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运基础设施总体规模保持世界第一——我国水运事业发展成就扫描 | |
水运基础设施总体规模保持世界第一;拥有生产用码头泊位20867个,万吨级及以上泊位2659个;内河航道通航里程12.8万公里,其中高等级航道超过1.6万公里;长江干线货运量超过30亿吨,位居全球内河航运首位;全球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前10名的港口当中我国分别占了8席和7席……在25日举行的交通运输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副司长苏杰用一组数据展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10年,我国水运事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水运具有运量大、成本低、能耗少、污染小的比较优势,是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主要通道和关键节点,也是加快运输结构调整、推进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的主攻方向。水运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作用明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坚实保障。今年以来,疫情形势延宕反复,承担了大量跨区域货物运输和约95%外贸物资运输的水运保持运输通道畅通,运输平稳有序。上海港、宁波舟山港、深圳港连续多年集装箱吞吐量位居前列;以沿海运输通道、长江干线、西江航运干线等为水运主要通道,以主要港口为枢纽,衔接铁路、公路、管道等方式,连通世界、干支衔接的水路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形成。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55.5亿吨,比2020年增长6.8%,确保了“出口货物出得去、进口货物进得来”。天津港北航道扩建工程、茂名港通用码头等工程开工建设,北京燃气天津南港LNG码头工程、京杭运河浙江段三级航道整治工程等有序推进,苏州港太仓港区四期工程、长江中游蕲春水道航道整治工程等竣工验收……今年上半年,我国一系列水运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步伐,水运建设项目基本形成“开工一批”“在建一批”“建成一批”“储备一批”的良好格局。与此同时,钦州大榄坪南7号、8号码头自动化改造工程等竣工投运,宁波舟山港梅山港区二期等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建设有序推进,一批智慧港航建设也加快了脚步。“水运基础设施数字化、网络化水平不断提升,已建和在建自动化码头数量均居世界首位。”交通运输部水运局副局长郑清秀说。郑清秀表示,今年1至6月,全国水运建设完成投资735.7亿元,同比增长4.7%,其中,6月份水运建设完成投资176亿元,同比增长20.2%,环比增长33.7%。7月份水运建设投资同比增长21.8%,继续保持良好增长势头。在推动我国沿海沿江产业布局优化方面,苏杰表示,水运带动了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在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区域重大战略中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目前我国已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港口建立了海运航线联系,成为全球海运连接度最高的国家,在全球航运、物流体系中的枢纽地位不断提升。“规模巨大、内畅外联的水运体系,有力保障了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苏杰说。来源:新华网 |
|
2022-08-26 |
资金保障更加有力 基建项目集中开工 | |
热浪滚滚挡不住项目建设的强劲步伐。在西安富阎新区各个重点项目建设现场,机械轰鸣、塔吊林立、车辆穿梭、各种管道纵横交错,编织出一幅热火朝天的施工建设图。近期,湖北、陕西等地一批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江苏、河南等地相继出台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具体举措……业内人士表示,进入秋季,工程施工条件进一步改善,加之债券、信贷、创新金融工具、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各类工具带来的资金加快到位,三季度一批重点基建项目有望集中开工,汇聚托举有效投资的强大合力,基建投资同比增速料升至今年以来高位。三季度将迎施工潮“我们正全力推进项目主体施工。最近天气炎热,为确保安全生产,主管部门多管齐下,全力保障项目建设。坚守安全生产红线,科学合理安排工期和施工人员作息时间,全力做好人员保障工作,高效有序推进西飞民机研发中心项目施工进度。”西安富阎新区国产民机产业发展基地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近期,多地集中开工了一批重大项目,总投资额超万亿元。8月12日,湖北省举行三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其中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758个,总投资9063亿元。8月11日,陕西省西安市举行三季度重点项目开工活动,开工项目187个,总投资1987亿元。8月8日,位于辽宁省内的本桓(本溪至桓仁)高速公路、凌绥(凌源至绥中)高速公路、京哈高速公路绥中至盘锦段改扩建工程同时动工,3个项目预计总投资737亿元。此外,海南自由贸易港全岛封关运作第一批项目集中开工活动近日在海口举行,集中开工项目9个,总投资14亿元。同时,多地出台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度的政策,加力扩投资。江苏省此前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若干措施》提出,切实加大新型基础设施、交通、物流、能源、水利、城建、生态环境、农业农村、民生、安全保障等领域投资力度,加快构建高水平基础设施服务体系。河南省近日发布的《全面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稳住经济大盘工作方案》提出,今年9月底前开工建设84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总投资1373亿元。到2025年,高铁(含城际)运营里程突破3000公里,运输机场数量超过6个,通用机场数量达到20个以上,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万公里,航道通航里程达到2000公里,港口吞吐量达到7000万吨以上。湖北省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重大项目建设扩大有效投资的若干意见》,提出重点围绕交通物流、水利、流域综合治理、数字经济、城市基础设施、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公共卫生、能源等8个方面,今年投资总额7800亿元。随着大批基建项目开工,7月份挖掘机销量同比增速由负转正,结束了连续14个月下滑的态势。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7月,26家挖掘机制造企业销售各类挖掘机17939台,同比增长3.42%。“预计9月份以后,工程施工条件好转,将出现一波赶工的情况。”某大型央企施工企业一位负责人说。多路资金驰援护航我国经济正处于企稳回升关键窗口期。促投资就是促增长,抓投资就是抓后劲。扩大有效投资,资金如何保障?人民银行近日发布的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依法合规用好3000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推动新增的8000亿元开发性政策性银行信贷额度及时投放,引导商业银行、社会资金等跟进提供融资支持,加快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项目形成实物工作量,发挥好稳投资积极作用。国家发改委日前强调,要充分发挥投资关键作用,更好发挥推进有效投资重要项目协调机制作用,切实加大力度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资金投放并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业内人士注意到,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正加快落地。8月12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海南省分行正式投放海南省首笔政策性金融工具5830万元,用于支持海口江东新区产业发展配套路网二期项目。8月11日,国家开发银行贵州省分行成功投放国开基础设施投资基金1971万元,该投资基金主要用于支持贵阳市供水管网改造工程一期项目建设。专项债方面,财政部数据显示,截至7月末,今年以来各地累计发行新增专项债券3.47万亿元,基本完成了新增专项债券发行,比去年提前了半年时间。7月28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支持地方政府用足用好专项债务限额。国泰君安证券发布的研究报告称,截至今年6月底,地方专项债限额还有1.70万亿元的富余量,大部分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省份,用足用好专项债限额,是巩固下半年经济恢复势头的可行之举。PPP也有望加快出力、继续加力。近日,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中心发布半年报显示,上半年PPP市场规模稳中有增,新入库项目279个、投资额4586亿元,签约率、开工率保持在较高水平。“下半年PPP在稳增长方面的作用会进一步显现,预计PPP项目的数量会有所增多。”大岳咨询董事长金永祥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上半年PPP政策转暖,地方政府对PPP的信心明显恢复,新启动的PPP项目数量企稳回升,预计下半年PPP入库量会进一步增多。投资有望保持较快增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7.1%,增速比今年前5个月加快0.4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回升。“当前支撑投资增长的有利因素不断增多,投资有望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研究室副主任胡祖铨表示,当前经济有望回归合理增长区间,投资资金保障更加有力,项目开施工情况向好,有效投资空间正不断显现,如投资流向先进制造业、数字经济、乡村振兴、粮食能源供应安全、生态环保、公共服务等领域的趋势愈发明显,高质量投资的成色越来越足,有效投资综合效应不断彰显。毕马威日前发布的2022年三季度《中国经济观察》表示,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货运物流有序恢复、低基数叠加政策支持,预计三季度基建投资将进一步发力。“近期挖掘机开工小时数等数据环比明显增长表明项目施工情况改善。”国海证券分析师盛昌盛认为,随着专项债、银行贷款与社会资本等各类资金加快到位,三季度重点基建项目有望集中开工,引领新一轮施工热潮,预计三季度基建投资同比增速将升至今年以来高位。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称,在项目建设进度加快、财政发力更加精准和项目储备较为充足等有利因素推动下,基建投资增速将进一步加快,预计全年基建投资增长13.7%。 转自:中国证券报 |
|
2022-08-18 |
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上半年销售总额29417.1亿元 | |
25日从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了解到,上半年,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销售总额为29417.1亿元,同比增长19.1%。据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有关负责人介绍,依托县乡村三级流通服务网络,上半年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农资销售额达5568.9亿元。特别是针对国内钾肥供应紧缺的情况,全系统农资企业多措并举扩大进口、加强供应、稳定价格,有效保障农业生产需要和农民春耕及“三夏”用肥需求。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农产品销售快速增长,上半年农产品销售额达12679.9亿元,同比增长25.3%。“832平台”将更多脱贫地区农产品卖向全国,上半年成交总额38.2亿元,同比增长33%,农产品上行能力持续增强。同时,全系统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土地全托管面积6707.4万亩;配方施肥、统防统治、农机作业等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2.7亿亩次,同比增长24.8%。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加强县域内供销合作社资源统筹,加快推进县域流通服务网络建设,上半年全系统县及县以下销售额增速快于系统平均。来源:新华网 |
|
2022-07-26 |
中欧班列成为畅通中欧贸易的“稳定器”和“加速阀” | |
近日,中国首条中欧班列线路开行破万列。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21日在例行记者会上回答相关提问时说,中欧班列成为畅通中欧贸易的“稳定器”和“加速阀”。汪文斌说,今年以来,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和国际局势动荡的背景下,中欧班列克服多重困难,保持安全稳定运行,1月至6月累计开行7514列、发送72.4万标箱,单月开行连续26个月保持千列以上,成为畅通中欧贸易的“稳定器”和“加速阀”。“中欧班列的‘朋友圈’持续扩大,为沿线国家和地区带去发展新契机。”他说。据介绍,截至目前,中欧班列已通达欧洲24个国家的190多个城市,形成一张贯通亚欧的物流网。数据显示,2016年至2021年,中欧班列年开行数量由1702列增长到15183列,年均增长55%;年运输货值由80亿美元提升至749亿美元;运输货物品类由起初的IT产品为主扩大到今天的5万余种。他说,今年以来,中欧班列去回程综合重箱率持续高位企稳,保持在98%左右的较高水平。中欧班列在源源不断将商品运到沿线国家后,又满载外国货品回到中国,促进了沿线各国之间的经贸合作。此外,中欧班列还催生了许多新的物流、工业、商贸中心、产业园区,为沿线民众提供了成千上万的就业机会。汪文斌说,中欧班列不仅为稳定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推动世界经济复苏作出了积极贡献,还在中欧之间架起一座“生命桥梁”。截至今年6月底,中欧班列累计发送防疫物资1417万件、共计10.9万吨,生动诠释了守望相助、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转自:新华社 |
|
2022-07-25 |
央企重组整合再提速 国资委明确改革重点 | |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即将收官之际,中央企业重组整合又有新动作:在国务院国资委的主持下,13组专业化整合项目日前进行了集中签约,涉及23家中央企业,约占国资委监管央企数量的四分之一。作为当前国企改革的“重头戏”,央企重组整合加快推进,对宏观经济和国企自身发展意味着什么?接下来这一领域的改革还有什么安排?资源向优势企业和主业企业集中专业化整合,是指企业通过资产重组、股权合作、资产置换、无偿划转、战略联盟等方式,打破企业边界,将资源向优势企业和主业企业集中。国资委此前曾明确表示,2022年将重点深化跨行业、跨领域、跨企业的专业化整合。此次集中签约,除中央企业外还涉及海南省国资委及地方国有企业,涵盖数字科技、能源装备、供应链服务等领域。项目包括中国电子和中国物流数字科技平台合作项目、航天科工和东方电气集团能源装备企业划转项目、招商局集团和厦门象屿供应链服务合作项目等。在签约现场了解到,这批整合项目既有同类业务的横向集聚,又有产业链上下游的纵向贯通。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是以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为主业的央企,具有计算机CPU和操作系统关键核心技术。中国物流集团有限公司是通过整合央企物流资源而组建的一家“年轻”央企,去年12月刚刚成立。两家企业此次签约推进战略协同,将围绕共建现代物流体系和物流数字科技平台,全面加强数字化转型、网络安全、综合物流服务等方面合作。央地合作也是此轮专业化整合的一个亮点。签约当日,中国航空器材集团有限公司与海南省就中国通用航空有限责任公司股权整合达成了合作意向。双方将围绕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任务,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大力培育通用航空市场,发展通用航空新业态,加强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业内对这项改革颇为期待,认为改革不仅将提升企业竞争实力,也将助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速落实落地。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要在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上取得明显成效,这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提出的重要目标之一。作为这一领域的重要改革举措,国企战略重组和专业化整合近年来动作不断。过去10年中,先后有26组47家中央企业实施战略性重组,并新组建、接收了国家管网集团等9家中央企业,仅在2021年就有中国星网集团、中国电气装备集团、中国物流集团、中国稀土集团4家新央企先后亮相,国资委监管的央企数量从117家调整至97家。“有些专业化整合组建了新的央企,更多的专业化整合则是将同类业务或上下游业务从非主业央企集中到了主业央企。”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员刘兴国分析说,无论哪一种整合方式,目的都是为了服务国家战略、优化国有经济布局、促进实现高质量发展。2021年8月19日,工人在鞍钢新4号高炉进行高炉出铁作业。整合油气管网资源组建的国家管网集团加快构建“全国一张网”,推动油气保供能力持续增强;鞍钢重组本钢后,进一步提升产业集中度,“南有宝武、北有鞍钢”的钢铁产业新格局加快形成;央企煤炭资产管理平台公司——国源时代煤炭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整合了10家央企的煤炭资源,涉及产能超2.8亿吨、资产总额1400多亿元,推动央企主业进一步聚焦……“当前,国际国内环境中一些突发因素超出预期,全球市场剧烈波动,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遇到挑战,经济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表示,在此背景下,深入实施行业领域更广、参与层面更宽、精细程度更高的专业化整合,有利于中央企业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对于落实国家战略、服务发展大局具有重要意义。在“合”字上多下功夫这项改革下一步将如何深化?日前召开的中央企业深化专业化整合工作推进会、中央企业负责人研讨班等会议传递出新的信息。推动资源不断向主业企业集中、向优势企业集中、向“链长”企业集中。翁杰明表示,要通过深入开展央企间资源有效整合,在检验检测、医疗健康、装备制造、人工智能、新能源、云计算、钢铁、物流等重点领域和战略性、前瞻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竞争能力强、资源配置优的一流企业,并努力实现“应整尽整”“应合尽合”。聚焦提升核心竞争力,推进企业内部深度整合融合。全面梳理央企集团业务板块,厘清业务边界,打造发展更为专业的子企业;推动区域布局更成体系,解决管理“叠床架屋”、投资建设重复等问题;坚决退出不具竞争优势、缺乏发展潜力的非主业、非优势业务和低效、无效资产……根据中央企业的发展实际,国资委已经明确了一系列改革重点。此外,中央企业与地方国企之间的重组整合有望继续“加码”,在培育与地方发展定位相契合的支柱产业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优势;同时,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在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优化调整中的作用也将得到进一步发挥。重组整合,重组是第一步,未来还要在“合”字上多下功夫。“重组完成后,还需同步做好内部体制机制、文化、管理、技术、市场资源等多领域的深层次整合协同,而这些深层次的整合更重要,也更具难度。”刘兴国说。据了解,国资委计划加大指导督促力度,做好重点整合项目的协调推动,探索建立专业化整合资源信息对接共享机制,适时对重点企业、项目开展整合效果评估,推动这项改革举措取得更大成效。来源:新华网 |
|
2022-07-19 |
潮起海天阔 扬帆正当时 5G应用从“样板间”到“商品房”再到“精装房” | |
当前,5G融合应用正处于规模化发展的关键期。《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年)》发布一周年来,在产业界各方的共同努力下,5G商用发展成效显著,技术产业能力不断提升,网络和用户规模全球领先,应用探索日益活跃,涌现出大批优秀案例,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据测算,2021年5G直接带动经济总产出1.3万亿元,在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的当下,5G建设和应用为稳投资、稳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撑,成为驱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如今,以5G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创新活跃,加速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日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的关键驱动,有力支撑了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5G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快5G发展多次做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加快5G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丰富5G技术应用场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推进5G规模化应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构建基于5G的应用场景和产业生态”。在过去的一年中,工业和信息化部、各地政府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纷纷结合当地实际需求和产业特色推出5G发展行动计划,针对5G建设发展制定专项规划和行动计划,通过成立5G工作小组、建立联动工作机制等方式,有效解决了当地5G基站站址报建审批、公共资源开放、供电需求等问题,为5G建设提供了便利和支持。在政策的有力指引下,电信运营企业、设备制造厂商、行业组织等各方凝心聚力,坚持适度超前原则,共同推进5G网络建设。截至5月末,5G基站达170万个,我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5G独立组网(SA)网络、全球规模最大的5G共建共享网。5G用户数量稳步攀升,5G移动电话用户达4.28亿户,比上年末净增7334万户。网络覆盖的日渐完善和终端性能的持续提升,为垂直行业企业充分利用5G技术优化生产管理、赋能转型升级提供了坚实支撑。此外,随着5G加速渗透到各行各业,5G行业虚拟专网建设也取得显著成效。截至目前,我国建成的5G行业虚拟专网超过5300个。5G行业虚拟专网为工业、矿山、电力、物流、教育、医疗等垂直行业企业充分利用5G技术优化生产管理、赋能转型升级提供了必要的网络条件。5G规模化应用加快高新技术融合赋能。一年来,5G的新特性、新能力为各项技术的深度融合、相互促进、规模应用进一步提供了可能,不断催生出诸多新业务、新模式、新业态。例如,5G﹢ AI机器视觉监测能够更广泛地用于高温、井下、移动等环境,进一步拓展了人工智能的应用空间;华为5G全连接工厂,打造“三个流、一朵云”,实现“虚拟”和“现实”打通,生产线调整时间从两周缩短为两天,每28.5秒就可生产一部手机。5G规模化应用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年来,5G为传统产业赋能、赋智、赋值,有力驱动了管理理念、生产方式的变革。例如5G在采矿业的应用,可以显著减少井下作业人员,提高生产环境监测的准确性,极大降低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风险;中石化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利用5G网络融合高精度定位和授时技术实现自主、智能石油勘探应用,打破了国外对于勘探设备的垄断;鹏城变电站5G智慧电网,充分利用5G﹢无人机等技术实现自动化巡检,大幅提升了效率和安全水平。5G规模化应用加快治理能力现代化。5G网络的广泛覆盖,将社会治理的感知触角广泛延伸、深度下沉,让数据“出谋划策”,形成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的治理能力。5G推动远程医疗、在线教育等数字公共服务快速发展,提高了公共服务供给数量和质量。例如,疫情期间,各地、各企业积极利用5G技术推出远程诊疗、智能医护机器人、远程办公、远程教育等应用,为助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发挥了重要作用。5G应用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系统性的工程,既涉及IT(信息技术)、CT(通信技术)、OT(运营技术)的深度融合,又与各行业企业数字化基础、经验知识等紧密结合,不仅需要产业链上下游多方主体广泛参与、开展“团体”合作,也亟须政府部门间通力协作,加大支持和引导力度,推动5G融合应用从“点状开花”向各行业、全流程、全环节整体渗透,从“样板间”到“商品房”再到“精装房”,形成5G应用的大融合、大生态。170万网络建设提速为5G应用提供坚实基础截至目前,我国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170万个,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5G独立组网(SA)网络、全球规模最大的5G共建共享网,为5G应用发展和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支撑。随着5G应用的不断丰富和普及,千行百业逐渐享受到以5G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为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在过去的一年中,各级政府、电信运营企业、设备制造厂商、行业组织等各方凝心聚力,坚持适度超前原则,携手推进5G网络建设。随着5G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我国面向千行百业的5G网络供给能力不断增强。5G行业虚拟专网为工业、矿山、电力、物流、教育、医疗等垂直行业企业充分利用5G技术优化生产管理、赋能转型升级提供了必要的网络条件,各行业自贸区、工业园区、企业厂区、医卫机构等重点区域5G覆盖能力明显提升。数据显示,我国建成并商用的5G行业虚拟专网超过5325个,为5G应用创新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作为5G建设“主力军”的电信运营企业,加速推进5G从城市向乡镇延伸,不断提升面向公众的5G网络覆盖水平。4.28亿终端供给丰富有力支撑5G普及5G发展持续向好,离不开终端供给的不断丰富与拓展。截至5月,5G移动电话用户达4.28亿户,比上年末净增7334万户。2021年,我国5G终端加速渗透,5G手机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的第一选择,成为市场青睐的对象。特别是5G手机价格下探至1000元以下,有力支撑了5G普及。5G终端发展呈现“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5G产业生态得以更加健全完善,网络、平台、安全等基础能力得到同步提升,协同推进5G应用规模化发展。终端迎来发展“爆发期”,基础电信运营企业持续加码终端生态建设。中国电信持续提升5G覆盖率和网络质量,创新天翼云手机终端生态,探索5G与AR/ VR、人工智能、云计算、4K/8K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场景,丰富和完善5G应用与权益体系;中国移动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协作,发挥各方优势,推动终端模组等成本大幅降低,推动5G行业终端从试点到量产再到规模应用;中国联通与产业链合作伙伴携手打造一系列质量过硬、技术创新、价格亲民的爆款终端产品,实现“开放共享、融合共进”的终端合作新生态。15﹢ 5G应用加速融入重点行业不断推动工业企业提质增效2021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9个部门印发了《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年)》,统筹推进5G融合应用,培育壮大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发布这一年中,5G围绕信息消费、实体经济、社会民生等方面,在工业、农业、交通、能源、矿山、医疗、教育等15个行业落地开花,行业应用持续融合深化。“5G﹢工业互联网”持续推进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在山西,煤矿行业5G内网“智矿通”实现了通信网络下井、安全关怀下井、管理能力下井、服务能力下井、产业生态下井的“五大场景应用”,有效解决了煤矿行业风险大、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在福建南平,南平铝业5G数字工厂项目通过多项5G﹢功能场景落地,实现了“提质增效、降本增效、减员增效”的应用目标,切实推进了制造企业的智能化升级;在天津港,基于5G专网、北斗高精度私有化平台和5G远程驾驶系统,实现了港口水平运输系统的无人驾驶,树立了全球领先的5G智慧港航国际新标杆……从矿山到港口,5G成为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引擎,不断推动工业企业提质增效,实现高质量发展。在农业农村领域,5G聚焦智慧农业、智慧农村,正成为推动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升级的网络支撑。农民可以通过移动APP、无线环境监测终端等5G设备实现对种植基地的实时监测、统计分析、预警推送、自动化控制等,可随时远程查看农田的各项数据,判断是否具备作物生长的最佳条件,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在交通领域,自动驾驶、智慧交通管理已经落地应用,智慧交通系统实现了道路状况自动感知、交通态势自动研判、信号控制自动调整、交通违法行为自动监测等,有效提升了道路交通通行效率,减少了道路交通安全隐患,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5G普惠社会民生,医疗教育试点结硕果。202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教育部,针对医疗、教育两大民生领域大力推进5G应用试点,让人民真真正正享受到数字技术发展带来的红利。2021年9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5G﹢医疗健康试点,围绕急诊救治、远程诊断、健康管理等八大应用场景,遴选了987个项目,力争培育一批5G智慧医疗健康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5G院前院内协同急救、应急救治、脑卒中救治、区域医共体救治……可以看到,5G智慧医疗正在“多点开花”。在无锡,“5G胸痛无锡市卫健委救治平台”依托5G、物联网、车联网等技术,实现院前院内信息数据联动,实现“上车即入院”,缩短抢救响应时间,为患者争取更大的生存机会。该平台是全国5G医疗全平台应用的“首发”,“高效处置、互联互通”的智慧急救新模式提升了医疗急救信息的传输速度。在教育方面,远程教育、智能考试、智慧校园、智慧课堂等应用也已落地。在我国最南端的海南省三沙市永兴小学,通过5G远程教育系统,永兴小学的学生可以与北京师范大学海口附属学校的小朋友共同学习、互动,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下沉。在江苏苏州,5G音乐大师课实现了异地音乐教学和乐队远程实时合奏,云AR交互教学帮助学生体验虚拟火灾演练。在海南师范大学,5G教育专网实现了5G﹢智慧校园、5G﹢互动教学和5G﹢跨区域教育管理的融合应用示范。5G推动新型信息消费升级,带来更好的消费体验。《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年)》指出,要推进5G与智慧家居融合,深化应用感应控制、语音控制、远程控制等技术手段,发展基于5G技术的智能家电、智能照明、智能安防监控、智能音箱、新型可穿戴设备、服务机器人等,不断丰富5G应用载体。加快云AR/VR头显、5G﹢4K摄像机、5G全景VR相机等智能产品推广,拉动新型产品和新型内容消费,促进新型体验类消费发展。当前,人们只需坐在沙发上,便能畅游祖国大好河山;只需动动手指,便能快速挂号就医拿药;只需简单说几句话,便能通过人工智能快速办理业务……5G应用持续拓展,持续深化与人工智能、AR/VR等技术的融合应用创新,充分挖掘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潜力。当前,5G行业应用正处于从“点状开花”向各行业、全流程、全环节整体渗透的关键期,下一步,5G应用的使用价值如何向商业价值转换,产业生态将如何搭建仍需行业持续探索。2万﹢ “绽放杯”量质齐升参赛项目“竞相绽放”为推进我国5G应用创新与产业落地,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中国信通院、5G应用产业方阵、IMT-2020(5G)推进组、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等单位连续四年举办“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共征集参赛项目超过2万个,并取得积极成效,我国5G应用发展呈现“竞相绽放”之势。第四届“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共征集到近7000个参赛单位的12281个项目,同比增长近200%,极大提升了工业、医疗、能源、教育等垂直行业对5G的认可度。同时,应用效果不断深入、成熟度不断提升,其中15%的项目已经具备规模复制推广的条件。盘点入围第四届“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全国总决赛一、二、三等奖等的获奖项目,不难发现,5G﹢信息消费、5G﹢融合媒体、5G﹢工业互联网、5G﹢车联网、5G﹢智慧物流、5G﹢智慧港口、5G﹢智能采矿、5G﹢智慧电力、5G﹢智慧农业、5G﹢智慧教育、5G﹢文化旅游、5G﹢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典型应用成果已经比较成熟,总体来看,5G应用在消费类和行业应用领域均出现了标杆项目,且具备了规模化复制推广的条件。值得一提的是,在第四届“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中,基础电信企业在推动5G应用落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牵头的获奖项目占比超过50%。大赛已签署商业合同的参赛项目占比从上届的31.38%增至48.82%,其中标杆赛28个获奖项目中得到复制推广的新项目达287个,5G对千行百业的赋能效应进一步凸显。 转自:人民邮电报 |
|
2022-07-18 |
变中寻机、难中求进——年中经济一线企业扫描 | |
随着复工复产持续推进,6月份,我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回升至50.2%,重返扩张区间。面对当前不少挑战,许多企业坚持变中寻机、难中求进,研发创新、保链稳链、获助解困……成为一线企业发展的关键词。加强研发,强化产品竞争力时至盛夏,浙江金澳兰机床有限公司的研发车间里,研发团队正抓紧调试新的链条生产机床,产品预计8月部署投产,有望把传统机床冲压频率由每分钟130次提升至380次。公司董事长吕时广说,新产品是专门针对下游企业的新需求定向研发的,有望帮助企业提升产能、抢占市场。自主创新是企业爬坡过坎、发展壮大的根本。当前,不少企业正加大研发力度,针对市场需求不断丰富产品类型,强化产品竞争力。面对客户智能化改造意愿不强、机器人购买需求减弱等市场变化,重庆华数机器人有限公司正加紧为大型工业企业开发定制化机器人,为特殊应用场景及工艺提供针对性解决方案;同时着力提升产品易用性,开展运维人才培训等,拓展业务增长点。面对出口市场的挑战,惠达卫浴股份有限公司不断改进产品设计,推出了一批引领潮流、附加值高的产品,并为客户提供定制式产品和服务,今年一季度出口额2.43亿元,同比增长22%。当前,行业发展已出现积极变化。“工业企业复工达产加快推进,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7%,4月份为下降2.9%,增速回升明显。服务业生产逐渐恢复,物流保通保畅成效日益显现。”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孟玮说。“空档期也是提档升级的机遇期,只有沉下来搞研发的企业才有生命力,练好内功永远是企业应对挑战的法宝。”吕时广说。保链稳链,应对外部压力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同比增幅分别达255.12%和204.51%——重庆小康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交出了一份来之不易的稳链“答卷”。今年以来,我国汽车产业链供应链一度面临挑战。“锂电核心原材料的涨价和车规级芯片的短缺不断向产业链各环节传导,给汽车行业带来不小压力。”小康集团首席技术官许林说。稳住汽车产业发展,最关键的就是稳产业链、提高效率。许林介绍,公司前期对关键零部件进行了储备,实时调整排产计划,优化物流体系,旗下赛力斯汽车在川渝地区的配套率超过40%。“提升本地化配套率有助于稳供应、控成本、提效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是外贸企业的命脉所在。今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陆续出台减税降费、畅通物流、加快出口退税进度、加强出口信用保险支持等举措,全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完整和稳定。浙江省德清县提升“海河联运”效率,保障当地外贸空箱优先卸船、重箱优先装船等举措,让浙江华之杰塑料建材有限公司的出口压力得到缓解。“在政府协调下,公司的出口信用保险额度提升了30%,一定程度解决了现阶段‘有单不敢接’的难题。”公司总经理丁凌烨说。保链稳链更要靠企业自身的努力。出口型跨境电商企业深圳市泽汇科技有限公司减少产品流通中间环节,在目的地国家设立中转仓,实时查看货物出入库情况,及时更新订单状况,提高产品周转率,主动应对物流成本上涨、海运运输周期延长等不利因素。“要将保链稳链作为提振工业经济的重中之重。”工信部部长肖亚庆5月27日在工信部召开的提振工业经济电视电话会议上表示,将聚焦重点企业、重点行业、重点区域,进一步加大力度,确保产业链供应链运转顺畅。助企纾困,坚定发展信心“申请留抵退税后不到一小时退税资金就到账了。”济南利业机械设备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韩保航说,这8.6万元虽不算多,却实打实地帮助企业缓解了资金周转压力。中国中小企业协会数据显示,6月份,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为88.4,环比上升0.2点,在连续4个月下降后止跌回升。今年以来,纾困政策不断推出。我国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预计全年退税减税约2.64万亿元。此外,加大金融支持、物流保通保畅、推动企业复工达产等政策,着力帮扶市场主体应对挑战。“上半年,公司得到了留抵退税、社保缓缴等一系列政策支持。针对订单量下滑等问题,政府部门还积极‘牵线搭桥’,组织我们和多家企业对接业务,我们成功拿到一批订单。”重庆华数机器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夏亮说。坚定发展信心,才能上下同心、共克时艰。“产业优势仍在,市场前景可期,大浪淘沙勇者胜,练好内功,以竞争优势拓展更大市场。”恒申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建龙说。 转自:新华社 |
|
2022-07-12 |
央行支持两家银行发行金融工具3000亿 政策性金融助力实体经济加码 | |
“增量政策”再现端倪。6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运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通过发行金融债券等筹资3000亿元,用于补充包括新型基础设施在内的重大项目资本金、但不超过全部资本金的50%,或为专项债项目资本金搭桥。近日,中国人民银行有关司局负责人就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答记者问时透露,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金融委工作要求,为解决重大项目资本金到位难等问题,人民银行支持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分别设立金融工具,规模共3000亿元。在平安证券非银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王维逸看来,6月以来,国常会已召开5次常务会议,部署一系列稳经济宏观政策,本次3000亿元政策性金融工具与此前6月1日国常会调增的8000亿元政策性银行信贷额度一脉相承,以金融支持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建设,彰显国家促进有效投资、支持经济恢复发展的决心,进而提振市场投资信心。一位券商人士对《中国经营报》记者坦言,此举代表了中央层面再度加码刺激力度,新增的3000亿元用于补充重大项目资本金,将从银行系统和资本市场撬动更多信贷资金。有些基建项目的最低资本金比例为20%,理论上可撬动多达上万亿元的信贷资金,但实际影响仍旧有待观察。补充重大项目资本金上述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财政和货币政策联动,中央财政按实际股权投资额予以适当贴息,贴息期限2年。国泰君安研究所宏观首席分析师董琦预计,在这种贴息方式下,实际的融资成本仅在1%左右。申万宏源研究宏观首席分析师秦泰认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是在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当前银行间流动性十分充裕背景下,疏通信用传导机制的重要手段,进而稳定投资,稳定就业市场。在董琦看来,此次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债券本质上是专项金融债的一种,更具体来说,属于专项金融当中的专项建设债。专项金融债券属于货币政策定向工具,并不是新事物,是指金融机构为筹集用于特定目的的贷款或投资等业务资金而发行的债券。历史上其他专项金融债支持的方向还有“三农”、小微企业、扶贫、碳中和。前述央行有关司局负责人透露,政策性、开发性银行运用金融工具,将重点投向三类项目:一是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明确的五大基础设施重点领域,分别为交通水利能源等网络型基础设施、信息科技物流等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地下管廊等城市基础设施、高标准农田等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国家安全基础设施;二是重大科技创新等领域;三是其他可由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投资的项目。需要注意的是,此次资金用处之一为“专项债项目资本金搭桥”。秦泰认为,这将缓解下半年新增专项债发行较少的时间段中可能出现的基建项目资本金问题,也规避政府杠杆率上行问题,发行特别国债或腾挪2023年新增专项债至今年的可能性均下降。下半年新增专项债发行或仅有2500亿元,或令下半年开工的基建投资项目缺乏资本金支持,通过政策性金融性工具进行“搭桥”,2023年新增专项债资金发行后再注入项目和偿还搭桥资金,既不会涉及年内预算调整和债务新增,也保证了 “资管新规”后财政制度的严肃性和可持续性。在华泰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张继强看来,政策性金融加码有利于避免三季度基建资金断档,也能发挥其市场化运作优势、提高投资效率,尤其是补资本金能有效缓解基建发力梗阻。政策影响方面,一是拉动投资,改善下半年经济预期;二是改善信贷规模和结构;三是增加政金债供给;四是其他商业银行存款来源增加,狭义流动性冲击看央行对冲力度。发挥撬动社会资本效应前述央行有关司局负责人坦言,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作为阶段性举措,有利于满足重大项目资本金到位的政策要求,撬动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尽快形成基础设施建设实物工作量。董琦认为,考虑到目前各行业资本金比率平均为25%~30%,且此次资本金支持规定不能超过项目资本金的50%以及此次财政贴息期限为2年,预计全面落地将在2年内实现,进而撬动年内投资资金增加约1万~1.2万亿,对应推动基建增速抬升5个~6个百分点,对应GDP增速提升0.2个~0.3个百分点,拉动全年社融增速0.1个百分点,使得全年社融增速至少维持在10.8%附近。在秦泰看来,此次3000亿元资金主要发挥撬动社会资本效应。基建项目通过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获得资本金注入后,可以更好的吸引社会资本的进入。考虑到6月初国常会调增政策性银行8000亿元基建信贷额度,两个政策或形成合力,既解决了资本金问题,也适度解决了配套建设资金问题。董琦认为,此次3000亿元专项金融债券与常规的专项建设债一致,由于一大主要用途是补充项目建设资本金,其余资金仍通过银行贷款募集,因此一方面可以通过资本金方式撬动投资,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引导资金定点投放以及促进银行放贷意愿的提升,进而助力宽信用的展开。不过,前述央行有关司局负责人透露称,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落地需要中央各部门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共同发力,分工合作,涉及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产业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需要规范制度程序,明确责任分工,给予配套政策支持。项目方面,国家发改委会同各地方、中央有关部门和中央企业形成足够多的备选项目清单,由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通过金融工具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选择投资。对于投资的项目,国家发改委选送有关部门,加强用地、环评等开工要素保障。监管方面,督促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做好工具运营、投后管理、风险控制等相关工作。 转自:中国经营网 |
|
2022-07-07 |
对违法违规收费行为“零容忍”——七部门解读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行动 | |
近期,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联合印发《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行动方案》的通知,在全国集中开展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行动。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杨荫凯说,此次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行动,目的是通过重拳出击、猛药去疴,严厉打击各类涉企“三乱”和不落实国家降费减负政策等行为,保障助企纾困各项政策不折不扣落到实处,切实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据介绍,这次专项整治行动将重点聚焦社会反映比较强烈、问题比较突出的领域,具体包括交通物流、水电气暖、地方财经、金融、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等五个领域,重点整治落实降费减负政策不到位、借疫情防控违规设立收费项目、不按要求执行国家和地方已出台的惠企收费政策、收取明令取消的费用、强制捆绑销售、乱检查、乱罚款等问题。“在专项整治行动中,我们将坚持对违法违规收费行为‘零容忍’,切实减轻各类市场主体的不合理负担。”杨荫凯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价格监督检查和反不正当竞争局局长袁喜禄表示,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涉企违规收费问题,涉及范围非常广,涉及政策非常多,涉及环节非常复杂。联合检查目的就是要发现问题、整改问题;对情节严重、性质恶劣的典型案例,要加大公开曝光力度。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负责人何海林说,整治涉企违规收费是今年减轻企业负担工作的重点举措。下一步将加强企业调查研究,及时跟踪了解涉企违规收费问题和专项整治行动的成效,同时通过服务热线,受理企业对于违规收费问题的投诉举报,建立完善问题清单台账和督办制度,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解决企业的急难愁盼。交通物流领域链条长、参与者多,涵盖铁路、公路、水路、民航等多种运输方式,涉及船代货代、堆存保管、货物运输、报关通关等多个环节。“开展交通物流领域的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是稳住经济大盘的内在要求,是激发交通物流市场主体活力、畅通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保障,也是促进交通运输平稳健康发展的有效举措。”交通运输部财务审计司司长卢尚艇说,将全面梳理分析违规收费的风险点,紧盯违规收费问题,重点整治水运、公路、航空、铁路等领域落实助企纾困政策不到位、继续收取已明令取消的收费或者重复收费、规避政府规定拆分项目收费、不执行政府定价目录或收费公示制度、以防控疫情的名义向企业违规收费或者强制摊派等重点问题。财政部税政司司长贾荣鄂说,地方财经领域将重点整治降费减负助企纾困政策未有效落实,采取打折扣搞变通方式侵蚀降费减负红利,相关政策红利未及时有效惠及市场主体等问题,严禁违反收费基金立项审批权限自立名目收费、扩大收费范围、提高征收标准等,确保取消、停征、免征和降低征收标准的收费基金落到市场主体。据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负责人赵越介绍,此次行业专项整治行动重点覆盖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制造业、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服务行业等领域,以及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围绕服务价格管理、服务价格行为、与信贷融资相关收费事项、合作业务管理等四个方面,重点治理未按照规定披露服务价格信息、超出服务价格公示标准收费、只收费不服务或者少服务、利用优势地位转嫁应由银行承担的费用、贷款强制捆绑金融产品或服务、未落实各项服务收费减免政策以及服务合作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在行业协会商会领域,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局长柳拯说,将对行业协会商会违法违规收费整治、行业协会商会收费的规范性和透明度、“我为企业减负担”专项行动、建立健全行业协会商会收费长效监管机制等四方面进行“回头看”。据了解,本次专项整治行动分为部署准备、分领域自查自纠、联合检查、总结评估四个阶段。为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确保行动能够实实在在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减轻负担,公布12381、12315两部热线电话,接受社会对涉企违规收费问题的投诉举报。 转自:新华社 |
|
2022-07-04 |
6月制造业PMI重新站上荣枯线 中小企业和服务业景气明显改善 | |
6月制造业PMI重回扩张区间。6月30日,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数据显示,6月份,制造业PMI为50.2%,比上月上升0.6个百分点,重回临界点以上,制造业恢复性扩张。在调查的21个行业中,有13个行业PMI位于扩张区间,制造业景气面继续扩大,积极因素不断积累。对此,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6月制造业PMI重返50上方扩张区域,反映国内制造业活动在加快恢复。这主要因为:一是国内需求回暖。疫情逐步受控,经济活动恢复,带动需求回暖。二是国内纾困助企政策效果显现。针对疫情影响特点,国家及时出台措施,保障物流交通加快恢复运转,一系列助企纾困、保供稳价等政策,有效稳定了产业链供应链,为制造业活动加快恢复创造了条件。三是工业体系韧性足。国内工业体系完备,产业链完整,市场主体多,产能配套能力强。”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解读时也表示:“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加快落地生效,我国经济总体恢复有所加快。”制造业PMI重返扩张区间记者注意到,从分类指数看,在构成制造业PMI的5个分类指数中,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和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均高于临界点,原材料库存指数和从业人员指数均低于临界点。官方数据显示,生产指数为52.8%,比上月上升3.1个百分点,重回临界点以上,表明制造业生产加快恢复;新订单指数为50.4%,比上月上升2.2个百分点,重回临界点以上,表明制造业市场需求有所改善;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为51.3%,比上月上升7.2个百分点,重回临界点以上,表明制造业原材料供应商交货时间较上月明显加快。而原材料库存指数为48.1%,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主要原材料库存量降幅继续收窄;从业人员指数为48.7%,比上月上升1.1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企业用工景气水平连续两个月回升。周茂华表示,从分项指标看,国内需求回暖,新订单指数扩张,企业库存被动去化,主动增加原材料补库存意愿增强,经营预期指数进一步走高,反映企业经营信心更趋乐观。中泰证券研究所政策专题组负责人、首席分析师杨畅也对记者表示:“生产端在前期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下,保生产、保运行的效果较为明显,需求端回升受外需影响较大。”从企业规模看,中小型企业景气度出现回升:大型企业PMI为50.2%,连续两个月高于临界点,延续恢复性扩张势头。中型企业PMI为51.3%,高于上月1.9个百分点,升至扩张区间,生产活动有所加快。小型企业PMI为48.6%,高于上月1.9个百分点,小型企业恢复进程相对较慢,但景气水平有所回升。周茂华告诉记者:“小型制造业企业景气改善,主要是国内疫情受控,需求加快回暖,以及国内加大小微企业纾困支持力度。”有分析也称,6月以来,一揽子稳经济政策效应持续发挥,其中中小企业受惠幅度最大,改善状况也更为明显。赵庆河还表示,虽然本月制造业延续恢复态势,但仍有49.3%的企业反映订单不足,市场需求偏弱依然是目前制造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同时,出厂价格指数降至46.3%,连续两个月位于收缩区间,部分企业盈利空间受到一定程度挤压,经营压力较大。展望未来,周茂华认为:“国内制造业活动仍有望进一步加快。因为国内疫情受控,需求回暖;物流和产业链供应链畅通,国内出台的商品保供稳价与金融支持政策,有效降低制造业生产成本负担以及海外需求整体保持扩张。这些有利条件继续支持制造业加快恢复。”服务业景气水平明显改善不仅制造业PMI,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也大幅回升至扩张区间。官方数据显示,6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7%,高于上月6.9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明显回升。“6月非制造业PMI指数强劲反弹超预期,主要受服务业加快恢复带动,由于国内疫情受控,此前受抑制的服务需求强劲反弹;同时,国内加大基础设施补短板力度,效果在逐步显现,建筑业扩张步伐进一步加快。”周茂华说。展望7月,东方金诚预计:“伴随疫情后消费、投资需求释放,加之稳增长政策效应持续体现,7月制造业和非制造业PMI指数都将保持在扩张区间。”记者注意到,服务业景气也恢复至扩张区间。官方数据显示,6月份,国内疫情形势整体平稳,各项助企纾困政策措施逐步落地,服务业延续恢复态势,商务活动指数在4~5月份低基数水平上回升至54.3%,高于上月7.2个百分点,重返扩张区间,服务业企业经营状况较5月份有所改善。调查的21个行业中,商务活动指数位于扩张区间的由上月6个增加至19个,服务业景气面明显扩大。其中,前期受疫情冲击严重的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均有所回升,铁路运输、航空运输等行业高于65%,业务总量连续两个月环比增长;道路运输、住宿、餐饮、生态保护及环境治理、文化体育娱乐等行业升至临界点以上,业务总量由降转升。此外,从市场需求和预期看,新订单指数和业务活动预期指数分别为53.7%和61.0%,分别高于上月10.0和5.8个百分点,表明随着疫情影响减弱,服务业市场需求有所回暖,企业信心逐步恢复。展望未来服务业活动的走势,周茂华认为:“从以往经验看,疫情受控后,服务业活动往往出现强劲反弹,国内疫情受控,民众出行意愿增强;加之国内出台政策加大受疫情影响的交通、旅游、餐饮等行业纾困力度,预计服务业活动活跃度将进一步增强。”总体来看,赵庆河表示,6月份采购经理指数重返扩张区间,反映出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与5月份相比发生明显积极变化。但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依然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需进一步细化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积极扩大有效需求,巩固经济恢复发展势头。 转自:中国经营网 |
|
2022-07-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