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世界测距最远雷达 “中国复眼”落地重庆 | |
世界最远探测距离的雷达落地重庆,建成后能高分辨率观测1.5亿公里范围内的小行星。7月8日,在重庆市科技局组织下,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与重庆云阳县人民政府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建设“超大分布孔径雷达高分辨率深空域主动观测设施”(以下简称分布式雷达)项目。据了解,分布式雷达项目由北京理工大学牵头,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单位共同参与建设,拟研制世界探测距离最远的雷达,高分辨率观测1.5亿公里范围内小行星。重庆市科技局积极引进推动设施在重庆布局建设。“目前我们对太空的研究在不断深入,在对小行星、地月系统等方面的研究需要一个大型雷达。”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校长龙腾表示,该项目的建设可实现上亿公里外的小行星和类地行星观察,将填补国内在这方面研究能力的空白,满足近地小行星防御、空间态势感知等国家需求,并用于地球宜居性、行星形成等前沿领域研究。据了解,分布式雷达在构型上不是一个而是多个。“我们给它取了一个形象的名字叫‘中国复眼’。”龙腾说,FAST叫“中国天眼”,此次在云阳建设的分布式雷达由20余部小天线组成,每一部天线孔径达25—30米,就像昆虫的复眼。分布式雷达能自己发射电磁波探测小行星,并能接收自身发射电磁波的回波。“因为小行星本身不发射电磁波,所以用射电天文望远镜是看不到的,必须主动发射电磁波才能看到小行星。”龙腾院士解释。据了解,该项目分三期进行,第一期“分布式雷达天体成像测量仪验证试验场”,由4部16米孔径雷达组成,用于验证雷达体制和关键技术可行性,可实现月球三维成像。一期项目位于重庆两江新区,目前已完成所有基础设施施工并安装2部雷达设备,预计9月启动运行。第二期“超大分布孔径雷达高分辨率深空域主动观测设施项目”,选址云阳,将建设20余部等效口径100米的高分辨率分布式雷达,可实现千万公里外的小行星探测和成像,完成深空雷达探测与成像的演示验证,为我国近地小行星撞击防御和行星科学研究提供重要支撑。“该项目落地重庆,一方面基于重庆的地理纬度适合雷达的设置和观测,另一方面也基于和重庆在科研上的深度合作。”龙腾表示,未来还将在重庆选址建设第三期“超大分布孔径雷达高分辨率深空域主动观测设施”,预期作用距离达到1.5亿公里,将是世界最远探测距离的雷达,能够实现内太阳系天体高精度主动观测,也将是世界首部具备三维成像和形变监测的深空雷达。来源:科技日报 |
|
2022-07-11 |
搭乘“流浪行星” 人类或可实现星际迁移 | |
在未来的某个时候,我们可能将不得不离开我们的太阳系。今天,我们的技术还无法支持这样的任务,因为我们没有能够克服这些太空旅行所面临的障碍的航天器。但如果我们可以在没有飞船的情况下遨游太空,又会怎样呢?美国休斯敦社区学院物理学和天文学教授伊琳娜·罗曼诺夫斯卡亚提出,外星文明可能会利用自由漂浮的行星作为星际交通工具,以到达、探索其他行星系统。她的相关研究发表在《国际天体生物学杂志》上。为了找到这些外星文明,罗曼诺夫斯卡亚说:“我认为,外星文明可能会利用自由漂浮的‘流浪行星’作为交通工具,以进行星际移民和殖民活动。我提出的策略是,可以尝试寻找它们的技术印记和制品。”那么,这些“流浪行星”从何而来?大多数可能是因为引力事件而从它们所属的恒星星系中被“驱逐”出来的,但有些可能是像恒星一样通过吸积形成的。此外,它们也有可能来自奥尔特云。有这样的可能性,即在这些“流浪行星”通过放射性衰变保持温暖的地下海洋中,存在着搭乘这些行星进行迁移的生命形式。据推测,可能约有500亿颗“流浪行星”在我们的银河系中游荡。罗曼诺夫斯卡亚的想法是,理论上,足够先进的外星文明有可能占据这些“流浪行星”中的一个,并利用它们离开原先所在的星球。虽然这样的行星中有许多都是无法维持人类生命存在的荒芜“流浪小行星”,但这位研究人员推测,其中一些可能拥有地表海洋或地下海洋。再加上可持续的大气层和可靠的引力水平,从而可能使它们成为外星生命进行星际旅行的可利用资源。当然,如果我们想利用这些“流浪行星”进行星际迁移的话,它们除了需要拥有人类可持续生存所必需的水资源之外,还必须离我们的太阳系足够近,这样我们才能登上它们。来源:科技日报 |
|
2022-07-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