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10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比上年同期多2.31万亿元——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增效 | |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10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61.29万亿元,同比增长11.8%。前10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8.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31万亿元;人民币贷款累计增加18.7万亿元,同比多增1.15万亿元。专家认为,M2增速、人民币贷款增量、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等金融数据的表现,反映出国内经济复苏动能正在增强,市场信心有所恢复,实体经济融资需求有所回暖。接下来,金融系统将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满足实体经济有效融资需求。融资成本继续下行今年以来,我国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人民币贷款增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均明显增多,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持续增强。“M2同比仍然维持高位,反映国内货币环境保持适度宽松,继续为经济复苏提供有力支持。”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前10个月金融数据反映出国内经济复苏动能增强,也表明此前一系列助企纾困政策效果正持续显效,市场信心有所增强,实体经济融资需求有所回暖。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不仅体现在总量上,还体现在融资成本上。近年来,我国持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推进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建立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推动实际贷款利率稳中有降,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适宜的利率条件。今年以来,我国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货币政策调控,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推动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年内LPR报价已多次下调。1年期LPR下调两次,共下行15个基点;5年期以上LPR下调3次,共下行35个基点。此外,一系列改革举措有序推出,引导存款利率下行。9月中旬,国有商业银行主动下调存款利率,带动其他银行跟随调整,很多银行还调整了存款挂牌利率。1月份至9月份,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24%,比上年同期下降0.29个百分点,处于历史较低水平。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稳增长政策持续加码并加快落地,我国金融机构用足各种政策工具,从扩增量、稳存量、降成本等方面发力,信贷总量表现积极,助推企业和居民部门信贷有效需求持续回升。中长期贷款增速提升今年以来,金融对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持续增强,带动中长期贷款增速提升。截至9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8.75万亿元,同比增长30.8%;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1.56万亿元,同比增长26.3%。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2年三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前三季度,企事业单位贷款增长加快,中长期贷款增速提升较多,工业中长期贷款增速持续提升。本外币企事业单位贷款前三季度增加14.5万亿元,同比多增3.77万亿元。本外币工业中长期贷款前三季度增加2.63万亿元,同比多增5860亿元。数据增长的背后,是一系列政策的加快落地。近期,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进出口银行已经完成6000亿元政策性金融工具投放,为多个重大项目补充了资本金,加快了项目开工、建设进程。为引导政策性资金和市场化资金有效匹配,人民银行新增政策性开发性银行8000亿元贷款额度和金融债发行额度,优先用于支持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建设领域。同时,央行引导政策性银行将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贷款最长期限提高至35年至45年,提升项目贷款与项目建设周期、运营周期、投资回报周期的适配性。今年前8个月,3家政策性开发性银行基础设施贷款中的中长期贷款占比超过九成。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接下来,货币政策将重点依托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向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发力,银行也将对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的基建项目持续提供配套信贷支持。强化重点领域支持力度国务院关于金融工作情况的报告提出,金融系统将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满足实体经济有效融资需求,完善薄弱环节金融服务。在下一步工作中,金融系统还将强化对经济转型升级的支持,引导更多资金投向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同时,支持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用足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重大项目资本金尽快到位。央行行长易纲日前表示,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加大对普惠小微、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同时致力于支持设备更新改造和基础设施投资,四季度效果会有所显现。“货币政策将保持稳增长取向。”王青表示,四季度将继续以宽信用助力稳增长,市场利率整体上将继续运行在相应政策利率中枢下方。一方面,国内物价将继续处于温和水平,这决定了国内货币政策有条件保持自主性;另一方面,四季度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仍然较大,宏观经济仍面临一定下行压力,为助力稳增长、夯实稳就业基础,仍需为宏观经济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认为,在汇率波动、国际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货币政策要坚定地以我为主,稳增长要放在货币政策尤为重要的位置上,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工具操作来有效支持实体经济运行。从我国实际出发,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继续有针对性地实施逆周期调节和跨周期调节,并在一定时间内保持政策基调不动摇。货币政策还需兼顾多方面需求,运用相关的总量工具、结构性工具和价格工具等进行调节,并和财政政策等相关宏观政策、产业政策配合共同达到稳增长目标。 转自:经济日报 |
|
2022-11-15 |
8月12地公告调整专项债资金用途 涉及920个项目远超去年同期 | |
8月份以来,多地频频发布公告调整专项债券资金用途引起市场关注。据《证券日报》记者梳理,8月1日至8月30日,青岛、云南、甘肃等12地发布公告调整专项债券资金用途,合计涉及项目达920个,远超去年同期。中国财政学会绩效管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张依群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调整专项债券资金用途有助于地方政府加快投资进度、合理调剂项目资金余缺、提高债券资金使用效益、减轻财政债务不合理负担,特别是在当前稳投资稳经济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多地披露的信息,调整资金用途的原因,包括“因疫情影响,导致工期延后,债券资金在8月底前无法使用完毕”“项目规划调整,资金无法支出”“项目暂缓实施”“项目前期准备工作未完成,受规划调整、设计招标等因素制约,目前无法开工建设”等。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高级分析师冯琳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专项债资金用途的频繁调整也反映出两个问题:一是地方基建资金来源相对紧张,对专项债资金依赖度较高;二是今年财政部要求新增专项债要在8月底前基本用完,但部分专项债项目由于前期规划和准备工作不到位,无法及时启动或实际所需资金与规划不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资金闲置,也促使地方为闲置资金“另寻出路”。张依群也表示,部分地方为争取资金额度,没有就项目用地、规划、设计、环评、还款等进行科学论证,才会出现项目需要重新调整问题。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地方将一些原定于投入文化旅游、生态环保、社会事业、公共卫生等领域的专项债资金转投到各类基建项目。例如,根据安徽省2022年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券资金用途调整情况表显示,其将职业教育、其他生态环保项目等领域的12个项目资金调整到铁路领域;根据湖北省财政厅发布的专项债资金用途调整公告,其将多个文化旅游、医疗卫生等领域的专项债资金调整到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交通基础设施等领域。“在稳增长背景下,支持基建领域的优先级提升。相较于民生类项目,专项债资金投入农林水利、交通等基建项目上,能够更快、更大规模地形成实物工作量,对地方投资和相关消费活动也能起到更强带动作用。”冯琳说。冯琳表示,今年专项债发行进度加快,中央对于使用进度也有要求,再加上基建稳增长的需求加大,多地调整专项债资金用途,加大对基建领域资金投入力度也属正常现象,客观上也能够更好发挥专项债稳投资稳经济的作用。张依群表示,总体看,调整部分专项债券项目资金用途的积极效果会更大一些,对加快盘活债券资金存量、避免资金闲置浪费、增强投资拉动经济能力都有着更为积极的作用。不过,专项债资金用途频繁调整也折射出地方对专项债项目规划和管理不到位。去年财政部印发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用途调整操作指引》提到,专项债券一经发行,应当严格按照发行信息公开文件约定的项目用途使用债券资金,各地确因特殊情况需要调整的,应当严格履行规定程序,严禁擅自随意调整专项债券用途,严禁先挪用、后调整等行为。冯琳表示,政策并不鼓励专项债资金用途的频繁调整。建议地方政府在报送专项债项目时应更加充分的评估下一年的经济社会形势,合理安排专项债资金用途,同时强化专项债项目的前期评估和准备工作,避免因前期工作不到位而导致项目进展不及预期而引发资金闲置。张依群建议,要做好项目前期设计谋划,切实保证项目的稳定性和可行性;同时,强化项目管理责任,对非正常因素的项目调整要予以追责,防止盲目投资项目。 转自:证券日报 |
|
2022-09-02 |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工作方案 推动重点工程项目大力实施以工代赈 | |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在重点工程项目中大力实施以工代赈促进当地群众就业增收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工作方案》指出,在重点工程项目中大力实施以工代赈,既是促进有效投资、稳就业保民生、拉动县域消费、稳住经济大盘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有效手段。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扩大以工代赈投资规模,充分发挥以工代赈政策作用。《工作方案》提出4方面12条政策措施,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围绕政府投资项目,聚焦七大建设领域。在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和符合进度要求等前提下,按照“应用尽用、能用尽用”的原则,充分挖掘主体工程建设及附属临建、工地服务保障、建后管护等方面用工潜力,围绕交通、水利、能源、农业农村、城镇建设、生态环境、灾后恢复重建等七大建设领域,推动政府投资重点工程项目实施以工代赈。相关部门明确各领域重点工程项目实施以工代赈的建设任务和用工环节。二是细化工作任务,充分组织当地群众务工。国家层面列出适用以工代赈的重点工程项目,分领域形成年度项目清单。地方同步建立本地区适用以工代赈的项目清单,实行动态管理。项目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与业主单位、施工单位建立劳务沟通协调机制,以县域为主组织动员当地农村劳动力、城镇低收入人口和就业困难群体等参与务工。利用项目施工场地、机械设备等,采取“培训+上岗”等方式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和安全生产培训。尽量扩充以工代赈就业岗位,合理确定以工代赈劳务报酬标准,及时足额发放劳务报酬,尽可能增加劳务报酬发放规模。三是严格规范管理,落实以工代赈政策要求。重点工程项目可研报告或资金申请报告、初步设计报告或施工图设计文件、批复文件等要件中,以适当形式体现以工代赈政策要求。压紧压实项目建设环节各方责任,在设计、招标投标过程中明确以工代赈用工及劳务报酬发放要求,加强施工现场日常管理,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强化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全领域监管,围绕务工组织、劳务报酬发放、劳动技能培训和安全生产培训等加强监管和检查。四是完善保障措施,加强投入支持和总结评估。坚持中央统筹、省部协同、市县抓落实。实施一批以工代赈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支持重点工程配套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占中央资金比例提高到30%以上。地方各级政府积极安排专项资金,统筹相关领域财政资金加大以工代赈投入。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做法,对工作积极主动、成效明显的地方予以督查激励。来源:新华网 |
|
2022-07-13 |
广州:科技补助“免申即享”七天到账 | |
“您申报的‘技术合同登记服务补助’专题已通过。请于7月15日17时前,按上图指引在‘广州科技大脑’及‘穗好办’APP确认申领。”近日,广州市科学技术交流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技交流馆)技术市场部部长卢巍收到了这样一则5G通知短信。7月6日,他开心地告诉记者:“我们没有提交任何申请材料,只是用手机点击确认申领,7天就收到了广州市的科技补助资金。”和科技交流馆一样收到补助经费的,还有广州服务贸易与服务外包行业协会、广州生产力促进中心有限公司等20家单位。这是广州市科技局首次试点“免申即享”的技术合同登记服务补助,总计发放经费约1200万元。“免申即享”实现了政策兑现服务的“零见面”“零申报”,有助于企业精准对接政策红利,是广州市改善营商环境,积极为企业纾困的重要举措之一。记者从广州市科技局了解到,除了技术合同登记服务补助外,他们还推行了5项“免申即享”业务,分别是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广东·广州赛区)奖励后补助、科技服务机构大赛奖励后补助、中国创新挑战赛(广州)奖励后补助,以及孵化器大赛奖励后补助和众创空间大赛奖励后补助。今年广州“免申即享”业务累计发放总经费将超1.5亿元。其中,孵化器大赛奖励后补助和众创空间大赛奖励后补助已于近日开展补助申领意愿确认。广州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与传统的补助申领相比,“免申即享”的流程由原来“申请、受理、审核、拨付”4个环节简化为“系统比对、意愿确认、拨付到账”3个环节。省略的补助“申请—受理—审核”环节,由系统自动比对完成。“省市的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治共享是实现补助信息系统自动比对的关键。”该负责人解释说,“广州市科技局的‘免申即享’工作得到了广东省科技厅的大力支持,我们与广东省科技厅签署了《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治共享框架协议》,实现了省市科技信息的互联互通,可以实时同步在省科技信息平台中登记的技术合同成交额等信息,实现补助经费额度的自动核定、计算。”同时,“免申即享”的经费兑现周期大幅缩短。传统的科技补助需要在年底编制财政经费预算,第二年经市人大审议通过后才能拨付,拨付周期往往需要半年以上。“免申即享”工作得到了广州市人大和广州市财政局的大力支持,安排专项经费支持科技补助“免申即享”试点,实现了当年补助、当年核定、当即下款。“免申即享”还实现了全程手机办理。广州市科技局利用5G短信平台,定向向补助申领单位推送5G短信。补助申领人在手机端直接跳转登录“广州科技大脑”和“穗好办”APP,即可完成“意愿确认”和“身份认证”,轻松完成补助领取流程。“‘免申即享’模式最大的创新在于政府服务理念的转变,实现了‘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角色转变’‘由被动审批管理向主动提供服务转变’。”广州市科技局透露,将继续推出更多面向企业的扶持政策“免申即享”服务措施,持续简化优化程序,加速助企纾困补助资金到位,通过多途径收集企业问题、信息、建议,为在穗企业提供更加精准细致的服务,以改革创新引领营商环境不断提档升级。来源:科技日报 |
|
2022-07-11 |
投资加力稳增长 完善机制推动社会资本入局 | |
当前,经济运行企稳回升微光成炬,但要切实稳住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仍需各方发力“再拉一把”,这离不开投资继续发挥稳增长、扩内需的关键作用。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再次强调,近期特别要抓紧推进一批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水利、交通、地下综合管廊等项目,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要进一步发挥投资对经济恢复的助力,需要吸引社会资本的广泛参与,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也强调,要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规范发展、阳光运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市政设施投资运营。但记者多方调查发现,相关项目的社会资本参与方仍然困于收益预期较低、收费机制不透明等问题,削弱了他们的积极性。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的多位业界人士称,下阶段,应加大金融、财政资金对社会资本的支持,以更加完善的机制解开社会资本的投资“结症”。投资稳增长社会资本受重视今年以来,一批交通、能源、水利等传统基建与5G、数据中心等项目渐次落地,“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进度加速推进。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5月基建设施投资同比增长6.7%,较全部投资增速高0.5个百分点,充分显现出基建投资的拉动作用。展望下半年,市场普遍认为基建投资继续发力。中信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程强就向记者指出,随着疫情应对更加有效,基建原材料配送和开工环境转好,项目、资金、要素保障等环节更加畅通,预计6月起基建增速将回归9%~12%的合理增速区间,全年基建投资增速将达到10.1%。他认为,财政资金是支撑今年基建投资较快增速的主要原因,而在经济增速下行周期中,政府也通常面临信用难以扩张和财政扩张受限的情况,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与基础设施证券投资基金(REITs)都可以激励调动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对基建资金来源构成一定补充。对于下半年的项目建设,国家发改委近日再次强调,将抓紧推进一批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水利、交通、地下综合管廊等项目。多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PPP模式不仅已积极参与水利、交通领域项目中,同样还能在地下综合管廊项目上发挥更大作用。中国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谭志国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地下综合管廊项目相比其他市政项目,通常投资规模更大、建设周期更长,而且运营管理更为复杂。采用PPP模式,可以更加强调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收益;可以减轻当期财政支出压力,平滑长期财政支出;可以引入专业的管理运营机构实现降本增效,通过绩效考核实现按效付费。地下综合管廊是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有机构测算,“十四五”期间全国城市综合管廊市场规模有望超过3500亿元。目前,地方正在积极完善引入社会资本的政策安排。天津市住房城乡建设委近日发布了《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市政基础设施、城市更新等领域投资建设的通知》。河北省住建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等七部门联合制定四条政策措施,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其中提到,优选供水、供气、供热、停车场、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市政设施、保障性租赁住房等存量资产,积极申报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信托基金(REITs)试点,将资产证券化筹集的资金用于新的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收益预期差社会资本难“入局”从实践看,现阶段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的规模依然较小。以PPP项目规模为例,财政部PPP中心数据显示,1~5月PPP管理库新入库、签约、开工建设项目投资额分别为3857亿元、2419亿元、7687亿元,占全部基建投资对应指标规模比例明显偏低。这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社会资本参与的积极性依旧不高。住建部城市建设司二级巡视员曹燕进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举办的第153期“经济每月谈”上就指出,由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高投资低收益、回报期长,社会资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这也表现为目前我国地下管廊项目的投资结构不够合理,融资渠道不畅。据记者了解,虽然国内已有十几个城市出台了城市管廊有偿使用收费的政策和标准,但收取补偿费仅可覆盖建设成本的30%左右。目前国内多个城市地下综合管廊项目建设均为政府全额投资,运维阶段也多由政府“买单”。“由于相关配套政策不够完善,建设资金回收难,导致管廊投资建设运营利润下降,也就无法吸引社会投资。”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管廊处处长崔宣表示,目前在管廊建设管理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主要是完善和健全管廊全生命周期的投资回报机制等。安徽合肥是国家第二批综合管廊试点城市。合肥高新区综合管廊项目已安全运行723天,各项系统运行正常,管线入廊率、投用率全市领先。然而,综合管廊一期工程PPP项目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实际运营中,项目使用者付费收入未达到预期水平,造成项目盈利情况不佳,加之运维成本较原合同约定增加,总体看来投资回报未达到预期水平。谭志国向记者指出,当前地下综合管廊项目存在的“入廊难”和“收费难”体现的是各类管道运营主体各自为政、收费机制不明确、管理难以协调等顽疾,要解决这些问题还是要制度先行。近年来,业界一直在呼吁PPP模式顶层文件的出台。财政部PPP推介法律专家、上海市建纬(郑州)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副主任李贵修就对记者表示,由于缺少PPP上位法,PPP工作的规范化、透明化还处于探索完善阶段,应该尽快颁布PPP实施条例。近期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强调,要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规范发展、阳光运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市政设施投资运营。在李贵修等多位财政部PPP中心专家库专家看来,只有出台国务院行政法规层面的统一立法才能确保PPP工作实现全国整体协调衔接,规范阳光操作,增强社会资本投资信心,鼓励金融机构长期资金入市。加大项目建设金融、资金支持实际上,中央部委已经在解决基建项目引入社会资本所面临的种种掣肘方面有所行动。财政部在去年就曾指出,将配合司法部等有关方面加快推进PPP立法进程。今年以来,不仅中央财经委强调推动PPP模式阳光运行,近期多个重要会议也在持续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更多项目。6月15日召开的国常会部署支持民间投资和推进一举多得项目的措施。6月28日,国家发改委表示,将促进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做好重点项目投融资对接相关工作,推动出台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的意见。而对于现阶段许多社会资本可以参与的项目尤其是地下综合管廊项目,谭志国认为,该类项目现阶段还依靠财政可行性缺口补助。他建议,对综合管廊项目给予金融支持、资金支持。一方面,鼓励长期资金进入管廊项目,打通保险等长期资金参与管廊项目的通道;建立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持综合管廊项目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在发行企业债券、项目融资、资产证券化等方面,给予综合管廊投资运营商支持。作为项目运营方,合肥高新区综合管廊一期工程PPP项目公司相关负责人向记者呼吁,强化政府方履约,确保每年政府可行性缺口补助资金按时到位。通过高新技术手段优化运维服务,降低运维成本。拓展管廊服务范围,增加入廊单位,充分发挥综合管廊效益。此外,政府应制定统一的收费标准,将使用者付费的资金不与可行性缺口补助挂钩,以使用者付费的增长收益激励社会资本的投资意向。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城市地下管网建设研究”课题组组长窦勇代表国经中心课题组介绍研究成果时表示,建议设立地下管网建设基金,基金的来源可以划为三部分:一是预算内的建设投资拨款;二是建议考虑每年发行5000亿元规模的专项国债;三是在合适时机深化公用事业服务和产品的价格改革,提价收入全部纳入地下管网建设基金,实行专户存储,专项用于管网建设和运营。当地下管网建设达到一定规模之后,加价征收的建设资金逐步转化为使用管网的租金,用于地下管网公司的还本付息和正常运维费用,实现可持续经营。 转自:证券时报 |
|
2022-07-04 |
我国加快推进城市燃气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 |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30日召开视频会议,部署各地尽快启动实施并加快推进城市燃气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工作,明确责任分工、细化工作措施、狠抓项目落实,确保如期完成目标任务。会议要求,省级政府要切实负起总责,建立更新改造项目库,加强对市县的督促指导,用足用好各项支持政策。市县政府要认真抓好落实,科学组织普查评估,做实更新改造方案,强化资金保障,狠抓施工安全与工程质量。加快推进城市燃气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是提升市政基础设施韧性安全水平、防止风险隐患演变为安全事故的重要措施。会议强调,要发挥专业力量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善于利用高新科技力量,发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高质量完成好每一个环节工作。同时,多措并举落实更新改造资金,用足用好已经明确的各项支持政策,专业经营单位依法履行对其服务范围内管道和设施的出资责任,省、市、县各级财政按照尽力而为原则加大投入,落实好税费减免政策,用好融资政策工具。会议还要求,健全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压实专业经营单位运维养护主体责任和市县政府监管责任,坚持建管并重,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来源:新华网 |
|
2022-07-04 |
以更大力度补齐民生短板(多棱镜) | |
民生事项千头万绪,补齐短板也涉及方方面面,要坚持科学、精准、有序,做到扶危济困、雪中送炭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面临新的挑战,给民生领域特别是困难群众造成较大压力。越是形势严峻,越要坚定信心、果断应对;越是困难加大,越要关注民生,以更大力度兜牢底线、补齐短板。近日,国务院印发的《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正式发布,其中明确要完善社会民生兜底保障措施。目前,中央财政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预算1546.8亿元已全部下达。部分地区基层财政比较困难,今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近9.8万亿元,比上年增加约1.5万亿元,用于保基本民生等硬任务。困难面前,政策举措加力增效、真金白银加速直达,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民生事项千头万绪,补齐短板也涉及方方面面,要坚持科学、精准、有序,做到扶危济困、雪中送炭。补民生短板,首先要兜牢底线。要强化底线思维,加大困难群众救助帮扶力度,重点摸排失业和灵活就业人员、易返贫致贫和低保边缘人口等,对困难人员及时救助或纳入低保。各地也要因地制宜,对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一次性增发生活补贴。还要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这条底线,一方面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机制,确保早发现、早帮扶;同时,要以更大力气抓好乡村振兴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等工作。补民生短板,也要紧盯急难愁盼。急难愁盼是群众反映最强烈最突出最紧迫的民生问题,各地可以通过“12345”市民热线等政务服务平台问需于民,收集群众反映集中、关注度高的问题,进一步增强民生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可持续性。此外,针对疫情给一些重点人群造成的暂时性困难,要格外关注,帮助他们渡过难关。比如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加大未参保失业人员临时救助等。补民生短板,还要着眼长远发展。应当看到,疫情冲击带来的短期变化是阶段性和外在的,我们仍然要保持定力,增强信心,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持续将宝贵的资金和资源投入到那些固根基、管长远的民生建设领域中去。补短板改善民生,不仅是发展的目的,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启动新一轮农村公路建设和改造;指导各地在城市老旧管网改造等工作中协同推进管廊建设;用好普惠养老等专项再贷款……翻看《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不少举措很好地衔接了惠民生与稳增长,既能根治长期性的民生痛点,也能有效吸引投资、拉动就业、增加收入,促进良性经济循环。“老百姓的事,要实实在在干,干一件是一件,干一件成一件。”迎难而上、狠抓落实,我们一定能够加快补齐民生领域短板,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来源:人民日报 |
|
2022-06-24 |
从“专、深、稳”看2021年度审计工作报告 | |
受国务院委托,审计署审计长侯凯21日向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作《国务院关于2021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报告具有哪些特点?释放出哪些信号?新华社记者采访审计署相关负责人和有关业内专家进行解读。“专”司经济监督,加大国家“钱袋子”审计力度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专司经济监督,聚焦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是其主责主业。概括起来,今年的报告主要反映四大方面审计结果:中央财政管理情况、中央部门预算执行情况、重大项目和重点专项资金审计情况、国有资产管理使用情况,以及在上述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重大违纪违法问题线索,最后提出审计建议。报告显示,2021年5月至2022年4月,全国共审计8.7万多个单位,促进增收节支和挽回损失3800多亿元。截至2022年4月,2020年度(2020年6月至2021年5月)审计发现问题已基本整改到位,完善制度1520多项,追责问责8300多人。“从审计结果看,尽管国内外形势复杂严峻,但我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进展。中央预算和投资计划执行情况总体较好,宏观调控政策针对性和有效性得到进一步增强,经济保持了恢复发展。”审计署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籍吉生说。报告还公布了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跟踪审计、港珠澳大桥建设审计情况,揭示中小金融机构存在经营风险,反映种业振兴未充分贯彻落实国家战略要求,点明农厕整改存在形式主义和弄虚作假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审计研究室主任汪德华认为,报告紧抓政策落地和资金管理两个维度,既客观展现相关领域取得的成绩,又深入揭示各方面存在的问题,今年还尤为注重分析问题背后的体制机制原因,有效发挥了常态化经济体检作用。“深”入揭示问题,发挥审计反腐“利剑”作用一年来,审计发挥反腐败“利剑”作用,共发现并移送重大违纪违法问题线索300多起,涉及1300多亿元、3000多人。对问题线索逐条梳理、深入剖析后发现,当前利益团伙围猎做势、“靠山吃山”等问题仍然存在,权钱交易的贪腐方式更加隐蔽多样。比如,报告公布了中储粮所属11家单位的18名工作人员违规经商办企业或在外兼职,所办企业、兼职企业与本人任职企业发生业务往来4.31亿元;云南曲靖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傅学宾在任该市麒麟区区长期间,通过多次商请市建设局扶持等方式,协助1家条件不符的企业违规获得预拌商品混凝土业务资质,使其10多年间获利6.24亿元等重大违纪违法问题。籍吉生说,此次点出哪些部门违纪违规、哪些人员涉嫌犯罪,充分表明审计力度正不断加大,发挥出独特的经济监督作用。除了揭示重大问题,着重对问题进行跨领域、跨行业、跨年度的分析提炼,拓展反映问题的层次和深度也是报告的一大亮点。在种业发展相关资金和政策落实的审计中发现种业振兴基础工作还不扎实,报告从育种创新研发机制以及种子稳产稳供能力等制度建设角度深入分析原因;在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审计情况中,报告在揭示维修资金低息活期存储导致效益不高问题的基础上,还提出亟待探索开展投资运营的建议……汪德华表示,近年来,审计人员坚持研究型审计的思路,对很多问题的判定和分析,注重由表及里,努力揭示更深层次的原因。“这有助于相关部门从体制机制上找到整改的切入点、聚焦点和发力点,为切实做好审计‘下半篇文章’指明方向,有利于确保审计监督取得实效和长效。”落实“稳”的要求,把风险解决在萌芽状态今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审计工作又该如何落实“稳”的要求?侯凯认为,审计最大的“稳”,就是要进一步加大审计力度,提前揭示不良苗头和有害倾向,推动把重大风险隐患解决在萌芽状态。国有资产是全体人民共同的宝贵财富,必须管好用好。据籍吉生介绍,过去一年,审计机关重点关注了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在对23家地方中小银行、20家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和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审计后发现,中小金融机构存在的经营风险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主要原因包括内部治理机制存在重大缺陷,外部监管流于形式等。”此外,报告还对抽审34户央企和176户部属企业后发现的会计信息失真、违规经营导致国有权益损失风险、境外经营存在亏损风险等问题予以揭示。例如,在18户央企的1427户境外子企业中,有近3成出现亏损,其中有的连续3年亏损,有的境外事项“出血点”长期未止血,已拖累集团公司发展。还有的过度依赖境外非主业业务,可持续经营存在较大风险。汪德华认为,“存在重大缺陷”“‘出血点’长期未止血”等表述很有深度,反映出专项资金、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等领域存在的有些问题需要高度关注,相关部门应切实担负起责任,加大治理和监管力度。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是党中央提出的明确要求。作为宏观调控重要“工具箱”,审计要把推动政策有效落地,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对此,汪德华建议,一方面,审计监督应继续围绕财政直达资金、减税降费、就业医疗等相关政策落实、资金拨付的使用和效果是否到位继续发力,从而“稳”住当下;另一方面,对于因制度不健全、监管不到位等带来的情况异常或风险苗头,审计必须坚持研究型审计思路予以揭示,推动源头治理、防患于未然,为中国经济行稳致远保驾护航。来源:新华网 |
|
2022-06-22 |
重大工程成果涌现 撑起发展脊梁 | |
从沙漠圈起“希望之环”到“高峡出平湖”,近期,以重大项目工程为依托,创新画卷壮阔铺展,建设成果竞相涌现,我国不断夯实发展的基础,刷新发展的高度,增强发展的后劲。6月20日7时26分,随着开往太原的首趟始发车G601缓缓驶出站台,始建于1895年的北京丰台站正式“重装上阵”——从首都最早的火车站“变身”为亚洲最大铁路枢纽客站。同一天,京广高铁京武段高标运营、郑渝高铁实现全线贯通运营、济郑高铁濮郑段开通运营……世界上规模最大、现代化水平最高的高速铁路网加密形成,为流动的中国带来持续发展的活力。1-5月份,计划总投资亿元及以上项目完成投资同比增长10.2%,高于全部投资4.0个百分点;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83.3%,比1-4月份提高2.0个百分点;拉动全部投资增长5.2个百分点……一系列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我国重大工程紧锣密鼓推进,大项目投资带动作用增强,为稳住经济大盘、提高综合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提供支撑。烈日当空,一条“钢铁长龙”穿越沙漠、戈壁,延展至黄沙尽头,这是6月16日正式通车的和若铁路,它与格库铁路、南疆铁路“牵手”,意味着环塔克拉玛干沙漠铁路线正式形成闭环,这也是世界上首条环沙漠铁路线,长达2712公里。同日,数千公里之外,渤海亿吨级大型油田——垦利6-1油田10-1北区块开发项目三座平台陆地建造全部完工,开创了国内海上油气田区域设施标准化新技术应用的先河。……一个个重大工程顺利落成,有赖于科研、产业、资金、人才等全方位的合力,是“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厚积薄发的结晶。“这不仅是我经历的最大铁路站房工程,也是很多工程人职业生涯遇到的最大单体工程。”中铁建工集团丰台站总工程师许慧用“国际领先、智能引领、绿色示范”评价新落成的北京丰台站。这从一组数字中可见一斑:站房面积约40万平方米,每小时最高可容纳14000人同时候车;国内首次采用高铁普速双层车场重叠设计,承托高速车场的劲性钢骨梁,单根构件的重量就相当于两辆重型坦克;400多米长的中央光庭、200多根导光管反射自然光,每年可节约用电90多万度,减少碳排放900余吨;屋面布置装机容量约6.5兆瓦光伏发电板,预计年发绿电700多万度。中铁建工集团自主研发了钢结构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了近20万吨钢结构质量可追溯。许慧说,丰台站施工期间,获得了实用新型专利30项,发明专利6项,相关技术创新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一个个重大工程多点发力,不仅从短期稳投资稳增长,还从长远有效支持补短板、调结构、惠民生,为中国经济添动力、增后劲。补短板,区域发展再提速——作为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的重要组成部分,郑渝高铁全线开通运营,北京、郑州至重庆最快6小时46分、4小时23分可达,极大便利沿线人民群众出行,促进旅游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中原城市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联系将更加紧密。调结构,绿色项目大显身手——从东南沿海的海上风电项目,到西北沙漠戈壁中的风光大基地,一个个新能源工程刷新“进度条”。1-5月份,全国主要发电企业太阳能发电工程完成投资409亿元,同比增长248.7%。增后劲,新基建培育新动能——今年前4个月,我国新建5G基站超19万个,千兆网络端口总量达到954万个,国家枢纽节点数据中心规模机架数超54万台标准机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保持稳定增长,发展韧性十足,支撑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和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作用更加凸显。”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孟玮称。当前,中国经济处于攻坚克难、爬坡过坎的关键时刻,重大工程下一步如何继续勇挑大梁?加力推进重大引调水和骨干防洪减灾等水利工程项目、沿海沿江码头泊位和航道工程等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具备条件的地下综合管廊项目建设;抓紧开工一批核电、水电项目,加快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一系列重大工程建设提速加力信号持续释放。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范若滢建议,推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协同发展。结合不同地区的产业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基建项目的建设内容和空间布局,平衡好投资规模、节奏和结构。此外,灵活安排融资模式,解决项目资金供给困难。转自:经济参考报 |
|
2022-06-22 |
中央企业快速行动 多举措助力中小企业纾困解难 | |
日前,国务院国资委印发了《关于中央企业助力中小企业纾困解难促进协同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主要围绕支付账款、减免房租、降低成本、优化供给、融通资金、融通创新、协同发展等7方面提出27条举措,解中小企业“燃眉之急”,推动央企与中小企业共同“做大蛋糕”。为贯彻落实好《通知》精神,各中央企业快速响应,第一时间研究制定行动方案,不折不扣执行要求,坚决扛起央企责任。充分发挥产业链优势,畅通上下游资金循环《通知》要求,严格落实《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对中小企业账款坚持“应付尽付、应付快付”,从制度、机制、流程和信息化管控上杜绝滥用市场优势地位恶意拖欠账款行为。近年来,中央企业按照相关工作部署,持续做好及时支付中小企业账款、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通知》下发后,中国融通集团加强政策学习、细化摸排举措,持续巩固截至2022年5月底“零拖欠”工作成果;中国电信加大监督检查和考核力度,将清欠工作纳入对各级单位负责人的业绩考核,层层压实主体责任。为减少长途运输业务中路桥、燃料费等大量资金垫付,中国物流集团针对疫情地区中小微企业及货运司机提供了有针对性的预付运费服务,将平均每单结算周期由2.8天降低至零。年初至今,已为个体司机提供预付超过32.9万单,运费金额超过11.35亿元。金融是支持经济稳健发展的源头活水。《通知》指出,中央企业要充分发挥市场资源优势,实现自身优质资信与产业链供应链中小企业共享,畅通上下游资金循环。为有效缓解物流企业和个体货车司机贷款偿还压力,5月24日,东风公司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大对商用货车贷款支持力度的行动方案》,对2022年6月30日前发放的商用货车消费贷款给予6个月延期还本付息政策支持。中国一汽所属一汽财务、一汽租赁等金融子企业也已正式实行延期还款政策。畅通上下游资金循环,产业链“核心”企业应充分发挥作用。近日,依托三峡易链产业链金融服务平台,中国三峡集团所属财务公司首单全线上保理业务成功落地,通过全新的融资渠道为产业链上中小微企业纾困。《通知》指出,要借鉴电e金服“电e贷”、中储智运“运费贷”等供应链平台服务中小企业的经验。电e金服“电e贷”是为了满足中小微企业“额度小、频次高、用款急”的融资需求,推出的一款基于企业历史用电数据的全线上、纯信用融资产品。作为国家电网立足能源产业链核心企业地位,依托新兴科技手段,整合全产业链业务流、资金流、信息流,构建的全方位、一站式、个性化、具有电网特色的数字金融平台,电e金服上线两周年以来,累计帮助产业链上下游获得普惠金融服务3000亿元。为立足自身创新服务中小企业方式,铁建资产研发推广了货运司机ETC保理业务,为货运司机提供先通行后付费的保理融资服务,截至今年4月底,已为3100余户货运司机累计投放近5000万元;国药集团所属重庆桐君阁中药批发联合金融机构推出“助业快e贷”,帮助个体经营者渡过难关;联通数科开发上线“恩施州创业担保贷”信息系统,申请贷款仅需3分钟即可完成,加速释放政策红利。加快减免房租,大力降费提质截至5月31日,中国融通集团累计为874户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免租金,共计5.99亿元。5月25日,中粮集团旗下大悦城控股审议通过《关于支持企业抗击疫情减免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租金的议案》,经初步测算预计涉及营业收入9.66亿元—13.49亿元。航空工业集团要求普遍减免3个月租金工作力争在上半年实际完成主体工作,补充减免3个月租金工作在列为中高风险地区后2个月内完成;中国五矿拟于6月完成租金普遍减免工作。……《通知》指出,要认真落实《关于做好2022年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房租减免工作的通知》(国资厅财评〔2022〕29号)要求,坚持“应免尽免、应免快免”,切实加快减免房租政策落地。中央企业纷纷响应,快速行动,为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小微企业提供“真金白银”支持。除了房屋租赁成本,《通知》还明确指出要大力实施降费提质,助力降低中小企业运行成本。用电方面,华电浙江公司制定《关于做好阶段性清退偏差考核费用及调整当前结算方式的方案》,拟在5月份电费结算中对3、4月零售侧偏差考核费用进行减免,同步推出月度企业纾困减免电费直接让利于用户。用网方面,中国电信加快推动5G、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创新技术与实体产业融合应用,确保2022年中小微企业宽带和专线平均资费再降10%,加大数字化产品和应用优惠力度,对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用户实施6个月“欠费不停机”。煤炭保供稳价方面,中国华能持续严格按照长协定价机制履行地销煤炭价格,2021年供暖季对当地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居牧民售煤进行大幅优惠,累计付煤19.42万吨,让利约1000万元。金融领域,招商银行在帮助企业缓解融资压力的同时,将减费让利措施覆盖到包括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在内的全体对公客户。2022年1月至4月末,支付手续费共计降费超4亿元,惠及客户200多万户。除此之外,中央企业积极响应《通知》要求,积极建云建平台,努力让信息多跑路,尽可能节约中小企业“脚底”成本。建筑行业,中国建筑旗下中建电商充分运用旗下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云筑网”优势,对全行业开放招标系统及平台服务;物流行业,招商局集团中国外运旗下运易通推出集交易、交付跟踪和支付为闭环的标准化端到端物流服务产品,采用线上的方式为中小微企业便捷服务,有效降低库存管理等综合物流成本,提高物流交付的履约控制能力,抵御经营风险。加大创新支持,强化引领带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生力军。《通知》要求,要发挥中央企业科技引领和带动作用,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深入开展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携手行动”,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5月19日,由国投创合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发起的全国新材料创业投资服务联盟联合浙江嘉兴秀洲国家高新区、海创人才长三角创业服务中心等,组织2022秀洲科创百人会云路演,搭建高端人才、硬科技项目与投资机构的对接平台。为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中央企业充分发挥产业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作用,立足主责主业,吸引带动各类资本支持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符合国家战略、有技术优势、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和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带动中小微企业协同发展,中铁建资本控股依托中国铁建核心企业信用优势,创新金融产品“铁建伙伴融”为铁建系统内单位上游的600余家中小微企业融资17.48亿元;招商启航将推动设立新的产业基金,帮助综合交通、特色金融、城市与园区综合开发运营三大核心产业创新融通。培育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隐形冠军”企业,中国华能所辖长城证券协助发行销售全国首单京津冀科技创新资产支持票据,募集资金投向9家注册地在京津冀地区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型民营企业,有效缓解中小企业发债市场认可度低的问题。《通知》同时指出,要有效发挥国有资本带动作用,实施现代产业链链长行动计划,持续向产业链中具有高端引领和基础支撑作用的关键环节布局,全力稳链补链固链,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应用场景和市场机会。为保障供应链稳定,哈电集团发挥产业链核心作用,积极配合解决中小企业因疫情影响导致的生产、运输等问题,做到“早预判、快出手”。同时发挥引领支撑和骨干带头作用,通过投资合作、项目合作、产业共建、搭建联盟等方式与中小企业开展合作,努力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应用场景和市场机会。复工复产时,建筑企业难免面临“招工难”“用工荒”问题。中建电商通过旗下建筑产业工人招聘服务平台“工匠职聘”,为上海建筑企业和全国其他地区建筑企业免费开通公益性质的招工绿色通道,助力复工复产。此外,“工匠职聘”还致力于打通建筑产业工人培训评价体系,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建筑产业工人队伍。 转自:国资委网站 |
|
2022-06-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