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中医药信息化发展规划》政策解读 | |
日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了《“十四五”中医药信息化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现就有关政策解读如下:一、《规划》出台背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将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定位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信息化作为引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先导力量,是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实现振兴发展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蓬勃兴起,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应用,为中医药信息化高质量发展营造了强大势能、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对“互联网+中医药”融合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带来了更大可能,中医药信息化发展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战略机遇期。“十三五”时期,中医药行业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总体部署,坚持“融入、整合、跨越”发展思路,中医药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强、水平不断提升,但仍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深入等问题,与数字中国、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全民健康信息化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发展中医药的总体部署,推进“十四五”时期中医药信息化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信息化对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支撑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十四五”推进国家政务信息化规划》等文件精神,密切衔接《“十四五”全民健康信息化规划》,在全面评估、深入调研和听取各方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编制形成《规划》。《规划》目标、主要任务和专栏项目的贯彻落实,将有力推动中医药信息化高质量发展。二、《规划》制定过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了《规划》编制工作组,推进《规划》制定工作。一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中国、网络强国、国家大数据战略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入落实全国中医药大会精神和《“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等政策要求,进一步把握《规划》编制的方向和定位。二是设立研究专项,委托相关单位对省级中医药数据中心、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现状开展调查,实地调研上海、杭州、广州、重庆、武汉等地信息化建设,总结“十三五”中医药信息化建设经验,分析问题,查找不足,研判形势,提出重点项目。三是多次组织开展专家研讨,广泛听取中医药主管部门与中医医疗机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行业学会、企业等的意见建议,专题邀请工信、农业农村、宣传、教育、卫生健康等领域信息化专家学者论证规划,书面征求了各省级中医药主管部门的意见,确保相关措施科学可行。四是加强与相关规划衔接,紧密对接《“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十四五”推进国家政务信息化规划》《“十四五”全民健康信息化规划》有关文件和相关要求,确保指导思想统一,目标任务衔接。三、《规划》主要内容《规划》共分为4个部分。(一)规划背景。系统梳理了“十三五”时期中医药信息化建设与发展取得的主要成绩、存在的主要问题,全面分析了“十四五”发展面临的形势。(二)总体要求。明确了“十四五”时期中医药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强调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人为本、统筹规划,融合发展、协同共享,安全可控、规范有序”基本原则,提出了到2025年的发展目标。(三)主要任务。围绕中医药信息化高质量发展目标,主要部署了四个方面的任务。一是夯实中医药信息化发展基础,提出加快信息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强化网络和数据安全防护、推进中医药信息标准应用3个方面具体措施。二是深化数字便民惠民服务,提出加强中医医院智慧化建设、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与互联网深度融合、优化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做优智慧中医医联体4个方面具体措施。三是加强中医药数据资源治理,提出强化中医药政务服务和管理、实施国家中医药综合统计制度、建设中医药综合统计信息平台、推动中医药统计数据开放共享4个方面具体措施。四是推进中医药数据资源创新应用,提出加快中医药关键数字技术攻关、助力中药质量控制水平提升、创新中医药数字教育新模式、推动中医药文化数字化建设4个方面具体措施。同时,在四大任务下设立4个信息化项目专栏,共14个项目,全面支撑任务的具体部署、实施和落地。(四)保障措施。提出从5个方面保障规划落地实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二是强化资金保障,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四是完善实施评估机制,五是注重宣传引导。四、下一步工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坚持统筹协调,已推动将《规划》相关重点任务纳入《“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十四五”全民健康信息化规划》,做到了统一部署、整体推进。下一步将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完善组织实施机制,通过系列举措,夯实中医药信息化发展基础、深化便民惠民、加强数据资源治理及创新应用,为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地保障人民健康提供有力支撑。 转自:中医药局网站 |
|
2022-12-09 |
货币政策三季报释放强信号:警惕通胀反弹压力 | |
具有“风向标”意义的货币政策三季报出炉。11月16日晚间,央行发布《2022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下称《报告》),对通胀压力、贷款利率走向、人民币汇率、房地产金融等热点话题做了详谈。与二季报相比,此次《报告》强调,要高度重视未来通胀升温的潜在可能性,特别是需求侧的变化。并提出,密切关注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走势和货币政策调整的溢出影响,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对下阶段货币政策,央行则表态,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搞好跨周期调节,兼顾短期和长期、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坚持不搞“大水漫灌”,不超发货币,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更高质量的支持。警惕未来通胀反弹压力“总体来看,前三季度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政策传导效率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质效进一步提升。”央行表示。不过《报告》指出,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海外通胀高位运行,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国内经济恢复发展的基础还不牢固。究其原因,一方面,发达经济体通胀粘性较强,收紧货币政策的取向短期仍可能延续,全球经济复苏动能趋弱;另一方面,国内居民预防性储蓄意愿上升制约消费复苏,积极扩大有效投资面临收益不足等多方约束,人口老龄化、低碳转型等中长期挑战也不容忽视。《报告》提出,高度重视未来通胀升温的潜在可能性,特别是需求侧的变化,不断夯实国内粮食稳产增产、能源市场平稳运行的有利条件,做好妥善应对,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较二季报相关措辞有所加强,体现央行关注通胀问题。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这说明未来通胀压力仍是重点,“全球通胀仍然比较高;同时今年以来货币增速比较高,未来疫情情况好转,消费增加有可能推高通胀。”“这意味着短期内在内外兼顾考虑下,货币政策将主要通过结构性工具定向发力,也包括下调5年期LPR报价、加大对房地产的定向支持力度等,而着眼于稳汇市、以及重视未来通胀升温的潜在可能性,年底前实施降息、降准的可能性较小。”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东吴证券则在研报中分析称,三季度CPI总体温和,PPI持续回落,通胀预期平稳。央行提示未来要高度重视未来通胀升温的潜在可能性,特别是需求侧,主因是海外输入性通胀压力,叠加国内猪周期等结构性因素影响,同时需求侧复苏、疫情防控优化带动通胀。但我国当前核心CPI仍然偏弱,10月同比上涨0.6%,未来重点仍是扩内需,修复居民消费需求,防通胀暂不构成货币政策制约项。降低企业融资和个人消费信贷成本《报告》显示,央行持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再创有统计以来新低。其中,9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0%,环比6月下行0.16个百分点,创有历史记录以来最低,延续了年初以来的较快下行势头。原因在于,8月央行下调政策利率(MLF利率)0.1个百分点,分别带动当月1年期和5年期LPR报价下调0.05和0.15个百分点,而伴随银行贷款利率参考基础下调,实际发放贷款利率必然随之下行。“另外,三季度包括支小再贷款、设备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全面发力,也会带动与之相关的低利率企业贷款投放。”王青表示。与此同时,9月新发放居民房贷加权平均利率为4.34%,环比6月下调0.28个百分点,降幅明显超过新发放企业贷款利率降幅。“9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和居民房贷利率降幅均超过政策利率下调幅度,说明LPR改革效能进一步释放。”王青坦言。需要指出的是,央行提出下一步要“推动降低企业融资和个人消费信贷成本”,而居民房贷属于个人消费信贷范畴。王青预计,伴随四季度稳增长需求上升,监管层继续强调“推动降低企业融资和个人消费信贷成本”,未来LPR改革效能还将进一步释放,其标志就是在MLF利率保持不变的情况,年底前5年期LPR报价还可能继续下调15-30个基点。 转自:华夏时报 |
|
2022-11-21 |
实现“物超人”,我国移动物联网迈入发展新阶段 | |
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移动物联网网络。截至2022年8月底,窄带物联网,4G、5G基站总数分别达到75.5万个、593.7万个和210.2万个,多网协同发展、城乡普遍覆盖、重点场景深度覆盖的网络基础设施格局已经形成。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新数据,截至8月末,我国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发展移动物联网终端用户16.98亿户,较移动电话用户的16.78亿户多出2000万户,移动物联网连接数首次超出移动电话用户数,我国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率先实现“物超人”的国家。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指出,“物超人”意味着移动网络从服务人和信息消费,进一步发展到服务千行百业,让“万物互联”的愿景真正成为现实,标志着我国正引领全球移动物联网生态体系的发展。我国移动物联网发展势头强劲移动物联网将极大扩展网络连接的范围与深度,并与感知、边缘计算等技术相结合,推动实现人机物的数字化、智能化,引领信息通信产业变革的新浪潮。余晓晖表示,当移动用户数和手机终端销售规模的增长都遇到了瓶颈,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移动物联网连接数却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2020年底至今,移动物联网连接数增长超5亿,移动物联网已发展成为移动通信业务新的增长点,为电信行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与路径。近年来,我国在政策层面加强顶层设计,构建移动物联网综合生态体系,在全球移动物联网发展中表现突出。具体而言,在网络能力方面,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移动物联网网络,截至2022年8月底,窄带物联网,4G、5G基站总数分别达到75.5万个、593.7万个和210.2万个,多网协同发展、城乡普遍覆盖、重点场景深度覆盖的网络基础设施格局已经形成;应用发展方面,移动物联网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产业生态方面,国内企业技术及产品研发能力持续增强,生态体系持续完善。“我国一直是全球移动物联网技术创新的主要贡献者,产业供给能力全球领先。”余晓晖说,“实现‘物超人’,意味着我国移动物联网连接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平,连接规模上到一个新的台阶。信息通信业的发展动力从‘人口红利’转向‘物联红利’,移动物联网的价值将不断凸显,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引擎。”移动物联网改变生产生活方式远程抄表、智能家居、工业互联、智慧农业、共享设备……近年来,越来越多基于移动物联网的创新应用改变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相关专家认为,我国移动物联网大致可以分为产业数字化、治理智能化、生活智慧化三个方向。在产业数字化方向,移动物联网助推智慧工厂、智慧农业、智慧物流、智慧交通等领域产业转型升级;在治理智能化方向,移动物联网在智慧消防、智慧城市、智慧环保、民生服务等多个领域落地,提升动态感知、风险预警、科学决策能力;在生活智慧化方向,移动物联网为更多百姓带来了线上问诊、老幼照看、智慧出行等便捷服务。此外,移动物联网的发展为产业数字化和数字化治理提供了更强的连接能力和更大的连接规模,打开了更大的数据价值空间,将加快数据的高效感知、传递和处理,加速形成全“连”、有“数”、能“算”的闭环格局。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所言,物联网已经被运用于我们的生活中。广泛使用的5G技术拓展了物联网应用范围,使得物联网的落地场景更加丰富多元。随着经济社会加速数字化转型,各行各业大力拥抱以移动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移动物联网规模应用不断提速,一些千万级应用开始涌现。目前,窄带物联网已形成水表、气表、烟感、追踪类4个千万级应用,白色家电、路灯、停车、农业等7个百万级应用。移动物联网是数字信息基础设施,“物超人”不仅意味着移动物联网规模发展的“爆发点”已经到来,更将为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注入强劲新动能。来源:科技日报 |
|
2022-09-26 |
我国科学家首次在月球上发现新矿物“嫦娥石”(科技自立自强) | |
9月9日,国家航天局、国家原子能机构联合宣布,中国科学家首次在月球上发现新矿物,并命名为“嫦娥石”。该矿物是人类在月球上发现的第六种新矿物,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在月球发现新矿物的国家,这也是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研究取得的又一重大科学成果。距地球38万公里的月球之上,“嫦娥石”存在于哪里?是如何被发现的?我国月球样品研究还有哪些新进展?发现于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的玄武岩碎屑中,是一种新的磷酸盐矿物专家介绍,“嫦娥石”发现于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的玄武岩碎屑中,是一种新的磷酸盐矿物,属于陨磷钠镁钙石族。呈柱状晶体,颗粒大小为2—30微米。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以下简称中核集团核地研院)月球样品研究团队,通过X射线衍射等一系列技术手段,在14万个月球样品颗粒中,分离出一颗粒径约10微米大小的单晶颗粒,并成功解译其晶体结构。经国际矿物学会(IMA)新矿物命名及分类委员会(CNMNC)投票通过,确证为一种新矿物。据介绍,该矿物是人类在月球上发现的第六种新矿物。“新矿物的发现,为月球形成和演化提供了更多基础科学数据,深化了人类对月球和太阳系的认知。”国家原子能机构副主任董保同表示,这是我国在空间科学领域取得的一项重大科学成果,也是跨行业跨专业协同合作的一次成功探索。“嫦娥石”的英文名称为Changesite—(Y),是研究团队为它精心挑选的名字。“首先,这是纪念我国嫦娥探月工程首次取回的月球样品;其次,它明确了该矿物来自中国传统神话‘嫦娥’(Chang’E)的居住地(site),即月球;同时也表明该矿物取自嫦娥五号(Chang’E)的降落点(site);最后,‘S’既是中文拼音‘石—Shi’又是英文‘石—Stone’开头的第一个字母,从发音上也更接近‘嫦娥石’,国内国际都很好理解。”团队牵头人、中核集团核地研院重大项目总师李子颖介绍。据介绍,“嫦娥石”是继“广寒宫”“织女”“河鼓”等35个月球地理实体命名后,月球科学探索领域又一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并被国际社会认可的月球相关名称,再次展示了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融合的中国式浪漫。统计了14万个月球样品颗粒,经过详尽矿物学研究“嫦娥石”的发现过程并不轻松。2021年7月,嫦娥五号月球样品面向全社会开放申请,中核集团核地研院成为首批获得月球样品的13家研究机构之一。研究人员小心翼翼捧回50毫克的月球样品。“相当于3颗米粒的重量,而且根据协议,月壤研究过程中,只允许20毫克的损耗。”中核集团核地研院第一批月球样品责任人黄志新研究员说。然而,在显微镜下观察,1毫克月壤又拥有上万个颗粒,“月壤每一颗都非常珍贵,研究团队是一颗一颗挑选着、计算着使用。”黄志新说。“月壤的挑选不允许引入外来物质污染,只能靠针尖和颗粒之间摩擦产生的一点静电吸附住样品。”中核集团核地研院研究员李婷说。在艰难的实验过程中,研究团队发现了新矿物的蛛丝马迹。这个疑似新矿物的颗粒大小不足10微米。“分析后发现,它的化学成分是全新的,人类已知的矿物没有一种与它的化学成分组成一致。”李子颖说。一种矿物要被确定为新矿物,除了需要提供化学成分信息,还需要提供晶体结构信息。研究团队再次被难住了。“这个颗粒和辉石交互共生在一起,无论实验手段还是后期的数据处理都没有办法把辉石剔除干净,一直没有获得理想的结构数据。”李婷说。科研人员将目光投向了申请到的第二个月壤光片样品。“我们统计了样品上14万个颗粒,找到了一些‘嫦娥石’的踪迹,但有希望测到单晶结构的只有一颗,而这一颗还裂成了3小块。”李子颖介绍,研究团队最终抓住了十四万分之一的机会,使用聚焦离子束电镜切出了一颗纯单晶颗粒,然后将颗粒转移到单晶衍射仪上收集数据,最后解译出“嫦娥石”的晶体结构。经过一系列的拉曼光谱分析、晶体光性描述、物理性质计算等系统详尽的矿物学研究,2021年底,研究团队确定,这是一种从未被发现过的磷酸盐矿物,揭开了“嫦娥石”的神秘面纱。月球样品研究持续开展,对认识月球起源与演化等有重要意义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携带1731克月球样品返回地球。据介绍,国家航天局已完成4批152份共计53625.7毫克的月球样品发放,有33家科研单位的98名申请人通过申请。中科院、教育部、自然资源部、中核集团等多个单位获批承担月球样品研究工作,国外科学家、留学生也参加了联合研究。探月工程副总指挥、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刘继忠介绍,各科研团队都积极开展研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目前已在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23篇,申请专利1项。近期发布的成果主要包括岩浆分异、太空风化、氦—3气体以及生物能转化等方面,对认识月球起源与演化,探寻月球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实现“零能耗”的地外环境和生命支持系统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目前,关于月球科研样品的研究还在持续开展,第五批样品申请已完成评审,后续将按程序发放。“随着对样品研究的逐步深化,我们预期会有新的更大成果。”刘继忠说。来源:人民日报 |
|
2022-09-14 |
水运基础设施总体规模保持世界第一——我国水运事业发展成就扫描 | |
水运基础设施总体规模保持世界第一;拥有生产用码头泊位20867个,万吨级及以上泊位2659个;内河航道通航里程12.8万公里,其中高等级航道超过1.6万公里;长江干线货运量超过30亿吨,位居全球内河航运首位;全球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前10名的港口当中我国分别占了8席和7席……在25日举行的交通运输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副司长苏杰用一组数据展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10年,我国水运事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水运具有运量大、成本低、能耗少、污染小的比较优势,是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主要通道和关键节点,也是加快运输结构调整、推进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的主攻方向。水运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作用明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坚实保障。今年以来,疫情形势延宕反复,承担了大量跨区域货物运输和约95%外贸物资运输的水运保持运输通道畅通,运输平稳有序。上海港、宁波舟山港、深圳港连续多年集装箱吞吐量位居前列;以沿海运输通道、长江干线、西江航运干线等为水运主要通道,以主要港口为枢纽,衔接铁路、公路、管道等方式,连通世界、干支衔接的水路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形成。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55.5亿吨,比2020年增长6.8%,确保了“出口货物出得去、进口货物进得来”。天津港北航道扩建工程、茂名港通用码头等工程开工建设,北京燃气天津南港LNG码头工程、京杭运河浙江段三级航道整治工程等有序推进,苏州港太仓港区四期工程、长江中游蕲春水道航道整治工程等竣工验收……今年上半年,我国一系列水运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步伐,水运建设项目基本形成“开工一批”“在建一批”“建成一批”“储备一批”的良好格局。与此同时,钦州大榄坪南7号、8号码头自动化改造工程等竣工投运,宁波舟山港梅山港区二期等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建设有序推进,一批智慧港航建设也加快了脚步。“水运基础设施数字化、网络化水平不断提升,已建和在建自动化码头数量均居世界首位。”交通运输部水运局副局长郑清秀说。郑清秀表示,今年1至6月,全国水运建设完成投资735.7亿元,同比增长4.7%,其中,6月份水运建设完成投资176亿元,同比增长20.2%,环比增长33.7%。7月份水运建设投资同比增长21.8%,继续保持良好增长势头。在推动我国沿海沿江产业布局优化方面,苏杰表示,水运带动了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在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区域重大战略中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目前我国已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港口建立了海运航线联系,成为全球海运连接度最高的国家,在全球航运、物流体系中的枢纽地位不断提升。“规模巨大、内畅外联的水运体系,有力保障了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苏杰说。来源:新华网 |
|
2022-08-26 |
能源进口成本高企 多国贸易逆差压力加大 | |
最新经济数据显示,由于能源进口成本高企,日本、欧元区、美国等主要经济体贸易逆差压力也随之加大。日本财务省17日公布的贸易统计结果显示,由于原油等进口商品价格高企以及日元大幅贬值,日本连续12个月出现贸易逆差,7月贸易逆差达1.44万亿日元(1美元约合134日元),创历史同期新高。数据显示,7月日本原油、煤炭、液化天然气进口额增幅均超过100%,拉动当月进口额大幅增长。当月日本进口额同比增加47.2%至10.19万亿日元,创历史新高。与此同时,7月日本出口额同比增长19.0%至8.75万亿日元,连续17个月保持增长。当月汽车、矿物性燃料、半导体制造设备等领域出口增幅最为突出。从国家和地区来看,当月日本对中国出口额为1.78万亿日元,对美国和欧盟出口额分别为1.58万亿日元和8425亿日元。中国继续保持日本最大出口市场地位。据韩国关税厅上周发布的统计数据,韩国8月前10天进口额同比增加34.1%,为233.65亿美元。进口增幅已连续14个月高于出口增幅。从品类来看,三大能源(原油、天然气、煤炭)进口同比增加74.9%,合计61.91亿美元。欧盟统计机构1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欧元区6月份再现贸易逆差,因能源成本高企导致进口额上升。进口额同比上升43.5%,达到2768亿欧元。出口额也有所增长,不过增幅较低,为20.1%,达到2522亿欧元。欧盟统计局称,欧元区6月份货物贸易逆差为246亿欧元,上年同期为顺差172亿欧元。这是欧元区连续第八个月出现货物贸易逆差。经季节性因素调整后,6月份贸易逆差为308亿欧元,5月份贸易逆差为272亿欧元。今年前六个月,欧盟能源贸易逆差增至2908亿欧元,去年同期逆差为1056亿欧元,显示乌克兰危机令欧盟能源成本压力加剧。美国最新贸易数据显示,6月份商品和服务贸易逆差为796亿美元,虽然是2021年12月以来逆差首次低于800亿美元,但仍处于高位。 转自:经济参考报 |
|
2022-08-24 |
LPR再现非对称降息 稳增长扩内需政策密集出台 | |
随着新一轮本土疫情反复、多地出现极端高温天气,近期发布的经济增长指标普遍低于预期,经济修复进程放缓,内生动能不足。在当前经济企稳回升的关键节点,稳增长政策不断加力。近来从国务院常务会议到央行、财政部、工信部、发改委等部委密集部署,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稳定房地产市场、降低实体经济成本等方面多措并举,释放出稳增长的强烈信号,力促经济企稳回升。继8月MLF(中期借贷便利)操作利率超预期下调10个基点后,本月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也调降了。8月22日,最新一期LPR报价出炉:1年期LPR为3.65%,较上期下调5个基点;5年期以上LPR为4.3%,较此前下降15个基点。作为房贷利率的锚,对于购房者而言,在加点基数不变的情况下,5年期以上LPR利率的下调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房贷支出。从更广泛的层面看,LPR的下调不仅对楼市有直接影响,也将影响各行各业。接受第一财经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表示,LPR利率下调之后,将有助于减少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提振融资需求;同时,房地产市场下行压力也会有所缓解,将有效对冲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专家认为,随着前期出台的各类稳增长政策的陆续部署、落地和见效,中国经济向好的基础没有改变。在低基数效应、消费缓慢恢复、推动基建形成实物工作量等因素作用下,三季度中国经济仍有支撑。下半年政策着力点将在扩大内需上积极作为。LPR再现非对称降息这是今年以来,5年期以上LPR第三次出现下调,前两次下调幅度分别为5个基点和15个基点。目前来看,一年期LPR下降5个基点,叠加年初下调的10个基点,今年以来一共下降了15个基点;5年期以上LPR下调15个基点,今年则已累计下降了35个基点。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年内LPR第二次出现非对称降息,主要原因是当前面临中长期贷款需求更需提振的情况,“压降长端LPR利率将有效降低居民和企业的融资成本,改善其加杠杆的意愿。”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对记者称。在明明看来,企业的中长期贷款以及住房按揭贷款均参考5年期LPR报价,而信贷的结构改善需要中长期贷款规模及占比的提升,因此银行应当更多向中长期贷款让利,从而实现稳增长的政策意图。另一方面,控制短端LPR水平,可以避免企业利用贷款资金空转套利,从而背离金融服务实体的政策初衷。明明认为,当前1年期LPR报价已处于相对较低水平,但对于资质较优的企业来说,依然存在着套利的空间,甚至可能与部分期限较长的定期存款定价之间形成“倒挂”。在此情况下,若过度引导1年期LPR下调超过10BP,可能诱使企业套利。中国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有鑫对第一财经表示,从降息幅度看,此次1年期和5年期LPR利率呈现非对冲降息特点,反映了央行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立场,通过合理使用价格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7月社会融资规模和人民币信贷增速放缓不是由流动性缺乏导致的,主要还是与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和市场主体融资需求低迷有关。王有鑫称,因此,对1年期LPR调降5个基点,幅度低于MLF利率下调幅度,可以体现我国维持稳健货币政策立场不变,不希望大水漫灌,对短期物价水平带来压力。同时,由于企业投资和居民房地产等消费意愿不足,对5年期LPR利率实施更大幅度的降息举措,有利于刺激长期信贷需求回升,实现稳增长和稳物价的均衡。与此同时,此次非对称降息还透露一个信号。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对记者称,此次5年期LPR降幅更大,1年期降幅较小,表明定向支持楼市是当前降息政策的重点,推动房地产尽快企稳回暖成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关键。随着LPR下调,业内的共识在于,企业和居民贷款利率也将出现新一轮较快下降的趋势,进而带动有效信贷需求回升,以宽信用支持稳增长的政策意图。这意味着继5月稳住宏观经济大盘一揽子政策落地后,新一轮稳增长措施正在加码,重点也由此前打通物流堵点、推动复工复产的供给端发力,转向更大力度的提振消费、投资等宏观经济总需求。扩大消费需求为扩大消费、培育新增长点和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相关产业升级、绿色低碳发展,8月1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一是将已两次延期实施、今年底到期的免征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政策,再延期实施至明年底,预计新增免税1000亿元。二是保持新能源汽车消费其他相关支持政策稳定,继续免征车船税和消费税,在上路权限、牌照指标等方面予以支持。三是建立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协调机制,坚持用市场化办法,促进整车企业优胜劣汰和配套产业发展,推动全产业提升竞争力。大力推进充电桩建设,纳入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范围。乘联会表示,汽车消费作为社会消费的重要支柱,在消费中占较大比重,中央针对汽车市场提出了多项措施刺激消费回暖,以提振汽车消费拉动经济内循环。国常会要求进一步释放汽车消费潜力,从活跃二手车市场、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完善汽车平行进口政策等方面部署系列举措,预计将为今年的汽车及相关消费带来2000亿元的增量。除了汽车消费,工信部近期密集部署扩大市场需求相关举措。8月17日,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主持召开部分省市工业经济形势分析视频会议,研判三季度工业经济运行形势,促进有关省市持续发力,为稳定工业经济作出更大贡献。会议要求,着力挖掘市场需求潜力,推动重大投资项目尽快形成实物量,引导扩大汽车、家电、绿色建材等大宗商品消费需求。随后19日召开的全国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同志电视电话会议指出,把工业稳增长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巩固工业经济回升向好势头,大力推进基础和关键领域创新突破,加快制造业强链补链,加大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持续提升信息通信服务供给能力,扎实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在扩大需求方面,上述会议指出,组织开展消费品工业“三品”全国行、新一轮新能源汽车下乡,以及家电下乡、以旧换新和绿色建材下乡活动,抓好一批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实施。8月1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还提到,上半年全国财政累计支出低保等资金1200多亿元,同比增加7%。要进一步加大保障和兜底力度。全面落实低保扩围。加强动态监测,及时将符合低保标准的人口等纳入低保。向低保对象等困难群众增发的一次性生活补贴,要尽快发放到位。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表示,近期各地的一次性补贴和救助的发放,有助于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民生、维护社会稳定,同时也可以起到增加收入、提振消费的作用。基建投资、减税降费、政策性金融面临拉动效力弱化的挑战,亟须重构财政发力工具箱,以直达最终消费需求。通过财政手段向民众直接发放补助,无论是支撑疫后重启,还是提高供求匹配效率,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积极扩大投资今年以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益凸显。数据显示,今年1至7月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7.4%,增速连续三个月加快。为发挥投资对经济恢复的关键性作用,今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批明显加快。国家发改委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7月共审批核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65个,总投资10028亿元。2021年前7月,国家发改委共审批核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48个,总投资3046亿元。日前召开的经济大省政府主要负责人经济形势座谈会指出,当前地方专项债余额尚未达到债务限额,要依法盘活债务限额空间,并用好已发行的地方专项债和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符合条件项目越多的地方得到的资金要越多。8月1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提出,依法盘活地方专项债限额空间。专家预计,目前全国地方专项债存量额度约为1.5万亿元,资金配套可能向项目储备多、效益好的省份倾斜,主要用于重大基建项目建设,以拉动投资稳经济。民生银行研究院宏观研究中心主任王静文告诉第一财经,依法盘活地方专项债限额空间是当前财政政策的发力重点,由于今年专项债已于6月底基本发行完毕,明年专项债提前发行可能会在四季度落地,三季度属于政策空窗期,通过盘活地方专项债限额空间可以使财政政策保持在一定力度,继续发挥政策效能。发改委近日召开推进有效投资重要项目协调机制第二次会议,要求抓紧形成精准有效投资,助力巩固经济回升向好趋势。下一步,要着力落实资金投放、项目开工建设、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此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通过发行金融债券等筹资3000亿元,用于补充包括新型基础设施在内的重大项目资本金或为专项债项目资本金搭桥。为加快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项目落地实施,国家发展改革委推动建立了推进有效投资重要项目协调机制,强化统筹协调。发改委表示,下一阶段要将工作重心转到落实资金投放、项目开工建设和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上来。两家银行要抓紧与项目单位沟通对接,落实投放条件、明确进度计划,高效推进资金投放。协调机制要继续加快协调督办,各部门要落实好已出台的政策文件,加强用地、环评等要素保障。要加大项目配套贷款支持,形成资金保障合力。切实加快项目前期工作和开工建设,对未按期开工或者进展较慢的项目加强督促指导。尽可能多地实施以工代赈,帮助当地群众就近实现务工增收。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认为,三季度基建实物工作量将加快形成,由于GDP核算时固定资产投资以实物工作量为基础,基建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有望加强。7月以来出台了多项有利于基建形成实物工作量的部署和安排,8月初以来水泥产需双升、库存下降、价格上涨,或表明当前基建等项目的实物工作量正在加快形成。 转自:第一财经 |
|
2022-08-24 |
赋能千行百业 5G应用案例数超过2万个 | |
截至今年6月底,融合应用覆盖国民经济40个大类,应用案例数超过2万个5G应用 赋能千行百业基于大带宽、低时延、高速率的传输特性,5G融合应用已在工业、医疗、教育、交通等多个行业领域发挥赋能效应,覆盖国民经济40个大类,应用案例数超过2万个。5G不仅带来更高速、优质的网络体验,也为数字经济发展修好桥、铺好路。中国移动落地5G行业商用项目超1万个。中国电信累计打造5G定制网项目超2500个,累计5G行业商用项目超6000个。中国联通打造超过400个5G应用场景、1500个5G行业虚拟专网项目、5000个5G商业化行业应用项目。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新统计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5G个人应用在用户规模、新型终端、新型应用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覆盖超高清视频、体育赛事、居住服务、购物等多个重点领域,虚拟数字人、5G消息、5G新通话、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等个人应用迅速发展,给消费者带来全新体验。5G融合应用已在工业、医疗、教育、交通等多个行业领域发挥赋能效应,覆盖国民经济40个大类,并在200余家智慧矿山、1000余家智慧工厂、180余个智慧电网、89个港口、超过600个三甲医院项目中得到广泛应用,5G应用案例数超过2万个。加速传统产业数字再造助推企业降本、提质、降耗、增效走进浙江宁波极氪智慧工厂总装车间,总拼工位上一名佩戴AR眼镜的巡检人员格外引人瞩目。“这是5G+AR巡检。”中国联通宁波分公司工业互联网部总经理方波介绍,依托5G企业虚拟专网、5G智能网络运维平台,巡检员只需走到设备旁边,各种运行参数就能实时投射到AR眼镜上。清晰直观的可视化数据,让巡检效率得以大幅提升。基于5G的AR巡检应用,只是宁波联通与吉利汽车集团联合打造的5G智慧工厂前期落地十大应用场景中的一个。极氪智慧工厂有关负责人介绍,5G实时数据实时采集、基于5G的AR远程协作平台、基于AI技术的轮胎检测、个性化选车、焊接可视化、AGV(自动导引运输车)群控、无人叉车等应用,让工厂生产效率提升超过20%,能源利用率提升15%。伴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与工业领域的融合创新、交叉创新不断深化,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步伐加快,推广柔性制造、智能制造,助推企业降本、提质、降耗、增效。——让工厂生产更高效。爱柯迪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中国移动打造5G智慧工厂,网络部署和运维成本降低70%,人均产值提升12%,产品不良率降低15%。——让港口运输更便捷。中国联通助力打造大湾区首个5G无人智慧港口——广州港南沙港区四期5G全自动无人码头,实现对无人轨道吊、无人岸桥的远程连接和控制。——让电力供应更智能。中国电信通过5G网络切片,开展智能分布式配电、配电态势感知、输配电网络监控、削峰填谷四大专题攻坚,协助国网青岛打造更加安全、可靠、绿色、高效的电网。——让矿山作业更安全。中国移动联合蒙发能源建设内蒙古窝兔沟煤矿5G智慧矿山,实现综采工作面少人化,单天下井人员减少46%以上,单位耗能和用电量均下降20%。助力民生服务普惠升级线上化、远程化为代表的新型服务模式日益普遍北京协和医院联合中国移动实施了全球首例5G眼科激光手术,让更多患者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福建电信在鼓岭旅游度假区建成覆盖全景区的5G网络,落地了5G可视化综合管理平台、民宿监管系统等“5G+智慧旅游”项目应用,助力旅游度假区客流量提升13%。中国移动携手江苏苏州电教馆创新5G虚拟教学,利用5G高速率、低时延特性,打破地域限制实时共享课堂画面,实现远程双向课堂的“云互动”。基于“物理实体+数字孪生”的5G融合应用,线上化、远程化为代表的新型服务模式正加速升级,5G赋能民生领域取得累累硕果。——让医疗资源更均衡。海南省携手中国联通和华为打造“5G智慧医疗点亮海南健康岛”项目,在18个市县医院、340家乡镇卫生院和2700家村卫生室部署的5G远程医疗设备,让患者平均看病时间缩短3至5个小时,就医效率提升30%。——让教学更有趣。中国电信打造深圳云端学校,结合AI、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建设沉浸式的智能教与学环境,现已覆盖全市26所学校80个班级。——让农村更美好。中国联通基于5G+平台基座能力,打造数字乡村服务云平台,围绕数字治理、数字经济、信息惠民服务、智慧绿色乡村、乡村网络文化等6个重点方向开发数十款应用,截至2021年底,累计服务行政村超过15万个。——让社会更安全。中国移动联合深圳坪山区推出5G政务双域专网,打造了智慧办公、智慧政务服务、智慧防疫、智慧应急等多个应用场景,实现了疫情防控迅速响应、应急场景快速部署、智慧社区“末梢神经”全触达。促进新兴业态发展壮大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易推广的解决方案上午9点,湖南衡阳街头车辆川流不息,两台自动驾驶清扫车也已经被自动唤醒,行驶在衡山科学城作业区域。自主避障、自主清扫、连续作业,基于5G“车路云一体化”解决方案,自动驾驶清扫车完成当日任务后自动入库。与此同时,30台蘑菇车联自动驾驶出租车驶入高新区大道,为市民提供公共出行服务。“自动驾驶在城市公共服务领域大规模应用,助力城市公共服务‘降本增效’。以环卫场景为例,智能环卫车不受工作环境、工作时间的限制,风雨无阻、连续作业,更可助力城市解决环卫劳动力不足的难题。”蘑菇车联工作人员介绍。据介绍,衡阳项目是我国第一个城市级自动驾驶落地项目,设计总里程达200公里,一期道路智能化升级已于今年上半年落地,自动驾驶环卫车、巡逻车、公交车、接驳车、出租车等多种城市公共服务车辆已批量试运营。5G大带宽、低时延、高速率的传输特性,让自动驾驶成为5G重大应用场景的同时,也推动了新技术、新模式的持续创新,让服务经济、体验经济、数字经济成为驱动增长的重要力量。——让体验更真实。走进工业遗址首钢一号,借助前沿科技改造成为XR(扩展现实)科技主题乐园,为用户带来无线缆、不背包、低延时的竞技体验。——让视角更自由。在杭州智能亚运场馆,从办赛到参赛到观赛将体现全环节的5G+智能化变革,让观众在明年的亚运会上可以尽情享受运动带来的视觉盛宴。——让游戏更畅快。中国移动云游戏平台支持合作伙伴在边缘节点快速部署、一键分发,1080P高清游戏时延降至20毫秒,云游戏让用户实现跨端畅玩。“我国行业众多,各行业、各企业数字化水平和发展阶段不同,个性化更为突出,5G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也差异明显。”工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推动5G应用要充分把握5G应用发展的阶段性、创新性和复杂性特点,发挥“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平台作用,持续挖掘、培育、落地一批典型项目,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易推广的解决方案。与此同时,鼓励产业各方开展5G融合应用技术创新、集成创新和服务创新,构建5G融合应用大生态。 转自:人民日报 |
|
2022-08-24 |
政策信号密集释放 巩固经济回升基础 | |
从超预期降息到努力保持投资稳定增长;从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到明确将研究指导地方用足用好专项债务限额……近段时间,巩固经济回升基础的政策信号密集释放。专家表示,7月经济延续恢复发展态势,但仍有小幅波动。当前正处于经济回稳的关键节点,应有针对性地加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以进一步巩固经济恢复基础,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当前,以稳增长为主要取向的货币政策调控力度加大。7月金融数据显示,广义货币(M2)同比增速达近年来高位,但新增信贷规模、新增社会融资规模均出现较明显回落,反映出货币供应量充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有待提振的现状。为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人民银行日前开展的1年期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和7天期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分别为2.75%、2.00%,均较前次操作下降10个基点。“此次政策利率下调属于超预期操作,主要是为了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刺激信贷需求。”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政策性降息落地,表明以稳增长为主要取向的货币政策调控力度加大。“伴随贷款利率较大幅度下行,加之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和新设立的政策性金融工具充分发力,8月金融数据将进一步回升。有助于巩固经济恢复态势,为下半年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奠定坚实基础。”人民银行近期发布的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明确,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主动应对,提振信心,搞好跨周期调节,兼顾短期和长期、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坚持不搞“大水漫灌”,不超发货币,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更高质量的支持。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在货币政策加力的同时,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的信号正在释放。退税减税是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关键性举措。财政部日前透露,大规模留抵退税集中退付任务目前已基本完成,今年以来累计退税超过2万亿元。“增值税留抵退税,退的‘真金白银’直接增加企业现金流,不仅让市场主体普遍受益,还能有效扩大企业投资。”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杨志勇表示。在杨志勇看来,减税降费是政府收入侧的积极财政政策,专项债则是支出侧的积极财政政策,两者要协同发力。盘活专项债债务限额是重点。日前召开的经济大省政府主要负责人经济形势座谈会指出,当前地方专项债余额尚未达到债务限额,要依法盘活债务限额空间,并用好已发行的地方专项债和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符合条件项目越多的地方得到的资金要越多。8月1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提出,依法盘活地方专项债限额空间。专家预计,目前全国地方专项债存量额度约为1.5万亿元,资金配套可能向项目储备多、效益好的省份倾斜,主要用于重大基建项目建设,以拉动投资稳经济。保持投资稳定增长在宏观调控政策加码的同时,加大投资力度的信号持续释放。7月2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发挥有效投资对经济恢复发展的关键性作用。国家发改委日前表示,将会同有关方面更好发挥投资关键作用,助力巩固经济回升向好趋势。为发挥投资对经济恢复的关键性作用,今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批明显加快。国家发改委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7月共审批核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65个,总投资10028亿元。2021年前7月,国家发改委共审批核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48个,总投资3046亿元。数据显示,大项目对投资的带动作用明显。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今年前7月,计划总投资亿元及以上项目完成投资同比增长10.8%,增速连续两个月加快;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高达95.4%,比上半年提高6.3个百分点;拉动全部投资增长5.5个百分点。“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是扩大国内需求,稳住经济大盘的重要支撑。”国家发改委固定资产投资司司长罗国三日前表示,下半年,国家发改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和各地方进一步加大项目前期工作和建设实施推进力度,努力保持全年投资稳定增长。国家统计局投资司首席统计师罗毅飞表示,下阶段,要充分发挥有效投资关键性作用,扎实推进重要投资项目前期准备工作,用好专项债,加快项目施工建设,发挥重大项目牵引和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推动投资平稳增长。 转自:中国证券报 |
|
2022-08-23 |
资金保障更加有力 基建项目集中开工 | |
热浪滚滚挡不住项目建设的强劲步伐。在西安富阎新区各个重点项目建设现场,机械轰鸣、塔吊林立、车辆穿梭、各种管道纵横交错,编织出一幅热火朝天的施工建设图。近期,湖北、陕西等地一批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江苏、河南等地相继出台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具体举措……业内人士表示,进入秋季,工程施工条件进一步改善,加之债券、信贷、创新金融工具、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各类工具带来的资金加快到位,三季度一批重点基建项目有望集中开工,汇聚托举有效投资的强大合力,基建投资同比增速料升至今年以来高位。三季度将迎施工潮“我们正全力推进项目主体施工。最近天气炎热,为确保安全生产,主管部门多管齐下,全力保障项目建设。坚守安全生产红线,科学合理安排工期和施工人员作息时间,全力做好人员保障工作,高效有序推进西飞民机研发中心项目施工进度。”西安富阎新区国产民机产业发展基地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近期,多地集中开工了一批重大项目,总投资额超万亿元。8月12日,湖北省举行三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其中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758个,总投资9063亿元。8月11日,陕西省西安市举行三季度重点项目开工活动,开工项目187个,总投资1987亿元。8月8日,位于辽宁省内的本桓(本溪至桓仁)高速公路、凌绥(凌源至绥中)高速公路、京哈高速公路绥中至盘锦段改扩建工程同时动工,3个项目预计总投资737亿元。此外,海南自由贸易港全岛封关运作第一批项目集中开工活动近日在海口举行,集中开工项目9个,总投资14亿元。同时,多地出台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度的政策,加力扩投资。江苏省此前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若干措施》提出,切实加大新型基础设施、交通、物流、能源、水利、城建、生态环境、农业农村、民生、安全保障等领域投资力度,加快构建高水平基础设施服务体系。河南省近日发布的《全面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稳住经济大盘工作方案》提出,今年9月底前开工建设84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总投资1373亿元。到2025年,高铁(含城际)运营里程突破3000公里,运输机场数量超过6个,通用机场数量达到20个以上,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万公里,航道通航里程达到2000公里,港口吞吐量达到7000万吨以上。湖北省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重大项目建设扩大有效投资的若干意见》,提出重点围绕交通物流、水利、流域综合治理、数字经济、城市基础设施、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公共卫生、能源等8个方面,今年投资总额7800亿元。随着大批基建项目开工,7月份挖掘机销量同比增速由负转正,结束了连续14个月下滑的态势。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7月,26家挖掘机制造企业销售各类挖掘机17939台,同比增长3.42%。“预计9月份以后,工程施工条件好转,将出现一波赶工的情况。”某大型央企施工企业一位负责人说。多路资金驰援护航我国经济正处于企稳回升关键窗口期。促投资就是促增长,抓投资就是抓后劲。扩大有效投资,资金如何保障?人民银行近日发布的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依法合规用好3000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推动新增的8000亿元开发性政策性银行信贷额度及时投放,引导商业银行、社会资金等跟进提供融资支持,加快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项目形成实物工作量,发挥好稳投资积极作用。国家发改委日前强调,要充分发挥投资关键作用,更好发挥推进有效投资重要项目协调机制作用,切实加大力度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资金投放并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业内人士注意到,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正加快落地。8月12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海南省分行正式投放海南省首笔政策性金融工具5830万元,用于支持海口江东新区产业发展配套路网二期项目。8月11日,国家开发银行贵州省分行成功投放国开基础设施投资基金1971万元,该投资基金主要用于支持贵阳市供水管网改造工程一期项目建设。专项债方面,财政部数据显示,截至7月末,今年以来各地累计发行新增专项债券3.47万亿元,基本完成了新增专项债券发行,比去年提前了半年时间。7月28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支持地方政府用足用好专项债务限额。国泰君安证券发布的研究报告称,截至今年6月底,地方专项债限额还有1.70万亿元的富余量,大部分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省份,用足用好专项债限额,是巩固下半年经济恢复势头的可行之举。PPP也有望加快出力、继续加力。近日,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中心发布半年报显示,上半年PPP市场规模稳中有增,新入库项目279个、投资额4586亿元,签约率、开工率保持在较高水平。“下半年PPP在稳增长方面的作用会进一步显现,预计PPP项目的数量会有所增多。”大岳咨询董事长金永祥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上半年PPP政策转暖,地方政府对PPP的信心明显恢复,新启动的PPP项目数量企稳回升,预计下半年PPP入库量会进一步增多。投资有望保持较快增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7.1%,增速比今年前5个月加快0.4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回升。“当前支撑投资增长的有利因素不断增多,投资有望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研究室副主任胡祖铨表示,当前经济有望回归合理增长区间,投资资金保障更加有力,项目开施工情况向好,有效投资空间正不断显现,如投资流向先进制造业、数字经济、乡村振兴、粮食能源供应安全、生态环保、公共服务等领域的趋势愈发明显,高质量投资的成色越来越足,有效投资综合效应不断彰显。毕马威日前发布的2022年三季度《中国经济观察》表示,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货运物流有序恢复、低基数叠加政策支持,预计三季度基建投资将进一步发力。“近期挖掘机开工小时数等数据环比明显增长表明项目施工情况改善。”国海证券分析师盛昌盛认为,随着专项债、银行贷款与社会资本等各类资金加快到位,三季度重点基建项目有望集中开工,引领新一轮施工热潮,预计三季度基建投资同比增速将升至今年以来高位。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称,在项目建设进度加快、财政发力更加精准和项目储备较为充足等有利因素推动下,基建投资增速将进一步加快,预计全年基建投资增长13.7%。 转自:中国证券报 |
|
2022-08-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