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罕见!国资委密集调研 传递哪些信号? |
罕见!近一个月来,包括国资委主任郝鹏在内,国资委九位领导在近一个月时间内,密集分头走访、调研了共计六十余家央企!本次集中督导调研,国资委领导几乎悉数参与。国资委日前公开的信息显示,本轮密集赴企业调研的国资委领导还包括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副主任谭作钧、副主任袁野、副部长级干部周国平、副部长级干部李志群、副部长级干部郜风涛、党委委员陈超英、秘书长彭华岗。各领导分别调研了哪些企业?来看记者的整理:主任郝鹏:中国物流集团、中粮集团、航空工业集团、航天科技副主任翁杰明:中国大唐、国家电投、中国诚通、中国华能副主任谭作钧:兵器装备集团、中国航发、中国电科、中国中化、中国五矿、机械总院集团、有研集团、中国移动、中国融通副主任袁野:中国旅游集团、华润集团、招商局集团、中广核、南航集团等企业在京单位和中智公司、中国绿发副部长级干部郜风涛:中国海油、中铝集团、国家管网集团、中交集团、中国节能,先后视频连线南光集团、东方电气集团、中国稀土副部长级干部李志群:国家电网、中钢集团总部,先后视频连线中汽中心、中国宝武、中国东航、中国船舶、中国电气装备副部长级干部周国平:国机集团、国投、中国化学工程、中国建研院、中国电建、中国能建、中国铁建秘书长彭华岗:中国通号、中国建科、中国一重、鞍钢、哈电集团、华录集团、中国黄金、国药集团、中国有色集团党委委员陈超英:中国建筑、中核集团、航天科工、中国国新、中煤集团、中国煤炭科工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冲刺!今年是国企改革收官行动收官之年,公开信息显示,本轮督导调研的一大主要内容就与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有关。国资委秘书长彭华岗曾在2021年第四届中国企业论坛平行论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攻坚进行时”分论坛中表示,今年“七一”前基本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眼下六月已过半,留给国资央企的时间不多了。以国资委主任郝鹏调研航空工业集团为例,提及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时,他指出,要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不断完善市场化经营机制,持续深化科研院所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部署强调,是本轮督导调研的重点之一。在提到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时,包括聚焦“三个明显成效”、深化世界一流企业建设、抓好重大改革成果落实等关键词被国资委相关领导高频提及。据了解,“三个明显成效”,分别对应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和国资监管体制取得明显成效;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提高国有企业活力效率取得明显成效。稳经济大盘,扛好央企经济责任除了国企改革这一重点,稳经济大盘也是本轮督导调研的核心主题。例如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先后赴中国大唐、国家电投、中国诚通、中国华能四家央企时表示,面对国际国内复杂严峻的形势,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当前经济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坚定扛好央企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发展经营,多措并举提质增效取得显著成效。国资委副主任袁野带队先后赴中国旅游集团、华润集团、招商局集团、中广核、南航集团等企业在京单位和中智公司、中国绿发督导调研时强调,要切实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在稳住宏观经济大盘、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带动中小企业发展中发挥央企龙头带动作用。同时,要切实抓好高质量稳增长,主动克服经营中的困难,确保完成全年经营目标任务。此外,防风险和强党建也是本轮集中督促指导的核心主题,国资委要求各企业抓好风险防范和安全生产工作,并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要求国企招收毕业生人数有更大增幅6月16日,国资委召开国资央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专题部署视频会,研究进一步做好今年夏季高校毕业生招收工作。受国资委主任郝鹏委托,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要求,今年国资国企招收高校毕业生人数要在去年基础上有更大的增幅。会议指出,各中央企业、地方国资委要进一步挖掘岗位潜力,把当前用人所需与超前储备人才结合起来,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原创技术策源地企业、现代产业链链长企业,要带动创新联合体、上下游企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同时,要统筹做好线上线下招聘工作,在落实去年秋招、今年春招的基础上,尽快集中启动夏季招聘,集中岗位资源、集中发布信息、集中线上招聘,形成国资央企促就业的良好氛围。 转自:上海证券报 |
|
2022-06-21 |
![]() |
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 实现航空工业高质量发展 |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国有企业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的重要指示,是对国有企业如何发挥科技创新“领头羊”作用的再部署、再加压、再推进。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与稳定的“顶梁柱”与“压舱石”,是推动国家重大战略落地的主力军,打造并成为原创技术策源地,归根结底是由国有企业的性质和地位所决定的。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空工业集团)从事的航空工业,属于国家战略高科技领域,正处在由大到强的关键发展期,根本就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就是坚定承接好党中央决策部署“第一棒”,是航空工业集团的初心与使命所系。新中国航空工业走过70多年的发展历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跟踪仿制到自主创新,航空预先研究不断取得新突破,体系能力不断实现新跃升,形成了满足装备需要的关键基础能力。航空装备实现“从机械化向信息化、从陆基到海基、从有人到无人、从中小型到大型、从跟踪发展到自主研制、从单项突破到体系化发展”的重大跨越。但与世界航空强国相比,我们在引领未来发展的技术储备、关键核心技术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问题就是导向,差距就是动力,激励着我们不断加强科技创新,树牢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的决心与信心。做好顶层谋划,纲举目张,形成全行业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2021年初,航空工业集团党组研究出台《关于践行集团战略加快构建新时代航空强国“领先创新力”的决定》。这是一份推进和提升行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顶层规划,是航空工业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行动纲领,从构建新时代航空科技创新体系、完善航空科技创新机制、发布航空科技创新力指数、筑牢跨代航空装备核心技术、努力掌握自主创新技术等14个方面,制定了30条推进计划,即“创新决定30条”。“创新决定30条”发布之后,航空工业集团将其作为重要专项工作部署推进。纲举而目张,实施“创新决定30条”后,智航院、鲲鹏软件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气动声学、飞机精细化强度设计与制造联合技术中心等一批创新平台迅速完成组建整合并投入运行,全行业科技创新步伐调整到同一个节拍,科技创新力量汇聚到同一个方向。聚焦源头活水,秉轴持钧,全面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如何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关系航空强国战略实施。航空工业集团深入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围绕支撑世界一流军队建设,提供一流航空武器装备的目标任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人才引领发展理念,系统构建新时代航空工业人才发展体系,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建设航空工业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助力打造航空原创技术策源地。实施专项引才政策。通过“千名博士引进工程”、大型校园宣讲会和国内外各种渠道,重点引进高校优秀毕业生和高层次人才,将优秀毕业生纳入“育鹰计划”由集团总部直接管理。体系化推进人才培育。打通员工立体式职级成长通道,形成纵向打通、横向贯通、职业生涯全覆盖的岗位职级体系,实施管理人才“墩苗计划”、技术人才“英才工程”,技能人才“新八级工”。大胆选拔使用年轻人才。要求新组建的型号领导人员中,配置50岁以下型号总师、2—3名40岁以下副总师、1—2名35岁以下总师助理,集团公司青年技术技能骨干达到近4000人。科学精准评价人才。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分类评价的有关精神,坚持以创新为导向,研究出台《人才分类评价实施办法》区分不同人员类别,开展精准评价。构建薪酬激励体系。以增强企业活力、提升企业效率为重点,系统构建新时代航空工业“1+2+N”薪酬激励体系,实现了主业领域、重点单位激励机制全覆盖,有效激发了人才活力。健全转化机制,春风化雨,让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施科技创新,完成技术攻关,只是走完了第一步。既能创新,更能用好才是关键。真正将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转化为推动行业发展的硬实力,才是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的应有之义,也是检验“策源地”成色的“试金石”。在推动科技创新,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这条路上,航空工业集团同时扮演着出题者、攻关者、应用者、引领者等多重角色,在加强航空工业前沿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同时,加速推进成果转化和产业培育;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当好现代产业链的“链长”;构建航空科技创新体系,将新技术成功应用到新装备的研发制造。同时,积极推进航空技术成果向国民经济领域转化。响应国家疫情防控之急需,利用航空技术研制的全自动口罩机;服务于国家应急救灾的“翼龙”系列无人机;助力冬奥健儿夺金的航空风洞技术与装备;通过技术转化,与成都、沈阳、西安、南昌等地方政府和民营企业共同打造的航空制造业集聚平台,等等,这些源自航空领域的技术创新实践,已经成为助力国民经济发展的现实生产力。坚持正确导向,久久为功,蓄积科技创新的不竭动力。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沉渣泛起,航空技术已经被一些国家列为严禁对中国输出的技术领域。在这样的形势下,更加考验我们推动科技创新,打造原创技术的信心、决心和耐心。实践证明,党领导下的航空队伍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队伍,既能打攻坚战,也能打持久战。实现科技创新,打造原创技术,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要坚持正确导向,战术上重视,求真务实;战略上藐视,不畏挫折,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定力,心无旁骛、专心专注,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惟其如此,才能积寸土而成高台,筑起我们自己的原创技术策源地。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航空科技已经成为强国博弈主战场的当下,航空工业集团将持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凝聚全行业科技创新力量,强化航空科技国家战略力量,构建航空产业新发展格局,加快建设新时代航空强国,为保障国家安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增进民生福祉而不懈奋斗,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来源:科技日报 |
|
2022-06-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