研资源新高地”,在国家部委、广东省的大力支持下,合作区正加速形成科创资源新高地,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截至目前,合作区推进落地高端科研项目逾140个,引入海内外院士专家11名,推动国家级科研平台、国际科技组织、香港高校科研机构、国际顶尖研发机构、粤港澳合作新型研发机构集群发展。水清岸绿,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作为深港两地界河,深圳河见证着合作区“一河两岸、欣欣向荣”的景象。近年来,深圳市累计投入1200亿元用于深圳河流域水质治理,2020年,深圳河口水质达地表水IV类标准,为1982年有监测数据以来的最高水平。在合作区的西南端——深圳河与深圳湾河海交融处,一面是深圳红树林生态保护区,一面是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两大生态基地总面积约750公顷。如今,这里成为每年超380种鸟类,近9万只候鸟南北迁徙时的“停歇站”和“补给站”,鸬鹚、琵嘴鸭、反嘴鹬等珍稀鸟类在此处流连,作为国际濒危鸟类的黑脸琶鹭,来这里停留的数量更超过了全球总量30%以上。新美亚科技广场绿树成荫。小空间,大希望。小地方,大作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将打造开放创新能力卓越的国际科技创新新高地,驱动大湾区实现协同跨越发展。文章来源:深圳新闻网 |
|
2022-01-11 |
青岛智能物联网产才融合中心成立 |
1月9日,青岛智能物联网产才融合中心成立大会在中国青岛成功举办。来自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的各界代表出席会议,探讨了“以产引才、以才促产、产才融合”的发展新思路。会议现场,海纳云联合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27所高等院校,及曙光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曙光)和百度飞桨共同发起的公益性创新平台--青岛智能物联网产才融合中心正式成立。该中心以“大学与产业协同”为发展战略,致力于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人才培养中心、产业培育中心、技术开发中心”。校企合作引航产才融合伴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日新月异和传统产业智能化步伐的加快,市场对于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目前缺口超过500万,国内的供求比例为1:10。供需比例严重失衡的同时,结构性矛盾也尤为突出,高端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两头缺,成为制约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瓶颈所在。在此背景下,海纳云、中科曙光和百度飞桨,联合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27所高校成立青岛智能物联网产才融合中心,旨在依托开放的教育和技术资源形成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机制,打造产才融合的产业升级新高地。将通过组织人工智能公益教育资源、全国智能物联网和数据科学系列年度赛事大赛、课题申报等多元形式,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的人才培养和产业升级新机制。“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山东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威海校区校长刘建亚表示,青岛智能物联网产才融合中心是推动校企共同进步、教育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的生动实践。其将通过高校与企业在智慧场景、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多方面的深度交互,推动教育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技术突破和应用示范的全方位发展。百度深度学习技术平台部高级总监马艳军说到:“青岛智能物联网产才融合中心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提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复合型人才的涌现也会促进人工智能在实体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价值。”曙光智算副总裁明立波提道,人工智能产业的高速发展亟需多元化的创新型人才。在合作中,曙光也会提供更多的智能场景应用综合实训和算力资源,激活人才价值,为行业发展赋能。海纳云引领物联生态变革作为物联网领域的先行者,海纳云拥有300多名专职博士、行业专家及高级技术人员组成的物联研发中心、人工智能研发中心和大数据研发中心3大科研部门,与哈工大、哈工程、山东大学等成立10+联合实验室。依托强大的科研布局,海纳云积极地将人才、技术等创新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以AIoT、大数据、AI算法和数字孪生技术构建数字城市底座能力,构建智慧市政、数字BIM/CIM、智慧应急、智慧车库和智慧安全5大应用场景,让技术成为数字城市、新城建、“AIoT”等领域发展的强力引擎。据海纳云IoT平台总经理马国庆介绍,海纳云IoT物联云平台提供了设备连接、数据可视化、设备控制、应用开发等一系列的功能,能够更好地支撑产才教育实现从硬件到各类应用的创新。在“对内赋能”到“对外开放”的升级中,其开放的平台,可以为企业、个人开发者、高校学生等提供“创建产品-创建设备-设备调试-数据查看-应用开发-远程升级”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从而以重构的物联生态全流程赋能产才融合。依托青岛智能物联网产才融合中心的启动,海纳云与中科曙光、百度飞桨以及各高校深度合作,能汇集更多的人才、开发的工具以及开发算力,提升科创实力。伴随着生态圈的扩大,海纳云作为赋能各种数字城市场景的集成商,将与生态伙伴共同推动人才和技术要素的价值裂变,为企业发展和数字城市进阶不断注入新动能。海纳云副总裁、CTO金岩表示,海纳云未来会依托自己的生态优势,开放更多的实践机会,并吸引更多的生态企业加入青岛智能物联网产才融合中心,助力青岛探索出特色化的人才培养路径,以人才资源推动产业集聚,释放城市发展活力。AI人才链助力产业生态升级在激流勇进的数字时代,人工智能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也是各大城市竞相加码的“新基建”重要领域。从全国来看,山东的人工智能产业起步相对较晚,人工智能领军企业、尖端人才缺乏,但山东正顶格推进、奋起直追,加速释放“智能红利”。青岛在山东这盘大棋中占据龙头地位,正瞄准人工智能产业发起猛烈攻势,且创新探索出了一种“以产引才、以才促产、产才融合”的新思路。青岛智能物联网产才融合中心正是这一思路的生动实践。其汇聚了学界、业界的优质资源,通过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及社会各界的深度合作,打造了产学研用一体化的人才培养创新机制。以此形成的全流程赋能的AI人才链,也将进一步助力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的“四链合一”,形成可持续进化、且价值共创共享的产业生态。发起单位中,除了青岛本土的物联网、AI领军企业海纳云,还有百度飞桨、中科曙光这些行业头部企业。其中,百度作为中国AI头雁企业,2016年在国内最早开源自主研发的飞桨深度学习平台,通过工具化、平台化的方式,将AI以标准化、自动化和模块化的方式输出给千行百业,实现规模化应用,推动产业智能化升级。面向技术和产业发展需求,飞桨一方面持续突破创新核心框架,实现AI模型的便捷开发、高效训练、多端多平台部署以及产业级模型库;另一方面,飞桨开源开放,集开发者和产学研各界力量,建设和壮大生态,培养AI人才,实现技术、产业、人才和生态共享共创。中科曙光在中国科学院的大力推动下组建,是中国信息产业领军企业,为中国及全球用户提供创新、高效、可靠的IT产品、解决方案及服务。经历20余年发展,中科曙光在高端计算、存储、安全、数据中心等领域拥有深厚的技术积淀和领先的市场份额,并充分发挥高端计算优势,布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技术研发,打造计算产业生态,为科研探索创新、行业信息化建设、产业转型升级、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可信的支撑。这些行业先锋军可以在全新的产业生态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科研和市场优势,以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激活行业发展新活力。与此同时,多层次、高端化专业人才的涌现,也可以持续赋能企业创新发展,助力产业跃迁,从而形成多方交互、价值增值的生态循环。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加强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能物联网人才储备一直是青岛市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应用,壮大智能物联网相关产业发展重要工作。而青岛智能物联网产才融合中心的成立,标志着青岛市智能物联网相关人才战略行动的正式启航。未来将激发青岛市的人才引领、产业发展、产业集聚、服务产业升级的活力,对全国的产才融合带来重要的示范作用。根据本次成立大会各方达成的共识,青岛智能物联网产才融合中心将基于青岛地区丰富的工业应用场景和工业互联网发展前景,激活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形成人才培养对接产业发展需求的有效机制,助力青岛工业互联网之都建设和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的步伐,从而在山东乃至全国树立起以人才驱动产业升级的新样板。在海纳云等科技先锋军及山东大学等教育排头兵的共同助力下,青岛智能物联网产才融合中心开启了以人才引航产业跃迁,以技术激活行业动能的新篇章。未来,专业型、复合型、创新型的人工智能人才竞相涌现,也将进一步赋能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擘画高质量发展的新蓝图。文章来源:青岛财经日报 |
2022-01-11 |
2021年我国人工智能相关企业同比增长64% |
据IDC中国近日公布的数据,2021年上半年中国的人工智能整体市场规模达21.8亿美元,同比增42.2%。自从2015年人工智能火爆之后,人工智能行业经过长达7年的发展开始进入到了下半场。天眼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约180万家企业状态为在业、存续、迁入、迁出的人工智能相关企业。其中,6%为个体工商户,87%为有限责任公司。从地域分布来看,广东省拥有最多的人工智能相关企业,有近30万家,占全国的15%,其次,江苏省和北京市均有超15万家相关企业,占均超8%。从行业分布来看,28%的人工智能相关企业分布在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25%的相关企业分布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21%的相关企业分布在批发和零售业。从注册资本上看,注册资本在100万以下、100-200万、1000万以上的相关企业均在20%以上。此外,天眼查数据显示,2020年,人工智能相关企业新增数量与注册增速均达到峰值,当年新增相关企业数量超40万家。以工商登记为准,我国2021年新增超67.8万家人工智能相关企业,同比增长64%。随着人工智能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人工智能也将在更多的领域发挥作用,自动化机器学习、知识计算、数字孪生、智能决策、文档型AI等新技术的成熟与应用将加速人工智能增量市场的挖掘。文章来源:环球网科技 |
2022-01-11 |
科大讯飞助力保定打造数字城市样板 | |
为积极抢抓大数据发展新机遇,构建大数据产业链布局和创新创业服务环境,推动数据服务产业成为保定市数据经济发展核心引擎,2022中国(保定)数据服务产业创新大会于1月8日在保定市圆满召开。大会现场本届大会以“数聚保定 共赢未来”为主题,旨在贯彻落实保定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和“两会”部署,构建大数据产业发展生态,营造大数据产业发展氛围,致力于将保定打造成为国际级大数据服务基地和华北地区最重要的数据服务中心。科大讯飞副总裁彭小露受邀出席,并以《人工智能在数字产业的进展与思考》为题做主题演讲。彭小露在发言伊始感慨道,保定市委市政府在近期组织了数据服务产业园集中开园、基地观摩、数据服务产业创新大会等多项活动,让企业切身地感受到了保定对于数字经济发展的活力和信心,让企业备受鼓舞,充满力量。彭小露做主题演讲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介绍中,彭小露提到,科大讯飞始终坚持源头技术自主创新,以解决社会刚需为出发点,服务国家战略,面向民生的主战场,将人工智能在社会刚需领域应用系统性落地。同时,在应用实践中持续突破核心技术,推动人工智能规模化应用,在教育、医疗、工业等多领域深度赋能。以医疗为例,科大讯飞智医助理从安徽开始试点,已累计在全国12个省市200多个县区的基层医疗机构应用。目前,智医助理已在保定市莲池区、易县、涞水县等地试点使用,覆盖保定市80家医疗服务单位,协助基层医生书写病历总数10804份,规范病历数6282份,基层常见病、多发病诊断合理率及电子病历规范率显著提升。在试点期间,智医助理电话机器人累计服务154万人次,覆盖基层公共卫生13项服务内容以及新冠疫苗预约接种通知场景,实现疫苗错峰精准接种。彭小露说到,数据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关键要素,对语音识别、机器翻译、自然语言理解等核心技术突破起到关键支撑作用。人工智能时代下,数据生产正朝着持续精细化、多元化方向发展。随着数据处理流程的不断更新,人机耦合的形式能有效助力数据孪生能力持续提升。面向新需求、新场景,对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要求,持续创新人才供给模式为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依托在教育、医疗等多领域的成熟应用积累以及讯飞开放平台生态能力,未来,科大讯飞将打造以人工智能为驱动的创新应用,助力民生事业发展,同时,将搭建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体系,形成良性循环数据产业生态链,以数据服务建设助力美好保定发展。启动仪式现场大会现场还举行了“大数据产业学院校企合作倡议启动仪式”,科大讯飞河北公司总经理王先民上台参与启动仪式。科大讯飞(保定)人工智能产业园盛大开园值得一提的是, 去年12月30日,保定市举办数据服务产业项目集中开园活动,科大讯飞(保定)人工智能产业园于当日盛大开园。保定市委书记党晓龙,市委副书记、市长闫继红等一行领导在观摩活动中莅临科大讯飞(保定)人工智能产业园实地参观并聆听介绍。未来,科大讯飞(保定)人工智能产业园将重点建设人工智能数据标注中心,开展面向本地教育、医疗、城市治理等领域示范项目的推广、建设和运营工作,助力保定数据服务产业发展。科大讯飞在保定2021年,科大讯飞与保定市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双方将在人工智能领域开展深度合作,打造以人工智能为引领的数字城市样板;建设人工智能实训基地,助力“人才保定”建设;共同探索“AI+产业”模式,推动传统企业新旧动能转化,调动和发挥双方资源优势,实现共赢发展。2021年底,科大讯飞保定科技有限公司注册成立,依托保定市产业发展规划与数据经济建设基础,发挥科大讯飞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核心技术与数据运营能力,重点建设人工智能数据标注中心,以技术赋能上下游企业,加速保定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文章来源:讯飞云港 |
|
2022-01-11 |
随着AI技术不断进步,正加速在各行业落地应用 | |
随着国家政策的倾斜和5G等相关基础技术的发展,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在各方的共同推动下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市场发展潜力巨大。人工智能是目前比较热门的科学和各国重点发展的前沿技术,人工智能是指通过计算机实现人的头脑思维所产生的效果,是对能够从环境中获取感知并执行行动的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从狭义认知角度来讲,人工智能可分为人工智能产业(包含技术、算法、应用等多方面的价值体系)、人工智能技术(包括凡是使用机器帮助、代替甚至部分超越人类实现认知、识别、分析、决策等功能)两大类。人工智能得到快速发展的时期,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日欧等西方发达国家希望借助机器人实现再工业化。此时的工业机器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发展的更快,更加带动了人工智能和相关领域产业的不断突破,很多必须用人来做的工作如今已经能用机器人实现。而企业层面,目前在人工智能领域领先的企业,包括IBM、谷歌、微软、苹果、东芝、三星等大型科技企业,国内人工智能领先的企业,包括百度、科大讯飞,中国国家电网、阿里、腾讯以及一些新兴科技企业,如商汤科技、云从科技、码隆科技、影普科技、Yi+等人工智能发展现状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国内人工智能在很多方面都有了突破性进展。从之前的专注于完成某个特别设定的任务,如语音识别和翻译,一直致力于人工智能的的科大讯飞和阿里云、百度等,人工智能从基础研究、技术到产业,都进入了高速增长期。随着国家政策的倾斜和5G等相关基础技术的发展,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在各方的共同推动下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市场发展潜力巨大。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就已超过510亿元,预计在2025年将达到4000亿元,未来有望发展为全球最大的人工智能市场。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人工智能作为科技创新产物,在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经济建设和提升人们生活水平等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内人工智能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在安防、金融、客服、零售、医疗健康、广告营销、教育、城市交通、制造、农业等领域实现商用及规模效应。一、人工智能在安防领域的应用安防是为数不多的可以将人工智能成熟应用并落地的行业,为此,安防也被认为是人工智能的第一着陆场。这是因为人工智能在安防领域的快速落地,除了不需要过多的基础建设之外,也得益于全国范围内安防设备的普及以及政府部门大力发展雪亮工程、智慧城市、平安城市、智慧交通、天网工程等公共安全领域项目工程的推动。其中,2018年公共安全领域安防贡献的市场份额就超过70%。二、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仅次于安防,这要得益于移动互联网、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日趋成熟,为金融行业的智能化转型升级奠定重要基础。从技术层面,人工智能的本质上是机器通过大量的数据训练作出智能决策,人工智能能够赋予机器具有理解力的“大脑”,让机器能够解读文字、数据所包含的“语义”,通过自学的方式获得判断的规则。金融行业作为高度数据化的行业,加之业务规则和目标明晰,是人工智能、大数据处理技术和云计算等数据驱动技术的最好应用场景。人工智能正在对金融产品、服务渠道、服务方式、风险管理、授信融资、投资决策等带来新一轮的变革三、人工智能在零售领域的应用人工智能在零售领域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包括无人便利店、智慧供应链、客流统计、无人仓储等细分领域。人工智能通过深度学习以及计算机视觉、图像智能识别、大数据应用等技术,使得工业智能机器人可通过自主判断和行为学习,完成各种复杂的任务,包括在商品分拣、运输、出库等环节实现自动化。人工智能未来发展趋势一、人工智能加速数字经济AI与5G、IDC等成为数字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并且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会催生出对人工智能更多的需求,同时也为人工智能的应用提供了基础条件。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各细分领域不断创新和发展,同时也将带来巨大的生产变革和经济增长,企业将扩大人工智能资源的引进规模,加大自主研发投入,将人工智能与其主营业务结合,提高产业地位和核心竞争力。二、自动驾驶交通工具特斯拉公司表示,到2022年,其生产的汽车将拥有完全的自动驾驶能力。谷歌、苹果、通用和福特等公司也有可能在2022年宣布在自动驾驶领域的重大飞跃。此外,由非营利的海洋研究组织ProMare及IBM共同打造的“五月花”号自动驾驶船舶(MAS)已于2020年正式起航。IBM表示,人工智能船长让MAS具备侦测、思考与决策的能力,能够扫描地平线以发觉潜在危险,并根据各种即时数据来变更路线。2022年,自动驾驶船舶技术也将更上一层楼。三、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提升随着大规模语言模型预训练技术的出现和普及,通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机器的理解和认知能力有了大幅度提升。基于海量文本数据的语义表示预训练技术将与专业领域知识进行深度融合,持续提升自动问答、情感分析、阅读理解、语言推断、信息抽取等自然语言处理任务的效果。具备超大规模算力、丰富的专业领域数据、预训练模型和完善的研发工具等特征的通用自然语言理解计算平台将逐渐成熟,并将在互联网、医疗、法律、金融等领域大展拳脚。四、人工智能芯片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当前,中国正加速推进5G基站、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AI芯片也是支撑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未来将催生大量高端芯片、专用芯片的需求,人工智能芯片行业将迎来新一轮的高速增长阶段。另一方面,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芯片尤为重要,为中国企业人工智能顶层应用的算法效果及落地成本赋能。五、促进人工智能与其他高端技术融合大数据可以为人工智能提供更庞大复杂的数据,是奠定机器学习思维能力的基础;云计算赋能AI算力,同时也为大数据提供数据的存储和计算服务;区块链将为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带来的信息篡改和泄露提供安全保障。未来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云计算以及区块链技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将会激发出更多潜力,孕育广阔商机。近两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全球互联网巨头战略重心向人工智能倾斜。而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以及老龄化趋势的延续,工业机器人的大发展时代逐步来临,各个行业有望与人工智能紧密结合并颠覆传统的发展模式。文章来源:网易 |
|
2022-01-11 |
首届漳州数字经济峰会在龙文区举办 |
开园仪式慧选网讯 1月11日,以创新 驱动 提升--“漳州产 全球销”为主题的漳州跨境电商(数字贸易)孵化园开园仪式暨首届漳州数字经济峰会在龙文区举行。漳州市副市长郑立敏、龙文区委书记朱真、区长林晓强,漳州市商务局、市发改委、市贸促会、漳州海关等部门参加活动。入驻企业签约仪式活动现场,漳州跨境电商(数字贸易)孵化园、漳州数字经济人才才培训学院、龙工场(漳州)跨境电商产业园、漳州跨境电商直播基地等开园,雨果跨境、汉连等入驻企业代表还与园区运营方进行签约。随后漳州市首届漳州数字经济峰会、漳州首届直播达人带货挑战赛、漳州市跨境电商专题孵化培训也正式拉开序幕。启动仪式上,漳州市、龙文区两级领导还分别为数字经济人才学院、龙文区数字贸易协会进行授牌。漳州市首届漳州数字经济峰会等活动启动据悉,漳州跨境电商(数字贸易)孵化园作为漳州市首个跨境电商产业园区,是漳州跨境电商综试区“两平台”(线上公共服务平台、线下产业园)重点建设内容之一,是资源共享、孵化培育、企业服务的重要载体。孵化园占地面积24亩,主体楼建筑面积8000多平方米,总投资5000万元。目前,孵化园已引进阿里巴巴产业带、雨果跨境、汉连物流集团等跨境电商及配套服务商近40家企业,涵盖电商卖家、电商平台、报关通关、金融物流、培训辅导、商务支持等多种企业类型。跨境电商培训交流会龙文区主要领导表示,龙文区将立足数字经济核心区定位,全力推进跨境电商公服平台、跨境电商(数字贸易)孵化园以及数字经济人才培训学院等重点项目载体建设,加速配套完备的行业资源和基础设施,助力数字经济产业延链-建链-补链,助推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下一步,漳州跨境电商(数字贸易)孵化园将继续围绕“漳州产·全球销”,为入驻企业提供创业项目孵化、跨境电商上下游产业链资源对接、跨境电商培训交流、企业工商财税、证照资质办理等服务,切实推动传统外贸企业转型升级、培育自主跨境电商品牌。重点引导入驻企业利用漳州本地特色文化,力争打造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漳州品牌,助力漳州市跨境电商产业发展,提升数字经济产业竞争优势。领导嘉宾参观跨境电商孵化园作为漳州市跨境电商综试区“一核两翼”的“核”,近年来,龙文区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优势,加大力度发展跨境电商在内的数字经济新模式,探索“四新”助推跨境电商“进出兼备”。一是打造消费新场景。借助漳州台商区B型保税物流园区,引导企业注册海关“保税延展”手册,在万达商场线下体验店进行保税延展的商品展示,开展“消费者现场扫码下单,B保仓库线下发货,快递次日送达”业务,截至目前销售额超400万元。二是搭建通关新平台。与漳州信息产业集团联手,搭建集政务服务商务一体的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4月运营至今,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上线以来,备案企业共77家,通关企业共25家,通关总票数1987票,总货值约7.49亿元。跨境电商孵化园外景三是开创注册新模式。针对电商行业“轻资产、高附加值、人才聚集一线城市”特点,探索开展“异地孵化”模式(即注册在龙文、办公在一线城市、数据和纳税回归龙文、享受龙文各类扶持政策等),目前有16家企业提交“虚拟注册”申请,其中9家通过审核。四是孵化培养新渠道。建设全市首个数字经济人才培训学院,聚焦互联网、电子商务、网络安全、人工智能、数字新媒体等领域开展数字经济人才培训工作,通过蓄水式公益性和定制式团队化培养,着力于解决全市数字经济人才缺乏的现状,满足漳州市党政干部培养、行业紧缺人才培养、在岗职工技能提升以及待业人群行业知识培训等需求,力争实现“数建看龙文”的目标定位。目前学院已被评为“市级高级技能培训基地”。文章来源:东南网 |
2022-01-11 |
多管齐下“礼遇”人才聚智聚力助跑数字经济我市出台政策支持天府数谷人才发展试验区建设 |
近日,天府数谷数字产业人才发展试验区正式揭牌成立。记者获悉,为着力加快引进培养数字经济领域高层次人才队伍,助力德阳打造全省主干新高地、加快建设西部现代化典范城市,我市推出人才政策“大礼包”,多管齐下支持天府数谷数字产业人才发展试验区建设。政策涉及人才引进支持、人才培育支持、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支持、平台建设支持、金融服务支持、其它服务支持等方面。并明确了政策支持对象,即税收、统计关系均在天府数谷实际管辖范围内且符合天府数谷急需紧缺数字经济领域高层次人才分类目录,从事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数字经济领域工作的人才(团队)和企业。支持人才引进多元化涉及人才引进的支持政策有4条。其中,招引顶尖人才(团队)带项目来天府数谷创新创业,对于团队核心成员为数字经济产业领域A、B类人才的,按照项目发展阶段,分类给予团队创业启动资金、产业化成长奖励、研发经费补助、知识产权奖励、科技金融引导等综合支持。特别优秀的顶尖团队按“一事一议”方式给予单独支持,资助资金上不封顶。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对企业或科研院所等单位全职新引进数字经济相关专业博士后和全日制博士、硕士,签订五年(含)以上工作协议或聘用合同,连续缴纳社保或纳税一年以上的,在单位自身发放安家补助基础上,按照1:1比例分别给予每人最高40万元、20万元、10万元再补助。对企业全职新引进数字经济领域A、B、C、D、E类高层次人才,未在德阳购房且未享受安家补助的,可优先提供人才公寓或者分别享受最多2年的每月2000元、1500元、1200元、1000元、800元租房补助。针对企业主动引才,给予企业相应补助。如,全职引进年薪30万元以上数字经济领域专业人才,工作满一年后,按人才年薪20%标准据实给予企业一次性引才补助,每家企业每年申报金额最高不超过20万元。企业柔性引进计缴所得税劳务报酬分别不少于10万元、20万元的数字经济领域专业人才或团队,按申报年度内实际支付劳务报酬的20%据实给予企业一次性引才补助,每人每年最高不超过4万元,每个团队每年最高不超过8万元,原则上每个企业每年申报金额不超过10万元。支持企业赴外招聘。企业参加由政府组织的赴外招聘数字经济相关专业人才活动,宣传费、摊位费和统一制作的招聘广告费用,据实给予补助支持。同时,加大了人才培育支持力度。如,高层次人才贡献奖励。对在企业全职工作的年薪高于30万元数字经济领域高层次人才,按个人薪酬在天府数谷实际经济贡献的50%,据实给予一次性个人奖励,最高不超过5万元。学历提升奖励。支持企业选送优秀人才攻读数字经济领域相关专业硕士和博士,取得国家承认学历及学位证书的,据实给予硕士研究生(硕士学位)1万元、博士研究生(博士学位)2万元一次性奖励。此外,经评审认定的A、B、C、D类数字经济领域高层次人才,其子女在旌阳区范围内入学,可尊重本人意愿,按照就近原则入读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及公办幼儿园。同时,可申领“天府英才卡·旌英卡”,享受景区优惠、就医挂号绿色通道、机动车检验登记优先等人才专属服务,为人才提供“一卡通办”便捷政务服务。鼓励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在科技创新支持方面,对企业借助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经认定的创新平台、公共技术服务资源等开展科研协同攻关,且取得实际应用的,按照企业实际支付平台费用的10%,据实给予每年最高10万元一次性补助。对企业购买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科技成果在天府数谷进行转化、产业化,且实现年新增销售(技术服务)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项目,按照企业实际支付技术交易金额的10%,据实给予最高50万元补助,分三年等额拨付。在成果转化支持方面,对运用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在天府数谷转移转化,且升规入统的新注册数字经济科技型企业,按照企业年度新增对地方贡献50%的标准,连续三年给予奖补。对新获批或新引进的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连续三年每年给予100万元项目资金支持。对新建概念验证、中试熟化等成果产业化平台,按照平台总投资的30%,给予单个最高500万元资金支持。个人、团队或企业的数字经济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省级科学技术奖励,并在天府数谷转化或产业化的,按照国、省奖励对象和标准1:1的比例,给予最高800万元奖励支持。多举措助推平台建设我市还出台了多条措施支持平台建设,并多渠道提供金融服务。对新获批的国家实验室给予1000万元项目资金支持,新获批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天府实验室以及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给予500万元项目资金支持,新获批的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给予200万元项目资金支持,对年度考评获优秀等次的国家级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给予最高100万元资金支持,对新建的“会地联合创新中心”、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分别给予最高50万元、20万元项目资金支持。新获评的省级、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分别给予20万元、10万元一次性奖励,新获评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分别给予20万元、10万元一次性奖励,新获评的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外籍专家工作服务站给予10万元一次性奖励。政策还明确,提供金融信贷、创业担保和贷款贴息、风险投资支持。其中,对符合条件的提供单户最高3000万元“成果贷”、1000万元“科创贷”、200万元“安居贷”、200万元“消费贷”、200万元“精英贷”等融资服务保障,解决人才置业安居融资难题。高校毕业生到天府数谷创新创业,符合条件的可享受最高20万元、最长3年的创业担保贷款及部分贴息支持。对单个高层次数字人才项目,经基金投资决策,可提供风险投资支持,最高500万元。文章来源:德阳日报 |
2022-01-11 |
广东今年将推动2.5万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 |
1月10日,2022年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广州召开。会上部署了2022年工作,2022年,广东将全面实施“广东强芯”工程,打造我国集成电路第三极。同时,持续加速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推进广州、深圳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推动2.5万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带动70万家中小企业“上云用云”。会议同时回顾总结了2021年工业和信息化工作。2021年,广东规上工业企业数、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工业增加值,汽车产量、工业机器人产量、4K电视产量,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数量、5G基站数、国家级工业互联网跨行业跨领域平台数、国家级绿色制造名单总数、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总数等多项指标居全国第一。全面实施“广东强芯”工程会议指出,一年来,广东以产业基础高级化为聚焦,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大力推进“广东强芯”工程。开创性提出广东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四梁八柱”构想,国家支持广东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集成电路产业创新高地和中国集成电路第三极。推动成立投资规模均超百亿元的湾区半导体、广大融智、智能传感器等三大产业集团,支持广州、深圳、珠海等打造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集聚区。2022年,广东将全面实施“广东强芯”工程。扩大芯片制造产能供给,实施汽车芯片应用牵引工程,推动形成关键芯片战略储备机制,搭建电子元器件和集成电路国际交易中心。推进三大集成电路产业集团加快项目投资建设,推动组建广东微技术工业研究院,大力引进产业链项目落地,加快构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四梁八柱”,进一步打造我国集成电路第三极。推进广深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以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为导向,广东持续加速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2021年,广东省政府印发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及若干政策措施,启动建设4个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城市,在全国首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产业生态供给资源池,引进培育510家优秀工业互联网平台及数字化转型服务商,累计推动超2万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带动60万家中小企业“上云用云”。在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2021年广东全省新建5G基站4.67万座,累计建成17万座,约占全国八分之一,实现全省所有县级行政区域主城区5G室外连续覆盖,80%以上乡级行政区主要区域5G基本覆盖。接下来,广东仍将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字经济促进条例落地落细,研究制定数字经济发展指引,谋划建设产业数字大脑,推广企业首席数据官。推进广州、深圳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建设,深化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融合应用。同时,探索制造业整体数字化转型新模式,推进普惠性“上云上平台”,累计推动2.5万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带动70万家中小企业“上云用云”; 大力推动5G网络建设,力争到2022年底实现珠三角地区5G广覆盖,粤东粤西粤北市县城区及发达乡镇镇区5G网络覆盖。力争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0家为培育新主体,广东将出台实施培育发展优质企业的政策,加快构建以“链主”企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为代表的优质企业梯次培育发展的体系,力争2022年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0家、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00家。记者了解到,广东将继续实施“新粤商培训工程”,免费培训中高层经营管理人员5000人次以上。同时更好发挥金融的“源头活水”作用,抓好战略性产业集群融资服务、“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上市融资服务等落地见效,全年力争为3.5万家次企业(项目)新增融资支持7000亿元。文章来源:读特客户端 |
2022-01-11 |
上海将在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领域发力 |
在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领域发力,同时有针对性地支持和培育智能终端慧选网从上海市经信委获悉,为加快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上海产业部门已在制定新赛道布局方案,尤其要在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领域发力,同时有针对性地对智能终端进行支持和培育。在数字经济赛道,刚刚过去的2021年,上海已建成2家国家级标杆性智能工厂、5家市级标杆性智能工厂、40家市级智能工厂,长阳秀带、张江在线等在线新经济生态园“出圈”,上海数据交易所正式揭牌,全国首个智能网联汽车数据跨境流动操作指引和正面清单发布。根据《推进上海经济数字化转型赋能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1—2023年)》,上海已明确到2023年,实现集中突破100多项关键技术、培育100多个智能硬件产品,引育100多家新生代互联网企业和数字经济龙头企业,打造50多家市值超百亿元的流量型企业。在绿色低碳方面,上海正在创造诸多第一。比如,国内首台套冷能发电项目——上海LNG(液化天然气)冷能发电,已在洋山深水港区开建,预计今年年中投产,每年可减少能耗约7000吨标煤、减少碳排放约1.87万吨。中国宝武则有望在世界冶金史上留下印记,其历经数年开发的富氢碳循环高炉技术,在延续高炉辉煌的同时,又可同时大幅减碳,将助力宝武实现2050年碳中和目标,这比国家碳中和整体时间目标提前了10年。目前,宝武富氢碳循环高炉已完成了一、二期中试试验,今年有望开展第三期试验。在元宇宙新赛道,上海集聚了全国约50%的5G人才、40%的芯片人才及30%的AI人才,元宇宙相关产业生态繁荣,产业链布局完善,一批企业正加快产业“元宇宙化”布局。如商飞正搭建商飞“工业元宇宙”,推动大飞机产业链上下游破除数字孤岛;米哈游正构建覆盖全球10亿人共同生活的数字虚拟社区;盛趣游戏所开发的用于治疗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游戏数字药物,已获得美国FDA认证。据悉,上海的路线,是以产业和技术“虚实融合”方式,促进形成“由软带硬”产业格局,通过“由平台到生态”的推进方式,逐渐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元宇宙产业生态集群。除了新赛道,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的另一大抓手在于智能终端。上海的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服务机器人等具有高集成性、强牵引力的“大终端”“新终端”被寄予厚望,且已有喜人进展。去年4月,上汽牵头举办全球首个汽车SOA开发者大会——上汽零束SOA平台开发者大会。目前,零束SOA平台开发者已突破4000人,上汽与腾讯、OPPO、中兴通讯、地平线等生态伙伴的合作也在积极推进中。在闵行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占地243亩的智能机器人“达闼新镇”已拔地而起,围绕机器人的最关键部件——智能柔性关节,达闼可谓以一己之力,吸引珠三角、长三角十余家上下游伙伴投奔而来。据悉,达闼机器人在安防、物流领域已有广泛应用,疫情中的武昌方舱医院内,装载着柔性关节的达闼智能服务机器人在远程看护、测量体温、消毒清洁等方面发挥主力。达闼智能机器人产业基地建成并最终达产后,牵引集聚的产业生态伙伴有望超过百家,年生产机器人关节预计可达1000万台套,这将是目前全世界各种工业机器人关节产量总和的2倍以上。文章来源:解放日报 |
2022-01-11 |
数字经济为发展注入新动能 |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要抢抓数字经济加快发展的新机遇,以数字化、信息化赋能产业发展,持续释放发展新动能。——摘自中国共产党梧州市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报告本报记者谢韵2021年12月21日,市委书记蒋连生在深入园区、企业调研经济运行和企业发展等工作时强调,要以务实措施支持新兴服务业发展,推动电商在经济发展中展现更大作为;在2021年第一次政党会议协商座谈会上,市长钟畅姿指出,要突出重点,紧紧抓住数字经济发展,争取新经济、新业态的新突破;……回顾2021年,我市始终高举高质量发展旗帜,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与数字经济发展的脚步,持续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拓展新空间。数据显示,2021年1至11月,我市18个物流网项目完成年度投资30.45亿元,完成年度计划投资113.87%;1至8月,我市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达到55.1亿元,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企业达32家。搭乘科技和数字组成的方舟,我市的现代服务业和数字经济发展正在新的发展阶段中披荆斩棘、加速升级。多元化现代服务业加速转型在梧州市商贸物流园区,红星美凯龙·梧州国际家居博览中心、中农联·梧州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西江明珠海河鲜商贸城等项目有序推进,为园区打造为立足桂东南、辐射粤西、链接珠三角和北部湾的现代服务业集聚高地夯实基础;中通快递桂东(岑溪)智能科技电商快递产业园内,布局有快运分拣车间、智能化快件分拣中心、云仓中心等主体工程及公共服务设施,园区已于2021年底开始试运营,将进一步推动我市快递物流业转型升级……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2021年以来,我市继续打造一批辐射范围广、标准化水平高、综合服务能力强的专业物流园区,进一步增强物流园区集聚效应,提升整体物流运行效率,全力向多元化现代商贸转型,加速发展现代商贸、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在现代商贸方面,我市顺应居民消费升级大趋势和疫情期间涌现出来的新需求,大力培育数字消费、智能消费、康养消费等新兴消费增长点,通过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塑造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激发服务消费新动能。在现代物流方面,我市以构建“水公铁空”多式联运体系为依托,开展临港经济区物流产业空间布局方案、多式联运枢纽规划方案等编制工作,加快推动“水公铁空”业务衔接、快速联运、信息互通,支持水运企业名录、港口码头、运输船舶名录等数据向我市物流平台企业开放;出台自治区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工作方案,完善各港口码头技术装备水平,提升信息化能力,推动服务业集聚区提档升级。在电子商务方面,依托京东(梧州)数字经济产业园、梧州飞天电商众创园等园区,(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加快发展特色农副产品、人工宝石、纺织服装等优势消费品电商业务;围绕电子信息、设备制造、冶金机械、再生资源、木材、砂石建材等传统制造业,引入B2B工业品电商平台,逐步形成特色工业品的电商渠道网络;结合乡村振兴主题,深入推进岑溪市、苍梧县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打造农村直供的新型农产品供应链,重点提升六堡茶、砂糖橘、葛根等本地农特产品在全国的知名度和销量。在一项项工作的有力推动下,我市现代服务业整体实力正在逐步提升。打造数字信息平台提升服务紧跟现代服务业的脚步,我市数字经济的发展也在稳步推进。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大数据战略,大力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截至2021年11月底,全市累计交付使用5G基站1787个,实现各县(市、区)主要城区及交通枢纽、各大院校等数据热点区域覆盖;忠德粤桂大数据产业基地正朝着打造广西技术领先的云数据中心和超算中心的目标加快工程推进……依托数字基础设施,统一的政务服务数字化底座进一步打牢,初步形成以“壮美广西·梧州云”“梧州市电子政务外网”“广西数字政务一体化平台(梧州)”等组成的“七个一”基本架构。推进政务服务数字领域建设上,我市信息化项目建设机制日趋完善,数据共享机制得到积极落实,数字化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2020年到2021年间,我市先后与多个城市实现了212项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港口内进行危险货物装卸等14项业务实现智能审批。推进政务民生交互数字化上,我市在市民广泛关注的政务、交通、医疗、教育等民生问题的智慧应用上取得了初步成效——全区首创推出办事指南“码”上告知改革;建成政务服务事项“一事一码”管理平台;建设“爱梧州APP”城市公共服务平台,面向群众提供政务服务、公交出行、生活服务等21项交互服务;建成市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使我市医疗信息互联互通走在全区前列;搭建梧州市校园食品安全监管与业务一体化平台,实现食材源头可追溯、食品信息可公开、“互联网+明厨亮灶”可覆盖,并建成教育局智慧安防联网监管平台,为师生安全提供保障。数字化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广西蒙娜丽莎新材料有限公司借助大数据打造“中央控制大数据管理中心”;苍梧六堡茶业有限公司利用物联网实现对六堡茶生产、销售管理;梧州市温氏集团部分规模化养殖场建设智能化温室……在数字经济的带领下,我市各产业逐步推进数字化转型升级,让数字为产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此外,数字化标杆企业、项目也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梧州康恒再生能源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获评2021年广西智能工厂示范企业。广西神冠胶原生物集团有限公司2021年获评广西数字化车间。2021年,全市有2家企业、9个数字化项目(平台)获评为第三批数字广西建设标杆引领重点示范项目(平台、企业)。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我市以龙头带动,积极打造数字经济生态,呈现数字化建设项目逐渐增多,亮点纷呈的特点。梧州宙斯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船旺APP”,实现了从货主发布需求到船主接单承运、线上安全支付全链条的闭环服务;海南省脱颖实业有限公司在梧投资车联网——“国家无车承运人”项目,打造了货运的“滴滴”版;云砼网为建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商情分析及交易、结算、物流、金融等一站式综合服务。蓬勃发展,未来可期。我市正逐渐将区位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并依托数字经济注入新动能新活力,助力我市经济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行稳致远。文章来源:梧州日报 |
2022-0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