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广东:推动改革开放向更高水平迈进 | |
金秋时节,岭南大地一派生机勃勃。南粤儿女扛起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等重要职责,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喜迎党的二十大,推动改革开放迈上新台阶。为推广创新发展成果和改革生动实践,广州开发区党工委面向机关、社区、企业举办一系列喜迎党的二十大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广州明珞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是其中一站。公司负责人姚维兵说:“近4年企业营收增长3倍、智能制造数字化程度不断提高,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今年上半年,广州开发区围绕营商环境从6方面提出125项具体改革任务。该区营商环境改革局局长吴火华说,作为改革的亲历者、参与者、推动者,我们翘首以盼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期待大会为包括优化营商环境在内的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指明前进方向。今年8月1日,全国首部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法规《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正式施行,允许完全自动驾驶汽车在划定路段行驶不配备驾驶人。这一法规的出台,是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新成果之一。2019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深改委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承载党中央创办经济特区的战略意图,赋予深圳更高的国家使命。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说:“政策发布3年来,深圳蹄疾步稳推动改革。着眼于解决高质量发展的实际问题,深圳在要素市场化配置、营商环境优化、城市空间统筹利用等重点领域深化改革、先行先试。党的二十大,必将给深圳改革探索注入新的动力。”横琴、前海等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平台开发建设同样喜讯不断。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指出,“横琴有粤澳合作的先天优势,要加强政策扶持,丰富合作内涵”“深圳要扎实推进前海建设,拿出更多务实创新的改革举措”。今年8月10日,《深圳市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管理局支持科技创新实施办法(试行)》正式推出,奋力破题深港澳创新要素跨境融通;9月15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二线”通道4处海关监管作业场所完成主体结构施工,配套信息化工程建设有序推进。“广东坚决遵循中央顶层设计,稳扎稳打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多点突破、纵深发展。”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负责人表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广东将进一步聚焦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统筹推动创造型、引领型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在服务大局中展现广东担当。从珠三角到粤东、粤西、粤北,从重化工业到装备制造……一大批重大外资项目相继落地,广东迈向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日资企业太阳诱电决定扩产陶瓷电容项目,意大利维龙数智化供应链项目落地……今年8月底,为期两天的东莞全球招商大会共达成签约中外项目72宗,涉及投资总额近1100亿元,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等领域。东莞当地干部告诉记者,党的二十大即将胜利召开,基层党员干部正以“坐不住、等不及、慢不得”的强烈紧迫感和责任感,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努力确保经济发展行稳致远。9月6日,德国巴斯夫集团在广东湛江投资的巴斯夫(广东)一体化基地项目举行全面建设暨首套装置投产仪式。这一项目总投资约100亿欧元,是德国企业在华投资规模最大的单体项目。该项目所在地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开展“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社区文化节云展播活动。湛江经开区党委委员王玮说:“全区党员群众为党的二十大即将到来而振奋,为一体化基地项目的落地投产而欣喜,我们正积极与巴斯夫公司对接下游客户的招商活动,努力发挥大项目的‘磁场效应’,带动产业专业化、规模化发展。”乡间步道平坦整洁、村舍民宿各具特色、农业大棚内一片忙碌……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10月曾考察的广东省英德市连江口镇连樟村旧貌换新颜,如今走上了乡村振兴的新征程。曾获“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的连樟村村民陆奕和说:“我们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历程证明,只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去做,我们不仅能脱贫,还能发展得很好。我们都在盼着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更盼着二十大带来发展的好政策,让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来源:新华网 |
|
2022-09-20 |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 | |
月纳税额逾亿元的高楼大厦数以千计,年专利申请量超百件的创新工厂比比皆是,这里是长三角,以4%的国土面积创造了中国1/4的经济总量,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深刻认识长三角区域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相统一,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抓好重点工作,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成效。4年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真抓实干、埋头苦干,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建设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在上海的医院看门诊,刷一刷医保卡,就能直接结算,不用两地来回跑,方便还省钱。”受益于长三角地区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浙江绍兴市民陈阿姨看病更省心了。2018年起,上海市医保局会同三省医保部门启动异地门诊费用直接结算试点工作。目前,长三角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已覆盖长三角41个城市,涉及超万家医疗机构,累计结算超987万人次,涉及医疗费用26亿余元。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要以一体化的思路和举措打破行政壁垒、提高政策协同,让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促进高质量发展。提速互联互通,三省一市“抱”得更紧。随着各项基础设施加速互联互通,长三角一体化跑出更快速度。2021年,长三角高铁营业总里程达到6542公里,比2018年增长54.7%;集装箱货物吞吐量突破1亿标箱,港口货物吞吐量在全国占比达到41.8%;机场货邮吞吐量达624.6万吨,机场旅客运输量达1.7亿人次。共享公共服务,城市之间越来越“近”。一体化发展创新了制度供给,让公共服务变得更有温度。138个政务服务事项在长三角41个城市跨省市通办。探索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的“一卡通”新模式,截至6月底,长三角社保卡实体卡持卡人数约2.4亿……身处一体化的长三角,老百姓有了更多“同城待遇”,区域有了更足的发展引力。打造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3.27亿元!8月中旬,2022年度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拍卖会现场成交额引人瞩目。至此,新一轮科技成果累计成交额超过50亿元,远高于上一年度的10.23亿元。从合作共建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到规划设立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数据中心集群,沪苏浙皖三省一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交出一份亮眼的创新成绩单。产业集群加快崛起。以创新驱动发展,一批世界级产业集群正在长三角加速崛起。目前,长三角地区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占全国近60%,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均占全国约1/3,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国38%。去年,长三角地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四大产业链联盟揭牌,努力打造优势产业集群,不断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科创要素加速集聚。G60科创走廊、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加快建设,一廊一带多中心协同发力的科创产业融合发展格局不断优化。2021年,三省一市间输出技术合同2.1万余项,交易额877亿元,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在长三角设立19个分中心,联动服务机构促成技术交易约22亿元,区域内五家国家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结成联盟。创新活力更加充沛。长三角三省一市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加快推进,已集聚重大科学装置23个、大型科学仪器超4万台(套),助推区域创新能力迈上新台阶。2021年,长三角地区GDP在全国占比达到24.1%,研发经费投入在全国占比达到29.8%;长三角获得的发明专利数为18.2万件,较2018年增长63%,在全国占比达到26%,三省一市以高水平技术供给有力支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今年7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开发者联盟遴选12家成员入盟,将联盟成员扩展到了53家,共同围绕示范区重大问题研究、重点规划编制、重点项目建设等贡献智慧。“不通过管委会或开发公司等传统形式招商引资,而是通过‘入盟’,让企业、高校、研究院等不同单位来到同一平台各展所长。”开发者联盟首批创始成员普华永道管理合伙人黄佳说。“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制度创新为广大市场主体提供更有力的政策支撑和制度保障。”上海市发改委主任、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主任华源说。近年来,从138个政务服务事项在长三角地区41座城市跨省市通办,到合作共建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再到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38项制度创新成果向长三角和全国其他有条件的重点地区复制推广,长三角正加快构筑改革开放新高地。深化改革,发展后劲十足。长三角地区首条跨两省一市的快速通勤铁路——沪苏嘉城际铁路在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兴三地同步开工,“水乡客厅”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江南圩田展示园、桑基鱼塘展示园等一批项目实现开工,青浦区西岑科创中心、吴江高铁科创新城、嘉善祥符荡创新中心加快形成创新组团,环元荡岸线贯通示范段环境提升工程顺利开展……一个个重点项目有序推进,让区域一体化发展愿景更清晰。扩大开放,发展动能强劲。去年5月,长三角自由贸易试验区联盟成立,积极推动三省一市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度合作。2021年,沪苏浙皖自由贸易试验区货物进出口总额达3.1万亿元,占全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46.2%;实际使用外资1042.6亿元,占全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48.9%。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推进长三角深化改革、提升协同开放水平,以占长三角不到2%的区域面积,贡献了近10%的经济总量。潮平岸阔,风正帆悬。新征程上,长三角一体化正在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来源:人民日报 |
|
2022-09-19 |
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丨上海: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 |
从8日举行的“中国这十年·上海”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这是8月8日拍摄的“中国这十年·上海”主题新闻发布会现场。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五次到上海考察、五次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上海代表团审议,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上海发展指明前进方向、提供根本遵循。龚正介绍,10年来,上海着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全市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2.13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4.32万亿元,人均GDP从1.42万美元增加到2.69万美元。同时,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从60%提高到73%以上。10年来,上海城市功能实现新飞跃。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基本建成,金融市场交易总额从528万亿元增长到2511万亿元,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2年位居世界第一。并且,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形成基本框架,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从3.19%提高到4.1%以上。10年来,上海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高起点推进浦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加快培育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特殊经济功能,不断放大科创板和注册制效应,全力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走深走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连续成功举办四届、越办越好。同时,“放管服”改革成效显著,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资研发中心分别达到857家和516家,累计实际使用外资超过3000亿美元。10年来,上海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86万元提高到7.8万元,人均期望寿命从82.41岁提高到84.11岁。此外,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全面收官。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空气和水环境质量均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来源:新华网 |
|
2022-08-09 |
用心用情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 |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中国儿童中心成立40周年指出,40年来,中国儿童中心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广大儿童,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国儿童中心成立于1982年,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第一家国家级校外教育和儿童发展研究机构。40年来,中国儿童中心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累计有数亿少年儿童参加中心组织开展的各类活动,在促进儿童全面发展、指导服务家庭教育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引路——教育引导广大少年儿童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晚霞映红于都河,渡口有一支难忘的歌……”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小红星讲解员方妍澜的动情讲述,赢得观众阵阵掌声。去年6月,该纪念馆选出11个红色故事视频参加由中国儿童中心举办的“红色基因代代传”百馆百讲少年儿童讲述党史故事活动,其中《夜渡于都河》等8个视频被评为优秀作品。中国儿童中心积极发挥校外活动场所独特育人功能,带领全国校外教育机构组织开展“心中有祖国、心中有他人”主题教育活动(以下简称“双有”活动),30多年来坚持育人为本、以德为先,每年策划主题活动,围绕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进行理想信念和品德教育,参加活动的少年儿童累计超2亿人次。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儿童中心将“双有”活动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紧密结合,厚植少年儿童爱党爱国情怀:在全国组织开展“童心共筑中国梦 改革奋进我同行”“少年儿童心向党”等主题活动,带动各地共同参与,教育引导广大少年儿童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2021年建党百年之际,“童心向党 颂百年辉煌”主题教育活动突出红色育人底色,在全国100多家校外教育机构蓬勃开展,数百万儿童积极参与;举办党史故事会,建设小英雄雕塑园,创编优秀红色歌谣,宣讲红色家风故事,举办儿童红色研学旅行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体育、科技等课程;积极促进家校社协同育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儿童日常家庭和社会活动之中。2021年“六一”国际儿童节,中国儿童中心携手西藏妇联等单位,共同开展“少年儿童心向党”西藏儿童北京研学活动,22名来自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洛扎县拉郊乡的孩子来到北京,和北京的小伙伴们一起体验旱地冰壶、VR滑雪机,在游戏中“重走长征路”,到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我经常在学校国旗下做演讲,下次我一定把在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的感受分享给大家。”12岁的尼玛拉宗说。守护——逐步探索形成多层次、立体化儿童权利保护工作体系如何“依法带娃”?父母的家庭保护职责都有哪些?《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都有哪些亮点?近年来,中国儿童中心依托家教驿站、家庭教育公益大讲堂、中心家长学校等平台,围绕“家庭中的儿童法治教育”“家庭教育法律与父母责任”等主题,积极宣介未成年人保护法、家庭教育促进法及儿童权利保护相关知识,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氛围。中国儿童中心持续创新开展儿童权益保护工作,逐步探索形成“知识宣讲与法律普及—个性化指导咨询服务—法律保护的实践探索—理论研究与学术出版”的多层次、立体化儿童权利保护工作体系:在家庭教育公益咨询等活动中,普及儿童权利保护、家庭教育法律知识,助力家庭中儿童权利保护与法治教育水平提升。发挥专业优势,在原有一对一家庭教育指导咨询基础上,开展网上家长学校探索,邀请律师为家长提供儿童保护、儿童权利、家庭教育法律的一对一公益咨询。2017年开始组织编写《儿童蓝皮书》年度报告,全景式展示我国儿童发展和儿童保护状况,为政府部门出台儿童权益保护政策提供参考;策划举办中国儿童发展论坛,关注儿童发展状况,为儿童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发声助力;多次组织儿童权利保护、家庭教育法律主题研讨,刊发系列论文,助推儿童权利保护与家庭教育法律理论研究向纵深发展;组织儿童之家服务能力提升培训,研发儿童社会心理支持的活动指南,为儿童权益保护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工具书;坚持儿童优先原则,积极参与儿童友好城市和社区建设研究实践……在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后,中国儿童中心积极发挥社会家庭教育指导资源专业力量的作用,支持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制发《督促接受家庭教育指导令》,为涉案家庭提供专业的家庭教育质量测评及指导服务,进行司法层面的未成年人保护与家庭教育指导实践探索。筑梦——发挥教育实践基地优势,促进少年儿童全面发展手剥玉米粒大比拼、肩挑小扁担、剪丰收年画、手磨豆浆、滚南瓜趣味赛……中国儿童中心举行的全国少年儿童“劳动美·丰收乐”主题公益活动,吸引众多家长和孩子参与,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让孩子们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周末。为了培养少年儿童的劳动意识和习惯,中国儿童中心连续3年联合一些城市同步开展全国少年儿童“劳动美·丰收乐”主题公益活动,通过科普讲座、产品展示、趣味游戏、科学实验等寓教于乐的活动,把孩子们带入可看、可玩、可感知、可体验的原生态人文空间,感受劳动的快乐。多年来,中国儿童中心充分发挥“德润童心”教育实践基地优势,开展主题鲜明的兴趣培养活动,为孩子们提供丰富新颖的探索体验,提升综合素质:打造儿童探索馆,面向0—7岁儿童开放,遵循“动手做、玩中学”的教育理念,倡导亲子互动,提倡孩子们自由活动、自主参与、自我探索、动手动脑,促进少年儿童全面发展;创办以4—14岁儿童为主体的“童乐汇”俱乐部,每年开展各类活动近百场。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开展“不寻常的假期时光”“我和我的祖国”等线上主题教育活动,丰富少年儿童的居家生活;“双减”政策出台后,中国儿童中心适应课后服务个性化需求,助力解决中小学校“课后三点半”难题,每年开设100多个兴趣培养项目、超5万人次儿童从各类兴趣培养项目中受益;…………中国儿童中心负责人表示,面向未来,中国儿童中心将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发扬光荣传统,团结广大儿童工作者,做儿童成长的引路人、儿童权益的守护人、儿童未来的筑梦人,用心用情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来源:人民日报 |
|
2022-06-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