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延续恢复态势,发展韧性继续彰显——聚焦10月份国民经济数据 | |
国家统计局15日公布的今年10月份国民经济数据显示,随着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力落实稳经济各项举措,国民经济延续恢复态势,发展韧性继续彰显。统计数据显示,生产需求保持恢复态势。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比三季度加快0.2个百分点;环比增长0.33%。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0.1%。尽管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但稳就业政策持续发力,就业形势保持基本平稳。10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5%,与上月持平。全球通胀压力高企,我国持续加大保供稳价力度,价格形势保持总体稳定。10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1%,涨幅比上月回落0.7个百分点。10月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6%,比上月加快1.3个百分点;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6%,移动通信基站设备、5G智能手机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9.1%和18.4%;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光伏电池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84.8%、81.4%和69.9%……高技术制造业增势较好,绿色能源产品不断涌现。“总的来看,10月份我国经济延续恢复态势,生产需求继续恢复,就业物价保持稳定,新动能积蓄增强,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发展韧性继续彰显。”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在15日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会上说,也要看到,外部环境复杂严峻,世界经济下行的影响逐步显现,国内疫情新发多发,经济恢复有所放缓,恢复基础仍需巩固。尽管工业保持恢复态势,但受疫情多发散发、市场需求不振等因素影响,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速有所放缓。当前是拓展经济回稳向上态势的关键窗口期。付凌晖说,要狠抓政策落实,科学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着力扩大有效需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稳就业稳物价稳预期,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巩固经济恢复向好基础,力争实现更好发展结果。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文件,以21条举措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加大力度支持民间投资发展;加快设备更新改造贷款投放,同等支持采购国内外设备……“随着稳投资政策效应继续显现,投资有望保持稳定增长。”付凌晖说,从消费来看,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稳消费政策效果逐步显现,新的消费模式不断增加,消费会逐步改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日前公布进一步优化疫情防控的二十条措施,要求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随着这些措施有效落实,有利于维护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有利于市场需求恢复和经济循环畅通。”付凌晖说。重点行业带动作用有望继续发挥。10月份,汽车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保持较快增长,这两个行业产业链比较长,对上下游带动作用会持续发挥。同时,近期化工、钢铁行业保持较快增长,有利于生产扩张。“市场主体是国民经济的根基所在。”中国社科院副院长高培勇说,高质量发展必须更加关注市场主体,紧盯市场主体精准实施各项政策。进一步延长制造业缓税补缴期限;对制造业新增增值税留抵税额即申即退;实施支持企业创新的阶段性减税政策……安徽、湖南等多地税务部门升级信息系统,积极利用税收大数据,便利企业享受政策红利。“前期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和接续政策措施持续落地见效,对稳投资和扩消费将发挥积极作用,加上去年同期存在一定的低基数效应,四季度经济有望延续恢复发展态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第二研究室副主任李承健说。 转自:新华社 |
|
2022-11-16 |
十年来我国基础设施发展取得哪些成就?发改委权威解读 | |
26日上午,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有关情况。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基础司司长郑剑介绍了十年来我国基础设施发展取得的成就。设施网络化水平不断提高规模优势凸显,到2021年底,我国综合交通网总里程突破600万公里,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84.3万公里,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5481万公里,分别相当于10年前的1.3倍、1.7倍和3.7倍,水库总库容达到9035亿立方米,形成了超大规模网络,高铁、高速公路、电网、4G网络规模等长期稳居世界第一。布局更加均衡,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不断完善,在中西部地区、城乡区域间、沿海沿边沿江布局更加合理。川藏铁路开工建设,和田至若羌铁路开通运行,中西部铁路营业里程达到全国比重的60%;西藏墨脱公路通车标志着我国实现县县通公路,西部地区和边境地区道路、电力、通讯设施不断加强,极大改善了边境生产生活条件。结构日趋合理,高铁、高速公路、特高压输电线路、5G网络快速发展,高标准高品质基础设施比例不断提高。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清洁能源基地加快建设,新能源装机和发电量比重不断提升,有力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基础性网络不断拓展提升,农村公路10年间净增90多万公里,农村供电网络不断优化提升,2015年消除了无电人口。服务质量能力持续提升网络覆盖广,高速铁路对百万人口以上城市覆盖率超过95%,高速公路对20万以上人口城市覆盖率超过98%,民用运输机场覆盖92%左右的地级市,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实现通硬化路、通宽带、直接通邮,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高到84%左右,4G、5G用户普及率达到87%左右。服务质量高,动车组旅客发送量占比达到73.6%,民航航班正常率较十年前提升了13.2个百分点,快递日处理接近3亿件,城市供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污水处理率等接近100%,具备条件的建制村百分之百通了客车,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8%。保障能力强。我国铁路、公路等客货运输量、港口吞吐量、发电量长期稳居世界第一位,西电东送电力流接近3亿千瓦。南水北调工程东中线调水突破500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亿。2021年底移动电话用户数、互联网上网人数分别达到16.4亿和10.3亿,相当于10年前的1.7倍和2倍。创新驱动能力显著增强工程技术实力充分展现。基础设施工程建筑和技术创新水平不断进步。高速铁路、大跨度桥梁、特高压输电、三代核电、特大型水利工程、新一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实现跨越发展,离岸深水港、大型机场工程等建造技术迈入世界先进或领先行列。重大标志性工程不断涌现。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南水北调东中线等国家重大工程竣工投运,建成全球第一条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线路“京沪干线”,全球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输送距离最远的吉泉(昌吉-古泉)±11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顺利投产,中国天眼、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上海光源等实现世界领跑,彰显了民族精神和现代水平的大国工匠风范。融合协同发展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协同发展取得新进展。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整体效率不断提升,枢纽换乘换装效率进一步提高,枢纽机场接入轨道交通比例达到71.4%,铁路线路深入码头前沿,铁水、铁海、公铁、空铁联运规模不断提高。交通与新能源发展有效融合,国家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桩、高铁和机场枢纽光伏发电设施加快建设。传统与新型基础设施加速融合。京张高铁开启了中国智能铁路新时代,高速公路实现“一张网”运行,全国10余座自动化码头建成投运,数字航道基本覆盖长江、西江干线,234个机场实现了“无纸化”便捷出行。坚强智能电网加快建设。现代化治理体系加快构建基础设施市场化改革持续深化。国铁企业完成了公司制改造,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公司成立,电力竞争性业务有序放开,电网企业更加聚焦主业。基础设施领域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加快建立。投融资机制创新取得积极进展。基础设施规划体系更加完善,规划实施坚持分层分类建设,财政投入不断加大,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充分发挥作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规范发展,资产资本化股权化证券化改革深入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取得突破、累计募集规模超过360亿元。郑剑表示,总体看,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同时,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在实践探索中逐步形成符合国情实际和时代要求的发展经验:一是始终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统筹优势资源整体推进,集中力量办大事。二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三是始终坚持适度超前的发展原则,不断强化支撑引领作用。四是始终坚持改革创新的发展路径,持续推动体制改革,更加注重自主研发和引进、吸收、集成创新。 转自:中宏网 |
|
2022-09-28 |
我国积极培育经济新动能 构建新增长点 | |
9月23日,在安徽合肥举行的2022年世界制造业大会落幕,一大批新产品、新技术、新应用集中亮相。截至9月22日,在本届大会上,已集中签约项目567项,总投资3794亿元。其中,100亿元以上项目8个,50亿元以上项目15个。业内人士表示,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培育经济新动能、构建新的增长点、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占据国际竞争制高点的关键。高科技产品集中亮相中国电科38所空天信息产业展区首次发布“巢湖一号”SAR卫星影像数据及典型应用,巴林杜兰特人工岛、苏伊士运河、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等著名地标尽收眼底。目前,“巢湖一号”已经可以为自然资源、防灾减灾、形变监测、安全管控、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提供服务。上天入海,在“三首”产品展区HRG合肥研究院展台的水下机器人被称之为水下“千里眼”。据介绍,它以超强的水下勘探能力多次完成水利工程、海洋监测、应急救援等作业任务。其搭载六个全金属高性能水下推进器、前置4K高清摄像头、双组抗压水下照明灯,同时配合全自主智能水下电源管理系统,可满足长时间水下作业需求。地上跑的科技感也十足,展馆内,一台黄绿色的小汽车吸引观众驻足。这是全新定制款XEV-YOYO电动汽车,它的门板、前脸尾翼等所有覆盖件,全是3D打印出来的。这些新产品、新技术只是展区的冰山一角。“三首”产品展区,采用“微序厅+实物”形式进行展示,突出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成果及应用实例。这些成果充分反映了我国蓬勃发展的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及前沿产业。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司长乔跃山日前表示,从2012年到2021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11.6%,营业收入从7万亿元增长至14.1万亿元,在工业中的营业收入占比已连续九年保持第一。十年来,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能力持续提升。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第五代移动通信等领域技术创新密集涌现,超高清视频、虚拟现实、先进计算等领域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基础软件、工业软件、新兴平台软件等产品创新迭代不断加快,供给能力持续增强。工业互联网前景广阔大会上,联想展出了自主研发的先进生产调度系统LAPS.该系统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生产线闲置等方式,每年节省2700兆瓦时的电力,相当于200多吨标准煤,可减少2000多吨二氧化碳的排放,成为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提速的一个缩影。工业互联网是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是实现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近年来,“5G+工业互联网”新技术新场景新模式向工业生产各领域各环节深度拓展,推进传统产业提质、降本、增效、绿色、安全发展。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为打造协作交流展示权威平台,推动工业互联网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发展,2022年世界制造业大会首次增设工业互联网专场发布活动。活动中,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发布了《工业互联网发展活力报告》,围绕技术活跃度、连接活跃度、应用活跃度、投资活跃度四个维度进行深度解读。好风正当时。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发布《5G全连接工厂建设指南》,提出“十四五”时期,主要面向原材料、装备、消费品、电子等制造业各行业以及采矿、港口、电力等重点行业领域,推动万家企业开展5G全连接工厂建设,建成1000个分类分级、特色鲜明的工厂,打造100个标杆工厂,推动5G融合应用纵深发展。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鲁春丛日前表示,我国实体经济门类众多、应用场景复杂,数字化转型需求多样、差异性强,具备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的广阔市场空间。截至目前,我国仍存在大量处于工业2.0-3.0阶段的传统企业,工业云平台应用率为51.5%,基于平台的技术标准、深度应用、模式创新等方面尚处于探索阶段。占据国际竞争制高点在2022年世界制造业大会未来产业发展论坛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张立发布《未来产业发展十大趋势》,为新时期我国未来产业发展布局提供了新思路、新方向。首先,主要国家将在智能、低碳、健康三大方向抢占制高点。从全球未来产业的领域分布来看,各国未来产业部署领域和发展措施各具特色,但均瞄准智能、低碳、健康三个方向。其次,先进制造业将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底座基石。先进制造业作为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柱,将孕育一批具有重大产业变革前景的颠覆性技术,统筹牵引未来产业的发展,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再次,优质型中小企业将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生力军。优质型中小企业将在技术市场化、产业化中扮演重要角色。应大力培养一批以“专精特新”为代表的中小企业,激发中小企业发展活力,积极联动创新重要载体,参与国家重大创新项目,厚植未来产业发展土壤。最后,以数据为核心的新型生产要素将成为未来产业的主要支撑。数字经济时代,以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为核心的数字经济不断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层面,未来产业将以“数据+”为核心,赋能技术、知识、人才等生产要素,进一步提升新型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业内人士表示,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培育经济新动能、构建新的增长点、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占据国际竞争制高点的关键。《“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着眼于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培育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7%。 转自:中国证券报 |
|
2022-09-26 |
总数达173家 十年来国家高新区为创新发展贡献“高新力量” | |
诞生大量前沿创新成果,持续构建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科技部14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年来国家高新区总体发展情况,截至目前,国家高新区总数达173家,较2012年增加84家,为创新发展贡献了“高新力量”。“十年来,国家高新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持续支撑国民经济健康良性发展。”科技部火炬中心副主任李有平介绍,国家高新区园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5.4万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15.3万亿元。2021年,国家高新区以全国2.5%的建设用地创造了13.4%的国内生产总值。十年来,国家高新区在量子信息、高速铁路、北斗导航、国产大飞机、5G通信等国家战略性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参与蛟龙号研制、神舟十四号发射、新冠疫苗研发等一系列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第一枚人工智能芯片、第一颗量子通信卫星等许多第一,均诞生在国家高新区。中关村新一代信息技术、武汉东湖光电子、张江集成电路、天津风能产业……一张张“创新名片”闪耀神州。“今年1至7月,国家高新区实现工业生产总值17.5万亿元,同比增长8.1%;营业收入27.4万亿元,同比增长7.1%;出口总额2.8万亿元,同比增长8.6%;固定资产投资3.1万亿元,同比增长10.1%,表现出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和逆势增长势头。”科技部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司副司长吴家喜说。据介绍,到“十四五”末,国家高新区数量将达到220家左右,实现东部大部分地级市和中西部重要地级市基本覆盖。下一步,科技部将推动国家高新区坚持“又高又新”的发展要求,围绕全年发展目标,以重大项目为抓手、以服务科技企业为重点、以金融支持为保障,加强各类资源的统筹协调,加快科技政策扎实落地。 转自:新华社 |
|
2022-09-19 |
主要指标总体改善,恢复基础仍需巩固——聚焦前8个月国民经济运行数据 | |
国家统计局16日发布数据显示,8月份,国民经济延续恢复发展态势,生产需求稳中有升,就业物价总体稳定,多数指标好于上月,但恢复基础仍需巩固。经济延续恢复发展态势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在16日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8月份,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疫情散发多发、极端高温天气等多重超预期考验,各地区各部门加力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措施,加快释放政策效能,国民经济延续恢复发展态势,多数指标好于上月。生产供给稳中有升——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2%,增速比上月加快0.4个百分点。其中,汽车行业恢复加快,8月份汽车产量增长39%,汽车行业增加值增长30%以上。服务业持续恢复。8月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1.8%,增速比上月加快1.2个百分点。国内市场需求改善——促消费政策持续发力,重点领域的消费潜力逐步释放,市场销售规模继续扩大。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4%,增速比上月加快2.7个百分点。前8个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8%,增速比1至7月份加快0.1个百分点。新动能继续成长——创新引领持续增强,新产业新产品增势较好。1至8月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0.2%。8月份,新能源汽车、移动通信基站设备、太阳能电池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17%、25.7%、21.6%。新业态较为活跃,新消费驱动力增强。1至8月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5.8%,比1至7月份加快0.1个百分点。就业物价总体稳定——8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3%,比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5%,涨幅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综合来看,在外部需求收缩、国内疫情散发、极端高温天气等多重因素影响下,经济顶住压力持续恢复,运行在合理区间,主要指标出现积极变化。”付凌晖说。经济恢复基础仍需巩固在看到经济延续恢复发展态势的同时,付凌晖在发布会上表示,也要看到,现阶段国际环境依然错综复杂,外部形势变化影响仍有不确定性,国内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持续显现,经济恢复的基础仍不牢固。目前,国内需求恢复相较于生产恢复仍比较缓慢,需求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虽同比增长5.4%,但环比下降0.05%。部分地区投资增长有所放缓。“下阶段,要继续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盘活专项债地方结存限额,促进社会投资,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领域设备更新改造,增后劲提水平,扩大国内市场需求。”付凌晖说。部分地区工业生产出现下滑。8月份,受极端高温天气影响的四川、重庆等地工业生产出现较大下滑。房地产市场仍然处在下行过程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降幅扩大。前8个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7.4%,降幅比1至7月份扩大1个百分点。“从销售方面改善传导到房地产投资生产方面,仍然需要一个过程。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还要继续付出努力。”付凌晖说。付凌晖表示,要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狠抓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措施落地见效,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力争实现最好结果。稳经济政策加快显效,经济有望恢复向好付凌晖表示,尽管当前外部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国内经济恢复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但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和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要素条件没有改变,一系列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措施效能加快释放,我国经济有望恢复向好。国内需求逐步扩大。从投资看,稳投资政策持续加力,项目开工保障增强,新开工项目个数和计划总投资均保持较快增长,有利于基础设施和制造业投资稳定增长。从消费来看,就业总体稳定,在疫情精准防控和促消费政策作用下,居民消费有望逐步恢复。安全发展得到保障。今年夏粮和早稻实现了增产,秋粮目前长势总体稳定,煤炭电力保障加强,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了较好保障。国内产业链供应链补链强链不断加强,比如前期受“缺芯”影响困扰较大的汽车行业,今年以来保持较快增长。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延长制造业缓税补缴期限,确定专项再贷款与财政贴息配套支持部分领域设备更新改造,部署进一步稳外贸稳外资的举措,助力经济巩固恢复基础。“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及时推出,合理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发挥组合效应,增强发展后劲。”付凌晖表示,下阶段,随着政策的持续发力显效,将推动经济回升向好,持续发展。 转自:新华社 |
|
2022-09-19 |
我国规模最大量子城域网正式开通 | |
安徽合肥量子城域网日前正式开通,量子密钥分发网络光纤全长1147公里,成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用户最多、应用最全的量子保密通信城域网。2021年8月,合肥量子城域网建设正式启动。依托电子政务外网,合肥量子城域网包含8个核心网站点和159个接入网站点,可为市、区两级党政机关提供量子安全接入服务和数据传输加密服务,全面提升电子政务安全防护水平。目前,合肥量子城域网上线运行统一政务信息处理平台、大数据平台等全市综合性平台,业务系统运行平稳,后续将根据实际需要陆续进行业务系统迁移。在支撑起政府机关、银行、企业的安全通信服务的同时,合肥量子城域网还将充分发挥产业引导作用,带动和吸引更多量子信息领域的技术创新及人才储备,通过科研成果转化,为量子产业创造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经济价值,有力推动合肥量子产业快速发展。来源:人民日报 |
|
2022-09-06 |
价格或单边下行 模拟芯片厂商积极应对 | |
近日,模拟芯片大厂德州仪器通知客户,今年下半年供需失衡状况将得到缓解。此前,德州仪器部分产品价格下跌近八成。作为模拟芯片领域的“王者”,德州仪器的此番变动,也意味着以电源管理芯片(PMIC)为首的模拟芯片的价格涨势放缓。有业内人士认为,芯片缺货高峰期已过,模拟芯片价格可能会迎来单边下行的走势,芯片企业应提早做好应对准备。模拟芯片“三强”曾经扩产忙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模拟芯片市场可谓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火热。由于新能源汽车、5G等需求快速增长,自2020年第四季度全球缺芯情况发生以来,模拟芯片出现严重缺货,同时价格也持续大涨,其中占比最大的电源管理芯片更是严重供不应求,成为半导体市场抢手的品类。IC Insights报告显示,2021年,模拟芯片市场规模增长了30%,高于集成电路市场26%的增幅,每个通用和特定应用模拟产品细分市场都实现了两位数的销售增长。在这期间,众多企业开始扩张模拟IC业务,排名前三的德州仪器、ADI以及Skyworks均开始“野蛮生长”。德州仪器在模拟芯片市场稳居第一,且一向对扩产持谨慎态度,但在2021年7月以9亿美元收购了美光科技位于美国犹他州的一座12英寸晶圆制造厂。德州仪器计划将其进行改造,用于制造65nm和45nm工艺的模拟和嵌入式芯片。排名第二的ADI通过并购的方式,快速追赶德州仪器。在2021这一年,ADI终于使出了“杀手锏”,完成了对同为模拟芯片巨头的Maxim的收购,实现强强联合,进一步巩固自己在模拟市场的地位。彼时ADI公司市值约为460亿美元,Maxim公司市值约为170亿美元,业内预估两个公司合并后的价值接近700亿美元,大大缩小了与德州仪器的差距。排名第三的Skyworks营收在2021年间增长了49%,增幅是前十大厂商中最高的。2021年7月,Skyworks以27.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Silicon Laboratories的基础设施和汽车业务,以加速其在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工业和电机控制、5G无线基础设施、光数据通信、数据中心和其他应用领域的扩张。在其通信业务中,与苹果的合作贡献了59%的销售额,苹果也成为了Skyworks2021年最大的客户。可以看出,借着市场的火热,模拟芯片企业开始迅速成长,甚至开始不断缩小与德州仪器的差距。2018年德州仪器模拟芯片的市场占有率为18%,排名第一,而排名第二的ADI模拟芯片市场占有率仅为8%,其余的巨头企业市场占有率也均为个位数字。而到了2021年,德州仪器在整个模拟芯片市场的份额为19%,排名第二的ADI的市场占有率追到了12.7%,排名第三的Skyworks虽然只有8%的市场占有率,但是却在2021年有了49%的增长。前十大厂商占模拟芯片市场的68%IC Insights的最新报告显示,2021年,前十大模拟芯片厂商的销售额总计达到504亿美元,占整个模拟市场的68%。且长期以来,前十大厂商的排名变动也并不大。因此,整个模拟芯片的市场一直存在着寡头效应,以德州仪器为首的巨头厂商的一举一动都有可能对整个市场带来巨大影响。而此前模拟芯片的火热,除了让德州仪器等巨头赚得盆满钵满之外,下面的中小企业也同样尝到了甜头,纷纷开始扩产、并购,以期占据的市场份额愈来愈多。“模拟芯片大厂一般都采用IDM模式,通过不断地横向并购,来扩充自己的整体规模,进而巩固自己的地位。所以大厂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存量市场,因此在市场下行期间扩张,也是抢占竞争对手市场份额的一种策略。”创道投资咨询总经理步日欣向《中国电子报》记者说道。以德州仪器为例。尽管市场传出模拟芯片价格将下跌的消息,但德州仪器依旧在今年5月19日宣布,它位于德克萨斯州谢尔曼的全新12英寸半导体晶圆制造基地破土动工,该项目投资约300亿美元,计划建造四座工厂以满足长期的市场需求。这些新工厂每天将制造数千万颗模拟和嵌入式处理芯片,广泛地应用于全球市场的各类电子产品领域。德州仪器董事长、总裁及首席执行官谭普顿表示:“这是德州仪器长期产能规划的一部分,旨在继续提升德州仪器的制造能力和技术竞争优势。”赛迪顾问物联网产业研究中心副总经理刘暾认为,对于龙头企业而言,由于其资金雄厚且抗风险能力更强,能够在市场波动期保持一定的竞争力,甚至趁着其他中小企业按兵不动之时,进一步扩展市场。因此,德州仪器能做到一边降价的同时,一边大肆扩产。据了解,德州仪器旗下的模拟芯片产品型号累积达到十几万个,即使是通用型号也有几万个。所以,尽管目前部分模拟芯片价格已经大幅下降,但仍有大部分芯片可以保证德州仪器的收入不会出现大幅波动。而这却使得其他中小企业变得十分被动。客户的高库存量,以及头部企业的高产能和低价格,可能会增加小企业的竞争压力。对于头部企业来说,这或许是一个拓展市场的机会。中小企业应做好市场波动的准备虽然在模拟芯片领域中,手机、汽车等火热的赛道几乎被巨头们“霸占”,但物联网模拟芯片市场或许会成为中小企业的机会。有数据显示,全球物联网连接数将由2019年的120亿增加到2025年的246亿,市场前景广阔。其中,模拟芯片是实现物联网技术中“电子+”不可或缺的部分,随着物联网的兴起以及“电子+”应用的普及,模拟芯片需求将大大增加。刘暾表示,由于物联网应用丰富,模拟芯片在物联网中的应用场景非常多,巨头企业很难将所有的场景都覆盖。同时,由于场景繁多,在物联网应用中,通用类的模拟芯片很少,一般均采用定制化的模拟芯片。因此,中小企业可以在自己擅长的应用领域中,通过芯片的定制化,来开发自己独有的产品,构筑属于自己的商业壁垒。步日欣认为,近几年芯片行业受外界影响颇多,改变了以往的周期性和平稳发展状态,整个行业都处在一个波动较大的阶段。在这样的状态下,芯片企业应该做好应对波动的准备,避免因为短期剧烈波动导致现金流出现问题。对于模拟芯片厂商而言,亦是如此。 转自:中国电子报 |
|
2022-07-07 |
6月份制造业景气面继续扩大 中国经济总体恢复有所加快 | |
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6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分别为50.2%、54.7%和54.1%,高于上月0.6、6.9和5.7个百分点,均升至扩张区间。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认为,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加快落地生效,中国经济总体恢复有所加快。6月份制造业PMI为50.2%6月份,制造业PMI回升至50.2%,在连续3个月收缩后重返扩张区间。从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PMI为50.2%,连续2个月高于临界点,延续恢复性扩张势头;中型企业PMI为51.3%,高于上月1.9个百分点,升至扩张区间,生产活动有所加快;小型企业PMI为48.6%,高于上月1.9个百分点,景气水平有所回升。从分类指数看,在构成制造业PMI的5个分类指数中,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和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均高于临界点。其中,生产指数为52.8%,比上月上升3.1个百分点,重回临界点以上,表明制造业生产加快恢复。新订单指数为50.4%,比上月上升2.2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市场需求有所改善。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为51.3%,比上月上升7.2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原材料供应商交货时间较上月明显加快。赵庆河分析,6月份采购经理指数重返扩张区间,反映出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与5月份相比发生明显积极变化。“虽然本月制造业延续恢复态势,但仍有49.3%的企业反映订单不足,市场需求偏弱依然是目前制造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同时,出厂价格指数降至46.3%,连续2个月位于收缩区间,部分企业盈利空间受到一定程度挤压,经营压力较大。”赵庆河表示,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依然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需进一步细化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积极扩大有效需求,巩固经济恢复发展势头。制造业景气面继续扩大6月份,在调查的制造业21个行业中,有13个行业PMI位于扩张区间,制造业景气面继续扩大,积极因素不断积累。赵庆河分析,随着复工复产持续推进,企业前期受抑制的产需加快释放。从行业情况看,汽车、通用设备、专用设备、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等行业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均高于54.0%,产需恢复快于制造业总体。同时,物流保通保畅等政策措施显效发力,供应商交货时间较上月明显加快,有效保障企业生产运行。高技术与装备制造业恢复加快。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PMI分别为52.8%和52.2%,高于上月2.3和3.3个百分点。消费品行业PMI为50.9%,高于上月0.7个百分点,消费品行业继续恢复性增长。高耗能行业PMI为48.3%,分别低于上月和制造业总体1.7和1.9个百分点,景气水平总体偏低。企业预期有所改善。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5.2%,高于上月1.3个百分点,升至近3个月高点,企业信心继续回升。从行业情况看,食品及酒饮料精制茶、汽车、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设备等行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高于60.0%,企业对近期市场发展预期向好。服务业延续恢复态势6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大幅回升至扩张区间。“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7%,高于上月6.9个百分点,连续2个月明显回升。”赵庆河说。服务业景气恢复至扩张区间。赵庆河分析,6月国内疫情形势整体平稳,各项助企纾困政策措施逐步落地,服务业延续恢复态势,“商务活动指数在4、5月份低基数水平上回升至54.3%,高于上月7.2个百分点,重返扩张区间,服务业企业经营状况较5月份有所改善。”在调查的21个行业中,商务活动指数位于扩张区间的由上月6个增加至19个,服务业景气面明显扩大。其中,前期受疫情冲击严重的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均有所回升,铁路运输、航空运输等行业高于65.0%,业务总量连续2个月环比增长。“从市场需求和预期看,新订单指数和业务活动预期指数分别为53.7%和61.0%,高于上月10.0和5.8个百分点,表明随着疫情影响减弱,服务业市场需求有所回暖,企业信心逐步恢复。”赵庆河说。同时,建筑业升至较高景气区间。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6.6%,高于上月4.4个百分点,表明建筑业景气度有所回升;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为50.5%,高于上月8.8个百分点,表明畅通交通物流政策取得实效。从市场预期看,业务活动预期指数回升5.2个百分点至63.1%,企业对近期行业发展前景较为乐观。6月份,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4.1%,高于上月5.7个百分点;构成综合PMI产出指数的制造业生产指数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分别为52.8%和54.7%。“综合PMI产出指数继续回升,表明中国企业生产经营总体呈现恢复性扩张。”赵庆河说。 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
|
2022-07-05 |
经济回暖复苏 数字经济引擎持续发力 | |
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5月经济运行情况,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总体改善,稳增长的政策措施效果逐步显现,经济运行的积极变化有所增多,主要指标多数出现改善。“中国经济释放恢复信号。”路透社如此评价5月中国经济表现。以高技术为代表的数字经济相关领域成为推动经济回暖的重要因素。在评价5月经济运行表现时,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表示:“我国产业升级发展、新动能成长壮大的趋势没有改变,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步伐稳健。”数字经济恢复明显引领作用持续彰显今年以来,数字经济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彰显的发展韧性令人瞩目,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5月数字经济运行情况看,数字经济相关领域依然是促进经济恢复发展、引领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数据显示,5月,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下降5.1%,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长8.0%。1—4月,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2%,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8.8%。随着产业结构的持续升级,1—5月新基建相关行业电气机械和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制造业合计占制造业投资的19.6%,较去年全年的16.5%占比有所上升。尽管受到疫情冲击,高技术制造业仍然表现出较强的韧性,增速快于全部工业。5月,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长4.3%,增速比上月加快0.3个百分点,速度明显快于整体规模以上工业。其中,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10.9%。从消费来看,网上零售持续逆势增长。1—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71689亿元,同比下降1.5%,而同期全国网上零售额达49604亿元,增长2.9%。从各地日前发布的5月经济运行数据来看,数字经济恢复明显。在浙江,5月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长11.3%,比上月加快5.5个百分点,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6.1%,占比比上月提高0.4个百分点。在江西,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24.8%,成为38个工业大类中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全省网上零售额增长25.9%,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28.0%。在山东,“四新”经济投资增长16.8%,占全部投资比重的52.8%,同比提高4.1个百分点。数字经济将持续发力推动经济回归正常轨道“继5月经济恢复性增长之后,从6月开始,中国经济将迅速恢复,满血归来。”经济学家任泽平在解读5月经济数据时指出。国务院日前印发《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涉及财政政策、货币金融政策、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政策等6大方面,发出进一步释放政策合力、努力推动经济回归正常轨道的鲜明信号。“6月,随着一揽子稳增长政策措施的落地见效,经济运行有望进一步改善。”付凌晖表示,下一步,要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推动稳增长一揽子政策措施落地见效,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持续恢复。激发经济恢复的动能,挖掘经济发展的增量,是促进经济尽快实现合理增长的突破口。数字经济不仅打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更为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支点,是下一步经济发展的重要发力点。“当前国内外经济下行压力都很大,大家在探讨新增长动力在什么地方,我认为数字经济就是重要的动力之一。”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表示。今年以来,国家层面密集部署推动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3月16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专题会议,提出促进平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4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要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5月17日,全国政协召开“推动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专题协商会,再次强调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5月27日工信部召开的提振工业经济电视电话会议上,提出要适度超前部署5G、工业互联网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与此同时,各地纷纷部署出台数字经济相关立法和规划。北京、河南、江苏等地纷纷出台数字经济促进条例。多地立法促进数据要素市场的发展。各地出台的法规和规划也明确了对数字经济发展相关产业的支持。如江苏省提出通过推进产业链强链补链、保障供应链安全、培育产业集群等方式,构建优势产业链,促进产业协同和供应保障,提高数字产业整体竞争力;辽宁省提出培育壮大数据要素市场,突出工业大数据特色,夯实新型基础设施底座。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数字经济韧性显现,成为稳住经济大盘的关键。可以预见,随着政策利好的落地和规划目标的实现,数字经济将持续在健康的轨道上快速发展,在经济回暖之际,通过赋能传统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通过技术和应用创新激活新业态新模式,为经济发展增添活力。 转自:人民邮电报 |
|
2022-06-30 |
近260万亿元!十年间国资国企资产总额增长2.6倍 | |
中共中央宣传部17日举行的“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聚焦新时代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情况。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成熟定型的十年,是国有企业发展最全面、活力效率提升最显著、布局结构优化最明显的十年。十年来,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成就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作出了重要贡献。国资系统监管企业总资产达259.3万亿元翁杰明介绍,截至2021年底,全国国资系统监管企业资产总额达到259.3万亿元,比2012年底增长2.6倍,年均增长15.4%。2012年至2021年,全国国资系统监管企业累计实现增加值111.4万亿元,年均增长9%,超过GDP年均增速2.3个百分点。其中,截至2021年底,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为75.6万亿元,比2012年底增长了141.1%。2012年至2021年,中央企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达到15.7万亿元,年均增长8%。与此同时,2021年中央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比2012年下降约33%。“2021年进入世界500强的国有企业从2012年的65家增长到96家,在船舶、钢铁、能源、建筑、水运、装备制造等领域打造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行业领军企业。”翁杰明指出,过去十年,国有企业在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社会贡献方面,十年来,中央企业累计上交税费18.2万亿元,上交国有资本收益1.3万亿元,向社保基金划转国有资本1.2万亿元。落实国家助企纾困政策,通过降电价、降气价、降资费、降路费、降房租,有力缓解产业链中小企业经营压力。过去十年,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充分发挥,积极服务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区域重大战略,扎实推进央地合作,党的十八大以来签约项目3849个,参与雄安新区项目超过900个。完成26组47家央企重组引入社会资本超2.5万亿元谈到央企重组这一话题时,翁杰明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先后完成了26组47家中央企业的重组,并且根据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的需要,新组建、接收国家管网集团、中国星网等9家中央企业,中央企业数量从十年前117家调整至97家。另一方面,2013年以来,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引入各类社会资本超过2.5万亿元,目前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户数占比分别超过了70%和54%,一大批企业以混促改,完善公司治理,提高规范运作水平,深度转换机制,活力和效率显著提高。“下一步,国资委将继续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目标,持续深入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翁杰明表示,在总体方向上,未来将更加注重整体谋划、重点推动;在推进方式上,将更加注重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在实施效果上,将更加注重发挥重组整合协同效应,确保实现“1+1>2”的重组整合目标。央企十年累计投入研发经费6.2万亿元“在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国有企业发挥了国家队作用。”翁杰明说。十年来,中央企业聚焦自主可控,大力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有效填补多领域空白,集成电路、5G通信、高速铁路、大飞机、发动机、工业母机、能源电力等领域受制于人的问题得到不同程度缓解。科技成果方面,央企取得了以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探测、北斗导航、5G应用、国产航母等为代表的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成果,建成了港珠澳大桥、白鹤滩水电站、深海一号油气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等一批标志性重大工程,极大振奋了中华民族自信自强的志气、骨气、底气。据介绍,十年来,中央企业建成了700多个国家级研发平台,7个创新联合体,累计投入研发经费6.2万亿元,年均增速超过10%。2021年底,拥有研发人员107万人,比2012年底增长53%,拥有两院院士241名,约占全国院士总数的1/7。“中央企业有70%以上搭建了高水平工业互联网平台,40%以上设立了人工智能技术研发机构,推动柔性生产、实时制造等先进生产方式加快落地。”国资委秘书长彭华岗介绍,国有企业在新兴产业的投入从2017年不足7000亿元到2021年超过1.3万亿元,年均增速超过20%。新型基础设施布局方面,彭华岗介绍,近70家中央企业超过700户的子企业在新基建领域加大布局,2021年投资超过4000亿元,“十四五”期间规划投资项目1300多个,总投资超过10万亿元。 转自:上海证券报 |
|
2022-06-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