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陆海新通道拓展经贸合作新空间 |
71个内外资重大项目集中签约,合同投资额达2270.3亿元。7月21日至24日在重庆举办的第四届中国西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简称“西洽会”)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西洽会期间,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等发布的报告显示,陆海新通道建设5年来,运输网络拓展至全球107个国家和地区的319个港口,成为西部地区联通世界的重要通道,也为沿线区域经贸合作开启了更大空间。打通经贸通道贸易额逐年得到提升近日,10多辆乘用车搭乘陆海新通道中老班列从重庆团结村中心站出发,经磨憨口岸到达老挝首都万象。这辆班列全程用时只需要4至5天,比海运到达万象节约20多天时间。陆海新通道是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以重庆为运营中心,西部12个省区市与海南省、广东省湛江市、湖南省怀化市等共同打造的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西洽会期间,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与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共同发布的《新通道新格局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发展报告2017—2022》(简称“报告”)显示,自2017年开始建设以来,陆海新通道“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体系加快完善,有效联通中西部地区重要节点城市,国际辐射范围不断扩大。陆海新通道破解了中国西部国际物流难题,我国与东盟等区域经贸往来愈加密切。报告显示,陆海新通道建设以来,沿线省区市与东盟进出口额逐年提升,由2017年的589亿美元增至2021年的1077亿美元,运输货物品类由50余种发展到640余种。“陆海新通道充分发挥国际大通道功能,有效促进了国际货物、人员、资金、信息等要素资源加速融合,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注入新动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顾学明对记者说。重大项目集中签约深度合作维护供应链稳定在陆海新通道助力下,更多领域的合作在不断深化,成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重要保障。从本届西洽会的签约成果来看,集中签约的71个内外资重大项目,有100亿元级项目9个、50亿元级项目6个、30亿元级项目7个,涉及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消费品、现代金融等产业领域,其中不乏新加坡狮城资本、艾威集团、亿利国际等知名外资企业身影。回望前三届西洽会,累计签约项目841个,签约总额14172.7亿元。不少项目已“开花结果”,为产业补链强链聚合成群打下坚实基础。众多外资企业也整合优势资源,加大在西部地区投资兴业,推动国际国内纵深合作。与会外资企业纷纷表示,看好中国西部地区开放发展前景,看好陆海新通道带来的新机遇,以及由此形成的供应链新优势。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国际业务及中国区总裁王磊在发言中表示,自2017年起,每年公司都有大批量的货物从瑞典工厂发出,经中欧班列(渝新欧)抵达重庆,提高了运输效率。“新通道给全球医疗供应链效率提升带来了巨大契机,也为药物运输和用药保障提供了更多可能。”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专家郑新立也在发言中指出,陆海新通道的建设和完善,必将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在中国和东南亚地区优化配置,建立起面向全球市场、联系紧密、竞争力强的产业链供应链,使各国和地区之间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成倍增加,从而促进东南亚各国的均衡发展。多方持续推进更大经贸投资空间可期展望未来,陆海新通道建设还将迎来更多利好。西洽会期间,高水平共建陆海新通道研讨会上透露出接下来的系列安排。商务部亚洲司副司长余翔表示,商务部将继续在尊重各方利益的原则上,推动陆海新通道与沿线国家对接,吸引各类资源、要素、产业聚集,促进各方利益共享,要素互补,为综合命运共同体作出示范。重庆市政府口岸物流办主任巴川江表示,下一步将从深化共建共享、夯实建设合力、优化市场运行机制、赋能改革创新、推动产供衔接、服务经贸往来等方面推动高水平共建陆海新通道。沿线国家和地区也在积极寻求深化合作。7月5日,老挝—中国进出口商品集散分拨中心在重庆揭牌。中老两国将依托陆海新通道,搭建集中采购和分销体系,开展产业全链条合作,持续做大“运贸产”一体化,不断拓展双方在能源矿产、农业等领域合作。与此同时,中国与柬埔寨探索打造“运贸产”一体化香蕉供应链,与马来西亚推动形成陆海新通道马来西亚供应链资源中心等项目正在抓紧推进。在第四届西洽会暨2022陆海新通道国际合作论坛上,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提出,陆海新通道有力保障了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世界级产业集群正沿着国际化大通道重新布局。在拓展国际合作空间方面,专家认为,联动沿线产业园区、经济合作区,建立面向东盟的产业合作联盟,形成产业链、供应链跨境示范带,依托口岸枢纽,打造高品质陆港经济区,积极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将带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在顾学明看来,陆海新通道将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持续注入新动能,为共建“一带一路”打造新引擎,为保链、稳链、促升级提供新选择,为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新路径。 转自:经济参考报 |
|
2022-08-01 |
![]() |
5月主要指标边际改善 经济呈现恢复势头 |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6月15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5月份,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疫情带来的严重冲击,各地区各部门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向好,生产需求逐步恢复,就业物价总体稳定,主要指标边际改善,国民经济呈现恢复势头。具体看,工业生产由降转增。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7%,4月份为下降2.9%;环比增长5.61%。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3%。5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49.6%,比上月上升2.2个百分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3.9%。1-4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6582亿元,同比增长3.5%。服务业生产指数降幅收窄。5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下降5.1%,降幅比上月收窄1.0个百分点。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生产指数分别增长8.0%、5.5%。1-5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下降0.7%。市场销售有所恢复,基本生活类商品销售和网上零售持续增长。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547亿元,同比下降6.7%,降幅比上月收窄4.4个百分点;环比增长0.05%。1-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1689亿元,同比下降1.5%。全国网上零售额49604亿元,增长2.9%。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42718亿元,增长5.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9%,比1-4月份提高1.1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1-5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05964亿元,同比增长6.2%;5月份环比增长0.72%。分领域看,1-5月份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6.7%,制造业投资增长10.6%,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4.0%。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50738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3.6%;商品房销售额48337亿元,下降31.5%。货物进出口增长加快,贸易结构持续改善。5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34500亿元,同比增长9.6%,增速比上月加快9.5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9765亿元,增长15.3%,加快13.4个百分点;进口14736亿元,增长2.8%,上月为下降2.0%。1-5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160374亿元,同比增长8.3%。其中,出口89437亿元,增长11.4%;进口70937亿元,增长4.7%。城镇调查失业率有所下降。1-5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529万人。5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9%,比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本地户籍人口调查失业率为5.5%;外来户籍人口调查失业率为6.6%,其中外来农业户籍人口调查失业率为6.2%。16-24岁、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分别为18.4%、5.1%。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9%。5月份,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7.2小时。付凌晖表示,总的来看,5月份我国经济逐步克服疫情不利影响,主要指标边际改善,经济呈现恢复向好势头。但也要看到,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恢复仍面临不少困难挑战。下阶段,要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全力推动稳增长一揽子政策措施落地见效,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国民经济持续恢复。 转自: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
|
2022-06-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