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5年,数字经济迈向全面扩展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
展望2035年,数字经济将迈向繁荣成熟期,力争形成统一公平、竞争有序、成熟完备的数字经济现代市场体系,数字经济发展基础、产业体系发展水平位居世界前列。
1月12日,我国数字经济领域的首部国家级专项规划——《“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下称《规划》)于中国政府网正式发布。《规划》明确,“十四五”时期,我国数字经济转向深化应用、规范发展、普惠共享的新阶段。
“数字经济的发展具有无限想象力!”业内人士一致表示,《规划》的出台,有利于营造数字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高水平统筹发展与监管,为我国数字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各地成绩单和计划表“抢眼”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从2005年到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由2.6万亿元迅速增长为39.2万亿元,从增速看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同比增长9.6%,已高居全球第一。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8%,数字经济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随着《规划》的出台,各地紧跟节奏,近期陆续出台了相关数字经济发展规划,设定新一轮数字经济发展目标。例如,广东提出到2025年将实现数字产业集群营业收入超过10.7万亿元。湖南明确到2025年数字经济规模年复合增长率保持15.8%以上,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达到45%。四川力争到2022年数字经济规模超过2万亿元、占GDP比重达40%。
已领全国风气之先的北京,正在加快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2021年前三季度,北京数字经济总量达12418亿元,占GDP比重41.7%,排名全国第一。
“2022年,北京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将持续提高,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GDP比重可达到55%,有望提前实现《北京市关于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实施方案》所提出的,到2025年,数字经济增加值达到地区生产总值的50%左右,进入国际先进数字经济城市行列的阶段性目标。”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在数字经济发展上,长三角各地争相布局,呈现出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局面。上海市多措并举,全面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江苏省主攻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大力推动数字经济强省建设。浙江省通过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等一系列举措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安徽省将数字经济作为推动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主引擎,努力在做大做强数字经济。
“从发布数字经济发展成绩单和计划表的地方来看,领先地区已开展了数字经济规模、增速、发展水平的评估工作,有计划、有目标地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后发地区也应适时加快开展本地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估,统筹本地资源、寻求适宜发展的数字经济方向。”对此,赛迪顾问数字经济产业研究中心资深分析师刘浩然表示。
“从统计数据来看,数字经济继续保持领跑优势,发展数据‘抢眼’,引擎地位巩固,各具特色的数字化应用加速落地,在带动经济转型升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各地战略规划情况来看,数字经济将依然是驱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成为引领投资、消费的关键因素。”中关村数字经济产业联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常义分析说。
如何率先蹚出一条新路
“数字经济正在成为各地发展新经济、转化升级新动能的优先战略,数字经济的成绩单和计划表彰显出城市新经济的活力,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未来经济和城市发展的前景。”长城战略咨询合伙人、数字经济部总监朱志华指出,数字经济是新一轮城市和产业竞争的重要风口,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
那么,如何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
“应该选择一条与城市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相匹配的发展之路。”在朱志华看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是数字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极,也是三个最重要的创新高地。京津冀将更多地依托北京数字技术的原始创新能力,不断发起一浪高过一浪的新技术创新浪潮,引领数字经济创新;长三角地区的创新潜力在于数字技术和高精尖制造能力相结合,会成为数字产品之“芯”;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活力则在于和市场最紧密的集成,围绕智能终端的各种创新会层出不穷。
刘浩然判断说,京津冀坐拥数据要素天然优势,同时具备领先的数字经济生态、集聚顶尖创新资源,未来仍将是全国数字经济发展“吹哨人”的角色。长三角强大的产业基础与产业容量是其突出优势,扩容后的长三角“飞地”众多,发展空间巨大,未来打造数字经济协同发展新生态,是长三角在数字经济时代持续领跑的关键所在。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世界级制造业集群及数字贸易发展优势,未来,随着数字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湾区“1小时生活圈”建成,粤港澳大湾区将“浓缩”成一个数字化国际大都市,形成世界级“数字湾区”。
常义建议,未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片区通过培育产业增量,利用全产业链门类、海量应用场景推动数字技术创新与转化应用,可探索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部分城市打造“世界创新资源+中国应用市场+城市转化中心”的特色创新模式,在工业软件、集成电路、高端芯片等领域积极推进“卡脖子”技术产品自主创新攻关,打造一批数字经济领先城市。与传统工业强调“链控制”模式不同,数字经济发展更强调“圈合作”思维,其发展离不开聚合各类数据要素、数字技术、平台企业的生态圈,可考虑探索建设“数字长三角”“数字大湾区”“数字京津冀”。
国家高新区引领风潮
在数字经济发展主战场,谁都想脱颖而出,谁会更胜一筹?
“整体上,舆论对数字经济发展的关注度呈波动上升态势。我们通过大数据对比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及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发展较京津冀地区更受舆论关注。在京津冀,北京作为全国数字经济发展领跑城市,被舆论看好。在国家高新区,中关村示范区、深圳及成都高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备受关注。”依据中科闻歌·中科智库出具的 “数字经济舆情大数据报告(2021年7月-12月)”,中科智库数据智能(DI)研究院联合创始人、院长张西娜表示。
国家高新区备受关注的问题在于: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如何率先示范,引领数字经济发展风潮?
“发展数字经济是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朱志华强调,国家高新区发展数字经济的重点除了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和数字化治理之外,更要聚焦如何激活数据要素价值,抓住数据资产化过程中带来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这是国家高新区从工业时代率先迈向数字经济时代的决定性因素。”
“在‘十四五’期间,国家高新区一定要在数字经济时代加快塑造新优势和形成全球竞争力,培育和打造一批引领全国乃至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的高地和数字经济产业集群示范区。”常义指出,近几年来,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绿色经济、创意经济、流量经济和共享经济等新经济形态正在国家高新区快速发展。数字经济作为所有经济形态中最直接的新动能,在国家高新区深入渗透,将会极大促进其未来产业的发展。
常义进一步分析说,国家高新区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良好,一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二是数据资源丰富;三是数字产业化已成规模;四是产业数字化稳步前行。当前,数字经济正处在发展的快车道上,国家高新区应抓住政策红利的“窗口期”。
“国家应大力支持中关村示范区、上海张江、深圳高新区、广州高新区、杭州滨江高新区、苏州工业园区、成都高新区等有条件的国家高新区先行一步,加快成为引领示范数字经济发展的高地和标杆。”常义建议道。