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船舶工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十种船型新接订单量居世界第一 | |
日前,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发布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至10月份,全国造船完工量3087万载重吨,同比下降3.6%;新承接船舶订单量3740万载重吨,同比下降39.2%。截至10月底,手持船舶订单量10444万载重吨,同比增长6.5%。“受上海疫情及7月份和8月份全国高温天气影响,长三角产业聚集区不能完全达产,部分企业甚至出现停工停产现象,这导致完工量有所下降。新承接船舶订单量降幅较大则在预期内。”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统计信息部主任郑一铭分析,由于2019年至2020年接单量不足3000万载重吨,船舶行业具有长周期交付特点,因此到今年就表现为完工量呈现下降态势。从全年指标来看,下降幅度将逐步收窄,有望控制在5%以内。2021年全球新船市场强劲复苏,我国承接6707万载重吨,占世界53.8%,为2003年以来历史第四高,因此第二年出现回调实属正常且处于健康状态。1月份至10月份,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以载重吨计分别占全球总量的45.8%、54.3%和48.7%,均位居世界前列,这说明我国仍掌握较大国际市场份额。2021年集装箱船订单大幅增长,我国承接集装箱船占到全球市场份额的60.9%;2022年汽车运输船市场火热,我国承接的汽车运输船订单占全球83%,始终保持较强竞争力。得益于我国拥有完备造船体系,能够建造商船领域全部船型,在航运市场轮动周期中,可以紧跟市场需求。此外,我国船企有大型央企、民营骨干船厂,以及在细分领域深耕多年的制造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企业。这既保证了在散货船、集装箱船、油船等传统船型的优势,又在化学品船、汽车运输船、海工辅助船等高附加值船型具有很强竞争力。全球18种主要船型分类中,我国有10种船型新接订单量位居世界第一。值得一提的是,1月份至9月份,全国造船完工量达916万修正总吨,同比增长6.5%,新承接船舶订单的修载比(修正总吨/载重吨,通常用来比较不同单位下的高附加值船型比例)为0.47,2021年为0.38,这说明我国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交付比例逐步提高。这其中,被称为造船工业皇冠上的明珠——LNG船,表现抢眼。LNG船型的建造属于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工程。海上运输液化天然气,对安全性要求极高,不仅要保证在零下163℃条件下运输,还要尽量降低其蒸发率。因此,船上围护系统建造是关键,高度考验建造厂商的综合实力。中国船舶集团沪东中华造船有限公司是我国第一家具备建造LNG船能力的企业,2008年交付第一艘14.7万立方米LNG船,如今已经具备覆盖大洋、内河所有LNG运输船的研发设计建造能力。截至9月底,我国船企共承接了36艘大型LNG船,占全球27.7%,创造历史最高水平。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在前端船型的设计研发方面仍存短板,制造的精细程度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下一步,要在成熟优势船型上不断优化,设计出节能环保符合船东需求的船舶。同时,要加强前端设计能力,围绕绿色和智能方向,设计出氢动力、氨动力等领先船型,吸引更多船东来我国订购。通过智能制造手段,提高工艺的精度和准度以及建造效率,加快提升主机、甲板机械、导航通讯设备等配套产品国产化率,带动整个船舶行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郑一铭说。 (记者 李芃达) 转自:经济日报 |
|
2022-11-21 |
6大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共议数字化转型新路径 | |
政务系统全部统一在“雄安云”上,并且在道路和社区方面实现了云和边缘计算的协同。此外,在部署新一代网络设施方面,雄安新区已经实现了5G的全域连续覆盖。同时为了适应城市万物互联的需要,专家建议雄安建设智能城市光网络。经过反复论证后,雄安在容东片区建设了一个光网络,总共将可以支持300万个终端接入。这个城市光网的建设对城市网络安全和城市网络架构正发生重大的影响。“雄安新区的数字经济实际上是在数字城市的建设中诞生的。”吴海军表示,雄安新区的数字经济几乎从零开始,近几年来,伴随着数字城市的建设以及企业的导入,雄安新区的数字经济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浙江:以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推动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启动以后,浙江省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深化试验区建设,大力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浙江省发展改革委一级巡视员陶国胜表示。据悉,浙江省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以系统思维统筹推进试验区建设。陶国胜介绍,一是强化顶层设计,聚焦试验区建设任务,深入实施建设工作方案,率先出台数字经济促进条例、公共数据条例、电子商务条例等地方性的法规。二是共抓落实,建立常态化定期交流机制,清单化抓好试验区81项重点任务和36项成果落地见效,推进18个省级试验区建设,累计推广211项数字经济五星优秀案例,探索形成“一县一经验”发展模式。三是做好评价考核,运用数字经济综合评价、专项激励和督察考核等手段,强化部门协同联动,形成推动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四梁八柱。目前,浙江省数字经济领域共有省技术创新中心4家、省重点实验室87家,实施215项数字技术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形成138项进口替代成果,累计培育未来工厂32家,智能工厂423家,产业数字化指数全国第一。今年7月13日,浙江省召开了全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进一步明确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升级版的重点任务,将举全省之力高水平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科技创新中心、全国数字产业化发展引领区、全国产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区。福建泉州:传统产业数字赋能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中国制造业大市。泉州有纺织服装、石油化工、机械装备、建材家居、食品饮料、工业制品、印刷、电子信息等九大千亿产业集群。“近年来,泉州市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机遇,大力推进传统产业数字赋能,实体经济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泉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汪志红表示。首先,面对用工成本,泉州企业主动应变,纺织服装、鞋业、食材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大规模机器换工,有效对冲人工成本上升问题,推广“数控一代”三联后,效率提高50%,产品开发周期缩短40%。目前全市4000多家企业开展机器换工,推广“数控一代”示范项目的有768家,省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44项。其次,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泉州大胆投资,实施智能制造示范工程,建设一批一体化无人车间、智能工厂等示范项目,每年工业技改投资近800亿元,推动工业投资增长近20个百分点。安踏一体化物流园区可数成货品2400万件,当日处理能力230万件,年度发货3亿件,店铺48小时到货率超90%。目前,泉州已培育恒安纸业、九牧厨卫等国家级智能制造项目和示范企业11个,打造智能制造样本工厂67家,智能车间133个,智能化生产线超1000条。“泉州市持续推动制造强市建设,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加快提质扩面,力争到2023年底全市650家企业数化转型占比超75%。”汪志红表示。广东深圳:以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为抓手推动数字经济跨越式发展“作为制造业大区,龙华区以数字经济为重要抓手,以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为重点,推动传统经济向数字经济跨越式发展。”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徐志斌表示。首先,摸清底数,夯实数字化转型基础。截至目前,龙华区对全区18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诊断评估实现了全覆盖;组织专家对100家重点制造业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现场诊断,量身定制转型方案;对293家软件企业和服务商开展了服务能力画像,绘制解决方案图谱,从供需两端基本摸清了全区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需求和困难。其次,平台赋能,强化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龙华区全面加强与工信部以及华为、富士康等企业的合作,进一步挖掘国家级平台的能力和资源,联合多家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和服务商,打造了深圳(龙华)数字赋能公共服务平台,“作为龙华区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载体和抓手,平台横向打通了各部门的数据壁垒,纵向做深公共服务。”第三,标杆示范,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步伐。针对目前制造业企业中普遍存在的不想转、不敢转、不会转的困境,通过典型示范引领,营造创新发展的良好范围。“车间智能排产”项目入选国家智能制造优秀场景名单。此外,在电子信息、医药、纺织服装等领域拥有完整链条、集聚性强的重点行业中,遴选出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且能够复制、推广的应用标杆和优秀案例,为上下游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借鉴思路。“下一步,龙华区将从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向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迈进,实现深圳数字经济先行区向数字经济核心区的转变。”徐志斌说。重庆:多措并举,全面强化数字化转型的要素供给“重庆发展数字经济,有着良好的基础条件。我们归纳为‘六个有’:笔电产业具有雄厚的产业基础,汽车产量迅速增长,拥有充足的人才资源,保有丰富的应用场景,富有完备的平台体系,占有优越的区位条件。”重庆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坚平说。围绕数字化转型,他分享七个方面的工作。以要素资源配置为例,重庆市进行了大胆探索。一是加速释放数字要素,出台重庆市数据条例,成立西部数据交易中心,加快中新(重庆)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推广应用和创新发展,积极探索数据跨境流动。二是培育引进数字化转型人才,积极申报创建数字人才发展先行区,全国首个“智能+技能”数字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区落户重庆,成立全国首家数字经济人才市场。三是强化支持力度,每年都有专项的资金支持数字化转型发展。四是加快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高精度、全固态导航芯片、智能座舱平台技术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五是大力拓展数字化转型空间,启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满天星”行动计划。“下一步,我们将在壮大数字化转型生力军上下功夫,在要素供给侧改革上下功夫,在夯实数字化转型基础上下功夫,在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上下功夫。”李坚平表示。四川:汇聚三大生态打造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此前,我们更多地关注传统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四川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杨昕介绍,从这两年来看,特别是今年以来,除了传统产业以外,新兴领域、公共服务领域和社会治理领域也非常踊跃,需求量也非常大。据杨昕介绍,四川省从区域型、行业型、企业型这三类着力开展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的建设。在实践当中,区域型的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需要能够承担更多公共责任的企事业单位,面向区域内的市场主体,提供更多通用适配、成本低廉的基础服务,更加侧重公共性。行业型的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需要依托行业的头部企业、龙头企业,面向产业链、供应链的关联企业提供一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通用产品,更加侧重开放性。对于企业型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需要更好地依托平台企业,或者是数字技术服务企业,面向具有同类转型需求的不同领域企业提供定制化的服务和技术解决方案,更多需要侧重支撑性。“四川省有比较良好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参与到转型促进中心的建设中来,有的聚焦人工智能服务,有的聚焦大数据服务,以及一些硬件产品定制服务,还有一些辅导咨询服务等。”杨昕表示。与此同时,针对转型中供需的不对称可能制约数字化转型的发展,四川对全省300多家制造企业进行抽样调查,发现有65%的大企业虽已开展了数字化改造,但是对外提供第三方服务的不足10%;有超过80%的中小企业有转型的意愿,但是有45.37%的企业表示通用的方案和可借鉴的案例,相对比较少。 转自:人民网 |
|
2022-08-01 |
新建项目加快开工 基建活跃度持续回升 上半年“挖掘机指数”透出基建活力 | |
1-6月,工程机械平均月开工率为60.37%,二季度明显高于一季度;挖掘机总工作时长比去年同期增长6.86%。……作为观察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风向标”,一挖一铲汇集成的“挖掘机指数”,显示出上半年我国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活跃度持续回升、新建项目密集落地、中西部投资建设提速。——基础设施建设活跃度回升夏日时分,长沙高铁西站产业新城一期工程项目工地上,旋挖机、装载机穿梭忙碌;腾格里沙漠边缘,宁夏中卫市西部云基地建设正酣。“开工率”“平均作业量”……位于湖南长沙的三一重工“18号厂房”,基于树根互联工业互联网平台,70多万台工程机械设备的运行数据跃然大屏之上。树根互联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贺东东告诉记者,通过给每辆挖掘机装上机载控制器、传感器,借助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挖掘机每挥动一铲、行动一步,都会形成数据痕迹,成为反映基础设施建设、观察固定资产投资等情况的重要“风向标”。“挖掘机指数”显示,上半年工程机械平均月开工率为60.37%,其中二季度工程机械平均月开工率为66.77%,明显高于一季度的平均月开工率53.98%。其中,混凝土设备主要用于建筑主体建设阶段,其开工情况可以反映出在建基建项目的情况。今年3月至6月,混凝土设备开工率分别为56.15%、58.06%、58.99%和58.87%,指标表现稳中有进。“今年以来,工程机械设备工作数值持续向好,反映出各项稳增长政策落地见效,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企业投资信心增强、预期向好发展,也进一步彰显了经济增长的韧性。”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中国高端制造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朱明皓说。——新建项目密集落地挖掘机运行数据可以反映出工程开工动土情况,观察新项目建设热度。1-6月,挖掘机总工作时长同比去年增长6.86%,其中6月总工作时长同比增幅为6.74%。从开工率来看,1-6月,挖掘机运行数据呈现逐月趋稳态势,其中,3月至5月挖掘机开工率均保持在70%以上,6月开工率为68.20%,环比5月出现小幅下降。“随着各地项目大批开工,相关数据有望进一步提升。”贺东东说。这样的趋势也从相关部委的统计数据中得到印证。国家发展改革委最新数据显示,从投资先行指标看,前5个月新开工项目数同比增长26.1%,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长23.3%。“从各项相关数据来看,全国上半年工程项目开工动土活跃,同时各地加快工程项目收尾施工,进入全面冲刺阶段。”贺东东说。——西部投资项目稳步推进,中部道路建设热度上升进一步剖析“挖掘机指数”在不同地区的表现,可以看到,西部重大项目稳步推进,中部道路建设热度升高。港口机械作业活跃也反映出我国外贸进出口升温。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工程机械开工率同比增长最高的10个省份中,西部地区有6个(内蒙古、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东部地区(浙江、海南)和中部地区(山西、安徽)各有2个。西部地区也是新项目开工动土最热的地区。以6月为例,挖掘机开工率同比增长前十的省份中,西部地区有5个,为甘肃、西藏、青海、宁夏、新疆。上半年中部地区道路建设较热。从综合摊铺机、压路机等路面设备运行数据来看,1-6月,路面设备开工率同比增长前十的省份中,中部有5个,为山西、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工地热火朝天,港口同样一派繁忙。日前,六台新定制的自动化轨道吊在福州港江阴港区泊位上岸落轨,拉开这个港区自动化码头建设序幕。在此之前,在台州港健跳港区,总投资达25.3亿元的6个水运重点工程集中开工。“挖掘机指数”显示,1-6月,与进出口相关的正面吊平均月开工率维持在54%。“正面吊是港口作业机械,与进出口贸易紧密相关,这意味着我国外贸往来持续升温。”贺东东说。在朱明皓看来,“挖掘机指数”反映出今年以来全国工程项目建设施工活跃度持续提升,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建设推进速度加快,项目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正在显现。不过,专家也表示,工程项目从投资到形成实物工作量需要一定的传导周期,相信随着稳经济一揽子措施进一步落地显效,下半年工程建设效力有望进一步显现。来源:经济参考报 |
|
2022-07-28 |
中国这十年|我国粮食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 |
6月27日下午,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邓小刚,国家乡村振兴局副局长洪天云,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介绍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有关情况。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邓小刚介绍,十年来,我国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这十年,我国粮食产量再上一个千亿斤新台阶。2021年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达到13657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83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粮食产能稳定提升,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这十年,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这十年,农业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超过54%,累计建成9亿亩高标准农田。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1%,农作物种源自给率超过95%。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超过72%。特别是小麦的综合机械化率超过97%。乡村振兴开局良好。乡村产业蓬勃发展。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0%。农村供水供电、交通道路、宽带网络和学校医院等设施加快建设。善治乡村加快建设。农村改革全面深化。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931元,比2012年翻了一番多,农民生产生活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 转自:央视网 |
|
2022-06-28 |
《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办法》将于8月1日起施行 | |
外来物种入侵防控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近年来,随着我国商品贸易和人员往来日益频繁,外来入侵物种扩散途径更加多样化、隐蔽化,多数入侵物种可在我国找到适宜生存环境,一旦定殖,彻底根除难度大,严重影响入侵地生态环境,损害农林牧渔业可持续发展和生物多样性。近日,农业农村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海关总署联合发布《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将于今年8月1日起施行的《办法》,在外来入侵物种源头预防、监测预警、治理修复等方面作出了哪些规定?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有关负责人进行了解读。该负责人介绍,外来入侵物种是指传入定殖并对生态系统、生境、物种带来威胁或者危害,影响我国生态环境,损害农林牧渔业可持续发展和生物多样性的外来物种。加强外来入侵物种管理总的考虑是,坚持风险预防、源头管控、综合治理、协同配合、公众参与,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强化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全面提升外来入侵物种管理水平。一是加强全链条监管。《办法》对外来入侵物种源头预防、监测预警、治理修复等方面作出规定,从各个环节进一步加强外来入侵物种防控,构建全链条防控体系。二是明确职责分工。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外来入侵物种防控部际协调机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法对本行政区域外来入侵物种防治负责,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开展防控工作。三是引导公众参与。加强宣传教育与科学普及,鼓励引导公众依法参与防控工作,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引进、释放或者丢弃外来物种。“关于加强源头预防,《办法》主要从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该负责人进一步介绍,一是规范引种管理。因品种培育等特殊需要从境外引进农作物和林草种子苗木、水产苗种等外来物种的,应当依据审批权限办理进口审批与检疫审批。属于首次引进的,引进单位应当进行风险分析,并向审批部门提交风险评估报告。二是强化口岸防控。海关应当加强口岸防控,对非法引进、携带、寄递、走私外来物种等违法行为进行打击,对发现的外来入侵物种依法进行处置。三是加强境内检疫。县级以上农业农村、林业草原主管部门加强境内跨区域调运农作物和林草种子苗木、植物产品、水产苗种等检疫监管,防止外来入侵物种扩散传播。记者了解到,为加强外来入侵物种监测预警,及时掌握外来入侵物种状况,《办法》明确建立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和监测制度,每十年组织开展一次全国普查,构建全国外来入侵物种监测网络,开展常态化监测;省级以上农业农村、林业草原等主管部门和海关应当加强监测信息共享,分析研判外来入侵物种发生、扩散趋势,及时发布预警预报,指导开展防控,同时要规范信息发布。“《办法》规定,对外来入侵植物的治理,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其苗期、开花期或结实期等生长关键时期,采取人工拔除、机械铲除、喷施绿色药剂、释放生物天敌等措施。对外来入侵病虫害的治理,应当采取选用抗病虫品种、种苗预处理、物理清除、化学灭除、生物防治等措施,有效阻止病虫害扩散蔓延。对外来入侵水生动物的治理,应采取针对性捕捞等措施,防止其进一步扩散危害。此外,《办法》要求因地制宜采取种植乡土植物、放流本地种等措施,对外来入侵物种发生区域进行生态系统恢复。”该负责人说。该负责人表示,农业农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认真抓好《办法》宣传贯彻和组织实施,加强外来入侵物种管理。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组织对各级管理人员开展培训,做好《办法》条款解读,提高依法监督管理能力。制作发放通俗易懂的科普宣传材料,提升公众防控意识。在农田、渔业水域、森林、草原、湿地、主要入境口岸等区域,加快实施外来入侵物种普查,摸清我国外来入侵物种的种类数量、分布范围、危害程度等情况。分类别、分物种制定防控指南,明确防控关键时期、重点区域和主要措施,加强对治理工作的政策支持和技术指导,采取综合措施,有效治理外来入侵物种。 转自:光明日报 |
|
2022-06-22 |
综述:海外人士持续看好中国经济前景 | |
今年以来,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和疫情反复等因素给中国经济带来一定风险和冲击。但随着近期中国疫情防控形势向好,海外人士纷纷表示,中国经济持续恢复的基本面没有变,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变。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长期增长潜力对海外企业和投资者仍有巨大吸引力。据香港《南华早报》报道,中国欧盟商会和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8日共同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的创新生态充满活力,使其在跨国公司的全球研发策略中占比日益增加。该报告基于去年12月到今年2月对32名受访者和11家企业进行的调查和采访,受访企业主要从事化工、汽车和机械行业。报告指出,绝大多数欧洲企业看好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以及研发成果快速的商业应用,将在今年增加在华研发支出。报道援引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的话说,对于欧企来说,推动创新和新产品开发意义重大,假如欧洲企业将自己排除在中国市场之外,就意味着将自己排除在新产品开发之外。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日前报道,由于政策面利好、估值吸引力明显,海外投资者对中国市场持续关注,中国股市对投资者有吸引力。报道援引金融信息服务提供商路孚特公司的数据说,今年5月已有2.45亿美元资金流入中国股票基金市场。美国知名投资机构橡树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霍华德·马克斯近日在接受《日本经济新闻》采访时,对中国经济前景表示乐观。马克斯说,中国有非常强有力的政府,政府有足够政策空间来提振经济。橡树资本乐于在中国投资,只要投资取得积极成果,橡树资本的投资就会继续下去。此外,中国无人配送车市场的迅猛发展也受到海外媒体关注。《日本经济新闻》日前刊文说,人手不足及疫情防控催生出对无人配送车的大量需求,中国大型网络公司和新兴企业正在用自动驾驶的无人配送车代替传统快递。报道援引亿欧智库的预测说,2022年中国运营的无人配送车有望从2021年的2000辆增加到5000辆,2025年这一数字或达到6万辆。 转自:新华社 |
|
2022-06-13 |
多地制定稳工业目标 接下来的工作重点有这些 | |
3月以来,受新一轮疫情和外部环境变化等超预期因素影响,工业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为此央地持续出台多项举措稳定工业经济发展。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6%,较上月上升2.2个百分点;调查的21个行业中,PMI位于扩张区间的行业由上月的9个增加至12个,制造业景气面呈现积极变化。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分析师张潇潇对第一财经表示,后疫情时代,各地加强工业发展对于稳住经济发展大盘,激发我国内需潜力,拓展经济增长空间意义重大。定下工业发展目标近日,多地出台政策措施稳定工业经济发展。5月27日,深圳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深圳工业经济稳增长提质量的若干措施》(下称《措施》),提出“工业立市”,进一步增强深圳工业经济在更高区位稳中有进的运行能力。《措施》提出加快重大工业项目规划建设。狠抓高端先进制造业重大项目投资,在集成电路、超高清显示、新能源汽车、高端医疗器械等领域加快布局建设一批具有产业链引领作用的重大项目;力争“十四五”期间,全市落地建设10~15个百亿级先进制造业重大项目,10~15个总投资30亿元以上重大能源项目。在加强高端先进制造业重大项目招商引资方面,《措施》鼓励产业基金引进高端先进制造业重大项目,深圳市引导基金主管部门可根据落地项目实际情况认定返投金额。接着在6月6日,《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公布,提出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过1.5万亿元,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培育一批具有产业生态主导力的优质龙头企业。在上海,5月29日,上海市政府发布《上海市加快经济恢复和重振行动方案》(下称《方案》),提出支持汽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制造业企业以点带链,实现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复工,稳步提高企业达产率。《方案》还提出,进一步扩大民间投资领域,鼓励和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市域铁路、新型基础设施等一批重大项目,鼓励民间投资以城市基础设施等为重点,通过综合开发模式参与重点项目建设。实施社会投资项目“用地清单制”改革,支持扩大企业债券申报和发行规模。加强银政联动和银企对接,鼓励金融机构对接重点项目,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提供优惠、便捷的融资支持。上海市经信委表示,在加快重大产业项目投资落地方面,上海将全力发挥投资促进作用,提振产业投资信心,稳住存量还要扩大增量。广州市则在6月2日公布《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2025年广州全口径工业增加值力争达到8000亿元。同时也明确了广州“十四五”期间工业和信息化的发展思路:要着重推动制造业比重稳步上升,聚力打造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与健康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广西日前也出台40条措施稳工业经济大盘。包括,在抓项目扩投资政策上,广西将进一步稳定和扩大民间工业投资,落实好支持民间资本参与标准厂房、重大项目投资奖励等政策;加快推进重大工业项目建设,争取形成更多投资实物量。为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广西将实施“一行一策”支持汽车、机械、粮油、食品、电子信息、建材等行业负增长企业恢复正增长;加强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白名单”企业服务保障工作;谋划建设北部湾大宗商品储运基地。6月7日,《浙江省畅循环稳工业攻坚行动方案》正式出台。《行动方案》从十大方面共计25条具体举措,力促产业链供应链畅通,推动工业经济企稳回升。包括,每月开展548个10亿元以上重大制造业项目调度协调,新谋划一批重大制造业项目,加快产生实物投资量。省市县分别聚焦10亿元、5亿元、3亿元以上投资项目,建立近期投产达产项目跟踪服务清单,开展动态跟踪,实行项目投产赛马机制,鼓励项目早投产、早达产,对项目建设滞后问题限时服务督办,加快形成工业产出增量。张潇潇表示,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依然担任着压舱石的作用。立足工业领域,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和稳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各地强工业是提升核心竞争力,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的积极探索。此外,强工业有助于激发内需市场活力。超大规模的内需市场是我国自身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提升工业供给体系质量,努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有助于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此外,发力工业有助于夯实数字引擎作用。工作重点有哪些在6月2日举行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副局长陶青说,在各方共同努力下,5月以来制造业企业复工复产步伐明显加快,工业经济呈现企稳向好的迹象。“尽管制造业企业前期受到疫情冲击,遇到不少困难,但我国工业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恢复发展的总体态势没有改变。”在用电量方面,以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上海为例,根据5月份前三周的数据统计,上海市总用电量恢复至去年同期水平的78%以上,5月以来周用电量环比平均涨幅为2.25%,其中第二产业周用电量环比平均涨幅5.8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日均用电恢复至去年同期的83%以上。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连平预计,在疫情缓解、复工复产稳步推进,叠加工业生产内生韧性较强等因素的共同推动下,5月全国工业生产增速有望由负转正,出现较大幅度回升。接下来提振工业经济有哪些重点,陶青在上述发布会上表示,一是加快政策落地见效;二是全力保障产业链稳定畅通;三是强化对中小企业纾困帮扶;四是扩投资促消费。陶青说,保链稳链是促进工业稳定增长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针对当前复工不达产、复工基础仍不牢固、重点产业链协同复产难等问题,我们将继续从重点企业、重点行业、重点区域三方面持续发力。对汽车、集成电路等重点行业要进一步发挥有关协调平台功能,加强上下游衔接服务。对重点区域要加强跨区域、跨省市协调,加强点对点、一对一的疏通卡点难点。另外,要加快实施制造业“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和项目、重点领域节能降碳重大技术改造项目,着力扩大有效投资,促进重点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数据显示,5月份,前期受疫情影响较大的长三角地区逐步复工复产,企业开工率和产能利用率不断提升。制造业生产指数为49.7%,较上月上升5.3个百分点。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分析师文韬表示,虽然长三角地区复工复产稳步推进,但是企业在落实复工复产进程中仍面临疫情防控、资金、人员管理等方面的压力,企业生产指数仍位于50%以下,仍有进一步恢复空间。反映资金紧张的企业的比重较上月上升1.6个百分点至32.8%,为今年以来新高。为实现稳住经济大盘重要目标,需要继续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落实物流保通保畅,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全面推进复工复产,提振国内需求,保障就业市场,扶持中小市场主体。张潇潇认为,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区域比如长三角,可以建立健全复工复产问题处理回复机制,及时解决区域内企业因疫情防控产生的到岗用工、配套企业复工复产、物流运输等实际困难,最大力度推动全面复工复产。另外可以精准施策,提升市场主体发展活力,针对产业链供应链不同环节市场主体,梳理不同市场主体政策需求,提升政策精准度和落地性。还可以建立长三角地区常态化产业链供应链风险预警机制和动态协调机制,围绕重点产业链建立产业链供应链大数据监测平台,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应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水平,保障重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转自:第一财经 |
|
2022-06-09 |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我们的新时代丨开发蓝海的巨人:探访“深海一号”能源站 | |
从三亚乘直升机飞行大约50分钟,矗立深海的钢铁巨人“深海一号”能源站便呈现眼前,源源不断的海底天然气供应让能源站顶端的火炬熊熊燃烧、昼夜通明。近日探访了这处深水气田。“深海一号”是我国首个自营勘探开发的1500米深水大气田,于2021年6月25日在海南陵水海域正式投产。“深海一号”气田的投产标志着我国海洋油气勘探开发迈向新阶段。“深海一号”大气田。直升机在空中盘旋两圈后,抵抗着海风的阻力,缓缓降落在“深海一号”能源站的甲板上,打开舱门,记者已然置身蓝海中央,深蓝的海水映照着明黄色的钢架结构,这座源源不断输送天然气的钢铁巨人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为保证持续产气,能源站全年无休,机械设备24小时不间断作业。记者探访“深海一号”大气田时,“蛙人”正乘吊笼去水下完成作业,机械维修工轮班检查各类设备运行情况,安全生产负责人组织安全培训和演习……“深海一号”能源站机械主操郭明乐说:“我们就像机械设备的‘诊疗师’,对设备的‘望闻问切’每个环节都不可少。”2014年,位于琼东南盆地的“深海一号”大气田被发现,其探明天然气储量超千亿立方米,最大水深超过1500米,最大井深超过4000米。这一发现打开了通往深水天然气“宝藏”的大门。“深海一号”能源站用于“深海一号”大气田的开发。能源站建设不仅存在缺乏先例借鉴、建设工期紧的情况,还必须按照“30年不回坞检修”等高质量标准设计建造,仅下部船体就由24万个零部件组成,设计建造极难。中国海油“深海一号”气田开发项目总经理尤学刚表示,尽管我国浅水石油开采能力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深水油气田开发“一无技术、二无资源、三无经验”,气田开发前期状况不断。“深海一号”开发生产团队在烟台建造场地合影。面对困境,“深海一号”开发生产团队带领数千名施工人员昼夜轮流作业,高质量完成了船体建造、上部组块建造以及两个组块的“大合龙”,创下了比国际同类平台建设工期提前18个月的纪录。气田投产后,面对大量先进技术和设备的首次应用,开发生产团队在缺少可借鉴经验的情况下,持续探索、深入攻关,先后解决水下生产设备和生产流动性保障系统等在深度调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2022年5月3日,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公布第26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奖名单,中国海油海南分公司“深海一号”开发生产团队集体摘得荣誉。“深海一号”大气田开发项目是我国自主发现并设计、建造、安装生产平台的大型深水项目,填补了多项国内技术空白。“‘深海一号’项目实现新材料研发、新装备研制及新技术应用多达64项,项目的示范性研发应用,使半潜式油气生产平台的关键设备自主化率由33%提高到80%。”“深海一号”气田开发项目副总经理刘孔忠说。尤学刚介绍,“深海一号”能源站总重量超过5万吨,最大投影面积相当于两个标准足球场大小,总高度达120米,相当于40层楼高,最大排水量达11万吨,相当于3艘中型航母。其船体工程焊缝总长度高达60万米,可以环绕北京六环3圈;使用电缆长度超800公里,可以环绕海南岛一周。2021年1月,在3艘大马力拖轮共同牵引下,“深海一号”能源站从山东烟台出发,先后穿越渤海、黄海、东海和台湾海峡,历时18天、航行1600海里,最终安全抵达海南陵水海域预定位置,施工人员成功在1500米深水进行多点永久系泊。蓝海巨人“深海一号”为国家能源保供提供了重要支持。数据显示,投产以来,该气田已累计生产天然气超17亿立方米,日峰值产能达1000万立方米,实现为粤港琼等地稳定供气。来源:新华网 |
|
2022-05-20 |
强化监督执纪 助推全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
东台市五烈镇纪委秉持“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的理念,聚焦主责主业,围绕疫情防控、复工复产、项目推进、安全生产等重点工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督促职能部门跟进服务重点领域,紧盯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等重点工作,深入一线监督,强化纪律作风保障,切实履行“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使命任务,助推全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奋力实现首季“开门红”。推进立体监督,实现全覆盖无盲区。主动深入到单位、部门、村组、企业,坚持到防疫一线、项目建设一线和企业生产一线,重点加强对疫情防控措施落实、复工复产后的安全生产和重点项目推进的全过程监督,全程跟进问题交办与整改落实,实现督查促整改、整改促提升的目标。强化实效监督,服务主体经济发展。在加强督查的同时,及时督促职能部门、单位和村有关同志主动把身子俯下去、责任沉下去、服务跟上去,了解企业人员招聘、生产经营状况等,帮助企业协调解决疫情防控、复工复产、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同时,对市、镇各类优惠政策逐企登门宣传解读,不断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切实促进企业加大投入快生产,确保疫情防控不动摇、复工复产不等待、优化服务不松懈、项目推进不停滞,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目前,全镇280多家各类工业企业已经全部复工复产,五个投资亿元以上在建工程项目复工率100%。其中,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机械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一批科技型、效益型企业保持稳定运行,为全镇奋力实现工业经济“开门红”,顺利完成目标任务打牢基础,增添动能。文章来源:中国江苏网 |
|
2022-02-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