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基本养老金上调4% 各地多措并举保障按时足额发放 |
刚刚过去的7月,多省份密集发布上调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通知。截至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已亮出方案。4月以来推出的缓缴养老保险费政策,是否会影响相关人员养老金待遇?未来几年进入退休高峰期,如何保障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总体涨4%将惠及超过1.3亿退休人员今年5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联合下发通知,明确从2022年1月1日起,为2021年底前已按规定办理退休手续并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的退休人员提高基本养老金水平,总体调整水平为2021年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的4%。“新华视点”记者发现,截至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已发布了具体方案。各地均采取定额调整、挂钩调整和适当倾斜相结合的办法,并要求调增的养老金在7月底前发放到位。据了解,定额调整主要体现社会公平原则,不同省份的调整金额从20元至60元不等。以广东为例,退休人员每人每月增加28元。挂钩调整体现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激励机制。以江西为例,如按缴费年限挂钩调整,对缴费年限15年及以下退休人员每人每月增加16.5元,超过15年的按每满一年增加1.1元调整;按基本养老金水平挂钩调整,则每人每月按本人2021年12月份基本养老金的1.23%增加。政策适当倾斜,则体现对高龄人员、企业退休军转干部和艰苦边远地区退休人员的重点关怀。比如,黑龙江对年满70至79周岁老人每人每月额外增加30元;年满80周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额外增加40元;对艰苦边远地区退休的人员,根据地区类别分别额外增加5元、10元和15元。“提高养老金这一民生保障重要举措,将惠及超过1.3亿多退休人员。”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说。阶段性缓缴社保费政策不影响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为助企纾困稳就业、保民生,今年我国对5个特困行业企业、17个其他行业的困难企业以及受疫情影响严重地区的困难中小微企业,实行阶段性缓缴社会保险费政策;对以个人身份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体工商户和各类灵活就业人员,2022年缴纳费款有困难的,实行可自愿暂缓至2023年底前缴费政策。阶段性缓缴社保费政策减少了养老保险基金当期收入,是否会影响2022年上调养老金政策的落地?“缓缴社保费政策是经过认真细致测算的,基金可以承受,能够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人社部养老保险司副司长亓涛说,特别是加大对基金困难省份资金支持力度,上半年已完成1200多亿元的资金缴拨工作,有效均衡了省际间的基金负担。从账目看,根据人社部数据,3月末,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年度收支规模达到了12.6万亿元,累计结存超过6万亿元,基金运行总体平稳,整体上收大于支,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是有保障的。同时,中央财政补助力度持续加大,专项用于确保基本养老待遇发放。据财政部社会保障司副司长郭阳此前介绍,2021年,中央财政安排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补助资金的规模已经达到了约9000亿元,今后还会进一步增加。深化改革推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更加可持续未来几年,随着上世纪60年代生育高峰出生人口陆续达到退休年龄,领取养老金的人数将有所增加。部分年轻人对养老金上涨的可持续性,以及未来自身养老保险待遇能否保障有所担忧。“社会保险法明确规定,根据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物价上涨情况,适时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郑功成说,我国已经建立实施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合理调整机制。总的原则是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把提高保障水平建立在经济和财力可持续增长的基础上。同时我国持续深化改革、优化制度,确保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长期可持续。截至2021年末,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超4.8亿人,比上年末增加2453万人。“我国正在推动放开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户籍限制,允许2亿灵活就业人员在就业地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扩大覆盖面的空间较大。”郑功成表示。提高统筹层次也在加快推进。2022年1月1日起,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正式实施。截至目前,多数省份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信息系统上线运行。“资金在全国范围内互济余缺,有利于发挥基金的规模效应,增强支撑能力。这就在制度上解决了基金的结构性矛盾问题,困难地区的养老金发放更有保障,推动养老金制度更可持续。”亓涛说。作为对基本养老保险补充的个人养老金制度也于今年4月推出。人社部正在会同相关部门制定配套政策,确定个人养老金制度试行城市。“养老保险基金是老百姓托付给国家管理的‘养命钱’。我们将多措并举,管好用好养老保险基金、让亿万老人老有所养。”亓涛说。来源:新华网 |
|
2022-08-02 |
![]() |
个人养老金制度落地 部分居民储蓄有望转为股市长线资金 |
4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确立了我国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的基础制度框架。《意见》明确,个人养老金参加人可自主选择购买符合规定的储蓄存款、银行理财、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等金融产品。同日,证监会表示,将抓紧制定出台个人养老金投资公募基金配套规则制度。证监会表示,《意见》有助于加快构建养老金、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协同发展的新发展格局。资本市场将助力养老金分享实体经济发展成果,促进实现养老金长期保值增值,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养老金具有长期性、规范性和规模性,通过积极投资资本市场,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长期稳定的发展资金。每年千亿元增量资金可期苏宁金融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何南野表示,个人养老金可投资公募基金等金融产品,对股市和债市都能起到良好的互动、支撑和稳定作用,有利于资本市场良性发展。同时,通过投资可扩大投资收益,缓解养老困境,有效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解决实体企业融资困境。在投资方面,《意见》规定,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资金用于购买符合规定的银行理财、储蓄存款、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等运作安全、成熟稳定、标的规范、侧重长期保值的满足不同投资者偏好的金融产品,参加人可自主选择。“下一步,证监会将加快资本市场深化改革各项措施落地,抓紧制定出台个人养老金投资公募基金配套规则制度,完善基础设施平台建设,优化中长期资金入市环境;持续加强机构和从业人员监管力度,提升管理人管理能力和规范化运作水平,强化投资者保护,保障养老金投资运作安全规范,促进个人养老金高质量发展。”证监会表示。“个人养老金可投资公募基金等金融产品,对于个人而言,产品更加多样化,所选投资标的兼顾安全性与盈利性,可以满足不同的理财需求;对于市场而言,能够增加市场主体参与度,促使各类金融机构良性竞争,同时还能够为市场带来一部分长期资金供给。”香港中睿基金首席经济学家徐阳表示,最重要的还是要保证资金的安全性,要加强对公募机构从业人员的监管力度,同时要对投资者做好风险测评工作,不满足条件的不允许进行公募产品投资。“个人养老金是海外成熟资本市场的重要资金来源,未来随着我国个人养老金制度不断完善,增量资金会不断扩大,每年千亿元增量资金可期。”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执行研究员张盈华表示,目前,居民储蓄存款近100万亿元,其中大多数是短期存款,如果改为持有个人养老金产品,可逐渐将这些短期“资金”转为长期“资本”。张依群表示,长远来看,个人养老金发展潜力巨大,特别是个人养老金税收优惠政策出台后,作为个人财富保值增值的重要渠道,其将迅速带动更多增量资金进入资本市场,对拓展投资渠道、维护金融稳定具有巨大意义。养老保险体系日臻完善目前,我国初步建立起包括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职业)年金、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的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但第三支柱发展规范程度较低,特别是个人养老金制度不够完善,居民缺乏获得稳定和充足收益的养老金投资渠道。张盈华表示,个人养老金制度落地进一步健全我国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有利于促进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个人养老金是个人资金以养老保险形式进行长期投资理财获得增值收益的重要方式。因此,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最重要的是保证个人养老金运营安全和风险防控,实现安全与收益的最佳平衡。”中国财政学会绩效管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张依群表示。对于参加者资格及缴费标准,《意见》规定,在中国境内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者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劳动者,可以参加个人养老金制度。个人养老金实行个人账户制度,缴费完全由参加人个人承担,实行完全积累。参加人每年缴纳个人养老金的上限为12000元。对此,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表示,这是制度的统一,更是制度的公平。“在缴费方式和缴费标准上,充分体现了个人养老金制度的低门槛、低成本及普惠性。”税收优惠政策值得期待税收政策方面,《意见》表示,国家制定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符合条件的人员参加个人养老金制度并依规领取个人养老金。对此,专家建议,加大税收优惠力度增强吸引力。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院长白彦锋在表示,国家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激励,既可以提高居民退休之后的养老水平,也可以化解我国老龄化压力加大背景下的系统性风险。“对于养老保险,税收优惠政策通常采取的是EET模式(E代表免税,T代表征税),即在居民即期缴存阶段给予免税优惠,对投资收益同样给予免税优惠,而在领取养老金环节再课税。”白彦锋表示,这将使得纳税人可以获得长缴多得的时间价值。此外,居民退休后总收入水平相对降低,即使课税税负水平也较低,可以使居民从全生命周期获得税收实惠。光大证券分析师王一峰表示,从海外成熟市场发展规律来看,“税收优惠+个人账户”是第三支柱发展普遍采用的制度设计,税收优惠政策有助于提振消费者投保意愿,后续有关个人养老金的税收优惠政策会尽快出台以刺激缴费需求。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表示,在税收优惠方面,建议制定适当的税前扣除标准,领取时可以部分免税,剩余部分按一定比例征收。张盈华建议提高个人账户的灵活性,在有限额度和严格条件下,例如重大疾病、购买首套住房、必要的教育、家庭变故应急等方面,允许提前支出,并对归还和补税等作出具体规定。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 |
|
2022-04-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