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智能制造稳步向前 为制造强国建设积蓄能量 |
2021年底,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大部分实现数字化网络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初步应用智能化;到203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全面普及数字化网络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基本实现智能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加速推进,总体态势持续向好。智能制造工程深入实施,区域协同、行业联动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各地出台支持政策260余项,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区域推进模式,汽车、石化、家电、医药等重点行业全面发展。当前,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模近3万亿元,市场满足率超过50%。通过智能化改造,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的生产效率平均提升32%,资源综合利用率平均提升22%,产品研发周期平均缩短28%,运营成本平均下降19%,产品不良率平均下降24%,智能制造发展稳步向前。由内而外进行企业智能化改造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信息技术软硬件水平不断提升,服务边界不断延伸,为加快推进制造强国提供了坚实基础和有力支撑。企业上云步伐不断加快,全国累计上云用云企业超过360万家。一批行业经验丰富、专业能力强的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加速涌现,成为赋能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中坚力量。现阶段,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是广大制造业企业的内生需求,企业亟须找到有针对性、适用、易部署的解决方案来开展智能化改造。其中,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就是制造企业智能化改造的重要实践者。工信部在培育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和解决方案创新推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一是培育壮大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队伍。引导装备企业、工业自动化供应商、软件开发商、企业用户等加速向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型,已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的供应商近百家,服务范围覆盖了汽车、纺织、医药等90%以上的制造业领域,形成了一支智能制造专业化服务队伍。二是指导成立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联盟。联盟现有会员单位596家,其中符合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规范条件的有174家。组建了北京、安徽、湖南等18个地方分盟,汽车、纺织、建材等8个行业分盟,为区域和行业智能化升级提供有力支撑。三是推动装备、软件和解决方案创新推广。开展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和示范工厂建设等专项工作,带动近5万个关键技术装备与软件的集成创新,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行业级解决方案。除此之外,工业软件在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工信部数据显示,全国工业软件产品收入由2019年的1720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2414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达18.5%。今年1—7月,我国工业软件产品收入1219亿元,同比增长8.7%,持续保持增长态势,为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工具和抓手。智能制造带动效应显著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作形成了较为显著的带动效应,工信部积极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行动,树立典型标杆,为地区、行业和企业数字化转型探索了有效路径。“十三五”时期,遴选了305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推动了583个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和新模式应用项目建设,探索出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等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培育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是智能制造的重要抓手,能够推动企业生产方式、组织模式和商业范式深刻变革,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注入新动能新活力。近年来,工信部围绕数字化管理、平台化设计、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新型智能产品7个方向重点进行了部署,不仅为企业进行创新实践开辟了新赛道,也为评价转型成果提供了新标杆,成效显著。工信部有关平台数据监测结果显示,截至今年第二季度,我国制造业企业实现平台化设计、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的比例分别达到9.5%、6.6%、39.5%和10.8%。2021年,工信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遴选了110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凝练了近1200个优秀场景。目前已经培育出1700余家引领行业发展的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和5500余家区域领军企业,地方、行业和企业实施智能制造的积极性持续提升,智能制造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与此同时,众多中小企业智能制造发展仍面临着困难和挑战。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推进智能制造时还面临技术、资金、人才等现实困难,亟须探索标准化、模块化、精准化的实施路径,为更多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指引。未来工信部将落实《“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持续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行动:聚焦原材料、装备制造、消费品、电子信息等领域的细分行业,围绕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全流程,挖掘一批低成本、模块化、可落地、易推广且带动意义强的智能制造典型场景,建设细分行业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探索智能制造最佳实践推广路径。加快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培育,推动规范发展,引导提供专业化、高水平、一站式的集成服务。 转自:人民邮电报 |
|
2022-09-26 |
![]() |
LNG船供应短缺 全球开启船舶“争夺战” |
欧洲能源危机日益恶化,全球天然气争夺战愈演愈烈,导致运输船舶短缺,各国纷纷抢占LNG船舶,而运输成本的上升可能进一步推高天然气价格。这场争夺战导致新LNG船的订单量增加,船舶价格水涨船高;现有的油轮租赁费也大幅上涨,进而推动欧洲和亚洲天然气价格飙升,创下历史新高。多重因素相互影响8月16日,Spark Commodities报告显示,9月中旬至11月中旬LNG船的日租费将升至105250美元,较目前每天64000美元的费用高出64%,比一年前的价格高出124%。该报告称,由于交易员提前预订LNG船,以处理天然气交付量,目前可用的船只数量急剧减少。今年以来,欧洲国家加大了从卡塔尔和其他地区购买天然气的力度,日韩等亚洲国家开始争先囤积冬季供应,LNG船需求激增。此外,干旱等极端天气也增加了液化天然气和运载燃料的LNG船需求。巨大需求下,船舶的供应十分紧张,据咨询公司Rystad Energy称,飙升的钢材价格和有限的造船产能导致了LNG船价格上涨,新造船价格从一年前的1.9亿美元上涨至2.4亿美元。咨询公司Rystad Energy的分析师Kaushal Ramesh表示,输船运费上涨和船舶租赁费增加正影响液化天然气价值链,并推高全球本已高企的天然气价格。他认为:“最近对能源安全的关注意味着,整个市场又恢复了对供应和航运从长计议。”LNG船供应短缺近几年以来,LNG船一直都非常“抢手”。许多经济体正寻求放弃煤炭以减少排放,而极端天气制约了水力发电,天然气成了绝佳的能源选项,在此背景下,俄乌冲突的暴发进一步助推了能源的供需失衡。船舶经纪公司Poten&Partners的商业情报主管Jason Feer表示,从现在起至少两个月内,只有一艘LNG船可供在亚洲单航次租借。而在大西洋水域,没有LNG船可供租用。“市场上的一切相关供应都将被抢购一空。”Trident LNG的交易和咨询主管表示。“实际上,欧洲和亚洲已经因此相互竞价,市场正在受到支撑。”此外,LNG油轮的争夺给欧洲带来又一个挑战。今年6月,LNG油轮租船费一度超过10万美元/天,有分析师和贸易商预计,贸易公司已长期预订了大量货船以确保自己有能力运送LNG,这反过来造成了可用货船数量减少,LNG油轮租船费将反弹。造船市场“主角”登场市场爆炸式增长,使得贸易商很难在现货市场上找到可用船舶,LNG船市场正处于供给“天花板”。LNG船需求增加,也促使船东加大运输船订造力度,因而LNG船成为今年新造船市场绝对的“主角”。克拉克森的数据显示,今年迄今为止,LNG船新船订单量达到了106艘,合同总价值高达224亿美元,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86艘156亿美元的创纪录水平。同时,短期内再气化产能偏紧也使得欧洲对浮式储存再气化装置(FSRU)的需求也显著增加,自俄乌冲突以来,欧洲国家已经获得了12艘FSRU,甚至已经有贸易商以高于造价的价格去抢购二手FSRU。咨询公司Rystad Energy数据显示,目前全球LNG船下单量为257艘。韩国作为最大的LNG船生产国,该国造船厂在2027年前已没有余力承接新订单。在中国需求强势带动下,2017年LNG船市场复苏,并于2018年继续高位运行。但随着船队持续扩张,2019年和2020年市场开始降温。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1年开局不佳,但在秋季开始恢复并高位震荡。有专家表示,LNG海运市场正处于诞生以来的极佳时期,这一窗口期有望持续3年左右,但是周期无法避免,船东需要更多考虑锁定长期合同。国内船厂在稳步提升LNG船产能的同时,也要防止一哄而上,注意产能大规模扩大带来的经营风险。(本文综合自国际财闻汇、中国石油石化、华尔街见闻、中国水运网等媒体报道) 转自:中国水运报 |
|
2022-09-08 |
![]() |
“统一规范”成关键词 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加速完善 |
到2025年,统计基础更加扎实、核算方法更加科学——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加速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是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基础,是制定政策、推动工作、开展考核、谈判履约的重要依据。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生态环境部公布《关于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实施方案》(简称《方案》),对相关工作进行全面部署。《方案》提出,到2025年,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进一步完善,数据质量全面提高,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提供全面、科学、可靠数据支持。“统一规范”成关键词碳排放统计核算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层级、多类主体、多种维度。不同对象、不同用途的碳排放核算边界和方法也不同。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专家张英健认为,随着各地区、各领域、各行业对碳排放核算数据的需求显著提升,当前国内碳排放核算体系数据更新偏慢、核算口径不一、基础排放因子滞后等一系列问题也开始凸显。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为了保证碳排放统计核算工作始终服务“双碳”工作大局,《方案》明确提出三方面要求:部门权责的清晰统一。《方案》提出加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理顺工作机制,优化工作流程,形成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协同高效的工作格局。重点任务的衔接有序。《方案》坚持从实际出发,围绕全国及省级地区、行业企业、重点产品碳排放统计核算以及国家温室气体清单四方面重点任务,建立统一的工作要求和机制框架。重要参数的规范一致。排放因子是碳排放统计核算的重要参数。《方案》提出建立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排放因子数据库,并常态化、规范化更新。“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按照急用先行、先易后难的顺序,出台并实施一系列区域、行业企业、产品的碳排放统计核算方法与标准,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该负责人说。明确四项重点任务如何从丰富而庞杂的核算体系中构建起适合中国国情特点、满足“双碳”工作需要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方案》重点部署了四项任务:一是建立全国及地方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由国家统计局统一制定全国及省级地区碳排放统计核算方法,明确有关部门和地方对能源活动、工业生产过程、排放因子、电力输入输出等相关基础数据的统计责任,组织开展全国及各省级地区年度碳排放总量核算。二是完善行业企业碳排放核算机制。由生态环境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会同行业主管部门组织制修订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建筑等重点行业碳排放核算方法及相关国家标准,加快建立覆盖全面、算法科学的行业碳排放核算方法体系。三是建立健全重点产品碳排放核算方法。由生态环境部会同行业主管部门研究制定重点行业产品的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的碳排放核算方法。四是完善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机制。由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数据收集、报告撰写和国际审评等工作,按照履约要求编制国家温室气体清单。“不同层面、不同维度下的碳排放统计核算工作,涉及的核算对象不同、核算边界不同、工作目标不同、数据来源不同、管理部门不同、工作基础不同。核算数据精度要求越高,需要核算的内容和数据工作量越大,数据的可获得性就越低、成本就越高,因此要统筹平衡好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关系。”国家节能中心主任任献光说。全面促进绿色发展建立科学核算方法,系统掌握碳排放总体情况,将为统筹有序做好“双碳”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与基础保障。据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苏明山等学者介绍,为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履约工作,中国初步建立了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编制的工作体系和技术方法体系。近年来,中国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交了多份国家履约报告,清单质量得到国际专家认可。在新形势下,国内“双碳”目标、其他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以及《巴黎协定》下强化的透明度框架,对碳排放统计核算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一致性、可比性和透明性等提出了更高需求。针对新要求,《方案》作出明确安排。比如,在应用先进技术方面,《方案》提出加快推进5G、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探索卫星遥感高精度连续测量技术等监测技术的应用。再如,在开展方法学研究方面,《方案》提出推动对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碳捕集封存与利用、碳汇等领域的核算研究;加强碳排放核算领域国际交流,积极参与碳排放国际标准制定。张英健认为,“我国历来注重履行国际承诺,将会继续根据《巴黎协定》等国际气候协定要求,推进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工作,建立常态化管理和定期更新机制。《方案》进一步明确了这项工作的职能部门、工作要求和保障措施,有利于推动我国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工作再上新台阶。” 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
|
2022-08-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