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yq/images/yonghu2.png)
![]() |
搭实践平台 促供需对接 |
一年多前,毕业后的就业选择还在困扰着闽江学院大三学生石琦琦。一年后的今年6月,站在福建省福州市“好年华,聚福州”引才活动启动仪式讲台上,已是闽江学院新任辅导员的石琦琦,面向来自各地的学子,道出自己的心声:“通过‘好年华,聚福州’活动,让我有机会选择在福州就业生活,使我感觉到很幸福。”自2021年起,福州市持续开展“好年华,聚福州”活动,福州团市委、市人社局、市文旅局等部门牵头,通过搭建实践平台、提供就业保障等,多措并举,力促青年人才供需对接。“引才留才,福州向我们伸出了援手。”去年暑期,一则来自学校老师的推荐让石琦琦打起了精神——福州首次举办“好年华,聚福州”活动,鼓励大学生前往基层一线,担任基层团组织兼职干部,同时为福州市外学子提供7646个优质社会实践岗位,并配备实践导师——选拔、面试、上岗。21岁的石琦琦走上了福州团市委机关的实习岗位,“主要工作就是对接来福州大学生的参访活动。”石琦琦说。“优越的生态环境和舒适的就业环境,让大家对福州产生了良好的印象。”北京大学硕士生李博远感触深刻。与此同时,福州市也收获满满——通过集中参访、线上双选会等各项活动,超过4500名学子达成就业意向,5860人参加社会实践和游学观光。“通过研学实践活动,让青年人更好地了解福州、爱上福州,进而留在福州。”福州市副市长孙晓岚表示。把人才“留下”不是终点,如何让人才留得住、留得好,福州在制度创新上下功夫。享受一年期免费住宿,为外地毕业生在福州求职打造“暖心工程”;万元生活补贴和一次性租房补贴,让在市内稳定就业3个月以上的学子,暂解人生起步阶段的经济压力;优秀创业项目资助和创业担保贷款贴息,让“大众创业”在福州蔚然成风;每年开拓上万个就业实习岗位、全面放宽落户限制、人才限价房、公租房政策,更让学子有了实打实的获得感……一个多月的系列活动,让石琦琦对福州引才政策有了深入了解,也让她下定决心留在福州。供需两方的双向对接,让引才活动提质增效。“公司发力数字经济,急需相关专业的人才加盟,双向选择解了企业燃眉之急。”锐捷网络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说。在去年的引才活动中,市人社局统一的需求征集和对接,让来自福州大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的胡俊钦“精准入位”,成功与公司签约。“数字福建建设方兴未艾,这里有我的广阔舞台。”胡俊钦说。“福州着力形成覆盖全领域、各层级、动态更新的‘横纵一体’政策格局,构建‘好年华,聚福州’人才政策体系,为青年学子在内的天下英才来福州、留福州提供一系列暖心服务,用心用情打造‘近悦远来’人才发展环境。”福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蔡亚东表示。主题航班、人才公寓、交流参访、实习实践、课题调研……2022年“好年华,聚福州”引才活动已拉开序幕,预计将为学子提供26879个实践岗位。眼下,石琦琦也在线上忙着为大学新生解答疑问——“老师,福州这座城市‘性格’怎么样呢?”“福州热情又温婉,美丽又大方,欢迎各位同学选择在福州学习,希望以后也留在这里工作。”石琦琦语气坚定。来源:人民日报 |
|
2022-08-09 |
![]() |
钱来了!多地提高低保标准,还发生活补贴 |
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民政部在7月举行的2022年第三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指出,截至5月底,城乡低保标准同比分别增5.5%和7.6%。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地低保标准在超1000元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上海从1330元增至1420元,深圳、北京分别达1360元和1320元。同时,上海还对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中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提高救助标准,从每人每月1730元调整为1850元。广州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每人每月1120元提高到1196元,低收入困难家庭认定标准从每人每月1680元提至1794元。深圳低保边缘家庭社会救助认定标准从每人每月1950元提至2048元,特困人员基本生活供养金标准从每人每月2080元提至2184元。增加的绝对值方面,上海仍位列榜首,达90元/月。广州、北京分别为76元/月和75元/月,四川和深圳增加了为65元/月。青海低保标准增加的虽相对不高,但已连续十四年增加。四川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低限调为680元/月,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低限调为480元/月;城市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低限为884元/月,农村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低限为624元/月。云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省级指导标准提至每人每月700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省级指导标准提至每年5343元/人,折合每月445.25元。此外,云南还将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省级指导标准统一提至每月910元。青海将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月人均提高28元,也为每月700元,增幅4.2%;农村牧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年人均提高492元,提至每年5676元,增幅9.5%。贵州城市低保平均标准提至679元/月,增幅3.5%。其中贵阳市各区、清镇市、贵安新区,保障标准为725元/月;贵阳市开阳县、息烽县、修文县等保障标准为705元/月;其余县保障标准为660元/月。农村低保平均标准提至5292元/年,增幅15.8%。辽宁城市低保提高标准为:沈阳、大连提高幅度不低于3%,鞍山、抚顺、本溪、丹东、锦州、营口、阜新、辽阳、铁岭、朝阳、葫芦岛不低于2%;农村低保方面,沈阳、大连、丹东增幅不低于8%,鞍山、抚顺、本溪、营口、阜新、辽阳、葫芦岛不低于6%,锦州、铁岭、朝阳不低于5%;盘锦市城乡一体化不低于2%。扬州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则由月人均740元提至770元,增加30元。发一次性生活补贴近日,民政部和财政部印发《关于切实保障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称,要做好低保等基本生活救助工作,为部分人群增发一次性生活补贴。据不完全统计,山西、河南、兰州、济南等多地发放金额超200元。具体来看,兰州对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在其原来的生活补助基础上增发一次性生活补贴:城市低保、特困供养人员按照每人340元,农村低保、特困供养人员按照每人220元的标准发放。济南向城市低保对象、城市特困供养救助人员等每人补贴300元;农村低保对象、农村特困供养救助人员每人补贴200元;山西为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困难群体每人增发的一次性生活补贴金额也是300元。河南为低保对象、特困人员每人增发210元一次性生活补贴。此外,河南还重点关注失业人员、低保边缘人口和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将38.2万低收入人口纳入动态。云南对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人员按照不低于100元/人的标准增发一次性生活补贴;内蒙古自治区为全区困难群众按照每人100元标准增发一次性生活补贴;天津为低保、低保边缘户家庭(原低收入家庭)、特困人员增发一次性生活补贴的标准同样是100元。湖北为低保对象按照当月补助水平、特困供养人员按照当月基本生活标准增发一次性生活补贴。湖北还称,受疫情影响严重地区,可为临时生活困难群众按照不低于一个月城市低保标准,发放一次性临时救助金。“截至6月底,全国共实施临时救助480.2万人次,累计支出资金45.2亿元;对因疫遇困群众实施临时救助147.9万人次,累计支出资金4.8亿元。”民政部指出,对未参保失业人员实施临时救助1.9万人次,累计支出资金1925万元。此外,截至5月底,全国共有城乡低保对象4078万人。多地低保标准上调和对特困人员的补贴有何积极作用?释放哪些信号?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刘春生指出,如何让老百姓愿意花钱,敢于花钱,同时也有能力去支出,是社会保障体系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尤其是困难人员,可能遇到的生活困难更大。”刘春生认为,无论是提高低保标准还是给予困难人员补贴,从宏观的角度都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也表示,这次低保标准的上调,对于困难人员来说很重要。“对于困难人员而言,这些举措能够有效降低他们的生活负担,提升生活水平。”江瀚指出,这对于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社会保障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来源:中新经纬 |
|
2022-08-08 |
![]() |
聚焦毕业生回乡就业:实现游子和家乡“双向奔赴” |
就业是民生之本。教育部数据显示,2022届中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076万人,比上年增加167万人,增量和总量均创历史新高,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成为稳就业的重中之重。长期以来,“去哪就业”不仅是毕业生的真实关切,更是社会各界聚焦的关键话题。曾经,“北上广深”成为大多数毕业生的向往之地,如今,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回乡就业,非一线城市、基层就业成了毕业生的新选择。今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多种稳就业政策持续加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释放就业市场潜力。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强化不断线就业服务,简化优化求职就业手续,着力加强青年就业帮扶,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作为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态也在发生转变。智联招聘发布的《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2022届高校毕业生中,50.4%选择单位就业,期望月薪较去年下降6%,偏好企业类型更倾向相对稳定的国企。与此同时,慢就业比例均较去年提高约3%。同时,智联招聘针对返乡就业发起的调查发现,职场人对回乡就业的认识偏理性,近90%的讨论者并不认为年轻人回老家是“没出息”。事实上,许多非一线城市近年来也取得了明显发展,产业环境、生活环境持续改善,同时各地政府也在不断加码福利,努力为返乡就业人才提供满意的工作、生活环境和美好未来。毕业生返乡就业岗位中,“考编”成为首选,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奔赴基层岗位中锻炼成长。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度国考计划招录3.12万人,而报名过审人数首次突破200万,达到212.3万人。《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还强调挖掘基层就业社保、医疗卫生、养老服务、社会工作、司法辅助等就业机会。各地为吸引毕业生进入基层岗位也提供了优厚的待遇。此外,回乡创业、进入家乡强企也成为毕业生返乡后的落脚地。规模最大高校毕业生就业,不仅是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考验,也是对相关部门、各地政府和各大企业的考验。人才竞争从未在城市间平息,近年来,为吸引人才落地,各地纷纷出台毕业生返乡就业创业利好政策。近日,智联招聘面向毕业生,在河南、吉林两省及青岛、佛山、西安、合肥等省市与地方引才、就业部门一起联动本地企业,发起“我在家乡挺好的!”——百日千万网络招聘活动城市专场,通过视频直播,将“探城+探企”相融合,集家乡介绍、政策详解、直播探企、在线咨询、简历直投于一体,吸引大批毕业生进入直播间围观和参与。活动中,佛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梁显凤表示,佛山市全年将发放补贴近1亿元补贴,扶持稳岗就业;构建全市“1+5+N”创业孵化平台,开展线上、线下创业培训将超过2000人次;青岛市将对企业进行沉浸式探访寻岗,深入青岛企业进行100场直播带岗、探企揽才活动,从云端向全球的青年人才全方位展示青岛市城市发展、产业布局和企业文化,吸引广大青年人才来青留青创新创业;西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业促进处处长廉宏彬介绍,目前西安市已建成12万套安居房,在建的还有6万多套,各区也在配套建设安居房,每平方米租金12元,解决毕业生住房问题。此外,依托于地方优势,各地将产业实力,转化为城市“吸引力”。河南深入推进“数字河南”建设,以郑州为例,通过施行“发放就业见习补贴、求职创业补贴、学历人才生活补贴、首次购房补贴”等利好政策,多措并举激发人才活力;佛山市作为珠江西岸制造业重镇,通过鼓励市场吸纳就业、培养基层人才支撑、实行国有企业的就业引领、推行机关事业单位招聘毕业生、提升就业能力等方式,打造人才强磁场;合肥则通过开展“人才政策20条”“人才创新创业8条”“重点产业人才7条”等人才政策,强化战新产业格局,汇聚各类人才超200万人,2021年吸引外来大学生就业达16万人。业内认为,近年来,非一线城市产业环境、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家乡发展呼唤人才,也造就人才。返乡毕业生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为地方发展注入强大动能。地方要充分利用人才,提供优厚的薪酬待遇,支持青年在各方面的实践和创新,提供宽阔的发挥空间,让返乡毕业生发挥才能、施展抱负;同时解决毕业生住房、落户、子女教育等问题,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智联招聘执行副总裁李强表示,当下区域经济飞速发展,产业“虹吸效应”下将吸引人才进一步向非一线城市的产业优势区域流动。返乡就业创业的职场人愿意回到家乡,发挥自我价值的同时,可为国家城镇化建设献力,是游子和家乡的“双向奔赴”。 转自:人民网 |
|
2022-06-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