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国经济回升向好的趋势必将进一步巩固 ——国家发展改革委回应当前经济运行热点 |
“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正在加快落地落实,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持续显现,宏观政策效应不断释放,中国经济回升向好的趋势必将进一步巩固。”国家发展改革委国民经济综合司司长袁达在16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袁达说,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仍有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经济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但要看到,今年以来我国经济面对超预期因素冲击影响,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企稳回升,展现出强大韧性和巨大潜力。他说,下一步要高效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优化促进经济持续恢复发展的政策环境,综合施策扩大有效需求,切实保障粮食能源安全和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扎实做好民生保障工作。“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袁达说,宏观政策要在扩大需求上积极作为,既要有力,又要合理适度,不预支未来。加快推进实施已出台的各项政策,做到落实快、协调快、见效快。强化政策预研储备,视情及时出台实施。努力保持全年投资稳定增长受超预期因素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投资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更加凸显。“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是扩大国内需求、稳住经济大盘的重要支撑;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是把握工程建设窗口期、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的先决条件。”国家发展改革委固定资产投资司司长罗国三说。罗国三说,下半年将进一步加大项目前期工作和建设实施推进力度,努力保持全年投资稳定增长。他说,运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通过发行金融债券等筹资3000亿元,补充基础设施重点领域项目资本金,有利于形成精准有效投资,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助力稳定经济大盘,实现扩大有效投资、带动就业、促进消费的综合效应。“从投向上看,主要用于交通、水利、能源等网络型基础设施、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国家安全基础设施等五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领域,重大科技创新、职业教育等领域,以及其他可由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投资的项目建设。”罗国三说,项目筛选时注重投资有效性,不搞大水漫灌,优先支持基础设施重点领域项目,支持“十四五”规划内的相关项目,支持前期工作成熟、三季度能够尽快开工的项目,以尽快发挥作用。“督促各地方抢抓三季度施工旺季的时间窗口,提高工作效率,尽快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要求符合条件的项目尽可能多地通过以工代赈帮助当地群众就近务工。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项目安全生产工作。严格规范项目管理,不搞‘萝卜快了不洗泥’。”他说。确保能源电力供应安全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金贤东说,今年入夏以来,受持续性大范围高温天气、经济恢复增长等因素影响,全国用电需求持续走高;同时,由于来水偏枯,水电出力不足,导致电煤供应保障持续面临较大压力。金贤东介绍,我国加快释放煤炭先进产能产量,全力做好电煤中长期合同签订履约工作,着力加强运输保障,推动电煤供应保障取得积极成效。上半年,全国煤炭产量增长11%;7月份以来,全国煤炭日均调度产量处于1240万吨左右较高水平;近期,统调电厂存煤最高达1.75亿吨,同比增加7400万吨;电煤中长期合同总体已实现全覆盖。“将进一步压实地方和企业能源保供主体责任,加快释放煤炭先进产能产量,着力做好电煤中长期合同履约,确保能源电力供应安全。”他说。今年1至7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发电同比增长1.4%,增速比上半年加快0.7个百分点。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3.4%。其中,一产、二产、三产和居民生活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11.1%、1.1%、4.6%和12.5%。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工作今年以来,青年群体就业面临较大压力。“这是总量与结构、周期性与季节性等多重因素交织叠加的结果。”袁达说,今年青年就业总量较大,仅高校毕业生就达1076万人,创历史新高。受疫情冲击,一些地方、行业市场主体遇到暂时性困难,吸纳就业能力有所下降,部分企业出现减招缩招现象,加上当前正值高校毕业生集中离校,客观上加大了求职难度,使得青年失业率阶段性升高。同时,就业结构性矛盾持续显现,部分领域人才供需脱节、人岗匹配度不高等问题仍需进一步解决。袁达说,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在切实抓好稳经济、稳市场主体、稳岗位扩就业等政策落实的同时,从再研究推出一批支持创业就业的务实管用举措、再加快破解一批制约创业就业的痛点堵点、再谋划举办一批创业带动就业的重点活动、再宣传推广一批创业带动就业的典型经验四方面精准发力,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工作。 转自:新华社 |
|
2022-08-18 |
![]() |
全力稳大盘 财政货币“四两拨千斤” |
增量政策悉数亮相 多项举措本月集中发力全力稳大盘 财政货币“四两拨千斤”进入6月,全力以赴稳住经济大盘,财政、货币多项增量新政悉数亮相,包括留抵退税、新增专项债、延期还本付息等举措都将在本月集中发力。业内指出,财政货币政策加力升级,纾困市场主体、提振投资和消费等成为重要发力方向。财政货币政策“四两拨千斤”的稳经济效应将愈加显现。——紧部署 加大力度纾困市场主体聚焦纾困市场主体,财政货币政策全面发力、力度升级,突出表现在政策力度更大、支持范围更广、政策实施节奏更提前。财政政策方面,在原计划1.5万亿元留抵退税的规模上预计再新增1420亿元,新增退税总额达到约1.64万亿元,覆盖行业增加批发和零售业,农、林、牧、渔业,住宿和餐饮业等7个行业。扩大实施社保费缓缴政策,将缓缴养老等三项保险费政策阶段性实施至今年底,并扩围至有受疫情严重冲击等情况的行业。“下一步,要加快退税进度,确保上半年基本完成小微企业以及制造业等行业中型企业、大型企业存量留抵税额集中退还。”财政部部长助理欧文汉表示。货币金融政策方面,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货车车贷、暂时遇到困难的个人房贷消费贷,支持银行年内延期还本付息。与此前的延期政策相比,支持对象明确增加了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货车司机等人群。“对备受关注的货车司机,只要他们提出贷款延期申请,且无违约记录,具备行驶证等基础证明材料,银行就可以按照市场化原则,给予延期。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汽车央企发放的900亿元商用货车贷款,要银企联动延期半年还本付息,对合格银行支持央企货车贷款延期的,人民银行将纳入1000亿元的交通物流再贷款支持范围。”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表示。再如,从2022年二季度起,人民银行通过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提供的激励资金比例由1%提高到2%。“进一步调动金融机构积极性,同时明确对延期贷款坚持实质性风险判断,不单独因疫情因素下调贷款风险分类,不影响征信记录。”邹澜表示。——密落地 抓住关键提振投资消费聚焦有效投资,财政货币政策将进一步发挥杠杆撬动作用,同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作为提振投资的重要抓手,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将进一步提速并扩大支持范围。今年1-5月,各地已累计发行新增专项债券2.03万亿元。欧文汉表示,下一步,确保今年新增专项债券6月底前基本发行完毕,力争8月底前基本使用完毕。同时,将新基建、新能源项目纳入专项债券重点支持范围,更好发挥稳增长、稳投资的积极作用。为进一步提振消费,出台阶段性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新政,进一步提振汽车消费,释放内需潜力。财政部税政司司长贾荣鄂说,与2009年、2015年的减征车辆购置税政策相比,此次政策的实施范围更广,受益面更大,将有大约870多万辆乘用车可以享受政策优惠,重点鼓励大众消费。货币金融政策方面,据邹澜介绍,围绕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科技、物流、城市、农业农村、国家安全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领域,人民银行将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等相关部委,梳理重点项目清单,为金融机构发放中长期贷款提供有效需求。另外,调增政策性开发性银行8000亿元信贷额度,指导政策性开发性银行加快项目储备,抓好任务分解,强化考核激励,优化贷款流程,提高基础设施领域的贷款投放能力。发挥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等自身优势,通过银团贷款等方式加大信贷投放。支持金融机构通过购买专项债券、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等,与地方政府、社会资金协力并进,共同支持基础设施建设。邮储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表示,在稳基建投资过程中,各类金融机构需要认识到稳基建投资是实现扩大内需、稳定经济增长的一项重要内容,需要从贷款规模分配、贷款定价等方面综合考虑,增加对基建投资领域的贷款投放。——筑合力 “四两拨千斤”效应将愈显专家表示,面对当前经济运行中出现的超预期变化,为对冲经济下行压力产生的不利影响,宏观经济政策稳字当头,加大力度、靠前发力。财政、货币增量政策将形成合力,“四两拨千斤”带动经济加快企稳复苏。联合国贸发会议资深经济学家梁国勇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中国经济政策空间较大,财政和货币政策可对经济增长提供有力支撑,这是应对挑战的主要手段。面对经济下行压力,财政和货币政策继续强调靠前发力,并在前期准备的政策组合基础上,研究增量政策工具,综合施策、精准施策。业内指出,货币金融政策全力以赴稳大盘,效应将加快显现:纾困市场主体,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力度更大、支持范围更广;加大对基建支持力度,将指导政策性开发性银行和各类机构发挥合力;推动实际贷款利率稳中有降,将持续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改革效能。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表示,财政政策见效快、政策传导时间短,财政能够通过基建投资等直接带动经济总需求扩大。此外,与其他政策配合的杠杆效应强,比如通过贴息、担保补贴等能撬动更大的社会资本。中国财科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石英华说,针对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困难与问题,近期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部署稳经济6方面33项措施。其中,财政相关政策措施有24项,强调准、实、快,政策含金量高。与此前已实施的政策形成叠加效应,着眼于对冲供给、需求、预期方面的压力。“稳经济政策效应将逐步显现,预计下半年经济逐步企稳回升。”来源:经济参考报 |
|
2022-06-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