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业绿色低碳水平全面提升 | |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建材行业已发展成为门类比较齐全、产品基本配套、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完整工业体系,包括《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30个行业小类,298类、1013种产品。当前,我国建材企业约22万家,从业人员860万人,全行业总产值超过7万亿元。建材行业紧紧把握世界建材发展大势和科技进步方向,不断取得新突破,迈上新台阶。创新夯实核心竞争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建材行业坚持自主创新,科技进步成就显著。一系列核心技术装备已实现国产化,扭转了部分技术装备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把科技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10年砥砺奋进,我国建材主要产业技术装备水平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新型干法水泥窑外分解技术、浮法玻璃、玻璃纤维池窑拉丝等先进生产工艺已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会长、党委书记阎晓峰介绍,建材产品的性能、功能显著提升,应用领域不断扩展。航空航天用复合材料构件已应用于我国首个空间站;特种石英玻璃、红外玻璃成功应用于天宫、探月、北斗等多项国家重大工程;大尺寸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在空间遥感卫星领域实现应用突破;低热水泥成功应用于世界上最薄的300米级特高拱坝乌东德水电站;高性能TPO防水卷材应用于北京冬奥会场馆建设工程之中。新材料产业是战略性、基础性产业,也是高新技术竞争的关键领域,发展新材料是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必然要求,更是新形势下建材行业转型的主要方向。阎晓峰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建材领域新材料在产业规模、体系建设、集群效应、技术创新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先后培育出碳纤维、风电叶片、汽车用复合材料、电子信息玻璃、石墨烯等多个数百亿元产值的产业,以及特高压陶瓷绝缘子、蓝宝石衬底、闪烁晶体、气凝胶等数十亿元产值的产业;一系列自主研发的国产高端新材料为我国航空航天、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原材料保障。10年间,建材行业科技创新突飞猛进,聚焦颠覆性、迭代性、紧迫性的科技攻关项目及成果层出不穷,有力支撑了建材行业绿色低碳安全高质量发展。行业评选出科学技术奖310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41项。其中,中复神鹰碳纤维股份有限公司牵头完成的“千吨级干喷湿纺高强/中模碳纤维产业化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90余项行业成果荣获建筑材料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同时,建材行业专利数量和质量稳步提升,多项专利技术获得中国专利奖。探索低碳排放新途径随着绿色低碳发展在建材全行业形成共识,在新发展理念驱动下,政策、技术、标准等形成合力,建材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10年来,建材全行业年综合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量超15亿吨,160余条水泥熟料生产线配套建设了协同处置生活垃圾、污泥、危险废弃物等装备。建材工业余热余压年利用量已超过4亿百万千焦,年余热发电量超过400亿千瓦时,按各年火力发电标准煤耗计算,相当于每年为全社会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000万吨以上。其中,水泥熟料生产线余热发电达到可装生产线的95%,平板玻璃在产生产线已全面配套余热利用设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推动绿色建材创新发展,鼓励绿色建材在农房改造、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超低能耗建筑等工程建设项目中优先应用,并认证绿色建材58个大类产品,绿色建材产品体系不断完善,培育形成了8个绿色建材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形成较完善的绿色建材产品体系,绿色建材走进了千家万户。目前,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指导下,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牵头推进的绿色建材下乡活动正在各地如火如荼进行中。新形势、新格局、新任务,对建材行业提出了新要求。建材行业在2020年明确了“宜业尚品、造福人类”的发展目标,并坚定不移贯彻落实我国“双碳”目标。2021年年初,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率先向全行业发出《推进建筑材料行业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倡议书》,明确提出“我国建材行业要在2025年前全面实现碳达峰,水泥等重点行业要在2023年前率先实现碳达峰”;率先发布《中国建筑材料工业碳排放报告(2020年度)》和《建筑材料工业二氧化碳排放核算方法》,是我国工业领域首个提出碳达峰目标并发布碳排放报告和碳排放核算办法的行业,为指导建材行业碳达峰、碳中和提供了有效决策依据和工作支撑;2021年年末,提出建材行业零外购电、零化石能源、零一次资源、零碳排放、零废弃物排放、零员工的“六零”示范工厂概念,积极推动建材企业转型升级,得到行业企业广泛响应。当前,广大建材企业正大力推进以碳减排为主线的全面转型。在优化能源结构方面,逐步提高使用清洁能源的比重;积极采用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非化石能源替代技术、生物质能技术、储能技术等;开发和挖掘技术性减排路径和空间,探索建材行业低碳排放新途径,优化工艺技术,研发新技术,完善并推广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碳汇技术,同时利用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加强能耗控制和监管;发挥建筑材料行业消纳废弃物的优势,进一步提升工业副产品在建筑材料领域的循环利用率和利废技术水平;着力推广窑炉协同处置生活垃圾、污泥、危险废物等技术,大幅提高燃料替代率。持续优化产业结构10年间,我国建材行业结构优化升级成效明显,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水泥、玻璃等传统建材行业告别粗放式发展的老路,逐步走上创新驱动、智能制造、绿色低碳的新路。数字水泥网统计数据显示,10多年来,我国水泥行业产业规模和行业利润发生了巨大变化。水泥产量从2010年的18.8亿吨增长至2021年的23.8亿吨;2012年行业利润总额657.41亿元,2021年达到1694亿元,实现了阶梯式增长,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十三五’时期以来,我国水泥年产量一直维持在22亿吨至24亿吨,占世界水泥总产量的55%左右。在产业政策支持下,维护供需动态平衡的能力不断增强,以国企为主的大企业市场竞争实力得到提升,绿色低碳转型的高质量发展形成行业共识,行业盈利水平也处于制造业前列。”中国水泥协会副秘书长陈柏林表示。水泥行业围绕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改革发展主线,积极推进水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提高能效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推广数字化、智能化;执行产能减量置换政策,遏制新增产能;推行常态化错峰生产政策,减少污染物排放,有效化解产能严重过剩;强化行业自律,保障有效供给,优化市场竞争环境,创造良好的行业生态。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发展理念持续转变,促使建材行业高质量发展成效显现,产业链价值大幅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建材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2%,实现平稳较快增长。2018年,建材加工制品业产业规模首次超过基础材料产业,且比重持续扩大;2020年,规模以上建材行业中加工制品业占比52.0%,比2012年提高13.7个百分点。同时,建材行业国际化进程方兴未艾。目前,我国建材对外贸易基本形成了进口资源类产品为主,主要出口初级制成品、深加工制品互有流通的模式,与国际产业链进一步融合发展。2016年以来,建材深加工制品出口额占比持续超过23%;2021年建材及非金属矿商品出口金额达到468.9亿美元,再创新高。国外工程和技术服务已成为建材行业“走出去”战略实施的重要标志和体现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品牌,建材企业已在80多个国家承建300多个大型水泥工程,并提供了工程设计、施工、安装、调试服务,乃至投产后的企业生产运行管理。水泥工程建设总承包约占全球70%的市场份额,平板玻璃工程项目占全球90%以上的市场份额。建材行业积极践行“走出去”战略,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对外投资总额已接近200亿美元。这10年,是建材行业取得历史性突破和辉煌成就的10年。建材行业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宜业尚品、造福人类”的发展目标,大力推进以“双碳”为主线的全面转型发展,全面开启建材行业绿色低碳安全高质量发展之路。 转自:经济日报 |
|
2022-10-24 |
疫情防控总体向好 5月份工业生产呈恢复性增长 | |
5月份工业生产呈恢复性增长——国家统计局工业司副司长汤魏巍解读5月份工业生产数据5月份,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向好,复工复产和物流保通保畅扎实推进,重点产业链供应链有序恢复,出口大幅回升,工业生产稳步恢复,呈现积极变化。一、疫情防控总体向好,工业生产恢复增长月度工业生产增速由负转正。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4月份同比下降2.9%转为同比增长0.7%。从三大门类看,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1%,上月为下降4.6%;采矿业增长7.0%,较上月回落2.5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0.2%,回落1.3个百分点。多数行业和产品实现回升。5月份,工业41个大类行业中,25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增长,增长面达61.0%;33个行业增加值增速较上月加快或者降幅收窄,占80.5%。在统计的617种工业产品中,420种产品产量增速较上月加快或者降幅收窄,占68.1%。长三角、吉林等地区降幅明显收窄。长三角、吉林等受疫情影响较大地区工业生产明显改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降幅较上月大幅收窄。5月份,上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30.9%,降幅较上月收窄31.7个百分点;吉林下降4.9%,较上月收窄36.8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恢复正增长。5月份,装备制造业增加值由上月下降8.1%转为增长1.1%,回升9.2个百分点。其中8个行业全部实现回升,汽车、通用设备等行业增加值分别下降7.0%、6.8%,降幅分别收窄24.8、9.0个百分点;专用设备、仪器仪表等行业分别由上月下降5.5%、8.8%转为增长1.1%、4.1%。高技术制造业保持稳定增长。5月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4.3%,较上月加快0.3个百分点,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11.0%,较上月加快1.3个百分点;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增长9.4%,上月为下降0.1%。太阳能工业用超白玻璃、新能源汽车、单晶硅、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等新材料产品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产量分别增长114.9%、108.3%、49.8%、22.3%。工业出口交货值大幅回升。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由上月同比下降1.9%转为增长11.1%,大幅回升13.0个百分点。分行业看,十大工业品出口行业出口增速均较上月加快或由降转增,其中,化工行业出口交货值增长42.2%,汽车、电气机械、专用设备、纺织服装两位数增长。分地区看,六大出口地区出口交货值均较上月回升,其中,山东、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等地区出口交货值增长7.6%—21.8%,上海出口交货值增速降幅收窄37.6个百分点。二、政策组合拳精准发力,工业生产有望加快恢复复工复产扎实推进为工业生产稳定恢复提供坚实基础。随着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措施加快落地显效,工业企业生产有序恢复。上海从6月1日起全面复工复产复市,为工业生产进一步恢复创造了有利条件。保链稳链助力装备和高技术制造业持续增长。5月份,物流保通保畅政策效果显现,全社会货运量降幅较上月收窄。随着后续保重点产业链供应链政策发力显效,稳链补链有序推进,汽车、电子、仪器仪表、通用设备等重点行业企业有望加快恢复,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推动作用将进一步增强。同时,放宽汽车限购和阶段性减征部分乘用车购置税也将助力汽车制造业进一步恢复。能源保供稳价保障工业生产安全度夏。5月份,采矿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其中,煤炭、油气开采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2%、6.6%,为工业生产迎峰度夏做好安全保障。加大有效投资带动基建相关行业回升。5月份,基础设施投资加快,带动原材料制造业增加值降幅较上月收窄2.1个百分点,其中,钢铁、建材行业增加值降幅较上月分别收窄1.5、0.8个百分点;挖掘铲土运输机械产量增速较上月回升22.2个百分点。随着交通水利设施、老旧小区改造、地下综合管廊等项目落地实施,将进一步拉动原材料、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等基建相关行业加快恢复。促消费保民生有利于消费品制造业等行业加速恢复。5月份,酒饮料茶、食品制造等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0%、3.5%,较上月分别加快6.5、3.4个百分点;膨化食品、方便面、速冻食品、鲜冷藏肉等主要民生产品产量分别增长14.7%、14.4%、12.5%、7.8%,生活必需品供应保持充足稳定,消费品制造业恢复加快。总体看,上海、吉林等受疫情冲击严重地区复工复产步伐加快,全国物流畅通程度不断提高,重点产业和企业保链稳链有序推进,5月份工业生产开始恢复,显现积极信号。但也要看到,工业生产结构性恢复和边际改善特征明显,产业链供应链堵点卡点犹存,需求不足、预期偏弱和成本问题仍然困扰大多数企业;同时,新冠疫情与俄乌冲突叠加,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滞胀风险明显上升,国际环境更趋严峻复杂。下阶段,要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认真落实落细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进一步做好减税降费和助企纾困工作,及时疏解产业链供应链堵点,有效引导市场预期,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提升经济回升动能,努力确保工业经济稳定恢复。 转自:国家统计局网站 |
|
2022-06-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