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2.67亿亩,进度过两成 全国秋粮丰收在望 | |
金秋送爽,稻谷飘香。丰收中国,最美画卷。江西省宁都县竹笮乡大富村的稻田里,大型收割机排成一排,轰隆隆地穿梭在金色的稻浪中。“测土配方施肥、排灌管护及时,庄稼经受住高温考验,一亩收了1300多斤,比往年增产了100多斤!”富丰水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温伟清满脸高兴。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截至9月22日,全国秋粮已收获2.67亿亩,进度过两成,秋粮丰收在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是发展农业的首要任务”。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扛稳粮食安全责任,秋粮生产一路走来,殊为不易。各地抗疫情、抓春播,防夏汛、抓田管,战旱情、保浇水,全力夺取秋粮丰收,亿万农民付出了辛勤汗水。金秋时节,乡间田野一派丰收好景象,亿万农民共庆好收成。增产、增收、增效,是农民内心最美的期盼。稳口粮、扩油料、稳玉米,农业结构调整显成效株株稻菽、粒粒粮食,希望的田野结构调整“实打实”。——好政策进村下田,稳口粮底气更足。江苏省连云港市驼峰乡8万多亩水稻马上进入收割期。“拿着补贴来种粮,今年我调减了其他作物,种了更多的粮食!”种粮大户曹元锦说,靠着农机补贴,先后购进了收割机、插秧机、烘干机等设备,水稻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好政策为咱种粮人增实惠!从200亩到3000亩,种粮规模越来越大,如今田里长的都是‘订单粮’!”曹元锦很开心。政策给力,农民种粮能获利、多得利。强化农民种粮收益保障,国家稳步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水平,完善稻谷补贴、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等政策。前不久,中央财政下达资金100亿元,支持南方抗高温干旱保秋粮,缓解农资价格上涨带来的种粮增支影响,进一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截至目前,今年中央财政已分3批累计下达补贴资金400亿元。——复合种植效果好,扩种油料有了新办法。“玉米不减产,增加一茬豆,复合种植让咱种粮人有赚头!”河南省沈丘县石槽集乡杨营村种粮大户周留明说。今年,杨营村有了新的丰收景象:玉米和大豆错行排列,玉米秆上结着一根根饱满的玉米棒,大豆上一串串豆荚长势喜人。周留明今年在大田里套种了900亩玉米、大豆,“预计每亩地收获玉米500公斤以上、大豆100公斤以上,按照今年的价格,算上每亩200元补贴,预计每亩收入2000元以上。”为了推动扩种油料,今年沈丘县通过扩间增光、缩株保密等,发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1.5万亩。扩大豆、扩油料,落地见效。今年,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面积达1500多万亩,有16个省份1047个县共4万多家新型经营主体积极推进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增加油料供给。——好品种配套好技术,玉米迈向高产稳产。“亩产706.6公斤!”安徽省太和县旧县镇何庄村千亩示范区,专家组对“玉米新品种庐玉9105”进行了田间测产验收。“按照标准化种玉米,亩有效穗数为4195穗,穗粒数563粒,高产又稳产。”太和县常兴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常兴铎十分高兴。秸秆还田、合理密植、适时播种、绿色防控、及时灌排等一系列新技术落实落地,太和县玉米又迎来一个丰收年。《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2—2031)》预计,今年粮食产量在高位基础上保持稳定增长,有望达到6.88亿吨。耕种收全程机械化护航,农民科技种田显身手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稳产增产根本出路在科技。——田间大农机驰骋,颗粒归仓助增收。重庆市垫江县普顺镇东风村,连片的水稻已经成熟,两台大型联合收割机在农田里穿梭。割稻、脱粒、碎秆……稻穗在收割机的转动下,瞬间变身金灿灿的谷粒。“大农机护航,应收尽收、颗粒归仓!”种粮农民赵飞说。今年赵飞种了30多亩水稻,他认真算过机收增收账:以前人工收割成本200元一天,两个人一天只能收割一亩地;现在机器收割80元一亩,20分钟就能割完,又好又快。农机成为好帮手,颗粒归仓促增收。今年“三秋”期间,各地投入各类农业机械达到3000万台(套),水稻、玉米、大豆机收率分别超过94%、80%、82%。——数字农业扎根助力,秋粮生产更有效率。这些天,河北省魏县北台头乡,种粮大户王耀河驾驶一台籽粒直收机,收获成熟的玉米。王耀河说,与中化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合作,给玉米请来“好保姆”:供应的种子、肥料质量高,智慧平台实时发送田管信息,管护植保及时跟进,种粮收益平均每亩提高二三百元。现代农业装上“数字引擎”,秋粮生产插上科技翅膀。各地区各部门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等新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节本增效。全国累计创建9个农业物联网示范省份、建设100个数字农业试点项目,征集发布426项节本增效农业物联网应用成果和模式。——精准农艺进田“点灌”,规模化种田更轻松。“看这籽粒多饱满!今年收成不错,估计亩产能有1300到1400斤。”河南省浚县王庄镇小滩村种粮大户魏方月,掰了个玉米棒子拿在手里说,“全靠田管农艺跟上来,统一施肥、无人机喷防,统一节水灌溉,收成比前几年好多了!”高标准农田项目落户村里,魏方月种粮更有底气了:从侍弄家里的几块地,到现在种上2430亩地。“摊子大了,规模化种田有奔头,秋种秋管秋收反而更轻松了。”魏方月说。从会种地到“慧”种地,农业科技全程护航秋粮生产。农机精准作业、测土配方施肥等节本增效新技术加速落地,水稻机械直播、玉米籽粒机收、油菜全程机械化等取得重大进展,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1%。生产向优向绿,农业综合效益不断提高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优质绿色产品供给能力不断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不断提高。——生产绿色化,减量增效种地“有赚头”。东北粮仓丰收在望,吉林省永吉县九月丰家庭农场4000亩水稻丰收在即。一直以来,农场负责人肖建波坚持采用统防统治、绿色防控,促进化肥农药减施增效。说起绿色种粮好处,肖建波打开了话匣子:“植保无人机作业进行稻瘟病预防,节水90%。绿色防控,可减少化学农药施用1到2次;秸秆还田促进化肥减量增效,农场内减少化学肥料20%。”秋粮生产绿色底色更浓。各地区各部门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推广科学施肥、节水灌溉、绿色防控等节本高效技术,化肥农药利用率均超过40%,使用量连续多年负增长,有力促进增产增效。目前,全国集成推广150多套绿色防控模式,力争全国绿色防控面积达到12亿亩次,覆盖率提高4个百分点。——种养生态化,“一田双收”。湖南省益阳市资阳区刘家湖村稻渔种养示范基地,稻开镰,鱼开捕,男女老少喜笑颜开。“群众在恢复耕地上生态种养,亩产粮预计逾千斤,增收上千元。”资阳区自然资源局局长谢劭介绍。今年以来,为挖掘耕地增收潜力,当地鼓励村民在恢复耕地上探索“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的鱼稻、虾稻、蛙稻等模式。谢劭说,目前资阳区通过推广这种方式,实现耕种面积、粮食产能稳中有升。“稳粮增效、一田多收”,2021年,全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3966万亩,稻谷产量约2000万吨,水产品产量356万吨,带动农民增收600亿元以上。——产品优质化,农产品身价不一般。“轰隆隆……”近日,江西省上犹县紫阳乡高基坪村的为民米厂里,村民方业福正在用机械设备给刚收割的大米脱壳。在这里,富硒生态稻经过加工工序,成为装袋出售的品牌大米。“好生态产好米,有了‘金丘为民’品牌,咱们大米身价不一般,每斤比普通大米的价格提高2.5倍,精品富硒米卖到每斤38元。”方业福说,靠着好品质,如今生产的有机大米接到了航空公司的订单。各地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上全面发力,加快补上物流短板,发展粮食加工,延伸粮食产业链,推动质量兴农、品牌强农,带动更多农民鼓起“钱袋子”。目前,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7.5%以上,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数量累计达6.2万个。来源:人民日报 |
|
2022-09-26 |
多部门联合印发通知要求:切实做好2022年秋粮收购 | |
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获悉,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财政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等多部门日前联合印发《关于切实做好2022年秋粮收购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着力营造公开透明、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认真做好收购仓容、资金、运力等保障工作,积极引导多元主体入市收购,激发市场购销活力。通知提出,要深化粮食产销合作,加强政府间战略协作,通过举办产销洽谈活动、支持产销区企业深度融合发展等方式,推动区域间粮食高效顺畅流通。中储粮集团公司要切实履行政策执行主体责任,认真组织政策性粮食收购,牢牢守住农民“种粮卖得出”的底线,严格执行质价标准,做到保质保量收购入库,不得压级压价、抬级抬价、拒收符合标准的粮食。政策性收购资金要及时足额供应,专款专用、封闭运行。通知明确,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主动对接农民售粮需求,创新优化服务方式,让农民卖“明白粮”“舒心粮”。统筹考虑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和当前疫情多点散发形势,提前做好应对预案,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收购工作的影响。通知指出,要全力做好粮食保供稳价各项工作,密切跟踪粮食市场和价格动态,紧盯重点品种、重点时段、重点地区、重点环节,特别是针对今年大豆扩种面积较多的实际情况,以及前期南旱北涝对秋粮生产、收购带来的不利影响,加强分析研判,丰富政策储备,掌握工作主动。通知强调,严格执法监管,切实维护粮食市场秩序。要综合运用“四不两直”“飞行检查”“交叉检查”“12325、12315热线举报”等多种方式,全面提升监管效能。要持续巩固粮食购销领域腐败问题专项整治成果,严肃查处未按规定告知、公示粮食收购价格,收购粮食压级压价,未及时支付售粮款,以及以陈顶新、以次充好、虚假收购、“转圈粮”等违法违规行为,强化震慑作用。来源:光明日报 |
|
2022-09-14 |
2022年6月份CPI、PPI环比持平 同比继续上涨 | |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董莉娟解读2022年6月份CPI和PPI数据国家统计局9日发布了2022年6月份全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数据。对此,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董莉娟进行了解读。一、CPI环比持平,同比涨幅有所扩大6月份,我国疫情防控总体形势向稳趋好,重要民生商品供应充足,居民消费价格运行总体平稳。从环比看,CPI由上月下降0.2%转为持平。其中,食品价格下降1.6%,降幅比上月扩大0.3个百分点,影响CPI下降约0.30个百分点。食品中,受供应增加、物流好转和囤货需求减少等因素影响,鲜菜、鸡蛋、鲜果和水产品价格分别下降9.2%、5.0%、4.5%和1.6%;受部分养殖户压栏惜售、疫情趋稳消费需求有所增加等因素影响,猪肉价格继续上涨,涨幅为2.9%,比上月回落2.3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上涨0.4%,涨幅比上月扩大0.3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0.32个百分点。非食品中,受国际油价上涨影响,国内汽油和柴油价格分别上涨6.7%和7.2%,涨幅比上月分别扩大6.1和6.6个百分点;服务消费有所恢复,飞机票和旅游价格分别上涨19.2%和1.2%,涨幅比上月分别扩大15.0和0.8个百分点,宾馆住宿价格由上月下降0.7%转为上涨0.3%。从同比看,CPI上涨2.5%,涨幅比上月扩大0.4个百分点,主要是去年基数走低所致。其中,食品价格上涨2.9%,涨幅比上月扩大0.6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0.51个百分点。食品中,粮食、食用植物油、鸡蛋和鲜菜价格涨幅在3.2%—6.6%之间,鲜果价格上涨19.0%,猪肉价格下降6.0%。非食品价格上涨2.5%,涨幅比上月扩大0.4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2.01个百分点。非食品中,汽油和柴油价格分别上涨33.4%和36.3%,飞机票价格上涨28.1%,涨幅均有扩大;教育服务和医疗服务价格分别上涨2.5%和0.9%,涨幅均与上月相同。据测算,在6月份2.5%的CPI同比涨幅中,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影响约为1.2个百分点,新涨价影响约为1.3个百分点。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1.0%,涨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二、PPI环比持平,同比涨幅继续回落6月份,复工复产持续推进,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逐步畅通稳定,保供稳价政策效果继续显现,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环比由涨转平,同比涨幅继续回落。从环比看,PPI由上月上涨0.1%转为持平。其中,生产资料价格由上涨0.1%转为下降0.1%;生活资料价格上涨0.3%,涨幅与上月相同。国际原油价格变动带动国内相关行业价格上涨,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价格上涨7.0%,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价格上涨3.6%,化学纤维制造业价格上涨2.2%。“迎峰度夏”备煤需求增加,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上涨0.8%。受投资增速放缓等因素影响,钢材、水泥等行业需求相对较弱,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下降3.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价格下降1.5%。另外,农副食品加工业价格上涨1.0%,纺织服装服饰业价格上涨0.6%,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价格上涨0.5%;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下降2.1%。从同比看,PPI上涨6.1%,涨幅比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主要是去年基数走高的影响,今年以来已连续6个月回落。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7.5%,涨幅回落0.6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上涨1.7%,涨幅扩大0.5个百分点。调查的40个工业行业大类中,价格上涨的有37个,与上月相同。主要行业中,价格涨幅扩大的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上涨54.4%,扩大6.6个百分点;农副食品加工业上涨5.6%,扩大1.9个百分点;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上涨34.7%,扩大0.7个百分点。价格涨幅回落的有: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上涨31.4%,回落5.8个百分点;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上涨8.2%,回落2.2个百分点;燃气生产和供应业上涨21.8%,回落0.2个百分点。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下降3.7%,降幅比上月扩大2.4个百分点。据测算,在6月份6.1%的PPI同比涨幅中,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影响约为3.8个百分点,新涨价影响约为2.3个百分点。转自:国家统计局网站 |
|
2022-07-11 |
权责配置更为合理、收入划分更加规范——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加速 | |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政策措施。财政体制主要内容包括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收入划分、转移支付制度等,也就是明确各级政府间“事”由谁来干、“钱”由谁来出、收入如何分配等一系列基本制度问题。随着《意见》的发布,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驶上“快车道”。优化权责配置“省以下财政体制是政府间财政关系制度的组成部分,对于建立健全科学的财税体制,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作用。”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向纵深推进,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进一步理顺,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断完善,但部分地区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步伐则相对较慢,一些问题比较突出,比如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不尽合理、收入划分不够规范等。“我国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政管理体制。《意见》对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意义重大,有利于健全规范省以下财政体制框架,促进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好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中国财经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白景明说。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杨志勇认为,《意见》的发布意味着现代财税体制改革在加速,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正朝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方向稳步推进。为推动形成稳定的各级政府事权、支出责任和财力相适应的制度,有效解决当前省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不尽合理等问题,推动加快省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意见》明确了一系列改革举措。根据事权属性划分省以下财政事权。以事权属性为基本依据,遵循基本公共服务受益范围、信息管理复杂程度等原则,根据各级政府行政管理特点推进省以下财政事权划分,避免事权错配造成职能和管理的越位或缺位。这次改革适度强化省级财政事权。对需要跨区域统筹协调或外部性较强的事务,适度强化省级责任,更好发挥省级在全域统筹、跨区协调、综合调控、统一管理等方面的作用。对直接面向基层,由基层政府提供更为便捷有效的基本公共服务,明确为市县级财政事权,充分发挥市县政府贴近基层、就近管理的优势。具体而言,适度强化教育、科技研发、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粮食安全、跨市县重大基础设施规划建设、重点区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国土空间规划及用途管制、防范和督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等方面的省级财政事权。将直接面向基层、由基层政府提供更为便捷有效的社会治安、市政交通、城乡建设、农村公路、公共设施管理等基本公共服务确定为市县级财政事权。同时,根据财政事权划分明确支出责任。“按照政府间财政事权划分,合理确定省以下各级财政承担的支出责任。除共同财政事权实行上下级共同负担外,其他财政事权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说。理顺收入关系合理划分财政收入,有利于更好调动各级政府积极性,保证基层财政有稳定收入来源,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奠定基础。杨志勇认为,政府收入划分更加规范有利于促进财力分布相对均衡。《意见》就完善省以下收入划分,明确了改革举措,其中“参照税种属性划分收入”是一项重要原则。“坚持以税种属性作为收入划分的基本依据。要在不扭曲市场的前提下,让各级政府能够获得稳定的收入,并利于加强收入管理和促进区域收入均衡。”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说。《意见》提出,将税基流动性强、区域间分布不均、年度间收入波动较大的税收收入作为省级收入或由省级分享较高比例;将税基较为稳定、地域属性明显的税收收入作为市县级收入或由市县级分享较高比例。值得关注的是,对部分行业企业收入作均衡化处理。考虑到金融、电力、石油、铁路、高速公路等跨区域经营,但收入缴纳较为集中的行业,如将其收入全部留给企业注册地,会加剧区域间收入差距,同时也容易因收入波动对县区财政平稳运行产生冲击。《意见》提出,对金融、电力、石油、铁路、高速公路等领域税费收入,可作为省级收入,也可在相关市县间合理分配。此外,逐步取消按企业隶属关系划分收入。2002年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后,大部分地区已经取消按照企业隶属关系划分收入的做法,但有个别地方仍延续了这种做法。“这种做法,容易造成地方政府为保护税源而干预市场主体的经营行为,不利于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说。在规范收入分享方式方面,《意见》明确,主体税种实行按比例分享,对非税收入可采取总额分成、分类分成、增量分成等分享方式,逐步加以规范。退税减税降费政策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对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微观主体活力、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意见》提出,依法依规征税收费,严格落实退税减税降费政策,严禁虚收空转、收“过头税费”、乱收费,不得违规对税费收入指标进行考核排名。“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通过明确权责配置、规范收入划分等措施,有利于促进退税减税降费等各项财政政策落实到位。”白景明说。规范转移支付转移支付主要作用在于调节财政不平衡,特别是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市县,需要上级转移支付来弥补财力不足,如何提升转移支付的科学性、有效性,推动提升转移支付资金的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意见》要求,厘清各类转移支付功能定位。根据财政事权属性,加大对财力薄弱地区的支持力度,健全转移支付定期评估机制。比如,一般性转移支付用于均衡区域间基本财力配置,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欠发达地区,以及担负国家安全、生态保护、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等职责的重要功能区域倾斜,不指定具体支出用途,由下级政府统筹安排使用。专项转移支付用于办理特定事项、引导下级干事创业等,下级政府要按照上级政府规定的用途安排使用。在优化转移支付结构方面,《意见》提出,围绕“兜底线、促均衡、保重点”目标,调整省以下转移支付结构,优化横向、纵向财力格局,推动财力下沉,增强基层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推动落实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建立规范化的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必须充分考虑各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需要,特别是基层‘三保’的财力保障,以有效改善地方基本公共服务。”杨志勇说。资金分配更加科学合理,才能更好提高资金配置和使用效率。《意见》要求,按照规范的管理办法,围绕政策目标主要采用因素法或项目法分配各类转移支付资金。《意见》要求,贯彻政府过紧日子的要求,坚持勤俭节约的原则。“这是将政府过紧日子作为长期坚持的方针,推动地方树牢勤俭办一切事业的思想,在转移支付资金安排和分配上,既合理保障,也厉行节约,有保有压,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用到要紧处,不该花的钱一分也不能花,防止将转移支付资金用于违规建设楼堂馆所、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铺张浪费肆意挥霍。”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说。资金分配和使用必须讲究效益,“花钱要问效”。《意见》要求,转移支付资金分配应与下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成本相衔接,同时充分考虑下级政府努力程度,强化绩效管理,适度体现激励约束。“这次文件体现了改革的统一性、规范性,下一步,各地应根据文件精神细化各项政策,因地制宜采取差异化措施,推动改革切实落地。”白景明说。 转自:经济日报 |
|
2022-06-21 |
PPI、CPI“剪刀差”连月收窄 改善预期重在稳增长 | |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5月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涨幅不变,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明显回落,PPI、CPI“剪刀差”连续7个月收窄。虽然小微企业成本压力整体上有所缓解,但考虑到目前市场主体和居民的预期仍较弱,改善预期有赖于短期经济的快速重启。PPI、CPI“剪刀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工业企业盈利空间的变化情况。结合5月PPI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差值进一步收窄的表现,说明国内的结构性通胀压力进一步缓解,下游小微企业成本压力整体上有所缓解。小微企业是稳就业的主力军,这类市场主体的经营状况改善将稳定居民收入预期,助力推动经济增长动能回升。展望后期,考虑到近期财政货币政策加大了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小微企业经营状况有望进一步改善。但也需要看到,“剪刀差”收窄主因在于PPI的回落,这是高基数和国内保供稳价共同作用的结果。受翘尾因素大幅走低和国内保供稳价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影响,5月份PPI同比回落1.6个百分点至6.4%,其中煤炭价格环比明显下降。但受国际粮食和能源价格上涨影响,生活资料同比增速扩大。行业层面,油气开采和农副食品价格环比涨幅靠前,表明国际输入性压力仍强。本月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仍处于2021年以来的低位。企业的宏观经济感受、资金压力、投资意愿和效益情况都不容乐观。企业开工率不足,产业链供应链的堵点卡点也没有完全打通。此外,5月核心通胀同比上涨0.9%,与上月持平,当前社会整体需求依然不足。因此,下一步仍需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聚焦保市场主体、稳岗保就业强化政策支持,保障煤炭电力稳定供应,进一步畅通交通物流,解决好复工不达产、产业链复产不协同问题,确保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的6个方面33项稳经济措施尽快落地见效。各地在助企纾困上政策应能出尽出,在防控好疫情的同时完成经济社会发展任务,确保二季度经济合理增长和失业率尽快下降,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转自:证券时报 |
|
2022-06-13 |
普京:若西方解除制裁,俄准备出口粮食和化肥 | |
俄罗斯总统普京26日应约与意大利总理德拉吉通电话时表示,在西方解除对俄制裁的情况下,俄罗斯准备出口粮食和化肥。据克里姆林宫网站当日消息,普京与德拉吉讨论了乌克兰局势。普京通报了正在顿巴斯地区进行的工作,介绍了为确保航行安全而采取的措施,包括每天开放人道主义走廊供民用船只从亚速海和黑海港口出境。此外,普京还对乌克兰方面冻结俄乌谈判进程进行了基本评估。双方详细讨论了全球粮食安全领域的状况。普京指出,将世界市场农产品供应问题归咎于俄罗斯的指责毫无根据,所出现的困难与生产、物流链条运营中断,以及西方国家在新冠疫情大流行期间的财政金融政策等有关。由于美国和欧盟施加的反俄制裁,导致情况更加恶化。普京强调,只要西方解除出于政治动机对俄罗斯采取的限制,俄方准备通过出口粮食和化肥为克服粮食危机作出重大贡献。此外,在讨论能源安全问题时,普京表示,俄方将确保继续以合同规定的价格向意大利不间断供应天然气。来源:中新社 |
|
2022-06-09 |
从南到北陆续开镰 确保夏粮颗粒归仓 | |
眼下,小麦陆续进入成熟期,我国从南到北陆续开镰,各地抓实抓细夏收夏种夏管各项工作,确保夏粮颗粒归仓,夯实全年粮食生产基础。河南是我国小麦主产区,这两天,在小麦成熟较早的南阳市罗庄镇,小麦收割迎来“第一镰”。村民们说,虽然去年播种比较晚,但因为今年雨水充足墒情较好,加之小麦中后期管理到位,今年每块地亩产能达到800斤左右。在四川成都平原,小麦陆续进入收获季。在江西九江,15万亩小麦收割已完成六成,预测产量较去年增加5%左右;在浙江金华,这几天抢抓晴好天气,小麦农场纷纷开镰收割。今年陕西小麦播种面积1440万亩,主要集中在关中平原。现在,农业农村部门近千名干部包镇进村,提供技术帮扶指导,重点抓好以小麦条锈病、赤霉病为主的病虫害监测和应急防治。与此同时,各地多举措组织好跨区机收作业,全力保障小麦机收顺利开展。在江苏宿迁,农业农村部门将服务前移,采取上门年检、上门办理的方式,为跨区作业的农机手办理跨区作业证;湖北襄阳、河北邯郸等地在高速公路出入口开设农机转运“绿色通道”,设置“三夏”农机跨区作业接待服务站,为跨区作业人员提供核酸、属地登记备案等“一站式服务” 。 待服务站,为跨区作业人员提供核酸、属地登记备案等“一站式服务” 。 来源:央视网 |
|
2022-05-24 |
全球经济增长面临多重风险交织的复杂局面 |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4月19日发布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将2022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测下调0.8个百分点至3.6%,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测下调0.2个百分点至3.6%。俄乌冲突及西方对俄制裁成为阻碍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风险因素,并可能诱发粮食危机、债务危机、社会动荡等问题。新兴经济体创纪录的债务负担将放大此轮发达经济体加息周期带来的负面冲击,全球经济增长面临多重风险交织的复杂局面。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曹鸿宇认为,全球经济下行风险有所抬升,但对不同经济体的影响不一;高通胀走势预计将持续更长时间;当前新兴经济体经济状况不容乐观,疫情以来创历史新高的债务水平将加剧新兴经济体的脆弱性。主要经济体2022年GDP增长预测普遍遭下调。受俄乌冲突等相关局势影响,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其对不同经济体的影响并不一致。2022年,包括俄罗斯和乌克兰在内的欧洲新兴和发展中地区GDP预计将收缩2.9%,西方国家经济制裁以及能源禁运措施是影响俄罗斯经济的最大因素,中东欧地区国家将面临能源价格上涨、贸易中断、乌克兰难民涌入等多重不利影响。IMF报告将欧元区2022年GDP增速调降1.1个百分点至2.8%,其中德国GDP增速下调1.7个百分点至2.1%,是欧元区受冲击最显著的国家,能源价格飙升是欧元区经济预测大幅走低的主要原因。美国经济增速下调0.3个百分点至3.7%,虽然美国与俄罗斯的直接经济联系有限,但国际能源价格上涨将加剧通货膨胀压力,迫使美国加快收紧货币政策,挤压美国经济增长空间。此外,日本经济增速下调0.9个百分点至2.4%,印度下调0.8个百分点至8.2%,东盟五国下调0.3个百分点至5.3%。另一方面,中东、拉美等能源和其他大宗商品出口国经济增长可能获益于当前局势,IMF将2022年沙特阿拉伯、巴西、尼日利亚GDP的增速预测分别调高2.8、0.5和0.7个百分点。高通胀走势预计将持续更长时间。IMF将2022年发达经济体、新兴及发展中经济体的平均通胀率分别上调1.8和2.8个百分点至5.7%和8.7%。与1月份认为2023年全球通胀将下降的观点不同,IMF还调高了对2023年通胀的预期,预计发达经济体、新兴及发展中经济体2023年的平均通胀率分别为2.5%和6.5%,这意味着全球高通胀压力将更加持久。俄乌冲突可能会从三方面渠道影响全球通胀。一是能源和粮食等大宗商品供给受限。能源价格上涨推升发达经济体通胀持续走高,粮食短缺会给中东、非洲地区低收入经济体带来较大的物价压力和粮食供应风险,甚至威胁其社会稳定。需要区分的是,前一类影响主要源自于发达经济体对俄主动经济制裁措施,而后一类影响则是低收入经济体不可避免需要承受的风险。二是俄乌冲突导致跨境运输受阻。俄罗斯和乌克兰是连接欧亚大陆的重要运输通道,俄乌冲突切断了经乌克兰的黑海海运航线以及经过俄乌两国的陆运、空运线路,跨国物流公司不得不选择更长的中东航线作为替代,使原本已经企稳的跨境运输成本再度上涨。三是关键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中断。半导体生产必需的金属钯和特种气体、汽车零部件、镍钛等重要金属供给受到显著冲击,全球供应链安全稳定遭遇新的挑战。专家提醒,需密切关注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加速转向对新兴经济体的外溢影响。从历史情况来看,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的快速加息往往会导致新兴经济体资本大规模外流和货币贬值。当前,新兴经济体经济状况不容乐观,疫情以来创历史新高的债务水平进一步加剧新兴经济体的脆弱性。中等收入新兴经济体债务占GDP比重已经达到60%,显著高于2013年“缩减恐慌”时期的40%,低收入新兴经济体债务中值几乎达到2013年的两倍。约60%的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已经处于债务困境或较高债务风险状态。叠加主要新兴经济体复苏态势尚未完全企稳、地缘政治关系高度紧张等不利的外部条件,新兴经济体可能会对国际金融条件变化更加敏感。不过,亦有相当的新兴经济体外部缓冲条件较为稳健,外汇储备相对充足,有助于抵御外部流动性变化带来的冲击。文章来源:国际商报 |
|
2022-04-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