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PPP项目相继开工 政策力挺民间投资参投基建 | |
作为稳投资、撬动社会资本的重要抓手,PPP项目正加快落地见效。近日,多地PPP项目相继开工。例如,11月2日,甬舟铁路(浙江宁波至舟山)全线开工,该铁路将创造世界最长海底高铁隧道、世界最大跨度的公铁合建桥梁等多项世界纪录。11月8日,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体育训练中心PPP项目开工,该项目估算总投资5.878亿元。巨丰投顾高级投资顾问李名金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随着财政资金、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资金、社会资金等到位,PPP项目抓紧开工建设将为稳住经济大盘提供重要支撑。今年以来,我国通过PPP模式形成了一批实物工作量。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管理库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新入库项目430个、投资额6935亿元。从地方看,11月8日,四川省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中心发布消息,四川省PPP中心持续加强指导服务,项目单位铆足干劲,以最大努力争取最好结果,推动项目加快落地见效。截至目前,四川省PPP项目库(财政部综合信息平台)管理库546个项目中,已开工项目440个,累计形成实物工程量5378亿元,较上年增加1179亿元。巨丰投顾高级投资顾问陈昱成表示,PPP聚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重点支持“两新一重”、绿色低碳、区域协调发展等领域,精准有效地服务国家一系列重大战略落地实施。值得一提的是,PPP模式得到政策面支持。10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第十次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电视电话会议重点任务分工方案》,明确提出将鼓励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等通过银团贷款、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方式,按照市场化原则加大对重要项目建设的中长期资金支持力度。11月7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加大力度支持民间投资发展的意见》提出,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规范发展、阳光运行,引导民间投资积极参与基础设施建设。“PPP作为政府与社会资本深入合作的特有模式,在解决各方风险顾虑、充分保障各方利益方面具有功能优势。推动PPP模式规范发展,有助于引导民间投资进一步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项目。”财政部专家库专家、360政企安全集团投资总监唐川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项目立项过程中要多听取民营企业、专业咨询机构的意见,根据“重运营”的既定政策做进一步优化。这样一来,能够吸引更多民间投资参与。在李名金看来,通过PPP模式引导民间投资积极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基建项目的整体质量,带动就业,扩大内需;另一方面有助于缓解地方政府短期财政压力,有助于政府投资发挥杠杆撬动作用。谈及如何利用PPP模式发力稳投资时,唐川表示,除在直接投资方面发挥作用外,在盘活存量资产方面,PPP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地方政府、地方国企的资金回款诉求。存量项目盘活后,入账资金极可能转为新增项目的投资款,进而形成“稳投资”的良性循环。同时,PPP项目充分发挥项目服务能力,产生良好的运营收益,也有利于参与项目投资的社会资本“再投资”。陈昱成建议,细化民间投资进入的领域、方式、比例、规模、地位及退出机制等内容,进一步保障其合法权益。 转自:证券日报 |
|
2022-11-14 |
中国电商在多方面居世界第一 | |
中国商务部副部长盛秋平1日称,中国电商在多方面居世界第一,今后将持续深化丝路电商合作,推动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进程。盛秋平在当天举行的2022中国电子商务大会上表示,尽管受到疫情等不利因素影响,中国电商仍然展现出极强韧性。去年中国电商交易额达42.3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19.6%;网上零售额达13.09万亿元,同比增速达14.1%。中国电商在网上零售额、网购人数、移动搜索规模等方面居世界第一,成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内容。盛秋平称,当前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成为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点。中国将持续深化丝路电商合作,推动加入DEPA进程,积极参与多双边区域经济合作,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目前,中国加入DEPA工作组已正式成立,官方计划下一步与DEPA成员开展实质性谈判。他表示,今后中国将更好发挥平台企业资源整合和配置的突出优势,引导市场主体加大新技术研发投入,逐步实现发展模式从资本和需求拉动向技术和业态创新驱动转变,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塑造商务领域数字化发展的新优势。盛秋平称,中国还将积极推动电子商务政策法规标准和诚信体系建设,丰富公共服务产品和内容,顺应消费升级的趋势,推进商业基础设施服务和管理数字化、智能化改造。 转自:中新网 |
|
2022-09-08 |
2012年以来我国新材料产业总产值年复合增长率超20% | |
工业和信息化部2日举行举行“新时代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主题是“推动原材料工业高质量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副司长邢涛表示,我国新材料产业在创新能力、产业规模、集聚效应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一是产业规模迅速扩大。2012年以来,新材料产业总产值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0%,在原材料工业占比达15%,形成了全球门类最齐全、规模第一的材料产业体系。二是企业实力不断壮大。培育形成以材料为特色的单项冠军企业196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98家。三是关键材料实现突破。自主研发的一批新材料有力保障了航空航天、信息通信等重大装备重大工程。如,复合材料主结构件应用于“天和号”空间站核心舱;铝合金厚板等应用于C919大飞机;超纯净、超均匀集成电路材料取得突破;0.015毫米“手撕钢”实现世界首创。四是集聚效应持续增强。形成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聚集区,新材料领域培育了4个先进制造业集群、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19个创新型产业集群、96个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转自:中国新闻网 |
|
2022-09-08 |
提升就业服务水平 促进人岗匹配——一系列举措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 |
提升就业服务水平,促进人岗匹配——多措并举 牵线搭桥近期,不少地方着力提升就业服务水平。从实施百万见习岗位募集计划,到启动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服务攻坚行动、集中对未就业毕业生进行就业帮扶……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举措正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8月11日,辽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主办的辽宁省“精准服务促就业 暖心援助惠民生”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服务攻坚季行动暨就业援助“暖心活动”在铁岭市启动。记者了解到,此次行动将整合聚集各项服务资源手段,为困难家庭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送服务。近一段时间,不少地方多措并举,提升就业服务水平,帮助高校毕业生等提升就业能力,为青年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机会。线上线下拓渠道“我们的设计岗主要是根据客户需求,进行制图、打样、调色等工作。应届毕业生只要会使用制图软件,就会有专业的设计师进行手把手的指导……”6月28日下午,在湖北省孝感市“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会”上,孝感市一家食品包装有限公司的企业代表许月明正在镜头前为公司“直播带岗”。另一端,家住孝感市孝昌县的大学毕业生余超兰紧盯手机屏幕,认真听许月明的介绍。余超兰今年22岁,刚从长江大学工业设计专业本科毕业,对于找工作颇感焦虑。这场网络招聘会上,许月明的介绍引起了她的兴趣。余超兰向直播间介绍的公司投递了简历。经过面试,她成功入职。“公司是厦门一家上市公司的子公司,不仅包吃住,发展空间也不错。”余超兰笑着说。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有关负责人介绍,湖北持续举办高校毕业生联合招聘、“湖北百校联动”、“百日千万网络招聘”等活动,组织线上线下专项招聘服务。鼓励用人单位通过线上宣讲、远程面试、网上签约招聘,想方设法促进供需匹配。截至7月底,全省新增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25.4万人。据介绍,湖北省就业工作领导小组6月印发通知,提出了优化招聘服务、实施阶段性措施、扩大就业见习规模等17条措施,帮助更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22届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生牛艳芸,在今年的春招中成功入职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能顺利就业,牛艳芸认为得益于学校就业信息网的有力支持,“疫情影响了线下招聘,但我们可以在网上以视频方式参与线上招聘,签约也是全流程线上办理。”东北大学学生指导服务中心就业事务部主任田冠仁说:“东北大学每年可召开1000多场线下招聘会,今年虽受疫情影响,但仍将尽力举行线上线下招聘会1500余场,努力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辽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举办了“直播带岗”暨“百校千企”人才对接线上招聘活动周等活动,在“辽宁省大学生智慧就业创业平台”等推送用人单位二维码,方便毕业生“空中”选岗。应时而动强举措“刚回来不久,就遇到了疫情。多亏了省里的好政策,才找到现在这份工作。”回想起两年前的经历,湖北省黄石市的章毅仍觉得庆幸。2019年底,章毅从山西省长治学院外语系本科毕业后考研失利,回到黄石找工作。没过多久,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章毅的就业受到影响。2020年3月,湖北省印发《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力以赴做好稳就业工作的若干措施》,明确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可根据本人意愿,将户口、档案在学校保留两年,或转入生源地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并以应届毕业生身份参加用人单位考试、录用,落实工作单位后参照应届毕业生办理相关手续。得知这一政策,章毅喜出望外。2020年10月,她通过一场线下招聘会成功入职一家人力资源公司。面对疫情带来的影响,湖北及时推出阶段性帮扶措施,为高校毕业生解决后顾之忧。除了保留应届生身份等,湖北还明确企业招用应届高校毕业生和离校两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并参加失业保险的,可按每人不超过1000元的标准发放一次性扩岗补助。受疫情影响严重地区,在2022年12月31日前可实施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先上岗、再考证”等措施。辽宁省从扩大市场化就业规模、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提升就业能力、精简优化求职手续等6个方面出台27条具体措施,努力化解疫情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带来的影响。同时,辽宁采取措施缓解大学生焦虑和紧张情绪,开展一系列就业指导活动。截至目前,辽宁省共开展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活动900余场,提供就业指导、创业服务、职业培训7.2万人次,参与毕业生超过30万人次。访企拓岗促帮扶正值新一批员工入职,在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的中国化学工程第十六建设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员工张琬昕十分忙碌,“今年公司招了276名大学生,我负责帮助他们办理相关手续等多项工作。”张琬昕工作起来得心应手,但其实她自己也是一个多月前才入职的新人。张琬昕是武汉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2020届本科毕业生,因为疫情,错过了当年的春季招聘。张琬昕告诉记者,如今自己能顺利找到工作,并较快地上手、参与到日常业务中,“要归功于两个多月的见习经历”。今年4月,张琬昕了解到,中国化学工程第十六建设有限公司是宜昌市人社部门认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示范基地,离校两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或16—24岁失业青年,可申请参加就业见习。通过申请和面试,张琬昕成为公司人力资源部的一名见习生。上岗后,公司还让骨干管理人员与见习生签订“一对一”师徒协议,帮助见习人员尽快了解适应工作。见习期满,由于表现出色,张琬昕被公司留用,成为正式员工。据介绍,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湖北持续扩大就业见习规模,启动实施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政府投资项目、科研项目等设立见习岗位,2022年募集就业见习岗位不少于3万个。将16—24岁失业青年纳入就业见习范围,按规定给予就业见习补贴和留用奖补。宜昌市人社部门积极搭建企业与高校间的人才供需交流平台,鼓励重点企业申报就业见习基地,持续挖掘企业优质见习岗位。辽宁省也积极拓展就业和见习岗位,全省持续推进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行动,截至7月15日,辽宁102所高校书记校长通过线上或线下的方式走访了5000余家企业,新建校企合作实习实践基地200余个。 转自:人民日报 |
|
2022-08-18 |
稳岗拓岗再加力 就业服务不断线——多地多部门护航高校毕业生就业 | |
持续开展大规模招聘,拓宽就业渠道;深度挖潜岗位供给,促进就业扩容;强化就业创业培训,提升就业能力……记者采访获悉,近段时间,多地多部门加力护航毕业生就业,千方百计拓展就业空间。拓渠道挖潜力湖南省国资委在中智招聘网、国聘平台近日集中发布招聘信息。对于今年尚未落实去向的高校毕业生来说,可谓是一场“及时雨”。据湖南省国资委党委副书记、副主任杨晓喻介绍,目前,湖南省属监管企业已招聘2022届应届毕业生3000余人,与去年持平。此轮夏季招聘将为2022届高校毕业生新增3158个就业岗位。新增岗位后,就业岗位数将较去年实现翻倍。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预计达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成为稳就业的重中之重。从部委到地方多措并举、加力护航高校毕业生就业。开展大规模招聘,拓宽就业渠道——人社部高频举办百日千万网络招聘、大中城市联合招聘等系列线上线下招聘活动。日前,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校毕业生网络招聘会组织575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内企业,发布约2200个职位和约16.4万个岗位需求。政策性岗位招聘加速推进,今年“特岗计划”招聘6.7万人,“西部计划”招聘2万人,“三支一扶”计划招聘3.4万人。城乡基层就业广开门路,截至目前,全国共发布城市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岗位数量8.2万个,全部面向高校毕业生开放,其中2.5万个岗位专门招聘高校毕业生。“真金白银”援企稳岗,鼓励吸纳就业——相关部门对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中小微企业给予社保补贴、税费减免、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同时,加快推进高校毕业生一次性扩岗补助政策落实。深度挖潜岗位供给,促进就业扩容——国资委要求今年国资国企招收高校毕业生人数要在去年基础上有更大的增幅。各中央企业、地方国资委要进一步挖掘岗位潜力,把当前用人所需与超前储备人才结合起来,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教育部组织开展万企进校园活动,要求全国高校“一把手”带头访企拓岗,为毕业生挖掘更多岗位资源。在地方,湖南省国资委要求企业深入开发科研助理岗位,带头吸纳高校毕业生。江苏建立民营企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归集机制,挖掘“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新型制造业企业、互联网企业、服务外包等民营企业岗位资源不少于20万个。提能力强帮扶近日,曲阜师范大学应届毕业生刘慧东顺利入职山东国瓷功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刘慧东说,她宝贵的就业机会得益于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展的岗位实训。几个月前,刘慧东进入该公司进行岗位实训。由于实训表现出色,她搭上了毕业即就业的“直通车”。为帮助高校毕业生等青年提升就业能力,人社部、教育部等10部门启动“百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全年将募集不少于100万个就业见习岗位。加大未就业毕业生就业支持力度,“一人一策”提供不断线帮扶服务。人社部就业促进司司长张莹近日表示,全面启动未就业毕业生服务攻坚行动,落实未就业毕业生普遍联系、实名服务,对困难毕业生开展结对帮扶,提供“一人一档”“一生一策”专项服务。对有就业意愿的未就业毕业生,免费提供1次职业指导、3次岗位推荐、1次职业培训或就业见习机会;对有创业意愿的未就业毕业生,免费提供创业培训、项目推介、咨询辅导、跟踪扶持等创业服务……湖南、江苏等多地打出就业创业帮扶组合拳。湖南师范大学2022届本科毕业生、A类建档立卡生刘同学,近日成功入职某校教师岗位。据了解,湖南师范大学强化跟踪服务,对困难学生群体开展职业技能、就业创业培训,给予就业求职专项补贴,并优先推荐岗位,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成功率。张莹表示,下一步将围绕服务高校毕业生的高频事项,实施就业创业一件事“打包办”,分类推出基层就业、企业吸纳、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培训见习等政策礼包,集中兑现税收减免、创业担保贷款、资金补贴等政策,确保高校毕业生能够及时足额享受到政策红利。就业趋稳向好“从中央到地方促就业举措提质加力,企业和高校也努力打通供需渠道,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毕业生稳定就业。”复旦大学全球科创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姚凯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不过,他也指出,短期内就业难与招聘难并存。对此,一方面要搭建大学生就业云平台,线上线下共同发力拓宽就业渠道,促进供需高效匹配。另一方面,为困难毕业生提供更精准的就业指导、技能培训、创业就业补贴等帮扶举措。从中长期来看,随着新产业不断涌现,一些新的职业需求应运而生,但是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新的人才需求。姚凯认为,应加快培育新兴交叉学科专业,深化产学研融合,组织新兴产业职业技能培训、实训等活动,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以适应和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岗位需求。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中国就业研究所研究员毛宇飞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就业侧重于强调个人能力与企业岗位需求的匹配,创业侧重于对市场变化的敏感度和各类资源的整合能力。对于有就业意愿的学生,要大力倡导校企合作,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对于有创业意愿的学生,要强化创业能力系统性,将灵活就业、自主创业、新就业形态等内容纳入现有的知识体系。专家认为,我国经济保持持续恢复、企稳回升态势,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带动就业效应明显,就业有望提质扩容。多地多部门深挖岗位资源,做实做细就业指导服务,也将进一步缓解就业压力。“高校毕业生属于较高人力资本群体,有着较好的就业韧性,加之就业预期朝向更理性的方向调整,总体来看就业形势将趋稳向好。”毛宇飞说。来源:经济参考报 |
|
2022-08-15 |
央行: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支持 | |
从中国人民银行了解到,下半年人民银行将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支持,保持金融市场总体稳定,巩固经济回升向好趋势,抓好政策措施落实,着力稳就业、稳物价,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人民银行当日召开的2022年下半年工作会议提出,今年以来,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进一步加大,稳经济大盘重点领域得到有效金融支持。1月至6月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降至有统计以来新低。6月末,广义货币(M2)、社会融资规模、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速均超过10%,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加大。谈及下半年重点工作部署,会议指出,保持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实体经济的贷款投放,保持贷款持续平稳增长。引导实际贷款利率稳中有降。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重点发力支持基础设施领域建设。加大金融支持民营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力度。会议提出,人民银行将落实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监管要求,出台系统重要性保险公司评估办法。把好金融控股公司市场准入关,对金融控股公司开展全方位监管。加快推动柜台债券市场发展,稳步推进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工作。支持境外主体发行“熊猫债”,稳步推动“互换通”启动工作。有序扩大数字人民币试点。此外,会议指出,稳妥化解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化解中小银行风险。因城施策实施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保持房地产信贷、债券等融资渠道稳定,加快探索房地产新发展模式。督促平台企业全面完成整改,实施规范、透明、可预期的常态化监管,发挥好平台经济创造就业和促进消费的作用。来源:新华网 |
|
2022-08-02 |
覆盖国民经济四十个大类、建设速度超出预期——5G应用加速走深向实 | |
工信部日前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5G基站已累计开通185.4万个,其中二季度新增基站近30万个,实现“县县通5G、村村通宽带”。同时,融合应用赋能提速,5G和千兆光网融合应用加速向工业、医疗、教育、交通等领域推广落地,5G应用案例数超过2万个。当前,我国5G已进入规模化应用发展关键期。5G网络覆盖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应用不断走深向实,在稳投资、强产业、促消费、助升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个人应用带来全新体验工信部正式发放5G商用牌照已满3年,在适度超前原则下,5G网络建设速度超出预期。5G商用以来,个人应用在用户规模、新型终端、新型应用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在用户规模方面,截至5月末,我国5G移动电话用户达4.28亿户,比上年末净增7334万户,占移动电话用户的25.8%,占比较上年末提高4.2个百分点。5G流量占移动流量比重达到27.2%,较去年同期增长19.1个百分点。在应用终端方面,当前获入网许可的5G设备终端数达868款,较上年末净增196款。其中,5G手机终端601款,较上年末净增110款。在应用场景方面,5G在个人用户端应用已覆盖超高清视频、娱乐游戏、体育赛事、居住服务、购物等多个重点领域,虚拟数字人、5G消息、5G新通话、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等个人应用迅速发展,给消费者带来了全新体验。5G大带宽、低时延、广连接等特性与超高清视频、AR/VR、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融合,围绕视、听、看、玩等消费领域将催生大量创新应用场景,市场前景广阔。不过,目前5G在个人用户端应用整体上仍处于探索孕育阶段,主要基于当前主流智能终端、APP等进行优化和服务升级,提升用户体验,仍面临着现象级应用尚未突破、产业基础有待提升、生态环境仍需优化等问题。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王志勤认为,个人用户端是5G发展基本盘。应鼓励运营企业、设备厂商、互联网企业、投融资机构等产业链上下游深度合作,联合开展技术、产业、标准、应用等各方面工作,打造良好5G个人应用创新生态。行业应用多点落地开花近日,记者在北京玉渊潭公园用手机扫描中国电信北京公司上线的“5G+AR游览体验场景”后,立即在屏幕上看到布满荷叶的湖面上浮现出一片缤纷摇曳的“樱花林”。尽管是炎炎夏日,通过“5G+AR”技术却能身临其境感受“樱白似雪,落樱缤纷”的春日盛景。行业应用一直是5G应用的关键和重点。近年来,工信部通过联合9部门印发《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年)》,联合卫生健康委、教育部、国家能源局等开展5G+医疗健康、5G+智慧教育试点示范,举办“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等系列举措,推动5G行业应用探索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应用范围从单点向多点落地开花,应用深度从生产外围向核心环节加速渗透。5G在行业端的应用已驶入快车道。王志勤介绍,据第四届“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统计,1.2万个参赛项目中已有接近半数项目实现“商业落地”和“解决方案可复制”。在钢铁、电力、矿山、港口、医疗等先导行业领域,智能挖掘与生产控制、机器视觉质检、无人智能巡检、现场辅助装配等应用场景开始实现解决方案复制。联想合肥产业基地的智能化PC整机生产线,经过5G技术加持,产线上160台设备和50台机械手全部通过5G技术接入生产管理系统,可根据不同订单需求进行灵活、快速换线,进而实现更加柔性、高效生产,其自动化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目前,5G融合应用已在工业、医疗、教育、交通等多个行业领域发挥赋能效应,覆盖国民经济40个大类。5G行业虚拟专网加快建设,由去年7月的1655个提升至6518个,增长近3倍,服务行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开拓应用新空间5G个人应用和行业应用相辅相成。个人应用是发展基本盘,随着我国5G网络进一步覆盖以及个人用户规模攀升,规模效应将逐渐显现,有利于降低产业成本,促进5G行业应用发展;行业应用则是5G应用发展新空间,高速率、大连接、低时延的特性,使得5G能够支持更为广泛的应用,成为促进经济社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的重要引擎。因此,在满足个人需求基础上,从5G开始,移动通信探索面向行业需求的应用空间,成为新的蓝海方向。“5G应用可以加强行业端和个人用户端协同发展。可考虑利用行业级应用不断促进5G+云AR/VR头显、5G+4K摄像机、5G全景VR相机等智能产品的成熟,积极在文旅、商圈、媒体、电竞等行业领域推进行业端到个人用户端业务的发展。”王志勤说。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理事长闻库表示,5G的持续演进以及在应用上的融合创新,为各行各业的革命性变化带来了更多可能。同时,无论是个人用户端应用还是行业数字化业务,都对5G的网络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进一步的需求。“十四五”时期是我国5G规模化应用的关键期。记者了解到,在统筹推动个人和行业应用发展方面,工信部将夯实基础,提升应用支撑能力。坚持以建促用、建用并举原则,面向个人和行业用户需求,提升网络供给能力。加快端到端网络切片、边缘计算等关键技术研发,提升5G技术支撑能力。积极丰富应用产品体系,鼓励企业推进基于5G的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产品、超高清视频终端等大众消费产品普及,加快基于5G模组的高清摄像头、工业级路由器/网关、车载联网设备等各类行业终端研发和迭代升级。面向行业应用领域,将重点聚焦有规模化发展空间的工业制造、医疗、矿山、港口、电力等关键行业,以重点行业、重点场景为突破口,通过强化政策牵引、发布场景指南、打造应用标杆等方式,探索一批、成熟一批、推广一批。面向个人应用领域,充分调动社会积极性,围绕5G新终端、新内容等激发企业创新活力,积极推动5G在大型赛事活动、文娱、居住、健康养老等信息消费领域的发展。“我们将充分发挥‘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平台作用,面向行业应用端和个人应用端设置专题赛道,持续挖掘、培育、落地一批典型项目,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易推广的解决方案。鼓励产业各方加强合作,共同开展融合应用技术创新、集成创新和服务创新,构建5G融合应用大生态。”工信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副司长赵策说。来源:经济日报 |
|
2022-07-27 |
6月金融数据超预期!信贷结构改善明显 宽信用正加速形成 | |
7月11日,人民银行发布2022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新增人民币贷款13.68万亿元,同比多增9192亿元;其中,6月新增人民币贷款2.81万亿元,同比多增6867亿元。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1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3.2万亿元;其中,6月社融增量5.1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47万亿元。整体来看,上半年新增信贷、社融规模可观,6月份新增信贷、社融规模远超预期。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达258.15万亿元,同比增长11.4%,创下今年以来同比增速新高,也意味着M2连续3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速。专家指出,6月金融数据超出预期,信贷结构也呈现积极改善迹象,宽货币向宽信用加速传导。相信下阶段稳健的货币政策将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继续发挥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力度,全力支持实体经济。为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半年LPR报价或存在下调空间。信贷结构明显改善有效需求显著回升继5月实现回暖后,6月份新增信贷社融超预期回升,其中6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同比多增6867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同比多增1.47万亿元。今年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3.68万亿元,明显高于去年的12.76万亿元和前年的12.09万亿元;社融增量21万亿元,同比多增3.2万亿元。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6月新增信贷规模同比多增近7000亿元,表明在近期监管层反复要求“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的背景下,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的总量功能正在充分发挥。比总量数据表现更亮眼的是6月新增信贷结构的改善。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指出,6月住户贷款新增8482亿元,环比大幅多增5594亿元,同比小幅减少203亿元。在住户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均明显改善下,6月住户贷款新增额创下去年下半年以来新高。6月企业部门中长期贷款也得到大幅改善。温彬指出,6月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2.21万亿元,环比多增6816亿元,同比多增7525亿元,继续成为信贷增长的重要拉动力量。其中,企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大幅多增6130亿元,一举扭转5月同比负增态势。王青表示,整体来看,随着基建投资发力、楼市回暖,6月企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大幅多增,居民中长期贷款同比少增幅度明显收敛,贷款期限结构得到改善。6月份,社融增量同样实现超预期增长。数据显示,6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5.1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47万亿元。从分项看,人民币贷款和政府债券融资仍是6月社融增量的主要贡献项。数据显示,6月人民币贷款新增3.06万亿元,同比多增7409亿元;政府债券净融资1.62万亿元,同比多增8676亿元。值得注意的是,6月末狭义货币(M1)同比增长5.8%,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1.2个和0.3个百分点。光大证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张旭对此表示,M1增速的提高主要是由于企业活期存款的增长。当前企业获得了较前期更为充裕的流动性,形成了一些资金积蓄。而这部分资金可以较好地支持下阶段企业的投资、生产和经营。在温彬看来,随着各项稳增长一揽子政策落地实施,金融机构持续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信贷有效需求显著回升,信贷结构明显优化,6月金融数据整体超出市场预期,预示宏观经济继续复苏向好。货币政策将保持较强连续性今年以来,经济发展环境愈趋复杂,面对为应对国内疫情等诸多超预期因素冲击,央行持续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通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上缴结存利润,释放长期流动性。同时,两次引导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下行,及时推出多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积极为市场主体提供政策支持。数据显示,6月末,M2、社会融资规模存量、贷款余额同比增速均保持在10%以上。尤其是进入二季度后,4~6月的M2同比增速分达到10.5%、11.1%、11.4%,不断突破今年新高,反映出货币政策效能不断显现。“M2增速提高显示出金融支持实体力度的稳固,也体现出了前期货币政策的成效。”张旭表示,也应注意到,6月财政存款仍然减少了4367亿元,这体现出财政支出加快,财政部门为稳经济大盘所做的努力。接下来,经济运行所面临的挑战仍依然严峻,要实现全年发展目标还需在政策层面再加把劲。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货币政策将继续从总量上发力以支持经济复苏。同时,央行也会强调用好支持中小企业和绿色转型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近期召开的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二季度例会同样指出,要统筹抓好稳就业和稳物价,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强化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温彬表示,在稳就业、稳物价、稳增长等政策目标下,货币政策将继续发挥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力度,着力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发挥好助企纾困政策效应,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全力支持实体经济。他预计,在经济内生增长动能修复过程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商业银行与政策性银行也将加强联动,加大配套融资支持。王青认为,考虑到下半年经济修复过程整体上将较为温和,国内通胀形势稳定,货币政策将在稳增长方向上保持较强连续性,外部金融环境收紧不会动摇“以我为主”的政策基调。至少在三季度,信贷、社融和M2等金融总量增速都会延续上升势头或保持当前较快增长水平。另外,为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推动楼市尽快回暖,下半年LPR报价或存在下调空间。 转自:证券时报网 |
|
2022-07-12 |
百强房企上半年销售额同比下降48.6% | |
7月7日,由北京中指信息技术研究院主办,中国房地产指数系统、中国物业服务指数系统承办的“中房指数2022房地产市场趋势报告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现场发布了《2022上半年中国房地产市场总结&下半年趋势展望》。中指院的数据显示,市场方面,2022年上半年,百城新建住宅与二手住宅价格累计均微幅上涨,涨幅分别为0.15%和0.17%,较2021年同期均大幅收窄。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二季度百城新建住宅与二手住宅价格各月环比涨跌幅均在0.05%以内,房价整体呈现企稳横盘态势。上半年百城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积同比下降超四成,三四线城市同比降幅最大。5月至6月,市场需求边际修复,热点城市房地产市场略有恢复,重点百城成交面积同比降幅持续收窄,5月环比转增,6月环比继续增长。土地方面,受房地产交易市场活跃度不足、企业资金压力大等因素影响,政府供地力度放缓,上半年全国300城住宅用地供求规模均缩量明显,成交楼面价基本平稳,溢价率保持低位。企业方面,上半年9家房企销售额超千亿元,房企倾向布局热点二线城市。房地产企业方面,2022年1月至6月,百强房企累计销售额均值为356.4亿元,同比下降48.6%,较上月收窄2.1个百分点;其中,销售额超千亿元的房企有9家,较去年同期减少10家;超百亿元的房企有85家,较去年同期减少47家。业绩目标方面,2022年上半年,15家代表房企目标完成率均值为32.0%,明显低于去年同期的50.5%。拿地方面,2022年1月至6月,TOP100企业拿地总额6594.7亿元,拿地规模同比下降60.0%,降幅比上月收窄4.7个百分点。整体来看,2022年以来,中央及地方房地产供求两端政策虽然持续调整,但购房者置业预期不足,叠加外部因素影响,房地产市场仍延续低温态势。中指院分析指出,2022年以来,各地积极结合自身情况出台相关调控措施。上半年,全国已有超180个城市从降首付比例、加大引才力度、发放购房补贴和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等方面调整了房地产调控政策,需求端政策不断发力。热点一二线城市需求较为旺盛,因此政策调控优化较为谨慎;普通二线及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调整压力较大,政策调控频次较高,但市场对调控措施优化的敏感性弱,政策效果不明显。针对2022年下半年房地产市场趋势展望,该机构分析认为,本轮房地产市场下行过程中,政策在今年二季度改善力度加大,因此传导到市场销售端仍需时间;同时,考虑到当前房地产行业的外部环境已发生明显改变,市场恢复过程也将趋缓。从短期政策来看,在市场未明显好转前,各地政策发布频次或将维持高位,供需两端均有改善空间,一线城市以微调为主,二线和三四线城市政策放松力度继续加大。在此背景下,中指院预计,2022年全国房地产市场将呈现“销售规模高位回落,新开工面积明显下降,投资面临调整压力”的特点。需求端,乐观情形下,预计下半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小幅增长,带动全年销售面积同比降幅在7%左右;中性情形下,下半年商品房销售面积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全年同比降幅或超10%;悲观情形下,下半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仍小幅下降,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降幅或超13%。供应端,土地明显缩量预计将拖累新开工修复节奏,新开工面积难改下降趋势,悲观情形下,全年新开工面积同比降幅或超20%。下半年,商品房竣工逐渐修复,将进一步带动投资好转,但全年投资仍面临调整压力。悲观情形下,若交易市场修复不及预期,企业资金面压力未得到更好改善,企业投资端或仍面临调整压力。转自:经济参考网 |
|
2022-07-11 |
2.58万亿元税费红利到账 中小微企业受益多 | |
既有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又有小规模纳税人阶段性免征增值税政策;既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到100%,又加大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和小规模纳税人、小型微利企业、个体工商户“六税两费”减征力度;既有减税,又有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率;既延缓缴纳制造业中小微企业部分税费,又阶段性缓缴社保费……今年以来,我国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将真金白银送达企业、稳定市场主体预期。“目前,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正平稳有序落地,其中微型、小型、中型、大型企业存量留抵退税梯次性集中退还的任务基本完成。截至6月25日,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累计新增退税减税降费及缓税缓费约2.58万亿元。预计上半年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将新增退税减税降费及缓税缓费约2.86万亿元,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已确定的退税任务上半年基本实施完毕’的部署要求得到较好落实。”日前,税务总局副局长王道树在税务总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政策落地,助推经济运行快速恢复记者了解到,约2.58万亿元退税减税降费及缓税缓费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增值税留抵退税18266亿元,是去年全年退税规模的2.8倍;新增减税降费2859亿元,有力减轻企业税费负担;缓缴税费4632亿元,有效增加企业现金流。“4月1日至6月25日,增值税留抵退税有17033亿元退到纳税人账户,再加上一季度继续实施此前出台的留抵退税老政策1233亿元,已退到纳税人账户的退税款达18266亿元。”税务总局退税减税办常务副主任、收入规划核算司司长蔡自力告诉记者,从规模看,小微企业是受益主体。4月以来已获得退税的纳税人中,小微企业户数占比94.5%,共计退税7563亿元,金额占比44.4%;中型企业退税3783亿元,大型企业退税5687亿元,金额分别占比22.2%、33.4%。从行业看,制造业等六个行业受益明显。留抵退税款快速精准直达,为市场主体纾困解难、提振信心发挥了积极作用。近日,税务总局在全国选取1.5万户典型企业开展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留抵退税款中的39%用于增加采购原材料,保障企业正常生产经营需要;24%用于投资及研发支出,助力企业升级改造,扩大投资规模;10%用于房租、水电等日常运营支出,缓解企业资金困难;其他退税款用于支付账款和工资薪酬等。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等一系列稳经济措施落地见效,助推经济运行快速恢复。蔡自力透露,5月份,全国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9%,较4月份增幅(-7.4%)提高9.3个百分点。6月1日至25日,全国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6.8%,较5月份进一步提高4.9个百分点,呈逐月回升向好的态势。“四个突出”,助力中小企业更好发展中小微企业是稳经济的重要基础、稳就业的重要支撑,也是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重点帮扶的对象。为支持中小微企业更好发展,税务总局纳税服务司司长韩国荣表示,税务部门推进2022年“我为纳税人缴费人办实事暨便民办税春风行动”,联合全国工商联开展助力小微市场主体发展“春雨润苗”专项行动,并在5月份开展了中小企业服务月活动,采取一系列举措助力中小企业纾困发展,主要体现为“四个突出”。——政策支持突出“优先”,助企“愿享尽享”。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优先支持面广量大的中小微企业渡难关、增后劲,约2.58万亿元新增退税减税降费及缓税缓费中,中小微企业享受优惠金额占比近70%。——宣传辅导突出“精准”,助企“应知尽知”。制作推出中小企业税费支持政策特色宣传产品近4000件,面向中小微企业开展专题辅导讲解3万余场次。——答疑解惑突出“及时”,助企“会享快享”。通过12366纳税缴费服务热线、征纳沟通平台、办税服务厅咨询服务岗、基层网格员等,解答中小企业提出的政策口径问题和办理操作问题,服务月活动开展以来累计提供答疑服务850万余户次。——纾困解难突出“有效”,做到“能帮皆帮”。服务月活动开展以来通过“银税互动”为小微企业办理贷款80余万笔、贷款金额3000余亿元;利用税收大数据支持企业供需对接复工复产,5月以来累计帮助1896户企业实现购销成交金额超过60亿元。其中,帮助中小微企业实现项目成交824个,涉及金额17亿元。一揽子税费支持政策快速落地,有效提振了中小微企业信心。今年前5个月,全国新办涉税市场主体554.7万户,同比增长6.2%,其中99%是中小微企业。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6月1日至25日,全国小微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6%,比4月、5月分别提高14.6个、3.4个百分点。狠打骗退,不让退税“红包”落入不法分子“腰包”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实施以来,税务总局、公安部、最高人民检察院、海关总署、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六部门建立常态化、制度化打击虚开骗税违法犯罪工作机制,加大联合打击力度,不让退税“红包”落入不法分子“腰包”。“4月1日至6月29日,全国税务稽查部门已查实骗取留抵退税企业1645户,挽回留抵退税款20.34亿元,挽回其他税款损失14.33亿元。”税务总局稽查局副局长江武峰介绍。据了解,截至6月29日,六部门已联合打击虚开骗取留抵退税团伙117个,涉嫌虚开金额893亿元,追回相关企业留抵退税9.67亿元,抓捕犯罪嫌疑人1165人,查处黑中介14个。“与此同时,六部门加力案件曝光震慑,选取典型案件,持续释放‘骗税必严打’‘违法必严惩’的信号。截至6月29日,已曝光骗取留抵退税典型案件497起,有力警示震慑了不法分子。今天,再曝光3起骗取留抵退税及出口退税典型案件。”江武峰直言,在“狠打骗退”的同时,各级税务部门坚持刀刃向内“严查内错”,严肃查处税务人员失职失责、违规违纪,特别是内外勾结、通同作弊骗取留抵退税等行为,持续加大对外曝光力度。 转自:光明日报 |
|
2022-07-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