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机遇 推动高精尖产业发展 | |
高精尖产业指具有“高级、精密、尖端”特征的科技发明或产品工艺。北京将“高精尖”产业定义为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引领,以效率效益领先型产业为重要支撑的产业集合。“十四五”时期,我国高精尖产业发展进入创新驱动的新阶段,需要牢牢把握宏观力量、中观力量和微观力量带来的机遇。抓住高质量发展的机遇。建设一批科研创新人才队伍,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带动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型升级,扩大产业链、生态链,提高价值链,建立数字化产业体系;加强绿色循环经济发展,巩固绿色发展成果;持续推动产业“走出去”,积极构建产业高质量开放体系;共享产业高质量发展成果。抓住国家发展战略科技力量的机遇。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动下,我国将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力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等前沿领域加速推进,前沿科技促进产业升级,补齐产业链短板,以上举措将给高精尖产业带来新的增长点。抓住推进“双碳”目标带来的机遇。绿色转型产生规模庞大的绿色经济,高精尖企业应把握碳中和催生出的众多新兴产业机会,调整业务组合;把握传统高耗能产业加快节能减排的机会;把握建筑能源效率提高;把握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的机会。抓住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带来的机遇。随着以“互联网+”、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经济蓬勃发展,掀起了一轮创新创业的热潮,创造大量新职业新岗位。既拓宽了毕业生就业渠道,又为专特精新企业注入发展新活力。抓住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带来的机遇。企业应加强自主研发新药的能力;重点突破“卡脖子”技术,着力突破技术装备瓶颈,加快补齐高端医疗装备短板。其次,高精尖产业发展需要把握产业互动、产业升级、空间重构、产业生态、数字化驱动“五大中观力量”。产业互动是高精尖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和趋势。推动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服务业的互动,促使数字技术与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推进重点企业智能化转型,加快制造业互联网建设;推动低碳绿色产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实现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围绕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进行融合。产业升级包括以下几方面:产业间升级,从价值链低端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从“禀赋资产”或“自然资产”向“创造资产”升级,加强技术创新,集聚一批领军人才队伍、引入一批高水平创新人才团队、培养一批工匠队伍;从必需品向便利品、质量高的产品升级,提升质量与标准化体系,全面提升产品服务品质;先进制造业企业向全要素、全流程、多领域智能协同运营转型;从有形的商品类生产投入向无形的、知识密集的支持性服务升级。空间重构要求为高精尖企业提供资源基础和场所支撑。集聚化,推进高精尖产业向科技园区集聚发展,构建合理的空间格局体系和结构网络;统筹城市群与产业发展,关注点向实现城市群多要素转变;差异化,根据城市不同地域的特点,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的重构路径和模式;生态化,将产业培育、空间优化与生态价值保护有机结合。产业生态持续优化。构建要素共生的产业生态系统,推行“链长制”,畅通产业循环;推动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夯实产业基础能力;推广供应链协同、数据协同开放和产业生态融通的发展模式;构建基于新原理、新技术的新业态新模式。数字化驱动已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战略。高精尖产业应积极培育数字化能力,以科技创新为支点,融入产品营销、风控各个环节;产业数字化已成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方向,企业应加速推进智能制造、医药健康和绿色智慧能源等产业发展,推进人工智能与医药健康的融合发展,推动先进信息技术与能源的深度融合发展。再次,高精尖产业发展需要把握技术引领、应用场景牵引、人才与企业的匹配、服务化创新与迭代进化“五大微观力量”。高精尖企业的知识密集程度和技术密集程度高,具有高成长、短周期,高集群的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高精尖企业一定要在技术先进性上做足文章,不断加强研发投入,加大企业自主创新,专注于细分市场的产品创新,提高自主掌握核心技术的能力;同时,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市场需求有机衔接。企业创新必须从业务场景出发,基于未来的产品、服务及业务模式做系统的场景梳理,思考这些场景是否会给企业带来新的竞争力,或者会创造新的业务价值。企业的人才战略重点是持续优化人才结构,确保人才与企业技术发展和市场发展协调适配。服务化创新已成为高精尖企业创新战略不可或缺的部分。企业应利用自身在资金、技术、产业链上的优势,基于产品制造体系衍生出新的产品与服务融合的新商业模式,寻求产品技术和产品服务之间的平衡。企业需要持续迭代和进化。高科技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迭代创新作为投入相对较少、风险相对较低的创新模式,已成为高科技新产品开发的一种重要方式。企业通过迭代式创新不仅能够快速地更迭产品原型,而且还能满足客户现有和潜在的市场需求,形成具有高市场接受度和强产品黏性的新产品,增进新产品开发的效率。迭代创新在高精尖产品开发过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 |
|
2022-04-12 |
《北京产业园区国际化路径》发布,建言北京高精尖产业园区如何发展高水平国际化园区 | |
原标题:启迪观点丨北京高精尖产业园区高水平国际化发展建议北京产业园区作为北京市发展高精尖产业、深化国际创新合作的前沿阵地,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产业分工和创新合作深入调整、北京加快“两区”建设、推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大背景下,产业园区面临着哪些新形势新要求?基于此,北京市经信局特委托启迪科技园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开展《北京产业园区国际化路径》研究课题。本文作者为: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安红平、启迪创新研究院副院长杨红梅、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李涛。---------------------------------------------------------------------在国际化过程中,企业是主体,园区是服务提供者。产业园区国际化,从动力上来看,依靠政府和市场双重力量推动;从内容上来看,重点包含主体的国际交互、活动的国际融入、要素的国际流动和成果的国际贡献四个方面,园区重点从政策支持、环境营造、资源聚集和服务平台四个方面发挥作用。一、北京高精尖产业园区国际化发展基础(一)全球高端资源整合能力不断增强实际利用外资和进出口贸易稳定增长。“十三五”期间外商实际投资额实现年均增长率超10%,中关村和经开区是国际资源聚集主要平台,其中,海淀园国际资源聚集度最高,朝阳园、顺义园外商实际投资额占比提升明显,北京中德经济技术合作先行示范区和北京中日创新合作示范区成为北京国际资源聚集新兴平台。▲ 北京中德产业园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影响力进一步增强。企业通过设立境外分支机构、支持产品或服务出海、开展海外并购、强化品牌国际化、加快拓展海外市场等,深度参与并影响全球产业链分工体系。2019年中关村企业设立境外分支机构近800家,超六成上市企业拥有海外收入,其中联想控股、小米集团、三一重工等十余家家企业海外收入超百亿元。部分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前列,如在自主移动机器人(AMR)市场,极智嘉智能市场占有率高达10%,位居全球首位;在全球安检市场,同方威视的总体占有率位列全球第三。更加强化品牌输出,品牌的国际化效应持续提升,联想、字节跳动、小米等近10家企业入选“2020 BrandZTM中国全球化品牌50强”;加快打造国际供应链体系,增强全球供应链安全性、稳定性,如京东加快布局境外物流中心建设。(二)国际化公共配套设施不断完善以国际人才需求为中心,打造与国际接轨的宜居宜业生活环境。在国际人才社区建设方面,已形成朝阳望京、中关村科学城、未来科学城、怀柔科学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等8个国际人才社区;在国际教育方面,截至2021年北京国际学校总数量已经有120所,按照《北京市国际学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将继续完善国际学校布局,覆盖范围将达到13个城区。▲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三)管理和运营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北京不断深化园区体制机制改革,园区管理国际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一是通过多种方式持续优化国际化招商引资服务。如依托政府机构推介重点外资项目,招募具有国际产业园区招商背景的第三方公司开展招商引资,组织或参加各类国际性论坛峰会开展推介,以及设立海外联络处等。二是不断提升运营管理团队的国际化水平。如大兴临空经济区推进招商局体制机制建设,引进专业人才具备英语、日语、德语和法语等多语言素质。大兴区联合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中关村发展集团共同成立示范区平台公司“北京大兴国际商业服务有限公司”。但同时园区在管理机制和运营服务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一是市、区、园区管委会等各级协调机制有待进一步理顺,目前项目落地仍存在链条长、决策慢等问题;二是仍有园区缺乏专门的机构部门对接国际化工作,无法做到及时、精准对接;三是园区管理运营市场化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当前北京产业园区的管理运营团队大多属于政府序列,国际化水平和运营效率整体不高。二、北京产业园区国际化发展基本判断(一)北京产业园区已进入高水平国际化发展新阶段截至2020年,北京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科技产业集群,人均GDP居全国省级行政区首位,已达到发达经济体中等水平。科技和创新已成为北京生产函数主要变量,北京产业园区进入高水平国际化发展新阶段。主要呈现如下三个阶段性特征:一是以国际话语权提升为目标,在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过程中,更加注重参与和主导国际规则和标准的制定;二是以自主创新为内生动力,更加注重提升关键技术、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等核心竞争力;三是以为全球经济平稳、健康、持续发展做出北京贡献为使命。(二)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机遇与挑战并存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经济结构,“逆全球化”趋势打破了原有国际生产分工格局,我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低成本竞争的双重挑战;中美贸易摩擦频发,中美及中国与其他发达国家在投资、技术等领域合作受阻。一是全球经济重心由欧美发达国家向新兴经济体转移,特别是东亚将成为全球研发和创新密集区;二是中国仍是全球外商投资重要目的地;三是我国丰富的人力资源、广阔的市场、完善的产业体系、充足的政策空间将为我国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更高位势跃升提供有力支撑;四是“一带一路”建设将为我国开辟国际化新路径、新空间。(三)“两区”建设为产业园区国际化提供制度新动能当前,北京正在全力推进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简称“两区”建设)。“两区”建设立足“产业+园区”双轮驱动开放新模式,一方面,“两区”建设将进一步推动重点产业园区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赋予产业园区发展更大的自主性和增强发展新动能,更加有力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产业园区作为“两区”建设高含金量政策落地的承接载体,将成为投资贸易、财税政策、人才政策等一批战略性、体系性制度创新的先行先试区域,为北京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进行探索。三、北京产业园区高水平国际化发展建议(一)聚焦“高精尖”,积极培育国际化“链主”企业“链主”企业是指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在产业链中处于核心地位,对外部资源具有强大整合力、对产业链上下游主体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协调能力,并在产业链迭代过程中发挥创新引领作用的企业。培育国际化“链主”企业特别是潜在“链主”企业,是优化产业组织方式、提升全球资源整合力的关键抓手。北京产业园区应聚焦“高精尖”,充分发挥产业园区的政策支持、资源聚集和服务平台作用,为培育国际化“链主”企业“激发动能、保驾护航”。一是在政策引导方面,鼓励和支持内生驱动为主的国际化,面向前沿和未来,把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快速推进趋势,鼓励企业发力源头创新,积极参与和主导国际规则与标准的制定;二是在资源聚集方面,抓住全球价值链重构和产业分工格局重塑的机遇,以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等核心要素为抓手,整合全球先进资源要素,掌握或主导产业链的关键领域和环节,建设自主可控的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三是以完善的服务平台为保障,为企业整合全球要素资源和开拓国际市场提供创新服务、精准服务、深度服务和优质服务。(二)改革创新,建立与高水平国际化相适应的管理运营机制一是强化政府管理统筹联动。优化市区联动工作机制,加强市级层面对各分园工作的领导和支持,各区级组建产业园区领导小组及工作专班,设立专门推进国际化工作的部门和机构,统筹推进规划布局、招商引资、政策研究、产融结合、宣传推广、专业服务等工作。二是推进园区运营市场化改革。建立健全精简、高效、扁平的园区管理机构,赋予园区更大发展自主权。遵循“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全球招募国际领先的运营公司,引入国际联盟及行业协会组织和中介服务机构,强化国际专业资源整合,实现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运营。三是优化园区国际化发展考评机制。根据园区功能定位和产业规划,建立科学合理的国际化评价体系,对园区国际化实施分类管理,推动园区科学、可持续发展。(三)强化使命担当,着眼战略需求铸就“北京贡献”一是强化“品牌”国际化,涌现一批世界一流首创的“北京产品”,主动承担国际责任并推出一批全球公共产品,加快自主品牌培育国际化,促进我国产品迈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二是加快服务贸易转型升级,为世界贡献“北京服务”。实现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双提升:以服务业的高水平开放夯实服务贸易发展基础;以数字贸易和科技创新为主要方向,加快服务贸易转型升级;优化提升服务贸易发展环境。三是引领国际标准、规则的制定。培育“标准”领跑者,支持 “高精尖”重点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针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不同问题,制定相应的国际规则话语权战略,增强中国国际规则话语权的着力点。四是形成一批全球标杆园区。进一步擦亮“中关村”金字招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建成一批源头创新强劲,集群化发展,具有产业链整合能力和标准创制能力的全球标杆产业园区。▲ 剑桥启迪科技园文章来源:百家号:科创服务 |
|
2022-03-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