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从六方面集中帮扶未就业高校毕业生 |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司长张莹在22日召开的人社部2022年二季度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从7月份开始,人社部门启动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服务攻坚行动,重点通过“三个推进、三个强化”,集中对未就业毕业生进行就业帮扶。“我们推进服务亮相,统筹各地人社部门服务力量,运用各种渠道,集中亮出线上线下求助途径、招聘平台、服务机构目录和政策服务清单。”张莹介绍说,“目前,各省普遍面向毕业生发布了公开信,人社部已经开放了未就业毕业生求职登记小程序,超过20万未就业毕业生登记了求职意愿。”她表示,在推进精准服务方面,人社部门将联系掌握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了解他们的求职意向和服务需求,提供针对性的职业指导、岗位推介、技能培训和就业见习岗位。有就业需求的未就业毕业生可以主动到当地人社部门寻求帮助。推进政策快办。围绕服务高校毕业生的高频事项,实施就业创业一件事“打包办”,分类推出基层就业、企业吸纳、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培训见习等政策礼包,集中兑现税收减免、创业担保贷款、资金补贴等政策,确保高校毕业生能够及时足额享受到政策红利。2022年7月21日,福州举行“好年华,聚福州”来榕青年人才对接座谈会,帮助来榕的青年人才就业创业,促进青年人才与用人单位的供需对接。强化岗位推送。“我们高频举办百日千万网络招聘、大中城市联合招聘等系列招聘活动,不间断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信息。仅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项行动,自5月份以来,各地就已开展线上招聘活动1.1万场。”张莹说,此外还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实施“三支一扶”等基层服务项目,做实公共部门岗位招录工作。强化困难帮扶。坚持把困难毕业生作为重点服务对象,聚焦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以及残疾和较长时间未就业的毕业生,开展结对帮扶,制定“一人一档”“一生一策”帮扶措施,优先推荐岗位、优先落实政策、优先组织培训见习,帮助他们尽快实现就业。强化权益保障。“我们始终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张莹说,“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就业歧视、虚假招聘等问题,人社部正开展人力资源市场秩序清理整顿,将坚决查处各类影响就业的违法违规行为,为高校毕业生求职就业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来源:新华社 |
|
2022-07-25 |
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修订:首次标注数字职业 | |
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向社会公示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此次大典修订工作,于2021年4月由人社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统计局联合启动,是自1999年颁布首部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以来的第二次全面修订。据统计,新版大典包括大类8个、中类79个、小类449个、细类(职业)1636个。此次大典修订,对2015年版大典确立的8个大类总体结构不作调整,围绕数字经济、绿色经济、制造强国和依法治国等要求,专门增设或调整了相关中类、小类和职业。同时,根据实际取消或整合了部分类别和职业,例如:将报关专业人员和报检专业人员2个职业,整合为报关人员1个职业;取消了电报业务员等职业。与2015年版大典相比,增加了法律事务及辅助人员等4个中类,数字技术工程技术人员等15个小类,碳汇计量评估师等155个职业。新版大典的一大亮点是首次标注了数字职业(标注为S),共标注数字职业97个。新版大典沿用2015年版大典做法,标注了绿色职业133个(标注为L)。新版大典中,既是绿色职业又是数字职业的有23个(标注为L/S)。在此次大典修订中,为全面、客观、准确反映当前社会职业发展实际状况,将近年来新增职业信息纳入了新版大典,对部分原有职业信息描述进行了更新,并取消了已消亡的部分职业。职业分类作为制定职业标准的依据,是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和人才评价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人社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新版大典特别是新增职业的发布,对于增强从业人员的社会认同度、促进就业创业、引领职业教育培训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新版大典经公示征求意见、修改完善后,将正式颁布。人社部将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制定或修订相关职业标准,同时面向社会广泛征集新职业标准或评价规范,指导培训机构依据国家职业标准开展培训。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
|
2022-07-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