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你我生活!一批新规7月起施行 | |
7月,一批关系你我的新规开始施行。从明确减征、免征印花税,到禁止价格欺诈行为,再到加强化妆品生产质量管理……不断完善的法治,让你我更有获得感。《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花税法》实施降低部分税率、减轻企业税负……2022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花税法》,将印花税暂行条例和证券交易印花税有关规定上升为法律,是我国落实税收法定原则的最新成果。本法对印花税的纳税地点、扣缴义务人、计征方式、印花税票的使用管理等事项予以明确。不得通过虚假折价等方式销售商品《明码标价和禁止价格欺诈规定》自2022年7月1日起施行,对价格欺诈行为的概念予以界定并作出明确禁止。规定列举了价格欺诈的主要情形,如谎称商品和服务价格为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通过虚假折价、减价或者价格比较等方式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不标示或者显著弱化标示对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不利的价格条件,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等。进一步加强化妆品生产质量监管《化妆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自2022年7月1日起施行,对化妆品生产机构及人员、质量保证与控制、物料与产品管理等方面作出规范。规范明确,化妆品注册人、备案人、受托生产企业应当诚信自律,按照要求建立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实现对化妆品物料采购、生产、检验、贮存、销售和召回等全过程的控制和追溯,确保持续稳定地生产出符合质量安全要求的化妆品。铁路旅客禁止限制携带和托运物品发生变化国家铁路局、公安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公布<铁路旅客禁止、限制携带和托运物品目录>的公告》,自2022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与现行规定相比,新版目录增加规定,公益性“慢火车”可以允许旅客随身携带少量家禽家畜和日用工具农具。新版目录还明确了指甲油、普通打火机、充电宝、锂电池等物品的限制携带要求,及管制刀具判定标准。酒精、酒精体积百分含量大于70%或者标志不清晰的酒类饮品禁止托运和随身携带。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金标准提高自2022年7月1日起,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的扶助标准将提高。为解决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的特殊困难,我国于2008年全面实施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根据新标准,独生子女死亡家庭特别扶助金标准由每人每月450元提高至每人每月590元;独生子女伤残家庭特别扶助金标准由每人每月350元提高至每人每月460元。来源:央视新闻 |
|
2022-07-01 |
国家税务总局:阶段性加快出口退税办理进度 | |
15日获悉,为促进外贸保稳提质,国家税务总局印发通知,明确2022年6月20日至2023年6月30日期间,税务部门办理一类、二类出口企业正常出口退(免)税的平均时间,压缩在3个工作日内。根据通知内容,一类、二类出口企业,是指出口退税管理类别为一类和二类的出口企业。正常出口退(免)税,是指经税务机关审核,符合现行规定且不存在涉嫌骗税等疑点的出口退(免)税业务。通知要求,各地税务机关要通过本省电子税务局就阶段性加快出口退税进度相关举措,针对一类、二类出口企业等适用主体开展政策精准推送。要针对适用主体分类开展政策解读和专项辅导,既要宣讲阶段性加快出口退税办理进度的重要意义,讲清通知内容,又要辅导好操作流程,帮助纳税人懂政策、能申报、会操作,还要提示提醒纳税人严格加强风险内控,避免出现税收违法违规行为。通知强调,各级税务机关要坚持“快退、狠打、严查、外督、长宣”五措并举,确保本地区一类、二类出口企业正常出口退(免)税的平均办理时间不超过3个工作日。要强化出口退税、规划核算、征管科技、信息中心、数据风险等部门间协同配合,及时传递信息,确保按时办理退税。要统筹做好加快出口退税办理进度与防范打击出口骗税工作,树牢底线思维,既对标时间要求加快出口退税办理进度,也杜绝片面追求进度而放松出口骗税风险防控。来源:新华网 |
|
2022-06-16 |
保供稳链 外贸企业忙起来 | |
今年前5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16.04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3%,实现稳定增长。其中,5月进出口同比、环比分别增长9.6%、9.2%,累计增速和月度增速均较上月有所回升。外贸产业供应链长,生产、流通、结算,环环相扣。今年以来,全球疫情肆虐,国内疫情多点散发,国内生产、国际物流堵点增加,外贸主体两头承压,困难挑战不小。及时了解外贸主体急难愁盼、精准服务助企纾困,各地区各部门加快探索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目前,外贸主体感受如何?全力保障外贸货物国内运输通畅防疫生产两手抓在我国的外贸大盘中,长三角占据重要分量。3月以来,长三角外贸发展情况如何?记者第一站来到江苏无锡高新区综合保税区。捷普电子(无锡)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辆辆蓝白相间的智能搬运车满载着一摞摞电子原材料,按照设计好的轨道有序“奔”向各个岗位,上料、扫描、打螺丝、测试、检验、包装……一道道工序有条不紊。应用于多领域的通信设备成品,从这里走向世界各地。作为原材料和成品“两头在外”的外贸企业,捷普电子40%—50%的原材料依赖全球进口。3月,上海—江苏跨区货运物流受阻,原材料进口成了难题。怎么办?3月28日,捷普电子向高新区综保区管理局提出运输通行证申请,4月1日综保区所在地新吴区政府正式将企业列入“白名单”。同时,在有关部门指导帮助下,捷普电子第一时间成立点对点高速货运接送防疫小分队,24小时待命对来厂货运车辆、司机实行闭环管理,并对进口货物严格消杀,保证防疫生产两不误。公司得以频繁往返于无锡新吴区、上海洋山港及浦东国际机场之间运送物资,生产有了保障。“我们的生产线不曾中断。现在已从70%的产能恢复到100%满负荷运行。”公司总经理肖勇介绍,目前车间生产线24小时不停转,工人们争分夺秒完成订单。今年前5月,捷普电子进出口同比增长22%。今年以来,面对超预期因素冲击,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各地建立重点外贸企业服务保障制度,全力保障外贸货物国内运输通畅,尽快帮助受疫情影响的外贸企业复工达产,外贸企业可按规定申领重点物资运输车辆通行证。据海关总署介绍,5月份长三角地区货物贸易进出口环比增长近20%,进出口明显恢复。加快企业急需货物通关畅通供应链堵点复工达产仅是第一步,疫情之下,国际物流压力重重,如何保障货物出得去、进得来?多措并举提高国际物流能力——6月6日,载着一批联想手机和配件的货运直飞航班,从武汉天河机场起飞,6个小时后就到了印度新德里。此前,受疫情影响,联想武汉产业基地经香港出口的物流主通道受阻。武汉市及东湖高新区第一时间紧急协调,联想与天河机场、航空公司及货代公司积极对接,很快打通了经武汉直飞新德里的货运通路,于3月上旬正式启用。“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按正常流程,新打通一个空运通路耗时长。”联想集团供应链物流总监宋舸介绍,这个航班每周三到四班,可为联想武汉产业基地至少出口20—30吨货物。“从武汉出口,比原先从香港出口节约了不少时间,及时交付有了保障。”目前,联想已与数家国际承运人签订了长期货运合约,锁定固定仓位和货运成本,同时优化内部物流管理系统,根据实际情况匹配不同承运人及机场码头物流组合,最大限度提高物流效率。“这些举措大大节约了运输成本,增加了供应链物流的韧性和弹性。”宋舸说。创新监管提升货物通关效率——浙江嘉兴乍浦港,距离轮船出发只剩1小时,嘉兴外轮代理有限公司的出口货物才刚刚运抵码头。“按照原来的通关流程,需要先落箱、运抵堆存、申报放行后才能离港,时间上肯定来不及。多亏海关关员向我们介绍了‘抵港直装’模式,让我们提前申报,货物抵港即可直接装船,实现‘车船直连’,全程仅用了20分钟。”公司经理卢叶峰说。当前,国内疫情多点散发,公路运输压力大,许多外贸企业转向水路运输,港口集装箱作业量持续走高。针对部分外贸企业面临进出境通关速度下降等阶段性问题,日前海关总署出台促进外贸保稳提质10条措施,明确提出在符合条件的港口深入推进进口货物“船边直提”和出口货物“抵港直装”试点,加快企业急需货物通关。“在‘船边直提’和‘抵港直装’模式下,集装箱在码头内装卸和运输次数大大减少,货物可快速进出口,避免港口集装箱堆积导致物流迟滞。”杭州海关口岸监管处处长汪茂说。今年1—5月,杭州海关监管进出口“直提直装”集装箱累计2748标箱,其中进口“船边直提”2256标箱,出口“抵港直装”492标箱。加大外贸企业财税金融支持出口信保来护航重庆大江动力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线高速运转,工人们忙着加工发电机。几天后,这批设备将搭乘中欧班列发往德国。出口形势向好,离不开金融保驾护航。按业内惯例,设备销售先交货、后付款,时间差从30天到90天不等。可大江动力的一些上游供应商却要求现款现货,交款最多只能延迟45天。“几十天时间差!如果先垫资,成本太高,而且一旦下游违约,损失就大了。”大江动力公司财务部工作人员李林峰一度犯了愁。出口信保为企业解除了后顾之忧。中国出口信保重庆分公司和大江动力公司合作,帮助大江动力了解客户信用水平,并提供出口信用保险。“如果大江动力的客户付不起钱,我们可以赔付90%。”中国出口信保重庆分公司副总经理贺志刚介绍,“我们还提供保单融资增信支持,通过企业、保险、银行签订三方协议,企业可以凭保单找银行贷款,减轻资金压力。”“现在,公司几乎所有出口业务都采取保单融资方式,资金情况良好。”李林峰说。4月,人民银行、外汇局出台23条金融助企纾困一揽子措施,其中包含诸多稳外贸的金融举措:将优质企业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政策推广至全国,开展更高水平人民币结算便利化和企业外债便利化额度试点,允许具有贸易出口背景的国内外汇贷款结汇使用……不久前,国办印发《关于推动外贸保稳提质的意见》,明确加大外贸企业财税金融支持力度。支持银行机构满足企业合理资金需求,加大进出口信贷支持。针对中小微外贸企业,在承保覆盖面、缩短理赔时间等方面加大出口信用保险的支持力度,增加信保保单融资规模,进一步加强金融支持。截至5月底,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承保的规模已突破3500亿美元,同比增长12.7%,为14.9万家外贸企业提供了保险服务。不只是大江动力,在重庆银保监局引导下,重庆金融机构丰富金融产品,精准支持外贸企业。截至今年4月,重庆主要外贸企业各项贷款余额4444.27亿元,同比增长18.02%,当年新发放贷款1452.54亿元,同比增长68.62%,新发放贷款平均利率3.3%。来源:人民日报 |
|
2022-06-13 |
两部门:提前退还大型企业存量留抵税额 | |
从财政部了解到,为进一步加快释放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红利,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公告称,提前退还大型企业存量留抵税额。根据两部门此次发布的公告,符合条件的制造业等行业大型企业,可以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一次性退还存量留抵税额的时点,由自2022年10月纳税申报期起,提前至自2022年6月纳税申报期起。公告称,2022年6月30日前,在纳税人自愿申请的基础上,集中退还大型企业存量留抵税额。公告明确,各级财政和税务部门要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持续加快留抵退税进度,进一步抓紧办理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留抵退税,加大帮扶力度,在纳税人自愿申请的基础上,积极落实存量留抵退税在2022年6月30日前集中退还的退税政策。同时,严密防范退税风险,严厉打击骗税行为。来源:新华网 |
|
2022-05-19 |
财政货币政策加码预期升温,新型增量工具可期 | |
国内多地疫情反复,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市场普遍关注,宏观政策要如何进一步发力,为经济社会正常运行创造良好前提。5月12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韩文秀表示,首先要加快落实已经确定的政策,力争在上半年全部落地。还要抓紧谋划和推出增量政策工具,善于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充分挖掘内需潜力。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也在会上作出明确表态,下一阶段,人民银行还会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特别是要积极主动谋划增量的政策工具。受4月多地疫情影响,有分析认为,这将对二季度经济造成严重拖累,增速可能明显放缓。对此,韩文秀表示,国务院和有关部门也正在紧锣密鼓、源源不断地出台一些细化的政策举措,积极帮扶受疫情严重冲击的行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稳住广大市场主体。在谋划和推出增量政策工具上,韩文秀透露,我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其他政策有足够的空间和多样化的工具,我们在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方面有丰富的调控经验,将会进一步加强相机调控,该出手时就会出手。陈雨露表示,此前央行通过前瞻性降准,保持流动性的合理充裕。引导贷款市场利率在比较低的水平上进一步下降,来降低市场主体的融资成本,激发融资需求。新出台多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比如设立2000亿元的科技创新再贷款、400亿元的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同时对绿色、小微等薄弱环节精准加大支持力度。及时出台加强金融服务、加大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的23条政策措施,全力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数据显示,截至3月末,央行发放碳减排支持工具资金1386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225亿元,支持金融机构发放符合要求的贷款2309亿元和225亿元。普惠小微贷款余额也继续增长。下一阶段,人民银行还会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落实已经出台的政策措施,特别是要积极主动谋划增量的政策工具,继续稳定信贷总量,继续降低融资成本,继续强化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力度,加大对实体经济的进一步支持。综合多位专家分析来看,为确保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顺利完成,需要增量政策工具加大对冲力度。预计未来除了总量工具外,还会有更多新型结构性工具接续落地。目前,我国货币政策正面临汇率、物价、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等几大掣肘。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1%,涨幅明显扩大,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回落至8.0%,仍在高位运行;5月以来,人民币汇率跌跌不休,12日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收盘报6.79,较上一交易日跌626个基点,创下2020年10月以来新低。与此同时,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加快,对新兴市场的溢出效应也受到了普遍关注。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一季度城镇新增就业扩大,调查失业率有所上升。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285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为5.5%,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其中,主要就业群体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均值为4.9%,本地户籍人口失业率均值为5.5%,均与上年同期持平。受疫情影响部分群体就业压力加大,3月外来农业户籍人口失业率升至5.9%,连续两个月高于城镇失业率总体水平。在陆挺看来,需要加大财政货币政策的宽松力度,而且还要突破传统的思维框架。进入疫情的第三年,很多家庭和中小企业面临的困难特别大,所以尤其应该突出纾困的重要性,财政、货币和信贷政策方面应该尽量向他们倾斜。对于因为疫情而出现还款困难的个人和企业,应该尽量给予宽限甚至直接补助。5月11日,国常会提出,财政、货币政策要以就业优先为导向,退减税、缓缴社保费、降低融资成本等措施,都着力指向稳市场主体稳岗位稳就业,以保基本民生、稳增长、促消费。要进一步研究运用多种政策工具,调动地方积极性并压实责任,切实稳岗位稳就业。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认为,在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的政策目标下,货币政策总取向仍然是保持宽松的,短期来看,货币政策目标也倾向于聚焦支持小微企业和受疫情影响的困难行业、脆弱群体。结构性货币政策具有定向性的特征,更适合解决经济的结构性矛盾。而回顾2020年疫情后的经济修复阶段,货币政策也以结构性工具为主。除了结构性增量政策工具,为了进一步提升银行向实体经济让利的空间,降低融资成本,近段时间以来,多家银行“组团”下调存款利率。2022年4月,人民银行指导利率自律机制建立了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自律机制成员银行参考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代表的债券市场利率和以1年期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为代表的贷款市场利率,合理调整存款利率水平。最新调研数据显示,4月25日-5月1日,全国金融机构新发生存款加权平均利率为2.37%,较前一周下降10BP(基点)。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工农中建交邮储等国有银行和大部分股份制银行均已于4月下旬下调了其1年期以上期限定期存款和大额存单利率,部分地方法人机构也相应作出下调。在业内专家看来,近两年金融市场利率不断下调,银行贷款端利率下行,但存款端利率却基本未动,这导致银行让利实体后,息差持续收窄。光大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认为,一方面在有效需求不足背景下,企业融资会逐步由高定价银行向低定价银行迁徙,竞争压力需要银行下调贷款利率。另一方面,优质央企国企获得的贷款利率水平更低,以LPR减点定价的贷款占比大幅提升,不排除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资金“跑冒滴漏”,并通过票据贴现和低息贷款资金进行空转和套利。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通过改革手段稳定银行负债成本,为银行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贷款利率拓展了空间。实际上,供需矛盾下,贷款利率已出现大幅下行。3月份,新发放企业和按揭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4.36%、5.49%,较年初分别下降21BP和14BP,降幅明显高于LPR降幅。周茂华也称,散发疫情等因素对我国内需恢复构成拖累,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需要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让利实体经济,提振实体融资需求,促进微观主体活跃,稳定就业,推动内需加快恢复,预计本月LPR存在下调可能。 来源:腾讯网 |
|
2022-05-13 |
特别国债发行非上策 财政政策还有空间 | |
在经济稳增长与收支紧平衡的双重压力下,具备专款专用、用途灵活、不列入财政赤字、即收即支等特点的特别国债成为近期诸多专家学者提议的财政扩容工具,但在多位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看来,即使具备实施可能,在经济形势尚未达到“特别时期”时动用发债手段来拓展财政空间绝非上策,当前财政仍具备足够的政策工具与空间,财政继续保持战略定力。当前,经济运行面临下行压力,疫情等外部因素带来的经济负面影响日益显现。近期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已明确要求,要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加大相机调控力度,把握好目标导向下政策的提前量和冗余度。尽管今年财政已在预算安排与前期政策部署上积极发力,推动一季度经济平稳运行,但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一些专家提议,财政在预算安排上可再度扩容。近段时间,通过增发新一轮特别国债来实现财政扩容的呼声再起。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就建议,尽快发行2万亿特别国债,专项用于三大任务,分别是支持基建以对冲总需求快速下行,对特定低收入人群而非全体居民发放现金以促消费或提高居民抗风险能力,支持各地常态化核酸检测等疫情防控举措,缓解基层压力。他认为,3月以来国内疫情多点散发,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收入端持续受到明显冲击、支出端靠前发力稳经济,同时核酸检测、疫苗接种等抗疫支出进一步增加,导致财政紧平衡态势加剧。在当前形势下,新一轮增量政策或需要进一步扩大财政支出。而作为用途明确、发行相对灵活的政策工具,特别国债重出江湖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正在上升。对基建投资能否在下半年保持增长后劲的担忧也是专家提议以特别国债等方式进行财政扩容的原因之一。华泰证券研究所副所长张继强就指出,一季度政府性基金收入同比下降25.6%,距离全年0.6%的预算增长目标已出现接近5000亿元缺口。他认为,下半年保基建后劲需要地产放松和财政扩容。根据政治局会议要求,后续财政扩容的概率较高,发行特别国债或增加赤字既有合理性,也有可行性。“若经济形势需要,作为拓展财政政策空间的一项特殊手段,增发特别国债并非不可能。”中国政法大学财税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向证券时报记者指出,特别国债需要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在做好预算调整预案的前提下,今年具备国务院请提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增发特别国债的机会。中泰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周岳还指出,为满足特定的支出目的,我国政府和政策性银行曾在常规国债和地方债以外,发行过特别类型的债券,如长期建设国债、特别国债和专项建设债。他表示,相比于直接提高预算赤字率,发行特别国债的方式更加灵活,在当前疫情反复的背景下操作性可能更强。另外,考虑到政策性银行发债不计入财政赤字,也不排除政策性银行进一步发行主题债券的可能。从过往经历来看,我国分别在1998年、2007年、2020年发行特别国债,分别用于补充四大行资本金,以提高金融危机下的风险应对处置能力;注册成立中投公司,提升我国外汇的投资管理能力;用于地方公共卫生等基建和抗疫相关支出以应对疫情冲击。虽然发行特别国债的用途、形式各有不同,但都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举措。仅从发行特别国债的积极作用来看,特别国债具有专款专用、用途灵活、不列入财政赤字等特点,能为财政有效开源增支。但不少专家向记者强调,当前经济形势难言“特别时期”,对于后续的经济运行走势也不应过度担忧,财政既有政策工具,又留有政策空间,发行特别国债的可能性依然较小。财信研究院副院长伍超明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虽然遭遇了国内疫情和俄乌冲突双重冲击,但经济运行总体实现平稳开局,且经济下行压力最大的阶段正在过去,特殊时期的属性不强。应当看到,当前我国财政、货币政策空间较为充裕,政策工具种类也较多,有能力对冲经济下行压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选择发行特别国债,反而会对市场预期尤其是财政债务风险带来扰动。从全年财政政策空间看,虽然今年预算赤字率按2.8%安排,且3.65万亿新增专项债规模并未进一步扩容。但华创证券研究所所长助理、首席宏观分析师张瑜分析,若计入特定机构上缴以及去年超收结余的资金量,今年的实际财政力度可以按照3.8%的赤字率去理解,新增专项债还可叠加去年结转的约1.5万亿专项债,预计在今年形成超5万亿的实际支出,足以对冲土地市场下行。即使专项债在政策要求下将在二季度发行再提速,但将全年额度全部发完也难以实现。伍超明对记者表示,预计今年二季度专项债将完成全年额度的七成以上,三季度剩余额度将全部发完,意味着专项债资金将留有一定规模在下半年使用并见效。南开大学经济学院财政学系教授郭玉清对记者表示,即使专项债在下半年基本发完,财政仍存政策冗余度。他认为,下半年财政政策的冗余度应体现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更好结合上,并做到东、西部地区有所差异。比如,对于东部地区,可以大力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主要通过价格信号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对于西部地区,应发挥数据平台和绿色能源开发利用的外溢性,通过国债和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提供资金支持这类基础设施适度超前建设。面对地方财政收支平衡压力,财政部也在持续加紧推进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落地落实。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在近期透露,中央财政专门安排支持基层落实减税降费和重点民生等转移支付1.2万亿元,其中列入2022年预算的8000亿元已全部下达地方,并同步加大库款调拨力度。他强调,目前来看,地方库款余额充足,能够有效保障退税减税降费政策落实。郭玉清表示,接下来财政需要保持战略定力,继续实施减税降费的普惠性政策,扩大增值税留抵退税、制造业企业研发加计扣除的政策覆盖面,通过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实现稳外贸、稳投资。 来源:证券时报 |
|
2022-05-13 |
财税金融齐发力 政策“组合拳”有力稳经济促发展 | |
4月12日,位于河北省廊坊市的北方天宇机电技术有限公司在受疫情影响停产一个月后复工复产,廊坊市广阳区税务局的工作人员及时送政策上门,详细讲解制造业税费缓缴政策,指导企业财务人员进行缓缴申报,大大缓解了企业因疫情停产带来的资金压力。这也是政策红利为市场主体纾困解难的一个缩影。今年,面对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的国际环境,为应对国内经济新的下行压力,我国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其中,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的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成为我国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关键性举措。为确保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落实落地,财政部、税务总局、人民银行成立三部门会商机制。三部门采取有力措施,合力推动政策加速落地,确保政策落实落细、落准落稳。5月10日,三部门联合举行留抵退税新闻发布会,介绍政策落实有关情况。据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王道树介绍,今年4月1日至30日,全国已有8015亿元增值税留抵退税款退到145.2万户纳税人账户上,再加上一季度继续实施的此前出台的留抵退税老政策退税1233亿元,1至4月共有9248亿元退税款退到纳税人账户上,助企纾困的政策效应已经开始显现。“相对于减税和增加政府投资,留抵退税政策效果更直接、更及时,有助于提升企业发展信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消费投资,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发布会上,财政部税政司司长贾荣鄂表示。今年实施的留抵退税政策安排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显著特点:一是优先安排小微企业,加大小微企业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力度,2022年留抵退税政策设计将小微企业作为重点和优先安排对象,对所有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放宽增量留抵退税条件,将增量留抵税额退还比例由60%提高到100%,并一次性退还存量留抵税额,同时,在退税进度上优先安排小微企业;二是重点支持制造业等行业,全面解决制造业等行业留抵税额问题,2022年将先进制造业按月全额退还增量留抵税额政策范围,扩大到全部制造业,以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行业,全面解决六个重点行业的留抵税额问题;三是加快退税工作进度,让企业更早受益。在深圳,一家专业从事体外诊断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于近日收到了留抵退税“红包”。公司副总经理丁晨柳表示,对生物医药企业来说,研发就是生命,持续推出新产品,会带给企业强劲的竞争力。研发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国家新一轮留抵退税新政策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这一笔退税款数额较大,增加了企业的现金流,减少了企业的流动资金压力,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制造业上下游关联度高,对服务业和就业的带动能力强,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和基础,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和重点。在市场主体资金紧张的时候,留抵退税这一场“及时雨”,直接给企业增加现金流,极大地增强了小微企业、制造业的发展信心和底气。税务总局货物和劳务税司司长谢文在发布会上介绍,4月份,已有8015亿元退税款退到145.2万户纳税人账户上。其中,小微企业是受益主体,已获得退税的纳税人中,小微企业共139.5万户,占比96.1%,共计退税4189亿元,占比52.3%。享受存量和增量留抵退税的“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科研和技术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六个行业受益明显,共52.2万户纳税人获得退税3927亿元。值得注意的是,为高效推进留抵退税政策落实,财政部、税务总局、人民银行建立落实留抵退税政策三部门会商机制,加强退税工作分析研判,研究推动解决退税工作遇到的重大问题。在此基础上,三部门联合印发通知,要求各地结合实际,建立健全由政府负责同志牵头,财政、税务、人民银行等部门参加的会商工作机制,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实现信息共享,形成工作合力,切实做好留抵退税资金保障,加快留抵退税政策实施进度,落实为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纾困举措,促进政策红利直达快享。财政部预算司司长王建凡在发布会上表示,为了支持增值税留抵退税,财政部通过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近年结存利润,安排支持基层落实减税降费和重点民生等转移支付1.2万亿元,包括新出台留抵退税政策专项资金6200亿元、其他退税减税降费专项资金3000亿元、补充县区财力专项资金2800亿元。中央财政将专项资金纳入直达资金范围,实行单独调拨。其中,列入2022年预算的8000亿元转移支付资金已分别于3月21日、4月14日分批下达。为保障财政支出强度,支持税务部门加快办理留抵退税,人民银行靠前发力,根据退税进度,加快向中央财政上缴利润的节奏。发布会上,据人民银行国库局局长董化杰介绍,2022年以来,已累计上缴结存利润8000亿元,全年上缴利润将超1.1万亿元,为退税资金保障打下坚实基础,直接增强财政可用财力,进一步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同时,已上缴结存利润8000亿元相当于降准0.4个百分点,与其他货币政策操作相互配合,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在优化退税服务方面,税务总局纳税服务司司长韩国荣表示,为落实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新部署,税务总局分三批推出121条便民办税缴费措施,形成了2022年“我为纳税人缴费人办实事暨便民办税春风行动2.0版”(以下简称“春风行动2.0版”)。作为税务部门的便民利企服务品牌,“春风行动2.0版”在服务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落实方面切实做到了宣传辅导有精度、优化体验有温度、便利享受有速度。来源:新浪财经 |
|
2022-05-11 |
财税打开政策“工具箱”,让真金白银直接惠企 —— 为企业破浪前行减负“加油” | |
加大留抵退税、减征“六税两费”、提供信贷支持……梳理发现,今年出台的财税扶持政策多达数十条,并且条条都有“含金量”。记者节选了6类覆盖面广的财税政策,从“原文、解读、申报、感受”四个维度打包发出“政策直通车”。1、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暂免征收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原文】 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住宿餐饮、文体娱乐、交通运输、旅游、零售、仓储等行业纳税人和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暂免征收2022年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解读】 苏州市税务局财产和行为税科科长高怡表示,此次政策靶向更准、流程更优:一是受惠群体更加广泛。在对纳税确有困难的住宿餐饮、文体娱乐、交通运输、旅游等行业纳税人给予减免优惠的基础上,将零售、仓储两个行业纳入减免范围;二是政策兑现更加便利。对符合条件的纳税人采用实时核准方式,实现纳税人“申请即享受”。2、加大小微企业、制造业等行业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政策力度【政策原文】 加大小微企业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政策力度,将先进制造业按月全额退还增值税增量留抵税额政策范围扩大至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含个体工商户),并一次性退还小微企业存量留抵税额。加大“制造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下称制造业等行业)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政策力度,将先进制造业按月全额退还增值税增量留抵税额政策范围扩大至符合条件的制造业等行业企业(含个体工商户),并一次性退还制造业等行业企业存量留抵税额。【政策解读】 南京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税务局税政一科科长杨江涛介绍,与往年留抵退税政策相比,今年新政范围更广、层次更深、力度更大,既全面覆盖小微企业,又重点突出制造业等六大行业。在扩大增量全额退税的基础上,还首次涉及存量留抵税额。3、为中小微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提供信贷支持【政策原文】 省普惠金融发展风险补偿基金项下小微贷、苏科贷、苏信贷、苏农贷、苏服贷等产品为我省中小微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提供低门槛、低成本、高效率的信贷支持。【政策解读】 省财政厅金融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为缓解小微、科技、“三农”等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省财政设立省普惠金融发展风险补偿基金,发挥贷款风险分担补偿机制作用,引导合作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三农”主体的信贷投放力度,降低融资门槛和融资成本,重点支持首贷、信用贷。4、公共交通运输服务免征增值税【政策原文】 自2022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对纳税人提供公共交通运输服务取得的收入,免征增值税。公共交通运输服务的具体范围,按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有关事项的规定》(财税〔2016〕36号印发)执行。在本公告发布之前已征收入库的按上述规定应予免征的增值税税款,可抵减纳税人以后月份应缴纳的增值税税款或者办理税款退库。已向购买方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应将专用发票追回后方可办理免税。【政策解读】 “政策明确,公共交通运输服务自2022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免征增值税。”宜兴市税务局税政股股长徐晓勋介绍,不仅是公交客运,轮客渡、地铁、城市轻轨、出租车、长途客运、班车等公共交通运输服务也都被纳入免征范围。同时,对在政策发布之前已缴纳的上述增值税,纳税人也可以选择抵减以后月份应缴纳的增值税税款或者办理税款退库。5、对部分受疫情影响的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免租金【政策原文】 2022年被列为疫情中高风险的地区,对承租国有企业(包括全资、控股和实际控制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房屋的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免6个月租金,其他地区减免3个月。【政策解读】 徐州市睢宁县财政局局长秦飞表示,该政策适用范围为:承租国有企业,包括全资、控股和实际控制企业,以及行政事业单位国有房屋的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其中小微企业依据工信部等四部委联合发布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予以确定;个体工商户依据《个体工商户条例》(国务院令第666号)进行认定。“相关企业可自主申报,向房屋出租企业或行政事业单位提出申请,核准后享受政策。需提供的办理材料包括:租金减免申请书、租赁合同、法人代表(个体工商户)身份证明以及营业执照。”6、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政策原文】 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研发活动中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自2022年1月1日起,再按照实际发生额的100%在税前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自2022年1月1日起,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200%在税前摊销。【政策解读】 “近年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比例不断提高,就在上个月,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由75%提高至100%。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实施,相当于国家为企业符合条件的研发活动给予资金支持。”南京市浦口区税务局税政一科负责人袁永梁提醒,要想用好该政策,相关企业既要关注共性的扣除问题,比如留存资料不完备等,又要结合自身行业特色,解决好个性扣除问题,比如研发活动厘不清等,从而准确、全面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企业感受】 “航天晨光致力于成为国内一流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多类产品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我们计划将智能制造产业作为未来5至10年的重点发展方向,现阶段发展路上却碰到了‘绊脚石’。”4月25日,记者来到位于南京市江宁区的航天晨光股份有限公司总部,公司党委书记文树梁打开了话匣子:受疫情影响,这段时间企业配套产品原材料进不来,依靠库存将产品生产出来却运不出去。特别是公司旗下的上海分公司,目前处于停工停产状态,企业生存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我们还面临‘两头挤压’的困境,一头是市场竞争大、融资需求大,另一头是采购资金付款压力大。”公司财务负责人邓泽刚补充说。“好在我们搭上了留抵退税政策直通车,今年以来,公司合计收到留抵退税超过4000万元。”邓泽刚坦言,作为财务人员,对新政策敏感度高,但不一定能够全面准确理解政策内涵。“在江宁区税务部门税政专家团队专业、贴心、细致的针对性服务辅导下,我们当天提交退税申请,第二天所退税款就到账,切切实实感受了一把‘退税速度’。” 来源:中国江苏网 |
|
2022-05-09 |
河南“一揽子”财税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 |
河南省财政厅日前会同省税务局联合印发《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若干财税政策》,从支持提质增效、打造“专精特新”企业、鼓励科技创新、推进减税降费、加强融资支持、支持创新创业、降低用工成本、支持招才引智、扩大市场需求、优化发展环境10个方面,提出“一揽子”50条财税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进一步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统筹利用河南省制造业、金融业、外经贸、创新引导等专项资金,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带动作用,落实各项助企惠企政策,聚力支持中小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提质增效,增强中小企业发展活力。——支持打造“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有效期内,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按照不超过设备、软件实际投资的30%给予后补助。支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安排专门资金对省级以上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根据考核结果给予奖励。鼓励开发“专精特新贷”等针对性信贷产品,加强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降低企业经营成本。通过税费减免、创业补贴、职业培训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就业补贴、降低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费等方式,着力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持续巩固省定涉企行政事业性“零收费”成果,充分释放政策红利,助力企业轻装上阵。——强化融资支持。落实政府采购合同融资、小微企业应急周转资金池、省级融资担保代偿补偿资金池、贷款保证保险、“稳外贸”财政金融支持政策5个支持市场主体发展的实施方案,进一步放大财政资金杠杆效应。加大财政出资和社会资本募集力度,推动省中小企业发展基金规模达到100亿元。用好总规模1500亿元的新兴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和总规模150亿元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以及其他18支政府投资基金,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加大对中小企业投资力度。——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用好企业研发后补助、高新企业认定奖补、重大科技专项奖励、“揭榜挂帅”项目资金支持政策,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中小企业集聚,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动力。——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做好政府采购服务,预留专门面向中小企业的采购份额。支持外贸中小企业参加会展,开拓国际市场项目。会同有关部门抓好对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款项支付工作,减轻企业负担。借助“万人助万企”活动以及民营企业诉求响应智慧平台,多渠道听取企业意见建议,精准了解企业需求,及时回应企业诉求。 来源:中国财经报 |
|
2022-05-09 |
设立省级重点产业投资基金 云南制定并实施一系列产业强省财税政策 | |
原标题:【云发布】设立省级重点产业投资基金 云南制定并实施一系列产业强省财税政策从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的云南省财政改革发展专题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产业兴才能云南兴,产业强才能云南强,省财政制定并实施一系列产业强省的财税政策,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强省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使产业强省在云南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凸显云南特色。第一,建立财政支持产业发展的多元化长效资金投入机制。一是设立省级重点产业投资基金,通过股权投资的方式支持各州市聚焦重点产业,加大对产业发展的支持。二是依法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特精新专”中小企业和“小巨人”企业的成长,积极培育市场主体。三是充分用好各项财政专项资金,包括工业信息化资金和其他资金,聚焦云南打造“三张牌”。四是充分应用好财政贴息、担保、风险补偿,依法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加强财政与金融的协同。通过这些举措,形成既合理又有强度的财政投入机制。第二,加大对重点产业的支持力度。财政资金投入重点聚焦到云南省重点产业上,支持产业发展方面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要求,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一是聚焦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三张牌”,支持绿色铝、绿色硅等绿色制造业与绿色能源产业的有机融合。二是支持云南“绿色食品牌”,擦亮云南的品牌,使有机农产品、有机食品不仅在云南畅销、在全国畅销,还要走向世界。三是支持旅游业新业态、新形态,把旅游与文化、康养有机结合起来,真正使云南成为大家都向往的健康生活目的地。四是支持烟草、有色金属等传等统产业发展,并支持新型战略产业,促进云南产业发展有集群效应。集中一部分资金支持高质量产业园区建设,使产业向园区聚集。第三,加大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支持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区域的科技创新,特别是在绿色制造业、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以及传统优势方面,加大技术攻关的支持力度、科技研发的力度。2022年,在2021年增加科技研发投入的基础上,再增加安排科技研发投入,制定措施激励引导企业和社会各方面加大研发投入的力度,提高研发水平,形成政府与企业、社会共同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的良好氛围。通过科技创新、科技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使云南的优势产业、传统产业、支柱产业、新型战略产业和未来产业抢占制高点。 来源:云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
2022-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