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yq/images/yonghu2.png)
![]() |
报告显示:近十年我国GDP年均增长6.6% 对世界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超30% |
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显示,2013年至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6.6%,高于同期世界2.6%和发展中经济体3.7%的平均增长水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30%,居世界第一。根据报告,按年平均汇率折算,2021年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18.5%,比2012年提高7.2个百分点,稳居世界第二位。2021年,我国人均GDP达80976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12年增长69.7%,年均增长6.1%。创新发展动能增强,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新进展。我国研发经费总量在2013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显示,我国在全球创新指数中的排名由2012年的第34位跃升至2021年的第12位。协调发展步伐稳健,经济结构不断优化。2021年,制造业增加值达31.4万亿元,比2012年实际增长74.3%。2021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5.4%,比2012年提高10个百分点,是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绿色发展态势向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形成。202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7.5%,比2015年提高6.3个百分点。2013年至2021年,全国累计造林总面积约5944万公顷。开放发展迈向更高层次,全面开放新格局加快形成。2020年,我国货物和服务贸易总额达5.3万亿美元,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贸易国。2021年,货物和服务贸易总额达6.9万亿美元,继续保持世界第一。共享发展持续加强,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现行贫困标准下,2013年至2020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9899万人,贫困发生率年均下降1.3个百分点。2013年至2021年,全国就业人员稳定在7.4亿人以上。来源:新华网 |
|
2022-09-19 |
![]() |
为国际人权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
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五十届会议期间,中国人权研究会、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中国联合国协会等机构主办了多场云上边会,中外相关社会组织负责人和专家学者围绕“权利保护的实效:西方国家少数族裔政策的现实与反思”“中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与权利保障”“加强全球人权治理,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等主题,通过线上线下进行深入交流。与会嘉宾一致认为,中国人权事业取得巨大发展成就,在全球人权治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经验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人权保障具有借鉴意义,也为国际人权事业发展贡献了力量。“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多场边会介绍了中国新疆、西藏等地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权事业不断进步的情况。与会嘉宾认为,中国坚持把人权的普遍性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致力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依法保障少数民族各项权利,为国际社会治理民族事务提供了重要参考。当前新疆社会安全稳定、发展持续向好、人民安居乐业。近年来,已有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名外交官、国际组织官员、专家、记者和宗教人士参访新疆。访问过新疆的外方人士表示,他们在新疆的所见所闻同西方政客、媒体的描述完全不同。边会上,巴西籍传媒从业者拉斐尔以自己在新疆的亲身经历,生动讲述了新疆各民族和谐相处、各行各业快速发展、人民福祉明显增进的事实。巴基斯坦全球化智库研究员明竺认为,中国取得的成就特别是新疆的发展进步,为发展中国家的人权保障提供了范例。针对少数西方国家在新疆问题上恶意造谣,明竺呼吁持续开展国际交流活动,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的发展成就,认识一个真实的新疆。巴西三大洲社会研究所(国际)研究员马可表示,少数西方国家通过媒体传播假新闻,操纵国际舆论场议题设置。为打破其构建的不实信息壁垒,拉美国家与中国要深化民间往来和人文交流,让拉美人民更便捷获取来自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真实信息。来自英国的杰克逊、吉尔吉斯斯坦的巴合、新西兰的莉妮和卢旺达的艾玛等专家和留学生代表结合在中国的亲身经历和感受,积极评价中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及中国在依法保障少数民族权利方面的做法。吉尔吉斯斯坦文化、信息、体育和青年政策部专家巴吉什别克,老挝民政事务部公共管理研究与培训学院院长常英等表示,中国在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荷兰乌特勒支大学跨文化人权研究中心主任汤姆·茨瓦特认为,少数西方国家极力推行少数民族同化政策,致使少数族裔被迫放弃自身文化、宗教和社会权益。中国少数民族对外交流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叶波说:“中国始终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备的保障少数民族人权的法律法规体系,依法治理民族事务,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西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常安表示,少数民族权利保护是人权保护的重要内容。一些西方国家自身存在诸多少数族裔权利保护问题,需好好反思。在这方面,中国少数民族权利保护的理念和实践可为世界提供更多借鉴。“中国通过一系列积极措施,推动包容与可持续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对环境权利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民主共和国驻华大使伊莎贝尔·多明戈斯表示,我们需要大量沟通和共同努力,要采取根本、有效的措施,建设绿色和生态友好的世界,让每个人都成为世界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推动者。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黄文艺表示,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对环境权利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作为一种新型人权,环境权概念如何界定、在宪法法律中如何表达、与其他利益如何协调等理论问题的解决需要扎根本土,也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中国法学会副会长、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会长吕忠梅表示,当前,环境权作为人权在我国政策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编纂一部体现时代特色、实践特色和未来取向的环境法典,将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环境保护权利新需求提供更为充实的法律保障。与会嘉宾还围绕妇女、残障人士、老年人、印第安人等群体的平等权利及司法保护展开讨论。美国东北大学法学院教授露西·威廉姆斯分析了美国遭受家暴妇女争取司法救济的曲折过程,表示这有社会文化方面的原因,也有政府职责缺失、相关法律不完善的原因。纽约公益律师安德鲁·戈德伯格结合自己为当地弱势人群提供法律援助的经验分析说,当前美国的司法制度在保护特定群体权益方面问题频出,面临巨大挑战,这凸显出为弱势当事人提供法律保障的意义。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法学院教授理查德·柯林斯分析了美国印第安人的属地及其宪法问题,强调印第安人普遍面临贫困处境。武汉大学人权研究院院长张万洪介绍,中国的法律和政策以体系化、策略性的方式,突出特定群体人权保障的优先议题、底线标准、阶段目标和监测评估方法,“中国通过一系列积极措施,推动包容与可持续发展,促进了包括妇女、儿童、老年人和残障人士在内的所有社会成员的实质平等和全面发展”。“为促进世界和平和人权治理发挥独特作用”在研讨中,与会中外嘉宾表示,国际社会应尊重人权发展的多样性,反对套用单一模式和评判标准。中国联合国协会会长王超说,近年来,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影响下,霸权主义、种族主义、保护主义、狭隘民族主义抬头,贫困和不平等加剧,双重标准大行其道,全球人权治理遭受严重冲击。各国应在平等和相互尊重基础上就人权问题开展对话与交流,增进相互理解与信任,扩大共识,缩小分歧,携手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皮特·赫尔曼说,在许多国家,经济的发展反而加大了贫富差距。“如何利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如何为人民创造更多财富?中国用行动给出了答案。”“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超越了国籍和种族,与联合国人权事业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高度契合。”阿根廷拉普拉塔国立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司芙兰认为。“中国在当今世界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爱尔兰国立科克大学应用社会研究学院讲师费利姆·赫德梅尔说,中国可以在东西方和南北方国家间架起桥梁,“为促进世界和平和人权治理发挥独特作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咨询委员会委员刘昕生表示,发展中国家应当加强团结,提出自己的人权主张和观点,同时在人权领域开展公平的交流合作,以此提高彼此人权保护的能力。“这既是维护国家利益的正确选择,也符合国际人权保护事业健康发展的需要。”来源:人民日报 |
|
2022-07-11 |
![]() |
中国代表90余国呼吁各方重视保障经济社会文化权利 |
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陈旭27日代表90余国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50届会议做共同发言,呼吁国际社会重视保障经济、社会、文化权利,通过团结合作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共同发言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加剧各国现有社会经济挑战,加深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不平等,弱势和边缘化群体受到不成比例的负面影响。新冠病毒疫苗分配不公平问题更加严重。世界经济复苏仍不平衡,发展中国家在重振经济、消除贫困和改善民生方面面临挑战。各国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取得的进展可能逆转。共同发言表示,联合国人权机构应采取必要行动,推动可持续、公平和具有韧性的疫后复苏。国际社会应重视消除不平等和享有经社文权利之间联系,更加关注发展中国家需求,更加关注弱势和边缘化群体处境。各方只有坚持多边主义,通过团结合作和集体行动,才能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来源 :新华网 |
|
2022-06-28 |
以实际行动促进全球人权事业健康发展 | |
人人得享人权是全人类的共同理想,也是中国的不懈追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治国理政的一项重要工作。中国走出了一条顺应时代潮流、适合本国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不仅让中国的人权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也为促进世界人权事业、推进全球人权治理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理念值得各国借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人为本,坚持将人权的普遍性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生存权、发展权是首要的基本人权,坚持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为全球减贫事业发展和人类发展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171元,提高到2020年的32189元。温饱问题解决后,人们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追求,消费结构实现从生存型向发展型、改善型的过渡,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得到有效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中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13.5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10亿人;已累计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住房8000多万套,帮助2亿多困难群众改善了住房条件。…………为了人民而发展,发展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发展,发展才有动力。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人民群众带去实实在在的福祉,也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好评。近年来,意大利专家罗杰威作为外籍专家深度参与中国脱贫攻坚工作,为中国乡村建筑保护和环境改善作规划。“在这个过程中,我充分感受到中国政府对人民的关怀,很多项目和工程就是为了提升民众生活质量、保障人民权利。”罗杰威经常在一些场合介绍中国的发展,“14亿多中国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中国的做法为其他国家推进人权事业提供了宝贵经验。”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主席柯马凯观察到,中国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和完善全过程人民民主。“我在北京的社区看到居民参加区人大代表换届选举,人们认真投票,表达真实意愿。这是中国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体现之一。”“民主必须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发展只有符合人民的利益才有意义。”圭亚那前总理摩西·纳加穆图赞赏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发展理念:“要实现真正的民主,就必须增进人民的福祉。中国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理念值得各国借鉴。”“中国维护了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生命权与健康权”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严重威胁世界各国人民的生命权和健康权。中国高度重视,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截至目前,全国已有超12亿人完成新冠疫苗全程接种。来自黎巴嫩的80后阿德汉·赛义德2015年开始在华中科技大学学习。疫情防控期间,他选择留在武汉,并以记录下的封城隔离经历撰写出版了《坚定:一个外国人的武汉日记》。“中国的抗疫到底为什么能赢?就在于中国始终将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赛义德表示。面对疫情,中国发起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援助时间最集中、涉及范围最广的紧急人道主义行动,为全球疫情防控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迄今,中国已向153个国家和15个国际组织提供了数千亿件抗疫物资,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超22亿剂疫苗,向34个国家派出37支医疗专家组,与18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分享疫情防控经验。无论是对外提供疫苗还是海外生产疫苗,中国都言必信、行必果。突尼斯卫生部长穆拉比特说,中国是首个向突尼斯提供新冠疫苗援助的国家,安全有效的中国疫苗已成为突使用率最高的疫苗之一,为突尼斯实现全国60%人口接种目标作出重要贡献。“中国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不但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疫苗援助,还与多国开展疫苗联合生产,帮助国际社会弥合‘免疫鸿沟’。”巴基斯坦政府经济政策顾问穆罕默德·汗说,“中国维护了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生命权与健康权,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只有维护多边主义、团结合作,才能保护人权、发展人权”中国积极参与全球人权治理,为世界人权事业发展作出了中国贡献、提供了中国方案。——积极参与全球人权治理。中国5次当选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成员,自2017年以来推动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十几次写入人权理事会决议。对如何促进和保护人权,中国主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权普遍性与各国实际相结合,坚持系统推进各类人权,坚持国际人权对话与合作。——切实履行国际人权义务。中国先后批准或加入了26项国际人权文书,包括6项联合国核心人权公约。中国信守人权条约义务,将国内法律政策与条约义务相衔接,认真参加条约机构履约审议,已提交履约报告40多期,被称为“履约典范”。中国成功参与3次联合国国别人权审议,在第三轮审议期间接受各国提出的284条建议,受到120多国高度评价。——广泛开展人权交流合作。中国同20多个国家或组织举行人权对话或磋商,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交流互鉴、妥处分歧。在人权问题上,中国还积极为发展中国家仗义执言,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支持发展中国家维护自身利益,反对西方国家将人权问题政治化、干涉发展中国家内政,敦促美国等停止侵害别国人权,尊重别国人民自主选择的人权发展道路。…………委内瑞拉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代表埃克托·康斯坦德·罗萨莱斯表示,当前,多边主义在人权领域面临威胁和挑战,“发展中国家必须认识到,只有维护多边主义、团结合作,才能保护人权、发展人权。”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跨文化人权中心主任汤姆·茨瓦特认为,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才能为推进人权事业创造一个可持续的发展环境。人类应该互学互鉴、互相尊重,抛弃零和博弈、赢者通吃的观念,共同承担和平发展的责任。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尊重文化多元性、促进文明互学互鉴,这有助于将人权议题置于一个新的可持续的国际语境中。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也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不断推动人权事业发展进步的进程。中国将坚定不移走符合自身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积极参与全球人权治理,为推动国际人权事业健康发展作出不懈努力。 |
|
2022-05-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