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34.1亿元规模!国产操作系统创新发展开启“加速度” |
近年来,随着基础软硬件国产化的推进,国产操作系统在金融、石化、交通、医疗等行业实现突破及规模性应用。《2022年中国操作系统发展研究报告》显示,国产操作系统通用市场增速将超过20%,国产操作系统通用新增市场在2024年将达到34.1亿元的规模,国产操作系统创新发展将开启“加速度”。日前,多位专家、学者、企业研发人员就如何“围绕新型举国体制下推进操作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新型举国体制助力企业技术创新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要从问题的源头入手和全产业链系统来找出关键核心技术难点与卡点,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克服各自为政的顽疾。清华大学信息国家研究中心研究员曹军威表示,新型举国体制更加尊重科技创新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同时需要激发高校、科研机构和用户等各类主体的创新活力,形成自主创新的强大合力。在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副院长车啸平看来,目前面临的关键技术问题更需要产学研协同去解决,新型举国体制主要还是围绕人才、资金、物力问题,在国家政策支持下,通过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高效协同实现核心技术突破发展。统信软件技术有限公司高级副总经理、CTO张磊则表示,政策扶持、政府牵引非常重要,通过需求倾斜可以给企业一个小的杠杆去撬动更大的市场,也即把需求侧和供给侧连接起来,从而实现技术创新、企业成长和市场扩大的正向循环。新型举国体制下,统信软件是参与者、推动者和创新者,从信息产业发展权和科技自主层面,实现了关键领域基于统信操作系统的替换与应用,达到了操作系统领域关键技术自主研发,为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供了借鉴。保障基础软件供应链安全自主创新是突破供应链封锁的关键,核心技术安全可靠是保障产业安全发展的基础。张磊表示,统信软件从底层、核心环节开始,打造了中国首个桌面操作系统根社区,致力于构建中国操作系统供应链新体系,守护我国信息产业安全发展。因此,保障操作系统等基础软件的供应链安全,必须从根出发,才能把信息产业的发展权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曹军威则强调,打造基础软硬件供应链安全,要注意在深度方面把操作系统、CPU、基础软件、应用软件等产品的自主可靠程度做深,将自主精神贯彻到底;在广度方面,不仅要从操作系统层面,更要以CPU和操作系统为核心打造自主信息技术体系的层面来保障供应链安全。“从1995年供应链概念提出至今,供应链安全的发展也出现了新的变化。近年来,各类安全事件频发,供应链安全更应得到业界的高度关注。”车啸平强调。共创国产操作系统新未来《“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企业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达到80%,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85%,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68%,工业互联网平台普及率达到45%。这意味着,未来企业技术和产品与市场需求形成了同频共振,不断促使供应链更具创新活力和发展空间。“未来,基于中国操作系统和芯片的信息技术体系会逐渐进入到各行各业,像统信软件这样的操作系统公司,在实现技术创新的同时需要拉通各个环节,满足好不同行业场景的应用需求,这个环节很关键。”曹军威在交流中提到。张磊则表示,从基础软件发展的角度来看,在促进价值链升级方面要关注两点:一是多方共赢,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比如,统信软件会与合作伙伴针对行业用户实际问题打造联合解决方案,共赢统信UOS生态,最终实现产业繁荣。二是,要打造既有通用性又能够有一定可定制性和可扩展性的平台性产品,以满足各个行业的需求。科技新型举国体制的实质是充分调动科技界、教育界、产业界等有关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与持续性,人才供给对于产业链的长久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对此,车啸平认为,更多的优秀人才供给到企业、产业链发展中,才能更好的推动产业价值链升级,也将给企业和产业发展带来更多的创新力量。在探讨中,多位专家一致认为,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对科研领域来说无疑是一针“强心剂”。未来,在政产学研用的精诚合作下,用供应链、创新链和价值链来搭建创新模型,能够形成更好的良性运转,助推国产操作系统核心技术创新发展。 转自:中国经济网 |
|
2022-10-13 |
![]() |
我国积极培育经济新动能 构建新增长点 |
9月23日,在安徽合肥举行的2022年世界制造业大会落幕,一大批新产品、新技术、新应用集中亮相。截至9月22日,在本届大会上,已集中签约项目567项,总投资3794亿元。其中,100亿元以上项目8个,50亿元以上项目15个。业内人士表示,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培育经济新动能、构建新的增长点、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占据国际竞争制高点的关键。高科技产品集中亮相中国电科38所空天信息产业展区首次发布“巢湖一号”SAR卫星影像数据及典型应用,巴林杜兰特人工岛、苏伊士运河、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等著名地标尽收眼底。目前,“巢湖一号”已经可以为自然资源、防灾减灾、形变监测、安全管控、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提供服务。上天入海,在“三首”产品展区HRG合肥研究院展台的水下机器人被称之为水下“千里眼”。据介绍,它以超强的水下勘探能力多次完成水利工程、海洋监测、应急救援等作业任务。其搭载六个全金属高性能水下推进器、前置4K高清摄像头、双组抗压水下照明灯,同时配合全自主智能水下电源管理系统,可满足长时间水下作业需求。地上跑的科技感也十足,展馆内,一台黄绿色的小汽车吸引观众驻足。这是全新定制款XEV-YOYO电动汽车,它的门板、前脸尾翼等所有覆盖件,全是3D打印出来的。这些新产品、新技术只是展区的冰山一角。“三首”产品展区,采用“微序厅+实物”形式进行展示,突出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成果及应用实例。这些成果充分反映了我国蓬勃发展的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及前沿产业。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司长乔跃山日前表示,从2012年到2021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11.6%,营业收入从7万亿元增长至14.1万亿元,在工业中的营业收入占比已连续九年保持第一。十年来,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能力持续提升。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第五代移动通信等领域技术创新密集涌现,超高清视频、虚拟现实、先进计算等领域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基础软件、工业软件、新兴平台软件等产品创新迭代不断加快,供给能力持续增强。工业互联网前景广阔大会上,联想展出了自主研发的先进生产调度系统LAPS.该系统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生产线闲置等方式,每年节省2700兆瓦时的电力,相当于200多吨标准煤,可减少2000多吨二氧化碳的排放,成为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提速的一个缩影。工业互联网是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是实现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近年来,“5G+工业互联网”新技术新场景新模式向工业生产各领域各环节深度拓展,推进传统产业提质、降本、增效、绿色、安全发展。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为打造协作交流展示权威平台,推动工业互联网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发展,2022年世界制造业大会首次增设工业互联网专场发布活动。活动中,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发布了《工业互联网发展活力报告》,围绕技术活跃度、连接活跃度、应用活跃度、投资活跃度四个维度进行深度解读。好风正当时。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发布《5G全连接工厂建设指南》,提出“十四五”时期,主要面向原材料、装备、消费品、电子等制造业各行业以及采矿、港口、电力等重点行业领域,推动万家企业开展5G全连接工厂建设,建成1000个分类分级、特色鲜明的工厂,打造100个标杆工厂,推动5G融合应用纵深发展。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鲁春丛日前表示,我国实体经济门类众多、应用场景复杂,数字化转型需求多样、差异性强,具备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的广阔市场空间。截至目前,我国仍存在大量处于工业2.0-3.0阶段的传统企业,工业云平台应用率为51.5%,基于平台的技术标准、深度应用、模式创新等方面尚处于探索阶段。占据国际竞争制高点在2022年世界制造业大会未来产业发展论坛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张立发布《未来产业发展十大趋势》,为新时期我国未来产业发展布局提供了新思路、新方向。首先,主要国家将在智能、低碳、健康三大方向抢占制高点。从全球未来产业的领域分布来看,各国未来产业部署领域和发展措施各具特色,但均瞄准智能、低碳、健康三个方向。其次,先进制造业将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底座基石。先进制造业作为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柱,将孕育一批具有重大产业变革前景的颠覆性技术,统筹牵引未来产业的发展,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再次,优质型中小企业将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生力军。优质型中小企业将在技术市场化、产业化中扮演重要角色。应大力培养一批以“专精特新”为代表的中小企业,激发中小企业发展活力,积极联动创新重要载体,参与国家重大创新项目,厚植未来产业发展土壤。最后,以数据为核心的新型生产要素将成为未来产业的主要支撑。数字经济时代,以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为核心的数字经济不断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层面,未来产业将以“数据+”为核心,赋能技术、知识、人才等生产要素,进一步提升新型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业内人士表示,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培育经济新动能、构建新的增长点、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占据国际竞争制高点的关键。《“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着眼于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培育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7%。 转自:中国证券报 |
|
2022-09-26 |
![]() |
中国这十年丨中国经济总量由53.9万亿上升到114.4万亿 |
6月2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介绍中国这十年经济建设领域发展变化的有关情况。这十年,中国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经济总量由2012年的53.9万亿元上升到2021年的114.4万亿元,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1.3%上升到超过1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6300美元上升到超过1.2万美元。这十年,中国改革开放开创新局面。全方位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加快形成,共建“一带一路”取得实打实、沉甸甸的成果,与149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中老铁路建成通车,雅万高铁等一大批项目扎实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程度不断提升,境外投资存量从不足6000亿美元增至超过2.6万亿美元;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这十年,中国人民实现全方位生活改善。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就业质量显著提升,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300万人以上。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9年,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这十年,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大理念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作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构建完成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大力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和能源结构调整,加快推进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坚决遏制高能耗、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约26.2%。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胜利完成。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扎实推进。这十年,中国经济安全得到全面加强。能源供给保障能力持续提升,煤电油气产供储销体系不断完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保障能力不断增强,5G、基础软件、工业母机、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可再生能源发展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步伐加快。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取得阶段性重大进展。 转自:大众网 |
|
2022-06-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