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沿知春路和中关村大街相交的十字路口向南走不远,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金黄色“双螺旋”雕塑,它是人们所熟悉的中关村标志,早在1992年就已经落户于此。这个名为“生命”的双螺旋标志,昭示着中关村不断向上、勇攀高峰的发展轨迹,也象征着中关村生生不息的精神。与此同时,它独特的DNA造型,似乎又喻示中关村赖以生存和延续的生命基因。海淀园的历史,就是从中关村开始的。
海淀园在20余年的发展中,凭借得天独厚的科技资源优势,紧紧抓住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历史性机遇,求实创新、开拓进取,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在园企业总数突破1万余家,经济总量在全国53个国家级高新区名列前茅。联想、方正、同方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群体不断发展壮大,并开始在国际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2004年4月30日,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管委会重新挂牌成立,标志着海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进入了新的生产关系平台,标志着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进入了新的“二次创业”的历史阶段。
“创新源”海淀园
2008年8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下属的权威刊物《新经济导刊》,联合多家区域经济研究机构和高技术产业专家,对海淀园进行了一次深入全面的采访调研。经过对海淀园历史的梳理,对其在中国高技术产业领域的地位论证,以及对其“二次创业”战略的评估,一致认为,改革开放30年来,在中国高技术产业机构的不断升级中,崛起于中关村的海淀园当之无愧地是“创新之源”。
在《新经济导刊》采访调研过程中发现,作为“创新源”的海淀园,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领域内发生的三次技术浪潮中,每次都起到了变革和引领的作用;同时在,随着高技术产业的结构升级,海淀园在新材料、新能源和环境科学领域、光机电一体化产业领域、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领域,也处于创新型的领先地位。
《新经济导刊》评论说:“经过20多年的发展,海淀园积累了丰厚的企业、科研院所和人才资源,它密集的企业总部和密集的企业研发总部,与密集的智力一道,令其在高技术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中,一直占据着某种意义上的制高点。这种历史与现实的一脉相承,也使得海淀科技园长期成为中国高技术产业的一个创新源头。如果将中国的高技术产业比喻为一个完整的人,那么海淀科技园就是这个人的大脑。这个“大脑”,长期以来与北京、与首都经济圈的建设发展共生共荣;在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语境中,它同样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设施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