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积极培育经济新动能 构建新增长点 | |
9月23日,在安徽合肥举行的2022年世界制造业大会落幕,一大批新产品、新技术、新应用集中亮相。截至9月22日,在本届大会上,已集中签约项目567项,总投资3794亿元。其中,100亿元以上项目8个,50亿元以上项目15个。业内人士表示,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培育经济新动能、构建新的增长点、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占据国际竞争制高点的关键。高科技产品集中亮相中国电科38所空天信息产业展区首次发布“巢湖一号”SAR卫星影像数据及典型应用,巴林杜兰特人工岛、苏伊士运河、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等著名地标尽收眼底。目前,“巢湖一号”已经可以为自然资源、防灾减灾、形变监测、安全管控、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提供服务。上天入海,在“三首”产品展区HRG合肥研究院展台的水下机器人被称之为水下“千里眼”。据介绍,它以超强的水下勘探能力多次完成水利工程、海洋监测、应急救援等作业任务。其搭载六个全金属高性能水下推进器、前置4K高清摄像头、双组抗压水下照明灯,同时配合全自主智能水下电源管理系统,可满足长时间水下作业需求。地上跑的科技感也十足,展馆内,一台黄绿色的小汽车吸引观众驻足。这是全新定制款XEV-YOYO电动汽车,它的门板、前脸尾翼等所有覆盖件,全是3D打印出来的。这些新产品、新技术只是展区的冰山一角。“三首”产品展区,采用“微序厅+实物”形式进行展示,突出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成果及应用实例。这些成果充分反映了我国蓬勃发展的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及前沿产业。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司长乔跃山日前表示,从2012年到2021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11.6%,营业收入从7万亿元增长至14.1万亿元,在工业中的营业收入占比已连续九年保持第一。十年来,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能力持续提升。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第五代移动通信等领域技术创新密集涌现,超高清视频、虚拟现实、先进计算等领域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基础软件、工业软件、新兴平台软件等产品创新迭代不断加快,供给能力持续增强。工业互联网前景广阔大会上,联想展出了自主研发的先进生产调度系统LAPS.该系统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生产线闲置等方式,每年节省2700兆瓦时的电力,相当于200多吨标准煤,可减少2000多吨二氧化碳的排放,成为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提速的一个缩影。工业互联网是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是实现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近年来,“5G+工业互联网”新技术新场景新模式向工业生产各领域各环节深度拓展,推进传统产业提质、降本、增效、绿色、安全发展。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为打造协作交流展示权威平台,推动工业互联网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发展,2022年世界制造业大会首次增设工业互联网专场发布活动。活动中,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发布了《工业互联网发展活力报告》,围绕技术活跃度、连接活跃度、应用活跃度、投资活跃度四个维度进行深度解读。好风正当时。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发布《5G全连接工厂建设指南》,提出“十四五”时期,主要面向原材料、装备、消费品、电子等制造业各行业以及采矿、港口、电力等重点行业领域,推动万家企业开展5G全连接工厂建设,建成1000个分类分级、特色鲜明的工厂,打造100个标杆工厂,推动5G融合应用纵深发展。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鲁春丛日前表示,我国实体经济门类众多、应用场景复杂,数字化转型需求多样、差异性强,具备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的广阔市场空间。截至目前,我国仍存在大量处于工业2.0-3.0阶段的传统企业,工业云平台应用率为51.5%,基于平台的技术标准、深度应用、模式创新等方面尚处于探索阶段。占据国际竞争制高点在2022年世界制造业大会未来产业发展论坛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张立发布《未来产业发展十大趋势》,为新时期我国未来产业发展布局提供了新思路、新方向。首先,主要国家将在智能、低碳、健康三大方向抢占制高点。从全球未来产业的领域分布来看,各国未来产业部署领域和发展措施各具特色,但均瞄准智能、低碳、健康三个方向。其次,先进制造业将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底座基石。先进制造业作为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柱,将孕育一批具有重大产业变革前景的颠覆性技术,统筹牵引未来产业的发展,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再次,优质型中小企业将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生力军。优质型中小企业将在技术市场化、产业化中扮演重要角色。应大力培养一批以“专精特新”为代表的中小企业,激发中小企业发展活力,积极联动创新重要载体,参与国家重大创新项目,厚植未来产业发展土壤。最后,以数据为核心的新型生产要素将成为未来产业的主要支撑。数字经济时代,以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为核心的数字经济不断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层面,未来产业将以“数据+”为核心,赋能技术、知识、人才等生产要素,进一步提升新型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业内人士表示,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培育经济新动能、构建新的增长点、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占据国际竞争制高点的关键。《“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着眼于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培育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7%。 转自:中国证券报 |
|
2022-09-26 |
“数”看2022中国知识产权半年“成绩单” | |
发明专利授权39.3万件、商标注册量367.4万件、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发证5233件……国新办12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2年上半年我国知识产权工作统计数据。一系列核心指标表明,我国知识产权总体发展“基本面”——稳中有进、质量提升。发明专利授权39.3万件“上半年我国发明专利授权39.3万件,受理PCT国际专利申请3.3万件。截至2022年6月底,我国发明专利有效量为390.6万件,同比增长17.5%。”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胡文辉介绍。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关键指标稳中有进,成果来之不易。胡文辉介绍,面对复杂外部环境和严峻疫情防控形势,上半年我国国内专利、商标、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知识产权申请呈现先降后升趋势。比如,上海6月发明专利申请扭转前期下降态势,环比数据回暖,创新创造能力得到恢复。当前,我国正大力推进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数字化发展进一步加快步伐,对数字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提出新要求。国家知识产权局战略规划司司长葛树介绍,截至2021年底,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有效发明专利达97.7万件,是2016年的2.8倍,占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比重达35.2%。新兴技术领域专利储备进一步增强,既支撑了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也增进了人民群众健康和福祉。有效注册商标已超4000万件“截至2022年6月底,我国有效注册商标已超4000万件,同比增长20.9%,商标工作有效维护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胡文辉说。近年来,我国商标申请量、注册量连续实现较快速度增长,商标审查能力持续加强。胡文辉介绍,2021年我国首次实现年度商标注册审查量超1000万件,将一般情形下商标注册周期稳定在7个月,市场主体获得感得到有效提升。疫情期间,餐饮和文旅等行业,特别是相关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经营活动受到很大冲击。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运用促进司司长雷筱云介绍,为助力重点行业复工复产,国家知识产权局深入开展了商标质押融资等专项活动,以知识产权“轻资产”帮助相关市场主体获得必要资金补给。胡文辉介绍,上半年全国专利商标质押融资同比增长51.5%,惠及企业9760家。其中1000万元以下的普惠贷款惠及中小企业6951家,占惠企总数的71.2%。专利商标质押融资服务“小微”的特征显著,普惠性增强。随着商标法的实施和不断完善,外国投资者在华经营发展信心进一步增强。胡文辉介绍,商标法实施之初,国外在华商标申请不足2000件。截至今年6月底,超过200个国家或地区的市场主体在华拥有有效注册商标,其中来自美国、日本、德国、英国、韩国的市场主体有效注册商标数量位居前五位。累计批准地理标志产品2493个地理标志是促进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胡文辉介绍,截至2022年6月底,我国累计批准地理标志产品2493个。核准地理标志作为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6927件。核准使用地理标志专用标志市场主体19350家。地理标志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核准改革,是知识产权领域“放管服”改革的重要举措,主要是将专用标志使用核准的工作权限下放到省一级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由其核准并公告,市场主体用标更便捷,行政管理部门管理更直接。目前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核准改革已经开展了两批试点,其中第二批改革试点前不久刚刚启动。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保护司司长张志成介绍,第二批改革试点地方由第一批试点的12个省份增加至20个省份,涉及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数量由1218件提高至1951件,占总数比例由51.8%上升至82.9%。“第二批改革试点进一步优化核准程序、减少审批环节、精简申报材料、压减核准周期,可以更高效地满足地理标志产品生产企业的用标需求,使试点成效惠及更广泛市场主体。”张志成说。来源:新华网 |
|
2022-07-13 |
近260万亿元!十年间国资国企资产总额增长2.6倍 | |
中共中央宣传部17日举行的“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聚焦新时代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情况。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成熟定型的十年,是国有企业发展最全面、活力效率提升最显著、布局结构优化最明显的十年。十年来,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成就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作出了重要贡献。国资系统监管企业总资产达259.3万亿元翁杰明介绍,截至2021年底,全国国资系统监管企业资产总额达到259.3万亿元,比2012年底增长2.6倍,年均增长15.4%。2012年至2021年,全国国资系统监管企业累计实现增加值111.4万亿元,年均增长9%,超过GDP年均增速2.3个百分点。其中,截至2021年底,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为75.6万亿元,比2012年底增长了141.1%。2012年至2021年,中央企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达到15.7万亿元,年均增长8%。与此同时,2021年中央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比2012年下降约33%。“2021年进入世界500强的国有企业从2012年的65家增长到96家,在船舶、钢铁、能源、建筑、水运、装备制造等领域打造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行业领军企业。”翁杰明指出,过去十年,国有企业在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社会贡献方面,十年来,中央企业累计上交税费18.2万亿元,上交国有资本收益1.3万亿元,向社保基金划转国有资本1.2万亿元。落实国家助企纾困政策,通过降电价、降气价、降资费、降路费、降房租,有力缓解产业链中小企业经营压力。过去十年,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充分发挥,积极服务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区域重大战略,扎实推进央地合作,党的十八大以来签约项目3849个,参与雄安新区项目超过900个。完成26组47家央企重组引入社会资本超2.5万亿元谈到央企重组这一话题时,翁杰明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先后完成了26组47家中央企业的重组,并且根据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的需要,新组建、接收国家管网集团、中国星网等9家中央企业,中央企业数量从十年前117家调整至97家。另一方面,2013年以来,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引入各类社会资本超过2.5万亿元,目前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户数占比分别超过了70%和54%,一大批企业以混促改,完善公司治理,提高规范运作水平,深度转换机制,活力和效率显著提高。“下一步,国资委将继续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目标,持续深入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翁杰明表示,在总体方向上,未来将更加注重整体谋划、重点推动;在推进方式上,将更加注重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在实施效果上,将更加注重发挥重组整合协同效应,确保实现“1+1>2”的重组整合目标。央企十年累计投入研发经费6.2万亿元“在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国有企业发挥了国家队作用。”翁杰明说。十年来,中央企业聚焦自主可控,大力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有效填补多领域空白,集成电路、5G通信、高速铁路、大飞机、发动机、工业母机、能源电力等领域受制于人的问题得到不同程度缓解。科技成果方面,央企取得了以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探测、北斗导航、5G应用、国产航母等为代表的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成果,建成了港珠澳大桥、白鹤滩水电站、深海一号油气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等一批标志性重大工程,极大振奋了中华民族自信自强的志气、骨气、底气。据介绍,十年来,中央企业建成了700多个国家级研发平台,7个创新联合体,累计投入研发经费6.2万亿元,年均增速超过10%。2021年底,拥有研发人员107万人,比2012年底增长53%,拥有两院院士241名,约占全国院士总数的1/7。“中央企业有70%以上搭建了高水平工业互联网平台,40%以上设立了人工智能技术研发机构,推动柔性生产、实时制造等先进生产方式加快落地。”国资委秘书长彭华岗介绍,国有企业在新兴产业的投入从2017年不足7000亿元到2021年超过1.3万亿元,年均增速超过20%。新型基础设施布局方面,彭华岗介绍,近70家中央企业超过700户的子企业在新基建领域加大布局,2021年投资超过4000亿元,“十四五”期间规划投资项目1300多个,总投资超过10万亿元。 转自:上海证券报 |
|
2022-06-20 |
1-4月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10.7% | |
1—4月份,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和出口交货值增速下滑,企业经营效益承压,投资保持快速增长。生产增速放缓1—4月份,全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7%,增速比第一季度下降2个百分点;比同期工业增加值增速高6.7个百分点,但比同期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低0.8个百分点。4月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9%,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5.5个百分点。1—4月份,主要产品中,手机产量4.8亿部,同比下降1.3%,其中智能手机产量3.7亿部,同比增长0.6%;微型计算机设备产量1.4亿台,同比下降2.8%;集成电路产量1074亿块,同比下降5.4%。出口交货值增速下滑1—4月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累计实现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6.5%,增速比第一季度回落4.9个百分点,比同期工业增速低3.4个百分点。4月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出口交货值同比下降6.1%(去年同期为增长10.8%)。据海关统计,1—4月份,我国出口笔记本电脑5997万台,同比下降15.9%;出口手机2.7亿部,同比下降14.2%;出口集成电路926亿个,同比下降8%。营业收入稳定增长1—4月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44815亿元,同比增长7%,增速比第一季度低2.5个百分点,比同期工业营业收入增速低2.7个百分点;营业成本39194亿元,同比增长7.7%;实现利润总额1898亿元,同比下降2.9%,营业收入利润率为4.2%。投资保持较快增速1—4月份,电子信息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2.1%,比同期工业投资增速高9.4个百分点,但比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速低3.8个百分点。(文中统计数据除注明外,其余均为国家统计局数据或据此测算) 转自: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 |
|
2022-06-09 |
北京经开区公司自主研发设备获得“创芯大赛”二等奖 |
慧选网最新消息,位于北京经开区的东方晶源自主研发的电子束晶圆缺陷检测设备在2021数字中国创新大赛集成电路赛道暨首届全国集成电路“创芯大赛”中获得二等奖,标志着其自主研发的电子束晶圆缺陷检测设备在集成电路良品率检测水平已达到国内较高水平。东方晶源电子束缺陷检测产品作为此次比赛中为数不多集软件、硬件于一身的集成电路产业链上游设备,在总决赛现场获得学术、产业、行业知名投资机构、产业孵化等多领域的评委高度评价,未来应用市场十分广阔。东方晶源电子束晶圆缺陷检测设备基于公司自有的电子束扫描核心技术研发,攻坚克难用六年的时间终于让设备得以面世,其一大用途为检测半导体硅片在生产制造工艺环节中产生的缺陷,为芯片制造过程中良率检测过程提供有力保障。 |
2021-04-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