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广东:推动改革开放向更高水平迈进 | |
金秋时节,岭南大地一派生机勃勃。南粤儿女扛起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等重要职责,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喜迎党的二十大,推动改革开放迈上新台阶。为推广创新发展成果和改革生动实践,广州开发区党工委面向机关、社区、企业举办一系列喜迎党的二十大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广州明珞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是其中一站。公司负责人姚维兵说:“近4年企业营收增长3倍、智能制造数字化程度不断提高,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今年上半年,广州开发区围绕营商环境从6方面提出125项具体改革任务。该区营商环境改革局局长吴火华说,作为改革的亲历者、参与者、推动者,我们翘首以盼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期待大会为包括优化营商环境在内的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指明前进方向。今年8月1日,全国首部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法规《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正式施行,允许完全自动驾驶汽车在划定路段行驶不配备驾驶人。这一法规的出台,是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新成果之一。2019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深改委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承载党中央创办经济特区的战略意图,赋予深圳更高的国家使命。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说:“政策发布3年来,深圳蹄疾步稳推动改革。着眼于解决高质量发展的实际问题,深圳在要素市场化配置、营商环境优化、城市空间统筹利用等重点领域深化改革、先行先试。党的二十大,必将给深圳改革探索注入新的动力。”横琴、前海等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平台开发建设同样喜讯不断。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指出,“横琴有粤澳合作的先天优势,要加强政策扶持,丰富合作内涵”“深圳要扎实推进前海建设,拿出更多务实创新的改革举措”。今年8月10日,《深圳市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管理局支持科技创新实施办法(试行)》正式推出,奋力破题深港澳创新要素跨境融通;9月15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二线”通道4处海关监管作业场所完成主体结构施工,配套信息化工程建设有序推进。“广东坚决遵循中央顶层设计,稳扎稳打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多点突破、纵深发展。”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负责人表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广东将进一步聚焦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统筹推动创造型、引领型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在服务大局中展现广东担当。从珠三角到粤东、粤西、粤北,从重化工业到装备制造……一大批重大外资项目相继落地,广东迈向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日资企业太阳诱电决定扩产陶瓷电容项目,意大利维龙数智化供应链项目落地……今年8月底,为期两天的东莞全球招商大会共达成签约中外项目72宗,涉及投资总额近1100亿元,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等领域。东莞当地干部告诉记者,党的二十大即将胜利召开,基层党员干部正以“坐不住、等不及、慢不得”的强烈紧迫感和责任感,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努力确保经济发展行稳致远。9月6日,德国巴斯夫集团在广东湛江投资的巴斯夫(广东)一体化基地项目举行全面建设暨首套装置投产仪式。这一项目总投资约100亿欧元,是德国企业在华投资规模最大的单体项目。该项目所在地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开展“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社区文化节云展播活动。湛江经开区党委委员王玮说:“全区党员群众为党的二十大即将到来而振奋,为一体化基地项目的落地投产而欣喜,我们正积极与巴斯夫公司对接下游客户的招商活动,努力发挥大项目的‘磁场效应’,带动产业专业化、规模化发展。”乡间步道平坦整洁、村舍民宿各具特色、农业大棚内一片忙碌……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10月曾考察的广东省英德市连江口镇连樟村旧貌换新颜,如今走上了乡村振兴的新征程。曾获“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的连樟村村民陆奕和说:“我们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历程证明,只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去做,我们不仅能脱贫,还能发展得很好。我们都在盼着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更盼着二十大带来发展的好政策,让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来源:新华网 |
|
2022-09-20 |
“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习近平关心科技工作者的故事 | |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关心科技工作者,战略擘画大国创新,让创新成为民族复兴的不竭动力。在习近平总书记领航下,中国正在向建设科技强国的新征程奋进!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走出一条新路,依靠创新驱动”2022年5月14日,中国商飞公司即将交付的首架C919大飞机圆满完成首飞试验。从1970年我国自主研制的“运十”飞机立项,到如今自主研制的大型客机翱翔蓝天,中国人的“大飞机梦”穿越半个世纪。8年前的这一幕,人们记忆犹新:2014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商飞公司考察时登上C919大型客机展示样机,详细了解有关设计情况。他指出:“我们要做一个强国,就一定要把装备制造业搞上去,把大飞机搞上去,起带动作用、标志性作用。”多少关切,多少厚望,寄托着科技强国的梦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作出战略谋划和系统部署,围绕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对科技工作者提出一系列要求。2014年6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深刻指出:“历史告诉我们一个真理:一个国家是否强大不能单就经济总量大小而定,一个民族是否强盛也不能单凭人口规模、领土幅员多寡而定。近代史上,我国落后挨打的根子之一就是科技落后。”201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2021年5月28日,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历史反复证明,总是跟踪模仿没有出路,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2015年2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科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调研,他指出,“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必须靠自力更生”“科技人员要树立强烈的创新责任和创新自信”。种子是农业“芯片”,事关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海南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沿着田埂,习近平总书记走进超级水稻展示田,时而察看水稻长势,时而同袁隆平交流。习近平总书记说:“要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袁隆平满怀信心地对总书记说:杂交稻亩产1000公斤,没问题!一年后,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习近平总书记向他颁授勋章。这次见面,总书记问袁隆平:有什么进展?袁隆平回答:我们正向亩产1200公斤冲刺!2021年10月17日,测产组工作人员在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清竹村测产现场查看水稻生长情况。测产结果显示,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专家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双季亩产为1603.9公斤,再次刷新纪录。1603.9公斤!2021年10月17日,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清竹村,由袁隆平院士专家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继突破1500公斤大关后,再次刷新纪录。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到海南考察科研育种,指出:“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山西太钢,全球最大不锈钢企业,一度巨额亏损。2017年、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走进这家企业考察调研。第一次考察时,“85后”技术员廖席正在进行新项目“手撕钢”的艰难探索,平均每两天失败一次。总书记提出的殷切期望,让他鼓足创新勇气。三年后,太钢涅槃重生,全球最薄“手撕钢”研制成功。再次见到习近平总书记步入生产车间,廖席紧张又兴奋。拿起一片“手撕钢”,总书记轻轻扭折了一下,称赞说:“百炼钢做成了绕指柔。”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寄语:“希望你们再接再厉,在高端制造业科技创新上不断勇攀高峰,在支撑先进制造业方面迈出新的更大步伐。”作为21世纪人类首次月球采样返回任务,嫦娥五号任务的成功实施在多方面创造了“中国首次”和世界纪录。2021年2月22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并参观月球样品和探月工程成果展览时强调,要继续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大自主创新工作力度。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激励下,我国科技工作者奋力攻关,科技成果不断涌现,自主研发的大量先进技术装备和系统进入实用,成为推进产业快速升级的“利器”。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智能电网、第四代核电、特高压输电技术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特别是5G研发和应用场景深度拓展,人工智能发展的中国特色生态初步建立。2021年5月15日7时18分,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成功。这是航天科研人员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指挥大厅庆祝。“天问”探火星、“嫦娥”登月球、“神十三”和“天和”核心舱成功对接……我国在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领域已产出一批世界级科技成果,深空探测实现了重大跨越,“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海斗一号”等研制成功,我国成为目前世界上在两种物理体系达到“量子计算优越性”的国家。2021年10月16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进驻天和核心舱的航天员翟志刚(中)、王亚平(右)、叶光富向全国人民挥手致意的画面。2021年8月18日,工作人员在西太平洋准备从“探索一号”科考船甲板布放“奋斗者”号。面对风险挑战,必须尽早解决“卡脖子”问题,把技术和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解决“卡脖子”问题,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2016年4月19日,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用一个生动的比方,提醒“卡脖子”的风险:“如果核心元器件严重依赖外国,供应链的‘命门’掌握在别人手里,那就好比在别人的墙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经不起风雨,甚至会不堪一击。”2018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来到位于东湖高新区的烽火科技集团和武汉新芯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考察企业创新发展情况,并走进生产车间。他语重心长地对企业负责人说,新发展理念,创新是第一位的。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过去那种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行不通了,必须依靠创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是企业的“命门”所在。科技攻关要坚持问题导向,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解决“卡脖子”和“命门”问题,关键靠自主创新。在习近平总书记关心指引下,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我国在石油天然气、基础原材料、高端芯片、工业软件、农作物种子、科学试验用仪器设备、化学制剂等方面关键核心技术上全力攻坚,加快突破一批药品、医疗器械、医用设备、疫苗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在事关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的基础核心领域,我国瞄准前沿领域,前瞻部署一批战略性、储备性技术研发项目。全球首个第四代核电高温气冷示范堆、“国和一号”核电机组等国之重器取得突出成就。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2021年3月22日下午,正在福建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武夷山市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在科技特派员团队指导下,茶园突出生态种植,提高了茶叶品质,带动了茶农增收。习近平总书记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十分高兴,他指出,要很好总结科技特派员制度经验,继续加以完善、巩固、坚持。福建南平,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诞生地。总书记点赞的科技特派员队伍,就是从这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1998年11月底,为破解“三农”难题,福建省南平市选派农技人员直接下乡,成为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发端。2002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对这项工作进行专题调研后,在《求是》杂志刊文《努力创新农村工作机制——福建省南平市向农村选派干部的调查与思考》,指出这一做法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创新农村工作机制的有益探索,值得认真总结。科技特派员制度是习近平同志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紧密结合,发端于南平成熟于福建的农村工作机制。他在当年就明确提出,我们要有好的机制,让下乡的科技人员能够名利双收。从地方实践上升为国家层面制度性安排,如今,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数十万“科特派”活跃在一线,把科技致富的种子种在乡野沃土上。“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2020年9月,在科学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把“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扩展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对科研工作者殷殷嘱托:“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2016年5月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总书记深情寄语:“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一切为了国家的科研事业!钟扬——植物学家,复旦大学教授,扎根青藏高原,带领团队收集4000万颗种子,盘点了世界屋脊的生物“家底”,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种子精神”。一大批科技工作者响应总书记的号召,深入艰苦的一线,甘于吃苦、耐得寂寞,把论文写在祖国山川大地上,把心血和汗水倾注在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创新之道,唯在得人——“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犹如优秀种子,要大力培养。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就不能真正强大起来。强起来要靠创新,创新要靠人才。”2021年11月23日,福建农林大学菌草专家林占熺(左一)在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菌草种质资源圃给外国留学生(左二、左三)讲解菌草的种植培育技术。20世纪80年代,福建农林大学菌草专家林占熺发明的菌草技术为菌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途径。闽宁扶贫协作时期,时任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亲自点将,派他远赴宁夏传播菌草技术。1997年,林占熺团队带着六箱菌草,在宁夏十几个县建立菌草产业扶贫示范生产基地。食用菌成为当地产业扶贫的一大支柱产业。进入21世纪,菌草技术走到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不进则退”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林占熺呼吁尽快在菌草技术发明单位福建农林大学设立菌草科学实验室。但在当时,意见分歧很大。两次安排督查调研、充分研判后,习近平坚决支持建设菌草科学实验室,菌草技术才得以取得新世纪的大发展。目前,菌草技术已传播到全球100多个国家,培训学员上万人,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科技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亲自领导、亲自部署,许多重大科技体制改革议题都指向激发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为科技工作者营造更好的创新环境。在2018年的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竞相成长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培植好人才成长的沃土,让人才根系更加发达,一茬接一茬茁壮成长。”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关心下,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拿出硬招实招。中央深改委共审议20多个科技领域的重大改革方案,中央提出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中部署的143项任务已经全面完成,支撑全面创新的制度性、基础性框架基本建立。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一些长期没有解决的重点难点和堵点问题取得突破。为形成推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使科技治理机制更加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我国首次组建国家科技咨询委员会,建立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重构科技计划体系,解决科技资源配置封闭分散的问题,建设国家实验室,启动全国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扩大高校、科研院所自主权,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得到进一步强化。——让科研人员从繁琐的事务中、从不合理的体制机制束缚中解脱出来。2016年的“科技三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改革和创新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让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而不能让人的创造性活动为经费服务。”一系列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包括实施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建立基于信任的科技项目和经费的管理制度,树立以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大幅度增强对科研人员的激励力度。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三评”改革有序展开,探索了分类评价的实现路径。在2018年的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通过改革,改变以静态评价结果给人才贴上‘永久牌’标签的做法,改变片面将论文、专利、资金数量作为人才评价标准的做法,不能让繁文缛节把科学家的手脚捆死了,不能让无穷的报表和审批把科学家的精力耽误了!”在2021年的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科技人员把主要精力投入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决不能让科技人员把大量时间花在一些无谓的迎来送往活动上,花在不必要的评审评价活动上,花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种种活动上。”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关心下,为支持科学家大胆探索,我国对重大科研任务实行了“揭榜挂帅”和“赛马”制,对前沿探索项目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还设立颠覆性技术专项,在“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普遍设立青年科学家项目,让更多的青年科学家当领军、挑大梁,赋予科学家更大的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给予科技工作者特别关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每年都会出席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从2019年开始,在颁奖现场,习近平总书记都会向两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颁奖,还把他们请到主席台就座。自2017年起,我国将每年5月30日设立为“全国科技工作者日”。自此,广大科技工作者有了自己的节日。几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出席重要会议、发表重要讲话或致信,向全国科技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的金银滩,是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国营二二一厂旧址。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二二一厂离退休职工,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解决离退休人员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如今,在总书记关心下,二二一厂离退休职工们的待遇好了,看病就医更省心,有关单位还对职工住房进行了修缮,美化了社区环境,生活舒心多了。秉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营造“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良好氛围,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不断激发,中国科技创新实现了历史性飞跃,全球创新指数排名我国已升至世界第12位。奋进在伟大复兴的征程上——“继续发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交大西迁博物馆坐落于西安交通大学兴庆校区。博物馆里,一张粉色的车票,承载着激情燃烧的记忆。那是1956年交大人的西迁专列乘车证,上面印着一句话——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2020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交大西迁博物馆,亲切会见了14位西迁老教授。“从黄浦江畔搬到渭水之滨,你们打起背包就出发,舍小家顾大家。交大西迁对整个国家和民族来讲、对西部发展战略布局来讲,意义都十分重大。”对“西迁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有深刻阐释: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一部科技创新史,也书写出科学家的精神历程。2020年12月4日,国家航天局公布了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在月球表面国旗展示的照片。从“西迁精神”到“两弹一星”精神,从载人航天精神到探月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赞誉的科学家精神,是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心系祖国和人民,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2021年5月,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号召:“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心系祖国和人民,不畏艰难,无私奉献,为科学技术进步、人民生活改善、中华民族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新时代更需要继承发扬以国家民族命运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更需要继续发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这是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的爱国情怀——2017年,58岁的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积劳成疾病逝。生前,他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刻苦钻研、不懈创新,带领科研团队突破国外技术封锁,推动中国进入“深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我们要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学习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学习他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学习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这是“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创新精神——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被称为“中国天眼”,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这一国之重器。2016年9月落成启用之时,总书记专门发来贺信。天文学家南仁东(中)与工程技术人员在大窝凼施工现场检查施工进展(2014年12月1日摄)。著名天文学家南仁东,生前是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国天眼”的发起者和奠基人,2017年9月15日因病逝世。在2019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动情地说:“此时此刻,我特别要提到一些闪亮的名字。今年,天上多了颗‘南仁东星’……”2021年2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亲切会见了“中国天眼”项目负责人和科研骨干,指出:“希望大家以南仁东先生为榜样,弘扬科学家精神,勇攀世界科技高峰,加快从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在一些领域要保持领跑优势,为建设科技强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更大贡献。”这是“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的忘我奉献——每年深入基层200多天,让140万亩荒山披绿;不断创新农业技术成果,带领10万农民脱贫致富……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35年如一日践行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初心。2016年4月10日,李保国突发疾病逝世。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前左)在河北省内丘县岗底村向村民讲解果树修剪知识(2016年1月27日摄)。习近平总书记对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李保国同志堪称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从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到袁隆平、黄大年、李保国……这些响亮的名字,总书记一次次提起,向他们致敬。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习近平总书记说:“实践证明,我国自主创新事业是大有可为的!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是大有作为的!”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必将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革故鼎新的勇气、坚忍不拔的定力,肩负起时代重任,在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奋勇前进,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来源:新华网 |
|
2022-05-31 |
中国这十年|经济发展有了大提高 生态环境有了大改善 |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新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成就……中共中央宣传部12日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三场,聚焦经济和生态文明领域建设与改革。这是我国经济实力又迈上一个大台阶的十年,这是扎实推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十年,这是扎实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十年,这是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不断改革完善的十年……“十年来最突出的理论成果,就是形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最突出的实践成果是经济发展有了大提高、生态环境有了大改善。”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韩文秀说。针对当前面临的压力,韩文秀强调,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这几个方面都要兼顾好,不能单打一。“这是一个高难度动作,是对各地区各部门的重大考验,要认真落实到位。”韩文秀说,疫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拦路虎”,必须科学精准有效防控疫情,为经济社会正常运行创造根本前提。在经济工作方面,要加快落实已确定的政策,力争在上半年全部落地;抓紧谋划和推出增量政策工具;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搞活经济;充分挖掘内需潜力。“中国经济又处在一个攻坚克难、爬坡过坎的关键时刻,我们面临的依然是前进中的问题、成长中的烦恼,只要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就一定能够化挑战为机遇,迎来柳暗花明,这就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逻辑。”韩文秀说。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胡祖才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共享水平取得历史性进步、全方位跃升。胡祖才用“一个历史性、三个全方位”描述十年民生建设成就——“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人民生活水平全方位提升”“公共服务全方位普及普惠”“社会保障网全方位织密织牢”。“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在发展中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他说,努力让全体人民在高质量发展中享有更高品质的生活,一步一个脚印,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胡祖才说,将持续完善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大力推动能源革命、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保持战略定力,紧盯‘双碳’目标不放松,脚踏实地、久久为功,不搞‘碳冲锋’,不搞运动式‘减碳’,有序有力有效推进‘双碳’工作。”他说。“这是我国科技进步最大、科技实力提高最快的十年,科技事业发生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变化,成功跨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全面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展现了具有新时代特点的整体布局和发展态势。”科技部副部长李萌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把创新列为新发展理念之首,对我国科技创新事业进行战略性、全局性谋划,提出一系列奠基之举、长远之策,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越走越宽广。全社会研发投入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1.91%提高到2.44%,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由第34位上升到第12位;高速铁路、5G网络等建设世界领先,载人航天、火星探测等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李萌说,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部署的143项任务全面完成,支撑全面创新的制度性、基础性框架基本建立。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一些长期没有解决的重点难点和堵点问题取得突破。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重要制度保障。2020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首次明确了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基本内容。生态环境部副部长叶民说,在夯实党政主体责任方面,中央和各省份分别制定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党中央对省级党委、政府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成效进行考核,开展并持续深化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在生态环境法治建设方面,“十三五”以来,先后制修订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法等13部法律和17部行政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每年开展生态环境领域执法检查,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在健全市场机制方面,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上线交易。建立长江、黄河全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设立国家绿色发展基金。绿色财税金融作用不断增强。同时,将全国330多万个固定污染源纳入排污管理,引导企业低碳绿色转型发展。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环境治理体系建设任重道远。”叶民说,要进一步压实地方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完善省以下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持续强化企业环境治理责任,强化社会监督和市场体系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扎实推进开放发展。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王受文说,2012年货物和服务贸易总额4.4万亿美元,居全球第二;2021年增至6.9万亿美元,连续两年全球第一。制度型开放加快推进。王受文介绍,2013年,我国推出自贸试验区第一张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限制措施由190项缩减到目前的27项;2016年,全国实施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管理模式,限制措施由最初93项缩减到31项;2020年,外商投资法实施;2021年,在海南推出第一张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设立21个自贸试验区,向全国复制推广278项制度创新成果。海南自贸港建设启动,已推出12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今年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实施,意味着全球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的自贸区正式落地。”王受文说,中国将积极推进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向高标准自贸协定目标迈出新步伐。“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跨周期政策调节,积极主动谋划增量的政策工具。”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说,继续稳定信贷总量,降低融资成本,强化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力度,加大对实体经济的进一步支持。应对疫情冲击,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实施力度,有力支持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稳定。我国及时出台加强金融服务、加大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的23条政策措施,新出台多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对绿色发展、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精准加大支持力度。陈雨露说,经过集中攻坚,我国金融体系长期积累的风险点得到有效处置,金融风险整体收敛、总体可控。重点机构和重点领域金融风险得到稳妥化解,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数量大幅下降。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顺利完成,将互联网平台企业金融业务全部纳入监管。房地产市场金融化、泡沫化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妥善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 来源:中国发展门户网 |
|
2022-05-13 |
中国医疗器械高峰论坛正式开幕 | |
10月24日上午,由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以下简称BioBAY)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国医疗器械高峰论坛(DeviceChina 2021)在苏州工业园区开幕。园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林小明,园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倪乾出席开幕式。中国医疗器械高峰论坛自2011年启动以来,已连续成功举办十届。本届论坛将持续两天,以“立足产业风口、驱动国械创新”为主题,对当下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进行多维解读,从政策法规到临床研究、从前沿技术到投资并购,诸多行业热门讨论话题轮番上演,从生命科学源头寻找未见技术,让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健康发展。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长三角分中心主任贺伟罡以“推进医疗器械产业创新发展服务国家战略”为主题,介绍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长三角分中心从无到有的历程和业务指南。说到医疗器械,患者可及性是绕不开的话题,医保支付方式变化对医疗器械产业创新带来哪些影响,价值医疗顾问专家委员会秘书长梁嘉琳分享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兴业证券董事总经理徐佳熹则围绕“医疗器械资本市场分析”作主题报告。南京医科大学校长胡志斌以“出生队列建设与应用”为题的专题报告,深刻阐述了我国出生队列研究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描绘出生队列研究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为搭建更高质量的交流合作平台,本届论坛还围绕IVD、植介入医疗器械、手术机器人、生物医用材料等领域设置十余个分论坛,政府监管部门、投资领域、行业从业者们展开一场又一场头脑风暴,共谋国械创新路径。生物医药是园区重点推进的“一号产业”园区聚焦新药研发、高端医疗器械、生物技术及新型疗法三大重点领域,持续加码扶持政策,积极打造一流产业生态,产业产值迈上千亿级,获批建设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在国家科技部生物技术发展中心最新发布的报告中,园区生物医药综合竞争力攀升至全国第一,5个单项排名中产业、人才、技术竞争力均位居全国第一。在高端医疗器械领域,园区已集聚相关企业约500家,其中上市公司7家,形成了影像设备、体外诊断、植介入设备和医用材料三大优势领域,累计医疗器械注册证超1000张,其中1/3为三类,18个产品进入国家医疗器械创新产品审批“绿色通道”,占江苏省40%,多款产品成为国内首创或填补国内技术空白。首批签约的8家企业聚焦体外诊断、高值耗材、植介入等行业前沿热门赛道,签约企业面积达15万平方米,首期投资超27亿元,未来5年拟投资总额约60亿元。同时,包括超声软组织切割止血手术设备、荧光定量PCR仪在内的多款“园区创造”创新产品在论坛上进行发布。园区将着眼于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目标任务,以建设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为契机,瞄准高端医疗器械,精准强链补链,启动实施六大工程,力争到2025年,在企业总数、产值规模、上市企业数、二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数、进入特别审批“绿色通道”产品数等5个方面实现翻番增长,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医疗器械集聚区。文章来源:苏州工业园区发布 |
|
2021-10-25 |
吉林医疗器械创新发展大会开幕 | |
第二届中国(吉林)医疗器械创新发展大会在我市开幕。10月17日、18日,本次大会将围绕医疗器械管理、医疗器械产品创新、医疗器械产业链创新等热点问题进行全方位对话,助推吉林省医疗器械产业创新和高质量发展。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党组成员等人、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司稽查专员王兰明,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高国彪,以及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相关直属部门的负责同志出席了开幕式活动。参加开幕式的还有省发改委、省工信厅、省科技局、省卫健委、省市场监管厅、省医保局、省药监局等省直相关部门负责同志,来自全国医疗器械领域的专家学者,医疗器械代表及新闻媒体。开幕式上,吉林省医疗器械产业创新示范园揭牌。市政府副秘书长、管委会主任谢志敏与入驻的28户企业代表共同签订协议书。吉林省医疗器械产业创新示范园坐落在经开区,是吉林省首个专业医疗器械园区,总投资50亿元,总规划面积50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该示范园未来将重点推进“一园、一会、两平台、三中心”建设。“一园”即医疗器械产业创新示范园。“一会”即吉林省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两平台”即重点培育医疗器械产业化平台和综保区进出口及展示交易平台,充分汇聚人才、配套服务等产业资源,推动成果转化。“三中心”即院士团队激光医疗成果转化中心、应化所医用高分子材料深加工中心和示范园医疗器械研发检验中心。该示范园计划在“十四五”期间,通过充分整合省内外医疗器械优质资源,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引进300家省内外高端医疗器械生产及相关配套企业,实现产值100亿元,税收10亿元,解决就业2万人,将示范园打造成行业领先、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引领示范园区。本届大会由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长春经开区)承办,全力打造东北亚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和制造基地”为主题,设1个主会议、3个平行论坛。17日、18日,相关领域院士,科研院校、海内外医疗器械企业代表等,围绕医疗器械管理、医疗器械产品创新、医疗器械产业链创新等热点问题进行全方位对话,从不同角度剖析医疗器械创新生态圈中“产学研销用监资”各方合作机制,与业内各创新机构和专家共同探讨创新政策,洞察行业先机,聚焦创新思路,把握发展机遇,共同打造医疗器械成果转化、产业合作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高端平台,共同探索提升吉林省医疗器械创新与高质量发展能力的崭新之路。经开区将依托自身的生物医药产业优势、兴隆综合保税区进出口平台优势,以及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产业创新平台等科技创新优势,以打造国产化、高端化、国际化的省市全新的产业增长极为发展定位,以提高全产业链供给体系质量为目标,以推动新一代光电信息技术与医疗器械产业融合发展为重点发展方向,构建医疗器械特色产业集群,计划到“十四五”末期,建成吉林省最具特色的医疗器械产业创新和产品进出口基地。文章来源:中国医药报 |
|
2021-10-19 |
第二届中国(吉林)医疗器械创新发展大会将在长春市举办 | |
慧选网编辑部最新消息,10月17—18日,由吉林省人民政府、长春市人民政府主办,吉林省药监局指导,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长春经开区)承办的第二届中国(吉林)医疗器械创新发展大会将在长春市举办。本届大会以“新起点 新生态 新模式 新发展——全力打造东北亚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和制造基地”为主题,设1个主会议、3个平行论坛,将邀请国家药品监管部门和吉林省政府相关领导,相关领域院士,科研院校、投资与金融、海内外医疗器械企业代表等,围绕医疗器械管理、医疗器械产品创新、医疗器械产业链创新等热点问题进行对话,从不同角度剖析医疗器械创新生态圈中“产学研销用监资”各方合作机制,与业内各创新机构和专家共同探讨创新政策,共同打造医疗器械成果转化、产业合作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高端平台,探索提升吉林省医疗器械创新与高质量发展能力的崭新之路。医疗器械产业是增速较快的“朝阳产业”,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吉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统筹规划“一主六双”产业空间布局,精心打造“长辽梅通白延医药健康产业走廊”,医疗器械产业的承载力和支撑力得到全面提升。2019年4月,吉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实施意见》,大力促进药品医疗器械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吉林省全力打造优质高效的营商环境,实施将医疗器械注册费降至0元的惠企政策,为企业减负约2.3亿余元;争取到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试点,实现产品注册和生产许可两证“松绑”;与国家药监局器审中心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医疗器械创新服务站,推动吉林优势特色创新产品快速上市;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陆续完成“证照分离”、“互联网+政务服务”、告知承诺制等一系列改革任务,有效激发了医疗器械主体创新发展活力;长春空港口岸获批进口药品口岸,为药械企业提供药品通关、保税仓储等相关业务,享受医药品进口环节税费减免政策。用“软环境”铸就发展“硬实力”,长春经开区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贯彻“我要服务”工作理念,把为企业、群众提供一流服务作为最重要的事项来抓,成立由经开区管委会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经济发展局、商务局、财政局、各投资促进局、项目服务局、规自分局、建设发展局等组成的医疗器械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出台《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转型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支撑对外贸易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在项目引进、企业扩能、科技创新、现代服务业发展、企业挂牌上市、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化发展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同时,不断提高服务效率,全区260项常办业务审批时限压缩30%以上,98%的事项可实现“最多跑一次”,在长春市率先试行拿地即开工,多个项目创造了“经开速度”;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在长春市首推政务“5+1”服务和“局长窗口服务日”活动,更加便企利民。多措并举,形成重商、亲商、扶商的“强磁场”,让企业在经开区投资放心、安心、舒心。长春经开区还与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应化所,长春理工大学、吉林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战略合作。总投资近20亿元的光电信息园将在年底前部分交付使用,长光圆辰、长光辰芯等十多个项目即将进驻。省市区和光机所共同投资14亿元的国家半导体激光技术创新中心近期投产。依托生物化工产业优势,长春经开区携手应化所、吉林省工业技术研究院量身定制的应用化学产业园已经启动建设,计划年底竣工。“院士长春创业园”项目进入产业化阶段,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立军团队开发出的“固态激光雷达智能芯片系统”入围工信部《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重点任务揭榜计划》,研制出激光美牙仪、激光美颜仪、激光祛痘仪、激光前列腺治疗仪、激光呼吸系统肿瘤切除仪等多项产品,部分产品已实现销售。在长春兴隆综保区,总投资50亿元的吉林省医疗器械产业创新示范园项目正在紧张建设。作为吉林省首个专业医疗器械园区,这里将建成全省最具特色的医疗器械产业创新基地和产品进出口基地。“项目一期建设主要承载研发和中试类项目,已有部分功能投入使用。项目二期工程开工建设,主要承载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已引进10个优质医疗器械项目,吉林省医疗器械检验研究院、吉林医工所等也将于近期迁入园区,形成“一体化”服务体系,使其成为全省医疗器械产业的服务高地。目前,该区按照“一园、一会、两平台、三中心”进行总体布局,突出创新驱动,实现二三产业协同发展,其中,“一园”即医疗器械产业创新示范园;“一会”即吉林省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两平台”即重点培育医疗器械产业化平台和综保区进出口及展示交易平台;“三中心”即院士团队激光医疗成果转化中心、应化所医用高分子材料深加工中心和示范园医疗器械研发检验中心。同时,重点培育2个以上国家级研发中心,形成经开南北呼应、软硬兼具的医疗器械产业引领区和创新资源集聚区。重点发挥光电信息、生物材料等领域优势,注重生命科学技术与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5G等智能技术交叉融合,瞄准高端医疗器械和国产替代需求,重点发展高端医用材料、体外诊断、医美设备和智能康复设备等领域。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引进150家省内外高端医疗器械生产及相关配套企业,实现产值100亿元,税收10亿元,诞生出一批行业有影响力的硬科技成果,形成医疗器械特色产业集群。慧选科技专注于政府招商引资,会选更慧选。文章来源:中国食品药品网 |
|
2021-1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