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3日首届中国智慧医疗创新创业发展论坛正式召开 | |
2021年10月23日,由中欧智慧医疗研究院、中欧校友智慧医疗创业协会、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投融资机构分会主办,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高管教育课程部、分享投资、上海麦司书声文化会展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北京橙意健康管理有限公司、伦琴(上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协办,启东生命健康科技园赞助支持的“首届中国智慧医疗创新创业发展论坛”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上海校区石化厅隆重举办。中欧校友智慧医疗创业协会会长、分享投资创始合伙人黄反之先生主持了本次大会。中国工程院李兰娟院士、中国工程院王威琪院士、中国科学院黄荷凤院士在院士专场中发表了视频致辞及主旨演讲,并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汪泓教授、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原院长朱晓明教授、中金资本总裁、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投融资机构分会会长单俊葆、上海市浦东新区副区长李国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市场营销学教授王高、中欧校友智慧医疗创业协会会长、分享投资创始合伙人黄反之等重磅嘉宾共同出席了论坛开幕式。来自新药研发、生物技术、创新器械、医疗服务、医疗投资五大医疗领域的学术专家、业界权威、行业领导、医疗创业者、医疗投资人逾400位出席了本次会议,四千人在线观看了本次大会盛况,现场高朋满座,反响热烈,得到了与会者高度评价。图为:论坛启动仪式现场(从左到右依次为:上海市浦东新区副区长李国华、中欧智慧医疗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朱晓明教授、中国科学院黄荷凤院士、中国工程院王威琪院士、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管理学教授、横店集团管理学教席教授汪泓、中金资本总裁、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投融资机构分会会长单俊葆、泽?生物创始人盛泽林博士、索元药业创始人罗文博士、中欧校友智慧医疗创业协会会长、分享投资创始合伙人黄反之)面对参与论坛的400余位中国医疗行业的创新者和从业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讲席教授黄荷凤院士大声疾呼,呼吁中国医疗行业的创新创业者在当下应当勇于揭榜,承担时代使命!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指出,基于移动互联、穿戴式设备、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与新商业模式的结合正全面颠覆对医疗的认知结构,我国逐渐进入智慧医疗新阶段,智慧医疗产业也必将推动“健康中国”建设。未来,医疗行业将融入更多人工智慧、传感技术等高科技,使医疗服务走向真正意义的智能化。新时代下,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医疗健康的深度融合,具有非比寻常的价值和意义。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威琪基于中国医疗领域在“卡脖子技术”方面的创新和突破,重点解读了(2021版)产业基础发展目录,尤其是医疗相关重点领域。他指出,中国当前要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产业目录编制的目的,就是为政府的组织攻关提供参考,为社会资本聚焦提供引导指引。医疗产业成大国竞争焦点,高端医疗设备自主可控成为国家战略。黄荷凤院士指出,在刚过去的两院院士大会中,国家层面提出对于“卡脖子技术”的突破要实行“揭榜挂帅”和“赛马”的新机制,也就是国家在张榜招贤,她希望中国的创新创业者应该勇于承担起当下的时代使命:“骑着马去揭掉国家张贴的榜”,领下军令状!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管理学教授、横店集团管理学教席教授汪泓热烈祝贺“2021(首届)中国智慧医疗创新创业发展论坛”的开幕,指出“智慧医疗、精准医疗和科学医学研究的最后一公里直接在造就人类的幸福上”。她称赞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原院长、中欧智慧医疗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朱晓明教授和多位院士从全局的高度、前瞻的视野、民族的使命和学术界的责任感来承担起责任,并同时感谢中欧校友在支持中欧和中国经济建设中的积极表现。朱晓明教授分享了中欧在智慧医疗领域的10年历程和学术成果,同时对智慧医疗的未来充满期待。他说,如今,医学上的循证医学、临床医学、精准医学、转化医学等,都迫切需要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中欧智慧医疗创业课程恰逢其时,恰如其分。“医生现在每天24小时,每周7天都能收到大量的量化的数据,而这一切依然在进一步地加速,10年之内,我们将生活在一个几乎所有可以测量的东西都会被持续测量的世界里。”他建议协会的下?次论坛、研究院的下?阶段的议题可以更多样化,比如:1、放射影像:视觉智能、深度学习、卷积模型的新研究;2、医疗服务转型:数字化解决?案的新成果;3、中医发展:望闻问切与数字化、智能化的融合发展;4、产学研医:中欧智慧医疗创业课程1~6期学员专属的创业、创新主题论坛;5、专题演讲:院?院长、名家名医论坛(如已酝酿中的?腔牙医)等。中国非公医疗协会投融资机构分会会长、中金资本总裁单俊葆指出,在中国没有任何一个行业能够像医药医疗大健康这个行业集三大红利于一身:既有产业变革带来的红利,也有政策改革带来的红利以及资本市场的助力。“投资界经常讲宁可错过也不要投错,但很多人在投生物医药却经常会说,宁可投错也不要错过。你可能投错一个赛手,但是你不能错过一个时代。”浦东新区李国华副区长表示,浦东新区非常愿意和中欧共同合作来打造浦东最好的,在国内最享有声誉的生物医药和数字医疗产业基础。下半场的五大领域专题演讲共计三十余位行业领袖,分别做了精彩的主题演讲,圆桌论坛上就中国新药研发破局之道、生物技术发展与医疗进步、医疗器械创新的挑战与机遇、医疗服务如何融合创新元素、资本市场变革与医疗投资机遇五大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嘉宾们群英论剑,百家争鸣,妙语连珠,思想碰撞,火花四溅,为大家奉献了一场激发创新创业灵感大餐的思想盛宴!新药研发专场:索元生物创始人罗文博士主持,滨会生物创始人刘滨磊博士、康源久远创始人刘树民博士、泽?生物创始人盛泽林博士、斯微生物创始人李航文博士、应诺医药创始人郑维义博士出席。生物技术专场:兰度生物创始人佘振定博士主持,百普赛斯创始人陈宜顶、泛生子创始人王思振、捷诺飞创始人徐铭恩博士、领航基因创始人夏江、华瑞同康创始人周际出席。医疗器械专场:迈普医学创始人袁玉宇博士主持,同心医疗创始人陈琛博士、唯公科技创始人李为公博士、西门子医疗大中华区总裁王皓、GE医疗中国副总裁、首席创新官戴鹰、纽脉医疗创始人虞奇峰出医疗服务专场:伦琴医疗创始人冯晓源教授主持,中华围产学会第六届主委段涛教授、欢乐口腔创始人孙延博士、米加健康创始人宋涛、美年大健康创始人俞熔博士、橙意健康董事长赵松青出席。医疗投资专场:分享投资创始合伙人、中欧校友智慧医疗创业协会会长黄反之主持,博远资本创始合伙人陈鹏辉、君联资本董事总经理洪坦、云峰基金董事总经理李文罡、中金资本运营有限公司总裁、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投融资机构分会会长单俊葆、国寿股权投资董事总经理张蕾娣出席。最后,黄反之代表主办方表示,本次论坛是中欧校友智慧医疗创业协会、中欧智慧医疗研究院成立后的首届创新创业论坛,本届论坛将缔造智慧医疗领域风向标,打造成为一年一度的行业盛会,协同国内外创新技术、融合全球资源,推进智慧医疗科技创新发展,为开创人类社会更加美好的未来作出应有的贡献。文章来源:中国山东网 |
|
2021-10-25 |
华为入局医疗器械,有什么目的? |
慧选网产业调查小组最新消息,根据市场调研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数据,在2021第一季度期间华为手机出货量开始暴跌,全球市场份额仅是4%。在国内市场,据《中国手机通信产业数据观察报告》显示,缺芯的华为只能看着自己的市场被快速蚕食,在去年的华为Mate 40系列发布会上,余承东就曾表示:“目前华为处于非常艰难的时刻”。既然智能手机业务受困,那就尝试探索新领域。在汽车领域,华为或是向汽车基础设施方向发展,凭借此前的技术积累,华为虽然不造整车,但能为合作方提供较完整的智能解决方案,如北汽极狐和塞力斯SF5均搭载许多Hwawei Inside模块。不仅如此,近日,从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获悉,华为腕部单导心电采集器正式批准生产(第二类医疗设备),意味着华为正式入局医疗器械行业,业务经营范围拓展至医疗器械开发、生产和销售。医疗器械属于高端制造行业,行业内的许多领域都有不同巨头把持,如监护类的飞利浦和通用电气、超声影像类的西门子和日立、CT类的东芝等,行业壁垒较高,需要大量的专利积累和长时间的市场培育。据了解,除了已获批的产品外,华为还有三款医疗器械处于审批程序中,分别是腕部心电血压记录仪(MLY-B10、MLY-B11)、心电分析系统(ECG-1)、心率失常分析系统(PPG-1)。从名称上能够大致看出,华为当前已获批和审批中的医疗器械产品,并未踏足传统行业巨头的领域,而是为智能可穿戴设备服务的。将时间线拉回今年五月,华为终端手机产品线仲裁何刚就在网上发文透露,“华为在腕上穿戴式血压测量技术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首款可以测量血压的华为智能手表已通过医疗器械注册检验,下一步将联合专业医疗机构开启注册临床试验,预计在下半年将正式上市”。在此前的智能心率检测上,华为就尝到了甜头。2018年发布的华为Watch GT,有别于市场上普通设备的心率检测,华为通过与301医院的合作,开发专业的心律失常筛查算法,提供心率失常筛查和跟踪等解决方案。华为Watch GT一上市就广受好评,助力华为可穿戴设备跻身全球前三。根据IDC的数据,在2020年第四季度的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中,华为海外市场受阻,仅以6.7%的份额排名第四,但在国内市场,华为的市场份额为22.3%位居市场第一。华为现阶段在医疗器械上的布局,一方面是在为可穿戴设备提供软硬件技术,继续巩固国内市场份额,而另一方面,或是在积累行业经验和专利,为日后的业务布局做打算。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在不断增长,预计2021年市场规模将达到7684亿。国内互联网巨头们可没闲着,纷纷进入医疗器械领域,其中就包括腾讯、百度和京东。先看腾讯,腾讯医疗健康于2016年成立,提供智慧医疗云和脑瘤助手等多种解决方案,目前已与众多医疗机构和政府机构展开合作。与传统医疗器械企业不同的是,腾讯瞄准“互联网+医疗健康”,绕过行业老玩家的技术专利壁垒。在CHINC 2021大会上,腾讯智慧医疗总经理张国栋提出:“腾讯将全面开放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和服务,依托自身在消费端和企业级应用领域的连接能力,推动先进技术与医学的结合,做好医疗健康领域的数字化助手”。华为在医疗市场的布局并不晚,在2016年的医院数字化运营管理高峰论坛上,华为阐述了自己在智慧医疗4大场景下的解决方案,例如医疗云和区域医疗广域网。在抗疫期间,华为推出AI辅助诊疗方案,通过AI医学影像分析能力,提升辅助诊断的质量和效率。当前全球医疗器械企业仍为欧美公司主导,国内企业还有相当长的路有走。伴随着智能医疗的发展趋势,其实现在正是国内企业实现弯道超车的好时候,在医疗云和AI技术等方面,是许多国内企业的优势之处。笔者认为,国内互联网企业与其它专业医疗器械公司的合作,并大力投资上游新材料、生物化学和机械制造领域,推动国内医疗器械技术的整体发展,或能逐步打破垄断、掌握部分行业话语权。文章来源:雷科技 |
2021-10-13 |
浙江智能诊疗设备制造业创新中心取得CMA证书 | |
慧选网编者了解到,由浙江省智能诊疗设备制造业创新中心(后简称“创新中心”)耗资近两千万筹建的电磁兼容检测实验室,成功取得CMA资质证书。该实验室建有10米法半电波暗室、966、854和543屏蔽室等各类国际一流的电磁测量设备。实验室组建了电磁兼容检测、整改和国际认证等专业服务团队,已为全市范围内数十家企业提供了检测服务。聚焦科研创新 打通医疗器械生产全流程创新中心由浙江省经信厅、民政厅批复建设,是浙江省围绕“ 中国制造2025 ”国家战略首批成立的三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之一,旨在打造成全国软、硬件一流的医疗器械公共服务平台。创新中心已有医疗器械电气安全和电磁兼容检测平台、医疗器械CDMO创新平台、光机电一体化加工测试平台、生物医用材料制造与测试平台、健康监测大数据云平台五大测试服务平台。建有面积1000平方米整体十万级、局部百级的洁净车间,并配套无菌三室,同时已筹建气相色谱、电化学工作站、纳米粒度仪、真空气相沉积系统和精密自动加工车床等各种检测分析和加工设备,能够满足绝大部分项目的研发、生产需求。聚焦医疗器械高端咨询服务和医疗器械规范生产的融合,建设科研转化及生产制造平台, 创新中心着力帮助医疗器械初创企业解决前期场地、人员、体系、设备等相关问题,加快推进医疗器械产业化进程,已承接孵化企业60余家,成功接洽血液透析用灌流器、齿科CT、医用制氧机、内窥镜手术器械等10余个CDMO服务项目。择良木而栖 开启医疗器械新未来创新中心于2018年3月正式落户未来科技城,是未来科技城首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I期位于中国人工智能小镇,共投入8000平米场地,主要用于医学人工智能创新技术的研发;II期位于健康谷II期181社区,投入12000平方米,主要用于医疗器械制造业的研发生产,后期规划留有供孵化企业实现规模生产的产业园区用地;Ⅲ期目前处于筹建阶段。“未来科技城是浙江省高端人才集聚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科学发展新城区,信息经济、健康医疗、科技金融等产业在这里快速集聚壮大,慧选网招商政策调查小组认为,特别是在医疗领域,未来科技城的强政规划推动了产、学、研、用的交叉融合,为生命健康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关于为何选择落户未来科技城,浙江省智能诊疗设备制造业创新中心相关负责人如是说。生命健康是未来科技城核心主导产业之一,医疗器械是尤为活跃的板块。现已有微泰、诺尔康、德适等一大批优质医疗器械企业在未来科技城落地生根。未来科技城将继续瞄准未来生命健康前沿发展方向,形成具备较强的国际及区域产研合作和竞争能力的产业集群,打造覆盖生命健康研发、孵化、加速与产业化全生命周期的生态链条。慧选网专注于此类产业链规划,产业链咨询服务,选择慧选网,智慧您的产业发展。文章来源: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管委会 |
|
2021-09-26 |
疫情等因素影响下,医疗器械成新基建热潮 | |
慧选网了解到,疫情下的缺口涌现,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新基建热潮正涌向医疗器械领域。各地要科学配置大型医用设备,提高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的科学性和约束性,配置规划要符合医学技术的先进性和可及性,与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医疗器械配置市场进入快车道。资金分配至五大医疗领域国家发改委发布消息,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决策部署,分步有序下达2021年度卫生健康领域中央预算内投资300亿元,支持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构筑公卫防疫屏障,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围绕新冠疫情防控暴露出的弱项,安排中央投资84.44亿元,支持省、市、县三级疾控中心建设,提升省级、人口大市疾控中心检测和应急处置“一锤定音”能力,筑牢基层公共卫生防控“第一道关口”。安排中央投资85.3亿元,支持24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试点医院起步建设,3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网格化布局,113个县级医院提标扩能。聚焦“重点病种”突破,打造疑难病症诊治省域高地。针对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肿瘤、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等重点病种,安排中央投资40.15亿元,支持54个特色优势突出、医疗技术水平较高、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省部级医院。安排中央投资27.71亿元,支持省级妇科、儿科项目以及人口大市妇幼保健机构项目建设,解决群众长期得不到解决的妇科、儿科资源短缺等突出问题。安排中央投资62.4亿元,支持14个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围绕名医、名方开展建设,31所重点中医医院开展传承创新能力建设,2个国家中医疫病救治基地带动提升区域内中医疫病防治能力。国家下发医疗设备配置任务慧选网相关产业研究员的观点是,疫情反映出我国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成长空间,我国医疗卫生体系迎来新的改革契机,医疗器械新的配置风口也顺应而至。7月1日,国家发改委、国家卫健委、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联合发布《“十四五”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目前我国优质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医疗卫生机构设施设备现代化、信息化水平不高。要加快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建设足量的负压病房、可转换重症监护病区、可转换院(病)区,加强传染病解剖室、应急物资储备空间等设施建设,配备呼吸机、体外膜肺氧合(ECMO)、传染病隔离转移装置等医学设备,有条件的可以配备移动生物安全三级水平实验室。慧选网网编者认为,另一方面:在医院建设方面,要求加快未能纳入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范围的市、县级医院建设,全面推进社区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力争实现每个地市都有三甲医院,服务人口超过 100 万的县有达到城市三级医院硬件设施和服务能力的县级医院。推动临床科研成果转化,加快解决一批药品、医疗设备、医学数据等领域“卡脖子”问题。提升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重大医学科研平台设施和装备水平。建设医疗器械装备、疫苗等临床科研转化平台和创新技术孵化基地。改善临床诊疗基础设施条件,适当超前配置大型医用设备。打造国际先进水平的智慧医院,建设重大疾病数据中心。支持国家医学中心在医疗服务价格、人事薪酬制度、新药(医疗器械)研发上市等方面先行先试。遴选建设 120 个左右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提升大型设备配备水平,加强智慧医院建设,保障远程医疗需要。加强胸痛、卒中、创伤、呼吸等专病中心和肿瘤综合治疗中心、慢性病管理中心建设。加强县域医共体建设,鼓励依托县级医院建设开放共享的影像、心电、病理诊断、医学检验等中心,加强远程医疗和信息化设备配备。《“十四五”方案》提出,国家医学中心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额度按照单个项目批复情况确定。区域医疗中心、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治基地、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额度最高分别不超过 5 亿元、3 亿元、3 亿元。区域医疗中心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分发展起步和能力提升 2 个阶段进行安排。未来五年,城市大三甲牵头之下的医联体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将是医疗器械企业角逐的战场之一,政策倾斜尺度放宽、财政投入力度加大成为常态,智慧医院、第三方检验中心等都是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重点。慧选网将持续跟进后续新闻。 |
|
2021-09-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