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新时代科普工作高质量发展 | |
发挥好网络科普力量作用科技部副部长李萌表示,《意见》的印发是党中央推进科技强国建设的又一重大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开创性地提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为我国新时代科普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针对新时代科普工作的新需求,《意见》聚焦当前科普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进一步明确科普发展的战略任务和使命导向,切实发挥科普在培育科学精神、培养科技创新人才、营造社会创新氛围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全面提升公民科学素质,以创新和科普的双重动力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科技部将根据《意见》要求,加快构建大科普发展格局——依托全国科普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加强科普工作统筹协同。强化关键部门责任,推动形成分工明确、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协同推进机制,设置央地、部门科普合作项目,构建上下联动、全国一盘棋的科普工作格局。发挥好网络科普力量作用。把网络科普队伍作为重要新生力量支持和培育,引导其传播正能量、增强科学性,更加便捷地服务广大群众。同时,整治网络传播中反科学、伪科学的内容,以及以科普的名义欺骗群众、扰乱社会、影响稳定的行为。推出一批感染力强、影响力大的科普作品。聚焦涉及面广、影响力大、群众关心度比较高的前沿科技,推出一批弘扬正能量、公众喜闻乐见的优质科普作品,大力提升科普原创能力。支持高水平专业化的科普场馆建设。开展科普场馆内容提升行动,增强展示内容的准确性、通俗性,不断提升科技场馆展示能力和智能化水平。与相关部门、地方共同打造国家科普基地,推出一批代表国家水平、公众深度参与互动的场景基地。营造重视科普的社会氛围。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通过建设科普场馆、设立科普基金、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投入科普事业。加大优质科普资源供给《意见》明确提出,各级科学技术协会要发挥科普工作主要社会力量作用,强化科普工作职能。中国科协专职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孟庆海表示,中国科协将从四个方面做好工作——提高政治站位,突出科普价值引领。科协组织要将科普工作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突出科普工作的政治属性,强化价值引领,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以高质量科普服务高质量发展。构建“六位一体”高质量科普服务体系,提升科普服务能力,不断提供高质量科普服务。各级科协组织要认真落实中国科协去年制定发布的《中国科协科普发展规划(2021—2025年)》,以“科普中国”品牌为引领,构建品牌、平台、机制、队伍、改革、阵地“六位一体”高质量科普服务体系,把体系优势转化为服务发展优势。发挥科协组织优势,完善四级联动基层科普组织动员体系。通过发挥科协系统、全国学会和地方科协“一体两翼”的组织优势,推动基层科普工作与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旅游融合发展,开展科普实践活动,提升基层科普组织力。加大优质科普资源供给。按照“人才、队伍、内容、渠道、活动”一体化的工作理念,以科普短视频创作为重点,启动优质科普创作行动计划。加强新时代科学素质建设《意见》提出,到2025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超过15%,2035年达到25%。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王挺表示,中国科协将切实履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牵头职责,协同各方,加强新时代科学素质建设。精准施策,抓牢重点人群素质提升。联合相关部门,大力提升青少年、农民、产业工人等重点人群的科学素质。动员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推动科学素质工作纳入各地各部门相关考核和规划计划。同时,发挥好中国公众科学素质促进联合体、科技文化场馆联合体、中国企业公益科普联合倡议等机制作用,探索科普基金、设立科普奖项、开展科普联合公益行动等新措施。组织各级科协、学会积极打造地方行业社会化科普平台,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完善科普奖励激励机制。强化保障,完善政策机制体系。在推动科普立法修订的同时,推动有条件的地方制修订科普条例。同时,完善监测评估体系,强化工作保障和监测评估,深化全民科学素质监测评估。来源:人民日报 |
|
2022-09-06 |
科技创新十年布局:面向世界科技前沿 高新技术企业增至33万家 | |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12年的1.03万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2.79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1.91%增长到2.44%。此外,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中国已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1年的第12位。”6月6日,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在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的“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如是说。王志刚表示,十年来,我国科技事业发生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成功进入创新国家行列,走出了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发展道路。以高质量科技供给 带动产业迈向中高端王志刚表示,十年来,我国通过坚持“四个面向”,形成了支撑发展和保障安全的科技创新发展新的战略格局。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在量子信息、干细胞、脑科学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成果。面向经济主战场,以高质量的科技供给带动产业迈向中高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超级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加快应用,推动数字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战略必争领域补短板、强能力,支撑港珠澳大桥、川藏铁路等一批重大工程建设顺利实施。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组织全国精锐力量开展疫情防控应急科研攻关,在疫苗、药物、检测试剂等方面取得一批科技创新成果,有力支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与此同时,我国还坚持以改革促创新,最大限度激发各类创新主体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坚持扩大开放,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新格局。“未来,中国科技开放的大门将会越开越大。”王志刚说。加快基础研究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科技如何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在王志刚看来,要发挥科技的渗透性、扩散性、颠覆性作用,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的源头供给、科技支撑和新的成长空间。具体来看,一是科技引领新兴产业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量子通信等新兴技术加快应用,培育了智能终端、远程医疗、在线教育等新产品、新业态。二是科技助推传统产业升级。持续20多年“三横三纵”技术研发,形成了我国新能源汽车较为完备的创新布局,产销量连续7年位居全球首位。立足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禀赋,加快煤炭高效清洁利用研发攻关,连续15年布局研发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高效发电技术,供电煤耗最低可达到264克每千瓦时,大大低于全国平均值,处于全球先进水平。三是科技支撑重大工程建设。特高压输电工程、北斗导航卫星全球组网,复兴号高速列车投入运行,这一系列重大工程都是由重大技术突破带动形成。研制成功“深海一号”钻井平台并正式投产,标志着我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进入1500米超深水时代。四是科技提升企业竞争力。企业科技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例达到76%以上。全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十多年前的4.9万家,增加到2021年的33万家,研发投入占全国企业投入的70%,上交税额由2012年的0.8万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2.3万亿元。在科创板、北交所上市的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过90%。五是科技促进区域创新发展。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引领辐射作用不断增强,三地研发投入占全国30%以上,北京、上海技术交易合同额中,分别有70%和50%输出到外地,形成中心辐射带动示范作用。六是培养高水平科技人才。人才强、科技强,是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前提,是高质量发展最持久的动力和最重要的引领力。王志刚表示,下一步,我国将加快强化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和技术创新一体化布局,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塑造更多发展新优势,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科技体制改革 加速成果转化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体制改革在各项改革中都是重要的领域,同时始终是走在前面的。据王志刚介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部署的143项改革任务全面完成。但还有一些深层次的改革,有一些硬骨头需要啃。如针对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修订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将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等,尽可能地赋予科技创新的主体和人员。形成了一批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链条、平台,包括众创空间、科技孵化器、加速器等。“只要想做成果转化,政府在不同的环节都会有不同的服务和支持。” 王志刚介绍, 2021年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3.73万亿元,超过全社会研发投入2.79万亿元,是十年前的5.8倍。对于科研经费的支出,王志刚表示,要加强资源配置,一方面是政府投入明确导向,体现国家发展战略;另一方面是引导企业投入更多资金进行科技创新。“未来,要重点加大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因为基础研究是从未知到已知,减少不确定性、增加确定性的过程,加强基础研究就是要把其中的规律、方法、技术路径找到。同时还要把关系人民生命健康、关系人民生活的重大领域作为科研资源配置的重点。”王志刚说。 转自:证券日报 |
|
2022-06-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